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門萬頃。
碧旭日初升,正迎照之,乃山極險處也。
妙本岩在曰照岩下,又名竹岩。
明水樂間,伯善聰赴名纂修,歸山,傍岩作室保之。
善才石,一名鵲石乂名鵲峰,常有鹘栖口上,俗名湖稱石,在東麓水中。
覺岸在善才石南。
至信矶在善才石下,二小石俱以善才得名。
磐陀石在山東麓,近善才石。
東坡常至其上,有詩雲:中泠南遊石盤陌古來出沒。
隋龍洞殊制在山東北。
即僧靈山滅毒,龍處祖師岩。
曰頭陀岩。
又曰裴公洞相傳即裴頭陀開山得金處,昔有蟒盤。
以其中頭陀驅去之,故又名蟒蛇洞。
宋張商英有詩。
金玉懸岩一名竹徑,在山東南江天閣下。
三石山,一名筆架山。
東曰巧石,奇峭險拔,類斲削而成,雖大水不沒。
曰石排山,亦曰石簿。
其上多昔人镌刻,水齧苔侵,悉不可辨。
有桂月烏、剪濤石、折葦門、梳羽岩、夢漁墩、夕陽城、舞蛟洞、問龍潭。
昔人題其勝者,稱種不一。
相傳上有郭璞墓按此山皆覽石,隐出水面,若木滿然,故名。
元延祐間,絕管張廷川言:揚子江古号天斬,舟到金山急流處,謂之損簿。
泰定間,台臣檄雲:金山盤渦旋以号為大薄,又名龍門,又曰龍渦,傳水侯。
百餘丈,取為而惡。
龍眼石在石獨西數丈,即頭簿也。
水大則沒,常石有覆舟之患。
昔僧樹木石表識之,俾舟人謹避門。
檻石在山正南,水底通南岸。
中泠泉 城皇清康熙元年建。
故明甲中,楊文骢以佥都禦史監京口軍。
時吳、浙七府解北糧,以路梗,存留原口者将百萬石。
文馳建議,酉三萬石金山築城,為守江計。
諸生陳應昌力陳于形勢無補,弗聽。
城方告竣。
清大兵南下,卒南伯劉忠鎮京口,令毀金山城。
磚石發市上價。
巳亥,鎮海大将軍劉之源奉命防海,複于金山、樂城命三縣助工城之。
焦山 在城東九裡大江中,與金山并峙,相距十裡許。
自京岘東北至馬鞍、雩山、石公山,名象山,入江,止而為此山。
按住山從象山渡脈,善水者雲:石底扪之,有石閩,橫日江中,如遊龍之勢。
久月水落,近岸之石,閩猶可見也,俗雲門檻石。
焦山兩卿形,象山兩象形,師象截水之下流,郡門在焉。
金陵之下流,賴為鎖鑰。
亦稱雙峰輔維詩。
帶分力紀雙峰照海圖。
潤以雙降指後兩小山者非。
經及類集。
後漢焦光隐此,故名。
舊名樵山,宋敕焦光河隐樵山,又名谯山。
寰十記、杜佑通典皆所。
宋之問詩:戍人海中山。
山詩亦亦名刻浮玉。
在石屏作離,何一在三诏洞之右金山沮師岩,石壁亦有之。
山之餘支東出,分峙于鲸波彌淼。
中曰海門山。
唐詩稱松寥夷山,佛印曰海門國。
佛印詩:二山對葉敞高扉,江漢渭酒同此開。
别峰别是一峰也,下有善才石。
焦仙嶺在日颠盤備處。
了元本詩:柳子岩在雠峰中下。
南如二卿子環抱成曰:自海雲歲,今海雲橫後。
海雲岩觀音岩在山之西,遊,米芾有詩。
羅漢岩怪石曉嚴其蔔。
小以判峙于承際石山木,理宗書曰難蹤日字刻于石,亦曰羅漢洞。
石屏吳傳朋書字法奇古,在浮玉字傍。
醉石朱方公書,在石屏側。
暇幕石在石屏下。
孫鶴岩、曰羲之岩有瘗鶴銘,中有逸字,故人又以為羲之。
霹靂石在瘗鶴岩側。
棧道在??制傍,舊刻棧道數字,隐隐苔岩,問而岩隆騎順,草木淡密,但可遙賦不可即也。
角觝石在棧道石下,水祭,二石相鬥,若争雄然。
