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武義縣。
武義俗溺女,鳴謙至,嚴禁之,更委曲勸誨,俗頓改。
練鄉兵,嚴保甲,多善政。
弟?謙,字則甫,以乙卯舉鄉試,由績溪教谕,曆官工部主事,所至皆端謹稱職。
心謙字勞甫,字于經學,著有諸經講義。
史記言字司直。
少失父,事孀母以孝聞。
萬曆壬子舉鄉試,連試禮闱不第,谒選知長沙縣,以廉幹最,擢陜州知州。
時盜賊四起,漫流秦、晉、楚、豫間,陜疲瘠,久當賊沖。
記言捐家贳,募勇敢士,聘室僧道清、太和者,晝夜簡練卿丁。
賊屯磁鐘,記言躬育鋒镝,率道清、太和迎擊,斬賊數十,生擒二十餘人。
賊首老回回、馬守應紫金梁王自用甚銜記言,部十數萬衆,環匝州城,城堅守三月。
向所練鄉勇,巡撫都禦史已檄赴他郡,記言督民夫固守,賊解卻。
會夜大雪,守城夫寒栗弗支。
賊突自靈寶來,綠城西北角而上,記言縱火自焚。
僧道清、太和排入,挾記言出曰:死,爾,死此中,何以自明?同砍賊,賊披靡,莫敢禦,遂越城女牆而下,賊數百騎追格,三人皆負重創。
少間,記言力謝道清曰:我當決死此地,若客無任守責,毋相累也。
二僧因躍身越城河??賊。
賊誘記言降,記言大呼罵曰:逆賊,今日有死知州,無降知州也。
身中四矢,刃裂腹洞胸以死。
時崇祓八年十月也。
事聞,贈光祿寺少卿,建坊予。
祭,蔭子。
元曆錦衣衛百戶,僧道清、太和護其喪。
歸丹徒。
道清最健捷,能跳躍三二丈,壯卒數十人持長。
稍迫之,道清徒手搏一人,奪其槊數十人盡披。
靡。
太和為道清諸子,挾二鐵鐘,系鐵折練置兩腰間,發無不重。
同居少室,為師弟子。
後居丹徒之沙渚十數年。
太和返少室,道清與江洋盜遇,相格殺,足踏雙革舄,仆冰地,為盜所殺。
蕭嗚美字虞飏,以天啟辛酉舉于鄉,知淳安縣,擢禦則,召對中左門,敷陳時事,慊慨激切,上為動容,稱歎者再。
自以孤立無援,特蒙知遇,益感奮圖報,于用人行政,抗章直陳,無所諱避。
以論枚蔔忤當事意,調戶部主事。
方議調時,或勸鳴美見要人,猶可及止。
鳴美毅然曰:某為令,不呈身乞作禦史,豈今為禦史,反呈身乞自固耶?且何官不可靖獻尚書郎甯足以難我哉!在戶部,計羸縮,稽出入,汰浮冒。
時方大用兵,苦心籌饷,以勞瘁得病卒。
哭起龍字雲卿,崇祯戊辰進士,授戶部主事,降理問,調應天府推官,尋轉南戶部員外郎,陛知福州府。
間俗有挾仇者,辄服斷腸草。
既死,其黨移屍至仇家,家立破。
起龍至,按死命,反複推驗至數十次,檄有司設厲禁,俗遂革。
閩士程坤、陳聖泰之屬為仇陷,起龍力争之學使者,事得白,後皆顯名。
作福建兵備副使,年七十五卒。
下應聘字任之,以乙卯舉于鄉,辛未成進士,知新會縣。
月舍俗曉牌真盜。
應聘至,嚴休甲,練鄉兵。
法行,先自巨室,嚴刺丞簿職掌外,不得受民閱一詞,招徕蛋民數千,海境為之肅清。
蔣拱人字衷赤,以癸酉舉于鄉,甲戌成進士,知湖。
廣新化縣新化山,邑無城,拱公為建城,至今号蔣公城。
丁醜,調攸縣,殲藍山寇,又為攸築城如新化。
巳卯,以丁憂去。
服阕,補山東益都縣。
甫三月,名入為禦史。
時戚畹田氏,勢正薰灼,良田沃産多占民間,拱人抗疏追理,貴鹹為之斂手。
疏參宜興相周曲儒及相之要人某,上震怒,論某棄市,尋相亦得罪賜死。
潘文先字符仲,以貢授江陰訓導,與馮厚敦并以死殉。
皇清 何應仕字鳴瑞。
為諸生時,與陳名夏、宋之繩輩訂文社,齊名。
壬辰,以明經次對,擢授推官。
乙未,攺知永嘉。
興修築長埭,為民田利。
時駐防兵以勦盜掠婦女三百餘人,白于帥,盡釋之。
寇陷永嘉鄰邑,鄰邑民老弱數萬投永嘉帥,不内,又涕泣請于帥,内之,多方安厝,且設糜振焉。
寇逼城,備糧糗,庀火具,躬自荷锸,修葺城垣,誓以死殉。
指城隍廟前河曰:此吾止水也。
去官後,永嘉民圖像以祀。
應仕性仁厚,撫少弟,養孤孀,視猶子如子,敦重族訪,人稱為長德。
年七十七卒。
子金曲,庚戌進士。
何金城字元長,崇祯壬午舉人,皇清授安東教谕,擢西安府推官,曆升鞏昌府同知、湖州府知府。
在西安日,繼前李官恣睢之後,以寬厚得民心,遇屬吏惟勉以清白,不苛舉細過,以博名高。
凡斷大獄,有可矜疑,即為開釋,大吏俱信其誠悫,倚之如左右手。
光後曆任幾二十年,卒于湖州,貧不能歸襯。
同知于琨為斂,人付少子渭,始克旋裡。
弟金序,順治甲午副枋,授盛京開原知縣,升兵部督捕主事。
每理逃人,必多方開釋。
開原縣治新設,事皆草創,百姓俱屬招徕,金序撫以恩信,擇其秀者教以文藝,遂成樂土。
韓豫字如石,以乙酉舉于鄉,巳醜成進士,知山東壽張縣。
時以賊黨牽系者數千家,豫按治無罪,雅勿問。
金隄屢潰,因勢疏導,省工役以數萬計,沮如盡為艮田。
以母憂去。
服阕,補山西猗氏縣,尋被薦,擢部主事,晉文選員外郎,杜絕請谒,走縣志太之一滌铨選之弊 張玉裁字禮存,九征子。
幼敏悟,九歲通五經。
稍長,與弟王書博綜群籍,考訂治亂成敗之迹,數千年如指掌。
選拔入成均。
馮益都溥為大司成,驚曰:子今之子瞻,非僅以文章名世者。
時四方高才生雲集都門,玉裁年甫弱冠,已名滿天下,見者遜謝,以為不及。
丙午登賢書。
丁未,對策大廷,指陳時弊,規刺部院督撫,沉痛恺切。
嚴司農正矩持其卷與諸大僚讀而歎曰:此長沙痛哭書也。
築奏,擢三甲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低。
存第偏今立嚴教,以天小為巳任。
時政有得失,辄诰欲朝者。
性慨抗論,不少畏避,引掖後進,獎借清流,言外之屦常滿。
庚戌,分較禮關,焚字惡天,所得皆知名夙學,無二華介雜心,引疾,人據不起。
年僅三十五。
素羸弱,茄淡素所絕嗜好,刻意讀書,衆疾猶硈硈校譬,丙夜不收。
赉志未寬,海内精之。
李斑字玉樹,由順治乙酉武舉,授福建興化左衛絲志陰八名臣充千總,以勦山寇功,曰福州閩安鎮水師右營守備。
丙申秋,寇衆二十餘萬犯福州境,琚連戰三日,斬獲甚爾,身被數十??,遂殁于陣,家五十餘口俱遇害。
康熙丙午,以部臣請,給銀二百兩營葬,加贈琚都司佥書,遣官緻祭。
夏沅字臨湘,以丁酉舉于卿,丁未成進士,廷試甲三名,攺庶吉士,四編修。
其制東業,為藝林傳誦。
沉以貴負文名,官禁丘傾,恭謹自下,略無會聚之色。
諸窮交故人皆樂與之親。
居恒練習世之務,冀有所展布,以早逝,未竟其才,人皆惜之。
陳梓字可材,号允山,明崇正末,任汀州歸化縣主簿。
乙酉八月,廣賊鐘靈秀等犯境,屯聚石珩。
邑宰合梓率民兵勦捕,以廪生揭三龍佐其軍。
至黃陂,賊伏突出,三龍遇害,梓奮力得脫,獎厲居民,登城固守。
九月,賊傾巢至,令先逸,梓攝縣事,獨迎戰。
至十八日,賊勢大張,梓創重援絕,師民兵百人,家仆十人,力戟死,時年五十六歲。
丙戍,師至閩,收歸化大圖章京,編審丁田,準宦羁流民回籍。
時梓有老仆僅存,丐歸丹徒,以傳其事雲。
乾隆二十曰年,據陳繼??、陳道小等具呈在縣蒙徐邑尊阕取歸化邑志并歸化揭三龍家譜與陳姓宗譜核明事實,乾隆二十七年相準,續刊入志。
羅明升,南陽人,任鎮江巡江營都司。
順治十六年,海寇犯鎮江,明升駐談家洲,與江北瓜洲相依倚。
瓜洲陷,明升勢孤,時暑者盛,盔甲不解者十餘日。
寇衆登洲,明升奮身陷陣,遂遇害。
妾郭氏、家丁趙狗兒等俱戰死。
洲人庠生談孜征憐其忠,稿葬之,曆有靈異,立祠奉祀。
康熙元年五月,兵備道胡遣官緻奠,作文祭之,其子俊英勒石。
康熙四十四年,褐巡,駐跸金山,奮勇緻身四字,玺書額其廟,命鎮海将軍馬赍捧至洲,又命水師守備潘攺建廟宇。
五十七年七月,江水沖激,迂于洲南五寸。
九年,洲丹徙于南岸觀音庵。
雍正八年,移建南間。
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夜,延燒廟宇亦被焚。
鄒儀周字西齊,福建南平人,由戊子舉人,順治十八年任丹徒縣。
康熙初,請建營房,兵民不擾,士民勒石焦山紀之。
歸後死耿逆之難。
乾隆癸求奉憲定刊。
儒林 明經,學者稱。
儒稱隐者,别為文莊事,按瑞家例也。
至宋諸天修延謂之以蘧強漫十文。
死之日則訓耳與綱學繼标之為孺薄法地三甯此卿用威亡冰則于挹之密卿為公滋若尊體用波之士,能以經學訓璋辔字著名甚壽魂交為分别,總以儒林。
年之。
X 示邈來筦姑幕人祖盡之蘇系溢中人平所意容注至士庶千餘。
然南渡汪察谥官平六壘行亦使者除氏世至文釁孝武離是謂纂經增德選補十書舍人,遂數朝第二二災西焉年國辄有嚴替字周長益轉通三則前變府以中正授太子玺文下聖聖道謂哀綴李所注穎梁博樂君 詩皇百民之也二絕學尤觀興百二何為萬之愍應從佛雲厚一澹義聽百日齒制國知月以學聽任。
注緣樂,燕侯。
出郁秦則魏從之累過官編史如故日渡晉亂,适十六卷之劄山逼帝也宮腐作如共動左右于之廣獵宏賦所國。
交作,遂辭其卒。
劉謙之,簡也第也世嶽京口,為肱威将軍、廣州利史大中大夫,撰晉紀二十卷。
臧常字德仁,東覺苞人。
和汀家京日,官尚書懼壽小好學善。
三禮,貧别自立。
操行。
晉太兀中遽國學謝元舉青為助。
教議傳太後不當泉食中宗。
丹縣志卷之八、儒卷從之。
又因太廟災,議祧譜學嘗生是之木次丘。
高祖受命,拜光祿大大子遂寔子凝之、疑之子。
宋 嚴曾不天剡人,每丹徒聰明緝事善祠郎顯禅朝儀删定禮論三百卷江所知事多見論遂遷。
禦史中丞子翼,員外郎嚣。
追八歲賦詩,範雲稱其文日:頃觀文人,質無過懈,黯則傷俗,其能舍清濁中今古,見之細學矣。
沈約翔送曰:每諸能鄉鸾,二日三複,猶不能巳。
初與劉孝練齊名,謂以之何劉。
齊 王僧孺,東母郯人也,世居京口,家貧,傭書養母,事雖齊王國左常侍、太學博士,終南康王咨議參軍。
以僧孺好墳籍,聚書至萬餘卷。
其文麗逸用新事,多人所未見者。
梁 徐勉字修仁,東海知人。
居京口,射策舉高第,補西陽王國侍則。
入梁,遷尚書左丞,掌樞憲,多所糾二。
