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申女也。
年及笄,歸高邦祚,未五載,邦祚天殁,子松在襁褓,遺娠複生。
樗親乳哺之,矢節撫二子,事後姑盡壽,又事其長姒有禮,人皆賢之。
卒年四十有六,苦節二十四載。
丁氏尹應經妻。
年十九,應經殿子秉赤方襁褓,丁誓志不二自守,凜然苦志,撫秉赤成立,屢奉旌獎,年五十二卒。
戴氏辛希??妻。
年二十九,希夔殁,家貧,戴誓來守節,盡婦道。
姑王疾笃,典衣飾資醫藥,溽暑尚衣敗絮。
姑殁,哀毀幾作,見者莫不感動。
撫子三人,身兼教養,三子俱克成立。
長子嗚佩官守備,戴年五十三卒。
顧氏,諸生徐行弟妻也。
行弟少工制舉業,與顧相敬愛。
行弟疾且革,持顧曰:若柰何?顧曰:微孀姑,即當從君地下,勉為君奉事慈親,忍有他意乎?行弟殁,顧甫年二二,無子女,笑焉,孑身仰奉媒姑,撫其侄兼生為巳子。
行弟初受知邑令石确,及殁,石聞其妻自誓,以為,旌其門曰柏舟誓效,至是守節四十餘等。
吳氏姜尚傑妻。
尚傑殿守節四十餘年。
夏氏陳太初妻也。
歸太初六載,大初病劇,泣謂夏曰:自汝為吾家婦,備曆艱苦,吾不稱為夫甚矣,又無子。
吾殁後,汝當善擇所歸。
陳斂容對曰:醫者言君當愈,脫有不幸,妾将有以自處,不煩君慮也。
未幾,太初殿,陳畫所有以葬其夫。
葬畢,即日閉門沐落,自缢。
姣。
楊氏湯自新妻,生子道宏。
未遁歲,自新殁。
是時揚年甫十七,值歲兇,無翁姑伯叔可依,歸母家撫孤二十二年。
道宏娶婦,生子矣。
未彌月,道宏又殁。
楊艱貞餘苦,撫孤孫承祖,又二十餘年。
王氏汪永昌妻。
明天啟中,永昌賈于越,來錢塘江渚。
是時王年二十五,家貧甚,上有孀姑,遺孤世鳳方在抱,供甘肯勤鞠育,無不取辦于十指。
苦志五十餘年如一日。
課孫元鼎、源清為邑學諸生,元彪入太學,裡人上其事,守令達諸巡撫韓世琦,得旌獎。
康熙八年卒。
朱氏進士範紹淳妻,紹淳以法疚,朱系獄,服水胞,又飲園汁庶丹徒縣志:範氏舉人徐開妻。
開任來安學,教論以法方。
範服金屑,飲鹵汁以。
沈氏,舉人孫繼先妻,繼先以法蘇忱自缢道。
魏氏揚州人,丹徒舉人盛士熊妻,士熊以法成魏自編所。
王氏諸生史廷谟妻,廷谟以法欲王氏倒墜入井,以處廷谟弟。
今範亦以法成妻,道氏自缢溺水,不得成解至揚州,服金屑久。
何氏諸生尤元豹妻。
元豹系獄日,何先自紛不得,少繼墜井,為家人掖出,執赴獄,遂久于獄門外。
餘氏諸生王汲妻,汲以法來餘自紛。
久氏,諸生周統妻,統以法來吳,服金末成。
諸生周琏妻,連以法從高解赴北,至儀真舟中,飲藥成。
吳氏,諸生呂太和妻,太和以法效吳,自缢威。
某氏沈鸾妻。
鸾以法炊,某自隘成。
吳氏邑人,适丹陽諸生鞋道顯,二十五守節,巡撫特獎其門。
張氏諸生程複生妻。
複生以法故,張自紛以有遺孕,姑救之不得,久延至京,不食來。
顧氏,池州教授顧言女也。
适李康國,康國早夭,顧年十九,有遺腹三月,矢志守節,生子本,荼苦鞠育,補邑學生。
吳氏曹成琦妻,胡氏曹國瑗妻。
琦、瑗同産兄弟相繼卒,兩婦年俱少,誓以守節,各撫其子成立,鄉裡稱之。
楊氏茅士進妻。
有賢姊,适管九叙,在室時,互以貞淑相勉。
歸士進未十年,士進卒,楊其姊曆引古賢媛能教子者相勖,撫二孤之鐘、之錦。
之鐘郡諸生。
周氏錢志梅妻。
歸錢,裝送甚盛,入門見夫家寒儉,三日後屏金翠弗禦。
年二十三,志梅卒,周手抱神中兒,親操作以奉翁姑,翁姑相繼亡,并其夫,其治三喪皆以禮。
王氏楊世學妻也。
年二十四而寡,遺娠三月,生子可盛,教養備至。
可盛長,為娶婦孫,可盛又夭,孫年甫二十,家益貧,姑婦相依為命。
後王以苦節終,孫哭姑緻疾,相繼亡。
尹氏王十宏三:士宏嘗燈下讀書,閱歸有光所著歸烈婦傳,為擊節三歎。
尹詢之,士宏語以故,尹毅然日:孰謂古今人不相及哉!閱五載,士宏卒,無子,請于族人,為夫立後,乃告于夫柩前日:君有子矣。
入夜自缢。
庶人以為真不愧歸烈婦雲耿氏諸生程大心妻。
年二十有六,大心病卒,子夢驺方五歲,有不利于孺子者,耿曲為防衛。
家貧,出就外傳,百計以保無恙,心血幾竭。
夢驺卒,補諸生。
陳氏高雲從妻。
雲從小而病,自分必妖,不肯娶父。
母以無後,強之婚。
婚後,雲從終以病故,獨居三樓,不能為燕婉之好。
陳侍湯藥數載。
一夕大雷雨,被其樓壁,不可居,乃就陳宿。
明曰,窗前榴花,非時盛開。
雲從竊自喜為生子之祥。
巳而陳有娠,果男。
甫三月,雲從卒。
陳年二十有二,父母愍其年小,且家貧,勸之畋适,陳誓死不從,自是遂不敢歸甯,以女紅自活。
遇歲荒,常竟日不炊,撫其子成立,鄉裡稱之。
錢氏張士桂妻。
年二十八,士桂卒,絕粒七曰,死複蘇者,撫迥歲遺孤鹭。
時當兵燹之後,食貧教鹭為國學生。
婦莊氏,年十九歸邑諸生呂南呂。
未月翁病,哙藥罔效,婦割股作糜以救之,血流漬遍體,而而色不小攺,旬日即平複如故。
裡人以為肴感所緻。
烈婦趙氏,揚州之瓜皆人。
年十四,适丹徒餘有德。
家固貧,事孀姑極卑,早夜勤女工以奉養,姑弗小怠。
家居月觀下,傷土神祠,姿端整,處三小屋,足不出戶阆。
有德嗜飲酒,嘗與營丁晏遊。
康熙丙辰,四方多亂,有營丁果出征遠歸,過有德家,值有德與母俱外出,營丁突入,見趙,辄恃強迫犯,趙急奔廚,取刀自刎死。
苑後姑回,營丁乃逸去。
姑呼比闾人來,哭?之,趙身卧地,手握刀,指系列女人,洗經掌肉。
越日入棺,面召猶如生。
年二十四,以丙辰春三月二十九日申時盡節,訟之兵官。
兵官緣出征微勞,薄其罪,鞭責之,不論抵死。
而有德亦竟不能為烈婦申仇,如謝氏之夫,是可恨也。
邑諸生二十餘人,公設祭,為苑之城南釜鼎山側,起築高曠,在大河之濱。
謝氏,揚州之興化人。
避水患,從夫龔行,攜女小字。
殂移居丹徒南關口大河之幹,業屑豆為。
是。
時城中外分屯戍卒盈萬,民間小年無賴子,互料合嬉遊,憑借放息錢綱市利。
江甯人田五,亦僦肆南城外,與行居相望,伺瞰謝暨女姿,數,數恣戲谑,謝嚴拒而避之,更為匿其女。
行偶以事出,田偕諸小年飲酒醉,複來相戲谑,乘醉逼犯之。
謝未及避去,遂大怒,高發聲号呼,山亦怒,仆謝地,跨其身,拳毆之。
女急出救,田乃起,持女手戲。
女奮力脫走,取械擊田比鄰來。
交解,田竟揚揚去。
有何三者,久與田黨,田以白金二兩為貨,請代主畫,因令樊某作龔行負息錢劵,群過行索負,恣怒,毆愈甚。
謝與大行仰天号呼,至出血。
鄰并怵其威,無敢有三言直行者。
行乃?之官,官弗辨劵僞,竟笞行,令償田負,且敕來日樂謝同候質。
行歸語謝,語未畢,隸急擁去之。
謝既自恨故家子女,橫受強暴侮辱,更恸夫無罪被笞,念非捐身死田,惡狀不彰,冤亦不能白,無以脫夫厄。
幹是籌燈,持女哭,女亦哭,慷激願請從母死。
母女哭竟夜,乃以赤帶系女臂,連袂投河以死。
母年三十四,女十七歲。
謝有身三時,蓋實殒命。
隸猶責行器妻弗出也。
璘述其狀,行急沿河大号,聲三發,雙屍湧水中,立行複?之官,始得并逮系田、何。
是時戊午之夏,屍逾五日方殓,無纖微穢氣。
邑薦紳及兩學諸生為文,日往奠。
大河上下相往來者紛紛,率維舟拜奠弗絕。
挽詩歌粘河上屋壁累千章。
巡撫都禦史檄有司按律論田罪當斬。
明年已未,上其事,刑部奉百田五立斬,有司給??為謝母女建坊,如例以旌。
之。
先是,丙辰歲,邑諸生鼓吹導送烈婦趙棺往苑釜鼎山下,經謝戶外過,謝獨向女籲嗟流涕,贊羨之移時不已。
至冤白仇申,諸生又以禮送其母女兩棺,與趙墓并列,而樹其坊表于墓前。
烈女汪氏,汪廣國女也。
許配太學生程道翼。
程、汪皆休甯人,注籍丹徒。
道翼病卒,烈女恸哭哀毀,勺漿不入口者三曰。
父母設百端慰之,乃從容進曰:父母必欲兒食,當從兒所請。
遂先請落發為比邱尼,未之許,又請歸于程,守志終其身。
父母心難之,然不忍再拒也,乃姑許之,始肯進薄糜三盂。
久之,審知父母意本不之許,聊甘言緩之耳。
至三月十二日夜,遂自經死。
先是,其父母防之甚,令諸妾及侍婢環伺之。
未姓之前數日曰,所進薄糜,反視前少加,即字泣亦少止。
其父母方且私自喜,遂以未及防得死。
死之夕,疾風興,暴雨,雷電交作,烈女同榻寝者,有女弟二人,其夕巳就寝,俟女弟辄熟,中夜方起,凝妝俨然,周身簪珥裳服,皆程聘物也。
遊後,足尚履地,兩手端拱,顔召如生。
時程生之母至,撫烈女恸哭,二雙,目暝複開。
良人曰:汝姑在此,汝目可瞑也。
手扪之方暝。
居平嚴重端慎,每聞節義之事,則稱美不巳,引義堅決,蓋自其性然也。
殉節時年十八,合邑士大夫為詩歌傳之,更上其事郡縣。
巡撫慕以聞,奉旨建坊旌表。
節婦田氏,淩自達妻也。
歸淩甫二載,夫早亡,田氏年三十九歲,遺腹生子泓。
有勸其攺适者,辄日夜啼号,惟願随夫于地下。
乃截發茹素,苦節三十三年,至五十二歲。
府縣上其事,于康熙二十年,奉旨旌表。
吳氏諸生趙壁珂妻也。
年未三十,乙西以亂避地出,璧珂病殁,子鴻寶甫七齡。
吳扶柩歸,遇賊劫,乃牽挽弱女稚子赴水,水淺得不死。
抵家營葬事,竭力奉翁姑甘旨,曆八載,相繼居翁姑喪,俱盡禮。
女趙氏,年十七歸盛大彥,明年大彥亡,生走縣志卷八列汝三子先殇,趙茹素矢節,奉姑盡今,養諸生,後先遞其母女節行于有司。
吳氏,諸生餘有進側室也。
年十六歸有進,曆七載,生三女。
有進殁,兵火流離,提攜弱女避匿,而遂日貧。
與嫡何同心,苦節三十餘年,依女以居。
年十六卒。
耿氏王中德妻也。
中德早亡,耿年二十四,自誓不再适,撫孤世昌成立,為太學生。
吳氏張九三妻。
九一病卒,吳年二十七,無子,上無無伯叔,并無可嗣立者,止三女,依弟以居,負恃縫納自活。
有勸之攺節者曰:忍饑成節易,忍恥變節難。
我不知再适時,何處安放面孔。
苦節十餘年,年五十有五。
王氏李自芳妻。
幼适自芳,家貧甚,事紡績以奉菽水。
舅姑久能晝夜前禱,衣不解帶,曆寒暑無間。
自芳殁,王年甫十九,凜然以節自矢,苦經百折,撫三子成立,鄉闾世欽其節。
希節張氏,内閣學士、禮部侍郎張九征女也。
性貞淑。
及笄,歸官薩生徐名贻。
名贻讀書太學,翁徐二惺宦遊,張侍養姑,奔夫人定省圖懈,以婦道議子道。
巳而名贻卒,張年二十八,辛勤守節。
姑大人僅一子,張慮傷其心,更發曲盡。
今雖恸其夫,極悲楚。
三見夫人,即拭涕強慰解。
