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微笑而逝。
所居宅傍先後産二麟,人鹹以為士望所感雲。
陳守愚字子直,性至肴,好施。
家被盜。
先是,有以赀物寄守愚家者,聞狀,倉皇至,守愚檢得白金若兩,悉還之。
以是闾裡服其義。
他振饑,給棺劵,代贖人子女,全活不可勝計。
朔望肅衣冠,拜先祠,涕泣,曆數十年如二日。
邑令陳廷芝器重之。
入北台特薦,将授官,以親老不就,退隐白沙之渚。
子明瑞,家鐘南,為諸生,甚端方,能世其家聲。
所著詩文,以被盜多散失不傳。
王谌性醇直,将以明經舉于鄉,憐友老,讓之而巳次焉。
後其人化至通判,甚遊南雍,未仕卒。
張柏字汝人。
祖瑞,字逸正,父浃,字南橋,世以樂施名。
萬曆甲戌,有道人踵池門,明貧旗二,題詩其丹是縣志卷之之不得,郡中傳其異。
巳醜大饑,柏出粟十石為廠于城西鄉,設糜以振人。
病者給醫藥,無衣者給綿絮,至麥熟方止,所全活無算。
台使者上其事于朝,遙授布政司經曆。
孫九征,吏部郎。
曾孫玉裁,殿試第二,翰林院編修。
王書翰林院學、禮部侍郎。
科第蟬連,世有名德,人以為積善餘慶不爽雲。
程克廉字健吾,為諸生,以恂謹稱。
邑學後山故有浮屠,堪輿家以為不古,議遷之城外。
縣令龐時雍不可,諸生乘其入觐,徙于城南之釜鼎山。
龐複任,發其怒于張生鳳翼。
鳳翼喜任事,徙塔諸費獨任之。
龐遂以得塔中舍利為名,雜入他事,謂不應買楊文襄堂室,編申各院道,将興大獄,鳳翼危甚。
會巡按禦史視學,鳳翼囚服呼冤,龐辨折甚厲,同事者鹹畏懼。
克廉與其弟克憲從容啟雲:遷塔公事也。
生以應貢故,首列名,以為有罪罪應坐。
生今舍生而歸張,以多财故耳。
象有齒以焚其身,張生之謂矣,如公議何?直指首肯,左顧道府日:此生氣和而言辯,龐色沮,喪事遂解。
克廉卒,鳳翼每歲必掃墓而哭之。
鳳翼字君羽,高才博學,自負奇偉。
龐令責以買楊相之堂,應曰:王謝堂前燕子,飛入人家,從古如斯,何必問唐憲。
宗本魏征之宅,還其子孫,未聞诘責時之買者,明公未讀唐書耶?龐無以難而止。
鳳翼子九韶、九錫孫孫雲、孫震、孫霖,曾孫明翰,元孫宗銘,俱諸生有聲。
程克憲,字宗洛,克廉弟也。
肴友性成,為名諸生。
勝人李春台止三女,賣以完官糧,克憲竭赀贖歸,今之又有。
朱節婦女餘氏,素為名族,武弁陸某有豪仆,計誘為婚,将擇日完配,克憲以理法谕其主,代還陸聘。
學使者錄其行事,優獎之。
張觐宸字修十,柏子,小有名,諸生間,食饩補太學。
性樂施,捐願山千四百餘畝為義田,計夏秋之入千有餘石,以贍族人。
戰日用經史自娛,榯閣南城,署曰培風,雲蠻滿口,日嘯吟其上。
與董尚書其日陳征君繼儒披覽圖畫,摩挲金石,相善也。
子畿,博雅有父風。
孫尚魁,節婦張氏子也。
孕三月,父志病卒。
尚魁自恸為遺孤,不議父面,每登高及風兩夜則大哭。
母病,刲股以進。
及母殁,設主淨室,日晚侍食,凡數十年。
忽日詣親族作别曰:三日後别諸君去。
尚魁遺孤喜,将識吾父于地下也。
逾三日,果卒。
某孝子者,其姓氏轶不傳。
墓在丹徒鎮,土人至今猶稱曰孝子冢。
焉有碑文,亦磨滅不可讀。
殷懋充字嗚盛,世居黃墟。
天性老友,事伯兄曲盡。
弟道居鄉多振貧乏。
同郡有負千金,責莫償,憤欲自缢。
懋充聞其事,竟代償之。
崇祯元年,诏優養耆老,受冠帶,年七十有五。
孫子鲸,節婦戴氏子也。
生逾歲,父有瑞病卒,母誓欽守節。
子鲸年七歲,即知感母恩。
聞塾師講古孝子冬溫夏清事,辄涕泣,歸即仿而行之。
長力學砥行,鄉裡以孝行舉受旌。
陳觀陽,字賓之,文之孫也。
性至孝。
父肖,授徒維揚呼徒縣志。
宗氏逆徒宗孫達憾師課之嚴,投毒飲食中。
肖中毒來,觀陽甫十六,誓報父仇,宗百計展脫。
江都知縣姚某持之甚堅。
巡按禦史某謂姚曰:宗于法當處,但宗止此一孫。
對曰:陳生止此父。
禦史默然。
仞遇審錄,宗氏辄思甘心于觀陽。
觀陽孤身潛匿,備曆奇險,凡十九年。
迄乙醜成進士,瀝血疏陳,孫達始伏法。
授應天教授,?南國子監助教,升北京戶部主事,纂修天下賦役全書,三月告成。
巳巳,守安定門,救大災,條上五大要轉吏。
部王事。
時李長庚為冢宰,觀陽告以汲引正人,預儲邊材,不能用。
長庚去,闵洪學繼之。
南司。
農鄭三俊考滿至,觀陽以三俊負清望,宜增秩蔭子。
洪學不悅。
會兵部員外華允誠疏糾洪學洪學,以觀陽同鄉同年,疑與聞其事,益銜之。
觀陽引疾歸裡。
未幾,以在考功注誤,逮系诏獄問,歲餘能歸。
時烏程當國,洪學力修前損,也。
印漁起。
拟神原官,不就。
年六十九卒。
觀謙注居伯,以古道自持。
在部日,有某給事門揖不如例,趣還,改正曰:母使此禮自我與公壞也。
其小節不苟如此。
歐陽仕振,字懋德,世居巨溪裡。
幼好奇策。
年十六。
補諸生,肆力古文辭,逾四十,草疏十餘萬言,欲伏阙上之。
父某慮以直賈禍,追及江而反。
崇祯丁醜,诏大臣舉賢良,戶部侍郎吳履中,以仕振應征,至京師,疏言宜清铨曹,撒廠衛,厚親藩,合臣不宜麻衣當國,流寇宜用合剿,毋觀望養癰。
皆深切時務。
疏上,為執政所格。
仕振歎曰:咫尺殿陛,不得建白二言,我則巳矣,謂國事何?忿恚累曰,疾作,殁于燕邸。
生平性斧友,族有侮辱之者,終善遇之,其人愧而攺行。
幼弟姓症頻危,默禱神,願自減壽以益弟,神乃示夢于其父,幼弟複生。
張崇儒字仲聘,以歲貢授吳縣訓導,曆南國子監典籍,擢柳州武宣縣知縣。
孝友端方,言動依于矩矱,郡人成矜式之。
何應奉甯鳴素,由諸生人太學,性仁恕,不見喜愠之色。
與弟應壁友愛無閑,終身不析産,一時皆歎為不可及。
書洙道表,酌用蘇歌而變化之。
後以子金城封湖州府知府。
何金??字元用,事二漑至章,能竭力養志。
父伯仁為諸生,有文名,橫似脯數百金,病數載卒,醫藥殡殓之費,獨為經紀,不肯用公物。
親友叩之故,泣應曰:二弟三妹皆幼,留為婚嫁赀,兼作他日一生計。
不則遺母憂,将無窮。
後二弟費父遺金殆盡,無一間言,惟慰勞而巳。
及二弟連天殁。
方病笃時,泣禱神,願減巳算以益其年。
蔔地葬祖父母,弗以委諸父、諸叔父母與群從兄弟、親戚朋友,推食解衣,助婚煙喪葬無算。
市地葬宗族奴無歸者。
苦辛五十載,曆歲兇亂,以孑身養,挈數孀孤,流離轉徙,務置之于安全。
妻陳賢淑,能曲體其夫子意。
至喪偶,有勸之續娶,數數辭曰:我忍負賢婦,更不忍令我子受後母累。
遂茹素山居,從事西方氏學生。
不雅好讀朱子綱目,時時教子絜與宗曰:家世讀書,我以幼多疾,弗與試事。
汝輩讀書,但期弗愧古聖賢,遇之成敗利純,吾不汝責也。
年大十九,有微疾,亦問疾者,聞其室中甚香,以端坐而卒。
逾時,口中尚出香氣不絕。
朱祚元字仁卿,性笃孝。
母縣嫉南,刲股以進。
父為亂兵所執,請以身代,遂并及散難。
皇清 蕭懋光字龍生,弱冠補諸生,侍父鳴美任邑令,以辛勤助父成賢聲。
事二繼母,朝夕定省,奉甘旨無異所生。
友愛諸甲,逾于同母。
聞父病京邸,節蹇入都。
時流寇交記,旨險星馳出九從三生大司馬。
重其才,題授守備,辭弗受。
歸而讀書杜門,食貧自樂。
妻劉氏,祠部郎觐文女,亦極孝。
諸上台曆舉賢良,舉孝行,舉鄉飲介賓。
生平所著有大易說意、毛詩篇次、射訣纂要、四書說意等書,行于世。
程達昌字希文,歙人,汪籍丹徒。
性至孝,有數千金庫在歙,窺弟意欲繼有之,乃請于父曰:兒寓京口,巳置有薄産,門自贍,在歙寶庫及田宅,全以歸弟可也。
二時宗黨稱孝友焉。
故明庚辰,歲大饑,凡歙人居京口西津渡者,不能舉火凡三十餘家,量其家口若幹仞口日授粟半升濟之。
歲餘,共捐粟二音餘石。
及甲申避亂,諸歙人賴以資舟車者甚衆。
在歙嘗捐粟數百石本石橋。
妻闵通文,藉婀經史,最賢。
子世英。
四子毛詩,皆闵口授雲。
高拱鬥字北維,性者反,笃于宗親,好施濟,修橋梁。
新梵利老子官邑北周山嶺崩兒城後龍脈斷毀,甫培築之。
鐘鼓樓久傾朽,拱鬥獨慷慨任役,竭力助千金,重為搆建。
值兇歲,出粟助振,曰經紀振事,與弟拱小同勞逸甘苦。
妻馬氏殁,尚未有子。
拱奎素恭其兄,時止有一子嘉祐道嗣其兄為伯。
母,服三年喪,向親朋言曰:長子無子,次子不得有子,此律例也。
後再舉三子,名嘉祜,立為兄後。
有可悉其孝義,遂以次舉其兄弟為賓而飲于鄉。
拱奎字五聚,先兄數月卒,兄時有疾,為強起治喪事,竟以哀恸相繼而終。
黃世煜字景昭,國學生。
父永吉疾笃,世煜刲股肉為糜以進。
問妻何侍疾,衣不解帶者四十餘日。
張鲲字躍千,選貢生,授歙縣教谕。
鲲具至性,事祖竭力養志,備榜誠敬。
與兄鵬相友愛。
生平謙慎謹厚,每試冠軍,而恂恂若不及,人多稱之。
毛鮑字漸逵,節婦唐氏子。
念母若而步力志,與兄尤友愛。
周縣表宅康原肯以矣未奉節孝。
江南學院張以其母及觸節肴齊芳同旌。
毛志道字正儒,孝子鲲之長子隐士。
生而天性純孝。
康熙乙未冬,鲲因被祿,憂勞成疾,志道每日至神前哭禱,願減巳筭,以益親年。
如是者月餘,鲲乃愈。
雍正癸卯冬,鲲老病卧,志道扶持抑搔,三十餘晝夜。
鲲兄翥無嗣,因向謂曰:志道在諸子中為最善眷親者。
兄老乏嗣,盍以此子承祧。
志道前未承翥嗣,孩提時,問寝視膳,事伯父即如生父。
康熙戊子夏,翥遠遊,是秋大水,志道日禱神祠,至翥歸方止。
壅正戍申冬,翥患病一百八十三日,志道早夜調養,竭盡心力。
二親既殁,殡殓祭葬,均盡其誠。
迨後思維父,則每中夜哀号,不時哭墓;思生父,則春露秋霜悲恸仍不忘所自出。
其餘則繼志述事,如創家廟,葺祖茔,著下緯,纂譜牒,興江上救生,城内育嬰,施棺椁義會,皆盡其心力焉。
後雖貧之至,亦弗受親友薪米之贈。
且其繼父存日,有告代貝未償劵約,按名分送,槪不求償,惟常卧日精月華兩峰崖畔,講學樂天,怡然自得。
縣令馮詠贈額曰韬光泉石,胡慎贈額曰經術傳家。
紳士歌詩成帙。
乾隆庚申冬,奉采申送。
纂史辛西夏,遵诏詳請旌表。
隐逸 漢焦孝若而下隐逸凡若幹人,其以流寓避地此間者,并紀焉。
