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川徒縣知縣臣鮑人鋪纂修
建置志
城池、學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
建置者,凡作于官,利于民者皆隸焉,以為複古者之資也,以為典利除币,思利濟于民者之用也。
夫小民慎患無知,上之人思患而防之,察利而導之,猶慈母時亦子之饑寒而吻哺之也。
其苫樂不能自遠也,時有緩急,因其序而先後之可巳。
若夫非時營樂,以重勞民力,則又春秋之所深譏也。
志建置。
城池 故明之季,田于承平色習,雖以小口重地,城池曆久弗治,固圉之逋,阙焉不講。
我皇清定鼎以來,守土者時川修濬,自設軍鎮之後,更大加增築,自城萬堞治之,歸然稱雄巨焉。
夫國論守國,易有閑訓。
即今天下雖大定,而江表要書之境,所為鞏金湯而堅守衛者。
案本可恐也。
隍城 惠二寸,六裡十七步,高九尺六寸,創築不知所紫。
三國時哭日為京城,孫韶代伯父河屯京城、潛二治之所。
孰符中,周寶再加修築,今遺禁猶有存者。
< 跖門東之北曰新閑甫,曰青陽,南之甫日德化,謂日仁和,西日鶴林,西之南日奉天,亢日朝京。
陳撰間改日還京,北之西日來遠。
十曰利涉,東自定波,後存八門,東曰青陽,西曰登生、還宗,南自鶴林、能和、通吳,北日利涉、定波。
嘉定甲茂,郡守史彌堅作新門,七日通津、甘露、逾瞀東山、虎蹲、放鶴、馬巷。
鹹淳以後,所存通十有二:東曰青二陽,南曰南水通吳,仁和、中上,西曰登雲,北曰定波,西南曰鶴林、放鶴,西北曰還京,東北曰利涉、通津,今皆廢。
隍深數尺,唐太和中,歡察使王璠鑿。
子城 吳大帝所築,周六百三十步,高三丈一尺,内外。
甃以甓,号鐵甕城。
晉郗鑒嘗修之,王恭更大改創。
南唐剌史林仁肇複修。
城門東曰望春,後改曰東海,南曰鼓角,西日欽、盡賢。
北門在府治後,名未詳。
東西夾城 高三丈尺,唐築。
進士桑華記,不存。
東夾城門,南曰建德,後改曰朱方,西曰清風,西火城門。
東曰千秋,後攺曰鐵甕,西曰崇化,後改曰高橋。
今皆廢。
甎城 周九裡十三步,高二丈大尺。
明初,元帥耿再成重立。
洪武元年,指揮宋禮請于朝,甃以甎不。
萬曆十二年,知府吳?謙于府後附城築垣,與城齊,以衛府治。
二十三年,周回城垣,複加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虛台三,與北固山相對。
城東門二重,曰朝陽,南門二重,曰虎踞;西門三重,曰金銀。
夾城向北增設小門。
北門二重,曰定波,水關二,曰南水關,曰北水關,各起麗谯于上隍。
自西門至南水闊,通漕河;自北水關至拖闆一橋,通舟楫,餘蓄水而已。
皇清城隍四門,南北二水關仍舊制。
康熙元年,鎮海大将軍劉之源修并。
雉堞雄峙,較勝于前。
浦西兩壘 城西十八裡下濞塘之西,晉郗鑒築。
學校 青青子衿。
剌學校廢也。
徒邑士風願謹,由來舊已。
恭逢聖朝右文盛典,崇重學宮,肅祀典,新廟貌,禁刍牧,諸士得肄業其中,孜孜惕惕,惟是稱先,則古經明行修,以上酬國家養士之恩。
