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一

關燈
統二年,巡撫郭置魚河砦于九股水。

    成化十一年,餘子俊置今城,撤魚兒河軍守之。

    城設在平川,系腹裹上地,周圍幾三裡三百步,樓鋪一十五座。

    萬曆四年磗砌牌牆、垛口。

     鎮川堡南至脂縣十裡,北至堡五,至城百二裡。

    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撫張珩建。

    城設在平川,系腹秉上地,周圍幾一裡三分。

    舊隸保甯參将轄。

    響水堡東至德堡十裡,至波羅堡十裡,南至綏德州百十裡,北大邊裡。

    漢圁陰地。

    明正統初,巡撫郭置。

    八年移守平彜堡。

    九年,餘子俊撤平彜,仍守響水。

    城設在山坡,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三裡二百一十步,樓鋪八座。

    萬曆六、七年重修,磗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一十九裡零二百七十六步,墩壹二十二座。

     ?波羅堡東至響水堡十裡,西至懹遠堡四十裡,南至綏德州百十裡,北至大邊十三裡。

    漢白土縣。

    地明正統十,年巡撫馬恭。

    置城設在山,畔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二裡二百七十,步樓鋪十。

    座萬曆年間重,修磗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三十五裡零四十七,步墩壹三十五座。

     懷遠堡東至波羅四十裡,至威武,南至安縣百至裡。

    漢白土縣,地名為白家。

    梁天順中築,堡撤土門堡軍守。

    之城設在山,上系極沖上,地周圍幾二裡零一十七,步樓鋪十二。

    座隆慶六年加。

    高萬曆六,年磗砌牌、牆垛、口邊垣長四十。

    三裡零三十七步,墩壹二十七座。

     威武堡東至裡。

    潢白土縣,西至清平堡塔。

    明成化五年,巡撫王銳置,撤大兔鹘堡軍守之。

    城設在阜,系極沖上地,周圍二百八十步,樓鋪一十四座。

    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垣長三十四裡零三百二十一步,墩堡二十六座。

     清平堡東至威州城,至延安裡吾。

    漢白土縣地,後為磚營兒。

    明成化初,巡撫王銳置,撤白落城兵守之。

    城設在山,原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三百八十四步,樓鋪一十三座。

    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三十一裡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壹三十一座。

    常樂堡南葭州百四十裡,北至大邊半裡,東至雙山堡四十裡,西至鎮城三裡。

    漢榆溪地,又名岔河兒。

    明成化間,巡撫盧祥置。

    弘治二年,巡撫劉忠因地沙碛缺水,北徙二十裡,建今堡。

    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中地,城垣周圍幾三裡零五十步,樓鋪一十五座。

    萬曆六年重修。

    邊垣長一十八裡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壹三十七座。

     雙山堡東至建安堡四十裡,西至常樂。

    十裡,南至葭州五十裡,北至十漢真鄉縣地,明正統二年,巡撫郭築水地灣寨。

    成化間,巡撫餘子俊移築今堡,并柳樹會兵守之。

    萬曆六年重修。

    城設在山罔系極沖中地,城垣周圍幾三裡零九十,步樓鋪一十四座,邊垣長三十裡零四十五步墩。

    壹四十座以上路建。

    安堡東至高家堡四十裡。

    西雙堡五裡,漢南至黃河,百五。

    裡。

    北至大邊五裡崖寺子。

    明成化十年,巡撫餘子俊增置。

    城設在山畔,系極沖上地,周圍幾二裡零一百七十二步,樓鋪一十五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牆,長二十裡零八十一步,墩壹二十三座。

    高家堡南至葭州一百六十裡,北至大邊裡,東至柏林堡四十裡,西至建安堡四裡。

    唐豐州地,宋飛鴉川。

    元彌川巡檢司。

    明正??四年,巡撫陳镒建。

    後餘子。

    俊展修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上地,周圍幾三裡零二十九步,樓鋪一十五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四十二裡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壹四十四座。

    柏林堡東至大柏油堡二十裡,西至高家堡四裡,南至黃河一二十裡,北至大邊裡。

    唐勝州地産柏,故名。

    明成化初,巡撫盧祥置城,設在山,原系極沖下地,周圍幾二裡零一十二步,樓鋪八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四十三裡零一十六步,墩壹二十六座。

