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府續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謹按本邑因高為城,中俱實地,強半臨溪,勢極易守。
惟拱辰門外左為獅子山文稍左為饒家山,慶禮門外稍南為軟坳,其山皆與城對峙,可以窺城中。
且西門左右一帶,内地峻而外無居民,守者多怠,有警則此宜嚴備。
康熙十年五月初十日以後,雨水橫溢,茫無津涯,凡啟聖祠、演武廳淋漓傾側,巳不可支。
再如神廟民居田廬墳墓強半沒入泥中,其居民溺死者有劉細長、吳幸等。
至于鎮安聯雲:二橋士民心殚力竭以求利濟,頃皆覆之頹波,且水勢浩浩不沒,城頭僅一闆,德春門左扇椎蕩無蹤矣。
城之在在崩卸巳近百丈,從來水之為患,未有甚于今日者,縣令陳公、典史王錫吉、隋會鎮營吳守備、李千總遂一細勘,乃捐資募助,而城垣始獲修整,災民賴以安居。
公署 附宮室,樓閣,亭台,堂塔。
布政司衙門順治五年圯,基址尚存。
武平道衙門順治肆年圯,基址尚存。
道衙門在府西魁善坊,康熙陸年因兩道奉裁,今十年新設巡道兼攝廷建邵三府事汪公以按臨不時,命縣增修,以待駐跸。
邵武府治明崇祯年,守李衷純修谯樓及大門甬道各稍易。
向年守彭堣重修,向仍舊。
清順治四年,守陳诘新正堂、後堂記:廊宇儀門。
康熙三年,瞧樓腐甚,賴汪公新之。
六年,正堂柱檐潰,亦汪公新易之。
康熙七年間,汪公重建,師帥、保厘二坊。
常平倉圯廢已久,郡守汪公于康熙八年,即廢地創建義倉一所于射圃前,坐西向東,籴谷五百石貯之。
僚屬紳士樂助有差,仍遴義士司其出入,亦朱子社倉法也。
庶兇年有備募,疏載藝文。
髅于論樓,即今鐘樓,在縣治東。
明崇祯甲戍年,令金邦柱建。
先是鐘樓在邵武縣明倫堂北,跨九龍之脊,踬卓金??,以鎮南午。
郭惠娘鉗記,備載前志。
辛未覆于風,始改建今所。
形家者言,以複舊為吉,尚俟有識君子。
詩話樓,在東城上,即吉望江樓也,文名三滴水樓。
宋時邑人嚴滄浪常與客戴石屏說詩于此。
順治四年丁亥,方伯周公亮公駐邵,登臨賦詩,捐資新之。
祠滄浪其中,顔曰詩話。
郡人以周公有全城功,因設公位于左,樹碑在焉。
康熙八年,城守都司胡守金重葺。
西北通津有萬年橋,萬曆已酉,洪水沖決,而兩頭之未圯者,形勢岸然。
西建八角樓于上,北建祖師堂于上,相望亦西北巨鎮。
講堂、在南隅常禮倉左。
清康熙八年,合郡士民為司農柳公新建。
六虛亭、在熙春山頂。
萬曆年間學道嶽建,今圯。
秋聲亭、在熙春山側。
元黃鎮成常遊詠其上,著有秋聲集二卷。
後人慕之,因以名亭。
順治十一年,郡司理何稴嗣建,今圯。
紫雲台、城西溪上,舊搆有亭,久圯。
康熙年仍即其地重建,形勢僅二丈餘,而眼界甚寬,且石床石壁,皆若天成。
前志雲:鈉樵岚之水,文曰樵溪。
金輪堂、在南鄉三十七都山峰坪。
明萬曆四十七年善人吳應魁紏建。
飛燕閣、在城東三公橋南,俗名燕子崖。
康熙八年僧人募建。
