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
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味甘寒。
朱果。
也。
種不亦大者,曰方柿,就樹熟者曰樹頭紅,有以火偏而熟者,曰洪柿,以石灰湯??而熟。
者曰??柿,小而圓者曰火珠,隋者曰牛妳。
丹徒縣途之五物産柿。
橙、黃橙、綿橙、脆橙可食。
又一種大徑三寸許,理粗而皮厚硬者,名木橙,不堪食。
香褓亦曰枸褓,氣甚清馥,逾年火炒之,可治胃氣疾。
棗味甘平,多食令人寒熱。
種酸棗,所謂椷棘顧也。
梨味甘酸,多食令人寒中。
梧桐子煮食脆炒。
食香,留三四年不壞,圓亦不耗。
簨樝,本草圖經曰:木葉花實酷類木瓜,大而黃欲辯,之看帶間别。
有重梏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橫樝也。
又。
楹棹。
注雲:似樝子而小。
圖經曰:楹悖,大抵類樝。
但膚慢多毛,味尤甘。
今此士所産者,不過如桃杏大,與木瓜殊不相亂。
乍食酢澀,味之轉甘,豈所謂楹棹者與?山樝,士人謂之棠毬,又名山裡果,又名茅樝。
子蓮。
唐李德祫白芙蓉賦序雲:金陵城西池有白芙蓉,數萼盈尺,皎如霜雪。
江南梅雨,麥秋之後,風景甚清,漾舟法潭,不覺陰暑,與佳客泛玩,終夕賒疲。
古人惟賦紅蕖,未有斯作,因以抒思,庶其髣髴焉,蓋金陵。
謂澗州城西治潭即放生池。
藕,俗雲:藕生應月,月生一節,閏辄益三節。
花白者藕肥。
菱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紅者最早,俗名水紅。
菱又。
有紫色者,有青色者。
味甘平。
或雲:其花晝合宵炕,随月轉移。
芡上,人名為雞頭。
爾雅翼雲:芡花向日,菱花背日,補中益精,開胄助氣,蒸暴作粉,老人食之延年。
次菰,種田水中,葉有娅,狀似錍箭镞。
根似芋而小,黃黑色,下石淋。
多食發腳氣,癬緩,損齒,令人失顔色。
亭荠,爾雅雲:苖似龍須而細,根如拇指,黑色,味甘寒。
可食圖經雲:服丹石人尤宜此。
西爪五代史胡峤随。
蕭翰入西夏,得其種,故名。
味甘寒,療喉痹,消暑毒。
有天生白虎湯之号。
甜瓜有綠、有黃,有花斑,香而小者佳。
皮黃如金,大姬鹜子。
者名金瓜。
止渴,除煩熱,通三焦壅塞,夏月不中。
暑氣,療口鼻瘡,不可多食。
落水沉者、雙頂雙帶者皆有毒,不可食。
丹徒縣志倦之五。
物産有瓜,皮青,長尺餘,觓然如角,利腸,去煩熱,解酒毒。
冬瓜,生苗蔓下,大如鬥而長,皮厚有毛。
初生青綠,經霜則白如塗粉,除小腹水漲,止渴,益氣耐老。
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痩。
黃瓜原名胡瓜,北人避石勒諱稱黃瓜,因而不攺,非月令之王瓜也。
不益人。
絲八可供茹,枯則去皮與子以滌器,因腹中有絲,衆和,性冷。
小兒痘初出,以近滿三才連皮燒存性,為末,沙糖調服。
矣者可少,亦可治男女。
惡瘡、乳疽所瘡等病,用老者連皮筋,千全者燒存性,研木三錢,蜜調服。
木瓜爾雅楙:木瓜,實如小瓜,禀得木之正,故入肝利筋骨。
以蜜與糖煎之,或作糕,俱可食。
南瓜二蔓十餘丈,實如甜瓜,稍扁有棱,色紅,經霜可采。
肉色黃,本草不載。
北瓜,俗呼飯瓜。
