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沈子敦據俗本《紀行》,訛遵河而西為過河而西,遂置此城于土拉河及喀魯哈河之西。
不知由驿路西行,不必過土拉河。
若既渡土拉河,則所雲自此水北流者,又指何水乎?故張記之東故城,實在土拉河曲之南,而此記之東故城,則在喀魯哈河東南岸。
此兩書之東故城,不能遽視為一者也。
至二西故城,則此記之西故城,以記文叙次言之,當東距喀魯哈河不遠,而紀行之西故城,則遠在鄂爾昆河岸。
《紀行》謂吾誤竭腦兒之正西有小故城,案吾誤竭腦兒,即今之額歸泊。
今泊西有湖名Tsaidam者,其旁有廢城,苾伽可汗及阙特勤二碑,皆在其左右。
張氏所稱,殆謂是城,沈子敦并為一談,非是。
又言:西南至尋思幹城(原無“城”字,據藏本增)萬裡外,回纥國最佳處,契丹都焉,曆七帝。
此因契丹故城而旁記之,舊史不記西遼都尋思幹事。
然下文雲邪迷思幹大城,大石有國時,名為河中府。
《湛然居士文集》(四)《再用韻紀西遊事》詩注:“西域尋思幹城,西遼目為河中府。
”考契丹舊制,惟五京始有府名,尋斯幹稱河中府,則大石未都虎思斡耳朵時,必先都尋斯幹,後因建為陪都耳。
又《遼史·天祚紀》:“大石傳子,至孫而亡。
”加以兩女主,亦僅五帝。
此雲曆七帝,乃傳聞之誤。
六月十三日,至長松嶺後宿,松栝森森,幹雲蔽日,多生山陰澗道間,山陽極少。
十四日,過山,渡淺河, 即鄂爾昆河。
丁氏謙引《元史國語解》:“鄂爾昆,淺也。
” 天極寒,雖壯者不可當。
是夕,宿平地。
十五日,曉起,環帳皆薄冰。
十七日,宿嶺西。
時初伏矣,朝莫亦有冰,霜已三降。
河水有澌,冷如嚴冬。
土人雲:“常年五六月有雪,今歲幸晴暖。
”師易其名曰“大寒嶺”。
凡遇雨,多雹。
山路盤曲,西北約(藏本作“且”)百餘裡,既而複西北,始見平地。
有石河,長五十餘裡。
當即博爾哈爾台河。
岸深十餘丈,其水清泠可愛,聲如鳴玉。
峭壁之間,有大蔥,高三四尺。
澗上有松,高十餘丈。
西山連延,上有喬松郁然。
行五六日,峰回路轉,林巒秀茂,下有溪水注焉。
平地皆松桦雜木,若有人煙狀。
尋登高嶺,勢若長虹,壁立千仞,俯視海子,淵深恐人。
此海子,疑即集爾瑪台河相連之察罕泊也。
《雙溪醉隐集》(五)《金蓮花甸》詩注:“和林西百餘裡,有金蓮花甸,金河界其中,東彙為龍渦。
陰岩千尺,松石骞疊,俯視龍渦,環繞平野,是仆平時遊息漁獵之所也。
”按金河疑指集爾馬台河上源,龍渦疑即海子。
二十八日,泊窩裡朵之東。
宣使先往奏禀皇後,奉旨,請師渡河。
其水東北流,彌漫沒軸,絕流以濟。
此河疑即察罕鄂倫河也。
張德輝《紀行》:“自和林川之西北,行一驿,過馬頭山複西南行,過忽蘭赤斤東北,又經一驿,過石堠。
自堠之西南,行三驿,過一河曰唐古,以其源出于西夏故也。
其水亦西北流,水之西有峻嶺。
嶺之石,皆鐵如也。
嶺之陰,多松林,嶺之陽,帳殿在焉,乃避夏之所也。
”今案此記窩裡朵,正與張記避夏之所地望道裡相合,蓋定宗時避夏之所,與太祖時略同矣。
惟張雲此河名唐古,又雲源出西夏,皆非事實。
入營,駐車南岸。
案既雲河水東北流,則濟河之後,不得駐車南岸也。
此恐有誤。
車帳千百,日以醍醐湩酪為供,漢、夏公主,皆送寒具等食, 《金史·宣宗紀》:“貞祐二年三月,奉衛紹王公主歸于大元太祖皇帝。
”是為公主皇後,即此記之漢公主也。
《元朝秘史續集》(一):“成吉思自那裡征合申種,其主不兒罕降,将女子名察哈的獻與成吉思。
”察哈即此記之夏公主也。
黍米鬥白金十兩,滿五十兩可易面八十斤。
蓋面出陰山之後 陰山,古今皆謂之天山,元人獨呼陰山,而卻呼塞北之陰山為天山。
二千餘裡,西域賈胡以槖駝負至也。
中伏,帳房無蠅。
窩裡朵,漢言(藏本作“語”)行宮也。
其車輿亭帳,望之俨然,古之大單于未有若是(藏本作“此”)之盛也。
七月九日,同宣使西南行五六日,屢見山上有雪,山下往往有墳墓,及升高陵,又有祀神之迹。
又三二日,曆一山,高峰如削,松杉郁茂,西(原誤作“而”,從藏本改)有海子,南出大峽,則一水西流,雜木叢映于山之陽,韭茂如芳草,夾道連數十裡。
北有故城曰曷剌肖。
曷剌肖地望正與烏裡雅蘇台合,疑烏裡雅蘇台即曷剌肖之轉語。
上文所謂一水西流者,當亦指烏裡雅蘇台河也。
西南過沙場二十裡許,水草極少,始見回纥決渠灌麥。
又五六日,逾嶺而南,至蒙古營,宿。
拂旦行,迤逦南山,望之有雪,因以詩紀其行:“當時悉達悟空晴,發轸初來燕子城(撫州是也)。
今案《金史·地理志》:撫州“柔遠(縣)倚。
