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二

關燈
腰關。

    又其次曰下中、上闌,視時節次第,以門,以出納得江之舟。

    歲寶久,木朽石助,擇美材密石而更葺之。

    祐元年二月,淮東總領兼知鎮江府趙與訚重建。

    元初間廢。

    天曆二年複。

    七月,江浙行省委檢校惜徐承務同本路伯便所日畫車通利水以濟連河。

    總管郭圭言:江山元有程公而句王職,及樹水石撻,每歲江湖滿隘。

    此申惟運河今歲上流無雨,水源艱飾,漸陽既少,北岸益高,徒步五裡,方可登舟,縱欲中小人間,人力莫為。

    達魯花亦明用答失,言:京口舊間久廢,江臯一裡皆成洲塞,剛東又作土埭,以蓄阿水,江潮雖漲,阻隔不通,莫若開掘于沙,散去士埭,仍于江口置則,以時啟閉為便。

    是年十月九日竣事,民甚便之。

    明天順巳卯,因浚漕,河作闡三。

    歲以時啟閉。

    詳見漕河記。

    宏治辛亥,都禦史似鐘複修。

     腰閘在京口閘東,嘉定前何側有石刻雲:腰間南至轉般倉,前拖橫橋,長一百九十丈,河面闊十丈。

    上閘在妙覺庵側,嘉定志雲:在程公橋團樓北。

    是時柄已廢,樓亦壞矣。

    中閘在香糯倉後。

    舊志:在大軍倉後何側。

    石刻雲:中間至上門,長三十九丈,河而瀾十七丈。

    嘉定七年。

     下聞在程公下壩東。

    宋淳祐中,郡守許堪重修。

    間口。

    石杜刻雲:漕間敝漏,郡守許堪以石易木,始工于淳祐癸卯之秋。

    河側有石刻,藏轉般倉東南牆口至下閘七十九丈五尺,何面闊九丈。

    嘉定七年。

     栲栳閘在演武塲西南,宋淳祐中,郡守何元壽置,後更以石橋。

     大渎山閘在城南三十五卑。

    閘當水勢旋沖處,舟過多覆沒。

     減水閘在程公下壩之東,下間之西,上為石橋。

    宋鹹淳中,郡守趙溍建。

    關有石刻,鹹淳六年七月十六曰立。

     州厭港閘二石一木一。

    宋嘉定中,郡守史彌堅置。

    以上八間俱久廢。

     小閘在新河,康熙元年重建。

     新閘在南水關外,即滅渡極舊址。

    明天順已卯,浚漕河作間,以殺水勢。

     丹徒鎮閘元天曆二年重建。

    漕河分渠通江,築聞以引蓄江水,最為便利。

     水?在高橋東,漕水溢,則此矶受之,入市河而達于江。

    今廢。

     黃水?在丹徒鎮江口。

    宋紹熙間,郡守陳居仁創。

    張留有記,不存。

     丹徒澗壁二石?,宋慶元三年,總領朱晞顔創。

    以漕渠乾涸,重創二?,引江潮入渠,當時便之。

    後十廢。

     程公壩上下二,上壩在甘露港,下壩在京口港,相去二裡許。

    宋成淳六年,郡守趙潛立。

    搢以啟間洩渠水不便,故改立二埧,民甚便之。

    明攺甘露壩曰新港、霸甘露。

    今廢。

     ?魚壩在城西北?魚港上,今廢。

    大塘壩在洞仙鄉塔山下。

     覰鹚堰未詳何地,唐僧皎然送楊山人往京口買藥歌:夜驚潮沒鹴鹚堰,朝後曰:出芙作樓。

    丁卯埭在城南三裡。

    晉司馬裒立。

    輿地志:元帝子裒鎮廣陵,出運京口糧,為水涸,奏講于可卯港立以今廢。

     經函,在城東南四十裡。

    蔡林雜記:京口漕河西有良舊數十頃,所勢低于河底,若不置細,出洩水川。

     印為湖經函,高數尺,闊亦如之,皆巨不磨球而成,自連河洩水東入于江。

     風雲路水巷。

    宋寶祐三年,郡守應印飛築。

    自上河街至普照寺,沿河三帶,因民居湮塞,舟行阻滞辟而築之,置水巷以便防虞,扁曰風雲路。

     坊表 坊,表示旌勸也。

    舊志所載,後人弗克肯搆,風雨公圯蝕存者十不二三。

    今仍系其名,既以昭前美之不可湮,且俾教子慈孫,徘徊興感,生共析薪砂負荷之心也。

     紫金坊在嘉泰橋西。

     阜民坊在稅務街。

     元妙坊在石?橋北。

     制錦坊。

    在石壁橋南。

     福壽坊在長橋西。

     千秋坊,在府治西。

     甘棠坊,範公橋西。

     旌孝坊在冠子巷。

     孝感坊在大市北。

     至孝坊在高橋北。

     積善坊在竹竿巷北。

     通津坊在高橋西。

     江口坊在還京門外。

     歡君坊在洗馬橋西北。

     進賢坊、清風坊俱在府治南。

