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可使夜氣之牿于旦書,此仁不仁之辨也。
生理克全,本真自複,耳目不用,歸乎其天,所為繼四先生而輝煌俎豆者,誰謂檇李之間無若人哉?諸生主長此邦,所不足者非文,而器多載道,仁不難成。
餘故申述于仁文之旨,亦惟是。
對越宮牆,俨然廟殿,無論聖王在上,諸賢布列在左右,而四先生實式臨之,瞻像洗心,生生一脈,仁不可勝用也。
若徒習空文,以希世幹錄而巳耳。
是分知行為二事,享敝帚以千金,不仁則不人,反而為仁人則可矣。
自是海内稱檇李士甯以勝,亦如四先生以道德勝,庶于父兄師友及良有司興起斯文之意俱無負哉!庸勒諸石以俟。
鄭君名振先,武進人,乙未進士,在邑六載,惠政多端,尤笃于造士。
畢歲賓興之盛,為制科以來所未有,而此其最大者雲。
仁文書院碑記 嶽元聲 今上癸卯之歲,邵陽車公來守嘉禾,餘輩相與叩孔門為仁之學。
公咨嗟大道未辟,嘉之士祗為炳然斐然之文勝也。
乃與邑侯鄭公謀創書院于郡西長水之濱,奉明廟祀四先生主于堂之上,顔其額曰仁文書院。
群多士而會文,由。
會文而輔仁也。
嗣是車公晉浙臬,長沙蔡公繼公守嘉,司馬豐城熊公司李黃崗曹公佐之。
慮書院創無贍田,雖創不能久也,捐俸置田,郡之卿大夫士亦割巳田益之,籍義田計若幹頃有奇,有書院以樂聚之,有義田以贍養之,所以會文輔仁者備矣。
顧諸青衿士斌斌濟濟之盛,不啻虎觀環橋操觚染翰于四先生座前,猶病其隘而未廣。
熊公代蔡公視郡篆,鰓鰓然計所以充拓之,與餘輩先後言于直指繡衣左公。
左公輸暖五十金為助。
态公拓地築□,豎樓五楹于堂後,周之以牆,植之以木,工費不赀。
态公複捐贖暖以畢其役,改奉四先生主于樓之中,題其樓曰:斯文在茲。
是樓也,八窗玲珑,四顧空洞,仁之廣居不過是。
由門登堂,由堂登樓,人有階級,諸彥士摛文于堂,拜四先生,主于樓,疇不勃然興起,志四先生體仁之心學。
爰考當年河東踐履,餘幹居敬,新會主靜,姚江緻良,知其從人之基址戶牖俱在,試一循而效之,起居日用之處,篇章吟詠之塲,師友講習之地,何事非文,何文非人,巍然廓然,一步履可升。
仁之阃奧,衍四先生之心傳,接先尼大聖之道脈,或不其然。
即令博如公孫僑,娴詞賦如司馬長卿,于仁無當無論,展視四先生,于誦法謂何?亦甚非郡公邑大夫倦倦勤懇加德諸君子意也。
态公名秉衡,莅嘉六年,治行卓異,惟天下第一流。
委而董其役者,嘉秀兩邑丞葛師夔、徐邦治而營度,而經費,悉遵熊公命也。
書院之創不倿,餘始末與聞,因屬餘記其事。
王邑侯去思碑記 皇清。
金之俊 餘嘗以言贈當世之為吏者矣。
餘之言曰:人生不能無嗜好,不有以坊之節之,則其資于巳者必不約;資于巳者必不約,則其取于世者必奢,無怪乎廉吏之不概見也。
誠得一泊然無所嗜好之人立于民上,則可以聿觀乎廉平之治。
顧餘嘗以此最天下之吏,什不失一也。
而餘嘗以此相天下之吏,又往往什不得一焉,乃得之王邑侯之為令也,侯益嘗三仕為令者也。
□者令丹陽,令青縣,既又以補任,而令我,秀水。
秀水之惠邀我侯也,吏習民安,九載于茲矣。
至是以虞廷考績之期,循資格擢州守而去我邑。
噫!公之為令,何其數也,又何其久也!向使侯非處巳約而中泊然者,無論。
曆宰岩邑,出見華脢,或不能緻中牟之化,凜關西之操,以矯飾于一時。
即一時有以矯飾,或不能久,而使三仕如一令,九載如一日也。
即久于其位,有所勿懈,而自侯筮仕以來,與公同出宰跻通顯者,不知其幾矣。
積薪之歎,何可勝道。
倘以功名系念者,或亦微動于中,而有若不豫于其色也。
以餘觀之,侯則不然。
鳴琴所向,辄奏廉能,久暫不以易其節,升沉不以撄其慮,知有令之職,而忘其為令之久也。
至其九載于我邑也,邑之士大夫與闾□之小人,見其潔巳恤物,相與思侯之儉;見其獲上治民,相與思侯之敏;見其均賦緩征,而上不病官,下不病民,相與思侯之惠與義;見其獎善懲惡,而剛亦不吐,柔亦不茹,相與思侯之和與介。
侯忘其為令之久,人愈不忘侯之久為其令。