     大柏油堡南至黃河一百二十裡,北至大邊三裡,東至神木堡三十裡,西至柏林堡二十裡。

    唐麟州地。

    明弘治初置城,設在山上,系極沖下地,周圍幾二裡零九十二步,樓鋪一十二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二十七裡零三百三十步,墩壹一十七座。

     神木堡東至永與堡四十裡,西至大柏油堡四十裡,南至黃河一百二十裡,北至大源邊四十裡。

    春秋屬趙,漢五原、新泰、魏朔州,隋禮州,後周公為銀、勝二州。

    唐麟州。

    □宋移治吳兒堡,攺鎮西軍,後為神木寨。

    元置雲州。

    明為神木縣,後因為堡。

    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五裡零七十步,樓鋪三十三座。

    隆慶五六年加高。

    萬曆六七年用磚包砌邊垣,長七十五裡零八十六步,墩壹六十座。

     永興堡東至鎮羌堡三十七裡,西至神木堡五裡,南至黃河九十裡,北至大邊十裡。

    隋連谷縣,唐麟州郡。

    宋為黑城兒。

    明成化中,餘子俊遣鎮羌指揮宋祥置城,設在山上,系次沖中地,周圍幾二裡零二十五步,樓鋪八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六十二裡零八十六步,墩壹三十九座。

    鎮羌堡南至府谷縣八十裡。

    北至大邊十裡,東至孤山堡四十裡,西至永興堡四十裡。

    隋連谷縣地,唐麟州郡。

    明始守東村。

    成化二年,巡撫盧祥置城,設在山,原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二裡零二百二十九步,樓鋪十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四十五裡零一百一十九步,墩壹二十九座。

     孤山堡東至木爪園堡四十裡,西至鎮羌堡四裡,南至府谷縣四十裡,北至大邊一十五裡。

    唐勝州地,後為孤圪塔馬營。

    明正統二的,巡撫郭置堡西山。

    成化初,移置今堡。

    城設在山畔,系次沖上地,周圍幾三裡零三十四步,樓鋪一十四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三十七裡零二百五十五步,墩壹五十座。

     木瓜園堡東至清水營三十裡,西至孤山堡裡,南至府谷縣五十裡,北至大邊四十裡。

    唐勝州地。

    明成化十六年設堡,隸孤山。

    二十三年展中城。

    弘治十四年,募軍治為新城,城設在山上,系次沖上地,周圍幾三裡零九十步,樓鋪一十七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三十三裡零一百五十四步,墩壹三十二座。

    清水營東至黃甫川一十五裡,西至木瓜園堡十裡,南至府谷縣八十裡,北至大邊二十裡。

    唐勝州地。

    宋屬府州路,元為芭州。

    明成化二年,巡撫盧祥置,撤府谷縣兵守之。

    城設在山坡,系次沖中地,城周圍幾三裡一十八步,樓鋪一十九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新修關城三裡二百九十八步,邊垣長三十二裡零二百步,墩壹三十二座。

    黃甫川堡東至黃河三十裡,西至清水營十五裡,至府谷縣九十五裡,北至大邊十裡。

     春秋趙地,唐勝州。

    宋府州地。

    明天順中清水營。

    弘治初,始添設關城。

    城設在山畔,系次沖中地,周圍幾三裡零二百七十四步,樓鋪十六座。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三十裡零二百一十步,墩壹二十八座。

    以上東路。

     龍州城東至清平堡三十五裡,西至鎮靖堡四裡,南至延安府三百裡,北至大邊五裡。

    漢為龍州,宋夏州石堡砦,為範仲淹哨馬營。

    明成化五年,巡撫王銳建。

    城設在平地,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二裡三百一十六步,樓鋪九座。

    隆慶六年加高。

    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三十四裡,墩壹二十五座。

     鎮靖堡東至龍州城四十裡,西至靖邊營八十裡,南至延安府三百裡,北至大邊裡。

    宋夏州地,後為白灘兒。

    明初始守塞門。

    成化五年,巡撫五銳進守筆架城。

    八年,餘子俊移兵守之。

    城設在山畔,系極沖中地,周圍幾四裡三分,樓鋪一十九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四十七裡,墩壹四十三座。