及夫人病,為禱于天,願以巳身代,藥不能愈,割股肉為糜以進,四方多稱誦之。
子沂,早慧好學,年八亦天。
何氏知湖州府何金城女,太學生張與可妻也。
幼讀書,辄多通曉。
父谪官,病外署,早夜侍藥食不懈。
私念古人有以刲股療親病,乃禱于天,刲股餌為糜以進,而父疾笃,不及食以卒。
更哀毀廢食,日就臞弱。
已而歸與可,未二載,竟以刲股時膺父喪,過哀毀,至是病莫支。
年二十卒。
李氏莊奇偉妻。
奇偉病故,李年二十六,甘貧守節,上奉孀姑,下撫幼子。
諸生上其守節狀于督學候旌。
卞氏湯三聘妻。
三聘卒,卞年三十,有子二人,相繼于走縣卷列殁,家極貧,卞守節不易。
湯氏顧邑妻。
邑卒,湯年二十九,矢節,課諸子讀書。
長子畏以壬子副枋授知縣,人皆稱母教雲。
吳氏盛應??妻,年三十守節,備曆艱瘁,撫孤七十四卒。
沈氏趙天鸾妻也,年十五,食貧守節,年六十四卒。
苑氏顧其經妻。
其經卒,範年三十,家極貧,撫三子,身兼教養,人皆重其苦節。
樊氏邑諸生胡進明妻,年二十四守節,儒家窮苦,葬翁姑,撫子女,人以為難。
馬氏年十八歸醫生錢志興,十九而寡,家極貧,撫遺腹,備曆艱苦,苦節凡四十餘年。
章氏盛有學妻。
年二十五而寡,家貧苦節,七十五卒。
楊氏張國慶妻也。
年十八守節,家貧事姑盡差,撫子希聖,今為國學生。
錢氏周士玉妻。
年二十九,士玉卒,矢節撫孤。
長子丹徒縣志巷之。
之祯以戊午登武榜,次三子皆補諸生。
康熙十八年,奉督學邵表其闾。
李氏王振槐妻。
年二十三,振槐殁,撫子中備極勤。
苦,勉子中讀書補諸生,中又殁,撫三孫,年逾七十,猶食貧操作雲。
張氏耿大廉妻。
大廉殁,服年二十有五,有遺娠,生子兆昌,撫孤守節,凡五十年。
高氏秦時雍妻,年二十有七,時雍卒,守節五十餘年。
胡氏朱守正妻。
守正卒,胡年方少時,為明崇祯庚辰,家甚貧,歲又大祲,皆勸其攺适。
胡以來誓,晝夜織纡,以撫其孤,人以為苦節雲。
李氏諸生王??妻。
瑾卒時,李年十九,守節三十餘年卒。
莊氏諸生周日順妻。
年十九,曰順天殁,莊守節不易。
楊氏曹光裕妻。
光裕卒,曹撫二子守節,艱苦倍嘗,年八十三無疾終。
胡氏諸生曹曰章盡,年十七歸日章,越九載,日章病卒。
胡守志撫二子,家貧資女紅以活,垂四十年。
高氏王啟化妻。
年十八歸啟化,卒,守節四十餘年。
袁氏王耀妻。
年二十九,守節,苦貧,晝夜紡績,葬夫教子,鄉裡稱之。
張氏周宏業妻。
年二十六夫來,二子又相繼亡。
有媒氏以無子諷改适者,張辄引古截耳斷臂之義拒之,守節三十年。
唐氏毛三駒妻。
夫負才而死,年二十九,家貧矢飾紡績度日,教二子皆成立,七十八歲故。
郡縣表宅紳十詠詩成帙,将軍蔡序而傳之。
康熙四十年,奉诏闡揚節孝。
江南學莞張以氏偕十鲲節孝齊芳,見加物。
賈氏适順治丁亥進士王衆有經,孫德龍,年甫廿四,因夫奮讀早亡,矢志守爛,納績度日,事病姑李氏以孝聞。
謀孤子國祥,青年入泮,艱苦備嘗,六十三歲而卒。
奉诏旌表節婦,府縣加以優獎,士論鄉評,稱為三邑儀型。
應載郡乘。
永彰貞節。
蔣氏張希武妻。
歸希武甫二年,年十九夫亡,子方在孕,舅姑憐其少,欲遣之嫁,蔣泣皿矢志,事上接下以孝謹稱。
苦節逾四十年,遺孕子琦入太學,始二霁顔曰:可以報夫于泉矣。
鄉裡交口頌之,無間言。
張氏諸生錢志熊妻,鄉居苦節三十餘年卒。
楚氏吳鼎相妻。
鼎相亡,吳年二十一,食貧苦節四十餘年。
孫氏趙良驢妻,年二十夫亡,守節,今七十餘。
裡民舉其苦節狀甚悉。
餘氏李應元妻,年二十守節,今七十有六,裡民舉其苦節狀甚悉。
張氏吳以妻,年二十五夫亡,奉孀姑,苦節二十餘年。
劉氏何金铓妻。
金铓病久,家業中落。
及來劉守節,仰事八十老翁,下撫二孤潔洛成立,以十指勤女紅,養生送生,備極苦辛。
諸生上其事于邑令及學使者,并得褒獎焉。
釋道 二氏之學,與吾儒異,然就其中亦不無足稱者,必其用心專三,孤行獨往,倏然于塵俗之外,斯撫有足述。
若迩者借神空導引諸說,徒拾佛、老之再糟粕,以愚世網名利,斯乂二氏之罪人也巳。
漢傅先生未詳其名字,隐丹徒之樵山,相傳為漢有傅先生雲。
陶隐居真诰曰:先生少好道,居樵山石室中,曆七載,感降太極君,授木鑽一,令穿三釋石盤,厚五寸許,教之曰:穿此盤便得道。
乃遂晝夜穿之,更曆四十九載,石穿而鑽巳盡,後人名也。
興石為锧丹石。
晉 釋法安義熙中,潤州山多虎,刺史王恭令鄉社立廟禳災,終不息。
恭聞東林遠公高弟法安有戒德,延入山。
一夕,獨坐山麓古樹下,通夜禅誦。
及曉,群虎跳躍來左右,為說法授戒,虎踞伏不敢。
動,顼皆散去,虎患遂息。
恭因建寺奉安像,安指其地曰:此處代有異人居此說法。
相傳鶴林有銀杏樹,大數十圍,即法安伏虎處也。
明萬曆中,樹伐于土人潘氏。
王纂居馬迹山。
永嘉末,中原大亂,饑馑疫疠,來者相繼。
纂于靜室飛章告天,祈救生靈。
夜神人告之曰:子念生民,吾得以盻子矣。
梁寶志公,金城人,姓朱,少出家。
宋大始初,事多僻異,居止飲食無常度,執錫杖,跣行街市。
齊建元中,更多神奇,所言無不驗,士民敬事之。
武帝怒其惑衆,收系獄,忽景陽山。
更見,寶志同七僧分三處應食,因召侍,頗敬事之,祈雨立降。
食魚,魚忽活。
巳而奏帝撰水陸儀文。
天監中,诏志同佑律師幹金山大會,事載唐書神僧傳。
佑律師姓俞,世居建業。
生數歲,入建初寺瞻禮踴躍,不肯還家。
灤精律部。
武帝及臨川王,知佑年老有足疾,輿入大内,為六宮請受戒。
天監四年,奉召來金山,證明水陸儀文,所征祥瑞極成。
十七年,年七十六而化。
有律學諸部行世。
桓法暗,字延舒,陶隐居弟子也,為梁南平王清遠館主。
巳乃于郁岡山右别築懸洲精舍。
周處士宏讓題精舍壁雲:李基遺故鼎,趙嘯絕風雲。
茫茫千載下,更複屬夫君。
王僧辯使陸晃圖闿及已與周處士像于障面,又飛白寫聞與僧辯書于障背,以遺聞。
唐 釋道宣,姓錢氏。
初母如夢,月貫其懷,複夢梵僧語雲:汝所妊者,即梁佑律師也。
既弱冠,專精釋典,感舍利現于寶函,乃晦迹終南。
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湧,時号為泉寺。
猛獸馴伏,多生名花奇草。
隋末,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護法。
神告曰:彼清官村故淨業寺,可習成大道。
宣定時,有群龍禮谒,若男若女,化為人形。
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怒,将搏攫之。
尋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
宣乃令封閉人或潛。
開,往往煙上,審其神變。
或送異花二奁,形似棗花,大如榆策,香氣秘積,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李杳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貞觀中,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四明寺夜行,足跌,有物扶持,履空無害。
因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問何人?少年曰:某即毗沙天王之子,那此也。
擁獲和尚侍久矣。
後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牛頭山慧忠神師者,姓王氏,年二十三,受業于莊嚴寺。
聞威神師感悟,微皆遠給侍左右。
後辭詣諸方,巡禮威幹,具戒洗。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謂之日:勿翦慧忠還時,此藤更生。
及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門付屬,訖,出居延祚寺。
平生三衲不易,器用惟三備。
嘗有供僧谷兩廪,盜者窺伺,虎為之守。
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谒問:有何徒弟?慧忠曰:有三五人。
遜曰:如何得見?慧忠獻祈床,有三虎舉吼出,遜驚怖而退。
後入城,居莊嚴舊寺。
微于殿東别創法堂。
先有古本,群鵲巢其上,工人将伐之,慧忠謂鹄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訖,群鵲乃遷巢他樹。
初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複潛資夜役,遂不日而就。
由是四方學徒雲集,得法者三十四人。
大曆三年,石室前樹飾樹挂衣,藤,忽盛夏枯來。
四年六月十五日,命侍者淨發浴身,至夜,有瑞雲覆其精。
舍,空中複聞天樂聲。
诘日,怡然坐化。
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複有白虹貫于岩壑。
五年春,茶毗,獲舍利不可勝計。
素禅師,延陵人,姓馬氏,名法照,字道清。
唐開元間,潤州剌史韋銳請居京口之鶴林,登座說法。
頃霞光燭天,林鶴開舞,忽寶花彌空而下,紛繞法座,衆莫辨。
素曰:此大花也。
二日說法,聽者千餘人。
說罷,衆返,惟編衣百人立不去。
素诘之,衆應日:我等仗師聖法,各脫稿衣矣。
遂謝師,翔空而去。
以天寶十一年冬夜坐滅。
左補阙李華銘其塔。
國欽禅師剌度于鶴林寺,素禅師語之曰:此非汝所居,乘流而行,而徑則止。
後為徑山第三代祖靈也。
禅師,太原之文水人,姓武,則天太後族孫也。
母夏侯氏。
初妊坦,夢神僧授以寶鑒,光瑩然曰以此寄汝,善。
休護之。
成童,博通三教諸書,長為曾。
大曆間,策潤州之金山。
山北有龍穴,葉毒氣如雲,近者即病或效。
坦居其中,毒雲辄滅。
惟良性冥悟,善通,文人學士多與之交。
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有曰:唐繼天,德如黃帝,有外臣行,亦聖之徒與刊曆考元,書成化去。