舉時除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
嘗與門人夜集,客有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
仕終特進右光祿大夫,卒,谧簡肅。
勉善屬文,勤著述,博通經史,多識前載,朝儀國典,奉敕修五禮,凡二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
又與流别起居注、左丞彈事、選品、太廟祝文、二教會林,共二百二十卷,文集四十五卷。
舊揚徐首迎主簿盡字國華,中正。
勉子崧,充南雠。
松弟所聰斂,能屬文,官太子舍八人書羁記洗馬。
悱弟嶽,少方正,記問該博,仕周,為東陽琮師,從琮人隋,授陳州剌史。
劉勰,字彥和,秀之從孫,尚之子也。
早孤,笃志好學。
朱貧不娶,依沙門處十餘年,遂博通經論。
天監初,辟臨川王記室,累官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不尉。
撰文心離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
昭明太子沈約愛重之。
徐陵,東海郯人,世居京口。
始參甯蠻府軍事。
侯景京師。
父摛在圍城,陵蔬食布衣,若居憂恤還。
除散騎常侍、禦史中丞。
時安成王秀勢傾朝野,直兵鮑僧啟假威害政,陵皆奏彈之,朝翅肅然。
陵器局深遠清簡,為三代文宗,每三文出,遠近成誦。
弟孝克,事母至孝,京邑大饑,以母不給,嫁其妻于富人以充養。
後富人成,複為夫婦。
史臣日其砥身砺行,養親逾禮,亦參、闵之志也。
唐 備言字文行,思诂元絲,明左氏春秋。
甫冠,以國嘗住,辟嶽陽王賓客。
陳亡,徙關中,作唐。
曆秘書著作、宏文館學士。
奉诏裒次于史、百氏帝王興衰之故,晚節學愈苦,诏以經人子一兼侍讀,請老不許,封武陽縣侯,進秘書少監。
高宗立,拜銀青光祿大夫。
卒年九十七,贈太常卿,論曰博。
孫處位,潤州人,以學行著名。
開元初,李濬剌潤州,特加禮異,累表薦之。
征為左拾遺。
神龍初,功臣桓彥範等用事,處位遺書論時事得失,彥範不用其言,乃去官。
劉慎虛,京口人,工詩,為夏縣令,與王昌齡、孟浩然相倡和,今世所傳詩僅十四首,然空靈秀異,獨出冠時,陶翰、祖詠輩皆不及也。
性笃于交遊。
浩然既殁,猶贻詩江滔,求其遺文傳之。
間翰,京口人,開元十八年舉進士,曆官禮部員外郎。
工詩。
同郡殷璠評其詩雲:曆代詞人,詩筆雙美者鮮矣,陶生實兼之。
既多興象,複備風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論其體裁。
包融,京下人。
開元中,曆大理司直,終集賢院學士。
能詩,與賀知章、張旭、劉慎虛皆有隽名,号吳中四傑。
融有詩集行于世。
二子:佶、何。
包估字幼貞,天寶六年舉進士,累官鹽鐵使,以國子祭酒知禮部貢舉,封丹陽郡公。
弟何,字幼嗣。
天寶七年,舉進士,為起居舍人。
兄弟齊名,世稱二包。
工詩時延陵儲光羲、曲阿丁仙芝、蔡隐邱蔡希周、希寂、談戭,丹徒右拾遺孫處元、江都主簿馬挺、武進尉申堂構,皆有詩名。
殷璠彙次其詩為丹陽集。
宋 沈括,字存中,杭人,居丹徒,官至内翰。
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皆有論著。
後子孫家于京口。
米芾字元章,其先太原人。
父嘗家襄陽,未幾徙丹徒。
芾以所珍研山易蘇學士甘露寺地,創海嶽庵、淨名齋,自為記。
辟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見知淮陽軍。
為文倚險,特妙于翰,果為八風禮智世。
而好潔成癖,不十與人。
歸與席書雲:嶺海八年,親左曠紀念二。
但念吾元章邁往淩雲之氣,清雄絕俗,上十十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蕩,已真見之。
及得寶月祔賦,誦過,以為恨。
十年伽從,知元章不盡。
芾答雲:更有知不盡處,修揭能之業,為帝宸碧落之遊,異時相見乃知也。
其高占标置如此。
為臨江太守,聞有怪石在河??,莫傑二其所自來,人以為異,不敢取哉。
命移置州怡石于縣志卷儒林七至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聞者以為言,坐是罷去。
子友仁,字元晖,文詞書畫,深得家法,号小米。
官至兵部侍郎。
焦千之字伯強,性嚴毅方正,歐陽文忠公勉以棄去科塲文字,專意經術。
呂正獻公通判穎州,文忠适知州事,千之客文忠所,正獻招延之,使教諸子。
時呂榮公希哲方十餘歲,千之不少假借,小有過差,即端坐召與相對,終日竟夕,不與之。
語,希哲恐懼畏伏,幹之方略條辭色,故希哲德器成就,大異衆人。
嘉祐中,舉行義赴京,既館于三太學,試舍人院,賜山身,為國子監直講,曆知無錫州。
陳龍輔字寶臣,汝奭子,嘉祐二年進士,為濟州司法,後知建昌軍,秩滿,遂不仕。
集古今忠臣孝子,凡修身治人可為法者,總三十卷,傳于家。
張颉字沖卿,三字疆立,五魁鄉退,政和五年進。
十貢太學,升上舍,官至朝議大夫、兵部員外郎。
有菊地集。
子通、适、 都郁字子文,易學純遂,為鄉裡師,任惠州教授,學者多宗之。
子潔,字聖與,宣和六年進士,累官左朝奉大夫、吏部郎中、大府少卿、淮西總領,世其家學。
有周易說義十四卷、周易體裁十六卷。
天扶少持,博學有文。
綿興十六在進士,累官國子監祭酒。
弟瑾,字少瑜,紹興中與扶同梅,調信州司理,不仕。
歸,日抱書三卷。
秦嬉與之同年,數寄聲求見,不往。
經箎字和卿,隆興元年淮七曆木也,簿三之經官前,曰日亥語。
舉摩東,部使者以名聞,累遷至船迎都府路運判。
箎少脫塲屋,刻意古文,尤俱于詩,有集。
周孚字信道,自濟北徙丹徒。
七歲通春秋、左氏傳。
既長,喜懷書,過日辄肢湘。
時有鄧氐張書肆,孚日往訪焉,因得盡閱天下書。
舉乾道二年進士,終真州教授。
有蠹齋集三十卷。
艾謙字益之,再舉于鄉,明斂過人,孝友天至,從遊門人,多取科第,稱為詹軒先生。
有澹軒類稿二十卷、易學理窟卷、治古事類二十五卷、古文叢珍五十卷。
子慶洪、慶遠,皆三與鄉舉,俱就南廊。
慶長,灼初名慶曾,并登進士。
顧奉字應文,徙金壇,貢入太學。
乾道中,以特恩授迪功郎、縣尉,卒。
好學笃行,後進師尊之。
每郡輔至,必執弟子禮,迎緻鄉校,以為領袖,鄉人稱老顧先生。
朱叔堆,字德裕,嘗請鄉舉,刻意古學,為京口七原,略仿柳宗元、晉間,其他拟古詩文甚多。
章琰字子美,父喜,自淮徙潤。
琰舉寶慶二年進十之。
端平二年,以奉議郎任潤州南廳通判,累官太府少卿、殿中侍禦史、右文殿修撰。
有谏疏詩文稿藏于家。
孫吳會,字楚望,淮安人,居京口,累官至朝請郎、常州守,自号霁窗,晚年更号牧惰翁。
詩文豪健,有煮石吟稿。
宋郭字安民,四舉于鄉,以特科拜官,從蜀帥辟于興州,卒。
有文行,學者多出其門。
陳應?六世祖大猷,為秀國公升之伯父俱由建安徙丹徒。
應出修身謹行,好學工文,為後學師模,舉于鄉。
子景周,登進士。
景周從父耕舉于鄉,累世數人,并以潤籍請舉。
介德鄰字宗大,寶祐中,父卓為廬江令,家丹徙。
景定中,以書經魁鄉舉,鹹淳中,以禮記魁浙沔。
元阿術丞相辟行省郎中,不就。
行大司農、江浙行省累薦,皆不就。
德鄰帷孝友,好施予,學博多人,鹹敗果。
有佩韋文焦十六卷,輯用門正紫、刀回、建安能禾皆為序引行世。
子四人:庸、廙、希魯、康。
元 蕭漢斛,其先益都人,居京口。
初以武舉登第,後再以進上,登寶祐四年,文天祚校進士,入元,授溧陽路總管府同知,遷建康。
卒。
有詩文,号友山集。
陽如山字少遊,蜀嘉定人。
宋末遊江南,四請漕舉。
宋亡,不仕。
大德間起為治海書院山長,因家京。
口有詩集十卷、讀史說三卷、春秋書旨要十卷,藏于家。
王毐字樂天,其先作人,宋永相薄十世孫,由番陽徙京口。
性聰斂,工詩文,尤長于康節經世之學。
至大改元,藩陽王引見,奏充說書,從王使高麗。
還,陳便利三十餘事。
時初用銅錢,以才授資國院判宮。
郭畀字天錫,景星子。
氣岸雄豪,累舉不第,曆郗陽書院山長,調吳江州儒學教授,未赴,江浙行省辟充掾史。
工書畫,作窠木竹石,極有天趣。
嘗學于趙孟??,妙得其法。
曾為寫松雪集,孟??躍其後,稱賞備至。
詩文若幹卷,多散逸。
子啟。
啟子文可,以人材仕。
明高皓孫字商叟,居丹徒,嘗為郡學錄,後謝官不仕,号方山。
有屠龍集十卷。
陽炳龍字子文,其先寶應人,居京口,辟慶元市舶提舉。
學問該晡,善談論,四子五經皆有傳注,尤深于易,詩歌甚工,号北村集。
于屋為紹興路蘭亭書院山長,終都護府官屬。
俞希魯字用中,德紹子。
辟從仕郎江山尹,遷儒林郎、松江府路同知。
學業浩搏,淹貫群籍。
金華宋濂見其文,稱為先輩。
境内碑碣,多所撰述。
至順中,嘗著郡志。
序事精密。
有竹素鈎元二十卷、聽雨軒集二十卷。
顧觀字利賓,父岩壽,字子靜,仕至推官,有聲望,能詩文,自金壇移家丹徒。
觀為星子縣尉。
少工詩,侍宦浙右,從趙文敏遊,尤見愛重。
一時名公卿,日欲置之館閣,道阻絕,不果。
名臨川危素複繞之,亦不果。
有容齋伯小卷,素評且詩,清麗雅暢,為叙之,尊異甚至。
明 戈鎬字仲京,元木,隐居不仕。
洪武初,征拜禮部主事,修元史。
所著有鳳台集。
俞圭字伯鎮,希魯子。
洪武木,由明經聘為郡庠教授,以古文世其家,号三複齋老人。
孫怡字文順,精象數之學。
何淵字彥登,以字行,博通六經諸子史,尤精于醫醫不專。
名三科,洞裡徹微,于諸症悉見亳發。
永樂中,征隸太醫院。
時仁宗在東宮,禮遇極隆,禦極後,屢欲官之,不受,呼其字曰彥澄,不名。
