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府續志卷八

關燈
高義可風”扁額旌之。

    圓從侄信,貧而早死,力為撫孤,迄今孤壯矣。

    且遺命創三溪橋,載在李嗣元記中附後。

     謝聖伊,号魁宇,事繼母至孝,母不悅其妻,伊出之。

    繼妻有娠矣,母不悅,又出之。

    其父曰:嘻,甚矣。

    命迎其婦歸。

    伊賣藥救病,好行其德。

    貸貧人粟,多不取息。

    客河南,值荒疫,問症施藥,所活甚衆。

    有仆供役十餘年,一日召其父來曰:汝止一子,長事我,誰其養汝?竟還其父,且畀五金為貿遷資。

    有鄉人遺金于途,伊舍之久,待其人還之。

    伯世逵老而孤,無所倚,伊奉于家,始終如一。

    凡族塳之失祭者,及無後者,皆為之甃砌立碑。

    他如瘗暴露、施棺槥赀贈貧而難婚者,皆出自本心,不求名譽。

     附義夫 李天毓,廣甯坊人,補郡學生,常推館谷以瞻兄侄。

    年四十喪偶,義不再娶。

    明季以廪拔貢,高蹈不仕。

    郡東長虹橋複建,年月皆其手擇,且捐百金以助。

    順治六年,按院霍公達以義夫旌,舉介賓,年七十三卒。

     時敏,字勉吾,在城人,系邵武衛百戶。

    少年喪妻,矢志不聚。

    至天啟四年,鄉黨公舉義夫,按院喬獎賞,旌曰“義高雄雉”。

     蔡南星,字瑞夫,南廂人。

    生平嗜學,閉戶不出。

    為人端莊敦笃,與人接春風和氣。

    年二十五失偶,卒不娶。

    裡人以義夫舉,壽六十餘終。

     江孔殷,号豹隐,泰甯縣人,寄居樵郡。

    幼以孝友聞,其言毫無所苟發。

    妻吳氏亡,殷自廿餘歲誓不再聚,惟以筆壘詩詞怡情于山水而已。

     列女 明李氏,王纓妻。

    明經新德,其子也。

    氏歸纓,年僅十八,纓卒,氏水漿不入口,誓欲偕卞。

    有論之者曰:子孕懷三月矣,保驅以善後,昕全不也。

    氏悟,随祝曰:願得男,雖緩死可也。

    及娩,果舉新德。

    氏複祝曰:願長而成名,雖不死可也。

    因以成腹名之。

    孀居五十餘年,年七十八終。

     陳氏,朱文質妻。

    質早夭,無嗣,氏年二十有一,遂矢志守節,立侄鼎祚為夫後。

    凡錢谷出入,悉自綜理。

    日督女媳績??事,夜分佐繼子讀弗倦。

    萬曆丁已,鼎入庠,氏喜得其後,乃以家業付鼎。

    年七十三卒。

     甯氏,明孝廉吳嘉泰妻。

    性貞淑,尤喜樸撿。

    歸吳後,甘守齑鹽,每以勉夫科第為志。

    萬曆丙午,泰得薦,凡公車之費,悉氏脫簪珥資之。

    未?年,泰卒,遺子稚甚,氏矢節撫孤,内外家政井井,未見有厲色疾言,人皆稱焉。

    年八十。

     黃氏,邵武府學生王錫榮之妻,邵武縣學生王元飏之母也。

    蚤年錫榮喪五十年,教子成名,操如一日。

    且其家甚貧,而貞志不渝。

    順治戊戍間曾經旌表,年七十五終。

     甯氏端娘,古山何通妻。

    性溫惠,事舅姑以孝聞。

    年二十七而通卒,遂守節不二,稱未亡人者四十餘年。

    常躬親織以佐子讀。

    子童年入邑庠。

    康熙七年,裡人以節操聞于郡邑,氏年?大耋,未及褒旌而殁。

     王氏,故民何天根妻也。

    天根為進士何望海之子,早夭無後,王氏毀容椎髺,矢不再适。

    已而望海卒,亦無嗣,氏志弗移,家無應門僮仆,足不履庭,雖宗戚罕觌其面。