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數(即陸局河也。
四月盡到,約二千餘裡),西臨積雪半年程(謂此地也,山常有雪,東至陸局河約五千裡,七月盡到)。
不能隐地回風坐(道法有回風隐地攀鬥藏天之術),卻使彌天逐日行。
行到水窮山盡處,斜陽依舊向西傾。
”郵人告曰:“此雪山北,是田鎮海八剌喝孫也。
” 《元史·鎮海傳》:“怯烈台氏,太祖命屯田于阿魯歡,立鎮海城,戍守之。
” 八剌喝孫,漢語為城,中有倉廪,故又呼曰倉頭。
七月二十五日,有漢民工匠,絡繹來迎,悉皆歡呼歸禮,以彩幡、華蓋、香花前導。
又有章宗二妃,曰徒單氏,曰夾谷氏,及漢公主母欽聖夫人袁氏,号泣相迎, 《金史·百官志》:章宗五妃位,有真妃徒單氏、麗妃徒單氏、昭儀夾谷氏。
又《撚抹盡忠傳》:“中都妃嫔,聞盡忠出奔,皆裝束至通玄門。
盡忠謂之曰:‘我當先出,與諸妃啟塗。
’乃與愛妾及所親者先出城,不複顧矣,中都遂不守。
後徒單吾典告盡忠謀反,上怃然曰:‘朕何負彖多,彼棄中都?凡祖宗禦容,及道陵諸妃,皆不顧,獨與其妾偕來,是固有罪。
’遂誅之。
” 尹志平《葆光集》(中)《臨江仙詞序》:“袁夫人住沙漠十年,後出家回都,作詞以贈之。
詞雲:‘十載飽谙沙漠景,一朝複到都門。
如今一想一傷魂,休看蘇武傳,莫說漢昭君。
過去未來都撥去,真師幸遇長春。
知君道念日添新,皇天甯負德,後土豈虧人。
’” 顧謂師曰:“昔日稔聞師(監本無‘師’字)道德高風,恨不一見,不意此地有緣也。
”翌日,阿不罕山北 即《元史·鎮海傳》之阿魯歡,疑即今烏裡雅蘇台西南之阿爾洪山也。
(《元史·食貨志》勳臣有兀裡羊罕千戶。
兀裡羊罕,亦即兀裡羊,歡罕之言山也,則阿魯歡為今阿爾洪山無疑。
)閻複《驸馬高唐忠獻王碑》:“中統初,釁起阋牆,愛不花敗,叛将闊不花,于案檀、火爾歡獲其屬鎮海。
”案案壇即阿爾泰山,火爾歡即阿魯歡。
鎮海據碑文,雖似人名,疑亦指此鎮海城也(許有壬《右丞相怯烈公神道碑》:“承命辟兀裡羊歡地為屯田,且城之因公名名其地,曰鎮海,又曰稱海,俾公守焉。
局所俘萬餘口居作,後以其半不能寒者移弘州。
”此鎮海為城名之證)。
此作阿不罕山,疑是阿爾罕之訛。
然《秋澗先生文集》(五十一)《衛輝路監郡塔必公神道碑》:“王父押脫玉倫,太祖時授阿不罕部工匠總管。
”記言此地有漢民工匠,則此地自有阿不罕之名,或又名阿魯歡也。
此地西距金山不遠,屠敬山以喀老哈河西之阿巴漢山當之,甚誤。
鎮海來谒,師與之語曰:“吾壽已高,以皇帝二诏丁甯,不免遠行數千裡,方臨治下。
沙漠中多不以耕耘為務,喜見此間秋稼已成,餘欲于此過冬,以待銮輿之回,何如?”宣使曰:“父師既有法旨,仲祿不敢可否,惟鎮海相公度之。
”公曰:“近有敕諸處官員,如遇真人經過,無得稽其行(監本無‘行’字)程,蓋欲速見之也。
父師若需于此,則罪在鎮海矣。
願親從行,凡師之所用,敢不備。
”師曰:“因緣如此,當蔔日行。
”公曰:“前有大山高峻,廣澤沮陷,非車行地,宜減車從,輕騎以進。
”用其言,留弟子宋道安輩九人,選地為觀。
人不召而至,壯者效其力,匠者效其技,富者施其财。
聖堂方丈,東廚西庑,左右雲房(無瓦皆土木),不一月落成,榜曰:“栖霞觀。
”時稷黍在地,八月初霜降,居人促收麥霜故也。
大風傍北山西來,黃沙蔽天,不相物色,師以詩自歎曰:“某也東西南北人,從來失道走風塵。
不堪白發垂垂老,又踏黃沙遠遠巡。
未死且令觀世界,殘生無分樂天真。
四山五嶽多遊遍,八表飛騰後入神。
”八日,攜門人虛靜先生趙九古輩十人,從以二車,蒙古驿騎二十餘,傍大山西行。
宣使劉公、鎮海相公,又百騎李家奴,鎮海從者也。
因曰:“前此,山下精截我腦後發,我甚恐。
”鎮海亦雲:“乃滿國王亦曾在此為山精所惑,食以佳馔。
”師默而不答。
西南約行三日,複東南過大山,經大峽。
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複南行。
其山高大,深谷長坂,車不可行,三太子出軍,始辟其路。
《元史·宗室世系表》:太祖皇帝六子,次三太宗皇帝。
乃命百騎,挽繩縣轅以上,縛輪以下。
約行四程,連度五(監本五作三)嶺,南出山前,臨河止泊。
此河當是烏倫古河,劉郁《西使記》所謂龍骨河也。
從官連幕為營,因水草便,以待鋪牛驿騎,數日乃行。
有詩三絕雲:“八月涼風爽氣清,那堪日暮碧天晴。
欲吟勝概無才思,空對金山皓月明。
