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丹徒縣知縣臣鮑天鐘纂修
方輿志
沿革、星野、疆域、形勝、山水、土風。
丹徒北據大江,以金陵為門戶,以三吳為堂奧,提封百裡,當荊、楚、閩、浙之沖,亦東南三大都會也。
然車舟之往來,絡繹相望,長吏疲于奔命,小民困于供輸,其将何術以纾之?餘嘗登北固金山,望城中民居鱗次栉比,郁然數萬家之聚,可不謂繁且庶。
而詢之父老,則闾閻往往有愁歎之聲,其亦以此故與。
至于風尚,舊稱淳簡易治,近或稍稍習于侈靡偷惰矣。
轉移之柄,則在上者所當引為已任者乎?志方輿。
沿革 丹徒之為邑也,自秦、漢以來,隸屬既殊,稱名亦别,蓋建置若斯之屢易也。
然其地易治,其民之可與為善,則今古未嘗異焉。
丹徒在禹貢周職方為揚州之域。
春秋時為朱方,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更名谷陽。
秦始皇三十七年,故谷陽為丹徒,屬會稽郡。
按春秋左氏傅:齊慶封奔吳,吳子予之朱方。
朱丹徒縣志之方,即今丹徒,實止三邑之地,當系之丹徒邑下,不當系之京口郡下也。
地理志言秦時望氣者雲其地有天子氣。
始皇使赭衣徒二千人鑿坑以敗其勢,以赭衣徒所鑿,故更名丹徒。
漢高帝六年,封其從兄子賈為荊王,丹徒隸焉。
賈為英布所殺,以封沛侯濞為吳王。
景帝四年,法誅,以其地屬江都國。
武帝元封兀年,國除,複屬會稽郡,統于揚州。
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丹徒屬之。
吳孫權徙吳郡治丹徒,号曰京城,又号為京地。
京口又曰徐陵。
嘉禾三年,改丹徒為武進,仍屬吳郡。
爾推日邱,花高曰京,因謂之京口。
吳志:孫策使孫同領兵也。
京地。
又雲:魏臧霸以輕船襲徐陵,皆梢此地而言也。
一雲:京口以京岘得名,城前浦口即京口。
或謂荊王所封,則荊、京字不同。
又謂孫權所都,然權之前巳名京矣。
二說皆非也。
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吳郡置毗陵郡,丹徒屬焉。
永嘉五年,改毗陵為晉陵郡,徙治丹徒,又分丹徒曲阿地置武進縣。
元帝渡江,都建業,乃于京口僑置徐兖州,後又置留石于京口,時号為北府。
宋永初二年,置南徐州,治京口。
元嘉八年,又置南東海郡,分丹徒屬之。
齊仍屬東海郡。
梁攺屬南蘭陵郡。
陳複屬東海郡。
隋開皇九年,廢州及郡為延陵鎮,名京口為延陵如縣,屬蔣州。
寰宇記:開皇十五年,罷延陵鎮,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刑三縣,置潤州于鎮城,蓋取川東潤浦以立名。
大業三年,廢潤州,以延陵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複置潤州,仍曰丹徒。
天寶元年,改潤州曰丹陽郡,因屬之。
大曆十二年,升望縣。
乾元初,複丹陽郡為潤州,又升為丹陽軍。
建中初,改号鎮海軍,皆以丹徒隸之。
南唐複屬潤州。
宋開寶末,改潤州曰鎮江軍。
政和中,以徽宗潛邸丹徒縣聽倦之,府革。
升鎮江府,所皆屬焉。
元為中縣,屬鎮江路。
明初,屬江帷府。
後敵府曰鎮江,仍屬之。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七十裡。
星野 吳越共分野丹徒三邑隸屬其中。
今為考之舊志,更參以群書,備稽覽焉。
周禮保章氏注:鬥牛女揚州。
春秋緯書: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爾雅星紀:鬥牽牛,吳分野。