繼是丹丹徒徒,惟艮。
生而能之,非自外求。
以乾坤之策,當十期之數,凝神運指,上感纏次,絕機泯智,獨以神會。
數起于複之初,九音生幹,黃鐘之宮,積微本隐,與元化合。
李端、盧綸俱有送惟良南歸詩,見潤州類集。
裴頭陀。
生而胎素,穎異不群。
唐河東裴相國休之,子也休,作文送。
其出家行頭陀行,精煉神清,其齋一食來潤。
之金山重興山寺北岩有蟒,頭陀入洞禅觀,蟒遂去。
得金數銳助修建,寺成竟莫。
宋相張商英詩:半問石室安禅地,蓋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得老陀頭。
王遠知,琅琊人。
母嘗晝寝,夢靈鳳而娠。
沙門寶志謂其父昙選曰:生子當為神仙宗伯。
遠知少聰敏,博綜群書,喜京口山水,蔔居焉。
好老氏學,得王笈幽文妙訣,入茅山,師事陶隐居。
唐貞觀九年,刺潤州。
太宗在藩邸為舊交,降玺書稱之曰:先生遠知善易,知人生炊,作易總十五卷。
三日,州大雷雨,忽雲霧中見三老人,大叱日:所洩書何在?上帝命攝大丁追取。
遠部伏地,廟有六人青衣,巳捧書立矣。
老人責曰:上方禁文,自有飛天保衛金科秘藏元都,何得辄藏箱帙?遠知日:青兵元老傳授也。
尋奏請歸山,诏封真人。
魏隆字道真,唐貞觀初,居京口之仁靜觀,修正乙法,道行高。
郡守季崇德薦之朝,太宗與語悅之,賜号法師。
無何,歸京口,卒,葬馬迹山。
逾數月,人有遇之者,啟其棺,二鶴飛入雲中,獨冠劍存焉,以戶解而去。
殷七七擅異術。
周寶鎮浙西,時,鶴林寺有杜鵲花,寶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絕,嘗聞能開頃刻花,可副重九宴會平。
七七曰:諾。
及九日,果爛熳如春。
寶遊賞累日,花忽不見。
宋 壽涯禅師住鶴林寺,周濂溪讀書于寺側,與壽涯交甚善。
瑞新禅師居金山,嗣福自善法。
鼻穎達觀禅師,嗣谷隐聰。
住本州因聖後乃住金山。
嘉祐四年除夕,命侍者持書别刁景純學士曰:明曰:當行,不暇相見。
景純大驚曰:當柰何?複書。
決别中夜,候吏報潤州馳書,船将及岸,穎欣然,命撾鼓升座,叙出世本木長謝,衆僧各勤修。
勿怠日,吾化,當以賢監寺,次補下座。
讀景純書畢,衆僧擁步上方丈,穎踟跌揮令各遠立,良以乃化。
五年元日也。
普慈院崇珍禅師,嗣金山達觀穎法 懷賢圓通禅師嗣金山達觀穎法 了元佛印禅師,姓林,饒之浮梁人。
生時祥光上燭,風骨爽投,異常孩提,發言成章,多合經史,闾裡稱神童。
少長,才思俊邁,博古今典籍,為僧嗣。
開先是法雲門宗也。
神宗賜高麗磨衲金缽,住金山。
時蘇學士轼诏還,嘗贈轼衲裾,轼酬以玉帶,有偈曰: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雲山舊衲衣。
又日:此帶鬥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李伯時為元寫照,元曰:必為我作笑狀。
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聽客語,有會心軒渠,三笑而化。
祖可字正平,其先泉人,蘇庠之弟,原名序,後為澄,居丹徒。
少病癞,人目為癞可。
工詩,有東溪集。
應夫廣照禅師嗣天衣懷,住甘露寺十四年,聚徒五百餘人。
曾肇嘗銘其塔。
甘露德颙禅師,法雲秀之子,光肴元之父。
金山善甯法印禅師嗣慧林本 甘露仲宣禅師,與金山法慧禅師俱慧林本之嗣。
懷深慈受禅師嗣長盧信,被旨住焦山。
甘露達珠禅師嗣長盧和。
金山了心禅師嗣雪峰慧 克勤佛果禅師嗣五祖演。
悔堂嘗稱之曰:臨濟二宗屬子矣。
後兄演與語,演皆不應,因出不遜語,忿然去。
演曰:待爾熟病特方心我。
克勤至金山,有寒疾,困極,追維演言,乃白誓曰:我病稍間,即歸五祖。
病愈尋歸。
演三見而喜,令衆堂即入侍。
者寮。
方半月,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演問道。
演曰:提刑少年曾莆小豔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頗呼小王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提刑應喏喏。
克勤适歸,侍立次間曰:小豔詩,提刑會否?演曰:他祗認得聲。
克勤曰:祗要檀則認得聲。
他既認得聲,又何不是?頃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闌于,鼓翅而嗚,複自言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室,呈三偈曰:金嗚香銷錦繡帏,笙歌叢裡醉扶歸;小年三叚風流事,祗許佳人獨自知。
演曰:佛祖大事,非小其劣器所能造詣。
徧謂山中耆舊曰:我什者泰得禅也。
建炎初,住金山,适駕幸維揚,入對,賜号圓悟大師。
時堂上僧三十八人皆大徹,因名大徹堂雲。
枯木法成禅師,曹洞宗也,與照闡提俱嗣茱蓉禙,先後得法,未嘗相識。
照在寶峰,名籍甚,成并不三通書。
照因遣鵬侍者沔于江浙,自題其像日:雨洗淡粗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裡怪石露,祿水光中,古木清陜作是何人?成見歎曰:今日方知此人親見先師來。
鵬遂請益其贊,成曰:豈不見法眼拈夾山境話曰:我二十年隻作境會。
鵬忽有省。
或庵師體禅師嗣護國元法住焦山。
别峰印禅師嗣華藏民,湖州人,姓李。
幼通六經,從德山清剃度。
後居金山,神遊水府四世界。
天聖間,丹陽廣福院有僧挂塔,每出化綠,則常潤、員揚,同日皆見,因号之曰四世界。
後有僧言:四世界日光苦薩也。
僧聞之,即跌坐而寂。
陳桷,京口人,号靜真先生。
紹興問,官待制。
三曰世冠,草衣茫履,築八卦台于茅洞之東石室,遺像至今猶存。
元 黑漆光名法明,示迹于萊州即墾縣荊溝村,以試經得度,于郡之崇福寺。
精練法華,每遊州邑聚落間,遇有孕婦,為講樂草喻品,其娠即輕便至也。
元間,來鎮江,有木客為風濤所敗,即示以觀世。
音号,俾急誦,遂獲省濟。
居鶴林寺。
伯歲旱,??禱不應,法明甚憫之,乃以積薪為無堵,遂捐身入化,火方焚,随大澍三日,雨足天霁,衆奔聚觀,尚餘真身,危坐灰燼無少損,但益以光明如黑漆。
州牧以聞,賜号黑漆光菩薩。
長溪不知姓裡,往來金山,多神迹。
兀學士虞集有詩送之歸山。
張留孫字師漢,居京口之乾元萬壽宮,封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立教大宗師,巡浔又加志道宏教沖玄仁靜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年七十四。
元至治元年,無疾塵而化。
明年,以其冠劍歸葬于龍虎山,诏贈繪像雠趙學士孟順奉敕贊辭,命藏之萬壽宮。
後。
餘以誠字孟實,秘道宏通,攺創乾元萬壽宮,蒙賜額诰封懸明宏道沖應真人。
明 别峰長在禅師,洪武初,奉敕住金山。
嘗赴京師賀聖壽,寓鴉嗚寺。
太祖親臨幸,賜詩曰:命駕雞嗚訪老禅,知師昔日住承天。
幼年參學心猶切,晚歲修持操愈堅。
蓮發性天香馥郁,月澄秋水玉團圓。
三亳照徹三千界,何必藏身北鬥邊。
師一号無二,邑之朱巷人,姓朱氏,主甘露,戒行精嚴,為法門梁棟。
明初,谒太祖于行在,以詩獻雲:天人西來乘赤龍,手持寶劍青芙蓉。
出師百萬皆英雄,四方上下雲相從,斬蛟射鲸滄海中。
須臾曰出扶桑紅。
波平浪息天無風,歸來奏凱登。
九重斯民有賴歌年豐,祝聖壽比南山崇,邦中永永乖無窮。
時有守戒法澄者,京口吳氏子,金山行高能文,亦以獻詩稱旨。
常銳字惟心,金壇王氏子。
生不肉食,穎異過人。
稍料長,讀六經,過目不忘。
為憎住儀真天甯寺。
時兵後,屍骨山積,并聚火葬之。
洪武初,帝親選住特甘露,欽至說法,聽者千餘人。
三日,忽斂箧中經衲諸物,悉以遺其徒,而書偈曰:諸幻因綠本不有,怪怪奇奇心與下。
隻今舉似向人看,放下依然空雨手。
書畢,作筆而也。
生平執行峻持,儀貌整潔,為文下筆立成,詩亦清圓。
有相叟集若幹卷行世。
時名士如翰林張翥、危素、參政滕毅暨俞希魯、顧觀輩,鹹與遊焉。
宗名德乘,廣陵房氏子。
年三十,有以奸事誣之者,自腐以明。
遂出而參學四方,遍遊天台、南海、少室、五台。
巳而居金山大徹堂飯僧。
郡守秀水鐘某請住鶴林,規複千餘年,巳廢古刹。
萬曆十七年冬,合掌語衆曰:今日有二人求見,勿令入室,老僧今日無暇矣。
頃果有二人至,止之不入,跪俟門外勿聞。
歌詩曰:泥半才出海,本馬又嘶風。
欲解個中語,山重水又重。
歌罷,端坐而逝。
江雲名鑒,年七十餘,書法華經三夕,漏二下,客至,呼之,猶書經,竟未知為夜分也。
因訝暗室何能七書?衆始知其目有慧光。
嘗語人曰:吾某曰當去。
問其去何處,不言。
屆期竟不去。
又問之曰:繡頭延吾耳。
人日,公禁足,又不見客,而繡頭久未至,何知之?鑒曰:吾自知之,第往問可也。
及問,繡頭以素諷法華咒,意更二,故為滿鑒前謂之矣。
後載繡。
函果延鑒作舊關功德,訖,而叢以無疾化去。
憨山德清為題其遺像曰:筆頭無火夜生光,了了徐書經幾行。
幽島二聲啼不盡,東風吹盡百花香。
古松禅師,山西平陽人。
童年入五台山羅喉寺剃度,為僧得念佛三昧。
山多虎,古松往往為說戒,命以名呼,辄至,虎竟如戒不傷人。
萬曆十三年,來京口建淨業神林,時潛深谷,坐樹下,入定凡三十九年。
一曰合掌,舉手,别衆而逝,入坐龛表建塔。
崇祯四年四月八日,為浴佛辰,龛中忽現五色光,聞于郡守程珣。
啟龛視之,跌坐如生。
郡守捐赀飾以金,迎歸舊刹。
皇清順治十五年十月之二曰再免,寶光異香滿室。
三曰方止。
潘道泰号無涯子,郡千夫長潘氏從子也。
年人歲,為萬壽宮道士巫得真弟子。
幼遇異人,授以法。
二日,登廁誦咒,誤召辛君,辛君忽以火筆燃其頭,頭爛,人皆呼為潘爛須雲。
修夏二祫性嗜酒,食犬肉。
時酣飲酒肆中,醉即取錢文,或以手,或以所食物,就錢上書一字,令小兒固握之,撒手,聲光迸烈,如雷嗚。