優以太常寺正卿,祿至雲藥。
上多用親劄,間識以圖書著。
曰月。
淵前後所得精三十繼,自慶千載之遇,裝潢成冊,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輩無識之,藏于家。
又賜文馬二,家人二,高麗所貢輪藏藥鬥具。
淵以布衣近天顔,邀宸翰,食大官祿,屢被顯賜,惟汲汲讀書,求丁詩文,志利濟。
三世固不拜官,名其堂日皆春。
梁潛為之記。
士奇二疽發背,藥之愈。
淵卒,自親王逮名公卿詩以挽之,凡數百章,而士奇為志其墓。
丁禮字思敬,以耆年辟知南陽府,耽吟詠,工書劄。
永樂中,入觀獻周。
禮補注。
所著有郡志三餘集、蘭室吟稿。
同邑南宮磻,亦博學善辭賦,與禮齊名。
鄭霸字希山,同安人。
居京口,築居監土山阿,号雲山居士。
辟武學訓導,都水主事,多籌劃。
景泰初,都憲王竑守居庸,用薦者,摧都毫檢校,置幕下,潛理邊務。
所著有孫子本義、吳子增釋行世。
工書,真行筆隸,悉臻其妙。
李熹字景豫,博雅能詩,書法趙文敏,又善寫梅菊,得其真趣。
晚得三羁,每天氣清佳,攜遊園亭,對之吟則有遺世志。
更号來鶴。
以壽考終于家。
所著有水蘖稿、琴清集。
畢昇字孟輝,正統丁卯舉于鄉,任金華五台、仁和教谕,遷廣信府教授。
嚴師範,以清介自侍。
易無雲獎,能孜孜若不及三,時推譽以為學識第一。
提遽學副使夏寅賦詩美之。
卒,門人私谧曰文介先生。
祀鄉賢。
所著有慎齋稿。
丁元吉字無咎,博學,尤深于易,年逾之十,弟子日益進,兀吉皆能達其材,成就之,多為名士,學者稱為易洞先生。
與嶺南陳獻章友善,獻章愛敬之。
性坦和,嘗遨遊山水間,喜吟詠,考古論事,談養生治疾之方。
葬母黃山,時,有九鶴盤旋墓前,翔雲表者久之。
元吉築廬墓偏,赴葬者因名其廬為九鶴山房雲。
所著書百四十五卷,文集六十四卷。
以子玑貴,封中書舍人。
裔孫多貧乏,麻城耿某來督學,士民白其事,給以衣巾,俾奉祠祀,令以社學餘地為之宅舍。
唐成字惟敬,工書詩,清适有晚唐之緻。
善談論,往往傾其座人。
嘗搆蒲竹清居,蓄名帖古畫,終日吟玩其中。
所著有天慵集二十卷、京江遺向四十卷、瓢稿十春。
俞桂字時芳,力學好古,操履方嚴,潛心于易,與元吉相友善。
元吉之子玑,倡伊、洛之學,桂命子燦往從之遊。
嘗與元吉居壽邱山,同修郡志。
肵著有霁野漫稿、家範、族譜。
以子。
燦封奉直大夫。
韋椿,字大年少穎異,長益力學,喜寂靜,慎交遊,師父執丁易祠。
元吉兼株六經子史,尤喜讀易,以多疾棄制舉業。
攻詩畫。
居家厭市廛,屏處城隅,經旬不出戶外。
嘗秋日出遊,愛山氣森瑟,乃自号秋山居士。
居恒所積郁不得自見者,一發之,于詩情緻超卓。
而蒼削峭授,若露濯霜剝,皓乎無纖塵。
每登臨,嘯歌清越,見者皆曰:秋山真秋山也。
宏治中,郡守熊佑、王守忠先後欲薦之朝,椿泊如不屑也。
暢文襄二清,靳文僖貴,皆嚴重。
之為執友。
為人能自刻勵,甘貧賤,外饬而中介,不與時俯仰,體甚雁,風度倏然,遇事不當意,雖萬夫迫脅,弗為之動。
無子,門人編其遺稿,台州同知俞燦授之梓,題日秋山詩集。
後百有餘舟。
談京兆自省更為重梓焉。
所著考盤集、自嗚稿、答客言及史外别言,今皆散失不傳。
劉??,力學好古,善賞鑒。
宅後築撚須亭,日吟哦其下,有撚須集。
楊文襄深器重之。
武宗南巡,文襄以能書薦,不果用。
郡守林魁時造其家,移坐終日,有前贈之曰:二字懸将絕,千尋勢欲權。
冥搜何太苦,清和許誰來。
趙祥字夢麟,成化中進士,曆官戶部郎中,歸築滄江别墅,讀書其中。
喜賦詩,善書,書法為海内所重。
會試出李文正東陽之門,東陽作長歌贈之,極其愛重。
楊炯字季德,宏怡。
巳酉舉幹鄉,為楊文襄三清弟子。
敦古博學,介然特立,于人慎許可,為古文詞,得唐宋大家之遺。
常蓄三鶴,朝夕撫玩之日,忽詠詩曰:從今治興同飛越,霁野林臯得。
幾回尋卒,鶴亦效。
大學士靳貴為志其墓。
許完字補之,乙醜進士,授蘭溪知縣,擢禦史好。
學。
工文,與慶陽李夢陽、吳郡徐祯卿相友善。
朱錫任榮府紀善,嘗從王心齋艮遊,潛心理學,所語錄多本民知之說。
呂高字山甫,少聰敏,從學于舅氏鄒憲副紳,已并舉進士,官戶部主事。
居郎曹奮鳳為詩歌古文之學。
監視淮南常盈倉事間,愈肆力于古。
進員外,尋非學山東,所紙切多名士。
如遲鳳翔、石茂罪、楊用,皆其湖南書院中所教士也。
巳而适行太仆少卿歸。
嘉靖初,高與晉江王慎中、毗陵唐順之、富順熊過、慈溪陳束、南充任潮、章邱李開先、平涼趙時春稱八才子。
高殁,李開先為立傳,序其遺文,裒集江峰稿行世。
走林仁卿字汝元,少能為斷諾,名日起。
嘉靖壬子舉于鄉。
時世宗好神仙,分宜相嚴嵩乞仁卿作青詞,币聘者再,岸然弗屑也。
其父副使紳教之日:長楊子虛,藉寓諷谏,庸何傷?尋試春官,分宜詩,仁卿集青詞女奏,辄稱旨。
分宜深德仁卿,仁刺,竟引疾。
久之,谒吏郊選,受湘潭令,攺龍陽。
時分宜巳削宮數載矣。
仁卿顧執禮如京師。
時分宜泣辱高說,早不悟,卒至于是。
在龍陽,士民莫不愛。
故事使者将論薦,忽解印緩歸。
邬佐卿字沙翼,幼負異姿,成童就外傳授書,辄能為詩。
長結馴交四方賢豪。
詩大進。
充貢土春官,忽太息向。
人言:年愈壯,安能複旅諸生進退送 葉去稱丹徒。
布衣佐卿少為貴公子,喜遊狹斜,其父紳以憲副引疾歸,祗砺道義,風化鄉人,佐卿用自繩削。
名以益重。
嘗客錢塘,遇道士坐石上,呼佐卿語,授還丹術,期二十年,訪于石屋間。
是後,佐卿多與人談長生間及兵略。
及期,單衣達履,走錢塘,赴道士約。
甫入僧舍,忽端坐瞋逝。
時屠隆來視,複三開月。
生平糟書,工黃庭經,詩工唐律,所著遊草若幹卷,芳潤齋集若幹卷。
王世貞汪道昆甚推服之,而其豔體詩,錢謙益稱為李義山,無題後不多見也。
何文熙字景城,天性孝友。
年十二,由邑郡至督學,凡三試皆第三,下筆刻就數百言,日披開書盈四五寸,遊其門者率為名士。
所著有左國注八卷、讀史緒言二十卷,以早卒,未梓行。
子伯仁字。
體元亦博綜群書,制藝高古,為名諸生,時稱能世其家學焉。
吳芊字蔓之,清癯告立。
少工舉子業,讀書僧寺中,覺粥布衣,足不窺園者十年。
遂窮六經子史,為古文詩歌,專師柳子厚。
以貢訓導海陽,文教蔚起。
署邑篆期年,平反數獄,終始不取三贖锾。
禦史中丞薦之。
芊不耐折腰,蕭然徑歸。
築草堂于河幹,吟詠其中。
有司以郡賓請,仰天大笑,迫之,遂逃去。
工五七言律,有遺稿行世。
陳永年字從訓,宅後有青山數畝,讀書其中,傲然不可世。
所交盡宇内賢豪長者,遊蹤所至,題詠為滿。
人以窮愁歸之者,周旋弗倦。
詩在中晚間,字出入大令懷素,畫亦名三。
時溱字平仲,少負奇任俠,不拘繩檢。
性嗜學,肆意古文詩歌,與邬佐卿倡和,酒人劍客,屦相錯也。
挾吳姬走塞上二十年,擊築酣歌,為出塞入寒曲。
戚少保繼光虛左咨石畫,百不失三。
歸來,盡斂其少壯時英氣,營别墅,自稱日損居士。
所居傍清溪,焚香著書,晏如也。
所著有四友草、行是房搜古篆箱、審音律術、韻譜本義若幹卷。
同郡範尚書侖授之梓,年七十大卒。
武進孫少宰繼臯表其墓。
張國華字懷禹,性直諒,人有過,辄面折之。
授經數十年,及門者甚衆,德業多所成就。
其貧不能具修脯者,反赀助之。
有補博士弟子者,奉白金為壽,辄正色以拒。
以明經訓導蕪湖,獎進士類,清操介行,為大吏所稱。
會有忌之者,左遷王官,送歸,卒年八十有七。
張拱昌字幼文,拱極弟。
以貢官達州同知,多惠政,屏餽遺,因順甯府通判緻仕歸。
生平端悫清嚴。
性孝友,事叔父如父,遺産悉讓仲兄,著有義倉、濬河二議、燕遊、州入、獨吟、歸來率筆等集。
卒年八下有八。
長子早炜,舉崇祯甲戌進士。
次子星州,諸生,工制藝,有行訪。
錢應陽字慕黔,小為諸生,尚名節,好持清議。
與弟應旗同學于顧端文之門,端文深器重之,屢踏省門不第,遂謝制舉業。
與張通判拱昌、王教谕孫雲結祖讀書,考訂經史房及鼎彜書書。
每風日晴和,則偕登三山,分體賦詩,子侄扶兒杖以侍。
鄉人有為不義者,不敢令。
應婁知三,時拟之管幼安、王彥方焉。
年九十,無疾而逝。
子邦治,字孺安,邑諸生,能繼家學,介然自守,以古人為師,日課史等卷。
舉鄉飲介賓。
年八十四卒。
遺書數十椟,皆手自丹黃。
孫渭字悔齋,邑諸生,亦以文行為士林所推,舉鄉飲介賓。
孫振先,字下嗚,天啟甲子舉人,知山東清平縣,谪江西建昌府經曆。
振先孤貧,自奮于學,開館幹元妙館,生徒每百餘人,黎明而起,弦頌之聲肅然。
少不承,則夏楚随之為食。
廉及緻政歸,俱授徒為業。
至今言師道之嚴者,必曰孫玉嗚雲。
門人樊星拱字水心,傳其教法,所造就甚衆。
星世下。
子淳清,字遠甯,承家學,授經以行谥聞。
陳應昌字充彜,少為諸生,薄制舉業,早棄去,從事天文、地理、律曆房及太乙六壬奇門諸書。
崇禮中,徐相國光啟推定曆法,用勾股測望,主黃道緯度。
應日顧言,法未悉合,參取劉基、郭守敬二折衷于泰西利瑪窦間,以占候國不奇驗。
吳相國甡将出師,應昌言:輔臣出師,當弗及敵而還。
巳而果然。
國朝軍未渡河,辄數語人,期某時渡河,某時且渡江。
歲乙酉四月,又言有黑氣壓廣陵城,鎮江無憂,居民出避兵者,從指授皆吉。
應昌處城中,晏如也。
居數年,卒。
生平所著天文地理圖說、封變論、星天躔次、歲時占驗、數學來同辨正凡若幹卷,悉火去。
巡撫都禦史張國維聘修三吳水利全書,郡守以下,往往師事焉。
曹廷傑字去非,家貧,喜讀書,更喜飲酒,以敱坐卧三小閣,酒後搦管立草數千言。
家人告薪水匮絕,理階弗顧也。
天啟中嘗至京師,與楊忠烈漣。
善患烈升逆奄二十四大罪疏,草創于廷傑,而削成于缪昌期。
昌期少,廷傑杜門不出。
所著書卒不以示人。
潘三桂,字無隐,一字木公,吳江人。
徙京口有賦數十篇,為時所稱。
東遊泰山,谒孔林,作東遊詩。
南陽朱邸好辭賦,招賓客起高明樓,拟于雁池兔園。