如或轶閉越範,不先民是程,緻以佚達,蹈詩人所譏,諒非藩士所出也。
學 舊學在縣治西儒林裡。
淮海書院房。
宋崇甯以後,傾圯,附于郡學東隅,在成德堂後。
建炎中兵火,與郡學俱焚。
紹興十七年,邑令趙學老複建。
乾道七年,邑令韓元老重修。
元延祐大年,教授朱天珍建議,仍建縣學于儒林坊。
今舊總府。
至正乙酉,蒙古答察兒監邑,作明倫堂于大成殿後房立兩齋,東日成德,西曰育材。
作杏壇亭、膳堂于臨後,前為儀門。
明洪武初,仍舊學,繼以淮海書院。
間悅舊在北固山,元貞元年重建儒林裡。
明初并入儒學。
人學地,遂築觀德本于射圃東,學倉于儀門内。
正統乙醜毀于火,教谕鄧宜等請于巡撫周忱重建。
天順壬午,郡守姚堂鑿泮池,設門庑,東立儒林坊。
訓導徐安經理告以。
徐有貞記。
景泰甲處,複加修葺。
應化十二年丙中,巡撫牟奉撤報親道院,以其地建尊經閣,構房二十間。
宏治癸亥,郡守王存忠擴地立門,置坊牌二座,日德配天地,日道貫古今。
正德戊辰,大成殿将頹,郡守邱經撤而新之。
庚辰,知縣李東建明倫堂兩齋,益培某址此偏林坊舊學。
之沿革也。
嘉靖元年,提學禦史肅鳴鳳念舊學湫隘,廟祀弗稱,因大學士楊、靳二公議,特遷于朝陽門仁安坊壽邱山南麓,即龍華寺故址。
堂、齋、門制如前堂之東建。
先師殿,兩庑、欄星門,門外為石池,殿後為尊經閣,閣後為啟聖祠,作廨舍于堂之西。
四年乙西訖山朱實昌記。
後,複創敬三亭于堂北。
二十二年,知縣趙河修葺,曹仿記。
巡按禦史尚維持于檽星門外設門屏一座,扁日:太和無氣。
分列東西,為二坊一。
曰成德一曰育才。
萬曆九年,知縣锸庚陽将罰锾新之。
越二年,知縣徐桓謂自遷學以來,乖六十年,科第人文迥不逮昔。
乃從諸生請于前後郡守暨學、按使者,移先師廟于明倫堂之前,位置中央,廟向始整。
兩庑、阙門、檽星門、太和、元氣、坊屏俱随文廟攺置。
鑿沙池于标星門内,跨以石橋,遷啟聖祠、尊經閣。
敬三亭于文廟舊基,辟儒學門于左,而明倫堂、廨圃、齋房、泡湢,悉如舊制。
張位記。
癸巳,悉遷學後浮屠于城東焦石山,而學制肅清。
此仁安防今學之沿革也。
崇祯五年壬申,知縣張文光從訓導馮夢龍等議,用堪輿家言高大照方建辭門,遷尊經閣,移置敬三亭。
九年丙子,經紳愈謀,自壽邱山移宗公祠于廟左尊經閣後。
十五年壬午,知縣鄭一嶽同訓導陳爾善等複修繕,有碑刻。
錢志驺記。
十大年,教谕高應虛移學門東首數武。
皇清順治十三年丙申,提學佥事張能鱗允知縣張晉請,倡助修學。
各官紳捐助外,得諸生複身免役銀若幹。
殿庑堂祠,法舊從新,又增修石池外屏穑三座,篇曰:萬仞日。
訓導朱臣率耆民戴世榮、盛有道督工成之。
吏部郎張九征記。
康熙八年巳酉,教論王天璧修尊經閣。
十年壬論子教谕談志甃石築牆,重加修葺。
聖廟祥符圖經:縣西二理,舊有夫子廟。
宋慶左以前,縣未有學。
慶曆中議建學,奉聖像,崇祀學宮。
丹徒學之有廟自此始。
明正統乙五,學宮火,聖殿獨有。
嘉靖甲申,遷壽邱山麓。
庚申,更設木主,瘗聖像于壽邱山。
萬順乙酉建明倫堂。
前有唐時宣聖小景、十弟子從像、吳道子畫石刻在殿中。