總之,清風介節,皆綿百不可磨滅,信當與斯邑江山并為流峙而高且長也。
覽其事,想見其人,能無罪然。
漢 焦光,字孝若,或曰焦先,漢未隐居京口江中之谯山,結草為廬。
後野火燒其廬,因露寝大雪,袒卧不移,人以為感,就視如故。
其所隐居處,遂名魚山,蔡邕為之贊。
宋祥符中,诏封明應公,祠祀山中,歲有司春秋緻祭,載在祝典。
晉 劉鎮之,字仲德,從子毅方貴顯,鎮之閑居京口,未嘗應诏。
嘗謂毅:汝必破我家。
毅甚憚之。
每還京口,未嘗敢以華儀入鎮之門。
以左光祿大夫征,不就,卒于家。
子損,字子骞,為佛天郡太守。
宋 戴颙,谯郡铚人。
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與颙姻通,迎來止黃鹄山。
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夫,義季亟從之遊。
颙野服不改常度,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
其三調遊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
文帝每欲見之,謂菑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
關康之,字伯愉,河東人,世居京口。
少笃學,姿幹豐偉。
下邳趙釋以文義見稱,康之與友善,特進顔延之等名士十餘人,入山候之,見其散發,藉松葉,枕白石而卧,了不相則。
延之等咨嗟而退。
于經義多所論釋。
嘗毗也門支僧納,學算妙盡其能。
元嘉中,除武昌國中軍将軍,江夏王廣陵土辟為南徐州從事、西曹,并不就。
棄絕人事,守志閑居。
第雙之卒,瘗水濱,康之方病,往赴其喪,因益病勞,寝賴二十餘年,暇日辄卧論文義。
泰始初,微通直郎,又辭以疾。
廾明初,卒。
齊 臧榮緒,東莞莒人。
幼孤貧,自歡園以供祭祀。
母喪後,置筵席,朔望拜薦廿珍,未嘗先食。
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為二書紀錄志傳百三十卷。
隐居京口,放浪茅山,有終焉之志。
州舉秀才,太祖為揚州征主簿,俱不就。
嘗以宣聖生庚子日,陳五經拜之,自号披褐先生。
初與關康之并隐京口,世号為二隐。
年七十四卒。
諸葛璩,字幼玫,琅琊陽都人,世居京口。
璩幼事關康之,博涉經史,複師臧榮緒。
榮緒著晉書,稱璩有發摘之功,方之壺遂。
齊建武初,南徐州行事江祀薦璩于明帝曰:璩安貧守道,悅禮敦詩,未嘗投剌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簡退,可以揚清厲俗。
請辟為議曹從事。
帝許之,璩辭不去。
陳郡謝朓為東海太守,為教饷谷百斛。
璩處身清正,妻子不見喜怒之色,日夕孜孜,講誦不辍,時人益以此宗之。
所著文章二十卷,門人劉皎集而錄之。
梁 馬樞,字要理,扶風人。
居京口。
兵歲能通孝經、論語。
及長,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
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剌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
綸時自講大品經,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而聽者千人。
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乃留書二萬卷付樞。
樞肆志尋覽,殆将周遍,乃喟然歎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
束名實則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粃席上之說。
稽之笃論,亦谷從其好也。
比求志之士,望塗而息,豈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終焉之志。
陳天嘉元年,文帝征為度支尚書,辭不應命。
樞親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際,時往遊焉。
及鄱陽王為南徐州刺史,欽其高尚鄙不能緻,乃卑辭厚意令使邀之,固辭以疾。
門人勸請,不得巳乃行。
王别築至以處之,樞惡其崇麗,乃于竹林間自營茅茨而居。
樞少屬亂離,凡所居處,盜賊不入,依托者常數百家。
目精洞黃,能視關中物。
有白燕一雙,巢其庭樹,時至幾案,春來秋去,幾三十年。
撰道覺一論行于世。
唐 殷遙,潤州人,能詩,隐居不仕,卒,王維、儲光羲皆以詩哭之。
宋 蘇炤,字元晦,頌曾孫,隐居不仕,築圃建堂,藏修其中,自号東山樵。
隐學淵博,工詩。
趙磻老以遺逸薦于朝,時相以為隐晦之志素定,必不肯出,遂大書滄浪二字遺之。
有詩集藏于家。
徧黃虒,字文郁,嘗三社鄉舉,晨及棘闱,有仆地而斃者,自是絕意不往。
後姻黨有驟貴者,将私奏之,虒曰:吾豈可因斯人而得官,且反以辱吾親。
徙居平江,扁所居曰閑止,有詩文二卷。
孫齍字端誠,嘗居太學,人品超邁,與蘇庠遊,工于詩,高尚不仕。
蘇庠字養直,丞相頌之族也。
父堅,有詩名,通判建昌軍,徙居丹陽。
庠嘗一就舉中程,以犯諱黜,安貧守道,不事進取。
得任子恩弗受,以屬其子寄傲詩酒,遊江湖間。
紹興中,累诏不起,有肯督促,一即扁舟遠引。
終莫能緻,号後湖居士。
雖棄置人,間事而兒。
義勇為本其天性。
其子嘗以錢數百缗買鄰人。
居庠歸,聞鄰姥當遷而哭,即焚劵歸。
鑒其屋,不複問所酬。
子扶,工詩嗜書,酷肖其父。
貧,甚郡。
太守招之,語子弟曰:吾何以獲知斯人,特以先世隐。
名裒,吾貧而周之,甯忍以吾父名賣?錢耶固辭不往,必至無斂葬。
李迥字叔友,高尚。
不出,士宗仰之。
宣和初,教授董徒。
微奔白太守。
虞奕曰:郡有隐君子,盍訪之。
虞曰:願見。
久矣,乃攜具偕并諸迥迥野服見之。
明日,遣人持詩。
往謝,竟不一造其門。
周方叔字矩道,高郵人。
博學能文,隐居潤之五州山讀書自娛家貧,或終日不食。
鄰僧乞米送之。
日龔農卿進孫,常州。
吳會同造其廬,無以為具乃以藜。
美食客,二公欣然盡歡,歎息而去。
孟逢大弟逢原,并以詞賦名,請業者至衆。
每賓興,門人領薦者十二三。
王龍澤、陸秀夫皆其弟子,時稱為大小孟先生。
逢大晚以特恩補官,辭疾不仕。
章五字叔裒,早從陳唯學春秋,有俊聲,從遊者踵接,隐居不仕,後贈奉議郎。
子琰、琮、瑢。
王酒發字革甫,其先安豐人。
父沔,徙丹徒。
酉發寶祐元年登進士,曆金壇、荊山承、知靜海縣。
宋亡,不仕,隐居黃鹄山下,自号息寮子。
蘇景玮字國珍,自永嘉徙丹,徙,寶祐四年,與陸秀夫同登進士,累質朝奉郎、太府寺丞。
宋亡,社門不出,白号芝山逸人。
有文集十二卷。
朱焱,其先兖人,希子壽昌之後,登鹹淳元年進士第,授迪功郎臨推縣。
王入光,自淮制遷京日,隐居不仕。
梁棟字隆吉,由湘州遷鎮江,弼冠顧漕薦,鹹淳四年登進士第,選寶應薄,調錢壤仁和尉,辟入即府。
朱亡,遂歸隐武林湖上,安貧無求于人世。
弟性居茅山為道士,棟往儀焉。
後以詩禍,幾蹈不測,名益著,盡白下山水,蔔居建業,年六十四,無疾坐逝。
朱蒙如字。
聖。
源為鄂州團練副使,因忤賈似道,棄官隐鎮江,誅茅以居,織葦為席,晏如也,因以官為姓改。
姓團戒二字。
長愈、次悫,俱謝官,同隐。
修謹字立道,以鹹淳十年成進士,官巢縣王簿,通州教投國亡。
斷儒故裡,屢征不出,鄉人稱曰額山先生。
職詩有集,君于卷。
子敏。
蔣瑱字子民,世居防典,宋末徙丹徒。
稹苦學,朝晦不什家素。
饒瞀,恤孤貧,多恩惠,鄉人散愛之。
慕徒縣志卷之。
陳少陽之為人,臨終遺命葬其墓側,方萬裡為志其慕。
堯允養字克遜,海陵人,徙居丹徒。
景定、鹹淳兩領鄉,薦宋亡專。
意經傳,尤樂于易,深得性命之理。
江清行省兩檄充慷溪東川書院山長,皆不赴。
安貧樂善,學者多從之遊。
有詩文十卷,又集德安堂方三百卷藏于蒙。
俞西發字明叔,德鄰弟也。
鹹惇中,以明經由京庠試太學上第,入元,隐居不仕,以詩酒自娛,六經諸史無不涉獵。
有經傳補遺三十卷藏于家。
陳膺字登父,從父由海陵徙居京口,舉鄉貢,性則嚴寡合,入元,隐居教授。
潤之學者多出其門。
晚年自号鄉。
林子詩文豪健,有集若幹卷藏于家。
聶碧窗,江西人,工詩。
宋亡,隐京口,為天慶觀主。
有哀被掠婦絕句雲:當年結發在深閨,豈料人生有别離到。
底,不知因色誤,馬前猶自買咽脂。
又聞赦二律,有萬口盡傳新诏好,四朝猶念舊恩深之句。
崔球字子玉,美風儀,善談論。
宋亡,佯狂,攜大瓢貯酒行市,拍掌歌笑。
卒前十日,自表石,題曰醉鄉伯崔球之墓。
龔理字子中,其先高村人,徙居丹徒,操尚雅潔,營别墅于塔山,隐居讀書,研究性道,泊然不以世慮于其心。
詩文工雅有法。
子齊永。
戈文,其先彭城人,世居京口。
從兄彜卒,文悉讓其産于兄子。
屏居城南二十餘年,有司屢辟不彼。
陽翼字君輔,夢炎幼子,工古文,此以儒稱,文行俱粹,與俞希魯、謝震、顧觀遊,時稱京口四傑。
震字起東,隐居華陽,工古文,所著有望雲稿。
吳良貴字君玉,其先臨安月憙居京口,慎言行,涉獵經史,精于醫。
至元間,被薦不起。
同鄉盛德榮與良貴兩世六十年,同資出内,多寡未嘗相較也。
年九十二卒。
仁傑字叔豪,隐居不任。
宋潛溪王子充、蘇平仲及郡守楊遵、同邑王有壬、俞希魯諸公,鹹與之交,有詩文藏于家。
丁熙拱字伯輝,樸茂有古風隐。
居教授,太祖駐遇北固山,召見後,率郡中諸儒入觐,多摧用者。
