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二

關燈
安橋。

    宏治十四年,與城南虎踞橋俱圯,知府王存中皆新之,大學士楊一清記。

     綠水橋俗呼高橋,在千秋橋西,唐以來有之。

    杜牧之詩:青苔寺裡無鳥迹,緣水橋邊多酒樓。

    指此速。

    宋乾道中,郡守蔡洗重建,舊仍名。

    明洪武初,重修,更名鼎新橋。

    宏治壬子,知府鄭傑重修。

    萬曆辛巳圯,知府徐桓重建。

     太平橋在綠水橋西,舊為闆橋。

    康熙二十二年,僧普覞募建石橋。

    嘉定橋在千秋橋南,舊名利民橋。

    宋淳熙間,郡守錢良臣甃以甎,覆以亭,邑人呼為錢公橋。

    嘉初,郡守複甃以石,易今名,俗呼鎮方橋。

    康興,邑耆民高拱鬥重修。

     清風橋在嘉定橋南。

    宋景祐間,範文正知府事時。

    重建,俗呼為範公橋。

    蘇子瞻懷刁景純詩有傷心範橋水之句。

    嘉泰、開禧間,郡守辛棄疾複甃以石。

    長橋在清風橋南,宋嘉定乙亥重建。

     通濟橋在南水關上。

    元延祐二年,守臣太平因水門舊北創建,蜀楊如山記。

    後圯。

    至順二年重建,今名南水關。

     虎踞橋在虎踞門口,為郡孔道。

    明萬曆丙子,知府張純易之以木,春運時撤,民大不便。

    後知府蘇兆民易以石,更名泰運。

     迎恩橋在金銀門外。

    明成化巳醜,知府翟敬重建,宏治乙卯,知府鄭傑重修。

     鎮西橋舊名拖闆橋,在今社稷壇前。

    大曆二年廢。

    二至順二年重建。

    明正統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濟重建,太常少卿鄭雍言記。

    康熙初,耆民高拱重修。

     通阜橋當金銀口,舊為闆橋,因系沖道。

    明萬曆時易以石橋。

    程公橋在上閘南,宋嘉定前巳廢。

    見上關注。

     嘉泰橋在市東紫金防。

    宋嘉泰間造,故名。

    俗名真子橋。

    後廢,重建,更名中市橋。

     張公橋在中市橋北,舊名湯家橋。

     柏家橋在張公橋北。

     懷德橋在綠水橋南。

     水砗橋在丹陽館西。

     斜橋在積善坊。

    元名登瀛橋,在舊縣學東北。

     大圍橋在乾元萬壽宮北。

     小圍橋在大圍橋西。

    大圍、小圍以近江圍岸大小名。

    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橋出江。

     韓氏橋在嘉泰橋南。

     染皂橋在市南旌拳坊今刁家巷。

    上有亭。

    宋景中,郡民重建,俗呼觀音橋。

    亭廢。

    明正德六年,少保家重建。

     火炭橋在養濟院山。

    真珠橋在火炭橋南,俗呼西橋。

     皇祐橋在市南防。

    明初得斷碑于橋下,乃皇祐間所建,故名。

     朝真橋在皇祐橋東南,以近東觀故名。

     石躄橋在懸妙坊口。

    舊橋下有石矶,今廢。

     壩子橋在石撻橋東,舊名霸子頭,裡人建橋。

     石橋在清風橋側,受嘈水,折旋而入市河,人名小橋。

     新觀橋在光肴橋西,舊名社壇橋。

     觀東橋在光希觀東。

     七禦橋在舊丹徒縣治西,上有石梭貌七枚,故名。

    俗呼道人橋。

    橋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然。

     利洗橋在城西,知府潘三桂建,尋易以木,後甃以石,又名浮橋。

     西園橋在放鶴門内。

     關門橋在登雲坊西城西舊有西防門。

    是橋介二門間,取關通之義,故名。

     折橋在關門橋北,今名洪濟橋。

     師姑橋在三折橋西北。

     紅門橋在紅門子寨内。

     龔家橋在博馬務巷。

     圓通橋在唐頹山後,舊名土橋。

     水西橋在水西門。

     夢溪橋在朱方門外,水源自圓通溝入漕渠,以沈内翰括居夢溪,故名。

    嘉泰中,郡守辛棄疾重修。

    舊呼小橋。

     盆澳橋在嘉定橋東南。

     菜市橋在市南坊,舊菜市所在,故名。

    古老橋在清風橋東北。

     蘇公橋在清風橋東南。

     林太師橋在蘇公橋南,林肇仁廟在橋東,因絕。

     通吳橋在長橋東南。

     臭橋在通吳橋南。

     雙寨門橋在臭橋東,水源發京岘山,過臭橋入長河。

     卷逢橋在欽賢門外北固山埂下。

     得勝橋當朝陽門口,順治中,裡人重修。

     青龍橋在雜造局前。

     縣橋在制錦坊,縣治在此,故名。

     胭脂橋在後百禮堂,今縣學西。

    小橋在胭脂橋南。