”其二雲:“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盤桓賞素秋。
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獨嘯夜光球。
”其三雲:“金山雖大不孤高,四面長拕拽腳牢。
橫截大山心腹樹,幹雲蔽日競呼号。
” 耶律文正《湛然居士集》(七)有《過金山和人韻》三首:“金山突兀翠霞高,清賞渾如享太牢。
半夜穹廬伏枕卧,亂雲深處野猿号。
”“金山前畔水西流,一片晴山萬裡秋。
蘿月團團上東嶂,翠屏高挂水晶球。
”“金山萬壑鬥聲清,山氣空濛弄晚晴。
我愛長天漢家月,照人依舊一輪明。
”均和此三詩韻,而次序不同。
渡河而南,前經小山,石雜五色,其旁草木不生。
首尾七十裡,複有二紅山當路。
又三十裡,鹹鹵地中有一小沙井,因駐程挹水為食。
傍有青草,多為羊馬踐履。
宣使與鎮海議曰:“此地最難行處,相公如何則可?”公曰:“此地(原本無此二字,據監本補)我知之久矣,同往咨師。
”公曰:“前至白骨甸, 《雙溪醉隐集》(一)《戰城南》詩注:“白骨甸,在唐燭龍軍地。
有西僧智全者,該通漢字,曰:‘父老相傳白骨甸,從漢時有此名。
’” 地皆黑石。
約行二百餘裡,達沙陀北邊,頗有水草。
更涉大沙陀百餘裡,東西廣袤,不知其幾千裡,及回纥城,方得水草。
”師曰:“何謂白骨甸?”公曰:“古之戰場,凡疲兵至此,十無一還,死地也。
頃者,乃滿大勢亦敗。
于是, 《元朝秘史》(八)鼠兒年,成吉思自去追襲脫黑脫阿,到金山,住過冬。
明年春,逾阿來嶺去,适乃蠻古出魯克,與脫黑脫阿相合了。
于額兒的失不黑都兒麻地面,整治軍馬,成吉思至其地,與他厮殺。
脫黑脫阿中亂箭死,人馬敗走,渡額兒的失河,溺死者過半,餘亦皆散亡。
于是乃蠻古出魯克,過委兀合兒魯種,去至回回地面,垂河行,與合剌乞塔種人古兒罕相合了。
”案額兒的失河,在白骨甸之北,或乃蠻古出魯克,奔委兀時經此甸耳。
遇天晴晝行,人馬往往困斃,惟暮起夜度,可過其半。
明日向午,得及水草矣。
少憩,俟晡時即行,當度沙嶺百餘,若舟行巨浪然。
又明日辰巳間,得達彼城矣。
夜行(原作‘深’,據監本改)良便,但恐天氣黯黑,魑魅罔兩為祟,我輩當塗血馬首以厭之。
”師乃笑曰:“邪精妖鬼,逢正人遠避。
書傳所載,其孰不知?道人家何憂此事。
”日暮,遂行,牛乏,皆道棄之,馭以六馬,自爾不複用牛矣。
初在沙陀北,南望天際若銀霞,問之(本無此二字,據藏本補)左右,皆未詳。
師曰:“多是陰山。
”翌日,過沙陀,遇樵者再問之,皆曰:“然。
”于是,途中作詩雲:“高如雲氣白如沙,遠望那知是眼花。
漸見山頭堆玉屑,遠觀日腳射銀霞。
橫空一字長千裡,照地連城及萬家。
從古至今常不壞,吟詩寫向直南誇。
” 《湛然居士文集》(二)《過陰山和人韻》其三:“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炫生花。
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
松桧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
橫空千裡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
”即用此詩韻。
八月二十七日,抵陰山後,回纥郊迎。
至小城北(本無“北”字,據藏本補),酋長設蒲萄酒,及名果、大餅、渾蔥,裂波斯布, 即下文秃鹿麻,詳下注。
人一尺,乃言曰:“此陰山前三百裡,和州也。
其地大熱,蒲萄至夥。
” 耶律文正《西遊錄》:“别石把南五百裡有和州,即唐之高昌。
”《明史·西域傳》:“火州在柳城西七十裡,土魯番東三十裡,即漢車師前王地,隋時為高昌國,宋時回鹘居之,元名火州。
” 翌日,沿川西行,曆二小城, 此記抵陰山後,鼈思馬大城東有三小城。
案《元和郡縣志》:“庭州下郝遮鎮,在蒲類東北四十裡,當回鹘路。
鹽泉鎮在蒲類東北二百裡,當回鹘路。
特羅堡子在蒲類東北二百餘裡,四面有碛。
置堡子處,周回約二十裡,有好水草,即往回鹘之東路”雲雲。
案長春所行之道,正唐時由回鹘往庭州之道,則記中之三小城,當即《元和志》之一堡二鎮也。
《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魯傳》:“哈剌亦哈赤北魯從帝西征,至别失八裡東獨山,見城無人,帝問:‘此何城也?’對曰:‘獨山城。
往歲大饑,民皆流移之它所,然此地當北來要沖,宜耕種以為備。