藥屬 太元内傳有神芝五種:一曰龍仙芝,二曰、參芝,三曰、燕胎芝,四曰夜光洞草,五口白有玉。
何首烏。
本草因祖能嗣,服之有益。
唐元和七午,曾文象遇老人,遂傳其事。
李翺因著方錄雲:覆盆子俗名母。
子有二種,以二麥收時采之,因有大小事之名。
大麥萬尤魚肥可噉。
别有三種蛇,每不堪用。
旋花亦名鼓子花,俗名練枝牡丹。
蘿摩俗名婆婆針線包本辨稱其強陰益精之功,而古方多不用,今以傳。
丹毒赤腫,蛇蟲毒即消。
蜘蛛傷治不愈者,揭封二三度,能爛縣毒,即化為濃。
石葫婪俗名鵝不食草,亦曰鵝腸草。
積雪草名地錢草,一名連錢草。
齊尼本草圖經雲:根苗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而但無心。
潤州無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噉,味甚甘美。
本帥出潤州。
翹本州圖經雲:生澤、潤、淄、兖等州,有大翹、小翹二。
羊踯躅本文雲:出潤州。
意嚴掘而蒸之,以登俎豆,謂之麥葛。
劉寄奴宋高祖劉祫微時,居京口,伐荻,見大蛇,射之傷。
明日複至,聞杵曰聲,觇見童子于榛中搗藥。
問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傅之。
帝叱之,皆散。
收藥而反。
遇金瘡,傅之良驗。
寄奴,宋高祖小王不留行,俗名金盞銅台,亦曰剪金花。
螺輕,土人呼為百腳。
赤頭足者良。
陶隐居雲:赤頭足。
者多出京口,于腐爛積草處得之。
水蛭俗平為馬蝗,歲貢二斤,多取之河渠中。
蒼耳俗名野茄棵。
旋覆花俗名金錢花,可箱子。
士入呼為野雞冠。
情木香即馬兜鈴根,羊蹄根即牛舌根。
十銀藤即鹭鸾滕。
忍冬草即金銀花。
紫花地丁俗名米布袋。
蒲公英俗呼薊花耶草地萹竹即射幹。
蕪青即諸葛菜。
商陸俗名橦柳。
桔梗夏射幹茅根木賊大薊小薊澤瞿麥百部丹參苦參沙參芫花貫仲地榆栖蒌茈胡用芥蒼茵陳虎杖酸漿牛膝漏蘆藜蘆烏蛇虻蟲蟬退班貓艾葉桃仁百合山杳杏仁土瓜蝼岵馬兜鈴馬鞭草天門冬戴靈車兔絲地膚于蛇床子地骨皮地緜草昆麻子天花粉谷精草牛芳于吳未英龍膽草馬蹄香木饅頭無名異益母草五加皮女真實郁李仁佛耳草陽桑椹子倡旱蓮草紫背浮萍右諸品本草圖經雖不言道地,然皆境内所有,故備錄之。
花卉 杜鼎在鶴林寺,高丈餘。
相傳唐貞元中,有外國僧自天台缽盂中以藥養根來種之。
每春末開時,或窺二女子來遊花下,俗傳花神也。
其後有殷七七者,名文祥,又名道筌。
周寶于長安中識之。
及寶自泾源移鎮浙山,七七亦至,寶師敬益甚。
三日,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絕,嘗聞能開非時花。
今重九将近,能開此乎?七七曰:可。
乃前二曰往花所。
其夜,聞女子來曰:妾為上帝司此花,今與道者開之。
然此花不久當歸問苑矣。
晨起,花斬破蕊,九日盛開如春。
寶驚異,燕賀累日。
後因兵火焚寺,根株不存。
見續仙傳。
按樂天、東坡。
詩注并容齋随筆所載,皆雲:山石榴、映山紅,山踯躅,即此花也。
宋鹹淳八年,寺僧慶清乃以踯躅補其舊。
迪功郎光州同戶參軍朱正國作記刻石,未幾枯瘁。
元延祐丙辰,裡人戈道恭家圃有此花,乃移植故處。
蜀郡清陽翼為記。
玉蕊在招隐山。
唐李衛公寄沈大夫詩雲:玉蕊天中樹,金閨昔共窺。
落英閑舞雪,密葉乍低帷。