景泰間,旱,郡守郭濟命禱雨,約時日,命備火酒及梯,被黑大。
道泰登壇欲酒,抱犬以被覆卧,烈曰中鼾劓也。
時将至,烈日如故。
郡守命呼之起,道泰覺,叱日:何可呼我!我兩處社令未至也,惜雨弗徧兩郡耳。
遂握劍焚符,揮叱四方,陰雲驟合,雷雷交作。
郡守以下俱立雨中。
隸人張蓋蓋之,道泰叱曰:官将何不去?有司蓋。
霹靂,雷光倏撤,蓋空中去。
官民震恐,俄頃雨沾足。
郡守富雷雨病瘧,藥不愈,延道泰往護視。
道泰以掌撫其背,即愈。
維揚屬邑旱,召道泰往禱,命置二大黑鯉于釜中,炊之,火愈熾,雨頃如灂。
衆皆望見雲中黑龍蜿蜒兩霁。
啟釜視之,水寒,鯉固無恙也。
真州婦難産,求道泰符,适在肆中食大肉,即以犬骨三命握之,令勿示人,歸擲床下。
其人渡江,語同舟人,人笑曰:此狂怪诳女也。
其人慚,投犬骨江中,霹靂震空。
至家,兒巳産矣。
問其故,曰:偶聞雷聲即産。
其人大悔,蓋以骨擲床下,作雷聲震産故也。
其神異如此。
人有疾病來求者,或為書符,或咒水,歎之随愈。
道泰幼孤,撫于姑氏。
後姑氏設醮,命主醮事,遠迩觀者如堵。
及降聖,道泰俯伏起日:某獲譴矣。
衆中有孕婦不潔者,帝回銮矣。
越三日逝。
及葬,舉棺如空棺。
後,有人自武林來,見道泰逍遙湖上,語之曰:為我寄言諸舊遊,吾今在武林,不日滴武彜去矣。
蓋即其屍解日也。
後奉玺書,封通元五雷法官靈濟真人。
郭第,字次甫,蘇人也。
少意氣,豪橫好遊,晚遊京口,自号五遊子。
登焦山,斬莽棘,築室二層,曰飛雲,又築禮鬥壇丹室,置蕊竈房,列名畫法書、鼎彜,間手題跋,殊矯異。
所交多文人。
嘗冬雪,掩關三四日,絕食,煖氣煦煦若蒸,弗饑也。
然好飲酒,酒後坐山巅,高嘯,聲動林木。
夜閑,冠芙蓉冠,佩劍,跣足禮鬥壇土,向北鬥拜禱。
王世貞、李攀龍、汪道昆、屠隆輩數入山訪第,與共談當世事,辄不平。
屠隆向京口故老言,第以惡嚴相國嵩,圖之而未果,因遁迹。
荒山,修鍊形法。
居數載,盡散名畫書法、鼎彜諸玩好,焚香枯坐,無疾而逝。
曹薰,名家子,少不識字,好放鷹,破産,結客,遭家難。
愈益無賴。
及壯之曠野,遇異人,納一丸口中醉。
七日諸年少,邀薰遊,忽忽無意往,人鹹怪之。
後春月,随衆禮茅君于茅山,至乾元觀,松鶴寂曆,但聞泉聲愀然攺容曰:此吾故宅也。
不複還家。
結第巉岩下,瞑目跌坐百日。
時閻逢頭、李徹度皆來,指示道書。
薰三目便記識,不人執筆作書,形如鸾鳳,殊有翔翥之勢。
有以往事問者,恍隅世矣。
然聞朝野不平事,則須眉奮掀,議論風起。
一日,有丈夫從,方叱日:狂奴尚複爾耶!巳忽不見,乃遂自悔責,掩關寂坐,後頂門辟開,笥然有聲,現蜃。
樓于腦中。
薰自知幻妄,複鎮以混沌,号混成子所著。
有道德、陰符、悟真、參同諸經,并警歌百首,皆談内丹。
晚年歸掃邱墓,指塘左土曰:可瘗吾骨。
向者結胎茅山,今者遺蛻爾祖之方出世住世兩無負矣。
年九十有三,端坐瞑目而逝。
子弟哭其屍,張目叱之者三。
薰長髯,人因稱為髯仙,蓋與八纮道人同時雲。
羅維字八纮,少遇異人,指維有仙骨,遂攺号夢覺子。
丹經靈文,三讀辄了。
聞有名師,千裡必訪。
中年補諸生,巳遂厭去火鞋竹杖,肆意沖舉。
城南蝸牛廬,秘形煉氣,大藥遂成。
自後和光同塵,嚼大肉,飲濁酒。
狡童妖姬,過眼不洗。
性至孝,幼哭二親,得瘵疾。
暮年走若飛,目有紫光射人。
注有道德經、參同契、悟真篇,皆力掃外事,以清淨自然為宗。
人有以黃白男無請者,叱開:獨不畏火餘将軍耶?年八十四,忽一夕,飲酒數升,曼聲歌,朝遊北海,暮蒼梧而逝。
殁三日,體氣溫香,識者二,以為屍解矣。
皇清 嘯峰大然禅師,邑之冊田人,姓倪氏,宋倪文正公。
思之裔也,名嘉慶,字笃之,别号樸庵。
少沉默好學。
明天啟辛酉,由江甯學鄉薦,壬戌成進士。
癸亥,除戶部主事。
甲子,今逆閹魏忠賢侵國政,嘉慶歎曰:亂階此矣!因乞催饷出都門。
嗣丁父艱。
崇祯戊辰,補兵部職方右司員外郎。
戌寅,遷慎駕郎中,以杖王府奸人,谪浙江布政司經曆。
壬中,擢戶部主事,升郎中。
會烏程相溫體仁争天傾東林綠,侯司農恂定珰案,并嫉嘉慶與饷,遂令吏科宋某借察豆及借用京糧價,事下嘉慶刑部,七年論戍。
範司空景文、倪學士元交薦複官,未赴。
甲中,賊蹈京師,宏光南立,遂改吏部員外郎。
尋百攺反科給事,以言事忤馬士英,出察淮揚鹽政。
已而怆念升沉,遂入栖霞山為僧,參究諸宗旨,得其奧。
嗣曹洞之覺浪法,更名大然,号嘯峰。
初,嘉慶在戶部時,裁陜西諸邊驿傳,疏力争之。
流賊王嘉允、李自成之禍,果自是起,竟以緻喪亡。
生平在部利有谏草一卷;為僧有五燈語錄數卷,年七十有二。
李德裕有懷甘露寺自省上人詩雲:心悟覺身勞,雲中棄寶刀。
久閑生膠肉,多壽長眉亳。
蓋自省嘗有戰功。
翁承贊有劍浦送僧亞齊歸潤州詩雲:一軸新詩劍潭北,十年舊識華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
顧況有送鶴林石冰上人詩,僧皎然有送日曜上人還潤州詩,并見潤州類集。
羅隐有錢塘遇默師憶潤州舊遊詩曰:自吾識默師,倏忽綿歲時。
平生負才氣,不肯空披缁。
歌獻王唾壺,俊擊珊瑚枝。
石羊妙喜街,甘露平早碑。
中苔想豪傑,剝藓有文詞。
歸來北固,山水光參差。
栖松、子祥二上人,李建勳各有詩贈之,見潤州類集。
右皆不見于僧史,而見于文集,莫得而詳也,姑附志之。
方技 昔之人二枝可以成名,而世之名之也,匪徒名其技,緣若人之性情行說,卓卓出乎技之先,技以此益加精良。
彼夫攘攘碌碌,挾三小技以趨勢利,唯恐弗及者,其性情行謹居何等,尚求其技之精良哉? 宋 張元圭,建炎間任太醫院禦監。
高宗太子有疳疾,元圭藥之愈,敕賜金明幕三兼金帛酒果。
敕曰:朕置太醫院,儲奇藝以壽國脈,聚藥餌以拯疾阨,其任匪輕,非知運變權宜之士,其奚以堪?爾元圭業由世授,術貫天人,神功聖巧,悉皆備焉,可宜旌嘉,用彰不朽。
太子久患疳疾,諸醫不瘥,未究其源。
卿不雷同,深識标本,二藥而愈,安不移時,朕甚異之。
對以蝦蟆墉也。
時賜金蝦慕金帛、沔果,以赉不次之功。
欽哉!非侯此無以順奇效,非奇效無以著神功。
加所行覺為待賈辭。
敕書刊石以傳,迄今六百載。
後所出以三白漢百名。
孫守榮,一名高榮世,居富意因自噓忘着子,後徙居京口。
七歲病瞽,遇異人授術,以音律,推五數,播五行,萬物終始盛衰,一于音決之。
周坦未第二時,坐市肆,厲聲诟其仆,守榮揖曰:狀元何怒也?周不答。
後果廷試第二。
嘗寓廣陵,造者如市。
有龔某者,偶過稠人中,伸三臂授之,守榮執其手曰:龔朝奉别十年,何乃抵此?衆皆驚歎。
蓋三揣共骨,終身不忘耳。
或持金玉請辨其色,摩娑之頃,美惡立判。
其神奇多類此。
宋史有傳。
元 莊麟字文昭,江東人。
元末移居京口。
書畫詩文,雅與郭天錫齊名。
明 馮淵,字濟川,儀真人。
避地京口,精幹占筮。
洪武初,浙省赍白金解京,經郡境,為盜切明。
太祖震怒,捕甚急。
府衛官巾服待罪,詣淵請蔔。
淵示所得易繇曰:犬吹月,滿地血,二十八人扶棺來,便是此時節。
使捕者伏京岘山松林中以俟。
夜半,月色滿江,村大皆吠,俄聞山巅有哭耳。
時盛暑,材毗乘夜涼染緒色帛聞哭,意為竊阱人也,急趨戶避兇煞,偶觸染器,覆地,赤水橫沉如血。
邏卒往視,其舁棺者,果二十八人,遂悉就擒,斧其棺,白金見。
所著有海底眼索隐。
顧少聖有詩贈雲:賣蔔生涯薄,輕身遠市朝。
欲歸盤谷隐,不受小山招。
徐景賜攻書史,喜為詩,通繪事,三時賢公卿皆與之遊,名稱籍甚。
有薦于朝者。
景旸以母老不仕,與宋學士濂交甚善,其銮坡集極稱述之,于其别去,作畫原以贈焉。
錢原濬字彥深,号愈庵,集書數千卷,手錄其精要,點校而讀之,有得,則标題于上房。
通醫術,著集善方三十六卷。
杜苖字懼男,以畫名于世,有古狂柽居、青霞亭之号。
通經史及諸子集,雖稗官小說,因不涉獵。
舉進上不第,辄棄去。
為詩文奇古,通六經,畫山水、人物、草木禽獸,神采流動,世頗重之。
錢寶字文善,原濬曾孫,号複齋,詩多藻思,工小楊行書,精于醫,拯危濟困,恒孜收焉。
所著有醫案運氣說、複齋集子組,号屋舟,雅以行義自飾,楊文襄甚器重之。
何爌字仁源,以醫名,遇人病,雖貧賤,務盡心診視。
不屑屑計财利何氏自朱防禦使曰公務者,謝官隐鎮江市藥。
孝宗乃官其子曰柱,太醫院使,曆六世,生元洛陽尹曰水,複謝官,隐鎮江市藥。
水有孫曰淵,字彥澄,诏征入京師,以醫事三朝,鹹膺殊眷。
爌其大世孫也。
紹述家學,著傷寒全生集梓行,年近八十,無疾卒。
子孫多以醫名世。
何應璧字繼充,淵七世孫。
性穎悟,醫學書數千卷,任取三叩之,無不穿貫本末。
貧者病,濟之藥,更助以赀。
是時鎮江醫甚盛,何氏為最。
病者服謂醫藥弗愈,持質應璧,少損益,辄立愈。
人未病早決其生威。
生平孝友,與兄應祭無異産,視兄子知子。
兄子金砺字元石,太學生,亦以醫著名。
章诏字廷綸,晚稱遁園居士。
少食貧,工詩畫,善茲邕八分體。
數祿近市,皂帽青性泊如也。
居恒咨感怨慕,無以奉二親為憾,乃去寒下十五年。
飛狐以北,花馬以西,所至酣歌擊築,有豪客慷慨之風。
開府某聞其名,延為上客,為塞上吟以寄意。
後客濟南,所著又有洙園吟。
前後客遊,獲赀奉二親。
在塞上久,日昵狎二姬,終不三禦。
歸來,死轉膝下。
郡守霍某彙其詩,刻之曰遁園集。
有弟名陳,字廷直,亦善畫,隸書髣髴其兄。
團太,字濟川,精于醫,遠近抱沈病不起者,日叩扉求治,戶外屦常滿,活人以千萬計。
子三鳳,字紹川,諸子魁字繼川,并繼其業。
一鳳官太醫院院判。
其後玉成字如春,鑒字萬春,世以醫名。
铉、錦皆諸生,俱以文行著。
祁嗣簏字肖虛,崇幅觀道士,精醫學針砭。
羽士韓平叔來京口,主于觀,嗣簏尊禮之,授以燒煉神。
仙卻不受,因授以秘方,治擁疽諸異毒,立效,決久生百因失三。
近世醫治癰疽,多乘人危脅裡财,遂以潰漫,往往緻殺人。
嗣爵既重人命,不稍其财,人多德之。
年七十五卒。
門人周文炳字先,得其傳,以薦舉官太醫院洗刊。
蔡永烈字君楊,幼習儒,不得志,遂棄去,習岐黃疊學,成乃矢願濟世,凡奇病危病,經燎治,無不頓起。
其于傷寒二症,尤得秘傳。
六十餘載,所生活者無筭,初不計藥值之有無。
