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一,城西諸山之水,惟為澳,合永安寺聖井泉,由水西門經唐頹山後,至關門橋、小困橋,達京口港,以入于江。
其一,發源真珠泉,由鶴林門經西園橋,過道人橋,分流右折者經社壇橋,至右軍寨,與渙水合;左折者經皇祐橋、染皂橋、嘉秦橋、懷德橋、斜橋、大圍橋,亦達京口港,以人于江。
其一,自清風橋側由折橋、石矽橋至朝慎橋北流,與皇祐橋水合者,則漕渠之溢水也。
舊志折橋受漕水,折旋而入于石随橋。
今石硗廢,漕水不複入矣。
宋南渡後,類多湮寒。
每加疏導,慶元四年,守臣萬锺随宜浚導,番其洪邁有記。
越十六年,淤土壅??。
嘉定甲戌,郡守史彌堅嘗募官軍疏潔之。
今複淤。
塞甚矣。
海魚河 在京口間外。
宋京定八年,郡守史彌堅請于朝,用海無河以洎防江之舟。
彌堅日:作濬渠記。
歸水澳 在中間之東,長二百丈水,而廣狹不等,廣至五十丈,狹亦不下十丈,洗丈有五尺。
宋元符間,漕臣曾孝蘊置間。
崇甯間,設官管幹。
乾道以來浸廢。
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濬。
爛堅洗惟昔人置墺稭水,以補漕渠。
之,洩謂尋遺規,程工抔址,倍廣增洗。
又創開護倉壤,與甘露、湛援,仍創造石關、水間二所于港口,以便轉輸。
自為之記。
其略曰:南徐地高卯,漕渠貫城中,為西津鬥門,達于江,以出納綱運。
若之為渠謀者,慮鬥門之聞而水走下也,則為積水、歸水二澳,以輔乎朱稍水在東,歸水在北,皆有間。
渠,滿則閉,耗則啟,以有餘補不足,故渠通流而無淺于之患。
曆年久,測發弗治,渠亦病。
父老誦言:二澳不可不複按行故迹,積小為,居民祗同獨歸水溪隄防,以有私念。
複湏卿為渠利,以則之西山川川般倉其東北。
儒用,引而環之倉桓岡以萬,倉必者在。
閑人據,以便夫綱運之出納所而核之川露鬥門,以通于江,百曰水為之長,陳焉以修。
故間以通于渠。
且浚而廣之。
其護倉壕則以王以廣倉垣之北。
其遲于甘露、洛者,則為間侯潮登否,以益納上流之舟。
且慮二間問不足以然,多舟也,視北間之址有陂,深則通之,以為秋月潭,以藏舟焉。
其下間之外,則補百八十丈,客舟浮江,乘便職洎,以避夫風之害。
積水澳見上注 護倉壕 在轉般倉後見上注。
夾岡河道 在縣南。
宋慶曆中,嘗置堰,旋罷。
宋會要:慶曆中,于爽剛道置堰,功費窭而卒無雜,旋罷。
舊志:爽淵地勢,萦楚岐分山春,相距曠姻,行者端惴。
熊叔茂詩:僻疑昏有虎,作怪曉無雖。
謂此地也。
嘉祐此,郡守宇文正紹彭創六斷撥,趨卒午之,舟行陸走,恃以無恐。
龍日湖 郡國志曰:潤州遇陂有湖,名龍目湖。
劉桢記曰:龍目湖,秦王東遊,觀地勢,雲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圓令斷,因改為丹徒,令水北注江,而梁典乃去。
武帝望京岘山盤纡似龍,鑿其左右為龍目。
二湖,未詳孰是,今失其所在。
周巧詩平湖認龍目,斷嶺記蜂腰。
鶴林寺所山有名胡蜂殷者。
社墅湖 在縣東南十五裡。
寺湖在縣南十八裡。
鄭湖在縣東南三十五裡。
新豐湖 在縣東南三十五裡。
元和郡縣圖志雲:晉大興四年,晉陵内史張暗創。
夢溪 在朱方門外子城下,今其水流入關河。
