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父師真人長春子,姓邱氏,名處機,字通密。

    登州栖霞人。

    未冠出家,師事重陽真人。

     金完顔《全真教祖碑》:“重陽子王先生,名喆,字知明。

    應現于鹹陽大魏村。

    ”又雲:“有登州栖霞縣邱哥者,幼亡父母,未嘗讀書,來禮先生,使掌文翰。

    自後日記千言,亦善吟詠。

    訓名處機,号長春子者是也。

    ”陳大任《磻溪集序》:“長春子邱公,世居登之栖霞。

    未冠一年,遊昆嵛山,遇重陽子王害風,一言而道合,遂師事之。

    ”案《辍耕錄》“長春生于金皇統戊辰”,則始事重陽,在大定六年。

     既而住磻溪龍門十有三年。

     《遺山先生文集》(三十五)《清真觀記》:“大定初,邱自東萊西入關,隐于磻溪十數年不出。

    ”陳大任《磻溪集序》:“惟公樂秦隴之風,居磻溪廟六年,龍門山七年。

    ”案序系此于重陽子服除後,重陽之殁在大定十年,則此十三年,當自大定十三年後起算。

     真積力久,學道乃成,暮年還海上。

     《磻溪集》(三)《世宗挽詞》引“臣處機以大定戊申(二十八年)春二月,自終南召赴阙下,中秋以他事得旨許放還山。

    逮己酉春,途經陝州,遽承哀诏”。

    是長春于己酉歲複入關中。

    又卷一途中作序:“明昌二年十月,餘到栖霞。

    三年五月,蓬萊道友相邀度夏,自後數年,為例五月相邀耳。

    ”則長春歸海上,在明昌二年,時年四十四。

     戊寅歲之前,師在登州,河南屢欲遣使征聘,事有龃龉,遂已。

    明年,住萊州昊天觀。

     《辍耕錄》(十):“丙子複召不起,己卯居萊州。

    ” 夏四月,河南提控邊鄙使至,邀師同往。

    師不可,使者攜所書詩頌歸。

    既而複有使自大梁來,道聞山東為宋人所據,乃還。

     《宋史·李全傳》:“嘉定十二年六月,金元帥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甯、海、濟南十二州來歸。

    ” 其年八月,江南大帥李公(全)彭公(義斌)來請,不赴(藏本無李、彭二人名)。

     彭義斌事,《宋史》附見《李全傳》。

     爾後随處往往邀請,萊之主者難其事,師曰:“我之行止,天也,非若輩所及知,當有留不住時去也。

    ”居無何,成吉思皇帝遣侍臣劉仲祿 仲祿姓名,他書未見,惟《元史·河渠志》載“太宗七年,歲乙未八月敕:‘近劉沖祿言,率水工二百餘人,已依期築閉盧溝河元破牙梳口’”雲雲,即此記之劉仲祿也。

    足本《西遊錄》:“昔劉姓而溫名者,以醫術進。

    渠謂邱公行年三百,有保養長生之秘術,乃奏舉之。

    ”《至元辨僞錄》(三):“道士邱處機,繼唱全真,本無道術,有劉溫字仲祿者,以作鳴镝,幸于太祖。

    首信僻說,阿意甘言,以醫藥進于上。

    言邱公行年三百餘歲,有保養長生之術,乃奏舉之。

    ”是仲祿名溫,以字行。

     縣虎頭金牌,其文曰:“如朕親行,便宜行事。

    ” 《蒙鞑備錄》:“第一等帶兩虎相向,曰虎鬥金牌。

    用漢字,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當便宜行事。

    ’其次素金牌,其次銀牌。

    ”案蒙古金牌,上作虎頭,無作兩虎相向者,《備錄》所雲虎鬥金牌乃虎頭金牌之音訛,因生兩虎相向之說耳。

    關漢卿《拜月亭》雜劇“虎頭兒金牌腰内懸”,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文武官僚多二品,還鄉盡帶虎頭牌。

