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一

關燈
赴孫翊之難,為妫覽所殺。

    弟子韶年十七,收河餘衆,繕京城,起樓橹禦敵,葬校尉,食丹徒、曲阿二縣。

     晉 大業、鸬阿、陵亭三壘。

     郗鑒刺徐州,蘇峻反,鑒赴國難,渡江會陶侃于茄子浦。

    王舒、虞潭戰不利,鑒與後将軍郭默還丹徒,立大業、曲阿、陵亭三壘,拒賊。

     土山戍 蔡谟領徐州刺史,所戍東至士山,西至江乘鎮,鬥守八所,城壘凡十二處,烽火樓望三十三處。

     隋 屯京口 開皇十一年,郭衍從晉王廣鎮揚州,遇江表倡亂,命衍為總管,領精銳萬人屯京口。

     唐 北固兵塲 劉展叛,江淮都統李知與刺史韋儇辟北固為兵塲,插木以塞江口。

     樓船戰艦 李希烈反,韓滉為鎮海節度,閉關梁,修塢壁,造樓船戰艦三千柁,以舟師由海門大閱。

     後樓都 海節度使周寶募兵,号後樓都。

     南唐 京口澗壁屯戌 盧绛為制置使,由京口至澗壁,立栅屯戍,名募習水戰者,得馬雄、王川等數十人。

     宋 禁軍 鼓角将建隆以後置。

     宣毅指揮步軍慶麓中置。

     威果指揮。

    即哈毅軍,熙見三年改。

     兩浙路步軍崇節指揮、鼓角将熙甯中改。

     鎮江駐劄禦前水軍,乾道三年,招三百人。

    淳熙五年,招可五百人。

     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

    建炎初,李綱所請,自隆與至于寶祐。

    景定沿流堡隘益增 威果指揮、全捷指揮、雄節指揮、武衛指揮。

    俱建炎後置。

     廂軍 崇節指揮建炎後置。

     橫江指揮紹興四年置,以五百人為額。

     鎮江府募橫江軍千人紹興八年五月诏。

     鎮江都統司領邱四萬七千乾道。

     以神勁右軍隸鎮山都統司隆軌二年三月。

     以鎮江為忠順軍陰興二年四。

     鄉兵 淮南募邊民,号鎮淮軍,數至十萬。

    嘉定初,選汰歸農,僅有八千餘人,以充效用,餘補鎮江大軍。

    保建炎以後砦兵。

     鎮江水軍 高宗建炎三年,親閱水軍于鎮江登雲門外。

    九月,遣韓世忠控守。

     浮水軍 嘉定十五年,郡守趙善湘教浮水軍五百人,又制多槳船五百艘。

     軍營 按祥符圖經一,南唐故迹一,祥符大年置,并在城西北二裡。

     禁軍營 在城西 廣固營 按嘉定志:在府夾城内。

     都巡檢營 在西津。

     軍教塲 在府治後。

     禁軍教塲 在夾城西長巷内。

     防江軍教塲 在石公山下。

     中軍教塲 在仁和門外。

     水軍教塲 在監土山東。

     右軍教塲 在東嶽廟側。

     雄江左軍教塲,在曰觀山東。

     雄江右軍教塲 在招隐山北。

     遊奕軍教塲 在道人橋北。

     遊擊軍教塲 在小寨門東。

     軍寨 有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水軍、遊奕軍、雄江軍、南後軍、遊擊軍、策應軍、策勝軍、防江軍、拱衛軍、西津、圖山、延陵、經山、包港、放牧等塞。