史記正義:南鬥、牽牛,吳越之分野。
前漢史天文志: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吳北鬥分。
野今會稽、丹陽諸郡,盡吳分野。
後漢史郡國志:鬥牛一度至婺女十三度,一名須女,為星紀之次。
鬥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賈直分星次:鬥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于辰在醜,吳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鬥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
太文至居之。
吳越分野。
皇甫谧帝王世紀:星紀自鬥牛一度至女七吳越分。
陳卓、範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谯周、京房、張衡分星次分野:鬥、牽牛、須女,吳越、揚州、丹陽入鬥十大度。
晉史天文志:自南鬥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隋史地理志:自鬥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得其分。
唐史地理志:潤為星紀分。
宋史天文志:吳越當天文南鬥、須女之分。
元史:鬥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吳越分。
星紀之次,揚州之分。
明分野書:吳分野:鬥牛在醜。
自鬥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
以上十六則丹徒縣舊志。
南鬥為廟辨 牛為犧牲 婺女四星 天官考要:鬥,北宮之宿,以夏秋之間見南方,故謂之南鬥也。
史記正義:南鬥六星在南。
又雲:建六星在鬥北,臨黃道,天之都關也。
鬥、建之閑,七耀之道,亦主旗辂。
占動搖,則大勞。
月暈,蛟離見,牛馬疫。
月五星犯守,大臣相謀,為關梁不通及大水也。
爾雅:河鼓謂之牽牛。
孫炎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牽牛北,故或名河鼓為牽牛。
此與司馬天官書同。
史記正義:牽牛亦為關梁,其北二星,三曰即路,十曰聚火,又上三星,主道路關梁通。
不明不通,天下牛疫死。
移入漢中,天下乃亂也。
史記正義:須女,天少府也。
賤妾之稱,婦職之卑者。
添主布帛,裁制嫁娶。
占。
水守之,萬物不成;火守,布帛,貴人多死;土守,有女喪;金守,兵起也。
其北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
主果蕨、絲帛珍寶。
主王者緻孝于神,明則三星俱明;不然,則暗而微,天下女工廢;明則理。
大星怒而角,布帛漏貴;不見則兵起。
天官考要:女宿之下九尺,為日月中道,四星之狀,如婦功之式,故名曰女,亦曰婺女。
占星明,女王昌,天下豐;移動,後妃廢。
木犯,立後也。
周禮疏:須女為九河末流,比于星紀,與吳越同占。
南鬥、牽牛,星紀也。
吳越楊州分野。
南鬥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閑,為吳分。
嶂牛去南河受遠,自豫章迄曾稽,南逾嶺微,為越分。
史記正義:南鬥、牽件、須女皆為星紀。
于脫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行也。