殆三仕以遷,九載以陟,猶相與告語曰:侯何可以去我邑哉?于是不忍其去,且以其去而思者屬餘為之記。
餘益信,操我說以律天下之吏,誠什不失一者也。
何也?惟資于巳者約,而取于世者不奢。
故久暫不以易其節,升沉不以撄其慮,宜其安于位,而克勤與敏,克惠與義,克和與介,有如□也。
顧以令如公,不以之宰天下,而久以之宰一邑,豈侯忘其令之久,而主爵者亦忘侯之久于其令耶?益侯之久于其令,誠有道矣。
卓茂,漢之良吏也,亦嘗數為令焉。
漢之賢主,不惜以通侯之爵尊顯之,顧必曆其任于烹鮮制錦之間,老其才而後任之。
以三公之重,朝廷濯磨良吏,以收治效,其道固如是爾。
況目今所聖主當陽,維新吏治,諄諄焉欲于腎有司中遴選才能,擢居言路,良有以也。
然則吏安可不以道自守乎哉?餘竊自喜其言足以律當世之為吏者,而得吏之賢者如侯,可以為法于當世也,尤樂為之。
賢溪禅院碑記 皇清。
吳偉業 浙中琳宮梵宇之勝,甲。
于天下,而檇李為尤盛,今所稱賢,溪禅院者,實息波禅師。
暨其徒同塵所托栖之所也。
院當郡之北隅,清流回環。
嘉樾。
森蔭,殆天所鐘靈,以待闡揚。
道化之人者耶。
自故明萬。
曆年間,披榛啟宇,念初緣公始之,密化窮微,繼之而具真慧力。
得大機以締造,恢宏廓之者則怠波,實為開山。
之祖。
其戒律精嚴,參證敏悟。
賢十大夫,群相尊禮之,敦請監院漏。
澤及楞嚴禅院,叢林奉為師表。
而半袈裟地煥然更新如大。
悲堂之供,帝釋威儀也。
寶鏡地之,安知識梵呗也。
瞻其上,則绀珠碧月,色相莊嚴;□其傍,則竹木禽魚,性真禅悅。
又置香積田飯往來僧衆,是皆師之法雨彌空,慈雲覆地,以辟茲靈境者乎!同塵為其嗣孫,乃先賢項襄毅公嫡裔也。
幼業儒,思出家以大報本,遂薙發參林野箬庵和尚,即蒙印可,具圓戒于愚庵,受□法于天界浪老,直領宗風,随扃關禅院,究明大事。
西來旨指,□在本地風光,而院之香遠□??縛禅行席,春風寒雪二閣,以次具興。
師于修心證性之暇,看雲聽水,題石詠松。
比丘衆如公,月惟柔朗,瞻魯、玙嵩遇輩,皆守真抱樸,能解大法。
少陵詩雲: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
于斯複見之矣。
是祖是孫,建樹不朽,将來賢津莖草,與雲栖瓣香。
天童滴乳,鼎冠東南,讵止一時名勝巳哉?噫!波逐波生,波從誰息?塵同塵散,塵且孰同?兩上人殆以精造神通,現身說法欤?悟得息波,無波同,塵。
非塵,即此鴛湖勺水,柳岸□楹,仿佛靈山未散也。
爰簪筆而記之石。
重修徐太仆公祠碑記 王師夔 按祀典,以勞定國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義主報功,實以垂訓奕,禮也。
然勞之所著,又有其德之盛者焉;節之所全,又有其功之懋者焉。
則更視其人之本量,以為永久矣。
是故同一勞也,同一死也,有赫濯一時,不再傳而泯然者;有浃洽人心,雖數世而弗僭者。
由其忠誠度越,有不可滅沒者耳。
餘于徐太仆諱世淳,字中明公之祠有感雲:餘自守禾郡,以春秋歲祀,見徐公廟貌,因悉公死事節概益為。
明季張獻忠之亂,公時莅随,百計堅守,最後躍馬巷戰,碎首行陣。
子肇梁并仆妾十有八人偕殉之。
詳在殉難實錄中。
故特贈蔭賜祠,以風示後世。
至今讀汪直指之題請金太傳之祠記,猶凜凜有生氣,徐公真無媿祀典也巳益徐公之死易,徐公之烈難。
公本科名中人,宜未娴武事。
乃公募義勇,授方略,誓守孤城,至于格賊,而眼鼻橫斷,今猶相傳不下馬州官之語,脍炙人口。
其烈之概,千百年來歸然獨起,非所謂間氣鐘。
異名垂天壤者乎!先是賜祠業鼎建,崇祯乙酉以後,兵燹。
祠圯,幾墜厥祀。
阖郡士民見一本朝令,甲,褒忠表節。
無分遠近,乃于康熙三年,群請諸學憲胡公,願協力,重修。
複其禋祀。
學憲允其請,遂棟宇聿新,景仰靡罄。
公之,子。
彬複捐田百畝,以助永遠祭費,不累刑國,課具呈藩憲袁公即檄。
縣存案,斯真忠孝相維,永言不匮者。