馬林溪 在城南三十五裡。
皇甫冉有馬林溪遇兩詩。
蜃溪 在縣境,流入金壇。
宋人避孝宗嫌名,呼為辰溪。
潤浦 亦曰東浦,在城東三裡。
隋置潤州,以此浦得名。
西浦 舊志未詳所在。
三統志:在城西。
唐張籍有西浦詩。
北固浦 廣三百八十丈,以藏舟。
舊志有海涵河、柳溪橋,今俱廢。
下鼻浦 在城西十裡,北入江。
輿地志:吳置刺奸屯。
晉郄鑒于浦西築兩壘。
京口記:有小墩二,在東西,長高二丈,形類人,鼻在口下,故名。
東有憩賓亭。
樂亭浦 在下鼻西七裡,吳書所謂簿落也。
王濬緣江圖為渎浦臨北江,中有貴州。
魏文帝曾沔至此洲。
徒兒浦 在縣東二十裡,相傳秦始皇将徒兒過此浦,因名。
茅浦 隋劉元進作亂,改潤州帝名吐萬緒讨之。
緒率衆至楊子津,元進自茅浦将渡江,緒勒兵擊走之,因濟江,背水為郴。
明曰,元進來攻,又大敗之,賊解潤州圍而去。
今未詳所在。
胡豆洲 梁羊鳴園侯景景惟餘則下海,欲向蒙山。
會景晝寝,鹦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
遂直向京口。
至明豆洲,景覺,大驚,欲投水,鳴以稍剌殺之。
今未詳所在。
貴洲 隋開皇十年,郭衍從晉王廣鎮揚州,遇江表倡逆,命衍為總管,領精銳萬人,先屯京口,于貴洲南與賊戰,敗之,生擒魁帥。
按舊志樂亭浦注雲:洲在亭北。
馬潭 在縣南五十五裡。
護軍潭 在丁用路。
放生池 舊名秦潭,在月華山下,宋攺為放生池。
白蓮池 在城南古竹院東谷中。
金牛池 在城南五裡,處峭池在其下。
荷香池 在仁和門内今虎踞門外。
池可二三頃,外萦以山,花極盛。
舊有亭,今不存。
薛家池 在鶴林門外今城南勝果寺西北。
沖泠泉 在郭璞墓下。
張又新水記:劉伯刍水品皆第。
陸羽茶經:第七般禍瀼險,俟冬月水涸,用長竿汲之可得,山僧憚于行汲,因于大雄殿西鑿井,以冒中泠。
四方客至,既不能如李文饒之精辨,而中治品價為之頓減,亦三憾事也。
東泠泉 布焦山之西,心經石之上,以在中泠泉東,故名。
天津果 在甘露寺之西南。
明太祖臨幸時,見山寺下汲水,題句雲:甘露生泉天降津。
以示群下,無對者。
永樂中,命取禦筆歸禁中。
既而偷善觀,見狼右邊有異,掘之美泉,因取共語名之,建亭覆焉。
紫金泉 在城中大市。
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方民居,舊時猶隐隐見金腳,今不複存,而其泉固在。
或雲為天下第二泉,久侵于民居。
明萬曆戊戌,知縣龐時雍建坊立石。
訓導李天培有記,究非真泉也。
泮泉 在舊府學西。
宋亢祐間,郡守林希鑿井得石,刻泮泉二字,教官楊邁為創亭,榜以篆額。
元元貞間,教授徐碩又以育德易之。
明景泰中遷學,以故學基與井入民閑,而篆額猶存。
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立石曰古泮衆。
虎飽泉 以在招隐山東南,石琢龍首,泉乳從石質出,引為流觞曲水,舊建亭以覆之。
唐學士将防記。
鹿跑泉 去虎跑二十餘丈。
将防為銘。
珍珠泉 在寺北,梁昭明所開,唐李迪搆及泉亭于其上。
獸窟泉 在獸窟山地藏寺山麓之左,清湛停涵。
僧累亂石甃池,以便行汲。
林公泉 在夾山麓。