國朝康熙十三年,教谕談志避先聖諱,改壽邱山為聖像山。
廟制 聖殿、五問在曰倫堂前。
兩庑、在殿東西各十間。
戰門、五間,在兩庑外。
忤池、在戰門外。
石橋、跨計池。
儒星門、二座。
石池、在街南,周以石欄。
坊牌、口座一,在銜東,曰:德配天地。
在街西,曰道冠古今後改曰犀林文苑,今俱廢。
明倫堂、五間在文廟後,生壽邱山麓。
兩齋、東曰成德,西曰自才,各十五間。
祭器庫、即西濟房。
人門、自東齋房。
學門、曰間,在黉門東。
離門、在戰門東。
尊蠱閣、三間在龍門東,上祀文昌,下祀範文正公。
敬二亭、在儀門東。
啟聖祠、曰間,明倫堂東。
名宦祠、間啟聖祠。
鄉賢祠、曰門,啟聖祠右。
宗忠簡公祠三間在庑東、尊經閣後、地靈祠、書院、在壽邱山山,相傳範文正公門書處。
今地。
聖像冢、在壽邱山。
廨舍、在恩庑爾南。
射圃、原在學門西南隅,令彩山上。
海倉。
舊在射圃之東儀門内。
基址 東至梳兒巷民房,長光十七步;西至寨上民房,長八十大步;南至萬仞宮牆市河前,廣五十六步;北至壽邱出下,廣七十三步斷。
以上新文,未經覆勘山基。
東至本山腳民牆三百四十六步,西至本山腳二百四十六步,中廣五十九步,南至明倫堂剝岸三十九步,北至官街二十二步。
以上載在栽樹考官街南為石池,池之西有市河,自石矶橋疏濬,引城内漸渠水,迤逦至萬例宮牆外入内河,今其址尚存。
他之東有石卷小橋,納内河水于石池内。
何自北關引江流入内地,新折而東,與石池水合,左交右織,葉獨納清,秀氣所鐘也。
明末樂祯間,居民侵占,橋址堙塞,自是而江稱之水不複入石池矣。
名宦祠入祀某大十七位:晉紀公瞻、祖公遁、顧公和、郗公鑒、周公?
夫小民慎患無知,上之人思患而防之,察利而導之,猶慈母時亦子之饑寒而吻哺之也。
其苫樂不能自遠也,時有緩急,因其序而先後之可巳。
若夫非時營樂,以重勞民力,則又春秋之所深譏也。
志建置。
城池 故明之季,田于承平色習,雖以小口重地,城池曆久弗治,固圉之逋,阙焉不講。
我皇清定鼎以來,守土者時川修濬,自設軍鎮之後,更大加增築,自城萬堞治之,歸然稱雄巨焉。
夫國論守國,易有閑訓。
即今天下雖大定,而江表要書之境,所為鞏金湯而堅守衛者。
案本可恐也。
隍城 惠二寸,六裡十七步,高九尺六寸,創築不知所紫。
三國時哭日為京城,孫韶代伯父河屯京城、潛二治之所。
孰符中,周寶再加修築,今遺禁猶有存者。
< 跖門東之北曰新閑甫,曰青陽,南之甫日德化,謂日仁和,西日鶴林,西之南日奉天,亢日朝京。
陳撰間改日還京,北之西日來遠。
十曰利涉,東自定波,後存八門,東曰青陽,西曰登生、還宗,南自鶴林、能和、通吳,北日利涉、定波。
嘉定甲茂,郡守史彌堅作新門,七日通津、甘露、逾瞀東山、虎蹲、放鶴、馬巷。
鹹淳以後,所存通十有二:東曰青二陽,南曰南水通吳,仁和、中上,西曰登雲,北曰定波,西南曰鶴林、放鶴,西北曰還京,東北曰利涉、通津,今皆廢。
隍深數尺,唐太和中,歡察使王璠鑿。
子城 吳大帝所築,周六百三十步,高三丈一尺,内外。
甃以甓,号鐵甕城。
晉郗鑒嘗修之,王恭更大改創。