    ”金、元二史謂之金虎符,實非符也。

     及蒙古人二十輩,傳旨敦請。

     《辍耕錄》(十)載诏書曰:“天厭中原,驕華大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莫生之情。

    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敝同飨。

    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兄弟。

    謀素和,恩素蓄。

    練萬衆以身人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

    七載之中成帝業,六合之内為一統。

    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恒。

    是以受天之祐,獲承至尊。

    南連趙宋,北接回纥,東夏西夷,悉稱臣妾。

    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以來未之有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阙。

    且夫刳舟剡楫,将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将以安天下也。

    朕踐阼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

    訪聞邱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赜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君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

    久栖岩谷,藏身隐形,闡祖宗之遺化。

    坐緻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

    自幹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隐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

    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懸隔,有失躬迎之禮。

    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千裡,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将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于诏章。

    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蒼生之願哉?故茲诏示,惟宜知悉。

    五月初一日筆。

    ” 師躊躇間,仲祿曰:“師名重四海,皇帝特诏仲祿,逾越山海,不限歲月,期必緻之。

    ”師曰:“兵革以來,此疆彼界,公冒險至此,可謂勞矣!”仲祿曰:“欽奉君命,敢不竭力。

    ”仲祿今年五月,在乃滿國兀裡朵 通作斡耳朵。

    《遼史》國語解斡魯朵,宮也。

    乃滿國兀裡朵,謂乃蠻太陽可汗之故宮,當在金山左右。

    是歲,帝親征西域,至也兒的石河住夏,故五月初在乃滿國兀裡朵也。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九)《和張敏之學士七十韻述西征事》雲:“仲春辭北望,初夏過西涼。

