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鎮志卷之一

關燈
一之一圖譜 圖何昉乎?自河出圖、洛出書始。

    曷為而河有圖也?馬負之也。

    馬負者何?馬之背有旋毛如圖,而洛之書即龜甲之坼文也。

    此異澄之說,較諸儒為近理,則天文地理之有圖,尤其顯而易明者矣。

    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圖之作也,宜也。

    嘗聞之天文家,尾十九度,井三十三度。

    夫天之一度,為地一千九百餘裡,則延綏一鎮以句股法算之,不及天之一度,而圖之以二宿者,何也?秦之分也。

    秦地大矣,而延綏為秦之西偏,或足當天之一度乎?姑存之以俟。

     尾箕圖東井圖延綏鎮城圖延綏鎮全邊圖評曰:天文地理,如石氏星經圖、裴秀方丈圖,詳哉其言之矣。

    磨虞時在璇玑玉衡,是制器以整齊之,而非圖也。

    故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曆代寶焉。

    若夫欲周知天下戶口阸塞之數,則非地圖不可。

    雖然,亦不遇為萬與廣輪計耳。

    至于用兵之要則未也。

    昔趙營平稠宿将矣,而眢曰兵難險度至金城上方略。

    即淮南正之谏用兵也,以為南粵之地圖,察其山川要塞。

    相去不遇寸數,而間獨數百千裡,阻險林岩,不能盡著,視之若易,行之甚難,而調今之地圖者,果可據以為信也哉?書信書,不城無書,書猶不可信,而況圖乎?延綏鎮志卷之一,嘉興譚書璁重修。

     一之二天文志 史記天官書曰: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

    又曰:東井與鬼雍州。

     漢書曰:漢元年十二月,五星聚于東井,客謂張耳曰:東井,秦地,漢王入秦,五星從歲星聚,當以義取天下。

    此東井為秦地之明效也。

    後漢書曰:井、弧皆秦地。

    孝安永初元年,客星在東井,是以羌反,斷隴道,漢遣鄧骘将左右羽林及諸郡兵征之,是其應也。

    又曰:永和三年,辰星人與鬼,為大臣,有死者。

    其六年,征西将軍馬賢擊西羌于北邊謝姑山下,父子為羌所沒。

    淵又曰:永和六年,彗星在奎一度,甲申,在東井,遂曆與鬼,秦為羌所攻鈔,是其應也。

    天文志曰:涼州入箕十度,西河、上郡、北地入尾十度。

    又曰:雍州躔井三十二度,而雲中、雁門、襄、代、太原各地方入鬼十度,而上黨複入鬼二度。

     評曰:昔範史以秦燔典籍,殘為灰炭,星官之書全而不毀。

    司馬談父子世黎氏之後,為太史合,遂著天宮書。

    蓋漢去古未遠,而司馬氏又世其家也。

    則後世之言天者尚矣。

    當考之華、岐以西,龍門、積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屬魁星,則共鬥秉之言,尤與周禮有合。

    周禮曰:馮相氏掌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位。

    又曰: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皆有分星,以觀妖祥而箋之。

    者以為星分之書巳亡,今可言者十有二次之分,若鹑首之次,在未為秦是巳。

    司馬氏即以東井與鬼屬之,其郡國所人度,雖非古數,或東西南北,有不依國地而占之。

    而自漢以來,其言諸國,皆有征應,乃知太史公著述之精意,信而好古有如此。

    後人生于千百年之下,紛紛置辯,有??李淳風之非,僧一行之是者,将何所折中乎?雖然,群吉淆亂,折諸聖,今周禮具在,而獨不之信者,何哉?嗟乎!疇人分散,天官之書多不學,即知其一二者,又雜出于傅會。

    若隋代陳後主逃于井,開府鮑宏謂東井上于天文,為秦王都所在,而将井以應之,其為誕也甚矣。

    故吾惟本之六經,參之三史,晉以下無取焉。

     歲時附 正月元旦鎮俗先一日門換桃符,或貼宜春字,夜半起,以黃阡敬事天地祖稱,恭拜父母及親戚之長者,飲屠蘇酒。

    由少而老,以少之先得歲也。

    放花砲,以代爆竹驅邪,闾裡交相拜節。

    篩五日黎明,掃除塵垢,名送窮神。

    是日飽食,謂之填五窮。

    六日,炒黑豆撒于房壁,名爆六甲。

    七日,用糠著地上,以艾炷灸之,名救人疾。

    俗以疾七聲相近。

    十日名老鼠。

    嫁女日,是夜家人滅燭早寝,恐驚之,緻群相害谷麥,齧衣裳也。

     十五日上元天官誕辰,俗所尤重。

    街市徧張燈火,花砲及火場,倡優戲樂,士女聚觀焉。

    是夜用面為不托名燈??注油然燈。

    至十六日蚤,作羹食之,示收燈也。

    晡時,士女或往來于親戚家,或載酒出郊外,名散百病。

    二十三夜,聚豬羊骨雜燒之,名煉乾俗。

    諺曰:大忌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

    煉乾者,煉丹也。

    桃符者,一名桃闆,一名仙木,其上或書神荼郁壘字,黃阡紙錢也。

    三國志曰:熹平中,妖賊大起,漢中有張修為五鬥米道,有病者請禱,為法書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此三官之始也。