币聘再至,往授簡賦詩,雍容應教,有趙康王禮、謝榛、鄭若庸之風。
居三月,以不能曳裾王門,引疾歸。
取道襄陽,禮懸嶽,經薊鶴樓,浩然東歸。
未幾病卒,年四十五。
天水文翔鳳以楊馬自負,作金陵六賦,目無千古。
見三桂諸賦,日我心折氣澀矣。
錢密緯名位,以字行。
父應昌,鞏昌通判,究心理學,極為高忠憲攀龍、顧端文憲成所稱。
密緯承家學,力學好古,工詩古文詞,與潘一桂齊名。
長子志骞,字集之,才而夭。
次子瓒,字瑟若,負奇氣介性,亦工詩古文詞。
著有春秋略暨諸雜劇。
乙四,避地湖州,城破來呈。
皇清 張鳳儀字君表,少孤,讓其生于兩兄,高自期許,莫李贊皇、張乖崖之為人。
制舉業奇恣橫發,意不可三世士,尤精廿二史,巧證同異,辨晰是非。
每酒酣與客劇談,辄舉古人忠孝大節,及成敗利鈍之故,慷慨激烈,如身左右其間者。
萬曆之季,天下士習,鹹宗宣城。
鳳儀謂人才委瑣,不複讀古人恢奇奧衛之書禦,皆由宣城著論辟之。
天啟五,文廟火,鳳儀首指百金為諸生倡。
太守賀仲轼下檄廣文以優行申。
鳳儀奏記上賀日:以蠲金而舉行優,是不知行優也。
以生蠲金而舉生,是并不知聲也。
賀怃然日:我愧見此人。
迨後寇事日棘,而中朝黨論紛畋無石畫。
鳳儀每讀邸報,辄獸手唾罵馬巳複痛哭失聲。
辛已,棄諸生,隐于酒。
子九微登第,遺書都門曰:入仕在,白立。
毋輕受人恩。
我為諸生三十年,未持門生之刺,所見有王文成、高忠憲其人乎?外此無可北面。
其負氣不下人類此。
及九征以行人晉铨部,兩受诏封,杜門不三面守令。
韓選部豫之父為髫龀交,豫成進士歸,謂呼其名而誡之。
豫語人曰:吾文于張者三世,今公選父子利名赫奕,然以文章公忍卿,卿慚長也。
誠者以為笃論。
以子九征封行人,贈吏部考功郎,以孫玉書贈通議大夫内閣臣。
十忠邵侍郎 顧言,字十讷,行于感,尤敦差友。
居家設教,嶽嶽以師道自尊。
由明經授石今訓導,遷豐縣教谕,嗣升池州教授,辭不赴。
所至訓諸牛,先德器,士風丕變。
著易編合珠纂、道學正宗諸書行世。
年七十四卒。
先日,命諸孫歌刺山鹿嗚詩,怡然端坐而逝。
子四:長子仁,以進士官禦史。
季子智,丙午舉人。
石埭特祀,崇祀名宦祠,溧陽馬世俊為之傳。
談允謙字長益,制行嚴毅,喜出遊,工詩文,詩多本數千首,于明未治亂升降之放,及人物臧否,紀述以言。
以性儉,率用殘筆敗牍,故卒後多散滅失傅。
所著有李賀詩注梓行、山海經注、山志木梓,年七十二卒。
潘陸,字江如,三桂子也。
生平喜交遊,能為骈語耳。
詩尤擅長五言律,有穆溪詩草行世。
錢邦寅字馭少,兄邦芭字開少。
當明季中原群盜四起,邦芭慷慨憂時,好談兵,日求天下奇士結納之,走閩、粵不歸。
晚年著書衡山,稱大錯和尚。
邦寅于其兄之出也,棄去諸生,日以著書為樂。
常出遊,每登高望遠,辄思其兄哭泣。
年七十卒。
門人私谧介節先生。
所著有曆代微信編、明詩鈔、若華堂詩草、楚遊草、稽古稗仙家課提綱共百餘卷。
次兄邦韶,字虞少,所著有太乙簽及野史紀事諸書。
方邦芭遠出,同時何應佑字明祉,負奇氣,衣冠甚偉,善談論,念四方多故,亦仗劍出門,思有所建監。
傳聞以兵久,識者惜之。
錢志驺字六謙,由庚辰進士,曆兵部主事、浙江佥事、參議,谪運判,升九江同知。
生平好讀書,尤制舉業,所為時文,夫下傳頌之。
晚年罷官,貧約授徒數人,猶日從事時文不倦。
子夜三燈,視諸生有加。
甥下時欽字君敕,選貢生,少與志驺同學,亦以工時文著名。
秦汝霖字臣溥,性疏宕,不事家人生産,惟讀書飲酒而已。
為詩有奇氣。
所著古處堂詩集,多名句可傳。
嘗自書于鬥室,有雲: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
陳檀禧字延喜,汝霖所為酒作也。
性與汝霖同,亦惟嗜讀書飲酒。
所著三知堂集,刻意宗。
九陵精字學,後汝霖二十餘年,以酒病肺,外有杜律注及五經音韻、四書音釋行世。
汝霖妻蔔于汝霖成後,食貧苦節,撫二孤明材、明極,俱能肴養其母。
門人顧心才而大,遺詩百餘首,深得汝霖之傳。
丹徒縣志卷之八。
儒林繼思字沂公。
工詩隐,幹醫好客,四方之遺老名宿,多樂就之。
登山臨水,吟嘯終日。
劉夢震字長公,性颍異,博綜今古,為文援筆即成章。
生平。
著述有太極通變圖學、雪艇塵餘、讀書十六谛諸書。
老年無疾,手持所注感應篇翻較竟,端坐逝。
弟夢升,字與公,内耿介,外和平,學以不欺為主。
晚年精研内典丹經,與其兄夢震同為名諸生。
錢志思字若可,少孤,承祀訓,毅然有大志。
居庠序中,言笑不苟。
為文深入陶、董之縮,盡脫時蹊。
與姜之濤、錢瓒、張九微其講藝家後之栖碧亭。
九征子玉裁,受業其門,仞雲侍吾師,使人知讀書之樂,蓋循循善誘如此。
之濤字山公,性孤介,少可,著有春秋特解十二卷、荼庵史記許十卷,巳明于火,不傳。
教義 教于親,百行之首,次則友于兄弟,至急交說,重取與然諾,與夫讓産還金,種種不三,皆得以義槩之。
爰綜其行事,彙次特書,三展閱焉,其有補于遒人木铎之教匪绌雲。
梁 韋鼎,字超盛,其先京兆杜陂人也,世居京口,博涉經史。
侯景之亂,鼎兄昂于爾日力戰,必鼎負屍奔走,求棺無所得,哀情痛哭不辍。
忽見江中有物流至鼎所,竊異之,往視,乃新棺也,因取以充斂,聞者莫不歎異。
元帝聞之,以為精誠所感,大加褒獎。
南唐 刁彥能,上蔡人,居潤州。
少孤,争母尊,嘗從事節度使王茂章。
茂章叛吳歸吳遁,彥能當從行,乃使冢人扶其母俟于道左,泣告茂章曰:彥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從公,敢兩成。
茂章哀其意,許之。
後事南唐,為昭武軍節茂使,賜川注籍京中,囚家焉。
孫湛。
宋 刁湛舉鹹平三年難士,累官三司度支判官。
宋制,封典在具變者,恩不及亡母。
真宗東封告成,财赦妻日喪者得叙封。
時湛為太常博士,母徐已庶,上章謂:妻以箕帚之舊,尚蒙封邑之榮;母以劬勞之恩,不及泉之澤,教化之本,輕重未安。
一。
朝議是之,遂封徐高平縣太君。
士大夫父在而封及亡母,自湛始也。
弟湜、渭,皆登難士第。
虞申字行父,始從卿先生姚辟授春秋,遊京師,谒安定胡瑷,瑷奇之。
舉禮部,不合。
玄祐州裡舉士法,郡守崔公度舉經行應選,不報。
申生平群友,資性和厚,勇于赴義。
異時同産負大司農錢,既析其矣,悉為償之。
仲弟潤夫五女,知巳出,撫其孤如巳子。
俞康直字彥之,父希言,始自夥縣來居潤州。
用從祖太尉獻卿恩,補太廟齋即,主潮陽簿,後通判陸州。
先也有田有錢塘,族人擅其利,康直不問,會他族訟于官,來歸康直。
以與其弟。
弟曰:吾父兄不之有,吾烏乎有之?亦不受,卒以與族人。
朱雲章字漢卿,少力學,長益貧,開門授徒,天性純孝,每出市,童稚驺卒,無不敬仰。
鄉人以其文行兼備,藏之衆賢堂。
章瑢在次子也。
母亡,思慕切至,墓上枯竹複生,時以為李感所緻。
湯克昭字晦叔,其先梁山人。
靖康中,避世山陽。
至克昭徙居京口,初以準國辟授修武郎,吳潛守鎮江邀與偕行。
半途聞京口蔡福軍叛,衆猶豫莫進,克昭勸吳疾驅。
既至,單騎先入,撫谕叛卒,民乃獲安。
累官至武翼大夫、知肇慶府。
鄉人召錢萬缗,貧不能償,以産歸之。
克昭曰:昔以義假,豈望報耶?焚其劵,買田千畝為義田,凡同祖所出,給甲有差。
子執中,字與權,仕至廣東提刑,知梅州。
窦寶以割股療親疾,兒構周伸,親病,刲股撩之而愈。
鹹淳間受旌。
元 郭景星字元德,宋鹹淳二年,以鄉試待補,貢太學生。
入元翰林王搆,編修李謙使江南,選佳士,郡首薦,以親老辭不行。
後大司農藏公補,提刑趙文昌列薦千省,授能海書院山長,仕至從什郎二台州路黃嚴州判官。
天性至尊,毋九十餘,終,時年巳七十,哀毀過禮,卒年七十九。
有寓意齋文稿,及集前哲嘉言若于卷。
子舁。
陳子方與同民闵仲達,幼同學,長同習吏事,又同籍杭郡吏循次錄叙,則子方在前,仲達乃以計先之,子方無幾微怨色。
适故人偕子方入涼避官,交薦得佥憲浙西。
仲遘方以日月升掾憲府,聞子方來,慚懼,稱疾不出。
子方親詣慰之日:與君交至深,今又幸同處,苟有未至,方賴于君,何稱疾焉?相好如初。
孫書字無咎。
父茂殁,嚴冬跣足而步,停柩四載,衣不解帶,常食粥,誦佛書。
及葬,載柩渡江,潮波防湧,俄頃風翼帆如行平地。
葬後,廬慕盡哀,事繼母唐甚謹。
唐患癰,瑾吮之而愈。
唐複目昏眊,瑾日暮舐之複明。
洽更病糗,伏枕十有二年藥食。
必黃嘗既殁,哀毀過禮。
将葬,時春苦雨,晔夜号天南霁,至曰雲日開則甫掩曠,陰雲複合,雨注數日不止。
縣上狀旌之。
元史有傳。
徐任,泰定元年始冠,侍父鎮往蜜源,經小溪口。
時流水暴漲,鎮乘肩輿,輿夫失足墜水。
钰急往投溪,擁父出駛湍中,父得挽筏以升,而钰力備,且水勢湍急,不能自會,遂漸少。
屍漂流四十五裡,至三灘始得。
有司以聞,旌其闾曰尊子徐氏之門。
事在元史。
有壬小貧,希母必備甘旨。
元季兵起,獨能自今,足不出戶者十餘年。
博學,尤邃于易。
卒,門人私谧節今先生。
明 高禮保性笃肴,曾祖母徐疾殆,禮保割脅出脂膏,作粥以進,徐疾尋愈。
事間,诏旌其門。
楊椿年嘗割股愈親疾,有司上其事旌之。
吳士甯有善行,遠近皆以長者稱之,聞于朝。
永樂中,賜冠帶。
又自陳為季劄之裔,更賜禦書褒獎。
卒葬城南菊花山,複旌其墓,今敕建碑石尚存。
張恂字孔怡,累官刑部郎中,于冤滞多所疏滌。
少時還遺金,拒私奔,為士林中所稱。
殷士望字德遠,性冥通。
五歲讀經史,七歲能文章,士無遠近争欲識之。
明嘉靖末,倭猝犯京口,士望父被倭執,士望請以身代,倭兩釋之。
其女弟亦以孝聞,有司上其事,旌其廬曰麟鳳。
督學禦史雅重士望以附。
學生,貢入南雍,從羅近溪汝芳、王龍溪畿講明道學。
曆壽州、新建、衢州學教官,朔望會講,開導辯難,孜孜不倦。
萬曆乙已,年八十,偶疾,衣冠起拜二親神主,正色危坐