獨熙拱以老疾辭歸,杜門掃軌,絕意仕進。
孔承寵,山東曲阜人,隐金山幾二十年。
與太學生陳永年交善。
弟某為僧甘露寺,募資建堂殿,工竣,餘千金。
病将來,呼承寵取之去。
承寵笑弗顧,起謝曰:若兄苟取此,何寂寂久居為也。
後卒今山,無子。
生平工詩。
初,永年葬五遊子郭第城南欲勝果寺。
承寵卒,葬其墓側,歲時潔傳酒并奠焉。
王珏字玉班,仕火四蘭州州判,绡兩縣篆,廉明有才,精幹吏事,撫按并疏薦,未報。
崇祯甲申,賊李白成陷京師,珏痛哭,冠麻巾,衣白衣,終身不易,栖遁林莽,與錢邦寅、陳世章遊。
世章字七襄,性磊落,工詩畫,善為恢奇漭濟之言。
同時魯兆龍字子猶,與世章同闾閉相善,詩字并著,畫更有别緻。
皇清 陳孚極,字季元,為諸生,抵掌時事,數然以古人自負。
以子虹封奉直太夫、濟甯州知州。
受封後,杜門養重,年家子為郡守七載,屢造谒,不三晤,時論高之。
娶張,性奉謹,孚極繼叔氏後。
張調劑兩姑之間,和好無間。
愛庶女如巳出,并迎養庶女二翁姑數載,尤人所難。
列女 王化始于閨門,言導率之宜有方也。
徒邑民風樸茂,閨問多奉禮法。
士大夫之家,既日琚瑀珩璜,禮嚴内則,即闾閻衡屍間,亦多皓皓自矢。
迩來視來如饴,不肯稍奪所守者,憚次相接。
豈繼善成性,獨鐘巾惆輩耶?抑亦習俗之美使然也。
晉 劉氏,将軍健之女,何無忌母也。
痛弟牢之為桓氏所害,常懷報雠之志。
及無忘與劉裕定謀起義,劉氏窺知,泣撫之日:我不如東海呂母明矣。
既愧其誠,又恐事會難遇,汝能如此,吾何憾哉!因為言桓氏必敗,義帥必成之理,後悉如其言。
周氏,孟昶妻也。
昶被毀,深自惋失。
及劉裕建義,與心定謀,欲盡散财物以供軍糧,乃謂周曰:劉邁毀我于桓公,便是一生淪落,決當作賊。
卿幸可早爾離絕,脫得富貴,相迎不晚也。
周曰: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謀,豈婦人所敢谏阻?事之不成,當于奚官中奉養大家義無歸志也。
昶怆然。
久之而起,周為傾資産以給所雲,家人不知。
宋 戴順女,誓不适人,嘗磨笄于薊鶴,山東南峰下。
人編稱磨笄山雲。
徐氏,廣之姊,何承天母也。
聰明博學。
承天幼受義訓,學行,故多所成就。
梁 徐悱妻劉氏,媚文翰,工詩,姊娣三人,皆能文,而排妻為最。
有詩卷傳于世,至今猶稱誦焉。
宋 梁氏,京口娼也。
當五鼓入府候賀朔,忽于廊柱下見三虎蹲卧,鼻息劓為然,亟走出。
複往視之,乃三卒也。
因問其姓名為韓世忠,心異之,密告其母,謂定非凡人。
乃邀至家,具酒食,深相結納,資以金帛,約為夫婦。
世忠後立殊功,為中興名将,遂封兩國夫人。
軍中親執桴鼓,敵不得濟,俘獲甚衆。
世忠邀兀術于黃天蕩,幾成擒矣。
三夕,鑿河遁去。
梁疏言:世忠失機縱敵,乞加罪責,舉朝為之動色。
窦氏汝父母俱亡,許嫁之人,乃其家舊仆也。
成婚之日,始識其人,乃婉言拒之。
三日,投井而久。
郡守義之,為立石釜鼎山,表其隧道。
元 戈氏名蘭,年十九歸吳克。
至正丙申,明兵取鎮江,城破,懼辱,投井來,時年二十。
顧觀作詩四章,贻其九銅悼之。
明 王莊妃,邑人。
幼讀書牲颣慧,能詩。
祖以輸官币,挈居金陵。
世宗初,選民間女入宮,未得幸,賦詩自歎,有風吹金鎖夜聲多之句。
世宗覽其詩,憐之,召當禦,蒙寵,冊為貴妃,主仁壽宮事。
左列皇崩,椒寝虛位,世宗意屬妃,拟冊立。
陶仲文求賂不得,風止以特尊母庸敵體,遂寝。
然寵幸适冠内宮。
年未三十薨。
性某儉,戒子侄母驕侈,谥莊妃。
妃有弟四人,繼繡缯繪,以妃貴,得一人籍錦。
衣衛官其家,以缯名上世宗于缯名加以人字。
曰:何不給也。
繪逐,得補宿衛。
缯尋卒。
如以宮闱之貴,故以時次志諸不二代列女之首。
吳氏葛彥祥妻,守節,法武中旌其門。
李氏盛德彰妻,守節,洪武中,有司請旌其門,複其二家。
潘氏窦文彬妻,守節,洪武中,有司請旌其門,複其家。
周氏聶甯妻,甯來守僧,正統中旌其門。
歐氏張升妻,升成苦節,景泰中旌其門。
楊氏王某妻,夫殁守節,景泰中旌其門。
高氏趙铨妻,戶部郎中祥母也。
守節,成化八年,聞于朝,奉旨旌其門,複其家。
懾氏錢賢妻。
年二十二,賢衆守節。
成化十四年間,于朝奉命旌表其門,年九十九卒。
法氏名妙果,字三貞,其先大名人,徙丹徒。
高祖合谟,祖貫之,俱元進士。
父用寬,亦知名士,與母盛,甚鐘愛之,而閨範甚肅。
嘗樓居,鄰屋火,衆呼避之,以無母命,堅不去。
母至,始下避。
适有貴貴乃進士建康達。
魯花,亦喜伯都四世孫也。
法事姑極肴,姑疾,伏枕者數年,腑燥弗能禦。
洞器浴之湯中,手探其糞。
起卧與俱,人皆難之。
歸貴三,焉載貴來法。
誓生守節,時年二十九。
家貧,躬徽經撫遺孤春。
春能言,即教以五倫勉學,韻語皆口授。
春既成立,紹先業,以醫嗚春,思不朽其母,乃求丁易、洞、元吉為之傳。
郡縣上其事于朝,于宏治年奉昔旌表,樹助于門。
吳氏陳鑒妻。
鑒殁守仲,宏治中旌表。
杜氏嚴轸妻也。
轸亡,杜誓志苦貞數十年。
宏治中建坊旌表。
子勝宗,官都司斷事。
三孫賓、寬、容皆登仕籍。
葉氏周時妻,守節,正德中旌表。
程氏曹仁妻,守節,嘉靖間奉旌。
茅氏戈武妻,守節,嘉靖間奉旌。
張氏楊文襄三清子紹恩妻。
紹恩奉父命雲南祀。
祖殁黃河,張年十九,生子元,尚神褓,撫具狐泣,流血,至喪明。
嘉靖閑,奉旨旌表其門。
子元祖薩官禮部主事,張封太宜人。
元蚤故,張又撫諸孫,皆承恩蔭,年九十七卒。
祝氏王潮妻,守節奉旌。
茅氏,談宗勝妻也。
無子,時卧疾,向宗勝語曰:若能置側室,我心慰矣。
媒妁譽真州曹倉使女甚賢,慮不可屈。
茅曰:我病且殆,曷以繼室取之?曹歸,談見茅,乃绐之曰:嫂也。
曹時時親奉湯藥無懈。
偶見宗勝,持茅兩千診視,出泣日:初為君長者,幸有托,今若是,何賴乎?宗勝遂以實告,曹辄驚走,伏拜床下。
茅亦驚起拜曰:屈若此,我過矣,敢命為貳室平?兩人固遜,久之,竟以姊妹行稱。
居無何,茅病少間。
逾年,曹生子恩,以曾孫自省貴,贈通奉大夫,而茅與曹皆得贈太夫人。
初,茅之父某有弟不相能,見其女與曹,因自感悟,送與弟和協。
嘗語人曰:使我兄弟式好吾女也。
趙氏,邑之亦岸徐俨妻也。
俨年二十疾亡,趙遺孕甫月時,呼天曰:天不絕徐後生男,否則當從夫地下。
及生,果男,名曰思孝。
年十四,讀書丹陽之某家,被盜刃傷思孝額,思孝泣曰:吾丹徒徐氏遺孤也。
盜随取囊藥治之,立愈。
思孝曾孫入太學,郡邑學為諸生者六,皆趙遺孕所出。
趙年八十旃封節。
朱之蕃作貞母傳,載蘭嵎集中。
殷氏女名金孝子士望女弟也。
家被盜,盜縛其母,欲箠之,女哀号請代。
盜曰:此希女也。
兩釋之。
嘉靖間,學使者耿某以其事上于朝,與兄士望同受旌,額其廬曰麟鳳。
黃氏王恩妻。
年二十八,恩久,遺腹生男涓,食貧守節,間矩肅然,事舅姑以肴聞。
嘉靖間奉旨旌表。
嚴氏錢??妻。
年二十四守節八十四卒。
于鹭。
娶今氏,年二十八,守節七十八卒。
子聚。
娶肅氏,年二十九,守節八十六卒。
隆慶初,巡按禦史疏聞,旌其門曰門三節。
李氏諸生法昌妻也。
隆慶初,昌以應闱試,攻苦幅血卒。
李年二十二,遺腹三月,生子镗,家貧,勤紡績撫孤,備曆艱苦。
昌兄弟數人俱無子,方昌病卒時,法氏之祚幾絕。
李守三月孕,延法氏宗,迄今傳數世,雲仍繁盛,皆李三月孕所衍也。
年八十五,無疾卒。
靳氏姜縷妻。
年二十六纓亡,遺孤方在襁褓,門戶周瘁,以紡績為衣食。
父母欲奪其志,自經純絕未死,損背成痼荻。
萬曆間奉旨旌表。
趙氏仲驚妻也。
年十九懲亡,家貧,父母欲嫁之,自剔其曰,以示不可奪,事舅姑以希聞。
萬曆二十四年奉旨旌表。
魯氏舉人崇禮女兄也。
年十七适指揮佥事沈文華,逾年文華卒,遺孤才還歲,魯撫之。
數年複天。
魯矢志守節,取族人大月兒告廟,立為貌,鞠育逾已出,茹素奉佛,守節三十餘年卒。
朱氏,通判林萬春女孫,年十八歸冷複元,生子四月,而複元谷。
林時年二十有五,哀毀幾以身殉。
父勸以撫切孤,延冷氏血食為重,始強食不死。
四月子者,冷時數也。
稍長,能讀書入太學。
比間鹹高其母節,欲為請旌。
林聞,泣日:從三者,婦職之常,不幸早失所天,薄祜可知,敢貪重典以為名乎?聞者歎息而止。
卒年六十有七。
時敏子士上崤,博學工詩,有清節。
趙氏程士宏妻。
士宏卒,撫孤恒生,補諸生,備極茶苦,年八十七卒。
孫氏何烈妻也。
烈亡,豫年二十三,守節四十五年,年大八卒。
崇祯中,巡按禦史任濬疏請于朝日:孫氏小年節喪所天,且家貧無以自贍,亦苦節之不可貞者也。
乃冰霜其操,松柏為心,事二姑以盡希,撫遺孤以成人,雖詩傳所稱,何以加焉。
特奉有旌表。
子應載以名醫薦,授太醫院院歸判。
嚴氏張廷榆妻也。
年二十一,廷輪頗截發自誓,撫三孤震成立。
巡按禦史任濬疏請于朝,奉旌。
張氏年十七适諸生性之玠,生子昌齡,甫十舊。
時之玠疾笃,不及見其子而卒。
張呼天矢節,每抱二遺孤拜舅枯,相視悲傷欲絕。
巳又拉淚慰姑曰:姑無痛,有兒如未存也。
時萬野癸卯,張年二十有三,勤紡績,言笑不聞于戶外。
凡之玠手錄十史文詞,皆謹藏之。
每啟箧笥,把示孤曰:汝父書,汝成人。
讀之,因悲哽久之。
華尚寶??重張節,教以弟女妻其孤。
崇祯庚午卒,年四十有九。
後昌二齡,令饒之。
萬年自題曰:十日孤兒,千裡羁客。
蓋不忘母苦節也。
孫重光以禦史巡按江西。
吳氏,馮嘉兆妻也。
嘉兆以羸疾卒,時長子泰交年八歲,次泰年年七歲。
泰日襁褓耳。
吳脫簪珥,俾諸子出就外傅。
泰交長,以明經官凓水訓導。
泰年天啟辛酉舉于鄉。
善讓論,敦節義,不負母教。
婦潘能廿貧,與泰年偕隐,撫二子聯镳、晉镳教略養兼至。
泰日諸生。
吳年二十七寡,七十五卒。
吳氏女,邑之高莊人。
性靜慧,幼稚時不喜嬉戲。
許字金壇曹氏子。
年十四曹天。
女聞,卧泣向父請不曹喪。
父許諾,因赴曹憑棺哭甚哀。
殓巳,即歸吳,閉三室蔬食,禮大士像,朝夕誦竺乾氏之書。