舊賞煙霄遠,前歡歲月移。
今來想顔色,還似憶瓊枝。
注:此花吳人不識,因予賞玩,乃得此名。
内苑沈大夫閣前有此花,每花落空中,回旋久之,方積庭砌。
暇嘗邀予同賞。
宋蔡寬夫詩話載此詩雲:碑今裂為四,假在通判廳中,而招隐無複此花矣。
又按周文忠公必大玉蕊辯證版語雲:唐人甚重玉蕊,故唐昌觀、人賢院、翰林院皆有之,非凡境也。
在有自鎮江招隐來,遠緻一本,條蔓如荼?,冬凋春茂,柘葉紫莖,再歲始花,久當成樹。
花苟初甚微,經月漸大。
暮春出八須,如冰絲,上綴金粟。
花心複有碧箭,狀類膽瓶,其中别抽三英,出衆須上,散為十餘蕊,如刻玉然。
玉蕊之名以此。
宋子京筆記:維揚後土廟有花,色正白,曰玉蕊。
劉原甫移瓊花詩序雲:瓊花别号八仙花。
或謂李衛公所賦玉蕊,即此。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後士廟瓊花,或雲自唐所相,即衛公所謂玉蕊。
三公博洽無比,不知何故疑為瓊花,惟劉夢得雪蕊瓊絲之句,最為中的。
又曾端伯高齋詩話:廬陵叚謙叔有楊汝士與白廿二帖雲:唐昌玉蕊,以少故見貴耳。
自來江南山山有之,土人取以染事,不甚惜也。
則知現花為玉蕊無疑。
洪景廬容齋随筆:玉蕊今現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易為山礬者,在江東彌山曰野,而唐昌所産,至于神女下遊,折花而去,以踐玉峰之期,是不特土俗罕見,雖神仙亦不識也。
止因好事者僞作唐人帖,故二公皆信之,所謂信耳而不信目。
今按蔡寬夫謂招隐無複此花,然乾元萬壽宮任持餘孟實自招隐山移此花植于信前花國時,紫泉馬克複
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味甘寒。
朱果。
也。
種不亦大者,曰方柿,就樹熟者曰樹頭紅,有以火偏而熟者,曰洪柿,以石灰湯??而熟。
者曰??柿,小而圓者曰火珠,隋者曰牛妳。
丹徒縣途之五物産柿。
橙、黃橙、綿橙、脆橙可食。
又一種大徑三寸許,理粗而皮厚硬者,名木橙,不堪食。
香褓亦曰枸褓,氣甚清馥,逾年火炒之,可治胃氣疾。
棗味甘平,多食令人寒熱。
種酸棗,所謂椷棘顧也。
梨味甘酸,多食令人寒中。
梧桐子煮食脆炒。
食香,留三四年不壞,圓亦不耗。
簨樝,本草圖經曰:木葉花實酷類木瓜,大而黃欲辯,之看帶間别。
有重梏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橫樝也。
又。
楹棹。
注雲:似樝子而小。
圖經曰:楹悖,大抵類樝。
但膚慢多毛,味尤甘。
今此士所産者,不過如桃杏大,與木瓜殊不相亂。
乍食酢澀,味之轉甘,豈所謂楹棹者與?山樝,士人謂之棠毬,又名山裡果,又名茅樝。
子蓮。
唐李德祫白芙蓉賦序雲:金陵城西池有白芙蓉,數萼盈尺,皎如霜雪。
江南梅雨,麥秋之後,風景甚清,漾舟法潭,不覺陰暑,與佳客泛玩,終夕賒疲。
古人惟賦紅蕖,未有斯作,因以抒思,庶其髣髴焉,蓋金陵。
謂澗州城西治潭即放生池。
藕,俗雲:藕生應月,月生一節,閏辄益三節。
花白者藕肥。
菱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紅者最早,俗名水紅。
菱又。
有紫色者,有青色者。
味甘平。
或雲:其花晝合宵炕,随月轉移。