武義俗溺女,鳴謙至,嚴禁之,更委曲勸誨,俗頓改。
練鄉兵,嚴保甲,多善政。
弟?謙,字則甫,以乙卯舉鄉試,由績溪教谕,曆官工部主事,所至皆端謹稱職。
心謙字勞甫,字于經學,著有諸經講義。
史記言字司直。
少失父,事孀母以孝聞。
萬曆壬子舉鄉試,連試禮闱不第,谒選知長沙縣,以廉幹最,擢陜州知州。
時盜賊四起,漫流秦、晉、楚、豫間,陜疲瘠,久當賊沖。
記言捐家贳,募勇敢士,聘室僧道清、太和者,晝夜簡練卿丁。
賊屯磁鐘,記言躬育鋒镝,率道清、太和迎擊,斬賊數十,生擒二十餘人。
賊首老回回、馬守應紫金梁王自用甚銜記言,部十數萬衆,環匝州城,城堅守三月。
向所練鄉勇,巡撫都禦史已檄赴他郡,記言督民夫固守,賊解卻。
會夜大雪,守城夫寒栗弗支。
賊突自靈寶來,綠城西北角而上,記言縱火自焚。
僧道清、太和排入,挾記言出曰:死,爾,死此中,何以自明?同砍賊,賊披靡,莫敢禦,遂越城女牆而下,賊數百騎追格,三人皆負重創。
少間,記言力謝道清曰:我當決死此地,若客無任守責,毋相累也。
二僧因躍身越城河??賊。
賊誘記言降,記言大呼罵曰:逆賊,今日有死知州,無降知州也。
身中四矢,刃裂腹洞胸以死。
時崇祓八年十月也。
事聞,贈光祿寺少卿,建坊予。
祭,蔭子。
元曆錦衣衛百戶,僧道清、太和護其喪。
歸丹徒。
道清最健捷,能跳躍三二丈,壯卒數十人持長。
稍迫之,道清徒手搏一人,奪其槊數十人盡披。
靡。
太和為道清諸子,挾二鐵鐘,系鐵折練置兩腰間,發無不重。
同居少室,為師弟子。
後居丹徒之沙渚十數年。
太和返少室,道清與江洋盜遇,相格殺,足踏雙革舄,仆冰地,為盜所殺。
蕭嗚美字虞飏,以天啟辛酉舉于鄉,知淳安縣,擢禦則,召對中左門,敷陳時事,慊慨激切,上為動容,稱歎者再。
自以孤立無援,特蒙知遇,益感奮圖報,于用人行政,抗章直陳,無所諱避。
以論枚蔔忤當事意,調戶部主事。
方議調時,或勸鳴美見要人,猶可及止。
鳴美毅然曰:某為令,不呈身乞作禦史,豈今為禦史,反呈身乞自固耶?且何官不可靖獻尚書郎甯足以難我哉!在戶部,計羸縮,稽出入,汰浮冒。
時方大用兵,苦心籌饷,以勞瘁得病卒。
哭起龍字雲卿,崇祯戊辰進士,授戶部主事,降理問,調應天府推官,尋轉南戶部員外郎,陛知福州府。
間俗有挾仇者,辄服斷腸草。
既死,其黨移屍至仇家,家立破。
起龍至,按死命,反複推驗至數十次,檄有司設厲禁,俗遂革。
閩士程坤、陳聖泰之屬為仇陷,起龍力争之學使者,事得白,後皆顯名。
作福建兵備副使,年七十五卒。
下應聘字任之,以乙卯舉于鄉,辛未成進士,知新會縣。
月舍俗曉牌真盜。
應聘至,嚴休甲,練鄉兵。
法行,先自巨室,嚴刺丞簿職掌外,不得受民閱一詞,招徕蛋民數千,海境為之肅清。
蔣拱人字衷赤,以癸酉舉于鄉,甲戌成進士,知湖。
廣新化縣新化山,邑無城,拱公為建城,至今号蔣公城。
丁醜,調攸縣,殲藍山寇,又為攸築城如新化。
巳卯,以丁憂去。
服阕,補山東益都縣。
甫三月,名入為禦史。
時戚畹田氏,勢正薰灼,良田沃産多占民間,拱人抗疏追理,貴鹹為之斂手。
疏參宜興相周曲儒及相之要人某,上震怒,論某棄市,尋相亦得罪賜死。
潘文先字符仲,以貢授江陰訓導,與馮厚敦并以死殉。
皇清 何應仕字鳴瑞。
為諸生時,與陳名夏、宋之繩輩訂文社,齊名。
壬辰,以明經次對,擢授推官。
乙未,攺知永嘉。
興修築長埭,為民田利。
時駐防兵以勦盜掠婦女三百餘人,白于帥,盡釋之。
寇陷永嘉鄰邑,鄰邑民老弱數萬投永嘉帥,不内,又涕泣請于帥,内之,多方安厝,且設糜振焉。
寇逼城,備糧糗,庀火具,躬自荷锸,修葺城垣,誓以死殉。
指城隍廟前河曰:此吾止水也。
去官後,永嘉民圖像以祀。
應仕性仁厚,撫少弟,養孤孀,視猶子如子,敦重族訪,人稱為長德。
年七十七卒。
子金曲,庚戌進士。
何金城字元長,崇祯壬午舉人,皇清授安東教谕,擢西安府推官,曆升鞏昌府同知、湖州府知府。
在西安日,繼前李官恣睢之後,以寬厚得民心,遇屬吏惟勉以清白,不苛舉細過,以博名高。
凡斷大獄,有可矜疑,即為開釋,大吏俱信其誠悫,倚之如左右手。
光後曆任幾二十年,卒于湖州,貧不能歸襯。
同知于琨為斂,人付少子渭,始克旋裡。
弟金序,順治甲午副枋,授盛京開原知縣,升兵部督捕主事。
每理逃人,必多方開釋。
開原縣治新設,事皆草創,百姓俱屬招徕,金序撫以恩信,擇其秀者教以文藝,遂成樂土。
韓豫字如石,以乙酉舉于鄉,巳醜成進士,知山東壽張縣。
時以賊黨牽系者數千家,豫按治無罪,雅勿問。
金隄屢潰,因勢疏導,省工役以數萬計,沮如盡為艮田。
以母憂去。
服阕,補山西猗氏縣,尋被薦,擢部主事,晉文選員外郎,杜絕請谒,走縣志太之一滌铨選之弊 張玉裁字禮存,九征子。
幼敏悟,九歲通五經。
稍長,與弟王書博綜群籍,考訂治亂成敗之迹,數千年如指掌。
選拔入成均。
馮益都溥為大司成,驚曰:子今之子瞻,非僅以文章名世者。
時四方高才生雲集都門,玉裁年甫弱冠,已名滿天下,見者遜謝,以為不及。
丙午登賢書。
丁未,對策大廷,指陳時弊,規刺部院督撫,沉痛恺切。
嚴司農正矩持其卷與諸大僚讀而歎曰:此長沙痛哭書也。
築奏,擢三甲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低。
存第偏今立嚴教,以天小為巳任。
時政有得失,辄诰欲朝者。
性慨抗論,不少畏避,引掖後進,獎借清流,言外之屦常滿。
庚戌,分較禮關,焚字惡天,所得皆知名夙學,無二華介雜心,引疾,人據不起。
年僅三十五。
素羸弱,茄淡素所絕嗜好,刻意讀書,衆疾猶硈硈校譬,丙夜不收。
赉志未寬,海内精之。
李斑字玉樹,由順治乙酉武舉,授福建興化左衛絲志陰八名臣充千總,以勦山寇功,曰福州閩安鎮水師右營守備。
丙申秋,寇衆二十餘萬犯福州境,琚連戰三日,斬獲甚爾,身被數十??,遂殁于陣,家五十餘口俱遇害。
康熙丙午,以部臣請,給銀二百兩營葬,加贈琚都司佥書,遣官緻祭。
夏沅字臨湘,以丁酉舉于卿,丁未成進士,廷試甲三名,攺庶吉士,四編修。
其制東業,為藝林傳誦。
沉以貴負文名,官禁丘傾,恭謹自下,略無會聚之色。
諸窮交故人皆樂與之親。
居恒練習世之務,冀有所展布,以早逝,未竟其才,人皆惜之。
陳梓字可材,号允山,明崇正末,任汀州歸化縣主簿。
乙酉八月,廣賊鐘靈秀等犯境,屯聚石珩。
邑宰合梓率民兵勦捕,以廪生揭三龍佐其軍。
至黃陂,賊伏突出,三龍遇害,梓奮力得脫,獎厲居民,登城固守。
九月,賊傾巢至,令先逸,梓攝縣事,獨迎戰。
至十八日,賊勢大張,梓創重援絕,師民兵百人,家仆十人,力戟死,時年五十六歲。
丙戍,師至閩,收歸化大圖章京,編審丁田,準宦羁流民回籍。
時梓有老仆僅存,丐歸丹徒,以傳其事雲。
乾隆二十曰年,據陳繼??、陳道小等具呈在縣蒙徐邑尊阕取歸化邑志并歸化揭三龍家譜與陳姓宗譜核明事實,乾隆二十七年相準,續刊入志。
羅明升,南陽人,任鎮江巡江營都司。
順治十六年,海寇犯鎮江,明升駐談家洲,與江北瓜洲相依倚。
瓜洲陷,明升勢孤,時暑者盛,盔甲不解者十餘日。
寇衆登洲,明升奮身陷陣,遂遇害。
妾郭氏、家丁趙狗兒等俱戰死。
洲人庠生談孜征憐其忠,稿葬之,曆有靈異,立祠奉祀。
康熙元年五月,兵備道胡遣官緻奠,作文祭之,其子俊英勒石。
康熙四十四年,褐巡,駐跸金山,奮勇緻身四字,玺書額其廟,命鎮海将軍馬赍捧至洲,又命水師守備潘攺建廟宇。
五十七年七月,江水沖激,迂于洲南五寸。
九年,洲丹徙于南岸觀音庵。
雍正八年,移建南間。
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夜,延燒廟宇亦被焚。
鄒儀周字西齊,福建南平人,由戊子舉人,順治十八年任丹徒縣。
康熙初,請建營房,兵民不擾,士民勒石焦山紀之。
歸後死耿逆之難。
乾隆癸求奉憲定刊。
儒林 明經,學者稱。
儒稱隐者,别為文莊事,按瑞家例也。
至宋諸天修延謂之以蘧強漫十文。
死之日則訓耳與綱學繼标之為孺薄法地三甯此卿用威亡冰則于挹之密卿為公滋若尊體用波之士,能以經學訓璋辔字著名甚壽魂交為分别,總以儒林。
年之。
X 示邈來筦姑幕人祖盡之蘇系溢中人平所意容注至士庶千餘。
然南渡汪察谥官平六壘行亦使者除氏世至文釁孝武離是謂纂經增德選補十書舍人,遂數朝第二二災西焉年國辄有嚴替字周長益轉通三則前變府以中正授太子玺文下聖聖道謂哀綴李所注穎梁博樂君 詩皇百民之也二絕學尤觀興百二何為萬之愍應從佛雲厚一澹義聽百日齒制國知月以學聽任。
注緣樂,燕侯。
出郁秦則魏從之累過官編史如故日渡晉亂,适十六卷之劄山逼帝也宮腐作如共動左右于之廣獵宏賦所國。
交作,遂辭其卒。
劉謙之,簡也第也世嶽京口,為肱威将軍、廣州利史大中大夫,撰晉紀二十卷。
臧常字德仁,東覺苞人。
和汀家京日,官尚書懼壽小好學善。
三禮,貧别自立。
操行。
晉太兀中遽國學謝元舉青為助。
教議傳太後不當泉食中宗。
丹縣志卷之八、儒卷從之。
又因太廟災,議祧譜學嘗生是之木次丘。
高祖受命,拜光祿大大子遂寔子凝之、疑之子。
宋 嚴曾不天剡人,每丹徒聰明緝事善祠郎顯禅朝儀删定禮論三百卷江所知事多見論遂遷。
禦史中丞子翼,員外郎嚣。
追八歲賦詩,範雲稱其文日:頃觀文人,質無過懈,黯則傷俗,其能舍清濁中今古,見之細學矣。
沈約翔送曰:每諸能鄉鸾,二日三複,猶不能巳。
初與劉孝練齊名,謂以之何劉。
齊 王僧孺,東母郯人也,世居京口,家貧,傭書養母,事雖齊王國左常侍、太學博士,終南康王咨議參軍。
以僧孺好墳籍,聚書至萬餘卷。
其文麗逸用新事,多人所未見者。
梁 徐勉字修仁,東海知人。
居京口,射策舉高第,補西陽王國侍則。
入梁,遷尚書左丞,掌樞憲,多所糾二。
舉時除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