     元 七萬戶府 改江淮、江西元師招讨司為上中下三萬戶府,三十七翼,每翼設達魯花赤萬戶,每萬戶各二人。

    鎮江屬下萬戶府。

    至元二十七年置。

     教塲 即宋雄江左軍教塲。

     明 元師府 改元上萬戶府,置元帥府統士卒。

    乃築今城及樓橹、營鋪。

    未幾,元帥府設守禦千戶所,既而又改為衛。

     衛 鎮江衛指揮使一,轄左、右、中、前、後、中、右六千戶所,共統軍士若幹名。

    六所各有營。

     教塲 在北固山下。

    宏治十三年,建演武厮,修築将台于舊所。

    戶部郎中趙祥記。

     沿江駐防 嘉靖九年,江洋多盜,特設沿江總兵官駐鎮江,事甯罷去。

    十九年,海寇秦蟠、王艮竊據崇明、南沙,複設提督江淮總兵官,攺兵備道為總兵府,尋罷。

    萬曆二十三年,倭警,複以南京都督總淅兵守鎮江,尋又罷。

     圖山營 嘉靖三十二年,倭警,圖山三帶設把總一員。

    初屯駐金銀門外道宗書院,後移郡城内。

    萬曆四年,把總朱先以巡撫都禦史宋儀望薦,統戰船四十七艘,官兵八口二十二員名,屯大港鎮濱江。

    拓演武塲。

    王世貞記。

     巡江營 舊額大小戰船七隻,官兵九十三員名,沙船三雙座營樓,巡船四隻。

     浙營 萬曆中,以倭警,設遊般三員,浙兵三百駐教塲左右京口水師也。

    崇祯十七年七月,設總兵官黃斌卿統戰船白水師八千,駐金、焦三帶江幹。

    八月,斌卿移鎮九江,總兵官鄭鴻達統戰船三百餘艘、水師三萬五千,駐鎮江上。

     援勦營 甲申九月,援勦副總兵官洪日丹統福兵三千,立木寨,駐北固山,防京口精勇營。

    甲申九月,遊擊鄭天鴻統浙兵二千立木寨,駐銀山。

     皇清 鎮海大将軍都統伯八旗大營 順治十二年,以海警命都統伯石廷柱挂鎮海大将軍印,統八旗官兵駐防京口,屯演武塲左右,都統居三山書院。

     鎮海将軍都統八旗大營 順治十六年九月,因海警焚陷南北郡縣,複設重鎮,命都統劉之源挂鎮海大将軍印,統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左右二路水師,随八旗駐鎮江,鎮守沿江沿海地方。