    ”可知起師尚在二月也。

     得旨。

    六月,至白登北威甯,得羽客常真谕。

    七月,至德興,以居庸路梗,燕京發士卒來迎。

    八月,抵京城。

    道衆皆曰:師之有無,未可必也。

    過中山,曆真定,風聞師在東萊。

    又得益都府安撫司官吳燕、蔣元,始得其詳。

     《金史·地理志》:“山東東路為京東東路,治益都。

    ”是歲張林降宋,為京東安撫使治此。

     欲以兵五千迎師。

    燕等曰:“京東之人聞兩朝議和,衆心稍安。

     是歲,京東已為宋有。

    《元朝秘史續集》(一):“成吉思差使臣主不罕通好于宋,被金家阻當了。

    ”《蒙鞑備錄》:“近者入聘于我副使速不罕者,乃白鞑靼也。

    ”案《備錄》作于甯宗嘉定十四年辛巳,是辛巳以前蒙古已有信使至宋,疑即在此年,所謂兩朝議和者指此。

     今忽提兵以入,必皆據險自固,師亦将乘桴海上矣。

    誠欲事濟,不必爾也。

    ”從之,乃募自願者得二十騎以行。

    将抵益都,使燕、元馳報其師張林。

    林以甲士萬,郊迎仲祿,笑曰:“所以過此者,為求訪長春真人,君何以甲士為林?”于是散其卒,相與案辔而入,所曆皆以是語之,人無駭。

    謀林複給以驿(藏本作“驲”)騎。

    至(藏本作“次”)濰州,得尹公。

     謂長春大弟子清和大師尹志平也。

    王恽《秋澗先生文集》(五十六)《尹公道行碑》:“大元己卯歲,太祖聖武皇帝遣便宜劉仲祿,起長春于甯海之昆嵛山。

    聞師為其上足,假道于濰以見之,遂同宣诏旨。

    先是,金、宋交聘,公堅卧不起。

    至是師請曰:‘開化度人,今其時矣。

    ’長春為肯首,決意北觐。

    ” 冬十有二月,同至東萊,傳皇帝所以宣召之旨。

    師知不可辭,徐謂仲祿曰:“此中艱食,公等且往益都俟我,上元醮竟當遣十五騎來,十八日即行。

    ”于是,宣使 《蒙鞑備錄》:“彼奉使曰宣差。

    ” 與衆西入益都(藏本“都”下有“師”字),預選門弟子十有九人, 卷下及附錄隻載十八人姓名。

     以俟其來。

    如期騎至,與之俱行,由濰陽至青社,宣使已行矣。

    聞(藏本作“問”)之,張林言:“正月七日, 是歲太祖十五年庚辰。

     有騎四百,軍于臨淄,青民大駭,宣使逆而止之,今未聞所在。

    ”師尋過長山及鄒平,二月初,屆濟陽,士庶奉香火,迎拜于其邑南。

    羽客長吟前導,飯于養素庵。

    會衆佥曰:“先月十八日,有鶴十餘,自西北來,飛鳴雲間,俱東南去。

    翌日辰巳間,又有數鶴,來自西南,繼而千百焉,或颉或颃,獨一鶴拂庵盤桓乃去。

    今乃知鶴見之日,即師啟行之辰也。

    ”皆以手加額。

    留數日,二月上旬,宣使遣騎來報,已駐軍将陵,舣舟以待。

    明日遂行。

    十三日,宣使以軍來迓。

    師曰:“來何暮?”對以“道路榛梗,特往燕京會兵,東備信安,西備常山。

     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十六)《懷孟萬戶劉公先茔碑銘》:“當金主貞祐棄河朔,徙都汴時,有張甫者據信安,武仙者據真定、易定之間,大為所擾。

    時武仙雖失真定,尚據西山抱犢諸砦,故以兵防之。

    ” 仲祿親提軍,取深州,下武邑以辟(藏本作“闢”)路,構橋于滹沱,括舟于将陵,是以遲”。

    師曰:“此事非公不克辦。

    ”次日,絕滹沱而北。

    二十二日,至盧(藏本作“泸”)溝,京官、士、庶、僧、道郊迎。

    是日,由麗澤門入, 《金史·地理志》:“中都府城門十三,西曰麗澤,曰颢華,曰彰義。

    ” 道士具威儀,長吟其前。

    行省石抹公 《元史·石抹明安傳》:“丙子以疾卒子,鹹得不襲職,為燕京行省。

    ”彭大雅《黑鞑事略》:“明安契丹人,今燕京大哥行省憨塔蔔,其子也。

    ”憨塔蔔,即鹹得不。

     館師于玉虛觀。

    自爾求頌乞名者,日盈門。

    凡士馬所至,奉道弟子以師與之名,往往脫欲兵之禍,師之道蔭及人如此。

     姚燧《牧庵集》(十一)《長春宮碑》:“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而河之北南已殘,而首鼠未平,鼎魚方亟,乃大辟元門,遣人招求俘殺于戰伐之際。

    或一戴黃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賴以生者,無慮二三钜萬人”雲雲。

    據此記,則長春于庚辰入燕,已為此事,不待癸巳也。

    孫錫序:“己卯之冬,流聞師在海上,被安車之征。

    明年春,果次于燕。

    (中略)由是日益敬其風,而願執弟子禮者,不可勝計。

    自二三遺老,且樂與之遊,其餘可知也。

    ”此記中欲兵之禍,用伯夷事,蓋亦謂諸遺老也。

     宣撫王巨川楫上詩, 《元史》本傳:“王檝,字巨川,鳳翔虢縣人。

    甲戌授宣撫使。

    ” 師答雲:“旌旗獵獵馬蕭蕭,北望燕師(藏本作‘山’)渡石橋。

    萬裡欲行沙漠外,三春遽别海山遙。

    良朋出塞同歸雁,破帽經霜更續貂。

    一自玄元西去後,到今無似北庭招。

    ”師聞行宮漸西,春秋已高, 是歲長春年七十三。

     倦冒風沙,欲待駕回朝谒。

    又仲祿欲以選處女偕行,師難之曰:“齊人獻女樂,孔子去魯。

    餘雖山野,豈與處女(藏本作‘子’)同行哉。

    ”仲祿乃令曷剌 附錄特旨蒙古四人,從師護持。

    中有喝剌八海,即此曷剌也。

     馳奏,師亦遣人奉表。

     《辍耕錄》(十)載《陳情表》雲:“登州栖霞縣志道邱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

    海上居民,心皆恍惚。

    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

    名雖播于諸國,道不加于衆人。

    内顧自傷,衷情誰恻?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

    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圖其一見。

    蓋聞車駕隻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遙遠,不知其幾千裡。

    風塵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竊恐中途不能到得。

    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殊為難事。

    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

    其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

    念處機肯來歸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诏,許其可否。

    兼同時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名,顔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