了元有詩。
陀羅尼經石在霹震石。
陶唐王負集其祖右軍書,自稱雲陽野夫毆公。
集古錄雲:即奂書,頗為世重。
原在郡治中,鹹淳中,太守趙滑移至焦山,今失。
三诏洞淡廣幾二尋,以漢住光三??不起,故名。
鑽丹石陶隐居真诰載:漢傅先生隐焦山右室,或雲在三??洞側,今莫知其處。
綜髋石在霹靂石東北。
釣魚台石在霄震石側。
善财石在山東北。
青玉塢在山東北隅,煙梢霧筿,叢密蔽翳,境甚幽僻。
碧桃灣、竹木陰森,在山西北隅。
禮鬥壇、燒丹井在禮鬥壇下南麓。
策治泉在山西心經石之上,中冷泉之東,故名心。
宋吳琚書。
為江潮及風石日剝損,僧移置松寥閣。
月華山 在府治西南,有月台遺址,一名萬歲山。
晉刺史王恭初建萬歲樓于其上,至唐猶存。
唐人多所題詠。
宋初呼為月台,後攺月觀。
紹興戊午,劉岑複加修創。
汪藻為訛。
日精山 在府學内,上有日觀遺地。
壽邱山,今改聖像山 在城西南,宋武帝微時軍基也。
帝既即位,築丹徙宮,後建慈和、普照、生台諸寺。
有壽邱司徒廟、宗忠簡公祠。
又為川質周,南麓有隴華寺,即其址建丹徒縣儒學。
皇清教谕譚志以過先聖諱,攺名聖像。
山。
南說二篇。
唐頹山 在城西南城隅有羅漢寺、五通廟、風漪軒。
宋蘇庠詩雲:竹陰既疏明,流泉複清駮。
今其上僅存五聖廟。
京岘山 在府城東五裡,即秦所鑿洩王氣處。
上有夏禹王廟、蕭梁公主廟。
唐顧雲:隋司徒廟陳地于金問。
城臨鐵甕,山,分荊岘水。
蓬瀛曾取注,鮑昭陽春登京口雲:京作荊,非。
宋王存輿刁經臣詩:二載京岘居,過從不舊。
下有龍目湖。
花山 在城東三裡,三名東山。
有花山寺及李衛公園亭。
今廢。
皇甫冉詩北固多陳迹,東山複勝遊。
即指此。
雩山 在城東三十裡,見南史。
上有昭應廟。
大渎山 在城東三十裡。
華山,在城東六十三裡,即樂府所謂華山畿者。
有廣惠仙真觀及廣德王廟、神女塳。
釜鼎山 在城東南四裡,中有大覺寺。
鼎石山 在城東南三裡,近京岘山。
上有石塔,蓋在城東南六裡。
白免山風在城東南十五裡,有白免山神廟及報親庵。
宋詹文守墳明一統志雲:宋刁約葬此,有白兔躍出,故名。
唐山 在城東南二十裡。
朱才彩詩注:唐山莊在白免山側。
娘子山 在城東南三十。
馬迹山 在城東南三十五裡。
上有青童君馬迹。
又雲白馬老君馬迹。
在今紫府觀,即第四十九福地也。
中有福地鎮福石,葛稚川煉丹井。
上有黃龍、青龍二洞。
嘉定志:馬迹山有靈洞,潛通華陽。
鹹淳志:苟龍洞中舊有石泉二擒,四時不竭,近頗止洛。
青龍洞巉岩嵚敬,才入其中,洽然風生。
洞有大小石龍數條,挂石罅中,時出青霧,霧出即雨。
東有夏禹王廟。
汝山 在城東北十裡。
道士山 在城東北六十裡。
圖山 在城東北六十裡。
宋張世傑與元兵戰于江中,不利,退奔圖山,山出火石,有仙人漏虎洞、二箭洞,上有塔。
明崇祯間,吏部郎陳觀陽建。
下有東霞寺。
菊花山 在城南三裡。
天福山 與菊花山對峙,俗呼虎頭山。
黃鶴山 在城南三裡,一名黃佛山,俗名鴻鹄山。
宋武帝微時遊息于此,有黃鶴飛舞其上,得名。
南史:戴颙世居剡中,又徙京口,止黃鶴山。
宋文帝每欲見之,曰:吾東巡,當宴戴公山下,故又名戴公山。
中有鶴林寺。
寺側有濂溪書院、陸丞相祠。
