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莫山
與侖山相近。
石公山 在城北九裡,瀕江為焦山過脈,下有石檻,與焦山對峙。
山形如雙象,一曰象山山岩有洞,曰象山洞。
僧倚洞建庵。
舊有送江亭、威輔堂、石公山神廟。
駱駝嶺 在城五條街西北,今為路,其迹猶存。
烏風嶺 在夢溪上,與聖倏山相對,俗名烏盆坳。
甘露嶺 在北固山,俗名龍埂。
金雞嶺 在城西五裡,三名京畿嶺。
三裡岡二 在城南,名南三裡岡,一在城西,名西三裡岡。
望城岡 在城東南。
大裡爽岡 在城東南八裡。
長岡 在丹徒鎮東南三裡。
朱灣岡 在谏壁鎮東南七裡。
詐輸岡 在城西南十五裡。
黃墳岡 在城西五裡。
分流岡 在城西三十裡。
樂亭岡 在城西三十裡。
湯岡 在城西四十五裡。
水 大江 揚子江一名京江,東注大海,北距廣陵。
三國志:魏文帝将東征,出廣陵,臨大江,見波濤物湧,歎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
遂于馬上賦詩:誰雲江水廣,可以三葦杭。
類集雲:水至金山分為三。
靈水記: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又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洽泉水。
蔡祐竹窗雜記:石排山北,謂之北沄江,最淡處,鈞者雲泆三十餘丈。
海潮 圖經雖不載,然唐人詩每及之。
如李嘉祐雲:北固潮聲滿,賈島雲:潮平京口斜。
劉長卿雲:潮吞海門石。
然鎮江潮候與錢塘諸處稍異,而江潮傳者複自不同。
今悉列于後。
一說一曰:早寅晚申,十六日同。
二日寅沒申沒,十七曰同。
三日卯酉十八曰同。
此西日大汛也。
四日卯酉,十九日同。
五日辰晚三更,初二十日同。
六日辰晚二更,二十一日同。
七曰,辰末晚一更,後二十二日同。
八日已晚二更,三十三日同。
九曰巳晚二更,後二十四日同。
十日午晚三更,二十五日同。
十三日,午夜三更,後二十六日同。
十二曰翻潮,早四更,晚未初,二十七曰同。
十三文曰:早四更後,晚未中,二十八日同。
此南曰長汛也。
十四日,早五更,晚未末,二十九曰同。
十五日,早五更,晚申,三十日同。
一說一曰:十六日卯三刻,西三刻,二日。
十七日卯六刻,酉六刻,三日。
十八曰辰三刻,戌一刻,四。
曰十九曰辰四刻,戍四刻。
五曰,二十日,辰七刻,戌七刻。
六曰,二十一日,巳三刻,亥三刻。
七曰二十二曰,巳六刻,亥六刻。
八曰二十三日,子二刻,午三刻。
九日十四日,子四刻,午四刻。
十日,二十五日,子七刻,午七刻。
十二日,二十六曰,醜三刻,未三刻。
十二日,二十七日,醜六刻,未六刻。
十三日二十八日,寅三刻,申一刻。
十四日,二十九日,寅四刻,申四刻。
十五日三十曰,寅七刻,申七刻。
一說一日,早卯五刻,晚酉四刻,大汛。
二日,早卯七刻,晚西五刻。
三日,早辰三刻,晚西六刻。
四日,早辰五刻,晚三更一點。
五日,卑辰六刻,晚二更一默,下岸。
六曰,早巳三刻,晚二更二點,漸小。
七曰,早已六刻,晚二臾五點。
八日,早午三刻,夜三更一點。
九曰,晝午四刻,夜三更四默,小汛。
十曰,早四更三點,晚午七刻。
十一日,早四更三點,晚未刻。
十二日,早五更二點,晚未五刻,起汛。
十三曰,早五更四黠,晚申二刻,蕲大。
十四日,早寅三刻,晚申五刻。
十五曰,早卯三刻,晚申八刻,大泛。