矣,彬又慮後嗣廢墜。
即于祠之西偏,起肅成書院,以為子姓,義學裡中。
方伯王公敬而序之。
自茲忠荩代興,人墾榮名。
豈有既乎。
嗚呼!天下之祠多矣,始未嘗不肅缇,後稍怠慢,益其事無足系當。
世之思雲。
公之忠誠,何其愈久而愈彰耶?按郡中陸宣公祠,自唐迄今,越千餘年,而有餘。
太仆祠,其地叢祠不少,茲二祠者,獨耿耿人心意間。
良由功德丕盛,忠義允孕,足媲不朽,不僅與仙梵花宮相為靡麗,争其久暫巳矣。
餘忝莅茲土,職司風化,有先烈而不表彰,予繼之咎也。
因于其祠之重修,敬述徽猷,以為後世為臣子者勸。
銘曰: 綱常不墜,允賴先哲。
式廬表墓,民志攸切。
緬哉徐之公,水操玉潔。
五馬分符,城守如鐵。
罵賊碎顱,常山之舌。
有子殉孝,稽侍中血。
國典有章,崇以綽楔。
兵燹相仍,丹楹圯缺。
丞彼髦士,頌聲不絕。
肯堂肯構,輪奂複設。
捐産助祭,遠近欣悅。
肅成贻教,綿綿瓜瓞。
佑啟後嗣,增光藻棁。
瞻仰之餘,陳辭碑碣。
惟爾有衆,式谷前烈。
希聖堂記 陳錫嘏 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古也。
後世學校,自成均而外,唯設于郡縣,而鄉裡無聞焉。
此書院所由興也。
書院盛于宋元之際,至明季而大壞,益天下之無教也久矣。
嘉興之有養腎堂,雖設于學宮,亦書院類也。
兵火之餘,瓦礫茂草。
丙辰冬,餘裡範友仲先生佐铎禾庠,将為郡中明絕學,闡聖道,謀建講堂于養腎堂故址,因請郡守袁公倡其事。
既竣工,更名之曰希聖。
先生與予有通家好,伻來問予為記。
夫養賢之說,始于大易之頤卦,而未嘗明言其所以養。
竊嘗疑聖人。
之養賢,必非徒祿糈饩廪之末。
頤之為象,蔔動而上,止有範圍曲成,優柔漸漬之意。
殆即孟子所雲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之養。
周禮之六德、六行、六藝,固即其養之之具也。
由此以言,先王之養賢也,無非教天下以為聖人。
而後之人不察,以為養終與教異。
于是學校之中,徒優之以廪祿,而誘之以富貴,置一切智、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禦、書、數,古之人所以學為聖人者,漠然不問。
而其敝也,士唯知有科名仕宦,不複以聖人為人二所當為。
即幸而得功名氣節之士,亦往往非三代以上之人物。
嗚呼!士不希聖而可以為賢乎?則是不明于養之三□言誤之也。
今構堂以養賢,而必更其名曰希聖,其所以教禾之多士者,遠且大矣。
雖然,史稱酂侯餽饷于漢,有萬世功,而其言曰:養其民以緻賢人。
實與大易之言相表裡。
今天下用兵五六年,供億煩,調度闊,司牧者但知奉急符從事,似無暇為培植人才計。
嘉興當江浙之沖,王師征閩、豫孔道,應酬日不暇給。
顧袁公于錢谷兵刑之隙,留心教化,辄從所請,複修承平時書院故事,就使養之而止,其意亦與蕭酂侯之意合,而可以為籌國救時之急務矣。
又何況諄諄然以聖人相期,而欲跻多士于三代以上乎?吾聞之劉辰翁曰:凡幹戈潰亂之出于宇宙,如雷霆風雨,危不可處,而天體霁。
然不待明日,光複其舊,必歸于禮樂性情、道德風俗。
方今聖天子右文禮士,粵、蜀、滇、黔之寇漸以削平,吾知四海之内,文治蒸蒸起矣。
他日複黨庠術序之制以教天下,尋源溯本,其必曰自嘉典之希聖堂始,是誠可書也。
堂建于巳木之七月五日,成于辛酉之十一月中浣日。
是役也,郡丞海陵季公,首捐厚赀助成之。
别駕三韓董公、嘉善沈侯、海三張侯等,及郡紳士協成斯堂者,另冊镌名,因并記焉。
希聖堂記 範光燮 按嘉禾志:郡學故有馔堂,初名觀頤,創之者,宋紹興間知軍莫叔益也。
更名養賢,而重葺之者,明萬曆間助教魏浣初也。
皇清康熙間,搜殘碑,辟故址,建講堂,而顔曰希聖。
與諸缙紳先生、月,設講席。
諸博士弟子月課文會于其堂者,司訓範光,燮也。
燮,不揣固陋,思修明夫體用之學,以庶幾胡翼之、孫明複兩先生之所以為教者。