臣昔在唆裡迷國時,有戶六十,願移居此。
’帝曰:‘善。
’遣其子月朵失野讷,佩金符往取之,父子皆留居焉。
後六年,太祖西征,還見田野墾辟,民物繁庶,問哈剌亦哈赤北魯,則已死矣。
乃賜月朵失野讷都督印章,兼獨山城達魯花赤。
”然則此三小城之一,元時名獨山城也。
皆有居人。
時禾麥初熟,皆賴泉水澆灌,得有秋,少雨故也。
西即鼈思馬大城,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别失八裡。
《西遊錄》金山南有回鹘城,名别石把。
《雙溪醉隐集》(五)《庭州》詩注:“庭州,北庭都護府也,輪台隸焉。
後漢車師後王故庭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今即其俗謂之伯什巴裡,蓋突厥語也。
伯十,華言五也,巴裡,華言城也。
”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北庭者,今别失八城。
”此鼈思馬,即别失八裡、别石把、伯什巴裡之異譯。
王、官、士、庶、僧、道數百,具威儀遠迎。
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
泊于城西蒲萄園之上閣,時回纥王部族供(監本作“勸”)蒲萄酒, 時畏兀兒王亦都護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從太祖征西域,故止有部族在。
供以異花、雜果、名香,且列侏儒伎樂,皆中州人。
士庶日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問風俗。
乃曰:“此大唐時北庭端府, 徐星伯曰:端府,即都護府之合音。
景龍三年,楊公何為大都護,有德政,諸夷心服,惠及後人,于今賴之。
”有龍興、西寺二石刻在, 《佛說十地經》首題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于阗三藏沙門屍羅達摩,于北庭龍興寺譯。
功德煥然可觀。
寺有佛書一藏,唐之邊城,往往尚存。
其東數百裡,有府曰西涼。
其西三百餘裡,有縣曰輪台。
《元和郡縣志》:“輪台縣在庭州西四十二裡。
”《太平寰宇記》:“輪台縣東至州四百二十裡。
”以《元和志》及《唐志》庭州至清海軍之道裡差之,《寰宇記》是也。
此雲三百餘裡,《西遊錄》雲别失巴城西二百餘裡有輪台縣,蓋約略言之。
師問曰:“更幾時得至行在?”皆曰:“西南更行萬餘裡即是。
”其夜風雨作,園外有大樹,複出一篇示衆雲:“夜宿陰山下,陰山夜寂寥。
長空雲黯黯,大樹葉蕭蕭。
萬裡程塗(監本作塗程)遠,三冬氣候韶。
全身都放下,一任斷蓬飄。
” 《湛然居士集》(二)《過陰山和人韻》其二雲:“羸馬陰山道,悠然遠思遼。
青巒雲霭霭,黃葉兩蕭蕭。
未可行周禮,誰能和舜韶。
嗟吾浮海粟,何礙八風飄。
”即用此詩韻。
九月二日,西行。
四日,宿輪台之東,疊屑頭目來迎。
《至元辨僞錄》(卷三):“帝對諸師曰:‘釋、道兩路,各不相妨。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人言儒門第一。
疊屑人奉彌失诃,言得生天;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
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案《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雲:“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诃。
”唐寫本《景教三威蒙度贊》雲:“應身皇子彌施诃。
”此彌失诃,即彌施诃。
疊屑人奉彌失诃,則疊屑頭目乃景教之長老也。
南望陰山,三峰突兀倚天。
因述詩贈書生李伯祥,生相人。
詩雲:“三峰并起插雲寒,四壁橫陳繞澗盤。
雪嶺屆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難觀(人雲:向此冰池之間觀看,則神識昏昧)。
岩深可避刀兵害(其岩險固,逢亂世堅守,則得免其難),水衆能滋稼穑幹(下有泉源,可以灌溉田禾,每歲秋成)。
名鎮北方為第一,無人寫向畫圖看。
” 《湛然居士文集》(一)《過金