十六日,早辰三刻,晚酉三刻。
十七日,早巳六刻,晚西六刻。
十八日,早午四刻,晚史三黠。
十九日,早午四刻,晚三更三黠。
二十日,早辰八刻,晚一更四點,下岸。
二十二日,早巳三刻,晚二更二點,漸小。
二十二日,早巳五刻,晚二更五點。
二十三日,早午二刻,晚三更三點。
二十四日,早午五刻,晚三更四點,小汛。
二十五日,早午七刻,晚二更五黠。
二十六日,早未三刻,晚四更二黠。
二十七日,早五更三點,晚木八刻,起汛。
二十八日,早寅一刻,晚申三刻,漸大。
二十九日,早寅四刻,晚酉四刻。
三十日早卯三刻,晚酉一刻。
漕渠 舊志不載,寡所自始。
今謹按王恭簡府志而參考之。
秦鑿丹徒、曲阿。
見吳錄輿地志。
齊通吳會。
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
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
按舊志引唐孫處悲所撰圖,稱雲:雲陽西城右水道至東城而止。
建康實錄,吳大帝赤烏八作,使校尉陳動作也。
田發屯兵曰萬,鑿句容十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哭命。
船艦号破岡贊上下十四埭。
北七埭,入延陵界。
下七明人江甯界于是東郡船艦不複行京口。
矣。
晉、宋、齊因之。
梁以太子名綱,乃廢。
破剛渎而間生容渎,在句容東南五裡,頂士分流。
一源東南流,曰十裡十埭,入延陵界,一源四,南流三十。
六州五埭,注何容界,西流。
入秦淮。
至陳見先。
又門上容渎。
而則修破岡渎。
隋既平陳,诏前廢之,則自六朝都建康吳會浦,輸自雲陽西城,木道徑至都下,故梁朝,四時遣公。
卿行陵乘并端自方山至雲陽,至隋大業中,惕帝幸江。
都,欲遂東遊吳會,始自京。
江,開河至于杭。
此說不然。
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蓋六朝漕輸由京口泛江以達金,陵則有風濤之險,故開。
雲陽之渎以達句容,而京口固未。
嘗無漕渠也。
詳諸實錄所謂東郡船編不複行,京江之南,可見。
輿地志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田京。
口為木,舊奏謂于丁卯港立明又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皆大朝。
時事。
尤為明驗是。
則炀帝初非創百,不過開使寬廣耳。
及觀京口詩。
集宋乾道庚寅作,侍蔡洗濬渠河,成,郡人。
顧緻堯作詩記之,有曰:兩岡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勢回孀。
練湖寸闆雖得尺,慶亭洩去如尾闾。
日從秦以興,赭徒大業廣此肆遨娛,歲久不治成麻瘀,下視練皆泥塗。
觀此,則集始于秦明矣。
宋天聖中開新河。
宋會要:天聖七年五月,兩浙轉運副使言:間州新河畢工,降诏獎之。
慶曆中疏蒜山河。
應楚中奠同為兩所轉運副使。
疏潤州藏山漕桀祇于江,人便利之。
治平中修夾岡河道。
治平四年七月,都水鑒言:兩浙相度到潤州至常州。
界開淘運河,廢置堰間。
乞候今年住運,開修夾岡河道。
從之。
政和中開西舊河。
政和六年八月,敕:鎮江府窮臨大江,川楫往來,每遇風瀛。
港河容泊,以故年之問凡五百人,命常十倍其數,甚可傷恻。
訓川西有舊,可以避急,歲久臣撥宜合發逆司。