    鎮羅堡南至延安府三百裡,北至大邊半裡,東至鎮靖堡四十裡,西至靖邊營四十裡。

    宋夏州地,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三百七丈,邊垣長三十裡,墩壹一十座。

    靖邊營東至鎮羅堡四十裡,西至甯塞堡四十五,南至延安府三百一十裡,北至大邊一裡。

    宋夏州兀喇城。

    保安軍,範仲淹即其東西築哨馬營。

    明景泰四年,巡撫陸矩攺築新城。

    成化十一年,餘子俊攺置靖邊營,撤保安兵守之。

    城設在平原,系極沖上地,周圍幾八裡,樓鋪二十九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四十五裡,墩壹三十二座。

     甯塞堡東至靖邊營四十裡,西至把都河二十四裡,南至保安縣一百四十裡,北至大邊裡。

    宋夏州地,舊屬栲栳城。

    明成化十一年置堡,撤三岔堡兵守之。

    城設在山原,系極沖中地,周圍幾四裡三分,樓鋪一十八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五十四裡零二百八十步,墩壹五十四座。

     把都河堡東至甯塞營三十四裡,西至永濟堡三十,南保安縣二六旦十裡,北至大邊二宋夏州地,明始守柳樹澗。

    成化九年,餘子俊置城,周圍幾三裡一百八十步,樓鋪一十一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今裁并甯塞。

     柳樹澗堡東至甯塞營四十裡,西至舊安邊四十裡,南至永濟堡三十裡,北至大邊裡。

    宋夏州地,古有柳樹澗故名。

    明始設堡。

    成化九年,餘子俊奏守永濟。

    嘉靖三十七年,巡撫董威築舊堡,複自永濟移守于此。

    城設在山上,系極沖中地,周圍幾三裡七分,樓鋪一十八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三十三裡零二百三十六步,墩壹四十八座。

    新安邊營東至永濟堡三十裡,西至新興堡七十,南至慶陽府五百裡,北至舊安邊六裡。

    宋夏州深河兒。

    地中山坡明成化十一年,餘子俊置今堡,撤舊安邊兵守之。

    城設在山坡,系極沖中地,周圍幾四裡三十五步,樓鋪一十四座。

    隆慶六年加高,邊垣長一十三裡,墩壹一十七座。

    舊安邊營東至樹澗四十裡,西至磚井堡五十裡,南至新安邊六十裡,北至大邊一裡。

    宋鹽州地,後為深井。

    明正統二年,巡撫郭置。

    成化十一年,攺置新安邊營。

    成化末,以定邊孤懸,複守今營。

    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中地,周圍幾四裡三分,樓鋪二十座。

    隆慶六年加高。

    萬曆六年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三十三裡零二十三步,墩壹五十一座。

    新興堡東至新安邊七十,西至石澇堡四十裡,南至走馬城一百裡,北至磚井堡八十裡。

    宋夏州地,舊有東西海螺二城,明初始守磚井。

    成化十一年,餘子俊始即東海螺設今堡城設在山上,系次沖中地周圍幾一裡一百四十六步,樓鋪八座。

    隆慶六年重修,萬曆六年加高邊垣長七裡,墩壹一十一座。

    今裁并定邊營。

     磚井堡東至舊安邊四十裡,西至定邊營五十裡,南至新興堡一百裡,北至大邊一裡。

    宋鹽州地,舊新興堡,有古井,以磚甃者,故名。

    明正統二年,巡撫郭置,城設在平川,系極沖上地,周圍幾三裡二百五十步,樓鋪一十二座。

    萬曆六年加高,磚砌牌牆、垛口、邊垣長一十七裡,墩壹二十二座。

    石澇池堡東新興堡四十裡,西至三山堡十裡,南至慶陽府三百,北至定營一。

    宋鹽池地,水鹵不可飲,東有澇池堡,人汲者便之,故名。

    明初守磚井。

    成化十一年,餘子俊增築堡城設在山上,系次沖上地,周圍幾三裡一百八十四步,樓鋪三座。

    萬曆三年加高邊垣長九裡零二百七十四步,墩壹一十四座,今裁并定邊營。

     三山堡東至石澇池六十裡,西至花馬池百五十裡,南至饒陽堡七十裡,北至定邊營九十裡。

    宋鹽池地。

    三山兒,明參将嶽嵩退保,餘子俊撤磚井兵守之。

    成化九年始增築。

    城設在山畔,系次沖中地,周圍幾二裡。

    二百四十步,樓鋪三座。

    萬曆三年加高,邊垣長五裡墩。

    壹八座,今裁并定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