南唐剌史林仁肇複修。
城門東曰望春,後改曰東海,南曰鼓角,西日欽、盡賢。
北門在府治後,名未詳。
東西夾城 高三丈尺,唐築。
進士桑華記,不存。
東夾城門,南曰建德,後改曰朱方,西曰清風,西火城門。
東曰千秋,後攺曰鐵甕,西曰崇化,後改曰高橋。
今皆廢。
甎城 周九裡十三步,高二丈大尺。
明初,元帥耿再成重立。
洪武元年,指揮宋禮請于朝,甃以甎不。
萬曆十二年,知府吳?謙于府後附城築垣,與城齊,以衛府治。
二十三年,周回城垣,複加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虛台三,與北固山相對。
城東門二重,曰朝陽,南門二重,曰虎踞;西門三重,曰金銀。
夾城向北增設小門。
北門二重,曰定波,水關二,曰南水關,曰北水關,各起麗谯于上隍。
自西門至南水闊,通漕河;自北水關至拖闆一橋,通舟楫,餘蓄水而已。
皇清城隍四門,南北二水關仍舊制。
康熙元年,鎮海大将軍劉之源修并。
雉堞雄峙,較勝于前。
浦西兩壘 城西十八裡下濞塘之西,晉郗鑒築。
學校 青青子衿。
剌學校廢也。
徒邑士風願謹,由來舊已。
恭逢聖朝右文盛典,崇重學宮,肅祀典,新廟貌,禁刍牧,諸士得肄業其中,孜孜惕惕,惟是稱先,則古經明行修,以上酬國家養士之恩。
如或轶閉越範,不先民是程,緻以佚達,蹈詩人所譏,諒非藩士所出也。
學 舊學在縣治西儒林裡。
淮海書院房。
宋崇甯以後,傾圯,附于郡學東隅,在成德堂後。
建炎中兵火,與郡學俱焚。
紹興十七年,邑令趙學老複建。
乾道七年,邑令韓元老重修。
元延祐大年,教授朱天珍建議,仍建縣學于儒林坊。
今舊總府。
至正乙酉,蒙古答察兒監邑,作明倫堂于大成殿後房立兩齋,東日成德,西曰育材。
作杏壇亭、膳堂于臨後,前為儀門。
明洪武初,仍舊學,繼以淮海書院。
間悅舊在北固山,元貞元年重建儒林裡。
明初并入儒學。
人學地,遂築觀德本于射圃東,學倉于儀門内。
正統乙醜毀于火,教谕鄧宜等請于巡撫周忱重建。
天順壬午,郡守姚堂鑿泮池,設門庑,東立儒林坊。
訓導徐安經理告以。
徐有貞記。
景泰甲處,複加修葺。
應化十二年丙中,巡撫牟奉撤報親道院,以其地建尊經閣,構房二十間。
宏治癸亥,郡守王存忠擴地立門,置坊牌二座,日德配天地,日道貫古今。
正德戊辰,大成殿将頹,郡守邱經撤而新之。
庚辰,知縣李東建明倫堂兩齋,益培某址此偏林坊舊學。
之沿革也。
嘉靖元年,提學禦史肅鳴鳳念舊學湫隘,廟祀弗稱,因大學士楊、靳二公議,特遷于朝陽門仁安坊壽邱山南麓,即龍華寺故址。
堂、齋、門制如前堂之東建。
先師殿,兩庑、欄星門,門外為石池,殿後為尊經閣,閣後為啟聖祠,作廨舍于堂之西。
四年乙西訖山朱實昌記。
後,複創敬三亭于堂北。
二十二年,知縣趙河修葺,曹仿記。
巡按禦史尚維持于檽星門外設門屏一座,扁日:太和無氣。
分列東西,為二坊一。
曰成德一曰育才。
萬曆九年,知縣锸庚陽将罰锾新之。
越二年,知縣徐桓謂自遷學以來,乖六十年,科第人文迥不逮昔。
乃從諸生請于前後郡守暨學、按使者,移先師廟于明倫堂之前,位置中央,廟向始整。