司度洗有浚治,以免沉溺之患,委官處畫,早令告功。
乾道中,自丹陽濬至夾岡,自利涉門浚至江岸。
乾道六年,郡守蔡洗自丹陽之南濬河至夾岡。
八年,郡守筮贶自利涉門之北濬至江岸,郡倅陶之真有記,今不存。
淳熙中,自京口間濬至江口。
淳識二年,郡守張津,自京口間以北,浚至江口,文惠錢良臣有記,在府治,今亦不存。
嘉定中,自江口濬至城南門。
嘉定志:嘉定癸酒,采近臣議,合漕臣。
至郡同守臣視傾川,度間後利便以聞。
時史彌堅領郡事,與連則天、州總仰錢仲彪沿渠按視,得其源委。
蓋渠自江口行九裡,而達于城之南門,民居商肆,火渠而列渠岸,秋不容咫,畚士以貯于岸,費省易集,二而濯之,旋複填于江。
于原有五間,通按漸汛,樽節啟閉。
粵從渠塞,積歲不開,木圯石助,渠濬而間啟,鬧啟而漕通,是修聞不可以失時。
于是郡委作寨官,通行打量,自江至南水門,共長一千八百六十九丈,約總用濬制修間曰十七萬六千五百九十二工。
乃先理寬僻之地,尉地,而積上之廣狹,以分濬樂節假。
之知長司積士背渠之遠近,以約日役裡數之多寡。
又處農事将舉,役民非宜,官軍健捷,器用利便,宜委戎司。
此其役規??先定,條列上聞。
都統制劉元鼎具畚鋪,籍徒庸以俟命。
明年二曰巳亥,報可,截撥緜粟為庸直。
儒乃門渠水,立表識,程功作侵渠而城居者振之。
役與關集舉如雲。
守臣、總領躬自勸勞,部統制曰後行在,其性婦。
越四月庚戌,漣渠賦績,闊至曲餘十性丈餘,闡之北蠹者以材,何通葺之以是。
曰日屹立,海潮登應則次第啟問出納,浮江之舟拍。
岸洪流暢無留礙,然後浚市河,通橋梁,與澳港,建郵亭,修绛路,功緒。
新禮部侍郎李南及彌堅皆有記。
重記稱曾孝蘊之功,彌堅記雲:凡費錢二十四萬五十四缗,米萬八于八百八十一石,文多不載。
元至元大德間,屢募民淘淺。
泰定間,複加濬治。
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庀役,三月四日竣事。
每夫日給官米三升,中統鈔三貫,凡費米三千一百一十八石五鬥,鈔十萬三千九百五十貫。
明天順中重浚,複鑿社稷壇西隙地,以通濠塹,達于漕河。
崇祯初,知縣石确重濬漕河,極其深廣。
是後民得休逸二十餘年。
皇清順治九年開濬。
康熙六年重濬,七年又重濬,九年又濬,十二年又濬,十四年又濬,十六年又濬。
自是無歲不濬,無歲不阻,歲役工濬數十萬,用銀一萬八千兩有奇,民深,病之。
二十二年,阖邑紳士張九征等請協濟濬河,公呈為六郡之需河一例,徒邑之獨累難支,仰請特詳,上利國儲,下蘇民命事。
竊惟本邑漕米皆在江口交兌,不假濬河,自能通濟。
緣浙省之杭、嘉、湖,本省之蘇、松、常等六郡漕艘,必由是渠,故加疏濬。
是徒邑以三縣之民力,代六郡之轉輸。
向時冬兌春開,起連屆期,春潮巳漲,民力克舒。
近奉功令令開,立限嚴急,荒旱之後,正賦日報,逃亡大役,何堪更舉。
比見常州府開白茆、孟渎等河,蒙前任撫憲慕題請動支正供,并饬各府協濟。
夫白茆、孟渎僅資本境灌慨,猶尚如是。
矧茲渠為漕免咽喉,關國家重務,彼此相較,輕重懸殊。
伏乞轸耶民艱轉。
詳各憲,援河工協濟之例,饬蘇、松、常三府,并移檄浙省,俱令量助人夫,共襄大役。
合數十邑之力,濬數十裡之河,則徒邑之民得此;以各邑之民為各邑之役,則義不能拒,均逸均勞,不特三邑民命獲全,抑且國計輸将無誤。
為此合诃猕請。
丹徒縣知縣鮑天鐘申各憲詳文:看得徒邑漕朱七萬餘石,起運六萬有餘,其糧船挂江受兌,不必浚河,而船可通行。
所以必須浚河者,為浙省杭、嘉、湖本省蘇、松、常之糧艘重載也。