父母相繼殁,課二弟起龍、淑先後成進士。
初,女赴曹喪歸,手績紡,累赀為曹營墓,樹松柏,歲時伏臘往哭奠。
曹氏緻之養田父弗受。
女日受于義,合鄉父老、博士弟子員上狀台使者,疏請于朝,以旌其門。
崇祯二年,得旌曰淑貞。
建祠及坊,遠近士大夫為詩歌傳贊張其事。
松江陳繼儒題之曰貞節錄,而閩蔣德璟為序錄,因名以二曹貞吳雲。
貞吳殁,馮貞吳者,複以貞著裡中。
馮貞吳,中憲大夫起龍次女,而曹貞吳之女侄也。
為馮貞,故亦稱馮貞吳。
幼許金壇馮心曉長子,聞家人言伯姑為曹守貞事,辄曰:義固當爾。
馮年十六,天誓不再字人,家人又屢述姑生平守貞五十載,風雨三燈,茹苦岑寂,為生人所難堪。
二乃顧哭,向父母力請曰:兒獨弗伯姑若乎?父母嘉其志,遂終身布服長齋,居伯姑貞淑祠中,奉所禮大士像,亦朝夕誦竺乾氏之書,不小辍,雖族人罕得見焉。
年六十,足未嘗三出貞淑祠??,裡中稱其為火,柔而肅,不苟言笑,視其伯姑無異。
嚴氏,徐時通妻也。
年二十七,時通蚤死,無子,姑欲其攺适,嚴乃屏棄膏怵,蔬素布衣,守節五十四年,年八十三卒。
薛氏,尹灌妻也。
年二十三,灌卒,生子機市十月。
薛矢節撫孤修。
履艱苦,七十二卒。
李氏卞。
應龍妻也。
少讀書,歸卞,事舅姑以希聞。
應二龍卒,李年二十五,子達甫五歲。
李哀呼絕食四日。
姻族攜其孤慰之,勉以食,乃稍稍食。
家貧,勤紡績朝夕,訓子逵,及達長,有名諸生間。
巡按禦史張某旌其門曰:節光日月,年九十二卒。
施氏年二十二歸宗有怕,生子延章甫三月。
有恒早亡。
家甚貧,施日紡績奉孀姓。
有恒有弟婦亦以失所天,就養在窒判續三寡,門戶衰落,施氏抱三月孤備。
極荼瘁,俯仰鹹賴焉。
守節六十二載,年八十六卒,有司數旌之。
子廷章,年逾六十老矣,歲時薦其母生前所嗜食,尚哀哀孺子慕不辍也。
王氏談有序妻,諸生王華南女也。
年十八歸有序,逾年,生三女。
有序父自新,家法頗嚴,有序以事悚惕溺。
水死,王襁孤女搏颡呼天,達數十晝夜。
求有序屍不得,忽夜聞人語,屍在黑寡婦船下。
旦往,求果有黑寡婦者,系船河于,竟得屍,負歸。
以斂。
斂之日,口不飲勺水。
姑舅痛,自泣曰:兒殁,固無恨,獨恨厄。
兒婦。
婦聞。
因少進食。
其姓妹姆姑憐。
之,欲奪其志。
王變色曰:我顧難三死乎?所不死者,恐以此女孤累堂上也。
乃送截發廢嘗沐樸門理女經居敷年,舅姑相繼卒,撫其夫兩幼弟日兆骐、允謙者長,各授之室。
已而兆骐生二男子,次名獻征,王立為巳子。
王自有序殁,未嘗一嬉天,至是日獨笑曰:今始得歲夫子于地下也。
獻征,郡諸生。
張氏孫志妻,希子尚魁母也。
居平二湖鄉,孕尚魁甫三月,志逝,家苦貧,張矢節壞廪不可奪,撫孤尚魁,以十恉兼教賽終身,屏膏沐,顔色樵悴,未嘗啟制而笑也。
守僅四十年,年七十卒。
袁氏王言妻也,生子未嘯月。
言卒時,有強族欲奪其志哀避。
居園中,守節五十餘年,壽八十四。
迄今猶傳其若為王寡婦園雲。
崇祯間,巡按禦史王某疏聞于表。
戴氏、平昌。
鄉孫有瑞妻孝子子能簿也,生子繁甫。
逾歲,有瑞病卒。
戴年未三十,朱極貧,舅姑俱戮,其父以貧故。
勸令改适。
言甫脫口,節婦大呼号,相刀斷發刺面。
父大驚而去。
節婦自是誓死不也歸。
甯,守節五十餘年,年八十卒。
王氏李芳新妻也。
歸芳新,甫七月,芳新亡,無子,族人強之改适,王悲憤,毀。
容位有司過其門,遂嗚之官,以死自誓,苦節五十年,有司奏聞請旌。
戴氏,查爾瑩妻。
諸生戴,世立姊也。
乙酉避兵昆山,值亂兵劫掠夫婦。
相失爾瑩,蹤迹竟日不可得。
抵暮于三塘中。
得戴屍,血痕林漓,身受數十創。
舁歸,途遇所。
失婢,言,見戴為兵掠,馬上過墉,忽投地取。
石擊頸面,躍入塘中。
兵怒,引弓亂射以死。
錢氏張從妻也,小斂慧,适??數載,艱于子而中寒孕婢亦。
孕。
乙酉五月,??攜之避兵城西山中,山中民。
多為及難。
艇夜同妻婢走山怍處,風雨昏黑,達曰僅走五裡,至分流岡,兵突至,迫錢及婢以行,令??牽一犢,錢泣欲死。
艇慰之,令勿死,以孕為念。
錢曰:君得生,安慮無婦?有婦安慮不孕?吾苟辱君,又何取于此孕為?遂偕婵赴水死。
同錢死者,有其嫂萬氏。
萬氏儒家女,歸錢邦璨,從姑談避亂,兵傷其姑,萬氏扶救之,遂亦掠去。
至分流綱抱幼女耀人池中。
子志楫方十餘歲,呼号往掖,弗肯起,以死。
吳氏,顧世賞妻也。
歸世賞甫六載。
天啟癸亥,世賞病亟,頻涕視與歎息。
是時吳年二十有五,泣謂世賞日:我必不負未子青天皎曰:實鑒此盟。
世賞卒,兄世臯子紹靜嗣焉。
紹勸長,為娶婦程氏。
三載,紹弼又病卒,遺孤孫希會。
歲乙酉,吳挈婦與孫避亂城西石坑。
尋聞其且掠,至石坑界,夜起投石坑水死。
初,有以貧散諷吳改節者,吳毅然曰:青夫皎日已盟之矣。
至是果不食言。
李氏諸生顧骅妻,即吳氏諸子婦也。
居平事吳,惟謹等于姑,每相與談古今節烈事,姤媚弗倦。
乙酉夏五月,同避亂城西之石坑。
頃之,兵且至,送同吳投石坑水來,兩屍科結一處,其貞魂相追随也。
死年二十有五。
皇清 趙氏,諸生王世春妻也。
乙西,江南大亂,士寇四起,世春父年八十,不能遠出,躬自侍養于家,令其妻偕妾九氏避城南山莊。
一日,寇至,見尤美,欲掠之去。
以勝村多富室,意先掠金帛乃去。
趙謂尤日:我輩不可為所辱,幸寇暫去,得緩須臾,決複至,必為所掠矣。
遂與尤攜手躍入池中。
仆婦趨援之,尤巳來,而趙得蘇,叱仆婦曰:彼巳處,我,若偷生,何面目見而主乎?複躍入池中。
疚亂定,世春合葬二烈婦于九華山之原。
孫氏諸生張翥妻,博羅令孫應宗女也。
先是,應宗有姊适韓宏典,未三十孀居,曆盡荼苦,以撫兩孤。
孫心慕之,曰:凡為人婦,當如是也。
歲巳亥,海寇犯京口,翥挈家避城南,孫心計為婦人遇變當來。
及中途遇寇,孫遂抱幼子赴水,随從水中。
大蘭花曰:亟為我抱此子,覓汝主付。
言巳,複躍入水深處來。
韓氏,醫生何金根妻也。
金根性躁易怒,韓順受,不與抗。
金根早亡,韓年二十三,遺孤方三歲,矢志守節。
有勸之他适者,變色起,更不與語。
撫孤巳娶婦生孫矣,乃相繼天亡,仆婢亦喪盡,賴伯氏祁養之。
凄寂孤孑,守節,曆四十六年。
王氏夏九卿妻也。
父某,以明經貢太學,家範雍肅。
王年十八歸夏,躬井曰相夫,恪事舅姑,動合禮則。
居八載,九卿病,家以漸落,王捐籹奁弗給,繼以女紅辦藥食,夜待曰親侍,曆二載,靡間九卿。
李生子民儀,甫三歲,舅姑見婦少孫孤,子巳早戮,屢恸欲絕。
王強起掩涕,手提襁中孤,告舅姑日:兒亡,有兒,婦孫雖在,孩提成立可待也。
玷夫辱子,來不忍為。
尊舅姑相繼卒,王令其子就外傅,以女紅供束脯。
生孫沅,更教之勤讀書,篝縣督課誦。
丁未成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王性淑惠,娴禮教。
自年十八歸夏,奉其父訓,事夫事舅姑兩世疾病喪葬經費,以十指供之,鹹秩秩中矩法,與力交瘁,為夏渑勉,荼苦支先後四世,曆六六載,而孀居五十有六年。
親見其孫得備位侍從之官,上邀 恩诰封其子如孫官。
郡士民上其事,有司轉白台使者,得請旌。
年八十四卒。
民儀事母極孝,乖老如孺子慕,溫凊未嘗一日懈也。
氏節婦王氏女孫,封翰林院編修夏民儀女也。
适同裡張祖恒,以勤儉相其夫。
順治已亥,夏寇丹徒,犯丹徒,夏聞亂,即義不受辱,凜凜以久誓。
城陷,賊逼夏,夏大罵不從,被傷數刃,赴火。
衆大母王守節五十六年,故其從兒時,聞大母誦說節義事甚詳,一日遇變亂,遂能義不顧身,以上不愧大母來。
年二十一。
節婦李氏歸莊日盛,僅三月,曰盛即天殁。
李年十九,遺腹三月,生子以裕。
李躬勤紡績,以母兼師,家無四壁,有諷其他适者。
李日:吾歸莊氏,知衆莊氏耳,甘心窮困,矢志無他。
苦節五十四年,壽至七十三卒。
康熙三年,奉旨旌表其門,如例,官給銀三十兩,建霜闱師。
表之坊。
顔氏諸生下宸俞妻,進士士宏母也。
順治巳亥夏。
寇陷鎮江城辰俞與子士宏日憂甚,謀徙避之。
未遂,顔乃獨慰之曰:此中固有天數。
居三月,寇。
敗遁去,肆焚掠,火彌漫城中外,兵刃閃铄,男女呼号。
顔獨戒阖戶,母出傾之,亂兵且排戶入,顔時以疾卧,忽躍起,竟奔墜井。
辰俞與子士宏及幼子土強,各倉皇,亦相繼墜井。
賊去,家人绠掖出,公俞及子乃得生,而顔已久。
時軍弁括民财物,入其室見之,亦啧啧驚歎為烈婦。
公俞工文藝,授生徒經檢束名行,早夜讀書,不喜治家人生産。
顔節儉,更以女紅助之。
閑居嘗語士宏曰:爾能嗣若父志,勤苦我複何虞?雖環堵屢固,愉愉相和樂也。
至是從容來義。
越十九年巳未,子士宏成進士。
陳氏,丹徒鎮胡觐龍婦也。
年二十餘,夫殁,鄰裡川其年少勸。
之攺節,陳正色答之,然勸者益多。
陳慮終不能。
迸志,三日,告于翁姑曰:翁姑無養,新婦在,反重為翁姑憂,不如從夫地下也。
翁姑亦不為意。
迨夜,姑聞其室有聲,頗怪之。
将日起視,見戶外橫設三幾,急呼之,不應,排戶入,巳自隘來矣。
其設九,蓋為夫位而告之也,三時哀之。
王氏殷湏學妻。
嫁未半載,鴻學卒,逾三年,服除,聞有媒氏來議婚,王夜半起,服嫁時豔衣自缢來。
趙氏,姜廷貴妻也。
順治已亥夏,悔寇犯境,遇趙逼之,趙大罵,賊遂自觸運河之豬波灘以來。
廷貴感其節烈,終身不再娶。
程氏吳氏婦,顧紹弼妻也。
年十七歸紹弼,十九,約弼病卒。
程奉孀姑,撫孤希曾。
子夜機杼,一燈熒熒,每與孤撫希曾頂相向泣。
乙酉,姑既以亂火石坑水,節婦匿他處得脫。
然時時以不得相說庶為恨,終其身不葷食,不帛日菁諒教希曾日藐孤。
母亡,機行未亡人,母忘石坑水也。
于是據??窮子,凜然誓大義,踵姑吳氏後,稱世節者八,今四十餘年。
康熙壬子,奉提學佥事簡上表其闾。
盧氏白沙周大順妻也。
年十九,大順從,遺孤未周歲,盧截發自誓,不絕膏沐。
差舅姑,嘗刲股以瘳舅疾。
苦節凡四十餘年,年六十六。
郡邑上其節孝,狀于巡按禦史秦世祯,奉聞以旌表,建石坊于宅東祠前。