忝訓名邦,克成是舉。
竊歎夫一堂之興廢于數百年中,俄而蔓草荒煙,俄而登堂入室,倘亦子思子所雲待其人而行者,于斯見一端與是安可以無記?是堂也,廣五丈,高三丈許,凡三楹。
堂之偏為廂房,堂之前為儀□,凡六楹。
是役也,倡助則郡守袁公、國,梓。
二守季公、舜,有。
平湖令張公鳴,遠。
也。
襄助則郡先達王方伯庭、曹司農溶、張司馬、天,植。
杜蒙宰臻、錢學憲江暨沈明府、廷,劢。
袁明府、定,遠。
進士朱子振、虞子兆清、馬子、壽,谷。
孝廉項子、嘉,祚。
張子、聯箕,龍骧。
沈子,廷,文。
而文學江浤、朱馮鏡,陳祖銘,周蘭森。
等與有力焉。
鸠工庀材,費幾三百金,燮任其一,助者倍之。
相堂之址,巳未仲夏也。
勒堂之石,甲子孟陬也。
先是築堂敷磚土中,得錢篆于陽,天開文運;□象于陰,筆錠蓮燈也。
郡人詠歌,以蔔異日之科名焉,又一征也。
例得書,而燮附名于其後。
重修秀水縣儒學,複建黉門碑記 範正辂 稽秀學之始也,創于明宣德時,相傳踞地最靈,為禾郡諸庠之冠。
考其遺制,其脈自坤申入首,其水則庚兌巽丁,拱于左右,其流則歸于醜艮,其殿則居壬向丙,其門則辟于丁位,法甚善也。
及嘉靖中,又用四壬寅月日,開鳴陽門于震方,以合壬山丙向甲門開之局。
由是魁元翰苑,麟麟炳炳,天下慕之,誠有如馮具區先生所雲,可與江南之昆山、華亭,閩之晉江,吾浙之鄞相埒者。
皇清定鼎,仍其舊制,甲第蟬聯,亦綦盛矣。
然捷秀庠者,間有外籍諸生,鹹思杜之,因言黉門例宜東,遂改其向于巳位。
夫信形家之說,而遷就煩宮,誠為過舉,然其術往往有驗,不圖改作後,曆乙卯、丙辰,而丁巳,而戊午、巳未諸科,自建學以來,無若此遺佚者。
方思陰陽位置,前人信有良法,轉移偶悖,休咎立符。
于是姚生安、陸生沺等聯呈當事,懇複黉門。
而司農秋翁、曹先生、司馬蘧翁、張先生、少宰肇翁、杜先生暨諸紳士,鹹謂舊制宜複,詢謀佥同。
而郡侯雲間袁公、邑侯三韓于公,率先捐俸,鹾憲山左孫公、成公共襄盛舉。
餘亦勉偕同寅袁實齋為諸生先,又得萬生人望、成生璐等協輸之。
诹日庀徒,饬材鸠工,經畫規模,悉遵往制。
自大門、儀門、廟門及棂星門、禮亭、殿庑、團舍、牆陛,圯者奠之,敝者葺之,毀者新之,殘缺者補之,失序者正之。
始康熙十九年三月,迄二十年七月,凡一年餘,工落成,将妥神告虔,因進諸生而語之曰:是役也,上不耗國,下不朘民,循其位置複,舊。
觀矣。
然餘又有說,夫諸生皆誦法孔子者也。
孔子以五倫為紀,以六經為教,以仁、義、禮、智為心,以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為道,誠能敬信而不悖,服習而不遷,優遊漸漬,以幾于化。
庶幾才兼體用,而學貫天人,如棟梁之可以任重,戶牖之可以納明,丹雘黼黻之可以飾治,使天下之慕之者,謂秀邑人文,究與昆山、華亭、鄞晉相埒也,豈非庠序之光哉!其或營營聲利之途,瞀瞀詞章之末,不思昔聖昔賢之所以垂教萬世者,以陶淑其身心,表見其功業。
即使宮牆制度,巳複其舊觀,甲第蟬聯,一如往昔,終無所樹,以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也,不滋恧乎!餘之勉複黉門,豈惟率由其舊章,且望新美其風化。
至于形家之術雖,儒。
者,所弗重聞。
易言“俯察仰觀”書言蔔瀍營雒,詩言相其陰陽,度其流泉,似乎古聖人亦嘗為之,故因而并存其說。
尤慮歲久事湮,繼起者複喜紛更,良贻後誤。
因次第其言于石,垂戒永遠。
并列捐助姓氏,與土木丹垩諸費于左,焉。
麟溪白法禅庵碑記 王庭。
禾城東九裡亭稍北為麟溪,有白法庵,無塵禅師真鏡,所。
築也。
無塵初剃度,在真如之密隐房,習瑜伽應赴,心厭之,即以參學為志。
後住徑山者,再走諸方,複十餘年,遂發明心宗,辍行腳事,歸與其徒祖峰謀購隙地,築數椽以居,名其齋曰白法,此庵所緣起也。
無塵常往來密隐,度弟子爾焰、開明二人,耑守是庵。
又越三十年,漸次增廓:門廊,房室。