以丹徒三邑之民力,而為他省他郡之計,雖皆王土王民,更奉上行成例,不敢有違,而其心終有所未切,故其用力實有所木至。
督責過嚴,則愁歎曰聞,怨誨時有。
且向者或十數年三浚,或數年二浚,民力稍舒,尚可竭蹶。
而今則每歲議浚,民力難支。
杳曆來前任舊卷,浚河用挑泥人夫工銀萬三千七百數十兩零,打壩蘆席、蘆柴、稻草、柏木、黃麻、蒲包、油燭各物料,以及船隻水車、打壩車水人夫工銀又七千三百九十兩零,三項共三萬八九千兩,是于每歲正賦巳三之。
顧正賦尚可三年取足,而河工必須一月取足,窮困小民,實難過迫。
今為計土分工之議,不征其銀而但征其力,而三應物料,則必不可少。
徒邑地當孔道,差使絡維,更兼施兵重鎮,供應浩繁,自曆歲疊荒之後,三空四盡,二孑遺皮盡筋枯,又值歲逋錢糧,十年并微,追比之下,真不帝敲骨刻髓,目擊心酸,不得不代為請命。
杳前令于上年有通詳動項開挑之請,而以無例可考,駁覆未定。
某展轉思維,動項則損國家之正賦,不如懇求恊濟之便。
卷杳康熙二十年間,常州府開用白茆,而續案不過滋數邑丹徒縣志,為之之灌漑以防旱燎,通商賈以興水利。
尚蒙前任撫憲慕,特疏題請動支正供,并調各府備夫。
協濟。
今茲京口為吳、浙六大郡,糧艘咽喉,較之白茆、孟渎,緩急懸殊。
伏乞憲台饬谕蘇、松、常二郡,并移檄浙省,量與協助,或幫助人夫,或協濟工米,不過征解之間,稍增顆粒,而重艘得前塗無由。
在數郡數十縣衆擎易舉,而京口三邑之群心鹹悅,益且鼓舞向工,力圖永久,不但蘇邑殘黎,而實濟各郡之糧儲矣。
關河 舊志未詳所始。
自北水開達南水關,穿城計千二百丈。
皇清順治十六年,因海警,閉南北兩水關,于是河為糞土瓦礫所。
于康熙十三年,知府高得貴、同知孫汝謀募工開浚。
市河有三 其
石公山 在城北九裡,瀕江為焦山過脈,下有石檻,與焦山對峙。
山形如雙象,一曰象山山岩有洞,曰象山洞。
僧倚洞建庵。
舊有送江亭、威輔堂、石公山神廟。
駱駝嶺 在城五條街西北,今為路,其迹猶存。
烏風嶺 在夢溪上,與聖倏山相對,俗名烏盆坳。
甘露嶺 在北固山,俗名龍埂。
金雞嶺 在城西五裡,三名京畿嶺。
三裡岡二 在城南,名南三裡岡,一在城西,名西三裡岡。
望城岡 在城東南。
大裡爽岡 在城東南八裡。
長岡 在丹徒鎮東南三裡。
朱灣岡 在谏壁鎮東南七裡。
詐輸岡 在城西南十五裡。
黃墳岡 在城西五裡。
分流岡 在城西三十裡。
樂亭岡 在城西三十裡。
湯岡 在城西四十五裡。
水 大江 揚子江一名京江,東注大海,北距廣陵。
三國志:魏文帝将東征,出廣陵,臨大江,見波濤物湧,歎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
遂于馬上賦詩:誰雲江水廣,可以三葦杭。
類集雲:水至金山分為三。
靈水記: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又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洽泉水。
蔡祐竹窗雜記:石排山北,謂之北沄江,最淡處,鈞者雲泆三十餘丈。
海潮 圖經雖不載,然唐人詩每及之。
如李嘉祐雲:北固潮聲滿,賈島雲:潮平京口斜。
劉長卿雲:潮吞海門石。
然鎮江潮候與錢塘諸處稍異,而江潮傳者複自不同。
今悉列于後。
一說一曰:早寅晚申,十六日同。
二日寅沒申沒,十七曰同。
三日卯酉十八曰同。
此西日大汛也。
四日卯酉,十九日同。
五日辰晚三更,初二十日同。