年八十三,無疾。
而嘉甯伯濟承父業,嬉近稱之。
年及笄,歸高邦祚,未五載,邦祚天殁,子松在襁褓,遺娠複生。
樗親乳哺之,矢節撫二子,事後姑盡壽,又事其長姒有禮,人皆賢之。
卒年四十有六,苦節二十四載。
丁氏尹應經妻。
年十九,應經殿子秉赤方襁褓,丁誓志不二自守,凜然苦志,撫秉赤成立,屢奉旌獎,年五十二卒。
戴氏辛希??妻。
年二十九,希夔殁,家貧,戴誓來守節,盡婦道。
姑王疾笃,典衣飾資醫藥,溽暑尚衣敗絮。
姑殁,哀毀幾作,見者莫不感動。
撫子三人,身兼教養,三子俱克成立。
長子嗚佩官守備,戴年五十三卒。
顧氏,諸生徐行弟妻也。
行弟少工制舉業,與顧相敬愛。
行弟疾且革,持顧曰:若柰何?顧曰:微孀姑,即當從君地下,勉為君奉事慈親,忍有他意乎?行弟殁,顧甫年二二,無子女,笑焉,孑身仰奉媒姑,撫其侄兼生為巳子。
行弟初受知邑令石确,及殁,石聞其妻自誓,以為,旌其門曰柏舟誓效,至是守節四十餘等。
吳氏姜尚傑妻。
尚傑殿守節四十餘年。
夏氏陳太初妻也。
歸太初六載,大初病劇,泣謂夏曰:自汝為吾家婦,備曆艱苦,吾不稱為夫甚矣,又無子。
吾殁後,汝當善擇所歸。
陳斂容對曰:醫者言君當愈,脫有不幸,妾将有以自處,不煩君慮也。
未幾,太初殿,陳畫所有以葬其夫。
葬畢,即日閉門沐落,自缢。
姣。
楊氏湯自新妻,生子道宏。
未遁歲,自新殁。
是時揚年甫十七,值歲兇,無翁姑伯叔可依,歸母家撫孤二十二年。
道宏娶婦,生子矣。
未彌月,道宏又殁。
楊艱貞餘苦,撫孤孫承祖,又二十餘年。
王氏汪永昌妻。
明天啟中,永昌賈于越,來錢塘江渚。
是時王年二十五,家貧甚,上有孀姑,遺孤世鳳方在抱,供甘肯勤鞠育,無不取辦于十指。
苦志五十餘年如一日。
課孫元鼎、源清為邑學諸生,元彪入太學,裡人上其事,守令達諸巡撫韓世琦,得旌獎。
康熙八年卒。
朱氏進士範紹淳妻,紹淳以法疚,朱系獄,服水胞,又飲園汁庶丹徒縣志:範氏舉人徐開妻。
開任來安學,教論以法方。
範服金屑,飲鹵汁以。
沈氏,舉人孫繼先妻,繼先以法蘇忱自缢道。
魏氏揚州人,丹徒舉人盛士熊妻,士熊以法成魏自編所。
王氏諸生史廷谟妻,廷谟以法欲王氏倒墜入井,以處廷谟弟。
今範亦以法成妻,道氏自缢溺水,不得成解至揚州,服金屑久。
何氏諸生尤元豹妻。
元豹系獄日,何先自紛不得,少繼墜井,為家人掖出,執赴獄,遂久于獄門外。
餘氏諸生王汲妻,汲以法來餘自紛。
久氏,諸生周統妻,統以法來吳,服金末成。
諸生周琏妻,連以法從高解赴北,至儀真舟中,飲藥成。
吳氏,諸生呂太和妻,太和以法效吳,自缢威。
某氏沈鸾妻。
鸾以法炊,某自隘成。
吳氏邑人,适丹陽諸生鞋道顯,二十五守節,巡撫特獎其門。
張氏諸生程複生妻。
複生以法故,張自紛以有遺孕,姑救之不得,久延至京,不食來。
顧氏,池州教授顧言女也。
适李康國,康國早夭,顧年十九,有遺腹三月,矢志守節,生子本,荼苦鞠育,補邑學生。
吳氏曹成琦妻,胡氏曹國瑗妻。
琦、瑗同産兄弟相繼卒,兩婦年俱少,誓以守節,各撫其子成立,鄉裡稱之。
楊氏茅士進妻。
有賢姊,适管九叙,在室時,互以貞淑相勉。
歸士進未十年,士進卒,楊其姊曆引古賢媛能教子者相勖,撫二孤之鐘、之錦。
之鐘郡諸生。
周氏錢志梅妻。
歸錢,裝送甚盛,入門見夫家寒儉,三日後屏金翠弗禦。
年二十三,志梅卒,周手抱神中兒,親操作以奉翁姑,翁姑相繼亡,并其夫,其治三喪皆以禮。
王氏楊世學妻也。
年二十四而寡,遺娠三月,生子可盛,教養備至。
可盛長,為娶婦孫,可盛又夭,孫年甫二十,家益貧,姑婦相依為命。
後王以苦節終,孫哭姑緻疾,相繼亡。
尹氏王十宏三:士宏嘗燈下讀書,閱歸有光所著歸烈婦傳,為擊節三歎。
尹詢之,士宏語以故,尹毅然日:孰謂古今人不相及哉!閱五載,士宏卒,無子,請于族人,為夫立後,乃告于夫柩前日:君有子矣。
入夜自缢。
庶人以為真不愧歸烈婦雲耿氏諸生程大心妻。
年二十有六,大心病卒,子夢驺方五歲,有不利于孺子者,耿曲為防衛。
家貧,出就外傳,百計以保無恙,心血幾竭。
夢驺卒,補諸生。
陳氏高雲從妻。
雲從小而病,自分必妖,不肯娶父。
母以無後,強之婚。
婚後,雲從終以病故,獨居三樓,不能為燕婉之好。
陳侍湯藥數載。
一夕大雷雨,被其樓壁,不可居,乃就陳宿。
明曰,窗前榴花,非時盛開。
雲從竊自喜為生子之祥。
巳而陳有娠,果男。
甫三月,雲從卒。
陳年二十有二,父母愍其年小,且家貧,勸之畋适,陳誓死不從,自是遂不敢歸甯,以女紅自活。
遇歲荒,常竟日不炊,撫其子成立,鄉裡稱之。
錢氏張士桂妻。
年二十八,士桂卒,絕粒七曰,死複蘇者,撫迥歲遺孤鹭。
時當兵燹之後,食貧教鹭為國學生。
婦莊氏,年十九歸邑諸生呂南呂。
未月翁病,哙藥罔效,婦割股作糜以救之,血流漬遍體,而而色不小攺,旬日即平複如故。
裡人以為肴感所緻。
烈婦趙氏,揚州之瓜皆人。
年十四,适丹徒餘有德。
家固貧,事孀姑極卑,早夜勤女工以奉養,姑弗小怠。
家居月觀下,傷土神祠,姿端整,處三小屋,足不出戶阆。
有德嗜飲酒,嘗與營丁晏遊。
康熙丙辰,四方多亂,有營丁果出征遠歸,過有德家,值有德與母俱外出,營丁突入,見趙,辄恃強迫犯,趙急奔廚,取刀自刎死。
苑後姑回,營丁乃逸去。
姑呼比闾人來,哭?之,趙身卧地,手握刀,指系列女人,洗經掌肉。
越日入棺,面召猶如生。
年二十四,以丙辰春三月二十九日申時盡節,訟之兵官。
兵官緣出征微勞,薄其罪,鞭責之,不論抵死。
而有德亦竟不能為烈婦申仇,如謝氏之夫,是可恨也。
邑諸生二十餘人,公設祭,為苑之城南釜鼎山側,起築高曠,在大河之濱。
謝氏,揚州之興化人。
避水患,從夫龔行,攜女小字。
殂移居丹徒南關口大河之幹,業屑豆為。
是。
時城中外分屯戍卒盈萬,民間小年無賴子,互料合嬉遊,憑借放息錢綱市利。
江甯人田五,亦僦肆南城外,與行居相望,伺瞰謝暨女姿,數,數恣戲谑,謝嚴拒而避之,更為匿其女。
行偶以事出,田偕諸小年飲酒醉,複來相戲谑,乘醉逼犯之。
謝未及避去,遂大怒,高發聲号呼,山亦怒,仆謝地,跨其身,拳毆之。
女急出救,田乃起,持女手戲。
女奮力脫走,取械擊田比鄰來。
交解,田竟揚揚去。
有何三者,久與田黨,田以白金二兩為貨,請代主畫,因令樊某作龔行負息錢劵,群過行索負,恣怒,毆愈甚。
謝與大行仰天号呼,至出血。
鄰并怵其威,無敢有三言直行者。
行乃?之官,官弗辨劵僞,竟笞行,令償田負,且敕來日樂謝同候質。
行歸語謝,語未畢,隸急擁去之。
謝既自恨故家子女,橫受強暴侮辱,更恸夫無罪被笞,念非捐身死田,惡狀不彰,冤亦不能白,無以脫夫厄。
幹是籌燈,持女哭,女亦哭,慷激願請從母死。
母女哭竟夜,乃以赤帶系女臂,連袂投河以死。
母年三十四,女十七歲。
謝有身三時,蓋實殒命。
隸猶責行器妻弗出也。
璘述其狀,行急沿河大号,聲三發,雙屍湧水中,立行複?之官,始得并逮系田、何。
是時戊午之夏,屍逾五日方殓,無纖微穢氣。
邑薦紳及兩學諸生為文,日往奠。
大河上下相往來者紛紛,率維舟拜奠弗絕。
挽詩歌粘河上屋壁累千章。
巡撫都禦史檄有司按律論田罪當斬。
明年已未,上其事,刑部奉百田五立斬,有司給??為謝母女建坊,如例以旌。
之。
先是,丙辰歲,邑諸生鼓吹導送烈婦趙棺往苑釜鼎山下,經謝戶外過,謝獨向女籲嗟流涕,贊羨之移時不已。
至冤白仇申,諸生又以禮送其母女兩棺,與趙墓并列,而樹其坊表于墓前。
烈女汪氏,汪廣國女也。
許配太學生程道翼。
程、汪皆休甯人,注籍丹徒。
道翼病卒,烈女恸哭哀毀,勺漿不入口者三曰。
父母設百端慰之,乃從容進曰:父母必欲兒食,當從兒所請。
遂先請落發為比邱尼,未之許,又請歸于程,守志終其身。
父母心難之,然不忍再拒也,乃姑許之,始肯進薄糜三盂。
久之,審知父母意本不之許,聊甘言緩之耳。
至三月十二日夜,遂自經死。
先是,其父母防之甚,令諸妾及侍婢環伺之。
未姓之前數日曰,所進薄糜,反視前少加,即字泣亦少止。
其父母方且私自喜,遂以未及防得死。
死之夕,疾風興,暴雨,雷電交作,烈女同榻寝者,有女弟二人,其夕巳就寝,俟女弟辄熟,中夜方起,凝妝俨然,周身簪珥裳服,皆程聘物也。
遊後,足尚履地,兩手端拱,顔召如生。
時程生之母至,撫烈女恸哭,二雙,目暝複開。
良人曰:汝姑在此,汝目可瞑也。
手扪之方暝。
居平嚴重端慎,每聞節義之事,則稱美不巳,引義堅決,蓋自其性然也。
殉節時年十八,合邑士大夫為詩歌傳之,更上其事郡縣。
巡撫慕以聞,奉旨建坊旌表。
節婦田氏,淩自達妻也。
歸淩甫二載,夫早亡,田氏年三十九歲,遺腹生子泓。
有勸其攺适者,辄日夜啼号,惟願随夫于地下。
乃截發茹素,苦節三十三年,至五十二歲。
府縣上其事,于康熙二十年,奉旨旌表。
吳氏諸生趙壁珂妻也。
年未三十,乙西以亂避地出,璧珂病殁,子鴻寶甫七齡。
吳扶柩歸,遇賊劫,乃牽挽弱女稚子赴水,水淺得不死。
抵家營葬事,竭力奉翁姑甘旨,曆八載,相繼居翁姑喪,俱盡禮。
女趙氏,年十七歸盛大彥,明年大彥亡,生走縣志卷八列汝三子先殇,趙茹素矢節,奉姑盡今,養諸生,後先遞其母女節行于有司。
吳氏,諸生餘有進側室也。
年十六歸有進,曆七載,生三女。
有進殁,兵火流離,提攜弱女避匿,而遂日貧。
與嫡何同心,苦節三十餘年,依女以居。
年十六卒。
耿氏王中德妻也。
中德早亡,耿年二十四,自誓不再适,撫孤世昌成立,為太學生。
吳氏張九三妻。
九一病卒,吳年二十七,無子,上無無伯叔,并無可嗣立者,止三女,依弟以居,負恃縫納自活。
有勸之攺節者曰:忍饑成節易,忍恥變節難。
我不知再适時,何處安放面孔。
苦節十餘年,年五十有五。
王氏李自芳妻。
幼适自芳,家貧甚,事紡績以奉菽水。
舅姑久能晝夜前禱,衣不解帶,曆寒暑無間。
自芳殁,王年甫十九,凜然以節自矢,苦經百折,撫三子成立,鄉闾世欽其節。
希節張氏,内閣學士、禮部侍郎張九征女也。
性貞淑。
及笄,歸官薩生徐名贻。
名贻讀書太學,翁徐二惺宦遊,張侍養姑,奔夫人定省圖懈,以婦道議子道。
巳而名贻卒,張年二十八,辛勤守節。
姑大人僅一子,張慮傷其心,更發曲盡。
今雖恸其夫,極悲楚。
三見夫人,即拭涕強慰解。
及夫人病,為禱于天,願以巳身代,藥不能愈,割股肉為糜以進,四方多稱誦之。