    年六十餘全貞以終。

    順治五年士民?舉節婦。

    黃氏貞娘,庠生張民望妻,早年寡居,節凜冰霜,撫孤成人。

    按院王朱二公二次扁額旌表。

     李氏,住迎春坊,夫黃時達卒,氏年二十七,守制至八十三歲,其間寒暑遷變,曆幾盡矣。

    已卯年署堂事刑廳黎公旌以扁曰貞操淩霜。

    張氏住寶岩坊,夫陳瑜早喪,氏年二十,誓志苦守,不事膏沭,聲不外聞。

    遺腹産男,撫養勤劬,家貧績紡以延師。

    且姑系晚歸,而氏事之如親母。

    其公亡時,氏必誠必信,不啻夫在也。

    慈順素著,女德俱全, 李氏,郡庠生危科之繼室。

    長子非巳出,撫愛如珠。

    次子氏生,訓誨有方。

    翁姑俱之任,氏獨留家,鎖鑰親操,絕不己私。

    視諸侄猶子,事諸妯娌如母。

    其媳王氏,系次子衍芳妻,芳死,氏年二十有七,恸傷幾于滅性。

    長子猶在??褓,次子遺腹,氏俱育之成立。

    姑媳辛若計守節五十有九載。

     胡氏,故民李廷炜妻。

    炜死,氏年二十有三,其子如日方稚,氏多方撫育成立,補邑諸生。

    康熙三年,通庠公舉德行,母道有光矣。

    奉撫院張,劉。

    給扁旌表二次,壽近九十而終。

     黃氏,古山虞閏四之妻也。

    順治五年,江寇入境,大肆剽掠,氏為寇所獲,悅其色,欲逼之,氏義不受污,遂抱嬰孩投地而死。

    是後更靜月明之夜,每見一女子亭亭獨立。

     陳氏名炫,邵武界首人,華旸之女,江亘南之妻也。

    能讀書,識大義。

    辛卯正月間,寇徒潭,陽。

    至,氏投河,蒼頭周文順拯之。

    乙未六月十七日,寇複奄至,驟入其家,驅氏行,氏詈弗從。

    寇創叢氏頸,迫之,亦不行。

    寇強負之,氏從負者背咬斷其雙耳,以血唾之。

    寇貪其色,終不加刃,氏罵不絕聲,遂殺之。

    寇首聞其烈狀,亦索負者殺之。

    時氏年三十,按院成給扁旌其烈。

     高氏,十四都陳周四妻。

    順治戊子年為郭兵所擄,負至對岸石崖,其下深淵莫測,氏即投崖溺死。

    三日後,屍浮原墜所而出,面色如生,鄉人稱為神異。

     陳氏,故庠生熊明德妻。

    年二十六歲。

    守及七十,貞節無疵。

     劉氏,拿口鄧儉妻也。

    儉死時,劉拊棺哭曰:吾已孕三月,倘生男,必不負死者。

    後果得男。

    順治丁亥年,江西兵至,大肆殺擄,驅劉氏母子行。

    劉牽其子曰:我十七歲作寡婦,至今守此一子,今日母子一處死耳。

    兵亂,刃砍劉頂,血出暈地,兵去乃蘇,剪去血發,髡剃塗創,二年始愈。

     晏氏,裡民張新甫妻,奉侍姑嫜,供歡菽水。

    戊子年,土寇猖獗,氏于十月初四為亂兵所獲,義不污身,伏刃自殺,時年二十有二。

     張氏民杜學弘妻,蒙撫院佟給扁額旌。

    表毛氏,儒醫時登瀛妻,蒙按院朱給扁額旌表。

     何氏民張光瑞妻,蒙按院李給扁額旌表。

     光澤縣 李雲龍姑,中憲大夫子章女也,适邑庠生上官亮。

    姑瘋疾,躬承盥栉,勤慎弗怠。

    戊子罹亂,夫亮偕氏避居西鄉。

    鄰省寇突至,家人覓筏渡河,甫登筏而戎馬蜂擁矣。

    氏恐為所執,攜五歲子上官生付婢,囑曰:汝快抱小子逃生,我不及見汝主矣。

    即拔簪拴發,躍身落水。

    越宿,夫癸江尋屍,屍随浮于沉所,面不改色。

    按:李氏自變亂居,恒語婦輩曰:女子不辰,遭逢亂世,遇兵遇寇,惟有一死,死可全節,猶愈于生。