沈子敦據俗本《紀行》,訛遵河而西為過河而西,遂置此城于土拉河及喀魯哈河之西。
不知由驿路西行,不必過土拉河。
若既渡土拉河,則所雲自此水北流者,又指何水乎?故張記之東故城,實在土拉河曲之南,而此記之東故城,則在喀魯哈河東南岸。
此兩書之東故城,不能遽視為一者也。
至二西故城,則此記之西故城,以記文叙次言之,當東距喀魯哈河不遠,而紀行之西故城,則遠在鄂爾昆河岸。
《紀行》謂吾誤竭腦兒之正西有小故城,案吾誤竭腦兒,即今之額歸泊。
今泊西有湖名Tsaidam者,其旁有廢城,苾伽可汗及阙特勤二碑,皆在其左右。
張氏所稱,殆謂是城,沈子敦并為一談,非是。
又言:西南至尋思幹城(原無“城”字,據藏本增)萬裡外,回纥國最佳處,契丹都焉,曆七帝。
此因契丹故城而旁記之,舊史不記西遼都尋思幹事。
然下文雲邪迷思幹大城,大石有國時,名為河中府。
《湛然居士文集》(四)《再用韻紀西遊事》詩注:“西域尋思幹城,西遼目為河中府。
”考契丹舊制,惟五京始有府名,尋斯幹稱河中府,則大石未都虎思斡耳朵時,必先都尋斯幹,後因建為陪都耳。
又《遼史·天祚紀》:“大石傳子,至孫而亡。
”加以兩女主,亦僅五帝。
此雲曆七帝,乃傳聞之誤。
六月十三日,至長松嶺後宿,松栝森森,幹雲蔽日,多生山陰澗道間,山陽極少。
十四日,過山,渡淺河, 即鄂爾昆河。
丁氏謙引《元史國語解》:“鄂爾昆,淺也。
” 天極寒,雖壯者不可當。
是夕,宿平地。
十五日,曉起,環帳皆薄冰。
十七日,宿嶺西。
時初伏矣,朝莫亦有冰,霜已三降。
河水有澌,冷如嚴冬。
土人雲:“常年五六月有雪,今歲幸晴暖。
”師易其名曰“大寒嶺”。
凡遇雨,多雹。
山路盤曲,西北約(藏本作“且”)百餘裡,既而複西北,始見平地。
有石河,長五十餘裡。
當即博爾哈爾台河。
岸深十餘丈,其水清泠可愛,聲如鳴玉。
峭壁之間,有大蔥,高三四尺。
澗上有松,高十餘丈。
西山連延,上有喬松郁然。
行五六日,峰回路轉,林巒秀茂,下有溪水注焉。
平地皆松桦雜木,若有人煙狀。
尋登高嶺,勢若長虹,壁立千仞,俯視海子,淵深恐人。
此海子,疑即集爾瑪台河相連之察罕泊也。
《雙溪醉隐集》(五)《金蓮花甸》詩注:“和林西百餘裡,有金蓮花甸,金河界其中,東彙為龍渦。
陰岩千尺,松石骞疊,俯視龍渦,環繞平野,是仆平時遊息漁獵之所也。
”按金河疑指集爾馬台河上源,龍渦疑即海子。
二十八日,泊窩裡朵之東。
宣使先往奏禀皇後,奉旨,請師渡河。
其水東北流,彌漫沒軸,絕流以濟。
此河疑即察罕鄂倫河也。
張德輝《紀行》:“自和林川之西北,行一驿,過馬頭山複西南行,過忽蘭赤斤東北,又經一驿,過石堠。
自堠之西南,行三驿,過一河曰唐古,以其源出于西夏故也。
其水亦西北流,水之西有峻嶺。
嶺之石,皆鐵如也。
嶺之陰,多松林,嶺之陽,帳殿在焉,乃避夏之所也。
”今案此記窩裡朵,正與張記避夏之所地望道裡相合,蓋定宗時避夏之所,與太祖時略同矣。
惟張雲此河名唐古,又雲源出西夏,皆非事實。
入營,駐車南岸。
案既雲河水東北流,則濟河之後,不得駐車南岸也。
此恐有誤。
車帳千百,日以醍醐湩酪為供,漢、夏公主,皆送寒具等食, 《金史·宣宗紀》:“貞祐二年三月,奉衛紹王公主歸于大元太祖皇帝。
”是為公主皇後,即此記之漢公主也。
《元朝秘史續集》(一):“成吉思自那裡征合申種,其主不兒罕降,将女子名察哈的獻與成吉思。
”察哈即此記之夏公主也。
黍米鬥白金十兩,滿五十兩可易面八十斤。
蓋面出陰山之後 陰山,古今皆謂之天山,元人獨呼陰山,而卻呼塞北之陰山為天山。
二千餘裡,西域賈胡以槖駝負至也。
中伏,帳房無蠅。
窩裡朵,漢言(藏本作“語”)行宮也。
其車輿亭帳,望之俨然,古之大單于未有若是(藏本作“此”)之盛也。
七月九日,同宣使西南行五六日,屢見山上有雪,山下往往有墳墓,及升高陵,又有祀神之迹。
又三二日,曆一山,高峰如削,松杉郁茂,西(原誤作“而”,從藏本改)有海子,南出大峽,則一水西流,雜木叢映于山之陽,韭茂如芳草,夾道連數十裡。
北有故城曰曷剌肖。
曷剌肖地望正與烏裡雅蘇台合,疑烏裡雅蘇台即曷剌肖之轉語。
上文所謂一水西流者,當亦指烏裡雅蘇台河也。
西南過沙場二十裡許,水草極少,始見回纥決渠灌麥。
又五六日,逾嶺而南,至蒙古營,宿。
拂旦行,迤逦南山,望之有雪,因以詩紀其行:“當時悉達悟空晴,發轸初來燕子城(撫州是也)。
今案《金史·地理志》:撫州“柔遠(縣)倚。
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數(即陸局河也。