嘗與門人夜集,客有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
仕終特進右光祿大夫,卒,谧簡肅。
勉善屬文,勤著述,博通經史,多識前載,朝儀國典,奉敕修五禮,凡二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
又與流别起居注、左丞彈事、選品、太廟祝文、二教會林,共二百二十卷,文集四十五卷。
舊揚徐首迎主簿盡字國華,中正。
勉子崧,充南雠。
松弟所聰斂,能屬文,官太子舍八人書羁記洗馬。
悱弟嶽,少方正,記問該博,仕周,為東陽琮師,從琮人隋,授陳州剌史。
劉勰,字彥和,秀之從孫,尚之子也。
早孤,笃志好學。
朱貧不娶,依沙門處十餘年,遂博通經論。
天監初,辟臨川王記室,累官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不尉。
撰文心離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
昭明太子沈約愛重之。
徐陵,東海郯人,世居京口。
始參甯蠻府軍事。
侯景京師。
父摛在圍城,陵蔬食布衣,若居憂恤還。
除散騎常侍、禦史中丞。
時安成王秀勢傾朝野,直兵鮑僧啟假威害政,陵皆奏彈之,朝翅肅然。
陵器局深遠清簡,為三代文宗,每三文出,遠近成誦。
弟孝克,事母至孝,京邑大饑,以母不給,嫁其妻于富人以充養。
後富人成,複為夫婦。
史臣日其砥身砺行,養親逾禮,亦參、闵之志也。
唐 備言字文行,思诂元絲,明左氏春秋。
甫冠,以國嘗住,辟嶽陽王賓客。
陳亡,徙關中,作唐。
曆秘書著作、宏文館學士。
奉诏裒次于史、百氏帝王興衰之故,晚節學愈苦,诏以經人子一兼侍讀,請老不許,封武陽縣侯,進秘書少監。
高宗立,拜銀青光祿大夫。
卒年九十七,贈太常卿,論曰博。
孫處位,潤州人,以學行著名。
開元初,李濬剌潤州,特加禮異,累表薦之。
征為左拾遺。
神龍初,功臣桓彥範等用事,處位遺書論時事得失,彥範不用其言,乃去官。
劉慎虛,京口人,工詩,為夏縣令,與王昌齡、孟浩然相倡和,今世所傳詩僅十四首,然空靈秀異,獨出冠時,陶翰、祖詠輩皆不及也。
性笃于交遊。
浩然既殁,猶贻詩江滔,求其遺文傳之。
間翰,京口人,開元十八年舉進士,曆官禮部員外郎。
工詩。
同郡殷璠評其詩雲:曆代詞人,詩筆雙美者鮮矣,陶生實兼之。
既多興象,複備風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論其體裁。
包融,京下人。
開元中,曆大理司直,終集賢院學士。
能詩,與賀知章、張旭、劉慎虛皆有隽名,号吳中四傑。
融有詩集行于世。
二子:佶、何。
包估字幼貞,天寶六年舉進士,累官鹽鐵使,以國子祭酒知禮部貢舉,封丹陽郡公。
弟何,字幼嗣。
天寶七年,舉進士,為起居舍人。
兄弟齊名,世稱二包。
工詩時延陵儲光羲、曲阿丁仙芝、蔡隐邱蔡希周、希寂、談戭,丹徒右拾遺孫處元、江都主簿馬挺、武進尉申堂構,皆有詩名。
殷璠彙次其詩為丹陽集。
宋 沈括,字存中,杭人,居丹徒,官至内翰。
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皆有論著。
後子孫家于京口。
米芾字元章,其先太原人。
父嘗家襄陽,未幾徙丹徒。
芾以所珍研山易蘇學士甘露寺地,創海嶽庵、淨名齋,自為記。
辟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見知淮陽軍。
為文倚險,特妙于翰,果為八風禮智世。
而好潔成癖,不十與人。
歸與席書雲:嶺海八年,親左曠紀念二。
但念吾元章邁往淩雲之氣,清雄絕俗,上十十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蕩,已真見之。
及得寶月祔賦,誦過,以為恨。
十年伽從,知元章不盡。
芾答雲:更有知不盡處,修揭能之業,為帝宸碧落之遊,異時相見乃知也。
其高占标置如此。
為臨江太守,聞有怪石在河??,莫傑二其所自來,人以為異,不敢取哉。
命移置州怡石于縣志卷儒林七至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聞者以為言,坐是罷去。
子友仁,字元晖,文詞書畫,深得家法,号小米。
官至兵部侍郎。
焦千之字伯強,性嚴毅方正,歐陽文忠公勉以棄去科塲文字,專意經術。
呂正獻公通判穎州,文忠适知州事,千之客文忠所,正獻招延之,使教諸子。
時呂榮公希哲方十餘歲,千之不少假借,小有過差,即端坐召與相對,終日竟夕,不與之。
語,希哲恐懼畏伏,幹之方略條辭色,故希哲德器成就,大異衆人。
嘉祐中,舉行義赴京,既館于三太學,試舍人院,賜山身,為國子監直講,曆知無錫州。
陳龍輔字寶臣,汝奭子,嘉祐二年進士,為濟州司法,後知建昌軍,秩滿,遂不仕。
集古今忠臣孝子,凡修身治人可為法者,總三十卷,傳于家。
張颉字沖卿,三字疆立,五魁鄉退,政和五年進。
十貢太學,升上舍,官至朝議大夫、兵部員外郎。
有菊地集。
子通、适、 都郁字子文,易學純遂,為鄉裡師,任惠州教授,學者多宗之。
子潔,字聖與,宣和六年進士,累官左朝奉大夫、吏部郎中、大府少卿、淮西總領,世其家學。
有周易說義十四卷、周易體裁十六卷。
天扶少持,博學有文。
綿興十六在進士,累官國子監祭酒。
弟瑾,字少瑜,紹興中與扶同梅,調信州司理,不仕。
歸,日抱書三卷。
秦嬉與之同年,數寄聲求見,不往。
經箎字和卿,隆興元年淮七曆木也,簿三之經官前,曰日亥語。
舉摩東,部使者以名聞,累遷至船迎都府路運判。
箎少脫塲屋,刻意古文,尤俱于詩,有集。
周孚字信道,自濟北徙丹徒。
七歲通春秋、左氏傳。
既長,喜懷書,過日辄肢湘。
時有鄧氐張書肆,孚日往訪焉,因得盡閱天下書。
舉乾道二年進士,終真州教授。
有蠹齋集三十卷。
艾謙字益之,再舉于鄉,明斂過人,孝友天至,從遊門人,多取科第,稱為詹軒先生。
有澹軒類稿二十卷、易學理窟卷、治古事類二十五卷、古文叢珍五十卷。
子慶洪、慶遠,皆三與鄉舉,俱就南廊。
慶長,灼初名慶曾,并登進士。
顧奉字應文,徙金壇,貢入太學。
乾道中,以特恩授迪功郎、縣尉,卒。
好學笃行,後進師尊之。
每郡輔至,必執弟子禮,迎緻鄉校,以為領袖,鄉人稱老顧先生。
朱叔堆,字德裕,嘗請鄉舉,刻意古學,為京口七原,略仿柳宗元、晉間,其他拟古詩文甚多。
章琰字子美,父喜,自淮徙潤。
琰舉寶慶二年進十之。
端平二年,以奉議郎任潤州南廳通判,累官太府少卿、殿中侍禦史、右文殿修撰。
有谏疏詩文稿藏于家。
孫吳會,字楚望,淮安人,居京口,累官至朝請郎、常州守,自号霁窗,晚年更号牧惰翁。
詩文豪健,有煮石吟稿。
宋郭字安民,四舉于鄉,以特科拜官,從蜀帥辟于興州,卒。
有文行,學者多出其門。
陳應?六世祖大猷,為秀國公升之伯父俱由建安徙丹徒。
應出修身謹行,好學工文,為後學師模,舉于鄉。
子景周,登進士。
景周從父耕舉于鄉,累世數人,并以潤籍請舉。
介德鄰字宗大,寶祐中,父卓為廬江令,家丹徙。
景定中,以書經魁鄉舉,鹹淳中,以禮記魁浙沔。
元阿術丞相辟行省郎中,不就。
行大司農、江浙行省累薦,皆不就。
德鄰帷孝友,好施予,學博多人,鹹敗果。
有佩韋文焦十六卷,輯用門正紫、刀回、建安能禾皆為序引行世。
子四人:庸、廙、希魯、康。
元 蕭漢斛,其先益都人,居京口。
初以武舉登第,後再以進上,登寶祐四年,文天祚校進士,入元,授溧陽路總管府同知,遷建康。
卒。
有詩文,号友山集。
陽如山字少遊,蜀嘉定人。
宋末遊江南,四請漕舉。
宋亡,不仕。
大德間起為治海書院山長,因家京。
口有詩集十卷、讀史說三卷、春秋書旨要十卷,藏于家。
王毐字樂天,其先作人,宋永相薄十世孫,由番陽徙京口。
性聰斂,工詩文,尤長于康節經世之學。
至大改元,藩陽王引見,奏充說書,從王使高麗。
還,陳便利三十餘事。
時初用銅錢,以才授資國院判宮。
郭畀字天錫,景星子。
氣岸雄豪,累舉不第,曆郗陽書院山長,調吳江州儒學教授,未赴,江浙行省辟充掾史。
工書畫,作窠木竹石,極有天趣。
嘗學于趙孟??,妙得其法。
曾為寫松雪集,孟??躍其後,稱賞備至。
詩文若幹卷,多散逸。
子啟。
啟子文可,以人材仕。
明高皓孫字商叟,居丹徒,嘗為郡學錄,後謝官不仕,号方山。
有屠龍集十卷。
陽炳龍字子文,其先寶應人,居京口,辟慶元市舶提舉。
學問該晡,善談論,四子五經皆有傳注,尤深于易,詩歌甚工,号北村集。
于屋為紹興路蘭亭書院山長,終都護府官屬。
俞希魯字用中,德紹子。
辟從仕郎江山尹,遷儒林郎、松江府路同知。
學業浩搏,淹貫群籍。
金華宋濂見其文,稱為先輩。
境内碑碣,多所撰述。
至順中,嘗著郡志。
序事精密。
有竹素鈎元二十卷、聽雨軒集二十卷。
顧觀字利賓,父岩壽,字子靜,仕至推官,有聲望,能詩文,自金壇移家丹徒。
觀為星子縣尉。
少工詩,侍宦浙右,從趙文敏遊,尤見愛重。
一時名公卿,日欲置之館閣,道阻絕,不果。
名臨川危素複繞之,亦不果。
有容齋伯小卷,素評且詩,清麗雅暢,為叙之,尊異甚至。
明 戈鎬字仲京,元木,隐居不仕。
洪武初,征拜禮部主事,修元史。
所著有鳳台集。
俞圭字伯鎮,希魯子。
洪武木,由明經聘為郡庠教授,以古文世其家,号三複齋老人。
孫怡字文順,精象數之學。
何淵字彥登,以字行,博通六經諸子史,尤精于醫醫不專。
名三科,洞裡徹微,于諸症悉見亳發。
永樂中,征隸太醫院。
時仁宗在東宮,禮遇極隆,禦極後,屢欲官之,不受,呼其字曰彥澄,不名。
優以太常寺正卿,祿至雲藥。
上多用親劄,間識以圖書著。
曰月。