    城内圈西南文昌、儒林、黃祐、懷德等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駐。

     安南将軍八旗大營 康熙十三年五月,命内大臣和碩額驸石華善挂安南将軍印,統八旗官兵共甲二千,駐京口。

    丹徒縣。

    鄉紳士民請于督撫郡縣預捐輸銀,建營房三千五百,而于北固山下演武塲左右随駝。

     提督營 順治十四年,以提督漢兵昂邦章京管效忠鎮京口,屯演武塲。

     左路水師總兵營 順治十六年九月,左路兵二千圈西城外陽彭山左右民房屯驿,後移驵右路。

    康熙十年,移駐江陰縣。

     右路水師總兵營 順治十六年九月,右路兵二千,圈城外西北演武塲左右民房,與舊營房屯駝,後移駐左路。

    康熙十年,移鎮瓜洲,留守備三員,兵五百屯大港鎮。

     随旗營 順治十六年九月,調防各路綠旗兵馬四千,遊擊、守備八員,随八旗圈城西北東三門外民房,屯駐左右前後四營。

    康此十年,鎮海将軍柯永蓁題請,攺随旗為左右前後四營,仍随旗屯駐。

     圖山營 仍明制,攺把總,設守備三員,駐防大港鎮。

    後因海警,移屯京口。

     巡江營 順治初,與圖山營并隸提督操江标下。

    後裁操江,攺隸總督部院标下,屯駐京口江上。

     城守營 順治二年五月,設總兵官,四年攺為副總兵。

    康熙四年,又改為城守參将。

    其始住民間房屋。

    順治七年,在城各坊居民照房派銀,買總兵府前後民房不足,又于倉基空地建造營房,與兵居住。

    總兵官初居總領府。

    十六年,八旗圈坊副總兵楊延機遂移居大市口,沒官民房中。

     衛 設守備三員,千總四員,統攝屯丁,以運糧艘。

    演武塲在北固山下,即明教塲。

    康熙七年,重建官廳,築将台。

    總兵官侯,襲爵,書額。

     戰船 京口戰船為防海而設,原系江甯、蘇、松、常、鎮、揚州六府三十六州縣承造承修綠修造事務,弊害多端。

    康熙十年,允工科給事中李宗孔請,于六府府佐及八旗官員内,各委廉能官員,在鎮江駐防之地修造。

    奉旨,督、撫遂保舉蘇州府海防同知魯超駐京口,專理船政。

    康熙二十年,總督阿、鎮海将軍楊将疏請奉裁。

     墩台 一區三都三四啚。

     銀山墩座落銀山頂、寶蓋墩座落費家港、七裡墩座落錢家港、甯灣墩座落七裡港。

     二區二都八啚 樂亭墩座落樂亭鋪。

     二區十三都一啚 永豐墩座落破橋、洪信墩座落洪信鋪、吳山墩座落馬步橋。

     二區十三都二啚 炭渚墩座落炭渚鎮。

     二區十三都三啚 劉灣墩座落大凹口、化山墩座落高贅營。

     十一區二十二都一啚五啚 木峰樓三座,座落本都二啚。

    敦家港前。

     十區二十二都二啚 郭家墩座落郭家港。

     十一區二十二都六啚 風蕭連墩座落蕭家港。

     十三區二十二都七啚 新連炖座落蔡家港。

     十三區二十二都九啚 新字墩座落煙墩倦。

     十一區二十二都十啚 朱秀墩座落祈宋港。

     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一啚 木峰樓一座,座落劉線港。

    金壞暾座洛劉線洙。

    三聖墩座落盜網洲、羅家港。

     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二啚 趙港墩座落趙家港。

    丹徒縣半座,丹陽縣半座。

     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三啚 化升墩座落莫家港。

     船篷木樓 浮橋船篷一座,系雲山坊地界。

     南聞下船篷一座,木樓一座,系虎踞坊地界。

     豬婆灘船篷一座,木樓一座,系一五都十二啚地界。

     上皇窖灣船逢一座,木樓一座,系六都一啚地界。

     陶莊利船篷一座,木樓一座,系六都二啚地界。

     辛豐鎮船篷一座,木樓一座,系崇七都四啚地界。

     靳家墳船蓬一座,木樓一座,系崇七都三啚地界。

     山水 大江以南,丹徒山川,頗稱名巨,曆代題詠最我,而前賢往迹,足供後人之憑吊者,往往有焉。

     山 北固山 在郡城三裡郡治後。

    郡南有長山者,發自天目、屏風、三茅,至銅坑東卸而來,勢甚高,延袤數裡,東行為馬鞍、回龍諸山,又迤迩而北,至于釜鼎、京岘。

    京岘中抽而右折為郡治。

    郡之北特起此山,三面臨江,回嶺陡絕,勢最險固,故名北固,水經注所謂别嶺入江者也。

    其内鞏三枝,南向為十土山,嶪然隆起,狀甚尊嚴。

    晉、唐以來,郡治莅焉,則北固實郡城之後屏也。

    晉謝安、蔡谟皆于山上作庫,以儲軍資。

    山上猶有小亭,登降甚狹。

    梁武帝幸朱方,樂平侯正義為南徐州刺史,乃廣其路,房施闌楯,武帝悅,登望久之,改曰北顧。

    山上有寺曰甘露。

     西有五聖岩、秋月潭,宋嘉定中,郡守史彌堅因山趾陂澤,疏為是潭以藏。

    舟岩石間有舊刻秋月潭三字,明太祖禽僞吳,戴院刊回臨幸焉。

    潭側有蝦蟆池、石似嘏蟆形。

    走馬澗,相傳漢昭烈走馬處此中一小往,直達山斷,兩僅火峙,中通一線石,峭立險溫。

    明崇祯十二年,知府程順少甃治之。

    澗東有海涵河,其流俱入于江。

    澗之上有橋曰柳溪,今廢。

     西南有鳳凰池、上有宋惟海書院,址口,明太祖嘗臨此也。

    人見耆儒丁熙拱等有守法、守業、守識之谕,時有憎時性獻詩。

    廬陵王臣詩:山雲欲到龍初起,池木空清鳳未還。

    鳗井、天津泉、試劍石、狼石。

    山後石壁廣數十丈,峻峭險峙,下臨江潭。

    最高者名鐵柱峰,一名石帆。

    觀音洞在石帆,題曰雲房風窟。

    兩傷有甘露門、跨鳌門、俱史彌堅立。

    甘露在北固亭之北,跨鳌在南。

    鐵塔、雙麟塳、甘露港、甘露渡、北固浦。

     金山 在城西七裡大江中,自長山西北起為五州山,至下濞甫突入江,起為此山。

    又地理約義雲:金山白銀山過脈,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

    東坡雲:山名浮玉,随波出沒,潮汝不爽。

    周必大雲:此山大江環繞,風濤四起,勢若飛動,故雲。

    一名金鳌,一名伏牛山。

    皆志貢:伏牛山,銅器。

    解。

    古鑄鏡必于川海之上,故鏡背多波恨,水澡魚鳥之紋。

    唐時備鏡于此山。

    一名獲符山,晉獲符堅,俘置山下,又名互父。

    想應獲符之謠。

    一名頭陀岩。

    九域志:唐裴頭陀挂錫于此,建伽藍,于水際,獲金數镒,以聞,明皇賜名金山。

    頭陀岩記,李倚奏聞易名。

    然建中時,揚州陳少遊以甲十臨江,韓滉總兵金山,與小遊會,則建中巳名金山,非自锜始。

    梁書:天監四年,帝臨金山,修水體會,則金山之名又非始于建中矣。

    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夢遊其處,攺名龍遊山。

    天禧辛酉,複名金山。

     金鳌峰、妙高峰實二山之統名,今惟以山之巅名之,非也。

     日照岩,一曰朝陽洞在山之東李山,巉岩絕磴,笑曰丈許。

    壁上有日照字。

    明正德内寅前僧搆小樓其上,東眺進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