四月盡到,約二千餘裡),西臨積雪半年程(謂此地也,山常有雪,東至陸局河約五千裡,七月盡到)。
不能隐地回風坐(道法有回風隐地攀鬥藏天之術),卻使彌天逐日行。
行到水窮山盡處,斜陽依舊向西傾。
”郵人告曰:“此雪山北,是田鎮海八剌喝孫也。
” 《元史·鎮海傳》:“怯烈台氏,太祖命屯田于阿魯歡,立鎮海城,戍守之。
” 八剌喝孫,漢語為城,中有倉廪,故又呼曰倉頭。
七月二十五日,有漢民工匠,絡繹來迎,悉皆歡呼歸禮,以彩幡、華蓋、香花前導。
又有章宗二妃,曰徒單氏,曰夾谷氏,及漢公主母欽聖夫人袁氏,号泣相迎, 《金史·百官志》:章宗五妃位,有真妃徒單氏、麗妃徒單氏、昭儀夾谷氏。
又《撚抹盡忠傳》:“中都妃嫔,聞盡忠出奔,皆裝束至通玄門。
盡忠謂之曰:‘我當先出,與諸妃啟塗。
’乃與愛妾及所親者先出城,不複顧矣,中都遂不守。
後徒單吾典告盡忠謀反,上怃然曰:‘朕何負彖多,彼棄中都?凡祖宗禦容,及道陵諸妃,皆不顧,獨與其妾偕來,是固有罪。
’遂誅之。
” 尹志平《葆光集》(中)《臨江仙詞序》:“袁夫人住沙漠十年,後出家回都,作詞以贈之。
詞雲:‘十載飽谙沙漠景,一朝複到都門。
如今一想一傷魂,休看蘇武傳,莫說漢昭君。
過去未來都撥去,真師幸遇長春。
知君道念日添新,皇天甯負德,後土豈虧人。
’” 顧謂師曰:“昔日稔聞師(監本無‘師’字)道德高風,恨不一見,不意此地有緣也。
”翌日,阿不罕山北 即《元史·鎮海傳》之阿魯歡,疑即今烏裡雅蘇台西南之阿爾洪山也。
(《元史·食貨志》勳臣有兀裡羊罕千戶。
兀裡羊罕,亦即兀裡羊,歡罕之言山也,則阿魯歡為今阿爾洪山無疑。
)閻複《驸馬高唐忠獻王碑》:“中統初,釁起阋牆,愛不花敗,叛将闊不花,于案檀、火爾歡獲其屬鎮海。
”案案壇即阿爾泰山,火爾歡即阿魯歡。
鎮海據碑文,雖似人名,疑亦指此鎮海城也(許有壬《右丞相怯烈公神道碑》:“承命辟兀裡羊歡地為屯田,且城之因公名名其地,曰鎮海,又曰稱海,俾公守焉。
局所俘萬餘口居作,後以其半不能寒者移弘州。
”此鎮海為城名之證)。
此作阿不罕山,疑是阿爾罕之訛。
然《秋澗先生文集》(五十一)《衛輝路監郡塔必公神道碑》:“王父押脫玉倫,太祖時授阿不罕部工匠總管。
”記言此地有漢民工匠,則此地自有阿不罕之名,或又名阿魯歡也。
此地西距金山不遠,屠敬山以喀老哈河西之阿巴漢山當之,甚誤。
鎮海來谒,師與之語曰:“吾壽已高,以皇帝二诏丁甯,不免遠行數千裡,方臨治下。
沙漠中多不以耕耘為務,喜見此間秋稼已成,餘欲于此過冬,以待銮輿之回,何如?”宣使曰:“父師既有法旨,仲祿不敢可否,惟鎮海相公度之。
”公曰:“近有敕諸處官員,如遇真人經過,無得稽其行(監本無‘行’字)程,蓋欲速見之也。
父師若需于此,則罪在鎮海矣。
願親從行,凡師之所用,敢不備。
”師曰:“因緣如此,當蔔日行。
”公曰:“前有大山高峻,廣澤沮陷,非車行地,宜減車從,輕騎以進。
”用其言,留弟子宋道安輩九人,選地為觀。
人不召而至,壯者效其力,匠者效其技,富者施其财。
聖堂方丈,東廚西庑,左右雲房(無瓦皆土木),不一月落成,榜曰:“栖霞觀。
”時稷黍在地,八月初霜降,居人促收麥霜故也。
大風傍北山西來,黃沙蔽天,不相物色,師以詩自歎曰:“某也東西南北人,從來失道走風塵。
不堪白發垂垂老,又踏黃沙遠遠巡。
未死且令觀世界,殘生無分樂天真。
四山五嶽多遊遍,八表飛騰後入神。
”八日,攜門人虛靜先生趙九古輩十人,從以二車,蒙古驿騎二十餘,傍大山西行。
宣使劉公、鎮海相公,又百騎李家奴,鎮海從者也。
因曰:“前此,山下精截我腦後發,我甚恐。
”鎮海亦雲:“乃滿國王亦曾在此為山精所惑,食以佳馔。
”師默而不答。
西南約行三日,複東南過大山,經大峽。
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複南行。
其山高大,深谷長坂,車不可行,三太子出軍,始辟其路。
《元史·宗室世系表》:太祖皇帝六子,次三太宗皇帝。
乃命百騎,挽繩縣轅以上,縛輪以下。
約行四程,連度五(監本五作三)嶺,南出山前,臨河止泊。
此河當是烏倫古河,劉郁《西使記》所謂龍骨河也。
從官連幕為營,因水草便,以待鋪牛驿騎,數日乃行。
有詩三絕雲:“八月涼風爽氣清,那堪日暮碧天晴。
欲吟勝概無才思,空對金山皓月明。
”其二雲:“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盤桓賞素秋。