悉,具有精籃之槩,庵之名以傳。
嗟乎!予不得見無塵,久矣。
見是庵,如見無塵焉,感可知也。
記予方弱冠,與無塵交見。
無塵天姿樸寔,愛之,其氣隽邁,勉之。
繼見其所詣,入深相。
與,盤桓究證,甚服之。
又見其為人能自執持,多密行成輿乘交切,不可以立名于六度中。
尤勤布施,莊嚴修造諸務,傾囊應給,槩不使人知,加為愧歎之特于是庵之□,予因四方遊不獲聞。
投閑以來,無塵屢約予同過之,不果。
終□之身,予于是庵不一見。
客秋,始因爾焰招過之,越宿而無塵逝巳三載。
若其遺像崇祀之,是庵望而俨然。
然則予非徒見是庵也,真得見無塵焉。
平生之情,又何能巳哉?是無塵嘗為予言,是庵去城市非遠,然地僻岑寂如深山。
庵之旁,居民淳樸,凡望見佛像,必遙禮,無敢入堂戶。
園外一蔬一筍,戒勿取。
夜寝門恒不蔽。
因屬予為記曰:庵雖陋,此乃可記者。
予閱其人境,今信然。
還憶無塵言逐于言,無□辭。
且爾焰開明守是庵久,其徒秋蟾繼起助之。
而祖峰複從密隐來居,與衆交修淨業,朝夕罔僭,悉如無塵在時,予見之尤慰焉。
至如庵有膳田三十餘畝,爾談舍其半路,□真如禅堂為常住供。
衆曰:先師無塵之遺願如此,其誼至高。
若開明悉捐衣缽餘資,完無塵未了之施,身撡工作不二,少倦,行至苦。
由是遠近道俗聞之,莫不咨嗟羨歎,謂白法有人,無塵偕庵當永不亡。
嗟乎!是尤足以記矣。
倦圃記 黃與堅 禾故無山也,若求山于城郭中,非攆土石,疲人力以緻之,無以為。
故凡為園者罕著焉。
禾之西南隅,名範蠡湖,老宋勸農使嶽珂著書其所。
迄今金陀遺迹猶可考。
少司農曹秋嶽先生于此濬流壘石,園以成。
珂号倦翁,先生因之顔其園曰倦圃。
而禾之園有山水可觀者,遂以是為甲。
是圃也,先生授意于為山者,以次踵成之。
突為嶺,窪為□,□為崗,洑為泉,宛延缭曲,為堤與步。
仰跋俯拾,趣□盎盎然,溺郁環抱,若一一左右于人,無屈傲而撩捩者。
圃之内屋,于□多構,高下相綴屬。
軒以敞者,可?飲;邃以複者,可寝處;盤折以萦纡者,可延伫而遐矚。
四時寒燠,花月雨雪,并有□寄之所。
其水木竹石,皆有以悅于人,一無所虛設。
餘所以攬其大略如此。
餘觀世之為園者,侈言奇而不知所為□。
天下山與水,其靈谲詭異,不可勝記。
人欲以攆緻之力,硈硈焉争勝于山水,勢不能不能,而益為之劣且憊矣。
故餘謂,凡以。
人力而為奇者,當仿佛求其意。
意得矣,水木竹□,雜然以置之,可以合形輔勢而奇出焉。
若斯圃者,其是巳。
先生之才,宏以博,精以玮,其表見于世者,舉天下綱紀之,大,節。
目之細,除朽出新,各當其可。
今以屏居燕閑,少寄于山水,築之丘如,滌之灤如,嘉禾異卉,争植,環□紛如,血荟如。
噫!先生之有為于天下,如此圃矣。
餘寓禾浃句,日與先生?集其中,班荊握手,流連道故,湥歎先生之才,大□不可校,若寓于詩文,而與餘酬和者,尚其瑣瑣也,況圃□或?蓋餘于先生,觀其小,知其巨,又以勉天下之為園者。
惟小園記 吳源起。
惟小園者,居秋泾之南,星橋之北,地僅畝許,無堪岩,無洲渚,有屋數楹,僅可容膝,小之乎為園矣。
辛酉之秋,餘省歸裡,家大人年八十有四,散步園中,不資扶老,父子祖孫随者數十,愉愉如也。
餘子端木請名其園,偶憶少陵之句,顔曰:惟□。
因謂之曰:孟氏有兄弟,而餘為獨子,其名為不類,以言乎養則一也。
且汝不聞曾氏子之事親乎?子輿止一身,而元與申繼之。
自元而下,振振繩繩,不知其幾也。
汝曹得乎其為養,志可也,祿亦可也。
即小可以觀大,則平泉與獨樂,其間必有異焉矣。
重建賢授禅院記 仲弘道 我儒聖賢授受則曰誠,誠者,真實之謂。
西方聖賢授受則曰幻,幻者,空無之謂。
然儒亦曰空,空則真未嘗不幻也。
佛亦曰真,如則幻未嘗不真也。
吾友幻兮禅師,修精舍于濮□之東,早顔曰賢授。
命名立意,具得西來大旨。
工成,請記于予。
予按院離郡三十裡,在鎮東北為城鎮,往來彜庚。
有橋曰好賢,俗訛為草野橋。
院在橋東畔。
前朝洪武初,建亭以息行人。