子沂,早慧好學,年八亦天。
何氏知湖州府何金城女,太學生張與可妻也。
幼讀書,辄多通曉。
父谪官,病外署,早夜侍藥食不懈。
私念古人有以刲股療親病,乃禱于天,刲股餌為糜以進,而父疾笃,不及食以卒。
更哀毀廢食,日就臞弱。
已而歸與可,未二載,竟以刲股時膺父喪,過哀毀,至是病莫支。
年二十卒。
李氏莊奇偉妻。
奇偉病故,李年二十六,甘貧守節,上奉孀姑,下撫幼子。
諸生上其守節狀于督學候旌。
卞氏湯三聘妻。
三聘卒,卞年三十,有子二人,相繼于走縣卷列殁,家極貧,卞守節不易。
湯氏顧邑妻。
邑卒,湯年二十九,矢節,課諸子讀書。
長子畏以壬子副枋授知縣,人皆稱母教雲。
吳氏盛應??妻,年三十守節,備曆艱瘁,撫孤七十四卒。
沈氏趙天鸾妻也,年十五,食貧守節,年六十四卒。
苑氏顧其經妻。
其經卒,範年三十,家極貧,撫三子,身兼教養,人皆重其苦節。
樊氏邑諸生胡進明妻,年二十四守節,儒家窮苦,葬翁姑,撫子女,人以為難。
馬氏年十八歸醫生錢志興,十九而寡,家極貧,撫遺腹,備曆艱苦,苦節凡四十餘年。
章氏盛有學妻。
年二十五而寡,家貧苦節,七十五卒。
楊氏張國慶妻也。
年十八守節,家貧事姑盡差,撫子希聖,今為國學生。
錢氏周士玉妻。
年二十九,士玉卒,矢節撫孤。
長子丹徒縣志巷之。
之祯以戊午登武榜,次三子皆補諸生。
康熙十八年,奉督學邵表其闾。
李氏王振槐妻。
年二十三,振槐殁,撫子中備極勤。
苦,勉子中讀書補諸生,中又殁,撫三孫,年逾七十,猶食貧操作雲。
張氏耿大廉妻。
大廉殁,服年二十有五,有遺娠,生子兆昌,撫孤守節,凡五十年。
高氏秦時雍妻,年二十有七,時雍卒,守節五十餘年。
胡氏朱守正妻。
守正卒,胡年方少時,為明崇祯庚辰,家甚貧,歲又大祲,皆勸其攺适。
胡以來誓,晝夜織纡,以撫其孤,人以為苦節雲。
李氏諸生王??妻。
瑾卒時,李年十九,守節三十餘年卒。
莊氏諸生周日順妻。
年十九,曰順天殁,莊守節不易。
楊氏曹光裕妻。
光裕卒,曹撫二子守節,艱苦倍嘗,年八十三無疾終。
胡氏諸生曹曰章盡,年十七歸日章,越九載,日章病卒。
胡守志撫二子,家貧資女紅以活,垂四十年。
高氏王啟化妻。
年十八歸啟化,卒,守節四十餘年。
袁氏王耀妻。
年二十九,守節,苦貧,晝夜紡績,葬夫教子,鄉裡稱之。
張氏周宏業妻。
年二十六夫來,二子又相繼亡。
有媒氏以無子諷改适者,張辄引古截耳斷臂之義拒之,守節三十年。
唐氏毛三駒妻。
夫負才而死,年二十九,家貧矢飾紡績度日,教二子皆成立,七十八歲故。
郡縣表宅紳十詠詩成帙,将軍蔡序而傳之。
康熙四十年,奉诏闡揚節孝。
江南學莞張以氏偕十鲲節孝齊芳,見加物。
賈氏适順治丁亥進士王衆有經,孫德龍,年甫廿四,因夫奮讀早亡,矢志守爛,納績度日,事病姑李氏以孝聞。
謀孤子國祥,青年入泮,艱苦備嘗,六十三歲而卒。
奉诏旌表節婦,府縣加以優獎,士論鄉評,稱為三邑儀型。
應載郡乘。
永彰貞節。
蔣氏張希武妻。
歸希武甫二年,年十九夫亡,子方在孕,舅姑憐其少,欲遣之嫁,蔣泣皿矢志,事上接下以孝謹稱。
苦節逾四十年,遺孕子琦入太學,始二霁顔曰:可以報夫于泉矣。
鄉裡交口頌之,無間言。
張氏諸生錢志熊妻,鄉居苦節三十餘年卒。
楚氏吳鼎相妻。
鼎相亡,吳年二十一,食貧苦節四十餘年。
孫氏趙良驢妻,年二十夫亡,守節,今七十餘。
裡民舉其苦節狀甚悉。
餘氏李應元妻,年二十守節,今七十有六,裡民舉其苦節狀甚悉。
張氏吳以妻,年二十五夫亡,奉孀姑,苦節二十餘年。
劉氏何金铓妻。
金铓病久,家業中落。
及來劉守節,仰事八十老翁,下撫二孤潔洛成立,以十指勤女紅,養生送生,備極苦辛。
諸生上其事于邑令及學使者,并得褒獎焉。
釋道 二氏之學,與吾儒異,然就其中亦不無足稱者,必其用心專三,孤行獨往,倏然于塵俗之外,斯撫有足述。
若迩者借神空導引諸說,徒拾佛、老之再糟粕,以愚世網名利,斯乂二氏之罪人也巳。
漢傅先生未詳其名字,隐丹徒之樵山,相傳為漢有傅先生雲。
陶隐居真诰曰:先生少好道,居樵山石室中,曆七載,感降太極君,授木鑽一,令穿三釋石盤,厚五寸許,教之曰:穿此盤便得道。
乃遂晝夜穿之,更曆四十九載,石穿而鑽巳盡,後人名也。
興石為锧丹石。
晉 釋法安義熙中,潤州山多虎,刺史王恭令鄉社立廟禳災,終不息。
恭聞東林遠公高弟法安有戒德,延入山。
一夕,獨坐山麓古樹下,通夜禅誦。
及曉,群虎跳躍來左右,為說法授戒,虎踞伏不敢。
動,顼皆散去,虎患遂息。
恭因建寺奉安像,安指其地曰:此處代有異人居此說法。
相傳鶴林有銀杏樹,大數十圍,即法安伏虎處也。
明萬曆中,樹伐于土人潘氏。
王纂居馬迹山。
永嘉末,中原大亂,饑馑疫疠,來者相繼。
纂于靜室飛章告天,祈救生靈。
夜神人告之曰:子念生民,吾得以盻子矣。
梁寶志公,金城人,姓朱,少出家。
宋大始初,事多僻異,居止飲食無常度,執錫杖,跣行街市。
齊建元中,更多神奇,所言無不驗,士民敬事之。
武帝怒其惑衆,收系獄,忽景陽山。
更見,寶志同七僧分三處應食,因召侍,頗敬事之,祈雨立降。
食魚,魚忽活。
巳而奏帝撰水陸儀文。
天監中,诏志同佑律師幹金山大會,事載唐書神僧傳。
佑律師姓俞,世居建業。
生數歲,入建初寺瞻禮踴躍,不肯還家。
灤精律部。
武帝及臨川王,知佑年老有足疾,輿入大内,為六宮請受戒。
天監四年,奉召來金山,證明水陸儀文,所征祥瑞極成。
十七年,年七十六而化。
有律學諸部行世。
桓法暗,字延舒,陶隐居弟子也,為梁南平王清遠館主。
巳乃于郁岡山右别築懸洲精舍。
周處士宏讓題精舍壁雲:李基遺故鼎,趙嘯絕風雲。
茫茫千載下,更複屬夫君。
王僧辯使陸晃圖闿及已與周處士像于障面,又飛白寫聞與僧辯書于障背,以遺聞。
唐 釋道宣,姓錢氏。
初母如夢,月貫其懷,複夢梵僧語雲:汝所妊者,即梁佑律師也。
既弱冠,專精釋典,感舍利現于寶函,乃晦迹終南。
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湧,時号為泉寺。
猛獸馴伏,多生名花奇草。
隋末,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護法。
神告曰:彼清官村故淨業寺,可習成大道。
宣定時,有群龍禮谒,若男若女,化為人形。
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怒,将搏攫之。
尋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
宣乃令封閉人或潛。
開,往往煙上,審其神變。
或送異花二奁,形似棗花,大如榆策,香氣秘積,數載宛然。
又供奇果李杳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
貞觀中,隐沁部雲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四明寺夜行,足跌,有物扶持,履空無害。
因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問何人?少年曰:某即毗沙天王之子,那此也。
擁獲和尚侍久矣。
後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牛頭山慧忠神師者,姓王氏,年二十三,受業于莊嚴寺。
聞威神師感悟,微皆遠給侍左右。
後辭詣諸方,巡禮威幹,具戒洗。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謂之日:勿翦慧忠還時,此藤更生。
及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門付屬,訖,出居延祚寺。
平生三衲不易,器用惟三備。
嘗有供僧谷兩廪,盜者窺伺,虎為之守。
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谒問:有何徒弟?慧忠曰:有三五人。
遜曰:如何得見?慧忠獻祈床,有三虎舉吼出,遜驚怖而退。
後入城,居莊嚴舊寺。
微于殿東别創法堂。
先有古本,群鵲巢其上,工人将伐之,慧忠謂鹄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訖,群鵲乃遷巢他樹。
初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複潛資夜役,遂不日而就。
由是四方學徒雲集,得法者三十四人。
大曆三年,石室前樹飾樹挂衣,藤,忽盛夏枯來。
四年六月十五日,命侍者淨發浴身,至夜,有瑞雲覆其精。
舍,空中複聞天樂聲。
诘日,怡然坐化。
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複有白虹貫于岩壑。
五年春,茶毗,獲舍利不可勝計。
素禅師,延陵人,姓馬氏,名法照,字道清。
唐開元間,潤州剌史韋銳請居京口之鶴林,登座說法。
頃霞光燭天,林鶴開舞,忽寶花彌空而下,紛繞法座,衆莫辨。
素曰:此大花也。
二日說法,聽者千餘人。
說罷,衆返,惟編衣百人立不去。
素诘之,衆應日:我等仗師聖法,各脫稿衣矣。
遂謝師,翔空而去。
以天寶十一年冬夜坐滅。
左補阙李華銘其塔。
國欽禅師剌度于鶴林寺,素禅師語之曰:此非汝所居,乘流而行,而徑則止。
後為徑山第三代祖靈也。
禅師,太原之文水人,姓武,則天太後族孫也。
母夏侯氏。
初妊坦,夢神僧授以寶鑒,光瑩然曰以此寄汝,善。
休護之。
成童,博通三教諸書,長為曾。
大曆間,策潤州之金山。
山北有龍穴,葉毒氣如雲,近者即病或效。
坦居其中,毒雲辄滅。
惟良性冥悟,善通,文人學士多與之交。
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有曰:唐繼天,德如黃帝,有外臣行,亦聖之徒與刊曆考元,書成化去。
繼是丹丹徒徒,惟艮。
生而能之,非自外求。
以乾坤之策,當十期之數,凝神運指,上感纏次,絕機泯智,獨以神會。