    龍兒年三月日奏。

    ” 一日,有人求跋閻立本《太上過關圖》,題:“蜀郡西遊日,函關東别時。

    群胡皆稽首,大道複開基。

    ”又以二偈示衆,其一雲:“離(藏本作‘雜’)亂朝還暮,輕狂古到今。

    空華空寂念,若有若無心。

    ”其二雲:“觸情常決烈,非道莫參差。

    忍辱調猿馬,安閑度歲時。

    ”四月上旬,會衆請望日齋醮于天長,師以行辭,衆請益力,曰:“今茲兵革未息,遺民有幸得一睹真人,蒙道蔭者多矣。

    獨死者冥冥長夜,未沐薦拔,遺恨不無耳。

    ”師許之。

    時方大旱十有四日,既啟醮事,雨大降,衆且以行禮為憂。

    師于午後赴壇将事,俄而開霁,衆喜而歎曰:“一雨一晴,随人所欲,非道高德厚者,能(藏本無‘能’字)感應若是乎?”明日,師登寶玄堂傳戒。

    時有數鶴自西北來,人皆仰之。

    焚簡之際,一簡飛空而滅,且有五鶴翔舞其上。

    士大夫鹹謂:“師之至誠動天地。

    ”南塘老人張天度子真,作賦美其事,諸公皆有詩。

     《湛然居士文集》(六)《寄南塘老人張子真》詩:“知來何假靈龜兆,作賦能陳瑞鶴祥。

    ”謂此賦也。

    又《寄巨川宣撫詩序》雲:“今觀瑞應鶴詩,巨川首唱焉。

    ”又有《觀〈瑞鶴詩卷〉,獨子進治書無詩》,詩雲:“隻貪酒長安市,不肯題詩瑞應圖。

    ”蓋長春有《瑞鶴圖卷》,燕京士大夫皆有題詠,後攜至西域,故文正見之。

    文正素不喜全真,目為老氏之邪,故于王巨川首唱則譏之,于李子進無詩則美之。

    後此卷仍藏長春宮,文正子鑄,有《題長春宮瑞應鶴詩》七律二首。

     醮竟,宣使劉公從師北行,道出居庸,夜遇群盜于其北,皆稽颡以退,且曰:“無驚父師!”五月,師至德興龍陽觀度夏,以詩寄燕京士大夫曰:“登真何在泛靈槎(藏本作‘楂’),南北東西自有嘉。