班氏雲:吳鬥地分野也。
疆域 邑為四達之衢,上接楚、豫,下通吳會,為建業之門戶。
雖提封不逾二百裡,而煙火萬家,輪蹄絡釋,稱江左要地焉。
四境 東西廣一百二十裡,南北袤七十五裡。
東至丹陽縣界七十裡門,西至句容縣界六十裡。
南至丹陽縣界五十裡,北至江都縣界二十八裡。
東南至丹陽縣界六十五裡,東北至泰興縣界一百裡,西南至句容縣界九十裡,西北至儀真縣界七十裡。
自縣達省城三百八十裡,北達京師三千二百裡。
坊 仁和坊二啚、黃祐坊、前善濟坊二啚、仁安坊、寶城坊、懷德坊、市西坊、儒林坊、治安坊、忠祚坊、文昌坊、白馬坊、大圍坊、雲山坊、西津坊、虎踞坊、登雲坊、嶽祠坊、鴻鶴坊。
市 大市、小市、馬市、米市、菜市、中市。
街 鳳凰銜、五條銜、十字街、上河街、下河街、稅務街、屏風街、新街、九裡街、通市街、沈公銜。
巷 章尚書巷、顧著作巷、雷太尉巷、吳司馬巷、劉巡檢巷、滕八郎巷、張四如巷、黑哥哥巷、袁郎巷、殷織紗巷、周豆腐巷、烏馬兒巷、湯家巷、刁家巷、洪家巷、封家巷、車家巷、王家巷、姚家巷、南寺巷、任福寺巷、延慶寺巷、彌陀寺巷、靜明寺巷、東觀巷、西觀巷、道堂巷、廟便巷、萬壽宮巷、白馬廟巷、城隍廟巷、五聖廟巷、雙廟巷、清河樓巷、清風樓巷、荷花樓巷、北陰堂巷、正賜庫巷、三重門巷糅米倉巷、舊縣衙巷、木場巷、南瓦子巷、北瓦子巷、新瓦子巷、針子橋巷、柏家橋巷、道人橋巷、花園巷、四花園巷、豆園巷、東草巷、西草巷、東山草巷、槐樹巷、竹竿巷、小竹竿巷、饅頭巷、湯團巷、果子巷、泥巷、水巷、石灰巷巷、堰軍巷、石頭巷、市河巷、臭河子巷、烏盆燠巷、冠子巷、鬥笠巷、腰帶巷、木杓巷、布袋巷、蘆薩巷、琉璃巷、香餅子巷、磨刀巷、殺豬巷、抟馬務巷、雞鹜巷、大馬巷、小馬巷、獅子巷、大井巷、雙井巷、井子巷、隆巷、長巷、文昌巷、洪街巷、夾道巷、八折巷、千石墟巷、高承宣巷、卦旺巷。
鄉舊七鄉熙甯中益以故延陵縣洞仙一鄉為八。
崇德鄉,在縣南都三,裡十五 五都、六都、七都 永安裡、受遇裡、祿城裡、崇仁裡、寶鏡裡、從福裡、禮賢裡、任經裡、明宿甲、白免裡、古福裡、求仁裡、安樂裡、新豐裡、居仁裡。
大慈鄉,在縣東南。
都三,裡六 一都、七都、八都 守信裡、烏洲裡、大慈裡、馬迹裡、仁太裡、謙仁裡。
長樂鄉,在縣四南。
都二裡,村十九 二都、十四都 萬史裡、擊壤裡、長山裡、司豐裡、黃緒裡、村保裡、新安裡、支化裡、東廉裡、永興裡、蜚廉裡、長壽裡。
上時裡、奉時裡、力莊裡、越貢裡、修仁裡、包莊裡、東莊村。
義裡鄉,在縣西都二,裡十五 三都、十三都 石門裡、嚴莊裡、茆司裡、清泉裡、仙風裡、檀山裡、奉天裡、招賢裡、梅墟裡、黃山用高資裡、香山裡、湖泉裡、唐家裡、望仙裡。
丹徒鄉,在縣東都二裡七,此鄉及京口裡名最古,後京口裡更名,惟鄉名尚存耳。
十都、十一都 洪善裡、向善裡、崇賢裡、洞仙裡、袁家裡。
上令千裡、下令千裡。
平昌鄉,在縣東南,隸丹陽縣,後以練塘鄉易之都一裡,保二十六 唐村裡、福善裡、永平裡歸政用建善裡、崇孝裡、金牛裡、宣孝裡、市化裡、敬順裡、會善裡、縫城裡、長尋裡、平昌裡、吳村裡、後賈保、東武保、劉村保、嚴村保、譚巷保、馬巷保、戴巷保、長春保、感應保、水西保、連環保。
本都,今十六裡。
高平鄉,在縣西南。
都二,裡十。
十五都、十六都 高來裡、同德裡、興業裡、憑信裡、會奉裡、辭仁裡、慈子裡、時魚裡、得仁裡、莫村裡、風仁裡。
散為村三十七,皆非故名。
洞仙鄉,在縣西南。
都四裡,保、村十一。
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
曲陽裡、櫃村裡、塔山裡、李莊裡、唐莊裡、八福裡、湯湖裡、胡莊保、赤岸村、官莊村、栅田村。