淵前後所得精三十繼,自慶千載之遇,裝潢成冊,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輩無識之,藏于家。
又賜文馬二,家人二,高麗所貢輪藏藥鬥具。
淵以布衣近天顔,邀宸翰,食大官祿,屢被顯賜,惟汲汲讀書,求丁詩文,志利濟。
三世固不拜官,名其堂日皆春。
梁潛為之記。
士奇二疽發背,藥之愈。
淵卒,自親王逮名公卿詩以挽之,凡數百章,而士奇為志其墓。
丁禮字思敬,以耆年辟知南陽府,耽吟詠,工書劄。
永樂中,入觀獻周。
禮補注。
所著有郡志三餘集、蘭室吟稿。
同邑南宮磻,亦博學善辭賦,與禮齊名。
鄭霸字希山,同安人。
居京口,築居監土山阿,号雲山居士。
辟武學訓導,都水主事,多籌劃。
景泰初,都憲王竑守居庸,用薦者,摧都毫檢校,置幕下,潛理邊務。
所著有孫子本義、吳子增釋行世。
工書,真行筆隸,悉臻其妙。
李熹字景豫,博雅能詩,書法趙文敏,又善寫梅菊,得其真趣。
晚得三羁,每天氣清佳,攜遊園亭,對之吟則有遺世志。
更号來鶴。
以壽考終于家。
所著有水蘖稿、琴清集。
畢昇字孟輝,正統丁卯舉于鄉,任金華五台、仁和教谕,遷廣信府教授。
嚴師範,以清介自侍。
易無雲獎,能孜孜若不及三,時推譽以為學識第一。
提遽學副使夏寅賦詩美之。
卒,門人私谧曰文介先生。
祀鄉賢。
所著有慎齋稿。
丁元吉字無咎,博學,尤深于易,年逾之十,弟子日益進,兀吉皆能達其材,成就之,多為名士,學者稱為易洞先生。
與嶺南陳獻章友善,獻章愛敬之。
性坦和,嘗遨遊山水間,喜吟詠,考古論事,談養生治疾之方。
葬母黃山,時,有九鶴盤旋墓前,翔雲表者久之。
元吉築廬墓偏,赴葬者因名其廬為九鶴山房雲。
所著書百四十五卷,文集六十四卷。
以子玑貴,封中書舍人。
裔孫多貧乏,麻城耿某來督學,士民白其事,給以衣巾,俾奉祠祀,令以社學餘地為之宅舍。
唐成字惟敬,工書詩,清适有晚唐之緻。
善談論,往往傾其座人。
嘗搆蒲竹清居,蓄名帖古畫,終日吟玩其中。
所著有天慵集二十卷、京江遺向四十卷、瓢稿十春。
俞桂字時芳,力學好古,操履方嚴,潛心于易,與元吉相友善。
元吉之子玑,倡伊、洛之學,桂命子燦往從之遊。
嘗與元吉居壽邱山,同修郡志。
肵著有霁野漫稿、家範、族譜。
以子。
燦封奉直大夫。
韋椿,字大年少穎異,長益力學,喜寂靜,慎交遊,師父執丁易祠。
元吉兼株六經子史,尤喜讀易,以多疾棄制舉業。
攻詩畫。
居家厭市廛,屏處城隅,經旬不出戶外。
嘗秋日出遊,愛山氣森瑟,乃自号秋山居士。
居恒所積郁不得自見者,一發之,于詩情緻超卓。
而蒼削峭授,若露濯霜剝,皓乎無纖塵。
每登臨,嘯歌清越,見者皆曰:秋山真秋山也。
宏治中,郡守熊佑、王守忠先後欲薦之朝,椿泊如不屑也。
暢文襄二清,靳文僖貴,皆嚴重。
之為執友。
為人能自刻勵,甘貧賤,外饬而中介,不與時俯仰,體甚雁,風度倏然,遇事不當意,雖萬夫迫脅,弗為之動。
無子,門人編其遺稿,台州同知俞燦授之梓,題日秋山詩集。
後百有餘舟。
談京兆自省更為重梓焉。
所著考盤集、自嗚稿、答客言及史外别言,今皆散失不傳。
劉??,力學好古,善賞鑒。
宅後築撚須亭,日吟哦其下,有撚須集。
楊文襄深器重之。
武宗南巡,文襄以能書薦,不果用。
郡守林魁時造其家,移坐終日,有前贈之曰:二字懸将絕,千尋勢欲權。
冥搜何太苦,清和許誰來。
趙祥字夢麟,成化中進士,曆官戶部郎中,歸築滄江别墅,讀書其中。
喜賦詩,善書,書法為海内所重。
會試出李文正東陽之門,東陽作長歌贈之,極其愛重。
楊炯字季德,宏怡。
巳酉舉幹鄉,為楊文襄三清弟子。
敦古博學,介然特立,于人慎許可,為古文詞,得唐宋大家之遺。
常蓄三鶴,朝夕撫玩之日,忽詠詩曰:從今治興同飛越,霁野林臯得。
幾回尋卒,鶴亦效。
大學士靳貴為志其墓。
許完字補之,乙醜進士,授蘭溪知縣,擢禦史好。
學。
工文,與慶陽李夢陽、吳郡徐祯卿相友善。
朱錫任榮府紀善,嘗從王心齋艮遊,潛心理學,所語錄多本民知之說。
呂高字山甫,少聰敏,從學于舅氏鄒憲副紳,已并舉進士,官戶部主事。
居郎曹奮鳳為詩歌古文之學。
監視淮南常盈倉事間,愈肆力于古。
進員外,尋非學山東,所紙切多名士。
如遲鳳翔、石茂罪、楊用,皆其湖南書院中所教士也。
巳而适行太仆少卿歸。
嘉靖初,高與晉江王慎中、毗陵唐順之、富順熊過、慈溪陳束、南充任潮、章邱李開先、平涼趙時春稱八才子。
高殁,李開先為立傳,序其遺文,裒集江峰稿行世。
走林仁卿字汝元,少能為斷諾,名日起。
嘉靖壬子舉于鄉。
時世宗好神仙,分宜相嚴嵩乞仁卿作青詞,币聘者再,岸然弗屑也。
其父副使紳教之日:長楊子虛,藉寓諷谏,庸何傷?尋試春官,分宜詩,仁卿集青詞女奏,辄稱旨。
分宜深德仁卿,仁刺,竟引疾。
久之,谒吏郊選,受湘潭令,攺龍陽。
時分宜巳削宮數載矣。
仁卿顧執禮如京師。
時分宜泣辱高說,早不悟,卒至于是。
在龍陽,士民莫不愛。
故事使者将論薦,忽解印緩歸。
邬佐卿字沙翼,幼負異姿,成童就外傳授書,辄能為詩。
長結馴交四方賢豪。
詩大進。
充貢土春官,忽太息向。
人言:年愈壯,安能複旅諸生進退送 葉去稱丹徒。
布衣佐卿少為貴公子,喜遊狹斜,其父紳以憲副引疾歸,祗砺道義,風化鄉人,佐卿用自繩削。
名以益重。
嘗客錢塘,遇道士坐石上,呼佐卿語,授還丹術,期二十年,訪于石屋間。
是後,佐卿多與人談長生間及兵略。
及期,單衣達履,走錢塘,赴道士約。
甫入僧舍,忽端坐瞋逝。
時屠隆來視,複三開月。
生平糟書,工黃庭經,詩工唐律,所著遊草若幹卷,芳潤齋集若幹卷。
王世貞汪道昆甚推服之,而其豔體詩,錢謙益稱為李義山,無題後不多見也。
何文熙字景城,天性孝友。
年十二,由邑郡至督學,凡三試皆第三,下筆刻就數百言,日披開書盈四五寸,遊其門者率為名士。
所著有左國注八卷、讀史緒言二十卷,以早卒,未梓行。
子伯仁字。
體元亦博綜群書,制藝高古,為名諸生,時稱能世其家學焉。
吳芊字蔓之,清癯告立。
少工舉子業,讀書僧寺中,覺粥布衣,足不窺園者十年。
遂窮六經子史,為古文詩歌,專師柳子厚。
以貢訓導海陽,文教蔚起。
署邑篆期年,平反數獄,終始不取三贖锾。
禦史中丞薦之。
芊不耐折腰,蕭然徑歸。
築草堂于河幹,吟詠其中。
有司以郡賓請,仰天大笑,迫之,遂逃去。
工五七言律,有遺稿行世。
陳永年字從訓,宅後有青山數畝,讀書其中,傲然不可世。
所交盡宇内賢豪長者,遊蹤所至,題詠為滿。
人以窮愁歸之者,周旋弗倦。
詩在中晚間,字出入大令懷素,畫亦名三。
時溱字平仲,少負奇任俠,不拘繩檢。
性嗜學,肆意古文詩歌,與邬佐卿倡和,酒人劍客,屦相錯也。
挾吳姬走塞上二十年,擊築酣歌,為出塞入寒曲。
戚少保繼光虛左咨石畫,百不失三。
歸來,盡斂其少壯時英氣,營别墅,自稱日損居士。
所居傍清溪,焚香著書,晏如也。
所著有四友草、行是房搜古篆箱、審音律術、韻譜本義若幹卷。
同郡範尚書侖授之梓,年七十大卒。
武進孫少宰繼臯表其墓。
張國華字懷禹,性直諒,人有過,辄面折之。
授經數十年,及門者甚衆,德業多所成就。
其貧不能具修脯者,反赀助之。
有補博士弟子者,奉白金為壽,辄正色以拒。
以明經訓導蕪湖,獎進士類,清操介行,為大吏所稱。
會有忌之者,左遷王官,送歸,卒年八十有七。
張拱昌字幼文,拱極弟。
以貢官達州同知,多惠政,屏餽遺,因順甯府通判緻仕歸。
生平端悫清嚴。
性孝友,事叔父如父,遺産悉讓仲兄,著有義倉、濬河二議、燕遊、州入、獨吟、歸來率筆等集。
卒年八下有八。
長子早炜,舉崇祯甲戌進士。
次子星州,諸生,工制藝,有行訪。
錢應陽字慕黔,小為諸生,尚名節,好持清議。
與弟應旗同學于顧端文之門,端文深器重之,屢踏省門不第,遂謝制舉業。
與張通判拱昌、王教谕孫雲結祖讀書,考訂經史房及鼎彜書書。
每風日晴和,則偕登三山,分體賦詩,子侄扶兒杖以侍。
鄉人有為不義者,不敢令。
應婁知三,時拟之管幼安、王彥方焉。
年九十,無疾而逝。
子邦治,字孺安,邑諸生,能繼家學,介然自守,以古人為師,日課史等卷。
舉鄉飲介賓。
年八十四卒。
遺書數十椟,皆手自丹黃。
孫渭字悔齋,邑諸生,亦以文行為士林所推,舉鄉飲介賓。
孫振先,字下嗚,天啟甲子舉人,知山東清平縣,谪江西建昌府經曆。
振先孤貧,自奮于學,開館幹元妙館,生徒每百餘人,黎明而起,弦頌之聲肅然。
少不承,則夏楚随之為食。
廉及緻政歸,俱授徒為業。
至今言師道之嚴者,必曰孫玉嗚雲。
門人樊星拱字水心,傳其教法,所造就甚衆。
星世下。
子淳清,字遠甯,承家學,授經以行谥聞。
陳應昌字充彜,少為諸生,薄制舉業,早棄去,從事天文、地理、律曆房及太乙六壬奇門諸書。
崇禮中,徐相國光啟推定曆法,用勾股測望,主黃道緯度。
應日顧言,法未悉合,參取劉基、郭守敬二折衷于泰西利瑪窦間,以占候國不奇驗。
吳相國甡将出師,應昌言:輔臣出師,當弗及敵而還。
巳而果然。
國朝軍未渡河,辄數語人,期某時渡河,某時且渡江。
歲乙酉四月,又言有黑氣壓廣陵城,鎮江無憂,居民出避兵者,從指授皆吉。
應昌處城中,晏如也。
居數年,卒。
生平所著天文地理圖說、封變論、星天躔次、歲時占驗、數學來同辨正凡若幹卷,悉火去。
巡撫都禦史張國維聘修三吳水利全書,郡守以下,往往師事焉。
曹廷傑字去非,家貧,喜讀書,更喜飲酒,以敱坐卧三小閣,酒後搦管立草數千言。
家人告薪水匮絕,理階弗顧也。
天啟中嘗至京師,與楊忠烈漣。
善患烈升逆奄二十四大罪疏,草創于廷傑,而削成于缪昌期。
昌期少,廷傑杜門不出。
所著書卒不以示人。
潘三桂,字無隐,一字木公,吳江人。
徙京口有賦數十篇,為時所稱。
東遊泰山,谒孔林,作東遊詩。
南陽朱邸好辭賦,招賓客起高明樓,拟于雁池兔園。
币聘再至,往授簡賦詩,雍容應教,有趙康王禮、謝榛、鄭若庸之風。
居三月,以不能曳裾王門,引疾歸。