王氏辰州通判王
所居宅傍先後産二麟,人鹹以為士望所感雲。
陳守愚字子直,性至肴,好施。
家被盜。
先是,有以赀物寄守愚家者,聞狀,倉皇至,守愚檢得白金若兩,悉還之。
以是闾裡服其義。
他振饑,給棺劵,代贖人子女,全活不可勝計。
朔望肅衣冠,拜先祠,涕泣,曆數十年如二日。
邑令陳廷芝器重之。
入北台特薦,将授官,以親老不就,退隐白沙之渚。
子明瑞,家鐘南,為諸生,甚端方,能世其家聲。
所著詩文,以被盜多散失不傳。
王谌性醇直,将以明經舉于鄉,憐友老,讓之而巳次焉。
後其人化至通判,甚遊南雍,未仕卒。
張柏字汝人。
祖瑞,字逸正,父浃,字南橋,世以樂施名。
萬曆甲戌,有道人踵池門,明貧旗二,題詩其丹是縣志卷之之不得,郡中傳其異。
巳醜大饑,柏出粟十石為廠于城西鄉,設糜以振人。
病者給醫藥,無衣者給綿絮,至麥熟方止,所全活無算。
台使者上其事于朝,遙授布政司經曆。
孫九征,吏部郎。
曾孫玉裁,殿試第二,翰林院編修。
王書翰林院學、禮部侍郎。
科第蟬連,世有名德,人以為積善餘慶不爽雲。
程克廉字健吾,為諸生,以恂謹稱。
邑學後山故有浮屠,堪輿家以為不古,議遷之城外。
縣令龐時雍不可,諸生乘其入觐,徙于城南之釜鼎山。
龐複任,發其怒于張生鳳翼。
鳳翼喜任事,徙塔諸費獨任之。
龐遂以得塔中舍利為名,雜入他事,謂不應買楊文襄堂室,編申各院道,将興大獄,鳳翼危甚。
會巡按禦史視學,鳳翼囚服呼冤,龐辨折甚厲,同事者鹹畏懼。
克廉與其弟克憲從容啟雲:遷塔公事也。
生以應貢故,首列名,以為有罪罪應坐。
生今舍生而歸張,以多财故耳。
象有齒以焚其身,張生之謂矣,如公議何?直指首肯,左顧道府日:此生氣和而言辯,龐色沮,喪事遂解。
克廉卒,鳳翼每歲必掃墓而哭之。
鳳翼字君羽,高才博學,自負奇偉。
龐令責以買楊相之堂,應曰:王謝堂前燕子,飛入人家,從古如斯,何必問唐憲。
宗本魏征之宅,還其子孫,未聞诘責時之買者,明公未讀唐書耶?龐無以難而止。
鳳翼子九韶、九錫孫孫雲、孫震、孫霖,曾孫明翰,元孫宗銘,俱諸生有聲。
程克憲,字宗洛,克廉弟也。
肴友性成,為名諸生。
勝人李春台止三女,賣以完官糧,克憲竭赀贖歸,今之又有。
朱節婦女餘氏,素為名族,武弁陸某有豪仆,計誘為婚,将擇日完配,克憲以理法谕其主,代還陸聘。
學使者錄其行事,優獎之。
張觐宸字修十,柏子,小有名,諸生間,食饩補太學。
性樂施,捐願山千四百餘畝為義田,計夏秋之入千有餘石,以贍族人。
戰日用經史自娛,榯閣南城,署曰培風,雲蠻滿口,日嘯吟其上。
與董尚書其日陳征君繼儒披覽圖畫,摩挲金石,相善也。
子畿,博雅有父風。
孫尚魁,節婦張氏子也。
孕三月,父志病卒。
尚魁自恸為遺孤,不議父面,每登高及風兩夜則大哭。
母病,刲股以進。
及母殁,設主淨室,日晚侍食,凡數十年。
忽日詣親族作别曰:三日後别諸君去。
尚魁遺孤喜,将識吾父于地下也。
逾三日,果卒。
某孝子者,其姓氏轶不傳。
墓在丹徒鎮,土人至今猶稱曰孝子冢。
焉有碑文,亦磨滅不可讀。
殷懋充字嗚盛,世居黃墟。
天性老友,事伯兄曲盡。
弟道居鄉多振貧乏。
同郡有負千金,責莫償,憤欲自缢。
懋充聞其事,竟代償之。
崇祯元年,诏優養耆老,受冠帶,年七十有五。
孫子鲸,節婦戴氏子也。
生逾歲,父有瑞病卒,母誓欽守節。
子鲸年七歲,即知感母恩。
聞塾師講古孝子冬溫夏清事,辄涕泣,歸即仿而行之。
長力學砥行,鄉裡以孝行舉受旌。
陳觀陽,字賓之,文之孫也。
性至孝。
父肖,授徒維揚呼徒縣志。
宗氏逆徒宗孫達憾師課之嚴,投毒飲食中。
肖中毒來,觀陽甫十六,誓報父仇,宗百計展脫。
江都知縣姚某持之甚堅。
巡按禦史某謂姚曰:宗于法當處,但宗止此一孫。
對曰:陳生止此父。
禦史默然。
仞遇審錄,宗氏辄思甘心于觀陽。
觀陽孤身潛匿,備曆奇險,凡十九年。
迄乙醜成進士,瀝血疏陳,孫達始伏法。
授應天教授,?南國子監助教,升北京戶部主事,纂修天下賦役全書,三月告成。
巳巳,守安定門,救大災,條上五大要轉吏。
部王事。
時李長庚為冢宰,觀陽告以汲引正人,預儲邊材,不能用。
長庚去,闵洪學繼之。
南司。
農鄭三俊考滿至,觀陽以三俊負清望,宜增秩蔭子。
洪學不悅。
會兵部員外華允誠疏糾洪學洪學,以觀陽同鄉同年,疑與聞其事,益銜之。
觀陽引疾歸裡。
未幾,以在考功注誤,逮系诏獄問,歲餘能歸。
時烏程當國,洪學力修前損,也。
印漁起。
拟神原官,不就。
年六十九卒。
觀謙注居伯,以古道自持。
在部日,有某給事門揖不如例,趣還,改正曰:母使此禮自我與公壞也。
其小節不苟如此。
歐陽仕振,字懋德,世居巨溪裡。
幼好奇策。
年十六。
補諸生,肆力古文辭,逾四十,草疏十餘萬言,欲伏阙上之。
父某慮以直賈禍,追及江而反。
崇祯丁醜,诏大臣舉賢良,戶部侍郎吳履中,以仕振應征,至京師,疏言宜清铨曹,撒廠衛,厚親藩,合臣不宜麻衣當國,流寇宜用合剿,毋觀望養癰。
皆深切時務。
疏上,為執政所格。
仕振歎曰:咫尺殿陛,不得建白二言,我則巳矣,謂國事何?忿恚累曰,疾作,殁于燕邸。
生平性斧友,族有侮辱之者,終善遇之,其人愧而攺行。
幼弟姓症頻危,默禱神,願自減壽以益弟,神乃示夢于其父,幼弟複生。
張崇儒字仲聘,以歲貢授吳縣訓導,曆南國子監典籍,擢柳州武宣縣知縣。
孝友端方,言動依于矩矱,郡人成矜式之。
何應奉甯鳴素,由諸生人太學,性仁恕,不見喜愠之色。
與弟應壁友愛無閑,終身不析産,一時皆歎為不可及。
書洙道表,酌用蘇歌而變化之。
後以子金城封湖州府知府。
何金??字元用,事二漑至章,能竭力養志。
父伯仁為諸生,有文名,橫似脯數百金,病數載卒,醫藥殡殓之費,獨為經紀,不肯用公物。
親友叩之故,泣應曰:二弟三妹皆幼,留為婚嫁赀,兼作他日一生計。
不則遺母憂,将無窮。
後二弟費父遺金殆盡,無一間言,惟慰勞而巳。
及二弟連天殁。
方病笃時,泣禱神,願減巳算以益其年。
蔔地葬祖父母,弗以委諸父、諸叔父母與群從兄弟、親戚朋友,推食解衣,助婚煙喪葬無算。
市地葬宗族奴無歸者。
苦辛五十載,曆歲兇亂,以孑身養,挈數孀孤,流離轉徙,務置之于安全。
妻陳賢淑,能曲體其夫子意。
至喪偶,有勸之續娶,數數辭曰:我忍負賢婦,更不忍令我子受後母累。
遂茹素山居,從事西方氏學生。
不雅好讀朱子綱目,時時教子絜與宗曰:家世讀書,我以幼多疾,弗與試事。
汝輩讀書,但期弗愧古聖賢,遇之成敗利純,吾不汝責也。
年大十九,有微疾,亦問疾者,聞其室中甚香,以端坐而卒。
逾時,口中尚出香氣不絕。
朱祚元字仁卿,性笃孝。
母縣嫉南,刲股以進。
父為亂兵所執,請以身代,遂并及散難。
皇清 蕭懋光字龍生,弱冠補諸生,侍父鳴美任邑令,以辛勤助父成賢聲。
事二繼母,朝夕定省,奉甘旨無異所生。
友愛諸甲,逾于同母。
聞父病京邸,節蹇入都。
時流寇交記,旨險星馳出九從三生大司馬。
重其才,題授守備,辭弗受。
歸而讀書杜門,食貧自樂。
妻劉氏,祠部郎觐文女,亦極孝。
諸上台曆舉賢良,舉孝行,舉鄉飲介賓。
生平所著有大易說意、毛詩篇次、射訣纂要、四書說意等書,行于世。
程達昌字希文,歙人,汪籍丹徒。
性至孝,有數千金庫在歙,窺弟意欲繼有之,乃請于父曰:兒寓京口,巳置有薄産,門自贍,在歙寶庫及田宅,全以歸弟可也。
二時宗黨稱孝友焉。
故明庚辰,歲大饑,凡歙人居京口西津渡者,不能舉火凡三十餘家,量其家口若幹仞口日授粟半升濟之。
歲餘,共捐粟二音餘石。
及甲申避亂,諸歙人賴以資舟車者甚衆。
在歙嘗捐粟數百石本石橋。
妻闵通文,藉婀經史,最賢。
子世英。
四子毛詩,皆闵口授雲。
高拱鬥字北維,性者反,笃于宗親,好施濟,修橋梁。
新梵利老子官邑北周山嶺崩兒城後龍脈斷毀,甫培築之。
鐘鼓樓久傾朽,拱鬥獨慷慨任役,竭力助千金,重為搆建。
值兇歲,出粟助振,曰經紀振事,與弟拱小同勞逸甘苦。
妻馬氏殁,尚未有子。
拱奎素恭其兄,時止有一子嘉祐道嗣其兄為伯。
母,服三年喪,向親朋言曰:長子無子,次子不得有子,此律例也。
後再舉三子,名嘉祜,立為兄後。
有可悉其孝義,遂以次舉其兄弟為賓而飲于鄉。
拱奎字五聚,先兄數月卒,兄時有疾,為強起治喪事,竟以哀恸相繼而終。
黃世煜字景昭,國學生。
父永吉疾笃,世煜刲股肉為糜以進。
問妻何侍疾,衣不解帶者四十餘日。
張鲲字躍千,選貢生,授歙縣教谕。
鲲具至性,事祖竭力養志,備榜誠敬。
與兄鵬相友愛。
生平謙慎謹厚,每試冠軍,而恂恂若不及,人多稱之。
毛鮑字漸逵,節婦唐氏子。
念母若而步力志,與兄尤友愛。
周縣表宅康原肯以矣未奉節孝。
江南學院張以其母及觸節肴齊芳同旌。
毛志道字正儒,孝子鲲之長子隐士。
生而天性純孝。
康熙乙未冬,鲲因被祿,憂勞成疾,志道每日至神前哭禱,願減巳筭,以益親年。
如是者月餘,鲲乃愈。
雍正癸卯冬,鲲老病卧,志道扶持抑搔,三十餘晝夜。
鲲兄翥無嗣,因向謂曰:志道在諸子中為最善眷親者。
兄老乏嗣,盍以此子承祧。
志道前未承翥嗣,孩提時,問寝視膳,事伯父即如生父。
康熙戊子夏,翥遠遊,是秋大水,志道日禱神祠,至翥歸方止。
壅正戍申冬,翥患病一百八十三日,志道早夜調養,竭盡心力。
二親既殁,殡殓祭葬,均盡其誠。
迨後思維父,則每中夜哀号,不時哭墓;思生父,則春露秋霜悲恸仍不忘所自出。
其餘則繼志述事,如創家廟,葺祖茔,著下緯,纂譜牒,興江上救生,城内育嬰,施棺椁義會,皆盡其心力焉。
後雖貧之至,亦弗受親友薪米之贈。
且其繼父存日,有告代貝未償劵約,按名分送,槪不求償,惟常卧日精月華兩峰崖畔,講學樂天,怡然自得。
縣令馮詠贈額曰韬光泉石,胡慎贈額曰經術傳家。
紳士歌詩成帙。
乾隆庚申冬,奉采申送。
纂史辛西夏,遵诏詳請旌表。
隐逸 漢焦孝若而下隐逸凡若幹人,其以流寓避地此間者,并紀焉。
總之,清風介節,皆綿百不可磨滅,信當與斯邑江山并為流峙而高且長也。
覽其事,想見其人,能無罪然。