六日辰晚二更,二十一日同。
七曰,辰末晚一更,後二十二日同。
八日已晚二更,三十三日同。
九曰巳晚二更,後二十四日同。
十日午晚三更,二十五日同。
十三日,午夜三更,後二十六日同。
十二曰翻潮,早四更,晚未初,二十七曰同。
十三文曰:早四更後,晚未中,二十八日同。
此南曰長汛也。
十四日,早五更,晚未末,二十九曰同。
十五日,早五更,晚申,三十日同。
一說一曰:十六日卯三刻,西三刻,二日。
十七日卯六刻,酉六刻,三日。
十八曰辰三刻,戌一刻,四。
曰十九曰辰四刻,戍四刻。
五曰,二十日,辰七刻,戌七刻。
六曰,二十一日,巳三刻,亥三刻。
七曰二十二曰,巳六刻,亥六刻。
八曰二十三日,子二刻,午三刻。
九日十四日,子四刻,午四刻。
十日,二十五日,子七刻,午七刻。
十二日,二十六曰,醜三刻,未三刻。
十二日,二十七日,醜六刻,未六刻。
十三日二十八日,寅三刻,申一刻。
十四日,二十九日,寅四刻,申四刻。
十五日三十曰,寅七刻,申七刻。
一說一日,早卯五刻,晚酉四刻,大汛。
二日,早卯七刻,晚西五刻。
三日,早辰三刻,晚西六刻。
四日,早辰五刻,晚三更一點。
五日,卑辰六刻,晚二更一默,下岸。
六曰,早巳三刻,晚二更二點,漸小。
七曰,早已六刻,晚二臾五點。
八日,早午三刻,夜三更一點。
九曰,晝午四刻,夜三更四默,小汛。
十曰,早四更三點,晚午七刻。
十一日,早四更三點,晚未刻。
十二日,早五更二點,晚未五刻,起汛。
十三曰,早五更四黠,晚申二刻,蕲大。
十四日,早寅三刻,晚申五刻。
十五曰,早卯三刻,晚申八刻,大泛。
十六日,早辰三刻,晚酉三刻。
十七日,早巳六刻,晚西六刻。
十八日,早午四刻,晚史三黠。
十九日,早午四刻,晚三更三黠。
二十日,早辰八刻,晚一更四點,下岸。
二十二日,早巳三刻,晚二更二點,漸小。
二十二日,早巳五刻,晚二更五點。
二十三日,早午二刻,晚三更三點。
二十四日,早午五刻,晚三更四點,小汛。
二十五日,早午七刻,晚二更五黠。
二十六日,早未三刻,晚四更二黠。
二十七日,早五更三點,晚木八刻,起汛。
二十八日,早寅一刻,晚申三刻,漸大。
二十九日,早寅四刻,晚酉四刻。
三十日早卯三刻,晚酉一刻。
漕渠 舊志不載,寡所自始。
今謹按王恭簡府志而參考之。
秦鑿丹徒、曲阿。
見吳錄輿地志。
齊通吳會。
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
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
按舊志引唐孫處悲所撰圖,稱雲:雲陽西城右水道至東城而止。
建康實錄,吳大帝赤烏八作,使校尉陳動作也。
田發屯兵曰萬,鑿句容十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哭命。
船艦号破岡贊上下十四埭。
北七埭,入延陵界。
下七明人江甯界于是東郡船艦不複行京口。
矣。
晉、宋、齊因之。
梁以太子名綱,乃廢。
破剛渎而間生容渎,在句容東南五裡,頂士分流。
一源東南流,曰十裡十埭,入延陵界,一源四,南流三十。
六州五埭,注何容界,西流。
入秦淮。
至陳見先。
又門上容渎。
而則修破岡渎。
隋既平陳,诏前廢之,則自六朝都建康吳會浦,輸自雲陽西城,木道徑至都下,故梁朝,四時遣公。
卿行陵乘并端自方山至雲陽,至隋大業中,惕帝幸江。
都,欲遂東遊吳會,始自京。
江,開河至于杭。
此說不然。