    至是,果如其言。

    都人士賢之。

    邑候林公嘉其節,旌以詩曰:何以捐軀入水洺,抵綠寇發未魯平。

    才臨沙岸乘桴計,條遘霜旗繞睫明。

    大節克全能取義,純瑜無玷自成名。

    柔腸卻勝剛腸烈,踴躍波心萬古榮。

     聶氏攀姑,即子章次子雲漢妻也。

    年十八,适雲漢。

    甫數月,值亂,避居西鄉。

    鄰界寇發,戎馬逼至,氏徒行避之,被執,脅氏同去,氏不移步,旋砍一刀。

    氏厲聲曰:甯死不從汝行,頭可斷,身不可辱。

    連砍十一刀,氣絕。

    裡人同難者匿于莽中所竊見,寇退報知。

    次日,雲漢殓屍歸葬之。

    是日,同殉烈者子章,女入于河,媳殒于刀,時稱雙烈。

    邑候林公以其事上聞,有詩挽曰:臨難捐軀命,非??苟且存。

    成仁全大節,守義正彜倫。

    斷臂緣堅志,捐軀殊慘魂。

    今時真烈婦,旌與智仁聞。

    教授王合而吊之曰:先生道學有其源,雙節轟轟出顯門。

    殆若有期同日死,安然捐命不呼冤。

    千刀莫斷堅貞骨,一水能生氣節魂。

    含笑九泉無點恨,萋萋芳冢老乾坤。

     李氏,邑人陳其謀妻也。

    年十九夫逝,生女不育,立志守節,抱侄南傑,乳為巳子。

    事舅姑以孝聞,處妯娌以和著。

    人或勸之諷之,氏若罔聞。

    撫子在懷,私心自幸曰:吾無子而有子,夫死而不死矣,志足矣。

    于萬曆二十年,直指喬公采風入告,旌其門日冰清玉潔。

    氏知書識字,誨孫大雅,目見其入泮,年八十而卒。

     彭氏年十六,适邑人李天錫,未及周而天錫殁,幾欲身殉矣。

    遣腹而生男贽,艱苦撫孤,事舅姑以孝聞。

    逮贽補弟子員,入國學,選授北城兵馬副指揮,克承母志。

    崇祯甲戍年,繡衣路公采風旌其門曰:青齡勁節。

    訓諸孫皆業儒。

    孫正紳補弟子員,諸孫皆貧而學不辍,氏真苦節裕後也。

    享年七十有五。

     業氏,邑廪生黃大缁妻。

    年二十四而寡,奉八十姑,撫三歲兒,事姑以孝聞。

    逮子尚獻甫長,延師教誨,剪發和丸,卓有古風。

    崇祯甲戍年,邑人佥舉直指路公以事聞,旌其門曰貞節。

    丁醜歲,子獻複殂,遣孫二人,教誨益嚴,皆次弟補弟子員。

    是時氏年已七十,媳王氏,恪遵貞訓,共勵冰操,亦以孝節并著。

    丁戊子亂,孫應吉奉氏避于鄉,遂告終焉。

    造次瘗荒無之區。

    越五年,擇吉改葬,失棺所在,号天悲恸,恍若有人導其前,而棺适露,乃舉與祖合瑩焉。

    人傅雲:生貞死靈,裕後成名。

    合葬獲吉,志遂目瞑。

    我人頌之,永示先型。

     李氏者,邑孝廉何本盛媳也。

    本盛繼母生四弟,皆剽悍。

    盛登賢書,後赴選遴州守,未任卒。

    繼母弟謀毒其子,有谟啖以粥,置毒其中,方咽而毒作,奔歸,嗔目語氏曰:吾中毒今巳矣,而年艾男四齡,冤何由雪?吾已矣,柰若何?語竟尋逝。

    氏撫膺哀痛,矢以死白冤,力訴諸憲台,百苦備嘗,閱十餘年不得報。

    有谟精英疊現,時聞号泣聲,氏志益堅,遇中丞朱公廉明親鞠,立殲三兇。

    有谟自此号泣聲不複作矣。

    奉姑益孝謹,誨子其晃,弱冠補邑庠生,書香得以不替。

    崇祯丙子歲,張豸台旌其門曰:節孝兩全。

     李氏。

    庠生郭緯妻也。

    弱冠蜚聲藝苑,赍志以殁。

    遣二子一女,茕茕襁抱。

    将終,顧謂氏曰:吾志未成,異二子有以繼之。

    然汝方青齡,其若之何?氏泣應曰:誓成而志也。