漢 焦光,字孝若,或曰焦先,漢未隐居京口江中之谯山,結草為廬。
後野火燒其廬,因露寝大雪,袒卧不移,人以為感,就視如故。
其所隐居處,遂名魚山,蔡邕為之贊。
宋祥符中,诏封明應公,祠祀山中,歲有司春秋緻祭,載在祝典。
晉 劉鎮之,字仲德,從子毅方貴顯,鎮之閑居京口,未嘗應诏。
嘗謂毅:汝必破我家。
毅甚憚之。
每還京口,未嘗敢以華儀入鎮之門。
以左光祿大夫征,不就,卒于家。
子損,字子骞,為佛天郡太守。
宋 戴颙,谯郡铚人。
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與颙姻通,迎來止黃鹄山。
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夫,義季亟從之遊。
颙野服不改常度,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
其三調遊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
文帝每欲見之,謂菑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
關康之,字伯愉,河東人,世居京口。
少笃學,姿幹豐偉。
下邳趙釋以文義見稱,康之與友善,特進顔延之等名士十餘人,入山候之,見其散發,藉松葉,枕白石而卧,了不相則。
延之等咨嗟而退。
于經義多所論釋。
嘗毗也門支僧納,學算妙盡其能。
元嘉中,除武昌國中軍将軍,江夏王廣陵土辟為南徐州從事、西曹,并不就。
棄絕人事,守志閑居。
第雙之卒,瘗水濱,康之方病,往赴其喪,因益病勞,寝賴二十餘年,暇日辄卧論文義。
泰始初,微通直郎,又辭以疾。
廾明初,卒。
齊 臧榮緒,東莞莒人。
幼孤貧,自歡園以供祭祀。
母喪後,置筵席,朔望拜薦廿珍,未嘗先食。
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為二書紀錄志傳百三十卷。
隐居京口,放浪茅山,有終焉之志。
州舉秀才,太祖為揚州征主簿,俱不就。
嘗以宣聖生庚子日,陳五經拜之,自号披褐先生。
初與關康之并隐京口,世号為二隐。
年七十四卒。
諸葛璩,字幼玫,琅琊陽都人,世居京口。
璩幼事關康之,博涉經史,複師臧榮緒。
榮緒著晉書,稱璩有發摘之功,方之壺遂。
齊建武初,南徐州行事江祀薦璩于明帝曰:璩安貧守道,悅禮敦詩,未嘗投剌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簡退,可以揚清厲俗。
請辟為議曹從事。
帝許之,璩辭不去。
陳郡謝朓為東海太守,為教饷谷百斛。
璩處身清正,妻子不見喜怒之色,日夕孜孜,講誦不辍,時人益以此宗之。
所著文章二十卷,門人劉皎集而錄之。
梁 馬樞,字要理,扶風人。
居京口。
兵歲能通孝經、論語。
及長,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
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剌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
綸時自講大品經,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而聽者千人。
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乃留書二萬卷付樞。
樞肆志尋覽,殆将周遍,乃喟然歎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
束名實則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粃席上之說。
稽之笃論,亦谷從其好也。
比求志之士,望塗而息,豈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終焉之志。
陳天嘉元年,文帝征為度支尚書,辭不應命。
樞親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際,時往遊焉。
及鄱陽王為南徐州刺史,欽其高尚鄙不能緻,乃卑辭厚意令使邀之,固辭以疾。
門人勸請,不得巳乃行。
王别築至以處之,樞惡其崇麗,乃于竹林間自營茅茨而居。
樞少屬亂離,凡所居處,盜賊不入,依托者常數百家。
目精洞黃,能視關中物。
有白燕一雙,巢其庭樹,時至幾案,春來秋去,幾三十年。
撰道覺一論行于世。
唐 殷遙,潤州人,能詩,隐居不仕,卒,王維、儲光羲皆以詩哭之。
宋 蘇炤,字元晦,頌曾孫,隐居不仕,築圃建堂,藏修其中,自号東山樵。
隐學淵博,工詩。
趙磻老以遺逸薦于朝,時相以為隐晦之志素定,必不肯出,遂大書滄浪二字遺之。
有詩集藏于家。
徧黃虒,字文郁,嘗三社鄉舉,晨及棘闱,有仆地而斃者,自是絕意不往。
後姻黨有驟貴者,将私奏之,虒曰:吾豈可因斯人而得官,且反以辱吾親。
徙居平江,扁所居曰閑止,有詩文二卷。
孫齍字端誠,嘗居太學,人品超邁,與蘇庠遊,工于詩,高尚不仕。
蘇庠字養直,丞相頌之族也。
父堅,有詩名,通判建昌軍,徙居丹陽。
庠嘗一就舉中程,以犯諱黜,安貧守道,不事進取。
得任子恩弗受,以屬其子寄傲詩酒,遊江湖間。
紹興中,累诏不起,有肯督促,一即扁舟遠引。
終莫能緻,号後湖居士。
雖棄置人,間事而兒。
義勇為本其天性。
其子嘗以錢數百缗買鄰人。
居庠歸,聞鄰姥當遷而哭,即焚劵歸。
鑒其屋,不複問所酬。
子扶,工詩嗜書,酷肖其父。
貧,甚郡。
太守招之,語子弟曰:吾何以獲知斯人,特以先世隐。
名裒,吾貧而周之,甯忍以吾父名賣?錢耶固辭不往,必至無斂葬。
李迥字叔友,高尚。
不出,士宗仰之。
宣和初,教授董徒。
微奔白太守。
虞奕曰:郡有隐君子,盍訪之。
虞曰:願見。
久矣,乃攜具偕并諸迥迥野服見之。
明日,遣人持詩。
往謝,竟不一造其門。
周方叔字矩道,高郵人。
博學能文,隐居潤之五州山讀書自娛家貧,或終日不食。
鄰僧乞米送之。
日龔農卿進孫,常州。
吳會同造其廬,無以為具乃以藜。
美食客,二公欣然盡歡,歎息而去。
孟逢大弟逢原,并以詞賦名,請業者至衆。
每賓興,門人領薦者十二三。
王龍澤、陸秀夫皆其弟子,時稱為大小孟先生。
逢大晚以特恩補官,辭疾不仕。
章五字叔裒,早從陳唯學春秋,有俊聲,從遊者踵接,隐居不仕,後贈奉議郎。
子琰、琮、瑢。
王酒發字革甫,其先安豐人。
父沔,徙丹徒。
酉發寶祐元年登進士,曆金壇、荊山承、知靜海縣。
宋亡,不仕,隐居黃鹄山下,自号息寮子。
蘇景玮字國珍,自永嘉徙丹,徙,寶祐四年,與陸秀夫同登進士,累質朝奉郎、太府寺丞。
宋亡,社門不出,白号芝山逸人。
有文集十二卷。
朱焱,其先兖人,希子壽昌之後,登鹹淳元年進士第,授迪功郎臨推縣。
王入光,自淮制遷京日,隐居不仕。
梁棟字隆吉,由湘州遷鎮江,弼冠顧漕薦,鹹淳四年登進士第,選寶應薄,調錢壤仁和尉,辟入即府。
朱亡,遂歸隐武林湖上,安貧無求于人世。
弟性居茅山為道士,棟往儀焉。
後以詩禍,幾蹈不測,名益著,盡白下山水,蔔居建業,年六十四,無疾坐逝。
朱蒙如字。
聖。
源為鄂州團練副使,因忤賈似道,棄官隐鎮江,誅茅以居,織葦為席,晏如也,因以官為姓改。
姓團戒二字。
長愈、次悫,俱謝官,同隐。
修謹字立道,以鹹淳十年成進士,官巢縣王簿,通州教投國亡。
斷儒故裡,屢征不出,鄉人稱曰額山先生。
職詩有集,君于卷。
子敏。
蔣瑱字子民,世居防典,宋末徙丹徒。
稹苦學,朝晦不什家素。
饒瞀,恤孤貧,多恩惠,鄉人散愛之。
慕徒縣志卷之。
陳少陽之為人,臨終遺命葬其墓側,方萬裡為志其慕。
堯允養字克遜,海陵人,徙居丹徒。
景定、鹹淳兩領鄉,薦宋亡專。
意經傳,尤樂于易,深得性命之理。
江清行省兩檄充慷溪東川書院山長,皆不赴。
安貧樂善,學者多從之遊。
有詩文十卷,又集德安堂方三百卷藏于蒙。
俞西發字明叔,德鄰弟也。
鹹惇中,以明經由京庠試太學上第,入元,隐居不仕,以詩酒自娛,六經諸史無不涉獵。
有經傳補遺三十卷藏于家。
陳膺字登父,從父由海陵徙居京口,舉鄉貢,性則嚴寡合,入元,隐居教授。
潤之學者多出其門。
晚年自号鄉。
林子詩文豪健,有集若幹卷藏于家。
聶碧窗,江西人,工詩。
宋亡,隐京口,為天慶觀主。
有哀被掠婦絕句雲:當年結發在深閨,豈料人生有别離到。
底,不知因色誤,馬前猶自買咽脂。
又聞赦二律,有萬口盡傳新诏好,四朝猶念舊恩深之句。
崔球字子玉,美風儀,善談論。
宋亡,佯狂,攜大瓢貯酒行市,拍掌歌笑。
卒前十日,自表石,題曰醉鄉伯崔球之墓。
龔理字子中,其先高村人,徙居丹徒,操尚雅潔,營别墅于塔山,隐居讀書,研究性道,泊然不以世慮于其心。
詩文工雅有法。
子齊永。
戈文,其先彭城人,世居京口。
從兄彜卒,文悉讓其産于兄子。
屏居城南二十餘年,有司屢辟不彼。
陽翼字君輔,夢炎幼子,工古文,此以儒稱,文行俱粹,與俞希魯、謝震、顧觀遊,時稱京口四傑。
震字起東,隐居華陽,工古文,所著有望雲稿。
吳良貴字君玉,其先臨安月憙居京口,慎言行,涉獵經史,精于醫。
至元間,被薦不起。
同鄉盛德榮與良貴兩世六十年,同資出内,多寡未嘗相較也。
年九十二卒。
仁傑字叔豪,隐居不任。
宋潛溪王子充、蘇平仲及郡守楊遵、同邑王有壬、俞希魯諸公,鹹與之交,有詩文藏于家。
丁熙拱字伯輝,樸茂有古風隐。
居教授,太祖駐遇北固山,召見後,率郡中諸儒入觐,多摧用者。
獨熙拱以老疾辭歸,杜門掃軌,絕意仕進。
孔承寵,山東曲阜人,隐金山幾二十年。
與太學生陳永年交善。
弟某為僧甘露寺,募資建堂殿,工竣,餘千金。