萬曆巳未,建佛堂三楹,易亭為庵。
邑侯湯公額之曰賢授。
院之名自此始。
迨崇祯庚辰,碧光、心傳二上人慕師精進,遂延駐錫師為文節法師之嗣。
其于以真觀幻,以幻還真之道,不啻照徹三途,談空五蘊矣。
于是栖遲此地,聊作歸休。
一溪煙柳,嘗來白鶴之飛;千樹松篁,坐待黃梅之熟。
又不啻赤華之館,青豆之房也。
至巳醜癸巳間,鼎新前中二進堂宇,增建佛像廚房,置常住田三十五畝。
不費蠰蠟之金,而香岩聳壑;自足雲廚之供,而玉粒齊山。
師于賢授,厥功懋矣。
巳酉間,師之本師命師主薝蔔院事,随又治本師之喪。
庵中一切,俱托其徒戒矛,戒矛多方措辦。
庚戌冬,重建藥師堂。
乙卯冬,又建功德林,約費四百餘金。
募施者不及什一。
戒矛之善承師志,于此可見。
不意今年春,迦葉拈花,世尊堕淚,而戒矛巳涅盤也。
其徒宗尚,于庚申冬主持院事,複能守貞抱璞,玩月驚雷,将見賢賢相□,授受無疆。
師之功行,與金石并垂不朽,又何真幻之足雲?予為記其大槩如此。
生理克全,本真自複,耳目不用,歸乎其天,所為繼四先生而輝煌俎豆者,誰謂檇李之間無若人哉?諸生主長此邦,所不足者非文,而器多載道,仁不難成。
餘故申述于仁文之旨,亦惟是。
對越宮牆,俨然廟殿,無論聖王在上,諸賢布列在左右,而四先生實式臨之,瞻像洗心,生生一脈,仁不可勝用也。
若徒習空文,以希世幹錄而巳耳。
是分知行為二事,享敝帚以千金,不仁則不人,反而為仁人則可矣。
自是海内稱檇李士甯以勝,亦如四先生以道德勝,庶于父兄師友及良有司興起斯文之意俱無負哉!庸勒諸石以俟。
鄭君名振先,武進人,乙未進士,在邑六載,惠政多端,尤笃于造士。
畢歲賓興之盛,為制科以來所未有,而此其最大者雲。
仁文書院碑記 嶽元聲 今上癸卯之歲,邵陽車公來守嘉禾,餘輩相與叩孔門為仁之學。
公咨嗟大道未辟,嘉之士祗為炳然斐然之文勝也。
乃與邑侯鄭公謀創書院于郡西長水之濱,奉明廟祀四先生主于堂之上,顔其額曰仁文書院。
群多士而會文,由。
會文而輔仁也。
嗣是車公晉浙臬,長沙蔡公繼公守嘉,司馬豐城熊公司李黃崗曹公佐之。
慮書院創無贍田,雖創不能久也,捐俸置田,郡之卿大夫士亦割巳田益之,籍義田計若幹頃有奇,有書院以樂聚之,有義田以贍養之,所以會文輔仁者備矣。
顧諸青衿士斌斌濟濟之盛,不啻虎觀環橋操觚染翰于四先生座前,猶病其隘而未廣。
熊公代蔡公視郡篆,鰓鰓然計所以充拓之,與餘輩先後言于直指繡衣左公。
左公輸暖五十金為助。
态公拓地築□,豎樓五楹于堂後,周之以牆,植之以木,工費不赀。
态公複捐贖暖以畢其役,改奉四先生主于樓之中,題其樓曰:斯文在茲。
是樓也,八窗玲珑,四顧空洞,仁之廣居不過是。
由門登堂,由堂登樓,人有階級,諸彥士摛文于堂,拜四先生,主于樓,疇不勃然興起,志四先生體仁之心學。
爰考當年河東踐履,餘幹居敬,新會主靜,姚江緻良,知其從人之基址戶牖俱在,試一循而效之,起居日用之處,篇章吟詠之塲,師友講習之地,何事非文,何文非人,巍然廓然,一步履可升。
仁之阃奧,衍四先生之心傳,接先尼大聖之道脈,或不其然。
即令博如公孫僑,娴詞賦如司馬長卿,于仁無當無論,展視四先生,于誦法謂何?亦甚非郡公邑大夫倦倦勤懇加德諸君子意也。
态公名秉衡,莅嘉六年,治行卓異,惟天下第一流。
委而董其役者,嘉秀兩邑丞葛師夔、徐邦治而營度,而經費,悉遵熊公命也。
書院之創不倿,餘始末與聞,因屬餘記其事。
王邑侯去思碑記 皇清。
金之俊 餘嘗以言贈當世之為吏者矣。
餘之言曰:人生不能無嗜好,不有以坊之節之,則其資于巳者必不約;資于巳者必不約,則其取于世者必奢,無怪乎廉吏之不概見也。
誠得一泊然無所嗜好之人立于民上,則可以聿觀乎廉平之治。
顧餘嘗以此最天下之吏,什不失一也。
而餘嘗以此相天下之吏,又往往什不得一焉,乃得之王邑侯之為令也,侯益嘗三仕為令者也。
□者令丹陽,令青縣,既又以補任,而令我,秀水。
秀水之惠邀我侯也,吏習民安,九載于茲矣。
至是以虞廷考績之期,循資格擢州守而去我邑。