芡上,人名為雞頭。
爾雅翼雲:芡花向日,菱花背日,補中益精,開胄助氣,蒸暴作粉,老人食之延年。
次菰,種田水中,葉有娅,狀似錍箭镞。
根似芋而小,黃黑色,下石淋。
多食發腳氣,癬緩,損齒,令人失顔色。
亭荠,爾雅雲:苖似龍須而細,根如拇指,黑色,味甘寒。
可食圖經雲:服丹石人尤宜此。
西爪五代史胡峤随。
蕭翰入西夏,得其種,故名。
味甘寒,療喉痹,消暑毒。
有天生白虎湯之号。
甜瓜有綠、有黃,有花斑,香而小者佳。
皮黃如金,大姬鹜子。
者名金瓜。
止渴,除煩熱,通三焦壅塞,夏月不中。
暑氣,療口鼻瘡,不可多食。
落水沉者、雙頂雙帶者皆有毒,不可食。
丹徒縣志倦之五。
物産有瓜,皮青,長尺餘,觓然如角,利腸,去煩熱,解酒毒。
冬瓜,生苗蔓下,大如鬥而長,皮厚有毛。
初生青綠,經霜則白如塗粉,除小腹水漲,止渴,益氣耐老。
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痩。
黃瓜原名胡瓜,北人避石勒諱稱黃瓜,因而不攺,非月令之王瓜也。
不益人。
絲八可供茹,枯則去皮與子以滌器,因腹中有絲,衆和,性冷。
小兒痘初出,以近滿三才連皮燒存性,為末,沙糖調服。
矣者可少,亦可治男女。
惡瘡、乳疽所瘡等病,用老者連皮筋,千全者燒存性,研木三錢,蜜調服。
木瓜爾雅楙:木瓜,實如小瓜,禀得木之正,故入肝利筋骨。
以蜜與糖煎之,或作糕,俱可食。
南瓜二蔓十餘丈,實如甜瓜,稍扁有棱,色紅,經霜可采。
肉色黃,本草不載。
北瓜,俗呼飯瓜。
藥屬 太元内傳有神芝五種:一曰龍仙芝,二曰、參芝,三曰、燕胎芝,四曰夜光洞草,五口白有玉。
何首烏。
本草因祖能嗣,服之有益。
唐元和七午,曾文象遇老人,遂傳其事。
李翺因著方錄雲:覆盆子俗名母。
子有二種,以二麥收時采之,因有大小事之名。
大麥萬尤魚肥可噉。
别有三種蛇,每不堪用。
旋花亦名鼓子花,俗名練枝牡丹。
蘿摩俗名婆婆針線包本辨稱其強陰益精之功,而古方多不用,今以傳。
丹毒赤腫,蛇蟲毒即消。
蜘蛛傷治不愈者,揭封二三度,能爛縣毒,即化為濃。
石葫婪俗名鵝不食草,亦曰鵝腸草。
積雪草名地錢草,一名連錢草。
齊尼本草圖經雲:根苗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而但無心。
潤州無多,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噉,味甚甘美。
本帥出潤州。
翹本州圖經雲:生澤、潤、淄、兖等州,有大翹、小翹二。
羊踯躅本文雲:出潤州。
意嚴掘而蒸之,以登俎豆,謂之麥葛。
劉寄奴宋高祖劉祫微時,居京口,伐荻,見大蛇,射之傷。
明日複至,聞杵曰聲,觇見童子于榛中搗藥。
問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傅之。
帝叱之,皆散。
收藥而反。
遇金瘡,傅之良驗。
寄奴,宋高祖小王不留行,俗名金盞銅台,亦曰剪金花。
螺輕,土人呼為百腳。
赤頭足者良。
陶隐居雲:赤頭足。
者多出京口,于腐爛積草處得之。
水蛭俗平為馬蝗,歲貢二斤,多取之河渠中。
蒼耳俗名野茄棵。
旋覆花俗名金錢花,可箱子。
士入呼為野雞冠。
情木香即馬兜鈴根,羊蹄根即牛舌根。
十銀藤即鹭鸾滕。
忍冬草即金銀花。
紫花地丁俗名米布袋。