    碧落雲峰(原作‘封’,藏本作‘峰’)天景緻,滄波海市雨生涯。

    神遊八極空雖遠,道合三清路不差。

    弱水縱過三十萬,騰身頃刻到仙家。

    ”時京城吾道孫周楚卿、 《湛然居士文集》(八)《寄趙元帥書》:“京城楚卿、子進、秀玉輩,此數君子皆端人也。

    ” 楊彪仲文、 《蒙鞑備錄》又有“楊彪者,為吏部尚書”。

     師谞才卿、李士謙子進、劉中用之、 《元史·太宗紀》:“二年冬十一月,始置十路征收課稅使,以劉中、劉桓使宣德。

    九年秋八月,命術虎乃、劉中試諸路儒士。

    ” 陳時可秀玉、 鮮于樞《困學齋雜錄》:“通寂老人陳時可,字秀玉,燕人。

    金翰林學士,仕國朝為燕京路課稅所官。

    ” 吳章德明、 李庭《寓庵集》(二)《挽吳德明》詩注雲:“公太原石州人,承安初,中乙科,崇慶末,始赴召南渡。

    丙午春,捐館。

    ” 趙中立正卿、王銳威卿、趙昉德輝、 《金史·宣宗紀》:“上決意南遷,诏告國内。

    太學生趙昉等上章,極論和害。

    ”《元史·太宗紀》:“置十路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張瑜、王銳,使東平。

    ”《耶律楚材傳》:“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

    如陳時可、趙昉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

    ” 孫錫天錫,此數君子,師寓玉虛日所與唱和者也。

    王觏逢辰、王直哉清甫,亦與其遊。

     《湛然居士集》(六)《西域寄中州禅老士大夫一十五首》中有《觀瑞鶴詩卷,獨子進治書無詩》一首、《寄德明》一首、《才卿外郎五年止惠一書》一首、《寄清溪居士秀玉》一首、《戲秀玉》一首、《寄用之侍郎》一首、《和正卿待制》一首、《寄仲文尚書》一首、《謝王清甫》一首,均辛巳年長春抵西域後所作。

    蓋長春西行時,燕京士大夫多托其緻書于湛然,或湛然見《瑞鶴卷》中有其人題詩,故作詩寄之耳。

    諸題中,除仲文尚書外,如子進治書、才卿外郎、用之侍郎、正卿待制,皆稱其金時故官。

    《黑鞑事略》:“爾外有亡金之大夫,混于雜役,堕于屠沽,去為黃冠,皆尚稱舊官。

    王宣撫家有推車數人,呼運使,呼侍郎。

    長春宮多有亡金朝士,既免跋焦,免賦役,又得衣食,真令人慘傷也。

    ” 觀居禅房山之陽, 《元史·劉敏傳》:“年十二,從父母避地德興禅房山。

    ” 其山多洞府,常有學道修真之士栖焉。

    師因挈衆以遊,初入峽門,有詩曰:“入峽清遊分外嘉,群峰列岫戟查牙。

    蓬萊未到神仙境,洞府先觀道士家。

    松塔倒懸秋雨露,石樓斜照晚雲霞。

    卻思舊日終南地,夢斷西山不見涯。

    ”其地爽垲,勢傾東南,一望三百餘裡。

    觀之東,數裡平地,有湧泉清泠(藏本作“冷”)可愛,師往來其間,有詩雲:“午後迎風背日行,遙山極目亂雲橫。

    萬家酷暑熏腸熱,一派寒泉入骨清。

    北地往來時有信,東臯遊戲俗無争(耕夫牧豎,堤陰讓坐)。

    溪邊浴罷林間坐,散發披襟道情。

    ”中元日,本觀醮,午後,授符傳戒(藏本作“傳符授戒”),老幼露坐熱甚,悉苦之。

    須臾,有雲覆其上,狀如圓蓋,移時不散。

    衆皆喜躍贊歎。

    又觀中井水,可給百衆,至是逾千人,執事者謀他汲。

    前後三日,井泉忽溢,用之不竭,是皆善緣天助之也。

    醮後題詩雲:“太上弘慈救萬靈,衆生薦福藉群經。

    三田保護精神氣,萬象欽崇日月星。

    自揣肉身潛有漏,難逃科教入無形。

    且遵北鬥齋儀法(南鬥北鬥,皆論齋醮),漸陟南宮火鍊庭。

    ”八月初,應宣德州元帥移剌公請, 移剌公,謂耶律秃花也。

    《黑鞑事略》:“秃花,即阿海之弟。

    元在宣德州。

    ”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宣德路長官太傅秃花,失陷官糧萬餘石。

    ”《元史》本傳失載其駐宣德事。

     遂居朝元觀。

    中秋(藏本“秋”下有“夜”字),有《賀聖朝》二曲,其一雲:“斷雲歸岫,長空凝翠,寶鑒初圓。

    大光明、宏照亘流沙外,直過西天。

    人間是處,夢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