數起于複之初,九音生幹,黃鐘之宮,積微本隐,與元化合。
李端、盧綸俱有送惟良南歸詩,見潤州類集。
裴頭陀。
生而胎素,穎異不群。
唐河東裴相國休之,子也休,作文送。
其出家行頭陀行,精煉神清,其齋一食來潤。
之金山重興山寺北岩有蟒,頭陀入洞禅觀,蟒遂去。
得金數銳助修建,寺成竟莫。
宋相張商英詩:半問石室安禅地,蓋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得老陀頭。
王遠知,琅琊人。
母嘗晝寝,夢靈鳳而娠。
沙門寶志謂其父昙選曰:生子當為神仙宗伯。
遠知少聰敏,博綜群書,喜京口山水,蔔居焉。
好老氏學,得王笈幽文妙訣,入茅山,師事陶隐居。
唐貞觀九年,刺潤州。
太宗在藩邸為舊交,降玺書稱之曰:先生遠知善易,知人生炊,作易總十五卷。
三日,州大雷雨,忽雲霧中見三老人,大叱日:所洩書何在?上帝命攝大丁追取。
遠部伏地,廟有六人青衣,巳捧書立矣。
老人責曰:上方禁文,自有飛天保衛金科秘藏元都,何得辄藏箱帙?遠知日:青兵元老傳授也。
尋奏請歸山,诏封真人。
魏隆字道真,唐貞觀初,居京口之仁靜觀,修正乙法,道行高。
郡守季崇德薦之朝,太宗與語悅之,賜号法師。
無何,歸京口,卒,葬馬迹山。
逾數月,人有遇之者,啟其棺,二鶴飛入雲中,獨冠劍存焉,以戶解而去。
殷七七擅異術。
周寶鎮浙西,時,鶴林寺有杜鵲花,寶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絕,嘗聞能開頃刻花,可副重九宴會平。
七七曰:諾。
及九日,果爛熳如春。
寶遊賞累日,花忽不見。
宋 壽涯禅師住鶴林寺,周濂溪讀書于寺側,與壽涯交甚善。
瑞新禅師居金山,嗣福自善法。
鼻穎達觀禅師,嗣谷隐聰。
住本州因聖後乃住金山。
嘉祐四年除夕,命侍者持書别刁景純學士曰:明曰:當行,不暇相見。
景純大驚曰:當柰何?複書。
決别中夜,候吏報潤州馳書,船将及岸,穎欣然,命撾鼓升座,叙出世本木長謝,衆僧各勤修。
勿怠日,吾化,當以賢監寺,次補下座。
讀景純書畢,衆僧擁步上方丈,穎踟跌揮令各遠立,良以乃化。
五年元日也。
普慈院崇珍禅師,嗣金山達觀穎法 懷賢圓通禅師嗣金山達觀穎法 了元佛印禅師,姓林,饒之浮梁人。
生時祥光上燭,風骨爽投,異常孩提,發言成章,多合經史,闾裡稱神童。
少長,才思俊邁,博古今典籍,為僧嗣。
開先是法雲門宗也。
神宗賜高麗磨衲金缽,住金山。
時蘇學士轼诏還,嘗贈轼衲裾,轼酬以玉帶,有偈曰: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雲山舊衲衣。
又日:此帶鬥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李伯時為元寫照,元曰:必為我作笑狀。
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聽客語,有會心軒渠,三笑而化。
祖可字正平,其先泉人,蘇庠之弟,原名序,後為澄,居丹徒。
少病癞,人目為癞可。
工詩,有東溪集。
應夫廣照禅師嗣天衣懷,住甘露寺十四年,聚徒五百餘人。
曾肇嘗銘其塔。
甘露德颙禅師,法雲秀之子,光肴元之父。
金山善甯法印禅師嗣慧林本 甘露仲宣禅師,與金山法慧禅師俱慧林本之嗣。
懷深慈受禅師嗣長盧信,被旨住焦山。
甘露達珠禅師嗣長盧和。
金山了心禅師嗣雪峰慧 克勤佛果禅師嗣五祖演。
悔堂嘗稱之曰:臨濟二宗屬子矣。
後兄演與語,演皆不應,因出不遜語,忿然去。
演曰:待爾熟病特方心我。
克勤至金山,有寒疾,困極,追維演言,乃白誓曰:我病稍間,即歸五祖。
病愈尋歸。
演三見而喜,令衆堂即入侍。
者寮。
方半月,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演問道。
演曰:提刑少年曾莆小豔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頗呼小王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提刑應喏喏。
克勤适歸,侍立次間曰:小豔詩,提刑會否?演曰:他祗認得聲。
克勤曰:祗要檀則認得聲。
他既認得聲,又何不是?頃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闌于,鼓翅而嗚,複自言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室,呈三偈曰:金嗚香銷錦繡帏,笙歌叢裡醉扶歸;小年三叚風流事,祗許佳人獨自知。
演曰:佛祖大事,非小其劣器所能造詣。
徧謂山中耆舊曰:我什者泰得禅也。
建炎初,住金山,适駕幸維揚,入對,賜号圓悟大師。
時堂上僧三十八人皆大徹,因名大徹堂雲。
枯木法成禅師,曹洞宗也,與照闡提俱嗣茱蓉禙,先後得法,未嘗相識。
照在寶峰,名籍甚,成并不三通書。
照因遣鵬侍者沔于江浙,自題其像日:雨洗淡粗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裡怪石露,祿水光中,古木清陜作是何人?成見歎曰:今日方知此人親見先師來。
鵬遂請益其贊,成曰:豈不見法眼拈夾山境話曰:我二十年隻作境會。
鵬忽有省。
或庵師體禅師嗣護國元法住焦山。
别峰印禅師嗣華藏民,湖州人,姓李。
幼通六經,從德山清剃度。
後居金山,神遊水府四世界。
天聖間,丹陽廣福院有僧挂塔,每出化綠,則常潤、員揚,同日皆見,因号之曰四世界。
後有僧言:四世界日光苦薩也。
僧聞之,即跌坐而寂。
陳桷,京口人,号靜真先生。
紹興問,官待制。
三曰世冠,草衣茫履,築八卦台于茅洞之東石室,遺像至今猶存。
元 黑漆光名法明,示迹于萊州即墾縣荊溝村,以試經得度,于郡之崇福寺。
精練法華,每遊州邑聚落間,遇有孕婦,為講樂草喻品,其娠即輕便至也。
元間,來鎮江,有木客為風濤所敗,即示以觀世。
音号,俾急誦,遂獲省濟。
居鶴林寺。
伯歲旱,??禱不應,法明甚憫之,乃以積薪為無堵,遂捐身入化,火方焚,随大澍三日,雨足天霁,衆奔聚觀,尚餘真身,危坐灰燼無少損,但益以光明如黑漆。
州牧以聞,賜号黑漆光菩薩。
長溪不知姓裡,往來金山,多神迹。
兀學士虞集有詩送之歸山。
張留孫字師漢,居京口之乾元萬壽宮,封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立教大宗師,巡浔又加志道宏教沖玄仁靜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年七十四。
元至治元年,無疾塵而化。
明年,以其冠劍歸葬于龍虎山,诏贈繪像雠趙學士孟順奉敕贊辭,命藏之萬壽宮。
後。
餘以誠字孟實,秘道宏通,攺創乾元萬壽宮,蒙賜額诰封懸明宏道沖應真人。
明 别峰長在禅師,洪武初,奉敕住金山。
嘗赴京師賀聖壽,寓鴉嗚寺。
太祖親臨幸,賜詩曰:命駕雞嗚訪老禅,知師昔日住承天。
幼年參學心猶切,晚歲修持操愈堅。
蓮發性天香馥郁,月澄秋水玉團圓。
三亳照徹三千界,何必藏身北鬥邊。
師一号無二,邑之朱巷人,姓朱氏,主甘露,戒行精嚴,為法門梁棟。
明初,谒太祖于行在,以詩獻雲:天人西來乘赤龍,手持寶劍青芙蓉。
出師百萬皆英雄,四方上下雲相從,斬蛟射鲸滄海中。
須臾曰出扶桑紅。
波平浪息天無風,歸來奏凱登。
九重斯民有賴歌年豐,祝聖壽比南山崇,邦中永永乖無窮。
時有守戒法澄者,京口吳氏子,金山行高能文,亦以獻詩稱旨。
常銳字惟心,金壇王氏子。
生不肉食,穎異過人。
稍料長,讀六經,過目不忘。
為憎住儀真天甯寺。
時兵後,屍骨山積,并聚火葬之。
洪武初,帝親選住特甘露,欽至說法,聽者千餘人。
三日,忽斂箧中經衲諸物,悉以遺其徒,而書偈曰:諸幻因綠本不有,怪怪奇奇心與下。
隻今舉似向人看,放下依然空雨手。
書畢,作筆而也。
生平執行峻持,儀貌整潔,為文下筆立成,詩亦清圓。
有相叟集若幹卷行世。
時名士如翰林張翥、危素、參政滕毅暨俞希魯、顧觀輩,鹹與遊焉。
宗名德乘,廣陵房氏子。
年三十,有以奸事誣之者,自腐以明。
遂出而參學四方,遍遊天台、南海、少室、五台。
巳而居金山大徹堂飯僧。
郡守秀水鐘某請住鶴林,規複千餘年,巳廢古刹。
萬曆十七年冬,合掌語衆曰:今日有二人求見,勿令入室,老僧今日無暇矣。
頃果有二人至,止之不入,跪俟門外勿聞。
歌詩曰:泥半才出海,本馬又嘶風。
欲解個中語,山重水又重。
歌罷,端坐而逝。
江雲名鑒,年七十餘,書法華經三夕,漏二下,客至,呼之,猶書經,竟未知為夜分也。
因訝暗室何能七書?衆始知其目有慧光。
嘗語人曰:吾某曰當去。
問其去何處,不言。
屆期竟不去。
又問之曰:繡頭延吾耳。
人日,公禁足,又不見客,而繡頭久未至,何知之?鑒曰:吾自知之,第往問可也。
及問,繡頭以素諷法華咒,意更二,故為滿鑒前謂之矣。
後載繡。
函果延鑒作舊關功德,訖,而叢以無疾化去。
憨山德清為題其遺像曰:筆頭無火夜生光,了了徐書經幾行。
幽島二聲啼不盡,東風吹盡百花香。
古松禅師,山西平陽人。
童年入五台山羅喉寺剃度,為僧得念佛三昧。
山多虎,古松往往為說戒,命以名呼,辄至,虎竟如戒不傷人。
萬曆十三年,來京口建淨業神林,時潛深谷,坐樹下,入定凡三十九年。
一曰合掌,舉手,别衆而逝,入坐龛表建塔。
崇祯四年四月八日,為浴佛辰,龛中忽現五色光,聞于郡守程珣。
啟龛視之,跌坐如生。
郡守捐赀飾以金,迎歸舊刹。
皇清順治十五年十月之二曰再免,寶光異香滿室。
三曰方止。
潘道泰号無涯子,郡千夫長潘氏從子也。
年人歲,為萬壽宮道士巫得真弟子。
幼遇異人,授以法。
二日,登廁誦咒,誤召辛君,辛君忽以火筆燃其頭,頭爛,人皆呼為潘爛須雲。
修夏二祫性嗜酒,食犬肉。
時酣飲酒肆中,醉即取錢文,或以手,或以所食物,就錢上書一字,令小兒固握之,撒手,聲光迸烈,如雷嗚。
景泰間,旱,郡守郭濟命禱雨,約時日,命備火酒及梯,被黑大。
道泰登壇欲酒,抱犬以被覆卧,烈曰中鼾劓也。
時将至,烈日如故。