散為樸,九尚多,故名 沙 開沙,城東北二十裡,在江中二十都。
今土人名曰大沙啚凡二十。
藤料沙,城東北五十裡,在江中二十三都。
啚凡二十。
當江沙,城東七十裡,江岸二十二都。
啚凡十四。
吳家沙城東六十裡,江岸。
啚凡五 高家沙,城東北二十五裡,在江中。
裡二,圖二。
小沙,城東北二十五裡,在江中。
裡二啚。
玉團沙,城東七十五裡,江岸。
鎮 江口鎮,附城。
丹徒鎮,在縣東十五裡。
宋雍熙四年置。
新豐鎮,在縣南四十五裡。
陸遊曰:李太白詩: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
又唐人詩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
皆謂此,非長安之新豐也。
大港鎮,在縣東南四十裡。
丁所鎮,在縣西南七十裡。
高資鎮,在縣西四十裡。
形勝 徒邑憑正為險,南徐北府,為自古重鎮屯戍之地,故形勝常考也。
迩者雖區宇蕩平,四海一家,然自古聖賢垂訓,不謂巳治巳安,遂懸豫備,未爾他缪,是烏可忽。
謹從曆代以迄皇清,凡防江防海,用倘要書者,微列之,以助前籌焉。
天限南北魏志,禁帶江山,表裡華甸,經途四達,城邑高明,苞總形勝,實維名都。
宋文帝紀。
因山為壘,緣江為境,齊志東通吳會,南接江湖,隋志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通與,險過湯池通鑒,揚州之都會,京日之重鎮。
六代之風流人物,綜荟萃于斯。
三吳之山川林泉,肇發于此。
徐铉集。
浙西門戶,宋知府劉甯責言:京口于扼大江,為浙西門,言四接漢、沔,北距淮、泗。
宋曾鞏澗川集戶内連天塹,外蔽曰畿。
鎮江志序附江防海防。
吳 東武關屯 輿地志:沿江烽燧台基,吳置在丹徒境。
刺奸屯 輿地志:刺奸屯在城西十八裡,吳置幽州牧,屯兵在此。
屯京城 吳使孫河屯京城,
丹徒北據大江,以金陵為門戶,以三吳為堂奧,提封百裡,當荊、楚、閩、浙之沖,亦東南三大都會也。
然車舟之往來,絡繹相望,長吏疲于奔命,小民困于供輸,其将何術以纾之?餘嘗登北固金山,望城中民居鱗次栉比,郁然數萬家之聚,可不謂繁且庶。
而詢之父老,則闾閻往往有愁歎之聲,其亦以此故與。
至于風尚,舊稱淳簡易治,近或稍稍習于侈靡偷惰矣。
轉移之柄,則在上者所當引為已任者乎?志方輿。
沿革 丹徒之為邑也,自秦、漢以來,隸屬既殊,稱名亦别,蓋建置若斯之屢易也。
然其地易治,其民之可與為善,則今古未嘗異焉。
丹徒在禹貢周職方為揚州之域。
春秋時為朱方,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更名谷陽。
秦始皇三十七年,故谷陽為丹徒,屬會稽郡。
按春秋左氏傅:齊慶封奔吳,吳子予之朱方。
朱丹徒縣志之方,即今丹徒,實止三邑之地,當系之丹徒邑下,不當系之京口郡下也。
地理志言秦時望氣者雲其地有天子氣。
始皇使赭衣徒二千人鑿坑以敗其勢,以赭衣徒所鑿,故更名丹徒。
漢高帝六年,封其從兄子賈為荊王,丹徒隸焉。
賈為英布所殺,以封沛侯濞為吳王。
景帝四年,法誅,以其地屬江都國。
武帝元封兀年,國除,複屬會稽郡,統于揚州。
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丹徒屬之。
吳孫權徙吳郡治丹徒,号曰京城,又号為京地。
京口又曰徐陵。
嘉禾三年,改丹徒為武進,仍屬吳郡。
爾推日邱,花高曰京,因謂之京口。
吳志:孫策使孫同領兵也。
京地。
又雲:魏臧霸以輕船襲徐陵,皆梢此地而言也。
一雲:京口以京岘得名,城前浦口即京口。
或謂荊王所封,則荊、京字不同。
