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府續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建置志
邵之規模遠矣,然興廢之數,天與人因焉。
而制度之間,在創之不可巳,與守之不可變,有融通之理,增焉損焉。
若夫耗實以誇名,娛上以戕下,罔所取焉。
念昔之為鎮為路,而外其山以固圉,内其學以作士,而神所憑依,文武所矜式,以及郵亭靖治,豈曰逄迎?貤榜高題,風宣奕世,諒亦守者創者,轍有攸合。
傳曰:水涸而成梁。
史曰:剡木為舟,以濟不通。
況乎人民所聚,徒歎臨波,則守之不可巳,文創之不可變也。
續建置志。
城池 東門城樓,崇祯十四年毀,衛弁曹大器重建。
順治五年,山寇竊發,與豫章叛卒相倚。
時臬司周亮工赴任,經邵嬰陴固守,命投誠紳衿黃甲葵、丁人傑等增高環城垛口二尺。
順治十六年,令胡揚俊捐俸倡造城屋貳拾間,仍率通縣一百七十裡合力蓋完。
康熙五、六年,周圍城牆垛口漸次塌圯,賴汪公率府廳縣捐俸加高三尺,屹然壯觀。
康熙七年,縣令王建造周城炮台肆拾貳座,亨泰坊九,曲水潆洄。
學宮為通城血脈,年久壅塞。
于順治十三年,太守劉玉佩捐銀伍拾兩,并各樂助,遴廪生謝光惠以首其事。
自西城水甕起,至學宮内外三泮池及北城水甕止,盡行開濬結砌。
其學宮費,按院成公性、學道孔公自洙各捐銀伍拾兩,自聖殿、尊經閣、明倫堂、棂門牌坊俱于是年修理。
其右坊圯毀于康熙八年,太守汪公同司農柳公、學師王侯聘各捐俸建成。
康熙十年五月内,連雨彌旬,洪水漲溢據四隅。
鄉約馮自謙、夏雲鳳等各報所崩之城統計數十丈,城樓傾壞二所,其民間屋宇田苗直如澤國。
縣令王公遍閱具詳。
在傾圯既多,而城池關系獨難延緩,奈無額款可以動用。
郡守汪公星夜報文,仍檄鎮防廳縣于本月十六日殚力興工,将崩頹之處一一修築。
大工既竣,民乃安堵。
光澤垣墉雉堞悉仍舊制,而城西北隅濱水,多為漂圯。
順勢十二年,縣令邊公靖築堤設埠,增大四門城樓,樓監磚屏,屏開小木門,可以外視,施炮稍稱壯偉。
康熙五年間,奉郡守汪公檄勸士民捐赀樂助加修城垛。
縣令劉公祖向旬日之間鼓舞增修,每垛增高五尺,屹然笏列,亦閩西一小區也。
忽康熙十年五月,洪水連旬,漂蕩洶湧,水門俱沒,自北而西傾倒數百丈,根底磚石盡付波濤,興工創修,為費不赀。
縣令王公募匠築造如前。
泰甯在昔無城,遇警則各藏寨呰而巳。
明嘉靖間,始克創建。
崇祯十一年,汀寇竊發,令袁公世芳加峻城垛一級,寇未窺境。
清順治三年鼎革後,四郊小腆蠢動,駐防弁曹公爾楷、賀公逢聖、魯公雲龍等,設炮台數處守禦,城賴以完。
十二年,令王公譽命奉憲檄,益加完繕,捐俸泒丁銀若幹,重新修造,加高五尺,每垛蓋以石版,每間築以土床,于動要有铳台,于探遠有望樓,周城飾以石灰。
池從北關一帶回環至小西關,流下杉津,直抵水口而去。
其西北無水之處,皆濬為池。