蒲公英俗呼薊花耶草地萹竹即射幹。
蕪青即諸葛菜。
商陸俗名橦柳。
桔梗夏射幹茅根木賊大薊小薊澤瞿麥百部丹參苦參沙參芫花貫仲地榆栖蒌茈胡用芥蒼茵陳虎杖酸漿牛膝漏蘆藜蘆烏蛇虻蟲蟬退班貓艾葉桃仁百合山杳杏仁土瓜蝼岵馬兜鈴馬鞭草天門冬戴靈車兔絲地膚于蛇床子地骨皮地緜草昆麻子天花粉谷精草牛芳于吳未英龍膽草馬蹄香木饅頭無名異益母草五加皮女真實郁李仁佛耳草陽桑椹子倡旱蓮草紫背浮萍右諸品本草圖經雖不言道地,然皆境内所有,故備錄之。
花卉 杜鼎在鶴林寺,高丈餘。
相傳唐貞元中,有外國僧自天台缽盂中以藥養根來種之。
每春末開時,或窺二女子來遊花下,俗傳花神也。
其後有殷七七者,名文祥,又名道筌。
周寶于長安中識之。
及寶自泾源移鎮浙山,七七亦至,寶師敬益甚。
三日,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絕,嘗聞能開非時花。
今重九将近,能開此乎?七七曰:可。
乃前二曰往花所。
其夜,聞女子來曰:妾為上帝司此花,今與道者開之。
然此花不久當歸問苑矣。
晨起,花斬破蕊,九日盛開如春。
寶驚異,燕賀累日。
後因兵火焚寺,根株不存。
見續仙傳。
按樂天、東坡。
詩注并容齋随筆所載,皆雲:山石榴、映山紅,山踯躅,即此花也。
宋鹹淳八年,寺僧慶清乃以踯躅補其舊。
迪功郎光州同戶參軍朱正國作記刻石,未幾枯瘁。
元延祐丙辰,裡人戈道恭家圃有此花,乃移植故處。
蜀郡清陽翼為記。
玉蕊在招隐山。
唐李衛公寄沈大夫詩雲:玉蕊天中樹,金閨昔共窺。
落英閑舞雪,密葉乍低帷。
舊賞煙霄遠,前歡歲月移。
今來想顔色,還似憶瓊枝。
注:此花吳人不識,因予賞玩,乃得此名。
内苑沈大夫閣前有此花,每花落空中,回旋久之,方積庭砌。
暇嘗邀予同賞。
宋蔡寬夫詩話載此詩雲:碑今裂為四,假在通判廳中,而招隐無複此花矣。
又按周文忠公必大玉蕊辯證版語雲:唐人甚重玉蕊,故唐昌觀、人賢院、翰林院皆有之,非凡境也。
在有自鎮江招隐來,遠緻一本,條蔓如荼?,冬凋春茂,柘葉紫莖,再歲始花,久當成樹。
花苟初甚微,經月漸大。
暮春出八須,如冰絲,上綴金粟。
花心複有碧箭,狀類膽瓶,其中别抽三英,出衆須上,散為十餘蕊,如刻玉然。
玉蕊之名以此。
宋子京筆記:維揚後土廟有花,色正白,曰玉蕊。
劉原甫移瓊花詩序雲:瓊花别号八仙花。
或謂李衛公所賦玉蕊,即此。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後士廟瓊花,或雲自唐所相,即衛公所謂玉蕊。
三公博洽無比,不知何故疑為瓊花,惟劉夢得雪蕊瓊絲之句,最為中的。
又曾端伯高齋詩話:廬陵叚謙叔有楊汝士與白廿二帖雲:唐昌玉蕊,以少故見貴耳。
自來江南山山有之,土人取以染事,不甚惜也。
則知現花為玉蕊無疑。
洪景廬容齋随筆:玉蕊今現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易為山礬者,在江東彌山曰野,而唐昌所産,至于神女下遊,折花而去,以踐玉峰之期,是不特土俗罕見,雖神仙亦不識也。
止因好事者僞作唐人帖,故二公皆信之,所謂信耳而不信目。
今按蔡寬夫謂招隐無複此花,然乾元萬壽宮任持餘孟實自招隐山移此花植于信前花國時,紫泉馬克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