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蓋六朝漕輸由京口泛江以達金,陵則有風濤之險,故開。
雲陽之渎以達句容,而京口固未。
嘗無漕渠也。
詳諸實錄所謂東郡船編不複行,京江之南,可見。
輿地志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田京。
口為木,舊奏謂于丁卯港立明又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皆大朝。
時事。
尤為明驗是。
則炀帝初非創百,不過開使寬廣耳。
及觀京口詩。
集宋乾道庚寅作,侍蔡洗濬渠河,成,郡人。
顧緻堯作詩記之,有曰:兩岡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勢回孀。
練湖寸闆雖得尺,慶亭洩去如尾闾。
日從秦以興,赭徒大業廣此肆遨娛,歲久不治成麻瘀,下視練皆泥塗。
觀此,則集始于秦明矣。
宋天聖中開新河。
宋會要:天聖七年五月,兩浙轉運副使言:間州新河畢工,降诏獎之。
慶曆中疏蒜山河。
應楚中奠同為兩所轉運副使。
疏潤州藏山漕桀祇于江,人便利之。
治平中修夾岡河道。
治平四年七月,都水鑒言:兩浙相度到潤州至常州。
界開淘運河,廢置堰間。
乞候今年住運,開修夾岡河道。
從之。
政和中開西舊河。
政和六年八月,敕:鎮江府窮臨大江,川楫往來,每遇風瀛。
港河容泊,以故年之問凡五百人,命常十倍其數,甚可傷恻。
訓川西有舊,可以避急,歲久臣撥宜合發逆司。
司度洗有浚治,以免沉溺之患,委官處畫,早令告功。
乾道中,自丹陽濬至夾岡,自利涉門浚至江岸。
乾道六年,郡守蔡洗自丹陽之南濬河至夾岡。
八年,郡守筮贶自利涉門之北濬至江岸,郡倅陶之真有記,今不存。
淳熙中,自京口間濬至江口。
淳識二年,郡守張津,自京口間以北,浚至江口,文惠錢良臣有記,在府治,今亦不存。
嘉定中,自江口濬至城南門。
嘉定志:嘉定癸酒,采近臣議,合漕臣。
至郡同守臣視傾川,度間後利便以聞。
時史彌堅領郡事,與連則天、州總仰錢仲彪沿渠按視,得其源委。
蓋渠自江口行九裡,而達于城之南門,民居商肆,火渠而列渠岸,秋不容咫,畚士以貯于岸,費省易集,二而濯之,旋複填于江。
于原有五間,通按漸汛,樽節啟閉。
粵從渠塞,積歲不開,木圯石助,渠濬而間啟,鬧啟而漕通,是修聞不可以失時。
于是郡委作寨官,通行打量,自江至南水門,共長一千八百六十九丈,約總用濬制修間曰十七萬六千五百九十二工。
乃先理寬僻之地,尉地,而積上之廣狹,以分濬樂節假。
之知長司積士背渠之遠近,以約日役裡數之多寡。
又處農事将舉,役民非宜,官軍健捷,器用利便,宜委戎司。
此其役規??先定,條列上聞。
都統制劉元鼎具畚鋪,籍徒庸以俟命。
明年二曰巳亥,報可,截撥緜粟為庸直。
儒乃門渠水,立表識,程功作侵渠而城居者振之。
役與關集舉如雲。
守臣、總領躬自勸勞,部統制曰後行在,其性婦。
越四月庚戌,漣渠賦績,闊至曲餘十性丈餘,闡之北蠹者以材,何通葺之以是。
曰日屹立,海潮登應則次第啟問出納,浮江之舟拍。
岸洪流暢無留礙,然後浚市河,通橋梁,與澳港,建郵亭,修绛路,功緒。
新禮部侍郎李南及彌堅皆有記。
重記稱曾孝蘊之功,彌堅記雲:凡費錢二十四萬五十四缗,米萬八于八百八十一石,文多不載。
元至元大德間,屢募民淘淺。
泰定間,複加濬治。