北城薄??頂山後一坑,民鑿為塘以畜魚,亦俨然湯池耳。
天啟癸亥,民衆于杉津橋下豎立以壩,高二丈許,潴水以緩其流。
雖惑于術家之論,亦足以為固城之助,近亦沖圯。
然丁亥、戊子之寇,鄰徼城陷者,相望風靡。
泰以彈丸之區,十萬衆環而功之,不克,雖曰地利,豈非人和哉? 泰邑葉家窠地勢較高,抱主山之下關也。
小西門原直向葉家窠開,故窠内之水洄入小西門,鈉于南門街之溝中。
門雖順水,不知下關更高,複逆忞其元神水矣。
溝頗深,水抵大南門,合通邑之溝水出口。
此前人作法之善,故邑内家給人足。
後人不識,謂門順水矣,妄移玄壇廟以塞其門,改向水南開窠内随主龍之血水遂溜至溪,不得入城。
元氣既洩,當年之生聚不可得矣。
于今肯如舊制,廟後之門迹偤存非難也。
大南門放水之法,傳自名師笵越鳳,因明天啟年間建江禦史坊表隊道毀焉,緻大街中每十年必有火患,後其坊亦毀。
順治十一年,佥議修水路,幸舊法并圖猶有存者。
邑令王公譽命久其請,始行修複,而祝融之患息。
康熙十年五月内,水勢泛漲,街區成港,大南門崩城十五丈,壞城屋二十一間;小西門崩城七丈,壞城十間,且疾風震雷飄城瓦數百餘間。
城鄉近水田苗簜成塗泥尤苦者大田一裡,既受本邑泛濫之患,加以建邑下流之動,如依口、善溪、雙坪、浦溪、池潭等坊村山崩水澇,各處橋梁水圳盡付逝波,男婦被溺死傷尤慘。
嗟茲耕耘方殷之時,受此滂沱淹溺之患,民其魚乎,将何以生?縣令洪公念城垣重地,生靈性命系焉,于水退時,一面議設捐恤,一面勸谕乘時墾種,仍一面捐備率屬漏夜兼工,先砌城基,其餘瓦屋木料垛口及農工稍睱,遂竭力修築完固。
建甯
而制度之間,在創之不可巳,與守之不可變,有融通之理,增焉損焉。
若夫耗實以誇名,娛上以戕下,罔所取焉。
念昔之為鎮為路,而外其山以固圉,内其學以作士,而神所憑依,文武所矜式,以及郵亭靖治,豈曰逄迎?貤榜高題,風宣奕世,諒亦守者創者,轍有攸合。
傳曰:水涸而成梁。
史曰:剡木為舟,以濟不通。
況乎人民所聚,徒歎臨波,則守之不可巳,文創之不可變也。
續建置志。
城池 東門城樓,崇祯十四年毀,衛弁曹大器重建。
順治五年,山寇竊發,與豫章叛卒相倚。
時臬司周亮工赴任,經邵嬰陴固守,命投誠紳衿黃甲葵、丁人傑等增高環城垛口二尺。
順治十六年,令胡揚俊捐俸倡造城屋貳拾間,仍率通縣一百七十裡合力蓋完。
康熙五、六年,周圍城牆垛口漸次塌圯,賴汪公率府廳縣捐俸加高三尺,屹然壯觀。
康熙七年,縣令王建造周城炮台肆拾貳座,亨泰坊九,曲水潆洄。
學宮為通城血脈,年久壅塞。
于順治十三年,太守劉玉佩捐銀伍拾兩,并各樂助,遴廪生謝光惠以首其事。
自西城水甕起,至學宮内外三泮池及北城水甕止,盡行開濬結砌。
其學宮費,按院成公性、學道孔公自洙各捐銀伍拾兩,自聖殿、尊經閣、明倫堂、棂門牌坊俱于是年修理。
其右坊圯毀于康熙八年,太守汪公同司農柳公、學師王侯聘各捐俸建成。
康熙十年五月内,連雨彌旬,洪水漲溢據四隅。
鄉約馮自謙、夏雲鳳等各報所崩之城統計數十丈,城樓傾壞二所,其民間屋宇田苗直如澤國。