    柏舟自矢,事繼姑以孝,訓二子以勤。

    弘與毅果第冠軍。

    及女嫁男婚,氏仰天歎雲:可以報亡人于地下矣。

    自是食減憂傷,病革,訣二子曰:我死必與父合葬,使吾魄猶相依也。

    其苦節嚴訓,士庶鹹稱為不可及。

     李錦娘,原任建始縣令恩之女孫也。

    适庠生江筆彩,而艱于嗣,氏勸夫娶妾,以圖宗桃。

    夫貧,出奁赀以助。

    洎妾林氏生子宗海而妾死,氏撫育不啻已出。

    夫被難,宗海方五歲,母子伶仃,家無長物。

    氏年未三十,辟??教子,期于成立。

    值兵戈擾攘,氏毀容斂迹,撫孤全名,以節終。

     黃氏,邑先朝奉議大夫文魁女孫,文林郎以昌女也。

    配郭蛟,甫五載而夫殂。

    遺孤三,曰敬、曰任、曰時。

    氏年二十有一,哀毀逾常,必欲從死。

    舅姑暨父母泣謂曰:而夫雖逝,茕茕三子,誰其撫之?死節全孤孰優,爾其裁之。

    氏意亦少釋。

    自是事舅姑益謹,訓三子益笃。

    次子任,髫齡補郡學生,值戊子兵荒,備嘗艱苦,舅姑旬餘相繼而殁。

    仆逃子幼,喪盡哀,殡盡禮,人莫不敬服馬。

    順治十六年,繡衣成,公旌其闾曰:彤管流馨。

    今年七十,三子八孫,訓誨不倦。

     黃氏,幼失父,與母相依。

    十五,配邑人危必奎,事舅姑以孝聞。

    生二子曰煥,次曰樞。

    年未三十,失所天。

    值兵荒粗臻,攜二孤歸母家,朝夕紡織不辍,上飯母而下粥子,糠粃自甘。

    豪族有知其賢而貧,欲奪其志者,氏引刀指天,誓以死殉,裡闬肅然起敬。

    今六十矣,而母八十在堂。

    氏冰操愈勤,教子愈嚴,事母愈孝。

    子樞童試即冠軍,而饩莫不稱。

    令母之可風如此。

     官氏,北鄉梁大言妻也。

    年二十二,孀居撫孤,閨訓甚肅。

    曆遭兵火,矢志不移。

    戊子年亂,氏攜兒媳逃避深山,投荊阻溺,并日饑劬,與子以死自期。

    及庚寅複羅寇變,身赴清波,救而獲免。

    堅貞勁節,裡黨哀之,屢蒙上苔表其門。

     李氏、汪氏、張氏,大田庠生慶愈達之一妻、二妾也。

    清兵丙戍年九月四日抵邑,達于病中先期摯家登砦,三婦皆有殊色,自相誓曰:國破家亡,辱無不至,兒女子決難自全。

    迨破石辋李,遽投崖如饴。

    達又與汪、張他遁,覓得一丆,拒叢薄,為兵所??,喊殺震驚,張亦踵李而去。

    未幾,達捐金,得令箭以防身。

    汪從容告達曰:妾所以後死者,扶君病故也。

    今有令箭,君可全生以奉公姑矣。

    即撒手懸崖,左投右反,筋骨俱碎。

    逸士雷易有傅并詩。

    邑令洪公有詩,在藝文志。

     蕭氏,朱口蕭德亮女,嫁本保朱子長。

    丙戊秋避兵于椒坑,兵破石辋,路經其地,氏抱子被執,因賺其兵曰:我抱兒不能走,汝若抱之,願同行。

    其卒信而抱之,氏乃投身深池,兵亦随擲其子,子母俱死。

     楊氏,福山保之女,适石辋庠生馮肇先。

    于歸三載,值清兵至,避難于南石砦。

    砦未破之時,預訣姑嫂,将所佩钗環分給諸人,以銀镯付嬸,令交肇先曰:餘為君子全節,願善示遣物以當永訣。

    言畢翻身投崖而死。

     鄒氏,在城北隅人,交溪保謝經靜之妻。

    順治丁亥歲被郭天才兵執之不從,條于林間裂襟自缢。

    有子二人,一應彥為兵捉去,一應傑娶交溪保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