郡守命呼之起,道泰覺,叱日:何可呼我!我兩處社令未至也,惜雨弗徧兩郡耳。
遂握劍焚符,揮叱四方,陰雲驟合,雷雷交作。
郡守以下俱立雨中。
隸人張蓋蓋之,道泰叱曰:官将何不去?有司蓋。
霹靂,雷光倏撤,蓋空中去。
官民震恐,俄頃雨沾足。
郡守富雷雨病瘧,藥不愈,延道泰往護視。
道泰以掌撫其背,即愈。
維揚屬邑旱,召道泰往禱,命置二大黑鯉于釜中,炊之,火愈熾,雨頃如灂。
衆皆望見雲中黑龍蜿蜒兩霁。
啟釜視之,水寒,鯉固無恙也。
真州婦難産,求道泰符,适在肆中食大肉,即以犬骨三命握之,令勿示人,歸擲床下。
其人渡江,語同舟人,人笑曰:此狂怪诳女也。
其人慚,投犬骨江中,霹靂震空。
至家,兒巳産矣。
問其故,曰:偶聞雷聲即産。
其人大悔,蓋以骨擲床下,作雷聲震産故也。
其神異如此。
人有疾病來求者,或為書符,或咒水,歎之随愈。
道泰幼孤,撫于姑氏。
後姑氏設醮,命主醮事,遠迩觀者如堵。
及降聖,道泰俯伏起日:某獲譴矣。
衆中有孕婦不潔者,帝回銮矣。
越三日逝。
及葬,舉棺如空棺。
後,有人自武林來,見道泰逍遙湖上,語之曰:為我寄言諸舊遊,吾今在武林,不日滴武彜去矣。
蓋即其屍解日也。
後奉玺書,封通元五雷法官靈濟真人。
郭第,字次甫,蘇人也。
少意氣,豪橫好遊,晚遊京口,自号五遊子。
登焦山,斬莽棘,築室二層,曰飛雲,又築禮鬥壇丹室,置蕊竈房,列名畫法書、鼎彜,間手題跋,殊矯異。
所交多文人。
嘗冬雪,掩關三四日,絕食,煖氣煦煦若蒸,弗饑也。
然好飲酒,酒後坐山巅,高嘯,聲動林木。
夜閑,冠芙蓉冠,佩劍,跣足禮鬥壇土,向北鬥拜禱。
王世貞、李攀龍、汪道昆、屠隆輩數入山訪第,與共談當世事,辄不平。
屠隆向京口故老言,第以惡嚴相國嵩,圖之而未果,因遁迹。
荒山,修鍊形法。
居數載,盡散名畫書法、鼎彜諸玩好,焚香枯坐,無疾而逝。
曹薰,名家子,少不識字,好放鷹,破産,結客,遭家難。
愈益無賴。
及壯之曠野,遇異人,納一丸口中醉。
七日諸年少,邀薰遊,忽忽無意往,人鹹怪之。
後春月,随衆禮茅君于茅山,至乾元觀,松鶴寂曆,但聞泉聲愀然攺容曰:此吾故宅也。
不複還家。
結第巉岩下,瞑目跌坐百日。
時閻逢頭、李徹度皆來,指示道書。
薰三目便記識,不人執筆作書,形如鸾鳳,殊有翔翥之勢。
有以往事問者,恍隅世矣。
然聞朝野不平事,則須眉奮掀,議論風起。
一日,有丈夫從,方叱日:狂奴尚複爾耶!巳忽不見,乃遂自悔責,掩關寂坐,後頂門辟開,笥然有聲,現蜃。
樓于腦中。
薰自知幻妄,複鎮以混沌,号混成子所著。
有道德、陰符、悟真、參同諸經,并警歌百首,皆談内丹。
晚年歸掃邱墓,指塘左土曰:可瘗吾骨。
向者結胎茅山,今者遺蛻爾祖之方出世住世兩無負矣。
年九十有三,端坐瞑目而逝。
子弟哭其屍,張目叱之者三。
薰長髯,人因稱為髯仙,蓋與八纮道人同時雲。
羅維字八纮,少遇異人,指維有仙骨,遂攺号夢覺子。
丹經靈文,三讀辄了。
聞有名師,千裡必訪。
中年補諸生,巳遂厭去火鞋竹杖,肆意沖舉。
城南蝸牛廬,秘形煉氣,大藥遂成。
自後和光同塵,嚼大肉,飲濁酒。
狡童妖姬,過眼不洗。
性至孝,幼哭二親,得瘵疾。
暮年走若飛,目有紫光射人。
注有道德經、參同契、悟真篇,皆力掃外事,以清淨自然為宗。
人有以黃白男無請者,叱開:獨不畏火餘将軍耶?年八十四,忽一夕,飲酒數升,曼聲歌,朝遊北海,暮蒼梧而逝。
殁三日,體氣溫香,識者二,以為屍解矣。
皇清 嘯峰大然禅師,邑之冊田人,姓倪氏,宋倪文正公。
思之裔也,名嘉慶,字笃之,别号樸庵。
少沉默好學。
明天啟辛酉,由江甯學鄉薦,壬戌成進士。
癸亥,除戶部主事。
甲子,今逆閹魏忠賢侵國政,嘉慶歎曰:亂階此矣!因乞催饷出都門。
嗣丁父艱。
崇祯戊辰,補兵部職方右司員外郎。
戌寅,遷慎駕郎中,以杖王府奸人,谪浙江布政司經曆。
壬中,擢戶部主事,升郎中。
會烏程相溫體仁争天傾東林綠,侯司農恂定珰案,并嫉嘉慶與饷,遂令吏科宋某借察豆及借用京糧價,事下嘉慶刑部,七年論戍。
範司空景文、倪學士元交薦複官,未赴。
甲中,賊蹈京師,宏光南立,遂改吏部員外郎。
尋百攺反科給事,以言事忤馬士英,出察淮揚鹽政。
已而怆念升沉,遂入栖霞山為僧,參究諸宗旨,得其奧。
嗣曹洞之覺浪法,更名大然,号嘯峰。
初,嘉慶在戶部時,裁陜西諸邊驿傳,疏力争之。
流賊王嘉允、李自成之禍,果自是起,竟以緻喪亡。
生平在部利有谏草一卷;為僧有五燈語錄數卷,年七十有二。
李德裕有懷甘露寺自省上人詩雲:心悟覺身勞,雲中棄寶刀。
久閑生膠肉,多壽長眉亳。
蓋自省嘗有戰功。
翁承贊有劍浦送僧亞齊歸潤州詩雲:一軸新詩劍潭北,十年舊識華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
顧況有送鶴林石冰上人詩,僧皎然有送日曜上人還潤州詩,并見潤州類集。
羅隐有錢塘遇默師憶潤州舊遊詩曰:自吾識默師,倏忽綿歲時。
平生負才氣,不肯空披缁。
歌獻王唾壺,俊擊珊瑚枝。
石羊妙喜街,甘露平早碑。
中苔想豪傑,剝藓有文詞。
歸來北固,山水光參差。
栖松、子祥二上人,李建勳各有詩贈之,見潤州類集。
右皆不見于僧史,而見于文集,莫得而詳也,姑附志之。
方技 昔之人二枝可以成名,而世之名之也,匪徒名其技,緣若人之性情行說,卓卓出乎技之先,技以此益加精良。
彼夫攘攘碌碌,挾三小技以趨勢利,唯恐弗及者,其性情行謹居何等,尚求其技之精良哉? 宋 張元圭,建炎間任太醫院禦監。
高宗太子有疳疾,元圭藥之愈,敕賜金明幕三兼金帛酒果。
敕曰:朕置太醫院,儲奇藝以壽國脈,聚藥餌以拯疾阨,其任匪輕,非知運變權宜之士,其奚以堪?爾元圭業由世授,術貫天人,神功聖巧,悉皆備焉,可宜旌嘉,用彰不朽。
太子久患疳疾,諸醫不瘥,未究其源。
卿不雷同,深識标本,二藥而愈,安不移時,朕甚異之。
對以蝦蟆墉也。
時賜金蝦慕金帛、沔果,以赉不次之功。
欽哉!非侯此無以順奇效,非奇效無以著神功。
加所行覺為待賈辭。
敕書刊石以傳,迄今六百載。
後所出以三白漢百名。
孫守榮,一名高榮世,居富意因自噓忘着子,後徙居京口。
七歲病瞽,遇異人授術,以音律,推五數,播五行,萬物終始盛衰,一于音決之。
周坦未第二時,坐市肆,厲聲诟其仆,守榮揖曰:狀元何怒也?周不答。
後果廷試第二。
嘗寓廣陵,造者如市。
有龔某者,偶過稠人中,伸三臂授之,守榮執其手曰:龔朝奉别十年,何乃抵此?衆皆驚歎。
蓋三揣共骨,終身不忘耳。
或持金玉請辨其色,摩娑之頃,美惡立判。
其神奇多類此。
宋史有傳。
元 莊麟字文昭,江東人。
元末移居京口。
書畫詩文,雅與郭天錫齊名。
明 馮淵,字濟川,儀真人。
避地京口,精幹占筮。
洪武初,浙省赍白金解京,經郡境,為盜切明。
太祖震怒,捕甚急。
府衛官巾服待罪,詣淵請蔔。
淵示所得易繇曰:犬吹月,滿地血,二十八人扶棺來,便是此時節。
使捕者伏京岘山松林中以俟。
夜半,月色滿江,村大皆吠,俄聞山巅有哭耳。
時盛暑,材毗乘夜涼染緒色帛聞哭,意為竊阱人也,急趨戶避兇煞,偶觸染器,覆地,赤水橫沉如血。
邏卒往視,其舁棺者,果二十八人,遂悉就擒,斧其棺,白金見。
所著有海底眼索隐。
顧少聖有詩贈雲:賣蔔生涯薄,輕身遠市朝。
欲歸盤谷隐,不受小山招。
徐景賜攻書史,喜為詩,通繪事,三時賢公卿皆與之遊,名稱籍甚。
有薦于朝者。
景旸以母老不仕,與宋學士濂交甚善,其銮坡集極稱述之,于其别去,作畫原以贈焉。
錢原濬字彥深,号愈庵,集書數千卷,手錄其精要,點校而讀之,有得,則标題于上房。
通醫術,著集善方三十六卷。
杜苖字懼男,以畫名于世,有古狂柽居、青霞亭之号。
通經史及諸子集,雖稗官小說,因不涉獵。
舉進上不第,辄棄去。
為詩文奇古,通六經,畫山水、人物、草木禽獸,神采流動,世頗重之。
錢寶字文善,原濬曾孫,号複齋,詩多藻思,工小楊行書,精于醫,拯危濟困,恒孜收焉。
所著有醫案運氣說、複齋集子組,号屋舟,雅以行義自飾,楊文襄甚器重之。
何爌字仁源,以醫名,遇人病,雖貧賤,務盡心診視。
不屑屑計财利何氏自朱防禦使曰公務者,謝官隐鎮江市藥。
孝宗乃官其子曰柱,太醫院使,曆六世,生元洛陽尹曰水,複謝官,隐鎮江市藥。
水有孫曰淵,字彥澄,诏征入京師,以醫事三朝,鹹膺殊眷。
爌其大世孫也。
紹述家學,著傷寒全生集梓行,年近八十,無疾卒。
子孫多以醫名世。
何應璧字繼充,淵七世孫。
性穎悟,醫學書數千卷,任取三叩之,無不穿貫本末。
貧者病,濟之藥,更助以赀。
是時鎮江醫甚盛,何氏為最。
病者服謂醫藥弗愈,持質應璧,少損益,辄立愈。
人未病早決其生威。
生平孝友,與兄應祭無異産,視兄子知子。
兄子金砺字元石,太學生,亦以醫著名。
章诏字廷綸,晚稱遁園居士。
少食貧,工詩畫,善茲邕八分體。
數祿近市,皂帽青性泊如也。
居恒咨感怨慕,無以奉二親為憾,乃去寒下十五年。
飛狐以北,花馬以西,所至酣歌擊築,有豪客慷慨之風。
開府某聞其名,延為上客,為塞上吟以寄意。
後客濟南,所著又有洙園吟。
前後客遊,獲赀奉二親。
在塞上久,日昵狎二姬,終不三禦。
歸來,死轉膝下。
郡守霍某彙其詩,刻之曰遁園集。
有弟名陳,字廷直,亦善畫,隸書髣髴其兄。
團太,字濟川,精于醫,遠近抱沈病不起者,日叩扉求治,戶外屦常滿,活人以千萬計。
子三鳳,字紹川,諸子魁字繼川,并繼其業。
一鳳官太醫院院判。
其後玉成字如春,鑒字萬春,世以醫名。
铉、錦皆諸生,俱以文行著。
祁嗣簏字肖虛,崇幅觀道士,精醫學針砭。
羽士韓平叔來京口,主于觀,嗣簏尊禮之,授以燒煉神。
仙卻不受,因授以秘方,治擁疽諸異毒,立效,決久生百因失三。
近世醫治癰疽,多乘人危脅裡财,遂以潰漫,往往緻殺人。
嗣爵既重人命,不稍其财,人多德之。
年七十五卒。
門人周文炳字先,得其傳,以薦舉官太醫院洗刊。
蔡永烈字君楊,幼習儒,不得志,遂棄去,習岐黃疊學,成乃矢願濟世,凡奇病危病,經燎治,無不頓起。
其于傷寒二症,尤得秘傳。
六十餘載,所生活者無筭,初不計藥值之有無。
年八十三,無疾。
而嘉甯伯濟承父業,嬉近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