磨箭山 在黃鶴山東南,宋戴颙女于此磨笄,誓言不适,因名。
雲騰山 在鶴林門外,下有西嶽廟。
鳳凰山在城南五裡。
回龍山 在城南七裡。
下有八公岩,林壑靜邃,緣谷口入,溪流不深,亦不竭。
溪左右為僧庵,八,竹樹蔽蔭,曰八公洞。
招隐山 在城南七裡。
有獸窟山,宋處士戴颙隐焉,故名。
考南史,颙世居剡中,徙京口,先居竹林,後築館此山,颙女舍其宅為僧院。
元俞用中碑。
梁昭明太子嘗讀書于此,石案猶存。
上有招隐洞、讀書台,下有拾隐寺。
寺北有真珠泉,東南有虎跑泉、高丈溪數尺,舊建亭以覆,今圯。
鹿跑泉。
去虎胸二十餘丈,唐學十蔣防銘。
又有昭明所開古井及玉蕊亭,唐李德裕玉蕊花詩如石在焉。
白龍山岡 獸窟、回龍兩山相夾處,由八公岩左通二徑,裡許曰九兒灣,四山環合,石壁斬然,其山曰白龍岡。
明萬曆間,楚僧奇然結茅其上,入三洞,得龍骨數石,始知有龍潛此中,蛻骨而去,因名曰白龍洞。
洞前三石屏蔽,狀若蓮萼,又曰蓮花洞。
南山佳境,以此為最。
夾山在城南四裡,唐禅僧夾山于此說法,寺名竹林。
元德安僧塔存焉。
明太守程峋延僧林臯入山,複興竹林寺,時鑿山得泉,因曰林公泉。
福田山 在城南,中有大法興寺。
洪山 在城南六裡。
靈山 在城南四十裡。
阿育王山 在城南六十裡。
岘山 在城西南五裡,亦名獸窟,因建地藏寺于此,山遂名九華山。
其下有岘山閣。
檀山 在岘山之北。
黃山 在城南五裡,下有高安寺。
長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裡,上有靈泉,其流與練湖通。
漑田甚多。
下有日龍王廟。
山别一支,又曰桃花山。
若山 在長山南,上有三真君廟。
寶蓋山 在城西四裡,有三茅道院。
蒜山 在城西五裡。
劉稹京口記曰:蒜山無峰嶺,臨江,魏文帝南望緻歎。
寰宇記曰:山生澤蒜,因以為名。
或雲:吳周瑜與何、諸葛亮議拒曹操,于此籌算,故曰算山。
陸龜蒙蒜山詩:周郎謂策清宵定,曹操樓删白書灰。
東晉末,孫恩浮海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衆。
唐劉展叛,田神功将三千軍于瓜洲,将濟江,複将步騎萬餘陳于蒜山。
南唐徐知诰嘗遊蒜山,除地為廣塲,編虎皮為大幄,率僚屬會于下。
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蔔居。
蘇子膽詩:志山幸有閑田地,著此無家。
一房客觀此,則山舊寬廣,可容萬人,似不止今西津渡口孤峰巳也。
山頂二翁亭久廢。
銀山 在城西江口,舊名土山,以山形壁立,俗呼孝土山,避宋英宗諱,亦呼植土山。
劉禹錫詩:士山京口峻,即此。
元時建寺其上,以與金山對峙,易名曰銀山。
上有金雞嶺、般若院、浮王亭、與同亭、藥王廟、天妃廟、關王廟、褒忠廟、銀山寺、好漢亭。
明嘉靖時,祀士人義兵死倭難者。
其下紫陽洞。
張紫陽真人居此。
第一村,則孫楚别也。
皇清裡人同住持,建三元殿于其上,又名雲台山。
玉山 在城西江口,舊無玉山之名,以與金、銀二山鼎列,故曰玉山。
疑即古蒜山界也。
上有水府殿、觀音大士殿,下有避風館、藏經閣。
濱江有鈞鳌亭。
鎮屏山 在銀山側,下有潮音洞。
陽彭山,在城西三裡,上有東嶽廟、藏佛禅院、碧霞元君殿,後有麗春台。