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獨嘯夜光球。
”其三雲:“金山雖大不孤高,四面長拕拽腳牢。
橫截大山心腹樹,幹雲蔽日競呼号。
” 耶律文正《湛然居士集》(七)有《過金山和人韻》三首:“金山突兀翠霞高,清賞渾如享太牢。
半夜穹廬伏枕卧,亂雲深處野猿号。
”“金山前畔水西流,一片晴山萬裡秋。
蘿月團團上東嶂,翠屏高挂水晶球。
”“金山萬壑鬥聲清,山氣空濛弄晚晴。
我愛長天漢家月,照人依舊一輪明。
”均和此三詩韻,而次序不同。
渡河而南,前經小山,石雜五色,其旁草木不生。
首尾七十裡,複有二紅山當路。
又三十裡,鹹鹵地中有一小沙井,因駐程挹水為食。
傍有青草,多為羊馬踐履。
宣使與鎮海議曰:“此地最難行處,相公如何則可?”公曰:“此地(原本無此二字,據監本補)我知之久矣,同往咨師。
”公曰:“前至白骨甸, 《雙溪醉隐集》(一)《戰城南》詩注:“白骨甸,在唐燭龍軍地。
有西僧智全者,該通漢字,曰:‘父老相傳白骨甸,從漢時有此名。
’” 地皆黑石。
約行二百餘裡,達沙陀北邊,頗有水草。
更涉大沙陀百餘裡,東西廣袤,不知其幾千裡,及回纥城,方得水草。
”師曰:“何謂白骨甸?”公曰:“古之戰場,凡疲兵至此,十無一還,死地也。
頃者,乃滿大勢亦敗。
于是, 《元朝秘史》(八)鼠兒年,成吉思自去追襲脫黑脫阿,到金山,住過冬。
明年春,逾阿來嶺去,适乃蠻古出魯克,與脫黑脫阿相合了。
于額兒的失不黑都兒麻地面,整治軍馬,成吉思至其地,與他厮殺。
脫黑脫阿中亂箭死,人馬敗走,渡額兒的失河,溺死者過半,餘亦皆散亡。
于是乃蠻古出魯克,過委兀合兒魯種,去至回回地面,垂河行,與合剌乞塔種人古兒罕相合了。
”案額兒的失河,在白骨甸之北,或乃蠻古出魯克,奔委兀時經此甸耳。
遇天晴晝行,人馬往往困斃,惟暮起夜度,可過其半。
明日向午,得及水草矣。
少憩,俟晡時即行,當度沙嶺百餘,若舟行巨浪然。
又明日辰巳間,得達彼城矣。
夜行(原作‘深’,據監本改)良便,但恐天氣黯黑,魑魅罔兩為祟,我輩當塗血馬首以厭之。
”師乃笑曰:“邪精妖鬼,逢正人遠避。
書傳所載,其孰不知?道人家何憂此事。
”日暮,遂行,牛乏,皆道棄之,馭以六馬,自爾不複用牛矣。
初在沙陀北,南望天際若銀霞,問之(本無此二字,據藏本補)左右,皆未詳。
師曰:“多是陰山。
”翌日,過沙陀,遇樵者再問之,皆曰:“然。
”于是,途中作詩雲:“高如雲氣白如沙,遠望那知是眼花。
漸見山頭堆玉屑,遠觀日腳射銀霞。
橫空一字長千裡,照地連城及萬家。
從古至今常不壞,吟詩寫向直南誇。
” 《湛然居士文集》(二)《過陰山和人韻》其三:“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炫生花。
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
松桧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
橫空千裡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
”即用此詩韻。
八月二十七日,抵陰山後,回纥郊迎。
至小城北(本無“北”字,據藏本補),酋長設蒲萄酒,及名果、大餅、渾蔥,裂波斯布, 即下文秃鹿麻,詳下注。
人一尺,乃言曰:“此陰山前三百裡,和州也。
其地大熱,蒲萄至夥。
” 耶律文正《西遊錄》:“别石把南五百裡有和州,即唐之高昌。
”《明史·西域傳》:“火州在柳城西七十裡,土魯番東三十裡,即漢車師前王地,隋時為高昌國,宋時回鹘居之,元名火州。
” 翌日,沿川西行,曆二小城, 此記抵陰山後,鼈思馬大城東有三小城。
案《元和郡縣志》:“庭州下郝遮鎮,在蒲類東北四十裡,當回鹘路。
鹽泉鎮在蒲類東北二百裡,當回鹘路。
特羅堡子在蒲類東北二百餘裡,四面有碛。
置堡子處,周回約二十裡,有好水草,即往回鹘之東路”雲雲。
案長春所行之道,正唐時由回鹘往庭州之道,則記中之三小城,當即《元和志》之一堡二鎮也。
《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魯傳》:“哈剌亦哈赤北魯從帝西征,至别失八裡東獨山,見城無人,帝問:‘此何城也?’對曰:‘獨山城。
往歲大饑,民皆流移之它所,然此地當北來要沖,宜耕種以為備。
臣昔在唆裡迷國時,有戶六十,願移居此。
’帝曰:‘善。