又謂孫權所都,然權之前巳名京矣。
二說皆非也。
晉武帝太康二年,分吳郡置毗陵郡,丹徒屬焉。
永嘉五年,改毗陵為晉陵郡,徙治丹徒,又分丹徒曲阿地置武進縣。
元帝渡江,都建業,乃于京口僑置徐兖州,後又置留石于京口,時号為北府。
宋永初二年,置南徐州,治京口。
元嘉八年,又置南東海郡,分丹徒屬之。
齊仍屬東海郡。
梁攺屬南蘭陵郡。
陳複屬東海郡。
隋開皇九年,廢州及郡為延陵鎮,名京口為延陵如縣,屬蔣州。
寰宇記:開皇十五年,罷延陵鎮,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刑三縣,置潤州于鎮城,蓋取川東潤浦以立名。
大業三年,廢潤州,以延陵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複置潤州,仍曰丹徒。
天寶元年,改潤州曰丹陽郡,因屬之。
大曆十二年,升望縣。
乾元初,複丹陽郡為潤州,又升為丹陽軍。
建中初,改号鎮海軍,皆以丹徒隸之。
南唐複屬潤州。
宋開寶末,改潤州曰鎮江軍。
政和中,以徽宗潛邸丹徒縣聽倦之,府革。
升鎮江府,所皆屬焉。
元為中縣,屬鎮江路。
明初,屬江帷府。
後敵府曰鎮江,仍屬之。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七十裡。
星野 吳越共分野丹徒三邑隸屬其中。
今為考之舊志,更參以群書,備稽覽焉。
周禮保章氏注:鬥牛女揚州。
春秋緯書: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爾雅星紀:鬥牽牛,吳分野。
史記正義:南鬥、牽牛,吳越之分野。
前漢史天文志: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吳北鬥分。
野今會稽、丹陽諸郡,盡吳分野。
後漢史郡國志:鬥牛一度至婺女十三度,一名須女,為星紀之次。
鬥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賈直分星次:鬥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于辰在醜,吳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鬥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
太文至居之。
吳越分野。
皇甫谧帝王世紀:星紀自鬥牛一度至女七吳越分。
陳卓、範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谯周、京房、張衡分星次分野:鬥、牽牛、須女,吳越、揚州、丹陽入鬥十大度。
晉史天文志:自南鬥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隋史地理志:自鬥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得其分。
唐史地理志:潤為星紀分。
宋史天文志:吳越當天文南鬥、須女之分。
元史:鬥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吳越分。
星紀之次,揚州之分。
明分野書:吳分野:鬥牛在醜。
自鬥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
以上十六則丹徒縣舊志。
南鬥為廟辨 牛為犧牲 婺女四星 天官考要:鬥,北宮之宿,以夏秋之間見南方,故謂之南鬥也。