新東塔,于萬曆四十一年造。
自造之後,逄子午年發解,今木柱漸圯,現議補修。
汪公募序載藝文髅老東塔、于巳未年建造,今改為兜率庵,離城五裡。
光泰建三線,載縣志。
學校 郡學、聖殿、明倫堂、啟聖祠,汪公任初已經修治,未幾而雨漏風推,漸非其舊,周圍垣牆圯而莽矣。
康熙七年,汪公複手募疏谕教授王侯聘各捐俸整飾之。
右坊柱椽既敝,亦屬其時鼎建。
汪公重修募序載藝文髅。
邵武縣學康熙五年丙午十二月,戟門災,延及兩庑。
是歲,郡守汪公,令張公,命訓導周鼎重董修,諸生出資共襄之。
并聖殿、明倫堂,重加建葺,使戟門較舊制稍低,得從殿際遙見前峰,庶幾文章愈秀卓也。
嗣任縣令王公公輔,複助銀伍拾兩,以竣其事。
邵武縣學明倫堂左,空基一片,周圍寬十有餘丈。
明鼎既遷,垣頹地曠,營兵踞種成圃。
康熙十年,教谕舉人陳嘉章,首事生員陳箕疇、王在鎬、符旭、羅大綸、趙聲遠等,倡具公呈,經徐總鎮嚴谕退還,因于是地創建啟聖祠。
祠之上,特立文昌閣,規模一新,久瞻仰焉。
光澤縣學址,前志巳詳之矣。
沿清朝奠鼎以來,戊子之歲,江右守弁倡亂,山寇響應,躏我城邑,延毀文廟。
厥後上台加意招猍,飛鴻稍集,通庠弟子員髅,皆肘見踵決,安能倡興鼎建?僅營小磚龛,祀先師于瓦礫建蒙守道魯公延孔、署府運副李公正茂,各助銀伍拾兩,議創制焉。
文緣明季人文寥落,叢議遷基,遂爾築舍盈庭,迄無成效。
迨康熙四年,貢生上官臨,生員黃缙、龔名芳、危樹美、陳南賢、黃甲标、丘應箕、饒世道等廿餘人,議以原基先豎明倫堂,訂簿請之于郡守汪公,蒙屬文捐俸施田,助學興工。
于康熙四年十月内,監造明
惟拱辰門外左為獅子山文稍左為饒家山,慶禮門外稍南為軟坳,其山皆與城對峙,可以窺城中。
且西門左右一帶,内地峻而外無居民,守者多怠,有警則此宜嚴備。
康熙十年五月初十日以後,雨水橫溢,茫無津涯,凡啟聖祠、演武廳淋漓傾側,巳不可支。
再如神廟民居田廬墳墓強半沒入泥中,其居民溺死者有劉細長、吳幸等。
至于鎮安聯雲:二橋士民心殚力竭以求利濟,頃皆覆之頹波,且水勢浩浩不沒,城頭僅一闆,德春門左扇椎蕩無蹤矣。
城之在在崩卸巳近百丈,從來水之為患,未有甚于今日者,縣令陳公、典史王錫吉、隋會鎮營吳守備、李千總遂一細勘,乃捐資募助,而城垣始獲修整,災民賴以安居。
公署 附宮室,樓閣,亭台,堂塔。
布政司衙門順治五年圯,基址尚存。
武平道衙門順治肆年圯,基址尚存。
道衙門在府西魁善坊,康熙陸年因兩道奉裁,今十年新設巡道兼攝廷建邵三府事汪公以按臨不時,命縣增修,以待駐跸。
邵武府治明崇祯年,守李衷純修谯樓及大門甬道各稍易。
向年守彭堣重修,向仍舊。
清順治四年,守陳诘新正堂、後堂記:廊宇儀門。
康熙三年,瞧樓腐甚,賴汪公新之。
六年,正堂柱檐潰,亦汪公新易之。
康熙七年間,汪公重建,師帥、保厘二坊。
常平倉圯廢已久,郡守汪公于康熙八年,即廢地創建義倉一所于射圃前,坐西向東,籴谷五百石貯之。
僚屬紳士樂助有差,仍遴義士司其出入,亦朱子社倉法也。
庶兇年有備募,疏載藝文。