     火埸聚石炭如鬥大者,累作幢塔狀,或獅象形,然之通明竟夜。

    不托者,言舊未有刀機之時,皆掌托烹之,故名。

    俗作馎饦字,今榆人以為燈??者,象形也。

    揚雄方言:餅謂之饦。

     二月朔日,俗名開廟門,龍神起,刲年以祭二日,以灰圍宅舍,謂之圍蚰蜒。

    三日蚤,取元旦所作黃米大磨和,燒黑豆啖之,謂之咬蠅子。

    磨平聲,磨麥成面,搜之使合并也。

    稱磨者,從其始也。

    北方又謂之波矣,一名胡餅,言以胡麻著之。

    前趙錄曰:石季龍攺曰麻餅,或麻磨之音訛。

    興韻書有餍字。

     三月清明,士女俱插柳毛柏葉于鬓,出城墓祭,踏青郊外,選勝飲酒,謂之上野墳。

    或分朋較射,兒童競放風筝,兩日乃止。

    谷雨日,貼厭蠍符于壁,書咒其上曰: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将軍,茶三??,酒四巡,送蠍千裡化為塵。

    又書叭吐喴晴字于四隅。

    柳毛,白楊芽也。

    未放葉時,其芒若毛然,故名。

    四月八日為浴佛辰,僧尼庵多作佛會,街市散豆結緣。

    五月五日,餽米粽,縣艾葉,插菖蒲,午時書進兵靈符,市售長命彩縷,飲雄黃酒,然以蚤而不以午也。

    六月六日,雞初嗚,作菉豆湯,俗呼漿木。

    遲明各攜至祖茔澆奠,名解炎熱。

    人以後至者為不孝,又汲不貯。

    器中作曲醬及醋,不穢敗。

    取竈灰覆裘毳,諸蟲畏之。

    七月七夕,婦女夜焚香,設瓜果于庭,祀河鼓、織女。

    亦有乞巧者,瓜副之,有法如華狀。

    十五日,農家蚤向隴頭擇禾之長茂者,懸五色紙旗,名曰田幡,慶秋成也。

    是夜于佛寺作盂蘭會。

    八月十五日,中秋,瓜果香餅賞月,拜以月餅相遣。

    九月九日,重陽節,茑花糕,采菊花,登高飲酒,為時?之遊。

    十月朔夜,家家剪紙作寒衣,焚于門外,以送亡者。

    紙衣名褮,一名鬼衣,一名明衣。

    段成式曰:桐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挽歌起绋讴。

     十一月長至日,以黍糕為饋。

    十二月八日,謂之道德臘。

    用黃黍作糜,下油鹽于中,謂之饙飯。

    饙??音同孟。

    又用米豆八種為粥,亦名臘八粥。

    二十三夜,祀竈神,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

    二十四日,掃舍宇。

    除夕老幼設席飲酒,夜半不眠,謂之守歲糜。

    少用水煮米,使糜爛而稠,以兆來歲百禾稠齊也。

    昔陳元方、季方炊忘箸箄飯成糜,類是。

    評曰:榆人每逢隹節,婦子相向而哭于門外,蓋百戰之後,遣戍者多,而陣亡亦衆也。

    去秋半,碧浔橋初成,餘乘月上出城,方循橋而西,忽聞哭聲大作,與波流相鳴咽。

    餘本恨人,豈止雍門之泣哉!昔張方平谏用兵書曰:且夫戰勝之後,陛下可得而知者,凱旋捷奏,拜表稱賀,赫然耳目之觀耳。

    至于遠方之民,肝腦屠于白刃,筋骨絕于餽饷,流離破産,??賣男女,熏眼折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

    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

    嗚呼,聞方平之言而不心動者,難矣。

    延綏鎮志卷之一嘉與譚吉璁重修。

     一之三地理志 延綏鎮在周為??狁,春秋為白翟地。

    戰國時屬趙。

    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略河南,拓榆中地千裡,屬上郡潢廣長榆,為雲中郡及五原郡之南與縣地,而榆溪之水出焉,所謂榆溪舊塞是也。