明崇大時,僧林臯鑿石得泉,可引至爨下。
太守程峋題日林公泉。
便民泉 在西關大圍坊。
明知縣龐時雍立石。
卓錫泉 在城西因勝寺。
夕聽泉在五州山,宋蘇轼題。
寄奴井 在城南鶴林寺内,宋武帝微時鑿。
燒丹井 在焦山禮鬥壇下,南麓。
饅井 在甘露寺。
僧妙機既井,得??魚二,因名。
千尺井 在五州山翠岩室前。
高僧翠岩詩:門對懸岩千尺井,石橋分水繞松杉。
慶封井 在縣治南白龍岡庵下,水逆流,又曰逆流泉。
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此井在所居之地。
陛龜蒙詩。
今歌此井是吳人,斷粳沉藏自茲始。
義井 在城南,其水甚甘,有疾者禱飲即愈。
陶氏義井在丹徒鎮,更名曰二省泉,明知縣龐時雍立石。
煉丹井 在馬迹山,葛稚川煉丹處。
城西聖井在承安寺。
城南聖井門 在南閘下運河南岸水府殿前,水深三四尺,四時不竭,甚清甘。
龍井 在長山白龍王廟,禱雨辄應。
土風 考圖經、通典及各志記,所稱謙讓淳,君子尚禮,民庶樂業,徒邑風俗之美,大槪可睹。
第近今以來,習尚漸以移易,不無深切相憂者。
謹就舊志所稱士風之美,敬載數則。
至新修郡乘中所列十餘條,義有當于風勸,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仲附書末行,庶望閱者省覽雲。
本泰伯之化,有謙讓之風。
舊圖綱。
士風淳一。
朱文帝紀。
人性輕揚。
承嘉後,藝文儒術,斯之為盛。
雖闾暗賤品,處力役之間,吟脈不絕,蓋因顔、謝之風扇焉。
通典。
禮遜謙謹,婚嫁喪葬,雜用周、漢之禮。
寰宇記。
承泰伯之高蹤,存季子之遺意,蓋英賢之舊壤,雜吳夏之語音。
寰宇記。
小人習戰,君子尚禮。
力輿勝覽。
士大夫崇靖退,貴氣節,民庶循禮樂業而不好競。
嘉定志。
土風質而厚,士風淳而直。
鹹淳志。
士首四民,風俗轉移之權輿也。
潤之鄉先達,有自諸生時負海内重望歸如巨人長德者,其姓字具在前史,今視昔稍間矣。
父生師教,自制舉業外,辄刺書不觀。
而所謂制舉業者,又區區以苟且僥幸應之,非有穿貫今古,博綜經術,可以卓然追配前聞者也。
藝文凋謝,行訪寖衰,以至谒公庭,溷鄉曲,逐貨賄,皆自學校倡之,欲風俗不偷,烏可得乎?書曰:若射之有志,士不立志,猶決拾而忘其鵲也。
先民是程,取則不遠。
所謂盛儒術,貴氣節,其士鹄欤?古者卿大夫行鄉飲酒于鄉學,以賓禮升賢者能者,而升其書于天府。
其禮有所謂緻尊讓者焉,有所謂緻潔者焉,有所謂緻敬者焉,與斯典者,領不難乎。
自俗敝教弛,有司失職,賈豎胥役,十跻賓筵,以禮始而以賄終,蔑制傷化,于斯極矣。
周官有墓大夫之職。
古者萬民墓地同處,不能相容,故專設墓大夫掌之,分其地使各有區,以族作之。
久葬有期,不得逾,逾時者,謂之不能葬。
自後世欲大夫之職發,而葬之期無所畫也,于是有遲之數年,或數十年不得就兆域者,蓋不僅公千過時之譏也矣。
仁人孝子,亦鑒古墓大夫之制,而稍以期準焉,可乎? 服飾逾制,賈謹痛哭于湏文之世者也。
今幸奉功令,貴賤上下,章明有等,而闾裡之習為潛侈者如故。
夫救世善俗,必以禁奢靡,崇儉約為之端。
當此窮蹙貧瘠之時,靡麗相憚,恬不知怪,流為丹徒縣志俗士風。
風尚則逾越亡等,中于人心則頑悖不祥。
維持風化者,毋忽為細故而不察也。