史記正義:南鬥六星在南。
又雲:建六星在鬥北,臨黃道,天之都關也。
鬥、建之閑,七耀之道,亦主旗辂。
占動搖,則大勞。
月暈,蛟離見,牛馬疫。
月五星犯守,大臣相謀,為關梁不通及大水也。
爾雅:河鼓謂之牽牛。
孫炎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牽牛北,故或名河鼓為牽牛。
此與司馬天官書同。
史記正義:牽牛亦為關梁,其北二星,三曰即路,十曰聚火,又上三星,主道路關梁通。
不明不通,天下牛疫死。
移入漢中,天下乃亂也。
史記正義:須女,天少府也。
賤妾之稱,婦職之卑者。
添主布帛,裁制嫁娶。
占。
水守之,萬物不成;火守,布帛,貴人多死;土守,有女喪;金守,兵起也。
其北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
主果蕨、絲帛珍寶。
主王者緻孝于神,明則三星俱明;不然,則暗而微,天下女工廢;明則理。
大星怒而角,布帛漏貴;不見則兵起。
天官考要:女宿之下九尺,為日月中道,四星之狀,如婦功之式,故名曰女,亦曰婺女。
占星明,女王昌,天下豐;移動,後妃廢。
木犯,立後也。
周禮疏:須女為九河末流,比于星紀,與吳越同占。
南鬥、牽牛,星紀也。
吳越楊州分野。
南鬥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閑,為吳分。
嶂牛去南河受遠,自豫章迄曾稽,南逾嶺微,為越分。
史記正義:南鬥、牽件、須女皆為星紀。
于脫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行也。
班氏雲:吳鬥地分野也。
疆域 邑為四達之衢,上接楚、豫,下通吳會,為建業之門戶。
雖提封不逾二百裡,而煙火萬家,輪蹄絡釋,稱江左要地焉。
四境 東西廣一百二十裡,南北袤七十五裡。
東至丹陽縣界七十裡門,西至句容縣界六十裡。
南至丹陽縣界五十裡,北至江都縣界二十八裡。
東南至丹陽縣界六十五裡,東北至泰興縣界一百裡,西南至句容縣界九十裡,西北至儀真縣界七十裡。
自縣達省城三百八十裡,北達京師三千二百裡。
坊 仁和坊二啚、黃祐坊、前善濟坊二啚、仁安坊、寶城坊、懷德坊、市西坊、儒林坊、治安坊、忠祚坊、文昌坊、白馬坊、大圍坊、雲山坊、西津坊、虎踞坊、登雲坊、嶽祠坊、鴻鶴坊。
市 大市、小市、馬市、米市、菜市、中市。
街 鳳凰銜、五條銜、十字街、上河街、下河街、稅務街、屏風街、新街、九裡街、通市街、沈公銜。
巷 章尚書巷、顧著作巷、雷太尉巷、吳司馬巷、劉巡檢巷、滕八郎巷、張四如巷、黑哥哥巷、袁郎巷、殷織紗巷、周豆腐巷、烏馬兒巷、湯家巷、刁家巷、洪家巷、封家巷、車家巷、王家巷、姚家巷、南寺巷、任福寺巷、延慶寺巷、彌陀寺巷、靜明寺巷、東觀巷、西觀巷、道堂巷、廟便巷、萬壽宮巷、白馬廟巷、城隍廟巷、五聖廟巷、雙廟巷、清河樓巷、清風樓巷、荷花樓巷、北陰堂巷、正賜庫巷、三重門巷糅米倉巷、舊縣衙巷、木場巷、南瓦子巷、北瓦子巷、新瓦子巷、針子橋巷、柏家橋巷、道人橋巷、花園巷、四花園巷、豆園巷、東草巷、西草巷、東山草巷、槐樹巷、竹竿巷、小竹竿巷、饅頭巷、湯團巷、果子巷、泥巷、水巷、石灰巷巷、堰軍巷、石頭巷、市河巷、臭河子巷、烏盆燠巷、冠子巷、鬥笠巷、腰帶巷、木杓巷、布袋巷、蘆薩巷、琉璃巷、香餅子巷、磨刀巷、殺豬巷、抟馬務巷、雞鹜巷、大馬巷、小馬巷、獅子巷、大井巷、雙井巷、井子巷、隆巷、長巷、文昌巷、洪街巷、夾道巷、八折巷、千石墟巷、高承宣巷、卦旺巷。
鄉舊七鄉熙甯中益以故延陵縣洞仙一鄉為八。
崇德鄉,在縣南都三,裡十五 五都、六都、七都 永安裡、受遇裡、祿城裡、崇仁裡、寶鏡裡、從福裡、禮賢裡、任經裡、明宿甲、白免裡、古福裡、求仁裡、安樂裡、新豐裡、居仁裡。
