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二

關燈
育,再相修繕。

     司屬 高資鎮巡檢司在城西五十裡高資鎮。

     丹徒鎮巡檢司在鎮東港口,去城東十五甲。

     安港巡檢司在城東九十裡安港口。

     姜家嘴巡檢司在藤料沙,今裁。

     大軍倉在治安坊。

     預備倉在綠水橋西北。

     義儲倉在儒林坊,舊廒止五閑,萬曆乙未,知縣龐時雍增建。

     鎮西倉在西城外上河邊,今兌漕處。

     京口驿原設于京口閘内臨河,萬曆七年,知府鐘庚陽改建西城臨河社稷壇左。

     炭渚驿在城西五十裡。

     甘露、新港、丹徒諸壩官廳。

     唐錢監,開元二十大年置,宣、潤等州,初開錢監。

    天寶十三載鑄爐十,元至大三年鑄爐七。

    在府治。

    浙西道院,按唐銀、銅鐵、錫飾之冶,有子百六十六,陜宣、潤、饒、衢、信六州。

    銳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三,鉛山四。

    宋金銀、銅、鐵、錫、鉛之冶,增二百七十有二,所産益廣,而獨不言澗,則潤之坑冶廢竭久矣。

    今并廢。

     行台 三察院并在千秋橋西。

    東察院明正統中建。

    中察院成化丙戌,即丹陽舊館創建。

    西察院在中察院西,即明初帥府。

    嘉靖間,巡江禦史修葺。

     總兵府在儒林坊,舊服此。

    明嘉靖間建,今為大營官房。

     兵備道公署、佛鈔庫改置,本為江鎮常署。

     新察院在北水。

    皇清總督察舜顧日芃建。

    後缫江稱裁敗為口,開外昭關下。

     公衢門,順治十六年,大博成洲之源,統八旗官丹徒縣陸公猷講言兵此防江海,改衛署為公衛門。

     水利 蘇、松号稱澤國。

    朔渎等類,名日繁多。

    至丹徒之為邑也,濱江帶河,其田順俱賴通江、通河支流。

    用資灌漑,但當以時修濬之,毋緻激寒焉可也。

     沿江圩岸塘堤,自炭渚起,上接江甯府句容縣界,下至匡家橋港、丹陽縣界,計長三百三十裡。

     沿漕河上自江口起,下至辛豐、丹陽縣交界止,計長四十五裡。

     炭渚港在二區十三都二居,至司馬橋山。

     高資港在二區十三都三啚,至香山口止。

     黃泥港在區十三都一置。

     馬先橋港右區十三都二啚。

     永豐橋港備港在二區三都七啚。

     七甲港在一區。

    三都四鄙,通至三都七啚止。

     錢永港在三區三都三啚。

     費家港舊名二裡港,通下濞塘,在一區三都三首至四啚止。

     下鼻港在一區三都四啚。

     斷妖港在三區三都七啚。

     洪信港在二區二都七啚。

     新開口通浮橋内。

    運河在雲山坊。

     掘港在雲山坊。

     甘露港通城内河,出便益橋。

    運河在雲山坊。

    大一都三啚各半。

    宋轉般倉在此,史彌堅嘗濬之。

    别萬野初猶通鳳皇池,春夏船泊石壁,人漸淤矣。

     金綿港在大三都二啚。

    宋武帝微時,?荻居此。

     鬥門港在大亡都三啚。

     倒流港在大都啚三啚各半。

     青山港在大都三啚。

     本杓港在大都三啚。

     侯家港在大一都三啚。

     範家港在大三都三啚。

     楊家港在大二都三啚。

     丹徒港通運河,在丹徒鎮,系六區二、五都六啚。

     渡泥小溝港在谏壁鎮,通半舟橋止系一五苦界。

     洩溝港在十三區八都二啚。

     鐵錯港通尤家橋,在十三區八都二啚,曆六啚至崇七圖止。

     孩溪港在十三區八都七啚,通至十區八都八啚。

    九啚古竹止。

     柳港在十區十三都三啚,至趙家山止。

     大港在十區十三都三啚,至戴家村止。

     韓家港在十區十都二鄙,至圖山後止。

     善家港在十區十都七居八啚。

    十三都七啚,入啚。

     吳沙四圖俱通沙腰河,南通劉仙港,北通山北港。

     唐家港通蕭家港在十三區。

    二十二都六啚。

     殊家港在十二區。

    二十二都朋七啚,至善家村水洞止。

     郭家港在十一區二十二都二啚。

    三圖至南八蕩止。

     中新港、蔣家港何家港。

    在十區二十二都一五啚,至向家橋止。