五州山 在城西三十裡。
相傳山絕頂望見五宋曾布州詩天改。
林,巒壓壽邱,夾江方瞰兩三州。
又雲海門西北。
起崇邱,極日參差見五州。
蔡肇詩雲:西升崇江望,醉嶼見五州。
皆用此說。
文選顔延年車駕幸京口詩雲: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
注謂九州。
之地,宋得其五。
按晉、宋之間,淮北遺黎僑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名也。
梁時有寺,武帝幸焉,辇道尚存。
宋丞相陳升之親墓在上,于山半建顯慈侍,有觀日、卧雲二亭。
蘇子瞻嘗至,題曰卧看滄江。
有泉,題曰夕聽流泉。
泉流山下,彙為溪澄泓不竭,土人名曰夕溪。
有千尺井。
黎岩禅帥詩雲:門對懸岩幹尺井。
建炎間,徙寺山下,後廢。
明萬麻間,複建因勝寺。
崇祯間建翠岩室,以昔有翠岩禅師居此也。
香山在城西四十裡。
鐵爐山在城西四十裡,有翟公泉、崇聖寺。
曹山 在城西五蔔裡。
明成祖渡江,駐山下,為行朝三曰,臣民入觐,賜膳遷擢。
覆洲山 在城西南五十裡。
明三統志以為即酒罂山,而梁武帝輿駕東行記以覆船、酒罂、高骊并列,則又似二山也。
高骊山 在城西南五十裡,亦名句骊山。
有句骊山神廟。
名山記雲:高句骊國女來此,海神乘船緻酒醴聘之,女不從,海神撥舟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語頗近誕。
對山下有仙人洞,波可二丈,内有石桌、石棋。
侖山 在城西大十裡。
碧旭日初升,正迎照之,乃山極險處也。
妙本岩在曰照岩下,又名竹岩。
明水樂間,伯善聰赴名纂修,歸山,傍岩作室保之。
善才石,一名鵲石乂名鵲峰,常有鹘栖口上,俗名湖稱石,在東麓水中。
覺岸在善才石南。
至信矶在善才石下,二小石俱以善才得名。
磐陀石在山東麓,近善才石。
東坡常至其上,有詩雲:中泠南遊石盤陌古來出沒。
隋龍洞殊制在山東北。
即僧靈山滅毒,龍處祖師岩。
曰頭陀岩。
又曰裴公洞相傳即裴頭陀開山得金處,昔有蟒盤。
以其中頭陀驅去之,故又名蟒蛇洞。
宋張商英有詩。
金玉懸岩一名竹徑,在山東南江天閣下。
三石山,一名筆架山。
東曰巧石,奇峭險拔,類斲削而成,雖大水不沒。
曰石排山,亦曰石簿。
其上多昔人镌刻,水齧苔侵,悉不可辨。
有桂月烏、剪濤石、折葦門、梳羽岩、夢漁墩、夕陽城、舞蛟洞、問龍潭。
昔人題其勝者,稱種不一。
相傳上有郭璞墓按此山皆覽石,隐出水面,若木滿然,故名。
元延祐間,絕管張廷川言:揚子江古号天斬,舟到金山急流處,謂之損簿。
泰定間,台臣檄雲:金山盤渦旋以号為大薄,又名龍門,又曰龍渦,傳水侯。
百餘丈,取為而惡。
龍眼石在石獨西數丈,即頭簿也。
水大則沒,常石有覆舟之患。
昔僧樹木石表識之,俾舟人謹避門。
檻石在山正南,水底通南岸。
中泠泉 城皇清康熙元年建。
故明甲中,楊文骢以佥都禦史監京口軍。
時吳、浙七府解北糧,以路梗,存留原口者将百萬石。
文馳建議,酉三萬石金山築城,為守江計。
諸生陳應昌力陳于形勢無補,弗聽。
城方告竣。
清大兵南下,卒南伯劉忠鎮京口,令毀金山城。
磚石發市上價。