京口為舟車絡釋之沖,四方商賈群萃而錯處,轉移百物,以通有無,此一郡之大利也。
往者粃政未除,官司箕飲,重為民病。
官曰取行,民曰應行,器币食貨,俱有私派,而奸人之擅利者複鈎。
結胥役,予绌取嬴,以恣其侵漁脧削之術,謂之包行。
我世祖章皇帝洞悉民,出谕禁饬。
順治十二年,禦史馮所訓言派征音通行嚴禁。
京口如造船、釘鐵、汕麻之屬,一切子得擅取。
自是莅妙土者,莫不仰承德意,凜素後而饬簠簋。
乃包行之八,因綠為如者,至今未也。
而賈人之市雜貨者尤甚。
夫鹯本不去,無以生禽魚,通商慈賈,使皆悅而藏于市,亦仁政之大者也。
郡邑例有官代書,乃有不居代書之名,而權奇傾險,駕空涉虛,以熒惑聽訟者之耳目,謂之試徒。
縣志卷之土風目師,自有訟師,而佥千肆志,良善重足矣。
班固曰: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今之聽獄者,求所以宣殺之。
訟師之求殺人也,甚于獄吏。
鬻棺者欲歲吳,豈複問愛憎耶?他如列飲粘揭,律有明禁,而惡俗漸漬,習為固然。
飛語诋謀,刺膚浸骨,人心風俗曰流于偷敝。
皆所謂訟師者,流其毒而揚其焰也。
夫棄禮而征于書,叔向之所歎也,而況有導之訟者乎?小之情,鼠牙雀角之争,大之啟告密投辄之漸,奸僞日長,毒害滋多。
語日孫告者務絕共根,此之謂矣。
周官萍氏掌幾酒,以譏察酒酤。
自漢以後,代有清禁。
宋法為獨嚴,犯私曲多者,罪至棄市。
至明而弛其禁,今則酒酤相芋于道矣。
京口以酒名,擅利者滋衆,每常就歉,二麥不登,則官禁造曲。
而自家少緯葉,造物也如故,大曲薜亦民之業也,棨禁之則奪民利,但使官立之法,後歲必禁,權京必開,無始禁而終弛,跖,為政少平平。
其一,發源真珠泉,由鶴林門經西園橋,過道人橋,分流右折者經社壇橋,至右軍寨,與渙水合;左折者經皇祐橋、染皂橋、嘉秦橋、懷德橋、斜橋、大圍橋,亦達京口港,以人于江。
其一,自清風橋側由折橋、石矽橋至朝慎橋北流,與皇祐橋水合者,則漕渠之溢水也。
舊志折橋受漕水,折旋而入于石随橋。
今石硗廢,漕水不複入矣。
宋南渡後,類多湮寒。
每加疏導,慶元四年,守臣萬锺随宜浚導,番其洪邁有記。
越十六年,淤土壅??。
嘉定甲戌,郡守史彌堅嘗募官軍疏潔之。
今複淤。
塞甚矣。
海魚河 在京口間外。
宋京定八年,郡守史彌堅請于朝,用海無河以洎防江之舟。
彌堅日:作濬渠記。
歸水澳 在中間之東,長二百丈水,而廣狹不等,廣至五十丈,狹亦不下十丈,洗丈有五尺。
宋元符間,漕臣曾孝蘊置間。
崇甯間,設官管幹。
乾道以來浸廢。
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濬。
爛堅洗惟昔人置墺稭水,以補漕渠。
之,洩謂尋遺規,程工抔址,倍廣增洗。
又創開護倉壤,與甘露、湛援,仍創造石關、水間二所于港口,以便轉輸。
自為之記。
其略曰:南徐地高卯,漕渠貫城中,為西津鬥門,達于江,以出納綱運。
若之為渠謀者,慮鬥門之聞而水走下也,則為積水、歸水二澳,以輔乎朱稍水在東,歸水在北,皆有間。
渠,滿則閉,耗則啟,以有餘補不足,故渠通流而無淺于之患。
曆年久,測發弗治,渠亦病。
父老誦言:二澳不可不複按行故迹,積小為,居民祗同獨歸水溪隄防,以有私念。
複湏卿為渠利,以則之西山川川般倉其東北。