     任家港、煙墩港、宗莊港、朱秀港在十三區。

    二十二都九啚。

     祁家港在十一區。

    二十二都十啚,通朱秀港。

     莫家港在十一區。

    十二都十三啚,通徐府莊。

     孟家港、劉仙港在十三區。

    二十二都十三啚,至丹陽縣界止。

     溫家港所大平港在十一區。

    二十二都十二啚,至丹陽縣止。

     羅家港在十三區二十二都。

    又十二啚,至丹陽縣陸路界止。

     浮橋通新閘在雲山坊。

    三蟻河通内河,出便益橋。

    北通甘露港在大圍雲幽山坊。

    大三都一啚,地界。

     西城腳下娃娃橋,引内市河水出運河,在城内市西、寶城等坊,城外嶽祠坊。

     關門橋,至莊前止。

    水出運河在嶽祠坊地界西城腳下流水洞,引内市河水出運河,坐落城内善濟一等坊,城外嶽祠、虎踞坊。

     便益橋,通内河,至三以河北通甘露港在虎踞太圍坊大一都一圖。

     丁卯港在六區一五都十三啚。

     車村港在華家莊六區三五都十啚,曆十一、十三啚止。

     丹徒埧通江潮在丹徒鎮。

     京口巷在城西北。

    江口新港在京口、甘露之間。

    明宏治十二年憺。

    ?魚港在通律門外。

    澗壁港在縣東三十裡。

    南史作谏,南唐盧绛傳作澗。

    廟渎港情。

     上朱港、下朱港、沙灰港、二寨橋港、縣汝山港、上戴港。

    其黃港、徐港、季港、張港、人許港、生港俱在縣東南鄉。

    第一漩在京岘山,系三五都三居,水入運河。

    第二旋在本家灣,系三五都二啚。

    第三滅在萬壽寺前,系大三都二啚。

    水慨田俱明萬于中,知縣龐時雍清出,給價開濬,各立石下鼻塘明時為民間隐占。

    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濬淚丈餘,給榖增堤,植柳千株,可備旱僚,衆民便之,仍為立石。

    今半為田塘,僅存半。

     屯塘、古塘、馬塘、對塘、東塘、北塘、官塘、水塘、侯塘、彭塘、職塘、破塘、店塘、前塘、塔塘、缪家塘、康潛塘、上灣塘、顯堽塘、西廟塘、楊樹塘、墓岡塘、黃杜塘、鮑村塘、羊栅塘、高莊塘、路西塘、夏侯塘、夏修塘、贍軍塘、黃杜村塘、南塘、新砦二白露塘、東子塘、一在一都。

    三角塘、塾塘、被塘、半塘、辛塘、枝塘、徐港、新塘、波斯塘、羅木塘、三在三都。

    許家塘、中旋塘二下漩塘、二在五都。

    九家塘、皇塘、石塘、淩塘、大塘、新塘、蔣塘、草塘、漏塘、破塘、官塘、俊塘、上塘、趙墳塘、石城塘、張家塘、石市塘、東菰塘、西菰塘、破宿塘、上雙塘、下雙塘、菱子塘、行塘、劣撤塘、上戴塘、下戴塘、東下戴塘、張花台塘、阜塘二水塘、三基塘、華塘、陳塘、丁家塘、陶莊塘、二在六都。

    黃塘、吳塘、杜塘、高旋塘、在七都。

    滿塘、鹦塘、菱塘、石灣塘、顔巷塘、鶴頭塘、義莊塘、朱公塘、在十都。

    觀塘、洪鶴塘、和尚塘、黃公塘、官莊塘、陳灣塘、二在十都。

    大塘、張田塘、家東塘、東麼塘、郭家塘、楊家塘、吳家塘、朱家塘、大埤、張家塘、坊西塘、謝岸塘、百馬岸塘、在十二都。

    二如塘、三角塘、求塘、聚塘、張興、談塘、蘇塘、贊塘、魏及、崔塘、五塘、李塘、顔崛、曰塘、焦塘、幹塘、丁增、萌塘、周塘、古塘、前塘、花塘、長塘、智塘、官塘、閃塘、小塘上若雙塘、西塘、丹水利王、邬家塘、華家塘、許家塘、戴家塘、蔡家塘、馬家塘、王家塘、朱公塘、魏公塘、錢公塘、康公塘、府學塘、人師塘、馬蝗塘、螺蜘塘、舊楊塘、浮萍塘、陳上塘、黃沙塘、池子塘、塔山塘、泊林塘、東雙塘、西高塘、中高塘、南廟塘、西灣塘、古劉塘、長堰塘、大堰塘、大南塘西渡官。

    塘、後地幹塘、菱塘、三陳塘、二劉、劉塘、金山祖塘、二在十都。

    滿塘、鹿塘、社塘、柳塘、胡家塘、莫家塘、抱子塘、言水塘、瓦審塘、高岖塘、木城塘、張南塘、墟溝塘、經山塘、村中塘、後灣、道士塘、在十四都。

    徐墓塘、謝灣塘、丁餘塘、包莊塘、蓮河塘、蔣公塘。

    在蔔五都。

     津梁 津梁自曆代以來,白某建、某重建,皆備載之,蓋以民不病涉,政所先也。

    亦有以裡民或缁流興建者,其利濟之意尤可傳。

    至若閘壩、堰埭,并附紀焉。

     千秋橋在府治西。

    晉王恭作萬歲樓于城上,其下有橋,因名千秋。

    宋嘉定間,郡守史彌堅重建。

    明永樂中,更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