噫!公之為令,何其數也,又何其久也!向使侯非處巳約而中泊然者,無論。
曆宰岩邑,出見華脢,或不能緻中牟之化,凜關西之操,以矯飾于一時。
即一時有以矯飾,或不能久,而使三仕如一令,九載如一日也。
即久于其位,有所勿懈,而自侯筮仕以來,與公同出宰跻通顯者,不知其幾矣。
積薪之歎,何可勝道。
倘以功名系念者,或亦微動于中,而有若不豫于其色也。
以餘觀之,侯則不然。
鳴琴所向,辄奏廉能,久暫不以易其節,升沉不以撄其慮,知有令之職,而忘其為令之久也。
至其九載于我邑也,邑之士大夫與闾□之小人,見其潔巳恤物,相與思侯之儉;見其獲上治民,相與思侯之敏;見其均賦緩征,而上不病官,下不病民,相與思侯之惠與義;見其獎善懲惡,而剛亦不吐,柔亦不茹,相與思侯之和與介。
侯忘其為令之久,人愈不忘侯之久為其令。
殆三仕以遷,九載以陟,猶相與告語曰:侯何可以去我邑哉?于是不忍其去,且以其去而思者屬餘為之記。
餘益信,操我說以律天下之吏,誠什不失一者也。
何也?惟資于巳者約,而取于世者不奢。
故久暫不以易其節,升沉不以撄其慮,宜其安于位,而克勤與敏,克惠與義,克和與介,有如□也。
顧以令如公,不以之宰天下,而久以之宰一邑,豈侯忘其令之久,而主爵者亦忘侯之久于其令耶?益侯之久于其令,誠有道矣。
卓茂,漢之良吏也,亦嘗數為令焉。
漢之賢主,不惜以通侯之爵尊顯之,顧必曆其任于烹鮮制錦之間,老其才而後任之。
以三公之重,朝廷濯磨良吏,以收治效,其道固如是爾。
況目今所聖主當陽,維新吏治,諄諄焉欲于腎有司中遴選才能,擢居言路,良有以也。
然則吏安可不以道自守乎哉?餘竊自喜其言足以律當世之為吏者,而得吏之賢者如侯,可以為法于當世也,尤樂為之。
賢溪禅院碑記 皇清。
吳偉業 浙中琳宮梵宇之勝,甲。
于天下,而檇李為尤盛,今所稱賢,溪禅院者,實息波禅師。
暨其徒同塵所托栖之所也。
院當郡之北隅,清流回環。
嘉樾。
森蔭,殆天所鐘靈,以待闡揚。
道化之人者耶。
自故明萬。
曆年間,披榛啟宇,念初緣公始之,密化窮微,繼之而具真慧力。
得大機以締造,恢宏廓之者則怠波,實為開山。
之祖。
其戒律精嚴,參證敏悟。
賢十大夫,群相尊禮之,敦請監院漏。
澤及楞嚴禅院,叢林奉為師表。
而半袈裟地煥然更新如大。
悲堂之供,帝釋威儀也。
寶鏡地之,安知識梵呗也。
瞻其上,則绀珠碧月,色相莊嚴;□其傍,則竹木禽魚,性真禅悅。
又置香積田飯往來僧衆,是皆師之法雨彌空,慈雲覆地,以辟茲靈境者乎!同塵為其嗣孫,乃先賢項襄毅公嫡裔也。
幼業儒,思出家以大報本,遂薙發參林野箬庵和尚,即蒙印可,具圓戒于愚庵,受□法于天界浪老,直領宗風,随扃關禅院,究明大事。
西來旨指,□在本地風光,而院之香遠□??縛禅行席,春風寒雪二閣,以次具興。
師于修心證性之暇,看雲聽水,題石詠松。
比丘衆如公,月惟柔朗,瞻魯、玙嵩遇輩,皆守真抱樸,能解大法。
少陵詩雲: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
于斯複見之矣。
是祖是孫,建樹不朽,将來賢津莖草,與雲栖瓣香。
天童滴乳,鼎冠東南,讵止一時名勝巳哉?噫!波逐波生,波從誰息?塵同塵散,塵且孰同?兩上人殆以精造神通,現身說法欤?悟得息波,無波同,塵。
非塵,即此鴛湖勺水,柳岸□楹,仿佛靈山未散也。
爰簪筆而記之石。
重修徐太仆公祠碑記 王師夔 按祀典,以勞定國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義主報功,實以垂訓奕,禮也。
然勞之所著,又有其德之盛者焉;節之所全,又有其功之懋者焉。
則更視其人之本量,以為永久矣。
是故同一勞也,同一死也,有赫濯一時,不再傳而泯然者;有浃洽人心,雖數世而弗僭者。
由其忠誠度越,有不可滅沒者耳。
餘于徐太仆諱世淳,字中明公之祠有感雲:餘自守禾郡,以春秋歲祀,見徐公廟貌,因悉公死事節概益為。