’遣其子月朵失野讷,佩金符往取之,父子皆留居焉。
後六年,太祖西征,還見田野墾辟,民物繁庶,問哈剌亦哈赤北魯,則已死矣。
乃賜月朵失野讷都督印章,兼獨山城達魯花赤。
”然則此三小城之一,元時名獨山城也。
皆有居人。
時禾麥初熟,皆賴泉水澆灌,得有秋,少雨故也。
西即鼈思馬大城,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有别失八裡。
《西遊錄》金山南有回鹘城,名别石把。
《雙溪醉隐集》(五)《庭州》詩注:“庭州,北庭都護府也,輪台隸焉。
後漢車師後王故庭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今即其俗謂之伯什巴裡,蓋突厥語也。
伯十,華言五也,巴裡,華言城也。
”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北庭者,今别失八城。
”此鼈思馬,即别失八裡、别石把、伯什巴裡之異譯。
王、官、士、庶、僧、道數百,具威儀遠迎。
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
泊于城西蒲萄園之上閣,時回纥王部族供(監本作“勸”)蒲萄酒, 時畏兀兒王亦都護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從太祖征西域,故止有部族在。
供以異花、雜果、名香,且列侏儒伎樂,皆中州人。
士庶日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問風俗。
乃曰:“此大唐時北庭端府, 徐星伯曰:端府,即都護府之合音。
景龍三年,楊公何為大都護,有德政,諸夷心服,惠及後人,于今賴之。
”有龍興、西寺二石刻在, 《佛說十地經》首題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于阗三藏沙門屍羅達摩,于北庭龍興寺譯。
功德煥然可觀。
寺有佛書一藏,唐之邊城,往往尚存。
其東數百裡,有府曰西涼。
其西三百餘裡,有縣曰輪台。
《元和郡縣志》:“輪台縣在庭州西四十二裡。
”《太平寰宇記》:“輪台縣東至州四百二十裡。
”以《元和志》及《唐志》庭州至清海軍之道裡差之,《寰宇記》是也。
此雲三百餘裡,《西遊錄》雲别失巴城西二百餘裡有輪台縣,蓋約略言之。
師問曰:“更幾時得至行在?”皆曰:“西南更行萬餘裡即是。
”其夜風雨作,園外有大樹,複出一篇示衆雲:“夜宿陰山下,陰山夜寂寥。
長空雲黯黯,大樹葉蕭蕭。
萬裡程塗(監本作塗程)遠,三冬氣候韶。
全身都放下,一任斷蓬飄。
” 《湛然居士集》(二)《過陰山和人韻》其二雲:“羸馬陰山道,悠然遠思遼。
青巒雲霭霭,黃葉兩蕭蕭。
未可行周禮,誰能和舜韶。
嗟吾浮海粟,何礙八風飄。
”即用此詩韻。
九月二日,西行。
四日,宿輪台之東,疊屑頭目來迎。
《至元辨僞錄》(卷三):“帝對諸師曰:‘釋、道兩路,各不相妨。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人言儒門第一。
疊屑人奉彌失诃,言得生天;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
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案《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雲:“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诃。
”唐寫本《景教三威蒙度贊》雲:“應身皇子彌施诃。
”此彌失诃,即彌施诃。
疊屑人奉彌失诃,則疊屑頭目乃景教之長老也。
南望陰山,三峰突兀倚天。
因述詩贈書生李伯祥,生相人。
詩雲:“三峰并起插雲寒,四壁橫陳繞澗盤。
雪嶺屆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難觀(人雲:向此冰池之間觀看,則神識昏昧)。
岩深可避刀兵害(其岩險固,逢亂世堅守,則得免其難),水衆能滋稼穑幹(下有泉源,可以灌溉田禾,每歲秋成)。
名鎮北方為第一,無人寫向畫圖看。
” 《湛然居士文集》(一)《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