儒用,引而環之倉桓岡以萬,倉必者在。
閑人據,以便夫綱運之出納所而核之川露鬥門,以通于江,百曰水為之長,陳焉以修。
故間以通于渠。
且浚而廣之。
其護倉壕則以王以廣倉垣之北。
其遲于甘露、洛者,則為間侯潮登否,以益納上流之舟。
且慮二間問不足以然,多舟也,視北間之址有陂,深則通之,以為秋月潭,以藏舟焉。
其下間之外,則補百八十丈,客舟浮江,乘便職洎,以避夫風之害。
積水澳見上注 護倉壕 在轉般倉後見上注。
夾岡河道 在縣南。
宋慶曆中,嘗置堰,旋罷。
宋會要:慶曆中,于爽剛道置堰,功費窭而卒無雜,旋罷。
舊志:爽淵地勢,萦楚岐分山春,相距曠姻,行者端惴。
熊叔茂詩:僻疑昏有虎,作怪曉無雖。
謂此地也。
嘉祐此,郡守宇文正紹彭創六斷撥,趨卒午之,舟行陸走,恃以無恐。
龍日湖 郡國志曰:潤州遇陂有湖,名龍目湖。
劉桢記曰:龍目湖,秦王東遊,觀地勢,雲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圓令斷,因改為丹徒,令水北注江,而梁典乃去。
武帝望京岘山盤纡似龍,鑿其左右為龍目。
二湖,未詳孰是,今失其所在。
周巧詩平湖認龍目,斷嶺記蜂腰。
鶴林寺所山有名胡蜂殷者。
社墅湖 在縣東南十五裡。
寺湖在縣南十八裡。
鄭湖在縣東南三十五裡。
新豐湖 在縣東南三十五裡。
元和郡縣圖志雲:晉大興四年,晉陵内史張暗創。
夢溪 在朱方門外子城下,今其水流入關河。
馬林溪 在城南三十五裡。
皇甫冉有馬林溪遇兩詩。
蜃溪 在縣境,流入金壇。
宋人避孝宗嫌名,呼為辰溪。
潤浦 亦曰東浦,在城東三裡。
隋置潤州,以此浦得名。
西浦 舊志未詳所在。
三統志:在城西。
唐張籍有西浦詩。
北固浦 廣三百八十丈,以藏舟。
舊志有海涵河、柳溪橋,今俱廢。
下鼻浦 在城西十裡,北入江。
輿地志:吳置刺奸屯。
晉郄鑒于浦西築兩壘。
京口記:有小墩二,在東西,長高二丈,形類人,鼻在口下,故名。
東有憩賓亭。
樂亭浦 在下鼻西七裡,吳書所謂簿落也。
王濬緣江圖為渎浦臨北江,中有貴州。
魏文帝曾沔至此洲。
徒兒浦 在縣東二十裡,相傳秦始皇将徒兒過此浦,因名。
茅浦 隋劉元進作亂,改潤州帝名吐萬緒讨之。
緒率衆至楊子津,元進自茅浦将渡江,緒勒兵擊走之,因濟江,背水為郴。
明曰,元進來攻,又大敗之,賊解潤州圍而去。
今未詳所在。
胡豆洲 梁羊鳴園侯景景惟餘則下海,欲向蒙山。
會景晝寝,鹦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
遂直向京口。
至明豆洲,景覺,大驚,欲投水,鳴以稍剌殺之。
今未詳所在。
貴洲 隋開皇十年,郭衍從晉王廣鎮揚州,遇江表倡逆,命衍為總管,領精銳萬人,先屯京口,于貴洲南與賊戰,敗之,生擒魁帥。
按舊志樂亭浦注雲:洲在亭北。
馬潭 在縣南五十五裡。
護軍潭 在丁用路。
放生池 舊名秦潭,在月華山下,宋攺為放生池。
白蓮池 在城南古竹院東谷中。
金牛池 在城南五裡,處峭池在其下。
荷香池 在仁和門内今虎踞門外。
池可二三頃,外萦以山,花極盛。
舊有亭,今不存。
薛家池 在鶴林門外今城南勝果寺西北。
沖泠泉 在郭璞墓下。
張又新水記:劉伯刍水品皆第。