    東漢因之。

    晉為九原、雲中二縣地,屬并州新與郡。

    隋初置勝州。

    炀帝初,州廢,置榆林郡,??縣三日榆林、富昌、金河,有榆林宮,東為榆林關。

    唐武德中,沒于梁師都。

    師都平,複置勝州、榆林郡,頒縣二日榆林河濱。

    宋沒于趙德明,為夏境。

    金元為米脂縣地。

    明洪武初,定陝西,分綏德衛千戶劉寵屯治。

    正統中,河套骎骎為患害,特敕都督王禛鎮守延綏城鎮,舊治綏德而外棄米脂、魚河地幾三百裡。

    成化七年,都禦史王銳置榆林衛。

    九年,巡撫都禦史餘子俊創議,乃城榆林堡,屹然稻巨鎮焉。

    邊牆起自黃甫川,抵雙山十二營堡,為東路神木道,領葭州暨府谷、神木、吳堡三縣。

    起常樂抵清平十堡,為中路。

    榆林道,領綏德州、米脂、清澗雨縣。

    起龍州抵盬塲十五營堡,為西路。

    靖邊道,颌保安、安定、安塞三縣,轄衛四,城堡三十六。

    橫截河套之口,内複塹山湮谷,是日夾道,東抵偏關,西接甯夏,綿亘千八百裡,而延綏鎮之名自此始。

     國朝因之,罷巡撫不設,以慶陽、延安二衛攺隸州縣,而靖邊道亦并于榆林,轄衛二,營四,城堡三十一。

     評曰:按地理志日榆中、金城郡之屬縣,故徐廣史記音義曰:即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然始皇本紀,西北逐戎人,自榆中、亞河以東,屬之陰山,以此推之,則蘇林以榆中在上郡非矣。

    然三十五年,使長子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今之二冢俱在綏德州雕山之陰,豈蒙恬略河南,開榆中,而仍置師于上郡,不可得而知也。

    要之,大漠止有亭堠,而無道裡可稽,不過據虛空烏路計之而巳。

    榆中、榆林,何必為是紛紛也?且金城之南山有梁晖者,為羌中渠帥,移居枹罕,以所執榆鞭豎地,木便成林,即榆中亦有榆林之名矣。

    大抵塞外土宜榆柳,餘嘗北出居庸關,至宣府,有驿,而亦曰榆林焉。

    印長城之開複,有日小榆林者,則知地之目以榆者不一也,故先王名之為荒服。

    荒者,忽也,簡略也得之矣。

    以上沿莗。

     延綏鎮城半倚駝山為固,西臨榆溪、芹河諸水,系極沖中地東至常樂堡四十裡,至偏關五百裡,又東至京師二千百裡,南至歸德堡四十裡,至陝西省城一千三百五十裡,西至保甯堡三十裡,至甯夏一千裡,又西至固原千三百七十裡,北至邊牆八裡。

    成化九年,都禦史餘子俊于舊城北增築城垣,置榆林衛指揮使司,隸陝西都司。

    二十二年,巡撫黃黻展北城。

    弘治五年,巡撫熊繡展南城,周圍一十三裡三百一十四步。

    隆慶元年,巡撫王遴又自水西門起,至信地樓止,築邏城七裡。

    萬曆元年,巡撫張守中修築高厚,頂澗三丈,底闊五丈,高三丈六尺。

    嘉靖時巡撫張珩,隆慶時巡撫郜光先。

    萬曆時巡撫宋守約、王汝梅、憲副洪忻、趙雲翔、總兵傅津、賈國忠周圍漸用磚甃,共大樓一十五座,腰鋪四十七座,東門二,西門四,南門一。

    萬曆三十五年,巡撫塗宗濬于城北十裡築鎮北壹于款貢,城高七丈,層壹峻堞,稱天險焉。

    邊垣長三十一裡零三百五十八步,墩壹七十四座。

     保甯堡東至鎮城三裡,西至波羅堡四裡,南至歸德堡四十,北邊裡。

    舊古梁城,明嘉靖四十三年,巡撫胡志夔創建。

    城設在平地,系極沖下地,周圍凡二裡一百四十步,樓舗七座。

    萬曆六年重修。

    九年,參将臧士賢增東關邊垣,長二十裡,墩壹三十六座。

     歸德堡東常樂堡裡,西至響水堡四十,南魚四十,北鎮城四十。

    唐黨項州,貞觀五年僑治銀川境。

    疑此,明成化中,餘肅敏公北據虎都伯言,置今堡。

    城設在半山半川,系腹裹中地,周圍幾二裡六十七步,樓鋪一十五座。

    嘉靖時築關城,萬曆五、六年重修。

     魚河堡東至榆林佛堂六裡,至響水堡裡,南至脂縣九裡、歸德四裡。

    漢圁陰地,為黑土圪塔。

    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