兩庑、阙門、檽星門、太和、元氣、坊屏俱随文廟攺置。
鑿沙池于标星門内,跨以石橋,遷啟聖祠、尊經閣。
敬三亭于文廟舊基,辟儒學門于左,而明倫堂、廨圃、齋房、泡湢,悉如舊制。
張位記。
癸巳,悉遷學後浮屠于城東焦石山,而學制肅清。
此仁安防今學之沿革也。
崇祯五年壬申,知縣張文光從訓導馮夢龍等議,用堪輿家言高大照方建辭門,遷尊經閣,移置敬三亭。
九年丙子,經紳愈謀,自壽邱山移宗公祠于廟左尊經閣後。
十五年壬午,知縣鄭一嶽同訓導陳爾善等複修繕,有碑刻。
錢志驺記。
十大年,教谕高應虛移學門東首數武。
皇清順治十三年丙申,提學佥事張能鱗允知縣張晉請,倡助修學。
各官紳捐助外,得諸生複身免役銀若幹。
殿庑堂祠,法舊從新,又增修石池外屏穑三座,篇曰:萬仞日。
訓導朱臣率耆民戴世榮、盛有道督工成之。
吏部郎張九征記。
康熙八年巳酉,教論王天璧修尊經閣。
十年壬論子教谕談志甃石築牆,重加修葺。
聖廟祥符圖經:縣西二理,舊有夫子廟。
宋慶左以前,縣未有學。
慶曆中議建學,奉聖像,崇祀學宮。
丹徒學之有廟自此始。
明正統乙五,學宮火,聖殿獨有。
嘉靖甲申,遷壽邱山麓。
庚申,更設木主,瘗聖像于壽邱山。
萬順乙酉建明倫堂。
前有唐時宣聖小景、十弟子從像、吳道子畫石刻在殿中。
國朝康熙十三年,教谕談志避先聖諱,改壽邱山為聖像山。
廟制 聖殿、五問在曰倫堂前。
兩庑、在殿東西各十間。
戰門、五間,在兩庑外。
忤池、在戰門外。
石橋、跨計池。
儒星門、二座。
石池、在街南,周以石欄。
坊牌、口座一,在銜東,曰:德配天地。
在街西,曰道冠古今後改曰犀林文苑,今俱廢。
明倫堂、五間在文廟後,生壽邱山麓。
兩齋、東曰成德,西曰自才,各十五間。
祭器庫、即西濟房。
人門、自東齋房。
學門、曰間,在黉門東。
離門、在戰門東。
尊蠱閣、三間在龍門東,上祀文昌,下祀範文正公。
敬二亭、在儀門東。
啟聖祠、曰間,明倫堂東。
名宦祠、間啟聖祠。
鄉賢祠、曰門,啟聖祠右。
宗忠簡公祠三間在庑東、尊經閣後、地靈祠、書院、在壽邱山山,相傳範文正公門書處。
今地。
聖像冢、在壽邱山。
廨舍、在恩庑爾南。
射圃、原在學門西南隅,令彩山上。
海倉。
舊在射圃之東儀門内。
基址 東至梳兒巷民房,長光十七步;西至寨上民房,長八十大步;南至萬仞宮牆市河前,廣五十六步;北至壽邱出下,廣七十三步斷。
以上新文,未經覆勘山基。
東至本山腳民牆三百四十六步,西至本山腳二百四十六步,中廣五十九步,南至明倫堂剝岸三十九步,北至官街二十二步。
以上載在栽樹考官街南為石池,池之西有市河,自石矶橋疏濬,引城内漸渠水,迤逦至萬例宮牆外入内河,今其址尚存。
他之東有石卷小橋,納内河水于石池内。
何自北關引江流入内地,新折而東,與石池水合,左交右織,葉獨納清,秀氣所鐘也。
明末樂祯間,居民侵占,橋址堙塞,自是而江稱之水不複入石池矣。
名宦祠入祀某大十七位:晉紀公瞻、祖公遁、顧公和、郗公鑒、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