陸羽茶經:第七般禍瀼險,俟冬月水涸,用長竿汲之可得,山僧憚于行汲,因于大雄殿西鑿井,以冒中泠。
四方客至,既不能如李文饒之精辨,而中治品價為之頓減,亦三憾事也。
東泠泉 布焦山之西,心經石之上,以在中泠泉東,故名。
天津果 在甘露寺之西南。
明太祖臨幸時,見山寺下汲水,題句雲:甘露生泉天降津。
以示群下,無對者。
永樂中,命取禦筆歸禁中。
既而偷善觀,見狼右邊有異,掘之美泉,因取共語名之,建亭覆焉。
紫金泉 在城中大市。
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方民居,舊時猶隐隐見金腳,今不複存,而其泉固在。
或雲為天下第二泉,久侵于民居。
明萬曆戊戌,知縣龐時雍建坊立石。
訓導李天培有記,究非真泉也。
泮泉 在舊府學西。
宋亢祐間,郡守林希鑿井得石,刻泮泉二字,教官楊邁為創亭,榜以篆額。
元元貞間,教授徐碩又以育德易之。
明景泰中遷學,以故學基與井入民閑,而篆額猶存。
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立石曰古泮衆。
虎飽泉 以在招隐山東南,石琢龍首,泉乳從石質出,引為流觞曲水,舊建亭以覆之。
唐學士将防記。
鹿跑泉 去虎跑二十餘丈。
将防為銘。
珍珠泉 在寺北,梁昭明所開,唐李迪搆及泉亭于其上。
獸窟泉 在獸窟山地藏寺山麓之左,清湛停涵。
僧累亂石甃池,以便行汲。
林公泉 在夾山麓。
明崇大時,僧林臯鑿石得泉,可引至爨下。
太守程峋題日林公泉。
便民泉 在西關大圍坊。
明知縣龐時雍立石。
卓錫泉 在城西因勝寺。
夕聽泉在五州山,宋蘇轼題。
寄奴井 在城南鶴林寺内,宋武帝微時鑿。
燒丹井 在焦山禮鬥壇下,南麓。
饅井 在甘露寺。
僧妙機既井,得??魚二,因名。
千尺井 在五州山翠岩室前。
高僧翠岩詩:門對懸岩千尺井,石橋分水繞松杉。
慶封井 在縣治南白龍岡庵下,水逆流,又曰逆流泉。
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此井在所居之地。
陛龜蒙詩。
今歌此井是吳人,斷粳沉藏自茲始。
義井 在城南,其水甚甘,有疾者禱飲即愈。
陶氏義井在丹徒鎮,更名曰二省泉,明知縣龐時雍立石。
煉丹井 在馬迹山,葛稚川煉丹處。
城西聖井在承安寺。
城南聖井門 在南閘下運河南岸水府殿前,水深三四尺,四時不竭,甚清甘。
龍井 在長山白龍王廟,禱雨辄應。
土風 考圖經、通典及各志記,所稱謙讓淳,君子尚禮,民庶樂業,徒邑風俗之美,大槪可睹。
第近今以來,習尚漸以移易,不無深切相憂者。
謹就舊志所稱士風之美,敬載數則。
至新修郡乘中所列十餘條,義有當于風勸,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仲附書末行,庶望閱者省覽雲。
本泰伯之化,有謙讓之風。
舊圖綱。
士風淳一。
朱文帝紀。
人性輕揚。
承嘉後,藝文儒術,斯之為盛。
雖闾暗賤品,處力役之間,吟脈不絕,蓋因顔、謝之風扇焉。
通典。
禮遜謙謹,婚嫁喪葬,雜用周、漢之禮。
寰宇記。
承泰伯之高蹤,存季子之遺意,蓋英賢之舊壤,雜吳夏之語音。
寰宇記。
小人習戰,君子尚禮。
力輿勝覽。
士大夫崇靖退,貴氣節,民庶循禮樂業而不好競。
嘉定志。