     西城橋在府治西,嘉定十五年,郡守善湘建。

    北通郡治,南通饷台,官府行其上,行人往來其下。

    今廢。

     便民橋在南水關外。

    明宏治中建,今易為木橋。

     升仙橋在城南鶴林寺。

    相傳??衣杜鵑,花神自橋騰空去。

     洗馬橋在京口驿西,唐太子洗馬陳翌建,故名。

     今蒸橋在城西陽彭山下,順治中,裡人建。

    栖溪橋在平等寺前,今廢。

     東鴻鶴橋在仁和門外,俗呼核兒橋,石欄作孩兒狀,故名。

     西鴻鶴橋在放鶴門外。

     香花橋在鶴林寺前。

    樂昌橋、程道橋、鮑家橋并在登雲門外。

     螽斯橋在南門外土城下,裡人為祈子建。

     雙和橋在城西運河邊,邑人程可聘建。

     戴港橋、柳港橋、大港橋、黃泥橋、向家橋、韓渡橋、杜家橋并在丹徒東鄉。

    戴港橋見祥符圖經。

     樊橋、澗壁橋、徒兒橋、倒流橋、洩港、石橋并在大慈鄉。

    澗壁、徒兒見圖經。

     下濞橋、羅木橋、七裡橋、樂亭橋、炭渚橋、都裡橋、蘆定橋并在義裡鄉。

     下濞、樂亭、炭渚,見圖經。

    高資橋在義裡鄉。

    延祐五年,邑人蔡祀等重建,吏部王事俞庸記。

    順治戊戌,邑人重建,今名東方橋。

     觀音橋在澗壁鎮,其上有亭,宏治辛酉修建。

     上會橋、烏莫橋并在高平鄉。

    馬公橋在新豐鎮,跨漕河。

    舊為明知縣陸夢祖建,名陸公橋。

    康熙十年傾此,裡人募重建,巡撫都禦史馬公祜捐赀以助,因易名馬公橋。

     丁卯橋在城南三裡。

    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立埭以丁卯日,制可。

    後人搆橋因名。

    唐許渾築别墅于其側。

    渾有歸丁卯港詩。

    明楊文襄三清有丁卯橋别業。

     永甯橋在崇德鄉丹徒鎮,跨運河。

    康熙十九年重建。

     東橋在崇德鄉。

    内通白免、高山之水。

    濬河須高築官壩,以防山水陡發。

     顔洲橋、開禧橋、波杳橋、車村橋。

    水撻橋并在崇德鄉。

     丁角鎮上下二橋、千秋橋、張部橋、劉偃橋、都灣橋、曲陽橋、小時橋、蕭于橋、呂家橋、萬歲橋、卧龍橋并在洞仙鄉。

    此鄉舊隸延陵,惟丁角一橋見圖經。

     埤城南北二橋、寨橋、草村橋并在昌平鄉。

     上塘石橋、彭橋、白露橋、官塘橋、楚墓橋、大地橋、畫師橋、棧岡橋、劉公橋并在長樂鄉。

     西津渡去縣治九裡,北與瓜洲對岸,舊謂之蒜山渡。

    唐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于蒜山渡嚴勒渡邂,即今西律渡也。

    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禦風濤之患。

    先是,船舫小而多虞,至是消百巨艘五,以采皆遺制,各置旗二,以利涉大川吉伍字為識。

    其受有數,發有片,又别浮輕舸以送,國傳,遂鮮賀風波之圜。

    元延祐中,以總管叚廷圭言,增船十五,官收船資,以免挾勒。

    泰定中,革去濫設排岸監渡人吏,尋以船資不便,罷之。

    明正統間,巡照能朕性津梁。

    侍郎周忱作盤二,佥水工三十餘以濟渡。

    又甃石埂三十餘丈,直抵江臯,人免病涉。

    萬述中,知縣龐時準遇風禁渡。

    船各立限,限以人數,懸榜立石,人鮮覆溺。

     石公渡在定波門外,去府治九裡石公山下。

    渡江至開湯。

     高貪東西渡在燕益縣西四十裡。

    東達儀真,西至鐵鍵橋。

     大港渡在大法鎮西。

    渡至暢州苑林村。

     韓橋渡在丹徒鄉。

    複朱倬詩:陽溪人喚漁樵動,江上潮平船欲行。

    即此渡也。

     甘露港渡。

    唐孟浩然詩:愁殺渡頭人,指此。

     山渡、谏壁渡、丹徒渡、柳港渡、大港渡、小東堡渡、馬師橋渡、叚固渡、莫家港渡、當江渡。

     京口閘在城西北。

    京口港口,距江三裡許,莫究其所始。

    唐漕江淮,撤闡置堰。

    開元中徙,漕路由此。

    唐書:開元二十五年,齊濟遷潤州刺史,州北距瓜步沙尼将潘六十裡,舟多敗溺,漸徙漕路,由北口求治伊婁渠以達揚,歲無覆舟,減連錢數十萬。

    按伊婁案今爪州北至揚子運渠是。

    其地當時瓜洲隸潤,故矜得以以道。

    宋淳化初廢堰。

    紹聖、元符間,仍為闡。

    宋四刺國史志:元符二年九月,潤州、京口奧間卑工。

    先是,兩浙轉運判官曾希蘊獻奧間利害,命孝蘊興修,仍相度位啟閉日限之法,在是如浩成。

    嘉定中更葺嘉定人年,郡守史彌堅浚渠記雲:沿渠而閘者五首曰宋口、閑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