     以上皆宋元故額,今無有有者。

    繼反立極、成德、達材二坊在府學東西。

     群聖大成、下學、上達二坊在縣學西西。

     保障畿輔,整飾江淮二坊在總兵府,今攺兵備道東西。

     勤恤保愛二坊在縣治東西,今攺匡扶保育。

     承流宣化二坊在府治前。

     文會坊在縣學内。

     儒林、文苑二坊在縣學棂星門外。

     迎恩駐節二坊在京口驿東西。

    貞肅坊在察院南。

     以上諸切皆為公署立。

     褒忠坊在雲山街褒忠廟前。

     表忠坊在壽邱山麓,宗忠簡祠之東。

     威靈坊在城隍廟前。

    紫極仙宮。

     蓬萊真境二外,在石髓橋西。

     招隐坊在招隐山下。

     帝道遐昌昭應之坊在城南張王廟。

     惠我斯民坊在城西東嶽褐。

     以上諸坊皆為祠廟立。

     梯雲坊為舉人張祯建,在登雲坊。

     登瀛坊為舉人劉铨建,在元妙觀。

     登賢坊為進士盛祥建,在登雲街。

    擢桂坊、步蟾坊。

     十賢坊為舉人丁智建,在市西街。

     登科坊為舉人管敏建,在懷德橋。

     及第坊為舉人胡清建,在小圍橋。

     自賢坊為舉人劉忠建,在洗馬橋。

     鐘英坊為舉人管祯建,在果子巷。

     攀桂坊之為舉人駱玉建,在織染局。

     銜進賢坊書為舉人錢甯建,在菜市街。

     登科坊為舉人丁甯建,在織染石。

     銜興賢坊為舉人高甯建,在市東。

     步瀛坊為舉人阮政建,在谏壁鎖。

     中選坊為舉人範敏建,在千秋橋東。

     解無坊為舉人謝瑤建,在洗馬橋。

     榮科防為舉人沈鑒建,在竹竿巷。

     毓秀坊為舉人譚文建,在經家巷。

    攀龍坊。

     登俊坊為舉人戴洪建,在五條街。

     跨鳌坊為舉人祖迪建,在丹徒鎮。

     騰達坊為舉人顧祜建,在嘉定橋。

     文央坊為舉人徐潤建,在觀音橋。

     亞元坊為舉人胡升建,在曲陽。

     文魁坊為舉人畢昇建,在駱曉。

    以。

     雙鳳坊為進十蔣敷将敵建,在蓮花亭。

     進士坊為進士甯珍建,在小市沖。

     此美坊為進士胡信建,在小圍橋。

     丹桂、進士二坊為進士吉惠迪在創巷進五馬二坊為知府袁潔建,在土河街。

     淩雲坊為舉人汪鋪建,在高橋。

    會元坊為進士費訚建,在府學東。

     鳳鳴、朝陽二坊為進士趙祥建,在第二樓街。

    系坊。

     世桂坊為舉人達穎建,在縣治西。

     應奢、進士二坊為進士吳宣建,在虎踞門外。

     x魁坊,為舉人王齊建,在府學西。

     迸士坊,為進士達毅建,在縣治。

     登庸坊,為舉人劉镃建,在懷德橋。

     攀龍附鳳坊,為舉人顔信建,在盧墳口。

     登庸、步、天衢二坊為進士丁玑建,在織染局南,後攺為儀曹儒憲。

     得俊坊為舉人張經建,在蓮花亭。

     解元坊二,探花坊一為編修靳貴建,一在清風橋,一在儒林街。

     文明坊,為舉人楊綱建,在上河街。

     大司成少宗伯學十三坊,為侍郎費暗建,在黃祐橋。

     崇俊坊,為舉人李時建,在文昌坊。

     進士坊,為進士蕭利建,在城隍廟前。

     崇賢、進士二坊,為遊士許完迪在澤。

     賓賢、進出二坊,為崇士唐賜建莊金原驿。

     大學士尚書官保三坊,以學士靳貴建,在紀釋門。

     兩者字大疊制大宰、大學、亡柱國、保傳六坊,為天甯士揚二清始甄蠡秘銜墨五經士二功之三。

    食變吳在建。

    在為常門、鸾諸清經二坊三雲奉人張激建,在鴻鶴橋南。

     備憲二坊。

    禦史王濟建,在高橋北。

    案史曹逖建在石健橋南,要為绌聖過,以逖無千秋婚雲。

    至編武心以為會尤。

    曹大章會魁姜實貝外郎夏儒建在京。

    案曰字後河邊五星聚見。

    勁為遙子畎自省本蔚狥心琦周廷侍馮曾糟建在十聚洗二則雲:禦史坊注為濤法、李一鼎難,在外秋橋西溪逆諸坊。

    為科第立貞節切丹徒在第三樓。

    術為進十趙祥母節婦高氏違淑貞坊學激礙醴人德十災之龍。

    吳淑姊貞女奚錢運所掘震亭敬紫變雲業羞女殷氏建。

    雙烈妙在南城。

    糠則集釜雲山下皇消康熙背藏害為小婦謝氏輿其女襲氏建,以止儲逝漏削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