大慈鄉,在縣東南。
都三,裡六 一都、七都、八都 守信裡、烏洲裡、大慈裡、馬迹裡、仁太裡、謙仁裡。
長樂鄉,在縣四南。
都二裡,村十九 二都、十四都 萬史裡、擊壤裡、長山裡、司豐裡、黃緒裡、村保裡、新安裡、支化裡、東廉裡、永興裡、蜚廉裡、長壽裡。
上時裡、奉時裡、力莊裡、越貢裡、修仁裡、包莊裡、東莊村。
義裡鄉,在縣西都二,裡十五 三都、十三都 石門裡、嚴莊裡、茆司裡、清泉裡、仙風裡、檀山裡、奉天裡、招賢裡、梅墟裡、黃山用高資裡、香山裡、湖泉裡、唐家裡、望仙裡。
丹徒鄉,在縣東都二裡七,此鄉及京口裡名最古,後京口裡更名,惟鄉名尚存耳。
十都、十一都 洪善裡、向善裡、崇賢裡、洞仙裡、袁家裡。
上令千裡、下令千裡。
平昌鄉,在縣東南,隸丹陽縣,後以練塘鄉易之都一裡,保二十六 唐村裡、福善裡、永平裡歸政用建善裡、崇孝裡、金牛裡、宣孝裡、市化裡、敬順裡、會善裡、縫城裡、長尋裡、平昌裡、吳村裡、後賈保、東武保、劉村保、嚴村保、譚巷保、馬巷保、戴巷保、長春保、感應保、水西保、連環保。
本都,今十六裡。
高平鄉,在縣西南。
都二,裡十。
十五都、十六都 高來裡、同德裡、興業裡、憑信裡、會奉裡、辭仁裡、慈子裡、時魚裡、得仁裡、莫村裡、風仁裡。
散為村三十七,皆非故名。
洞仙鄉,在縣西南。
都四裡,保、村十一。
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
曲陽裡、櫃村裡、塔山裡、李莊裡、唐莊裡、八福裡、湯湖裡、胡莊保、赤岸村、官莊村、栅田村。
散為樸,九尚多,故名 沙 開沙,城東北二十裡,在江中二十都。
今土人名曰大沙啚凡二十。
藤料沙,城東北五十裡,在江中二十三都。
啚凡二十。
當江沙,城東七十裡,江岸二十二都。
啚凡十四。
吳家沙城東六十裡,江岸。
啚凡五 高家沙,城東北二十五裡,在江中。
裡二,圖二。
小沙,城東北二十五裡,在江中。
裡二啚。
玉團沙,城東七十五裡,江岸。
鎮 江口鎮,附城。
丹徒鎮,在縣東十五裡。
宋雍熙四年置。
新豐鎮,在縣南四十五裡。
陸遊曰:李太白詩: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
又唐人詩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
皆謂此,非長安之新豐也。
大港鎮,在縣東南四十裡。
丁所鎮,在縣西南七十裡。
高資鎮,在縣西四十裡。
形勝 徒邑憑正為險,南徐北府,為自古重鎮屯戍之地,故形勝常考也。
迩者雖區宇蕩平,四海一家,然自古聖賢垂訓,不謂巳治巳安,遂懸豫備,未爾他缪,是烏可忽。
謹從曆代以迄皇清,凡防江防海,用倘要書者,微列之,以助前籌焉。
天限南北魏志,禁帶江山,表裡華甸,經途四達,城邑高明,苞總形勝,實維名都。
宋文帝紀。
因山為壘,緣江為境,齊志東通吳會,南接江湖,隋志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通與,險過湯池通鑒,揚州之都會,京日之重鎮。
六代之風流人物,綜荟萃于斯。
三吳之山川林泉,肇發于此。
徐铉集。
浙西門戶,宋知府劉甯責言:京口于扼大江,為浙西門,言四接漢、沔,北距淮、泗。
宋曾鞏澗川集戶内連天塹,外蔽曰畿。
鎮江志序附江防海防。
吳 東武關屯 輿地志:沿江烽燧台基,吳置在丹徒境。
刺奸屯 輿地志:刺奸屯在城西十八裡,吳置幽州牧,屯兵在此。
屯京城 吳使孫河屯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