病将來,呼承寵取之去。
承寵笑弗顧,起謝曰:若兄苟取此,何寂寂久居為也。
後卒今山,無子。
生平工詩。
初,永年葬五遊子郭第城南欲勝果寺。
承寵卒,葬其墓側,歲時潔傳酒并奠焉。
王珏字玉班,仕火四蘭州州判,绡兩縣篆,廉明有才,精幹吏事,撫按并疏薦,未報。
崇祯甲申,賊李白成陷京師,珏痛哭,冠麻巾,衣白衣,終身不易,栖遁林莽,與錢邦寅、陳世章遊。
世章字七襄,性磊落,工詩畫,善為恢奇漭濟之言。
同時魯兆龍字子猶,與世章同闾閉相善,詩字并著,畫更有别緻。
皇清 陳孚極,字季元,為諸生,抵掌時事,數然以古人自負。
以子虹封奉直太夫、濟甯州知州。
受封後,杜門養重,年家子為郡守七載,屢造谒,不三晤,時論高之。
娶張,性奉謹,孚極繼叔氏後。
張調劑兩姑之間,和好無間。
愛庶女如巳出,并迎養庶女二翁姑數載,尤人所難。
列女 王化始于閨門,言導率之宜有方也。
徒邑民風樸茂,閨問多奉禮法。
士大夫之家,既日琚瑀珩璜,禮嚴内則,即闾閻衡屍間,亦多皓皓自矢。
迩來視來如饴,不肯稍奪所守者,憚次相接。
豈繼善成性,獨鐘巾惆輩耶?抑亦習俗之美使然也。
晉 劉氏,将軍健之女,何無忌母也。
痛弟牢之為桓氏所害,常懷報雠之志。
及無忘與劉裕定謀起義,劉氏窺知,泣撫之日:我不如東海呂母明矣。
既愧其誠,又恐事會難遇,汝能如此,吾何憾哉!因為言桓氏必敗,義帥必成之理,後悉如其言。
周氏,孟昶妻也。
昶被毀,深自惋失。
及劉裕建義,與心定謀,欲盡散财物以供軍糧,乃謂周曰:劉邁毀我于桓公,便是一生淪落,決當作賊。
卿幸可早爾離絕,脫得富貴,相迎不晚也。
周曰: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謀,豈婦人所敢谏阻?事之不成,當于奚官中奉養大家義無歸志也。
昶怆然。
久之而起,周為傾資産以給所雲,家人不知。
宋 戴順女,誓不适人,嘗磨笄于薊鶴,山東南峰下。
人編稱磨笄山雲。
徐氏,廣之姊,何承天母也。
聰明博學。
承天幼受義訓,學行,故多所成就。
梁 徐悱妻劉氏,媚文翰,工詩,姊娣三人,皆能文,而排妻為最。
有詩卷傳于世,至今猶稱誦焉。
宋 梁氏,京口娼也。
當五鼓入府候賀朔,忽于廊柱下見三虎蹲卧,鼻息劓為然,亟走出。
複往視之,乃三卒也。
因問其姓名為韓世忠,心異之,密告其母,謂定非凡人。
乃邀至家,具酒食,深相結納,資以金帛,約為夫婦。
世忠後立殊功,為中興名将,遂封兩國夫人。
軍中親執桴鼓,敵不得濟,俘獲甚衆。
世忠邀兀術于黃天蕩,幾成擒矣。
三夕,鑿河遁去。
梁疏言:世忠失機縱敵,乞加罪責,舉朝為之動色。
窦氏汝父母俱亡,許嫁之人,乃其家舊仆也。
成婚之日,始識其人,乃婉言拒之。
三日,投井而久。
郡守義之,為立石釜鼎山,表其隧道。
元 戈氏名蘭,年十九歸吳克。
至正丙申,明兵取鎮江,城破,懼辱,投井來,時年二十。
顧觀作詩四章,贻其九銅悼之。
明 王莊妃,邑人。
幼讀書牲颣慧,能詩。
祖以輸官币,挈居金陵。
世宗初,選民間女入宮,未得幸,賦詩自歎,有風吹金鎖夜聲多之句。
世宗覽其詩,憐之,召當禦,蒙寵,冊為貴妃,主仁壽宮事。
左列皇崩,椒寝虛位,世宗意屬妃,拟冊立。
陶仲文求賂不得,風止以特尊母庸敵體,遂寝。
然寵幸适冠内宮。
年未三十薨。
性某儉,戒子侄母驕侈,谥莊妃。
妃有弟四人,繼繡缯繪,以妃貴,得一人籍錦。
衣衛官其家,以缯名上世宗于缯名加以人字。
曰:何不給也。
繪逐,得補宿衛。
缯尋卒。
如以宮闱之貴,故以時次志諸不二代列女之首。
吳氏葛彥祥妻,守節,法武中旌其門。
李氏盛德彰妻,守節,洪武中,有司請旌其門,複其二家。
潘氏窦文彬妻,守節,洪武中,有司請旌其門,複其家。
周氏聶甯妻,甯來守僧,正統中旌其門。
歐氏張升妻,升成苦節,景泰中旌其門。
楊氏王某妻,夫殁守節,景泰中旌其門。
高氏趙铨妻,戶部郎中祥母也。
守節,成化八年,聞于朝,奉旨旌其門,複其家。
懾氏錢賢妻。
年二十二,賢衆守節。
成化十四年間,于朝奉命旌表其門,年九十九卒。
法氏名妙果,字三貞,其先大名人,徙丹徒。
高祖合谟,祖貫之,俱元進士。
父用寬,亦知名士,與母盛,甚鐘愛之,而閨範甚肅。
嘗樓居,鄰屋火,衆呼避之,以無母命,堅不去。
母至,始下避。
适有貴貴乃進士建康達。
魯花,亦喜伯都四世孫也。
法事姑極肴,姑疾,伏枕者數年,腑燥弗能禦。
洞器浴之湯中,手探其糞。
起卧與俱,人皆難之。
歸貴三,焉載貴來法。
誓生守節,時年二十九。
家貧,躬徽經撫遺孤春。
春能言,即教以五倫勉學,韻語皆口授。
春既成立,紹先業,以醫嗚春,思不朽其母,乃求丁易、洞、元吉為之傳。
郡縣上其事于朝,于宏治年奉昔旌表,樹助于門。
吳氏陳鑒妻。
鑒殁守仲,宏治中旌表。
杜氏嚴轸妻也。
轸亡,杜誓志苦貞數十年。
宏治中建坊旌表。
子勝宗,官都司斷事。
三孫賓、寬、容皆登仕籍。
葉氏周時妻,守節,正德中旌表。
程氏曹仁妻,守節,嘉靖間奉旌。
茅氏戈武妻,守節,嘉靖間奉旌。
張氏楊文襄三清子紹恩妻。
紹恩奉父命雲南祀。
祖殁黃河,張年十九,生子元,尚神褓,撫具狐泣,流血,至喪明。
嘉靖閑,奉旨旌表其門。
子元祖薩官禮部主事,張封太宜人。
元蚤故,張又撫諸孫,皆承恩蔭,年九十七卒。
祝氏王潮妻,守節奉旌。
茅氏,談宗勝妻也。
無子,時卧疾,向宗勝語曰:若能置側室,我心慰矣。
媒妁譽真州曹倉使女甚賢,慮不可屈。
茅曰:我病且殆,曷以繼室取之?曹歸,談見茅,乃绐之曰:嫂也。
曹時時親奉湯藥無懈。
偶見宗勝,持茅兩千診視,出泣日:初為君長者,幸有托,今若是,何賴乎?宗勝遂以實告,曹辄驚走,伏拜床下。
茅亦驚起拜曰:屈若此,我過矣,敢命為貳室平?兩人固遜,久之,竟以姊妹行稱。
居無何,茅病少間。
逾年,曹生子恩,以曾孫自省貴,贈通奉大夫,而茅與曹皆得贈太夫人。
初,茅之父某有弟不相能,見其女與曹,因自感悟,送與弟和協。
嘗語人曰:使我兄弟式好吾女也。
趙氏,邑之亦岸徐俨妻也。
俨年二十疾亡,趙遺孕甫月時,呼天曰:天不絕徐後生男,否則當從夫地下。
及生,果男,名曰思孝。
年十四,讀書丹陽之某家,被盜刃傷思孝額,思孝泣曰:吾丹徒徐氏遺孤也。
盜随取囊藥治之,立愈。
思孝曾孫入太學,郡邑學為諸生者六,皆趙遺孕所出。
趙年八十旃封節。
朱之蕃作貞母傳,載蘭嵎集中。
殷氏女名金孝子士望女弟也。
家被盜,盜縛其母,欲箠之,女哀号請代。
盜曰:此希女也。
兩釋之。
嘉靖間,學使者耿某以其事上于朝,與兄士望同受旌,額其廬曰麟鳳。
黃氏王恩妻。
年二十八,恩久,遺腹生男涓,食貧守節,間矩肅然,事舅姑以肴聞。
嘉靖間奉旨旌表。
嚴氏錢??妻。
年二十四守節八十四卒。
于鹭。
娶今氏,年二十八,守節七十八卒。
子聚。
娶肅氏,年二十九,守節八十六卒。
隆慶初,巡按禦史疏聞,旌其門曰門三節。
李氏諸生法昌妻也。
隆慶初,昌以應闱試,攻苦幅血卒。
李年二十二,遺腹三月,生子镗,家貧,勤紡績撫孤,備曆艱苦。
昌兄弟數人俱無子,方昌病卒時,法氏之祚幾絕。
李守三月孕,延法氏宗,迄今傳數世,雲仍繁盛,皆李三月孕所衍也。
年八十五,無疾卒。
靳氏姜縷妻。
年二十六纓亡,遺孤方在襁褓,門戶周瘁,以紡績為衣食。
父母欲奪其志,自經純絕未死,損背成痼荻。
萬曆間奉旨旌表。
趙氏仲驚妻也。
年十九懲亡,家貧,父母欲嫁之,自剔其曰,以示不可奪,事舅姑以希聞。
萬曆二十四年奉旨旌表。
魯氏舉人崇禮女兄也。
年十七适指揮佥事沈文華,逾年文華卒,遺孤才還歲,魯撫之。
數年複天。
魯矢志守節,取族人大月兒告廟,立為貌,鞠育逾已出,茹素奉佛,守節三十餘年卒。
朱氏,通判林萬春女孫,年十八歸冷複元,生子四月,而複元谷。
林時年二十有五,哀毀幾以身殉。
父勸以撫切孤,延冷氏血食為重,始強食不死。
四月子者,冷時數也。
稍長,能讀書入太學。
比間鹹高其母節,欲為請旌。
林聞,泣日:從三者,婦職之常,不幸早失所天,薄祜可知,敢貪重典以為名乎?聞者歎息而止。
卒年六十有七。
時敏子士上崤,博學工詩,有清節。
趙氏程士宏妻。
士宏卒,撫孤恒生,補諸生,備極茶苦,年八十七卒。
孫氏何烈妻也。
烈亡,豫年二十三,守節四十五年,年大八卒。
崇祯中,巡按禦史任濬疏請于朝日:孫氏小年節喪所天,且家貧無以自贍,亦苦節之不可貞者也。
乃冰霜其操,松柏為心,事二姑以盡希,撫遺孤以成人,雖詩傳所稱,何以加焉。
特奉有旌表。
子應載以名醫薦,授太醫院院歸判。
嚴氏張廷榆妻也。
年二十一,廷輪頗截發自誓,撫三孤震成立。
巡按禦史任濬疏請于朝,奉旌。
張氏年十七适諸生性之玠,生子昌齡,甫十舊。
時之玠疾笃,不及見其子而卒。
張呼天矢節,每抱二遺孤拜舅枯,相視悲傷欲絕。
巳又拉淚慰姑曰:姑無痛,有兒如未存也。
時萬野癸卯,張年二十有三,勤紡績,言笑不聞于戶外。
凡之玠手錄十史文詞,皆謹藏之。
每啟箧笥,把示孤曰:汝父書,汝成人。
讀之,因悲哽久之。
華尚寶??重張節,教以弟女妻其孤。
崇祯庚午卒,年四十有九。
後昌二齡,令饒之。
萬年自題曰:十日孤兒,千裡羁客。
蓋不忘母苦節也。
孫重光以禦史巡按江西。
吳氏,馮嘉兆妻也。
嘉兆以羸疾卒,時長子泰交年八歲,次泰年年七歲。
泰日襁褓耳。
吳脫簪珥,俾諸子出就外傅。
泰交長,以明經官凓水訓導。
泰年天啟辛酉舉于鄉。
善讓論,敦節義,不負母教。
婦潘能廿貧,與泰年偕隐,撫二子聯镳、晉镳教略養兼至。
泰日諸生。
吳年二十七寡,七十五卒。
吳氏女,邑之高莊人。
性靜慧,幼稚時不喜嬉戲。
許字金壇曹氏子。
年十四曹天。
女聞,卧泣向父請不曹喪。
父許諾,因赴曹憑棺哭甚哀。
殓巳,即歸吳,閉三室蔬食,禮大士像,朝夕誦竺乾氏之書。
父母相繼殁,課二弟起龍、淑先後成進士。
初,女赴曹喪歸,手績紡,累赀為曹營墓,樹松柏,歲時伏臘往哭奠。