巳亥,鎮海大将軍劉之源奉命防海,複于金山、樂城命三縣助工城之。
焦山 在城東九裡大江中,與金山并峙,相距十裡許。
自京岘東北至馬鞍、雩山、石公山,名象山,入江,止而為此山。
按住山從象山渡脈,善水者雲:石底扪之,有石閩,橫日江中,如遊龍之勢。
久月水落,近岸之石,閩猶可見也,俗雲門檻石。
焦山兩卿形,象山兩象形,師象截水之下流,郡門在焉。
金陵之下流,賴為鎖鑰。
亦稱雙峰輔維詩。
帶分力紀雙峰照海圖。
潤以雙降指後兩小山者非。
經及類集。
後漢焦光隐此,故名。
舊名樵山,宋敕焦光河隐樵山,又名谯山。
寰十記、杜佑通典皆所。
宋之問詩:戍人海中山。
山詩亦亦名刻浮玉。
在石屏作離,何一在三诏洞之右金山沮師岩,石壁亦有之。
山之餘支東出,分峙于鲸波彌淼。
中曰海門山。
唐詩稱松寥夷山,佛印曰海門國。
佛印詩:二山對葉敞高扉,江漢渭酒同此開。
别峰别是一峰也,下有善才石。
焦仙嶺在日颠盤備處。
了元本詩:柳子岩在雠峰中下。
南如二卿子環抱成曰:自海雲歲,今海雲橫後。
海雲岩觀音岩在山之西,遊,米芾有詩。
羅漢岩怪石曉嚴其蔔。
小以判峙于承際石山木,理宗書曰難蹤日字刻于石,亦曰羅漢洞。
石屏吳傳朋書字法奇古,在浮玉字傍。
醉石朱方公書,在石屏側。
暇幕石在石屏下。
孫鶴岩、曰羲之岩有瘗鶴銘,中有逸字,故人又以為羲之。
霹靂石在瘗鶴岩側。
棧道在??制傍,舊刻棧道數字,隐隐苔岩,問而岩隆騎順,草木淡密,但可遙賦不可即也。
角觝石在棧道石下,水祭,二石相鬥,若争雄然。
了元有詩。
陀羅尼經石在霹震石。
陶唐王負集其祖右軍書,自稱雲陽野夫毆公。
集古錄雲:即奂書,頗為世重。
原在郡治中,鹹淳中,太守趙滑移至焦山,今失。
三诏洞淡廣幾二尋,以漢住光三??不起,故名。
鑽丹石陶隐居真诰載:漢傅先生隐焦山右室,或雲在三??洞側,今莫知其處。
綜髋石在霹靂石東北。
釣魚台石在霄震石側。
善财石在山東北。
青玉塢在山東北隅,煙梢霧筿,叢密蔽翳,境甚幽僻。
碧桃灣、竹木陰森,在山西北隅。
禮鬥壇、燒丹井在禮鬥壇下南麓。
策治泉在山西心經石之上,中冷泉之東,故名心。
宋吳琚書。
為江潮及風石日剝損,僧移置松寥閣。
月華山 在府治西南,有月台遺址,一名萬歲山。
晉刺史王恭初建萬歲樓于其上,至唐猶存。
唐人多所題詠。
宋初呼為月台,後攺月觀。
紹興戊午,劉岑複加修創。
汪藻為訛。
日精山 在府學内,上有日觀遺地。
壽邱山,今改聖像山 在城西南,宋武帝微時軍基也。
帝既即位,築丹徙宮,後建慈和、普照、生台諸寺。
有壽邱司徒廟、宗忠簡公祠。
又為川質周,南麓有隴華寺,即其址建丹徒縣儒學。
皇清教谕譚志以過先聖諱,攺名聖像。
山。
南說二篇。
唐頹山 在城西南城隅有羅漢寺、五通廟、風漪軒。
宋蘇庠詩雲:竹陰既疏明,流泉複清駮。
今其上僅存五聖廟。
京岘山 在府城東五裡,即秦所鑿洩王氣處。
上有夏禹王廟、蕭梁公主廟。
唐顧雲:隋司徒廟陳地于金問。
城臨鐵甕,山,分荊岘水。
蓬瀛曾取注,鮑昭陽春登京口雲:京作荊,非。
宋王存輿刁經臣詩:二載京岘居,過從不舊。
下有龍目湖。
花山 在城東三裡,三名東山。
有花山寺及李衛公園亭。
今廢。
皇甫冉詩北固多陳迹,東山複勝遊。
即指此。
雩山 在城東三十裡,見南史。