縣令王公遍閱具詳。
在傾圯既多,而城池關系獨難延緩,奈無額款可以動用。
郡守汪公星夜報文,仍檄鎮防廳縣于本月十六日殚力興工,将崩頹之處一一修築。
大工既竣,民乃安堵。
光澤垣墉雉堞悉仍舊制,而城西北隅濱水,多為漂圯。
順勢十二年,縣令邊公靖築堤設埠,增大四門城樓,樓監磚屏,屏開小木門,可以外視,施炮稍稱壯偉。
康熙五年間,奉郡守汪公檄勸士民捐赀樂助加修城垛。
縣令劉公祖向旬日之間鼓舞增修,每垛增高五尺,屹然笏列,亦閩西一小區也。
忽康熙十年五月,洪水連旬,漂蕩洶湧,水門俱沒,自北而西傾倒數百丈,根底磚石盡付波濤,興工創修,為費不赀。
縣令王公募匠築造如前。
泰甯在昔無城,遇警則各藏寨呰而巳。
明嘉靖間,始克創建。
崇祯十一年,汀寇竊發,令袁公世芳加峻城垛一級,寇未窺境。
清順治三年鼎革後,四郊小腆蠢動,駐防弁曹公爾楷、賀公逢聖、魯公雲龍等,設炮台數處守禦,城賴以完。
十二年,令王公譽命奉憲檄,益加完繕,捐俸泒丁銀若幹,重新修造,加高五尺,每垛蓋以石版,每間築以土床,于動要有铳台,于探遠有望樓,周城飾以石灰。
池從北關一帶回環至小西關,流下杉津,直抵水口而去。
其西北無水之處,皆濬為池。
北城薄??頂山後一坑,民鑿為塘以畜魚,亦俨然湯池耳。
天啟癸亥,民衆于杉津橋下豎立以壩,高二丈許,潴水以緩其流。
雖惑于術家之論,亦足以為固城之助,近亦沖圯。
然丁亥、戊子之寇,鄰徼城陷者,相望風靡。
泰以彈丸之區,十萬衆環而功之,不克,雖曰地利,豈非人和哉? 泰邑葉家窠地勢較高,抱主山之下關也。
小西門原直向葉家窠開,故窠内之水洄入小西門,鈉于南門街之溝中。
門雖順水,不知下關更高,複逆忞其元神水矣。
溝頗深,水抵大南門,合通邑之溝水出口。
此前人作法之善,故邑内家給人足。
後人不識,謂門順水矣,妄移玄壇廟以塞其門,改向水南開窠内随主龍之血水遂溜至溪,不得入城。
元氣既洩,當年之生聚不可得矣。
于今肯如舊制,廟後之門迹偤存非難也。
大南門放水之法,傳自名師笵越鳳,因明天啟年間建江禦史坊表隊道毀焉,緻大街中每十年必有火患,後其坊亦毀。
順治十一年,佥議修水路,幸舊法并圖猶有存者。
邑令王公譽命久其請,始行修複,而祝融之患息。
康熙十年五月内,水勢泛漲,街區成港,大南門崩城十五丈,壞城屋二十一間;小西門崩城七丈,壞城十間,且疾風震雷飄城瓦數百餘間。
城鄉近水田苗簜成塗泥尤苦者大田一裡,既受本邑泛濫之患,加以建邑下流之動,如依口、善溪、雙坪、浦溪、池潭等坊村山崩水澇,各處橋梁水圳盡付逝波,男婦被溺死傷尤慘。
嗟茲耕耘方殷之時,受此滂沱淹溺之患,民其魚乎,将何以生?縣令洪公念城垣重地,生靈性命系焉,于水退時,一面議設捐恤,一面勸谕乘時墾種,仍一面捐備率屬漏夜兼工,先砌城基,其餘瓦屋木料垛口及農工稍睱,遂竭力修築完固。
建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