土風質而厚,士風淳而直。
鹹淳志。
士首四民,風俗轉移之權輿也。
潤之鄉先達,有自諸生時負海内重望歸如巨人長德者,其姓字具在前史,今視昔稍間矣。
父生師教,自制舉業外,辄刺書不觀。
而所謂制舉業者,又區區以苟且僥幸應之,非有穿貫今古,博綜經術,可以卓然追配前聞者也。
藝文凋謝,行訪寖衰,以至谒公庭,溷鄉曲,逐貨賄,皆自學校倡之,欲風俗不偷,烏可得乎?書曰:若射之有志,士不立志,猶決拾而忘其鵲也。
先民是程,取則不遠。
所謂盛儒術,貴氣節,其士鹄欤?古者卿大夫行鄉飲酒于鄉學,以賓禮升賢者能者,而升其書于天府。
其禮有所謂緻尊讓者焉,有所謂緻潔者焉,有所謂緻敬者焉,與斯典者,領不難乎。
自俗敝教弛,有司失職,賈豎胥役,十跻賓筵,以禮始而以賄終,蔑制傷化,于斯極矣。
周官有墓大夫之職。
古者萬民墓地同處,不能相容,故專設墓大夫掌之,分其地使各有區,以族作之。
久葬有期,不得逾,逾時者,謂之不能葬。
自後世欲大夫之職發,而葬之期無所畫也,于是有遲之數年,或數十年不得就兆域者,蓋不僅公千過時之譏也矣。
仁人孝子,亦鑒古墓大夫之制,而稍以期準焉,可乎? 服飾逾制,賈謹痛哭于湏文之世者也。
今幸奉功令,貴賤上下,章明有等,而闾裡之習為潛侈者如故。
夫救世善俗,必以禁奢靡,崇儉約為之端。
當此窮蹙貧瘠之時,靡麗相憚,恬不知怪,流為丹徒縣志俗士風。
風尚則逾越亡等,中于人心則頑悖不祥。
維持風化者,毋忽為細故而不察也。
京口為舟車絡釋之沖,四方商賈群萃而錯處,轉移百物,以通有無,此一郡之大利也。
往者粃政未除,官司箕飲,重為民病。
官曰取行,民曰應行,器币食貨,俱有私派,而奸人之擅利者複鈎。
結胥役,予绌取嬴,以恣其侵漁脧削之術,謂之包行。
我世祖章皇帝洞悉民,出谕禁饬。
順治十二年,禦史馮所訓言派征音通行嚴禁。
京口如造船、釘鐵、汕麻之屬,一切子得擅取。
自是莅妙土者,莫不仰承德意,凜素後而饬簠簋。
乃包行之八,因綠為如者,至今未也。
而賈人之市雜貨者尤甚。
夫鹯本不去,無以生禽魚,通商慈賈,使皆悅而藏于市,亦仁政之大者也。
郡邑例有官代書,乃有不居代書之名,而權奇傾險,駕空涉虛,以熒惑聽訟者之耳目,謂之試徒。
縣志卷之土風目師,自有訟師,而佥千肆志,良善重足矣。
班固曰: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今之聽獄者,求所以宣殺之。
訟師之求殺人也,甚于獄吏。
鬻棺者欲歲吳,豈複問愛憎耶?他如列飲粘揭,律有明禁,而惡俗漸漬,習為固然。
飛語诋謀,刺膚浸骨,人心風俗曰流于偷敝。
皆所謂訟師者,流其毒而揚其焰也。
夫棄禮而征于書,叔向之所歎也,而況有導之訟者乎?小之情,鼠牙雀角之争,大之啟告密投辄之漸,奸僞日長,毒害滋多。
語日孫告者務絕共根,此之謂矣。
周官萍氏掌幾酒,以譏察酒酤。
自漢以後,代有清禁。
宋法為獨嚴,犯私曲多者,罪至棄市。
至明而弛其禁,今則酒酤相芋于道矣。
京口以酒名,擅利者滋衆,每常就歉,二麥不登,則官禁造曲。
而自家少緯葉,造物也如故,大曲薜亦民之業也,棨禁之則奪民利,但使官立之法,後歲必禁,權京必開,無始禁而終弛,跖,為政少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