髅于論樓,即今鐘樓,在縣治東。
明崇祯甲戍年,令金邦柱建。
先是鐘樓在邵武縣明倫堂北,跨九龍之脊,踬卓金??,以鎮南午。
郭惠娘鉗記,備載前志。
辛未覆于風,始改建今所。
形家者言,以複舊為吉,尚俟有識君子。
詩話樓,在東城上,即吉望江樓也,文名三滴水樓。
宋時邑人嚴滄浪常與客戴石屏說詩于此。
順治四年丁亥,方伯周公亮公駐邵,登臨賦詩,捐資新之。
祠滄浪其中,顔曰詩話。
郡人以周公有全城功,因設公位于左,樹碑在焉。
康熙八年,城守都司胡守金重葺。
西北通津有萬年橋,萬曆已酉,洪水沖決,而兩頭之未圯者,形勢岸然。
西建八角樓于上,北建祖師堂于上,相望亦西北巨鎮。
講堂、在南隅常禮倉左。
清康熙八年,合郡士民為司農柳公新建。
六虛亭、在熙春山頂。
萬曆年間學道嶽建,今圯。
秋聲亭、在熙春山側。
元黃鎮成常遊詠其上,著有秋聲集二卷。
後人慕之,因以名亭。
順治十一年,郡司理何稴嗣建,今圯。
紫雲台、城西溪上,舊搆有亭,久圯。
康熙年仍即其地重建,形勢僅二丈餘,而眼界甚寬,且石床石壁,皆若天成。
前志雲:鈉樵岚之水,文曰樵溪。
金輪堂、在南鄉三十七都山峰坪。
明萬曆四十七年善人吳應魁紏建。
飛燕閣、在城東三公橋南,俗名燕子崖。
康熙八年僧人募建。
新東塔,于萬曆四十一年造。
自造之後,逄子午年發解,今木柱漸圯,現議補修。
汪公募序載藝文髅老東塔、于巳未年建造,今改為兜率庵,離城五裡。
光泰建三線,載縣志。
學校 郡學、聖殿、明倫堂、啟聖祠,汪公任初已經修治,未幾而雨漏風推,漸非其舊,周圍垣牆圯而莽矣。
康熙七年,汪公複手募疏谕教授王侯聘各捐俸整飾之。
右坊柱椽既敝,亦屬其時鼎建。
汪公重修募序載藝文髅。
邵武縣學康熙五年丙午十二月,戟門災,延及兩庑。
是歲,郡守汪公,令張公,命訓導周鼎重董修,諸生出資共襄之。
并聖殿、明倫堂,重加建葺,使戟門較舊制稍低,得從殿際遙見前峰,庶幾文章愈秀卓也。
嗣任縣令王公公輔,複助銀伍拾兩,以竣其事。
邵武縣學明倫堂左,空基一片,周圍寬十有餘丈。
明鼎既遷,垣頹地曠,營兵踞種成圃。
康熙十年,教谕舉人陳嘉章,首事生員陳箕疇、王在鎬、符旭、羅大綸、趙聲遠等,倡具公呈,經徐總鎮嚴谕退還,因于是地創建啟聖祠。
祠之上,特立文昌閣,規模一新,久瞻仰焉。
光澤縣學址,前志巳詳之矣。
沿清朝奠鼎以來,戊子之歲,江右守弁倡亂,山寇響應,躏我城邑,延毀文廟。
厥後上台加意招猍,飛鴻稍集,通庠弟子員髅,皆肘見踵決,安能倡興鼎建?僅營小磚龛,祀先師于瓦礫建蒙守道魯公延孔、署府運副李公正茂,各助銀伍拾兩,議創制焉。
文緣明季人文寥落,叢議遷基,遂爾築舍盈庭,迄無成效。
迨康熙四年,貢生上官臨,生員黃缙、龔名芳、危樹美、陳南賢、黃甲标、丘應箕、饒世道等廿餘人,議以原基先豎明倫堂,訂簿請之于郡守汪公,蒙屬文捐俸施田,助學興工。
于康熙四年十月内,監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