曹氏緻之養田父弗受。
女日受于義,合鄉父老、博士弟子員上狀台使者,疏請于朝,以旌其門。
崇祯二年,得旌曰淑貞。
建祠及坊,遠近士大夫為詩歌傳贊張其事。
松江陳繼儒題之曰貞節錄,而閩蔣德璟為序錄,因名以二曹貞吳雲。
貞吳殁,馮貞吳者,複以貞著裡中。
馮貞吳,中憲大夫起龍次女,而曹貞吳之女侄也。
為馮貞,故亦稱馮貞吳。
幼許金壇馮心曉長子,聞家人言伯姑為曹守貞事,辄曰:義固當爾。
馮年十六,天誓不再字人,家人又屢述姑生平守貞五十載,風雨三燈,茹苦岑寂,為生人所難堪。
二乃顧哭,向父母力請曰:兒獨弗伯姑若乎?父母嘉其志,遂終身布服長齋,居伯姑貞淑祠中,奉所禮大士像,亦朝夕誦竺乾氏之書,不小辍,雖族人罕得見焉。
年六十,足未嘗三出貞淑祠??,裡中稱其為火,柔而肅,不苟言笑,視其伯姑無異。
嚴氏,徐時通妻也。
年二十七,時通蚤死,無子,姑欲其攺适,嚴乃屏棄膏怵,蔬素布衣,守節五十四年,年八十三卒。
薛氏,尹灌妻也。
年二十三,灌卒,生子機市十月。
薛矢節撫孤修。
履艱苦,七十二卒。
李氏卞。
應龍妻也。
少讀書,歸卞,事舅姑以希聞。
應二龍卒,李年二十五,子達甫五歲。
李哀呼絕食四日。
姻族攜其孤慰之,勉以食,乃稍稍食。
家貧,勤紡績朝夕,訓子逵,及達長,有名諸生間。
巡按禦史張某旌其門曰:節光日月,年九十二卒。
施氏年二十二歸宗有怕,生子延章甫三月。
有恒早亡。
家甚貧,施日紡績奉孀姓。
有恒有弟婦亦以失所天,就養在窒判續三寡,門戶衰落,施氏抱三月孤備。
極荼瘁,俯仰鹹賴焉。
守節六十二載,年八十六卒,有司數旌之。
子廷章,年逾六十老矣,歲時薦其母生前所嗜食,尚哀哀孺子慕不辍也。
王氏談有序妻,諸生王華南女也。
年十八歸有序,逾年,生三女。
有序父自新,家法頗嚴,有序以事悚惕溺。
水死,王襁孤女搏颡呼天,達數十晝夜。
求有序屍不得,忽夜聞人語,屍在黑寡婦船下。
旦往,求果有黑寡婦者,系船河于,竟得屍,負歸。
以斂。
斂之日,口不飲勺水。
姑舅痛,自泣曰:兒殁,固無恨,獨恨厄。
兒婦。
婦聞。
因少進食。
其姓妹姆姑憐。
之,欲奪其志。
王變色曰:我顧難三死乎?所不死者,恐以此女孤累堂上也。
乃送截發廢嘗沐樸門理女經居敷年,舅姑相繼卒,撫其夫兩幼弟日兆骐、允謙者長,各授之室。
已而兆骐生二男子,次名獻征,王立為巳子。
王自有序殁,未嘗一嬉天,至是日獨笑曰:今始得歲夫子于地下也。
獻征,郡諸生。
張氏孫志妻,希子尚魁母也。
居平二湖鄉,孕尚魁甫三月,志逝,家苦貧,張矢節壞廪不可奪,撫孤尚魁,以十恉兼教賽終身,屏膏沐,顔色樵悴,未嘗啟制而笑也。
守僅四十年,年七十卒。
袁氏王言妻也,生子未嘯月。
言卒時,有強族欲奪其志哀避。
居園中,守節五十餘年,壽八十四。
迄今猶傳其若為王寡婦園雲。
崇祯間,巡按禦史王某疏聞于表。
戴氏、平昌。
鄉孫有瑞妻孝子子能簿也,生子繁甫。
逾歲,有瑞病卒。
戴年未三十,朱極貧,舅姑俱戮,其父以貧故。
勸令改适。
言甫脫口,節婦大呼号,相刀斷發刺面。
父大驚而去。
節婦自是誓死不也歸。
甯,守節五十餘年,年八十卒。
王氏李芳新妻也。
歸芳新,甫七月,芳新亡,無子,族人強之改适,王悲憤,毀。
容位有司過其門,遂嗚之官,以死自誓,苦節五十年,有司奏聞請旌。
戴氏,查爾瑩妻。
諸生戴,世立姊也。
乙酉避兵昆山,值亂兵劫掠夫婦。
相失爾瑩,蹤迹竟日不可得。
抵暮于三塘中。
得戴屍,血痕林漓,身受數十創。
舁歸,途遇所。
失婢,言,見戴為兵掠,馬上過墉,忽投地取。
石擊頸面,躍入塘中。
兵怒,引弓亂射以死。
錢氏張從妻也,小斂慧,适??數載,艱于子而中寒孕婢亦。
孕。
乙酉五月,??攜之避兵城西山中,山中民。
多為及難。
艇夜同妻婢走山怍處,風雨昏黑,達曰僅走五裡,至分流岡,兵突至,迫錢及婢以行,令??牽一犢,錢泣欲死。
艇慰之,令勿死,以孕為念。
錢曰:君得生,安慮無婦?有婦安慮不孕?吾苟辱君,又何取于此孕為?遂偕婵赴水死。
同錢死者,有其嫂萬氏。
萬氏儒家女,歸錢邦璨,從姑談避亂,兵傷其姑,萬氏扶救之,遂亦掠去。
至分流綱抱幼女耀人池中。
子志楫方十餘歲,呼号往掖,弗肯起,以死。
吳氏,顧世賞妻也。
歸世賞甫六載。
天啟癸亥,世賞病亟,頻涕視與歎息。
是時吳年二十有五,泣謂世賞日:我必不負未子青天皎曰:實鑒此盟。
世賞卒,兄世臯子紹靜嗣焉。
紹勸長,為娶婦程氏。
三載,紹弼又病卒,遺孤孫希會。
歲乙酉,吳挈婦與孫避亂城西石坑。
尋聞其且掠,至石坑界,夜起投石坑水死。
初,有以貧散諷吳改節者,吳毅然曰:青夫皎日已盟之矣。
至是果不食言。
李氏諸生顧骅妻,即吳氏諸子婦也。
居平事吳,惟謹等于姑,每相與談古今節烈事,姤媚弗倦。
乙酉夏五月,同避亂城西之石坑。
頃之,兵且至,送同吳投石坑水來,兩屍科結一處,其貞魂相追随也。
死年二十有五。
皇清 趙氏,諸生王世春妻也。
乙西,江南大亂,士寇四起,世春父年八十,不能遠出,躬自侍養于家,令其妻偕妾九氏避城南山莊。
一日,寇至,見尤美,欲掠之去。
以勝村多富室,意先掠金帛乃去。
趙謂尤日:我輩不可為所辱,幸寇暫去,得緩須臾,決複至,必為所掠矣。
遂與尤攜手躍入池中。
仆婦趨援之,尤巳來,而趙得蘇,叱仆婦曰:彼巳處,我,若偷生,何面目見而主乎?複躍入池中。
疚亂定,世春合葬二烈婦于九華山之原。
孫氏諸生張翥妻,博羅令孫應宗女也。
先是,應宗有姊适韓宏典,未三十孀居,曆盡荼苦,以撫兩孤。
孫心慕之,曰:凡為人婦,當如是也。
歲巳亥,海寇犯京口,翥挈家避城南,孫心計為婦人遇變當來。
及中途遇寇,孫遂抱幼子赴水,随從水中。
大蘭花曰:亟為我抱此子,覓汝主付。
言巳,複躍入水深處來。
韓氏,醫生何金根妻也。
金根性躁易怒,韓順受,不與抗。
金根早亡,韓年二十三,遺孤方三歲,矢志守節。
有勸之他适者,變色起,更不與語。
撫孤巳娶婦生孫矣,乃相繼天亡,仆婢亦喪盡,賴伯氏祁養之。
凄寂孤孑,守節,曆四十六年。
王氏夏九卿妻也。
父某,以明經貢太學,家範雍肅。
王年十八歸夏,躬井曰相夫,恪事舅姑,動合禮則。
居八載,九卿病,家以漸落,王捐籹奁弗給,繼以女紅辦藥食,夜待曰親侍,曆二載,靡間九卿。
李生子民儀,甫三歲,舅姑見婦少孫孤,子巳早戮,屢恸欲絕。
王強起掩涕,手提襁中孤,告舅姑日:兒亡,有兒,婦孫雖在,孩提成立可待也。
玷夫辱子,來不忍為。
尊舅姑相繼卒,王令其子就外傅,以女紅供束脯。
生孫沅,更教之勤讀書,篝縣督課誦。
丁未成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王性淑惠,娴禮教。
自年十八歸夏,奉其父訓,事夫事舅姑兩世疾病喪葬經費,以十指供之,鹹秩秩中矩法,與力交瘁,為夏渑勉,荼苦支先後四世,曆六六載,而孀居五十有六年。
親見其孫得備位侍從之官,上邀 恩诰封其子如孫官。
郡士民上其事,有司轉白台使者,得請旌。
年八十四卒。
民儀事母極孝,乖老如孺子慕,溫凊未嘗一日懈也。
氏節婦王氏女孫,封翰林院編修夏民儀女也。
适同裡張祖恒,以勤儉相其夫。
順治已亥,夏寇丹徒,犯丹徒,夏聞亂,即義不受辱,凜凜以久誓。
城陷,賊逼夏,夏大罵不從,被傷數刃,赴火。
衆大母王守節五十六年,故其從兒時,聞大母誦說節義事甚詳,一日遇變亂,遂能義不顧身,以上不愧大母來。
年二十一。
節婦李氏歸莊日盛,僅三月,曰盛即天殁。
李年十九,遺腹三月,生子以裕。
李躬勤紡績,以母兼師,家無四壁,有諷其他适者。
李日:吾歸莊氏,知衆莊氏耳,甘心窮困,矢志無他。
苦節五十四年,壽至七十三卒。
康熙三年,奉旨旌表其門,如例,官給銀三十兩,建霜闱師。
表之坊。
顔氏諸生下宸俞妻,進士士宏母也。
順治巳亥夏。
寇陷鎮江城辰俞與子士宏日憂甚,謀徙避之。
未遂,顔乃獨慰之曰:此中固有天數。
居三月,寇。
敗遁去,肆焚掠,火彌漫城中外,兵刃閃铄,男女呼号。
顔獨戒阖戶,母出傾之,亂兵且排戶入,顔時以疾卧,忽躍起,竟奔墜井。
辰俞與子士宏及幼子土強,各倉皇,亦相繼墜井。
賊去,家人绠掖出,公俞及子乃得生,而顔已久。
時軍弁括民财物,入其室見之,亦啧啧驚歎為烈婦。
公俞工文藝,授生徒經檢束名行,早夜讀書,不喜治家人生産。
顔節儉,更以女紅助之。
閑居嘗語士宏曰:爾能嗣若父志,勤苦我複何虞?雖環堵屢固,愉愉相和樂也。
至是從容來義。
越十九年巳未,子士宏成進士。
陳氏,丹徒鎮胡觐龍婦也。
年二十餘,夫殁,鄰裡川其年少勸。
之攺節,陳正色答之,然勸者益多。
陳慮終不能。
迸志,三日,告于翁姑曰:翁姑無養,新婦在,反重為翁姑憂,不如從夫地下也。
翁姑亦不為意。
迨夜,姑聞其室有聲,頗怪之。
将日起視,見戶外橫設三幾,急呼之,不應,排戶入,巳自隘來矣。
其設九,蓋為夫位而告之也,三時哀之。
王氏殷湏學妻。
嫁未半載,鴻學卒,逾三年,服除,聞有媒氏來議婚,王夜半起,服嫁時豔衣自缢來。
趙氏,姜廷貴妻也。
順治已亥夏,悔寇犯境,遇趙逼之,趙大罵,賊遂自觸運河之豬波灘以來。
廷貴感其節烈,終身不再娶。
程氏吳氏婦,顧紹弼妻也。
年十七歸紹弼,十九,約弼病卒。
程奉孀姑,撫孤希曾。
子夜機杼,一燈熒熒,每與孤撫希曾頂相向泣。
乙酉,姑既以亂火石坑水,節婦匿他處得脫。
然時時以不得相說庶為恨,終其身不葷食,不帛日菁諒教希曾日藐孤。
母亡,機行未亡人,母忘石坑水也。
于是據??窮子,凜然誓大義,踵姑吳氏後,稱世節者八,今四十餘年。
康熙壬子,奉提學佥事簡上表其闾。
盧氏白沙周大順妻也。
年十九,大順從,遺孤未周歲,盧截發自誓,不絕膏沐。
差舅姑,嘗刲股以瘳舅疾。
苦節凡四十餘年,年六十六。
郡邑上其節孝,狀于巡按禦史秦世祯,奉聞以旌表,建石坊于宅東祠前。
王氏辰州通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