上有昭應廟。
大渎山 在城東三十裡。
華山,在城東六十三裡,即樂府所謂華山畿者。
有廣惠仙真觀及廣德王廟、神女塳。
釜鼎山 在城東南四裡,中有大覺寺。
鼎石山 在城東南三裡,近京岘山。
上有石塔,蓋在城東南六裡。
白免山風在城東南十五裡,有白免山神廟及報親庵。
宋詹文守墳明一統志雲:宋刁約葬此,有白兔躍出,故名。
唐山 在城東南二十裡。
朱才彩詩注:唐山莊在白免山側。
娘子山 在城東南三十。
馬迹山 在城東南三十五裡。
上有青童君馬迹。
又雲白馬老君馬迹。
在今紫府觀,即第四十九福地也。
中有福地鎮福石,葛稚川煉丹井。
上有黃龍、青龍二洞。
嘉定志:馬迹山有靈洞,潛通華陽。
鹹淳志:苟龍洞中舊有石泉二擒,四時不竭,近頗止洛。
青龍洞巉岩嵚敬,才入其中,洽然風生。
洞有大小石龍數條,挂石罅中,時出青霧,霧出即雨。
東有夏禹王廟。
汝山 在城東北十裡。
道士山 在城東北六十裡。
圖山 在城東北六十裡。
宋張世傑與元兵戰于江中,不利,退奔圖山,山出火石,有仙人漏虎洞、二箭洞,上有塔。
明崇祯間,吏部郎陳觀陽建。
下有東霞寺。
菊花山 在城南三裡。
天福山 與菊花山對峙,俗呼虎頭山。
黃鶴山 在城南三裡,一名黃佛山,俗名鴻鹄山。
宋武帝微時遊息于此,有黃鶴飛舞其上,得名。
南史:戴颙世居剡中,又徙京口,止黃鶴山。
宋文帝每欲見之,曰:吾東巡,當宴戴公山下,故又名戴公山。
中有鶴林寺。
寺側有濂溪書院、陸丞相祠。
磨箭山 在黃鶴山東南,宋戴颙女于此磨笄,誓言不适,因名。
雲騰山 在鶴林門外,下有西嶽廟。
鳳凰山在城南五裡。
回龍山 在城南七裡。
下有八公岩,林壑靜邃,緣谷口入,溪流不深,亦不竭。
溪左右為僧庵,八,竹樹蔽蔭,曰八公洞。
招隐山 在城南七裡。
有獸窟山,宋處士戴颙隐焉,故名。
考南史,颙世居剡中,徙京口,先居竹林,後築館此山,颙女舍其宅為僧院。
元俞用中碑。
梁昭明太子嘗讀書于此,石案猶存。
上有招隐洞、讀書台,下有拾隐寺。
寺北有真珠泉,東南有虎跑泉、高丈溪數尺,舊建亭以覆,今圯。
鹿跑泉。
去虎胸二十餘丈,唐學十蔣防銘。
又有昭明所開古井及玉蕊亭,唐李德裕玉蕊花詩如石在焉。
白龍山岡 獸窟、回龍兩山相夾處,由八公岩左通二徑,裡許曰九兒灣,四山環合,石壁斬然,其山曰白龍岡。
明萬曆間,楚僧奇然結茅其上,入三洞,得龍骨數石,始知有龍潛此中,蛻骨而去,因名曰白龍洞。
洞前三石屏蔽,狀若蓮萼,又曰蓮花洞。
南山佳境,以此為最。
夾山在城南四裡,唐禅僧夾山于此說法,寺名竹林。
元德安僧塔存焉。
明太守程峋延僧林臯入山,複興竹林寺,時鑿山得泉,因曰林公泉。
福田山 在城南,中有大法興寺。
洪山 在城南六裡。
靈山 在城南四十裡。
阿育王山 在城南六十裡。
岘山 在城西南五裡,亦名獸窟,因建地藏寺于此,山遂名九華山。
其下有岘山閣。
檀山 在岘山之北。
黃山 在城南五裡,下有高安寺。
長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裡,上有靈泉,其流與練湖通。
漑田甚多。
下有日龍王廟。
山别一支,又曰桃花山。
若山 在長山南,上有三真君廟。
寶蓋山 在城西四裡,有三茅道院。
蒜山 在城西五裡。