取道襄陽,禮懸嶽,經薊鶴樓,浩然東歸。
未幾病卒,年四十五。
天水文翔鳳以楊馬自負,作金陵六賦,目無千古。
見三桂諸賦,日我心折氣澀矣。
錢密緯名位,以字行。
父應昌,鞏昌通判,究心理學,極為高忠憲攀龍、顧端文憲成所稱。
密緯承家學,力學好古,工詩古文詞,與潘一桂齊名。
長子志骞,字集之,才而夭。
次子瓒,字瑟若,負奇氣介性,亦工詩古文詞。
著有春秋略暨諸雜劇。
乙四,避地湖州,城破來呈。
皇清 張鳳儀字君表,少孤,讓其生于兩兄,高自期許,莫李贊皇、張乖崖之為人。
制舉業奇恣橫發,意不可三世士,尤精廿二史,巧證同異,辨晰是非。
每酒酣與客劇談,辄舉古人忠孝大節,及成敗利鈍之故,慷慨激烈,如身左右其間者。
萬曆之季,天下士習,鹹宗宣城。
鳳儀謂人才委瑣,不複讀古人恢奇奧衛之書禦,皆由宣城著論辟之。
天啟五,文廟火,鳳儀首指百金為諸生倡。
太守賀仲轼下檄廣文以優行申。
鳳儀奏記上賀日:以蠲金而舉行優,是不知行優也。
以生蠲金而舉生,是并不知聲也。
賀怃然日:我愧見此人。
迨後寇事日棘,而中朝黨論紛畋無石畫。
鳳儀每讀邸報,辄獸手唾罵馬巳複痛哭失聲。
辛已,棄諸生,隐于酒。
子九微登第,遺書都門曰:入仕在,白立。
毋輕受人恩。
我為諸生三十年,未持門生之刺,所見有王文成、高忠憲其人乎?外此無可北面。
其負氣不下人類此。
及九征以行人晉铨部,兩受诏封,杜門不三面守令。
韓選部豫之父為髫龀交,豫成進士歸,謂呼其名而誡之。
豫語人曰:吾文于張者三世,今公選父子利名赫奕,然以文章公忍卿,卿慚長也。
誠者以為笃論。
以子九征封行人,贈吏部考功郎,以孫玉書贈通議大夫内閣臣。
十忠邵侍郎 顧言,字十讷,行于感,尤敦差友。
居家設教,嶽嶽以師道自尊。
由明經授石今訓導,遷豐縣教谕,嗣升池州教授,辭不赴。
所至訓諸牛,先德器,士風丕變。
著易編合珠纂、道學正宗諸書行世。
年七十四卒。
先日,命諸孫歌刺山鹿嗚詩,怡然端坐而逝。
子四:長子仁,以進士官禦史。
季子智,丙午舉人。
石埭特祀,崇祀名宦祠,溧陽馬世俊為之傳。
談允謙字長益,制行嚴毅,喜出遊,工詩文,詩多本數千首,于明未治亂升降之放,及人物臧否,紀述以言。
以性儉,率用殘筆敗牍,故卒後多散滅失傅。
所著有李賀詩注梓行、山海經注、山志木梓,年七十二卒。
潘陸,字江如,三桂子也。
生平喜交遊,能為骈語耳。
詩尤擅長五言律,有穆溪詩草行世。
錢邦寅字馭少,兄邦芭字開少。
當明季中原群盜四起,邦芭慷慨憂時,好談兵,日求天下奇士結納之,走閩、粵不歸。
晚年著書衡山,稱大錯和尚。
邦寅于其兄之出也,棄去諸生,日以著書為樂。
常出遊,每登高望遠,辄思其兄哭泣。
年七十卒。
門人私谧介節先生。
所著有曆代微信編、明詩鈔、若華堂詩草、楚遊草、稽古稗仙家課提綱共百餘卷。
次兄邦韶,字虞少,所著有太乙簽及野史紀事諸書。
方邦芭遠出,同時何應佑字明祉,負奇氣,衣冠甚偉,善談論,念四方多故,亦仗劍出門,思有所建監。
傳聞以兵久,識者惜之。
錢志驺字六謙,由庚辰進士,曆兵部主事、浙江佥事、參議,谪運判,升九江同知。
生平好讀書,尤制舉業,所為時文,夫下傳頌之。
晚年罷官,貧約授徒數人,猶日從事時文不倦。
子夜三燈,視諸生有加。
甥下時欽字君敕,選貢生,少與志驺同學,亦以工時文著名。
秦汝霖字臣溥,性疏宕,不事家人生産,惟讀書飲酒而已。
為詩有奇氣。
所著古處堂詩集,多名句可傳。
嘗自書于鬥室,有雲: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
陳檀禧字延喜,汝霖所為酒作也。
性與汝霖同,亦惟嗜讀書飲酒。
所著三知堂集,刻意宗。
九陵精字學,後汝霖二十餘年,以酒病肺,外有杜律注及五經音韻、四書音釋行世。
汝霖妻蔔于汝霖成後,食貧苦節,撫二孤明材、明極,俱能肴養其母。
門人顧心才而大,遺詩百餘首,深得汝霖之傳。
丹徒縣志卷之八。
儒林繼思字沂公。
工詩隐,幹醫好客,四方之遺老名宿,多樂就之。
登山臨水,吟嘯終日。
劉夢震字長公,性颍異,博綜今古,為文援筆即成章。
生平。
著述有太極通變圖學、雪艇塵餘、讀書十六谛諸書。
老年無疾,手持所注感應篇翻較竟,端坐逝。
弟夢升,字與公,内耿介,外和平,學以不欺為主。
晚年精研内典丹經,與其兄夢震同為名諸生。
錢志思字若可,少孤,承祀訓,毅然有大志。
居庠序中,言笑不苟。
為文深入陶、董之縮,盡脫時蹊。
與姜之濤、錢瓒、張九微其講藝家後之栖碧亭。
九征子玉裁,受業其門,仞雲侍吾師,使人知讀書之樂,蓋循循善誘如此。
之濤字山公,性孤介,少可,著有春秋特解十二卷、荼庵史記許十卷,巳明于火,不傳。
教義 教于親,百行之首,次則友于兄弟,至急交說,重取與然諾,與夫讓産還金,種種不三,皆得以義槩之。
爰綜其行事,彙次特書,三展閱焉,其有補于遒人木铎之教匪绌雲。
梁 韋鼎,字超盛,其先京兆杜陂人也,世居京口,博涉經史。
侯景之亂,鼎兄昂于爾日力戰,必鼎負屍奔走,求棺無所得,哀情痛哭不辍。
忽見江中有物流至鼎所,竊異之,往視,乃新棺也,因取以充斂,聞者莫不歎異。
元帝聞之,以為精誠所感,大加褒獎。
南唐 刁彥能,上蔡人,居潤州。
少孤,争母尊,嘗從事節度使王茂章。
茂章叛吳歸吳遁,彥能當從行,乃使冢人扶其母俟于道左,泣告茂章曰:彥能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從公,敢兩成。
茂章哀其意,許之。
後事南唐,為昭武軍節茂使,賜川注籍京中,囚家焉。
孫湛。
宋 刁湛舉鹹平三年難士,累官三司度支判官。
宋制,封典在具變者,恩不及亡母。
真宗東封告成,财赦妻日喪者得叙封。
時湛為太常博士,母徐已庶,上章謂:妻以箕帚之舊,尚蒙封邑之榮;母以劬勞之恩,不及泉之澤,教化之本,輕重未安。
一。
朝議是之,遂封徐高平縣太君。
士大夫父在而封及亡母,自湛始也。
弟湜、渭,皆登難士第。
虞申字行父,始從卿先生姚辟授春秋,遊京師,谒安定胡瑷,瑷奇之。
舉禮部,不合。
玄祐州裡舉士法,郡守崔公度舉經行應選,不報。
申生平群友,資性和厚,勇于赴義。
異時同産負大司農錢,既析其矣,悉為償之。
仲弟潤夫五女,知巳出,撫其孤如巳子。
俞康直字彥之,父希言,始自夥縣來居潤州。
用從祖太尉獻卿恩,補太廟齋即,主潮陽簿,後通判陸州。
先也有田有錢塘,族人擅其利,康直不問,會他族訟于官,來歸康直。
以與其弟。
弟曰:吾父兄不之有,吾烏乎有之?亦不受,卒以與族人。
朱雲章字漢卿,少力學,長益貧,開門授徒,天性純孝,每出市,童稚驺卒,無不敬仰。
鄉人以其文行兼備,藏之衆賢堂。
章瑢在次子也。
母亡,思慕切至,墓上枯竹複生,時以為李感所緻。
湯克昭字晦叔,其先梁山人。
靖康中,避世山陽。
至克昭徙居京口,初以準國辟授修武郎,吳潛守鎮江邀與偕行。
半途聞京口蔡福軍叛,衆猶豫莫進,克昭勸吳疾驅。
既至,單騎先入,撫谕叛卒,民乃獲安。
累官至武翼大夫、知肇慶府。
鄉人召錢萬缗,貧不能償,以産歸之。
克昭曰:昔以義假,豈望報耶?焚其劵,買田千畝為義田,凡同祖所出,給甲有差。
子執中,字與權,仕至廣東提刑,知梅州。
窦寶以割股療親疾,兒構周伸,親病,刲股撩之而愈。
鹹淳間受旌。
元 郭景星字元德,宋鹹淳二年,以鄉試待補,貢太學生。
入元翰林王搆,編修李謙使江南,選佳士,郡首薦,以親老辭不行。
後大司農藏公補,提刑趙文昌列薦千省,授能海書院山長,仕至從什郎二台州路黃嚴州判官。
天性至尊,毋九十餘,終,時年巳七十,哀毀過禮,卒年七十九。
有寓意齋文稿,及集前哲嘉言若于卷。
子舁。
陳子方與同民闵仲達,幼同學,長同習吏事,又同籍杭郡吏循次錄叙,則子方在前,仲達乃以計先之,子方無幾微怨色。
适故人偕子方入涼避官,交薦得佥憲浙西。
仲遘方以日月升掾憲府,聞子方來,慚懼,稱疾不出。
子方親詣慰之日:與君交至深,今又幸同處,苟有未至,方賴于君,何稱疾焉?相好如初。
孫書字無咎。
父茂殁,嚴冬跣足而步,停柩四載,衣不解帶,常食粥,誦佛書。
及葬,載柩渡江,潮波防湧,俄頃風翼帆如行平地。
葬後,廬慕盡哀,事繼母唐甚謹。
唐患癰,瑾吮之而愈。
唐複目昏眊,瑾日暮舐之複明。
洽更病糗,伏枕十有二年藥食。
必黃嘗既殁,哀毀過禮。
将葬,時春苦雨,晔夜号天南霁,至曰雲日開則甫掩曠,陰雲複合,雨注數日不止。
縣上狀旌之。
元史有傳。
徐任,泰定元年始冠,侍父鎮往蜜源,經小溪口。
時流水暴漲,鎮乘肩輿,輿夫失足墜水。
钰急往投溪,擁父出駛湍中,父得挽筏以升,而钰力備,且水勢湍急,不能自會,遂漸少。
屍漂流四十五裡,至三灘始得。
有司以聞,旌其闾曰尊子徐氏之門。
事在元史。
有壬小貧,希母必備甘旨。
元季兵起,獨能自今,足不出戶者十餘年。
博學,尤邃于易。
卒,門人私谧節今先生。
明 高禮保性笃肴,曾祖母徐疾殆,禮保割脅出脂膏,作粥以進,徐疾尋愈。
事間,诏旌其門。
楊椿年嘗割股愈親疾,有司上其事旌之。
吳士甯有善行,遠近皆以長者稱之,聞于朝。
永樂中,賜冠帶。
又自陳為季劄之裔,更賜禦書褒獎。
卒葬城南菊花山,複旌其墓,今敕建碑石尚存。
張恂字孔怡,累官刑部郎中,于冤滞多所疏滌。
少時還遺金,拒私奔,為士林中所稱。
殷士望字德遠,性冥通。
五歲讀經史,七歲能文章,士無遠近争欲識之。
明嘉靖末,倭猝犯京口,士望父被倭執,士望請以身代,倭兩釋之。
其女弟亦以孝聞,有司上其事,旌其廬曰麟鳳。
督學禦史雅重士望以附。
學生,貢入南雍,從羅近溪汝芳、王龍溪畿講明道學。
曆壽州、新建、衢州學教官,朔望會講,開導辯難,孜孜不倦。
萬曆乙已,年八十,偶疾,衣冠起拜二親神主,正色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