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庀役,三月四日竣事。
每夫日給官米三升,中統鈔三貫,凡費米三千一百一十八石五鬥,鈔十萬三千九百五十貫。
明天順中重浚,複鑿社稷壇西隙地,以通濠塹,達于漕河。
崇祯初,知縣石确重濬漕河,極其深廣。
是後民得休逸二十餘年。
皇清順治九年開濬。
康熙六年重濬,七年又重濬,九年又濬,十二年又濬,十四年又濬,十六年又濬。
自是無歲不濬,無歲不阻,歲役工濬數十萬,用銀一萬八千兩有奇,民深,病之。
二十二年,阖邑紳士張九征等請協濟濬河,公呈為六郡之需河一例,徒邑之獨累難支,仰請特詳,上利國儲,下蘇民命事。
竊惟本邑漕米皆在江口交兌,不假濬河,自能通濟。
緣浙省之杭、嘉、湖,本省之蘇、松、常等六郡漕艘,必由是渠,故加疏濬。
是徒邑以三縣之民力,代六郡之轉輸。
向時冬兌春開,起連屆期,春潮巳漲,民力克舒。
近奉功令令開,立限嚴急,荒旱之後,正賦日報,逃亡大役,何堪更舉。
比見常州府開白茆、孟渎等河,蒙前任撫憲慕題請動支正供,并饬各府協濟。
夫白茆、孟渎僅資本境灌慨,猶尚如是。
矧茲渠為漕免咽喉,關國家重務,彼此相較,輕重懸殊。
伏乞轸耶民艱轉。
詳各憲,援河工協濟之例,饬蘇、松、常三府,并移檄浙省,俱令量助人夫,共襄大役。
合數十邑之力,濬數十裡之河,則徒邑之民得此;以各邑之民為各邑之役,則義不能拒,均逸均勞,不特三邑民命獲全,抑且國計輸将無誤。
為此合诃猕請。
丹徒縣知縣鮑天鐘申各憲詳文:看得徒邑漕朱七萬餘石,起運六萬有餘,其糧船挂江受兌,不必浚河,而船可通行。
所以必須浚河者,為浙省杭、嘉、湖本省蘇、松、常之糧艘重載也。
以丹徒三邑之民力,而為他省他郡之計,雖皆王土王民,更奉上行成例,不敢有違,而其心終有所未切,故其用力實有所木至。
督責過嚴,則愁歎曰聞,怨誨時有。
且向者或十數年三浚,或數年二浚,民力稍舒,尚可竭蹶。
而今則每歲議浚,民力難支。
杳曆來前任舊卷,浚河用挑泥人夫工銀萬三千七百數十兩零,打壩蘆席、蘆柴、稻草、柏木、黃麻、蒲包、油燭各物料,以及船隻水車、打壩車水人夫工銀又七千三百九十兩零,三項共三萬八九千兩,是于每歲正賦巳三之。
顧正賦尚可三年取足,而河工必須一月取足,窮困小民,實難過迫。
今為計土分工之議,不征其銀而但征其力,而三應物料,則必不可少。
徒邑地當孔道,差使絡維,更兼施兵重鎮,供應浩繁,自曆歲疊荒之後,三空四盡,二孑遺皮盡筋枯,又值歲逋錢糧,十年并微,追比之下,真不帝敲骨刻髓,目擊心酸,不得不代為請命。
杳前令于上年有通詳動項開挑之請,而以無例可考,駁覆未定。
某展轉思維,動項則損國家之正賦,不如懇求恊濟之便。
卷杳康熙二十年間,常州府開用白茆,而續案不過滋數邑丹徒縣志,為之之灌漑以防旱燎,通商賈以興水利。
尚蒙前任撫憲慕,特疏題請動支正供,并調各府備夫。
協濟。
今茲京口為吳、浙六大郡,糧艘咽喉,較之白茆、孟渎,緩急懸殊。
伏乞憲台饬谕蘇、松、常二郡,并移檄浙省,量與協助,或幫助人夫,或協濟工米,不過征解之間,稍增顆粒,而重艘得前塗無由。
在數郡數十縣衆擎易舉,而京口三邑之群心鹹悅,益且鼓舞向工,力圖永久,不但蘇邑殘黎,而實濟各郡之糧儲矣。
關河 舊志未詳所始。
自北水開達南水關,穿城計千二百丈。
皇清順治十六年,因海警,閉南北兩水關,于是河為糞土瓦礫所。
于康熙十三年,知府高得貴、同知孫汝謀募工開浚。
市河有三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