劉稹京口記曰:蒜山無峰嶺,臨江,魏文帝南望緻歎。
寰宇記曰:山生澤蒜,因以為名。
或雲:吳周瑜與何、諸葛亮議拒曹操,于此籌算,故曰算山。
陸龜蒙蒜山詩:周郎謂策清宵定,曹操樓删白書灰。
東晉末,孫恩浮海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衆。
唐劉展叛,田神功将三千軍于瓜洲,将濟江,複将步騎萬餘陳于蒜山。
南唐徐知诰嘗遊蒜山,除地為廣塲,編虎皮為大幄,率僚屬會于下。
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蔔居。
蘇子膽詩:志山幸有閑田地,著此無家。
一房客觀此,則山舊寬廣,可容萬人,似不止今西津渡口孤峰巳也。
山頂二翁亭久廢。
銀山 在城西江口,舊名土山,以山形壁立,俗呼孝土山,避宋英宗諱,亦呼植土山。
劉禹錫詩:士山京口峻,即此。
元時建寺其上,以與金山對峙,易名曰銀山。
上有金雞嶺、般若院、浮王亭、與同亭、藥王廟、天妃廟、關王廟、褒忠廟、銀山寺、好漢亭。
明嘉靖時,祀士人義兵死倭難者。
其下紫陽洞。
張紫陽真人居此。
第一村,則孫楚别也。
皇清裡人同住持,建三元殿于其上,又名雲台山。
玉山 在城西江口,舊無玉山之名,以與金、銀二山鼎列,故曰玉山。
疑即古蒜山界也。
上有水府殿、觀音大士殿,下有避風館、藏經閣。
濱江有鈞鳌亭。
鎮屏山 在銀山側,下有潮音洞。
陽彭山,在城西三裡,上有東嶽廟、藏佛禅院、碧霞元君殿,後有麗春台。
五州山 在城西三十裡。
相傳山絕頂望見五宋曾布州詩天改。
林,巒壓壽邱,夾江方瞰兩三州。
又雲海門西北。
起崇邱,極日參差見五州。
蔡肇詩雲:西升崇江望,醉嶼見五州。
皆用此說。
文選顔延年車駕幸京口詩雲: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
注謂九州。
之地,宋得其五。
按晉、宋之間,淮北遺黎僑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名也。
梁時有寺,武帝幸焉,辇道尚存。
宋丞相陳升之親墓在上,于山半建顯慈侍,有觀日、卧雲二亭。
蘇子瞻嘗至,題曰卧看滄江。
有泉,題曰夕聽流泉。
泉流山下,彙為溪澄泓不竭,土人名曰夕溪。
有千尺井。
黎岩禅帥詩雲:門對懸岩幹尺井。
建炎間,徙寺山下,後廢。
明萬麻間,複建因勝寺。
崇祯間建翠岩室,以昔有翠岩禅師居此也。
香山在城西四十裡。
鐵爐山在城西四十裡,有翟公泉、崇聖寺。
曹山 在城西五蔔裡。
明成祖渡江,駐山下,為行朝三曰,臣民入觐,賜膳遷擢。
覆洲山 在城西南五十裡。
明三統志以為即酒罂山,而梁武帝輿駕東行記以覆船、酒罂、高骊并列,則又似二山也。
高骊山 在城西南五十裡,亦名句骊山。
有句骊山神廟。
名山記雲:高句骊國女來此,海神乘船緻酒醴聘之,女不從,海神撥舟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語頗近誕。
對山下有仙人洞,波可二丈,内有石桌、石棋。
侖山 在城西大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