明季張獻忠之亂,公時莅随,百計堅守,最後躍馬巷戰,碎首行陣。
子肇梁并仆妾十有八人偕殉之。
詳在殉難實錄中。
故特贈蔭賜祠,以風示後世。
至今讀汪直指之題請金太傳之祠記,猶凜凜有生氣,徐公真無媿祀典也巳益徐公之死易,徐公之烈難。
公本科名中人,宜未娴武事。
乃公募義勇,授方略,誓守孤城,至于格賊,而眼鼻橫斷,今猶相傳不下馬州官之語,脍炙人口。
其烈之概,千百年來歸然獨起,非所謂間氣鐘。
異名垂天壤者乎!先是賜祠業鼎建,崇祯乙酉以後,兵燹。
祠圯,幾墜厥祀。
阖郡士民見一本朝令,甲,褒忠表節。
無分遠近,乃于康熙三年,群請諸學憲胡公,願協力,重修。
複其禋祀。
學憲允其請,遂棟宇聿新,景仰靡罄。
公之,子。
彬複捐田百畝,以助永遠祭費,不累刑國,課具呈藩憲袁公即檄。
縣存案,斯真忠孝相維,永言不匮者。
矣,彬又慮後嗣廢墜。
即于祠之西偏,起肅成書院,以為子姓,義學裡中。
方伯王公敬而序之。
自茲忠荩代興,人墾榮名。
豈有既乎。
嗚呼!天下之祠多矣,始未嘗不肅缇,後稍怠慢,益其事無足系當。
世之思雲。
公之忠誠,何其愈久而愈彰耶?按郡中陸宣公祠,自唐迄今,越千餘年,而有餘。
太仆祠,其地叢祠不少,茲二祠者,獨耿耿人心意間。
良由功德丕盛,忠義允孕,足媲不朽,不僅與仙梵花宮相為靡麗,争其久暫巳矣。
餘忝莅茲土,職司風化,有先烈而不表彰,予繼之咎也。
因于其祠之重修,敬述徽猷,以為後世為臣子者勸。
銘曰: 綱常不墜,允賴先哲。
式廬表墓,民志攸切。
緬哉徐之公,水操玉潔。
五馬分符,城守如鐵。
罵賊碎顱,常山之舌。
有子殉孝,稽侍中血。
國典有章,崇以綽楔。
兵燹相仍,丹楹圯缺。
丞彼髦士,頌聲不絕。
肯堂肯構,輪奂複設。
捐産助祭,遠近欣悅。
肅成贻教,綿綿瓜瓞。
佑啟後嗣,增光藻棁。
瞻仰之餘,陳辭碑碣。
惟爾有衆,式谷前烈。
希聖堂記 陳錫嘏 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古也。
後世學校,自成均而外,唯設于郡縣,而鄉裡無聞焉。
此書院所由興也。
書院盛于宋元之際,至明季而大壞,益天下之無教也久矣。
嘉興之有養腎堂,雖設于學宮,亦書院類也。
兵火之餘,瓦礫茂草。
丙辰冬,餘裡範友仲先生佐铎禾庠,将為郡中明絕學,闡聖道,謀建講堂于養腎堂故址,因請郡守袁公倡其事。
既竣工,更名之曰希聖。
先生與予有通家好,伻來問予為記。
夫養賢之說,始于大易之頤卦,而未嘗明言其所以養。
竊嘗疑聖人。
之養賢,必非徒祿糈饩廪之末。
頤之為象,蔔動而上,止有範圍曲成,優柔漸漬之意。
殆即孟子所雲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之養。
周禮之六德、六行、六藝,固即其養之之具也。
由此以言,先王之養賢也,無非教天下以為聖人。
而後之人不察,以為養終與教異。
于是學校之中,徒優之以廪祿,而誘之以富貴,置一切智、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禦、書、數,古之人所以學為聖人者,漠然不問。
而其敝也,士唯知有科名仕宦,不複以聖人為人二所當為。
即幸而得功名氣節之士,亦往往非三代以上之人物。
嗚呼!士不希聖而可以為賢乎?則是不明于養之三□言誤之也。
今構堂以養賢,而必更其名曰希聖,其所以教禾之多士者,遠且大矣。
雖然,史稱酂侯餽饷于漢,有萬世功,而其言曰:養其民以緻賢人。
實與大易之言相表裡。
今天下用兵五六年,供億煩,調度闊,司牧者但知奉急符從事,似無暇為培植人才計。
嘉興當江浙之沖,王師征閩、豫孔道,應酬日不暇給。
顧袁公于錢谷兵刑之隙,留心教化,辄從所請,複修承平時書院故事,就使養之而止,其意亦與蕭酂侯之意合,而可以為籌國救時之急務矣。
又何況諄諄然以聖人相期,而欲跻多士于三代以上乎?吾聞之劉辰翁曰:凡幹戈潰亂之出于宇宙,如雷霆風雨,危不可處,而天體霁。
然不待明日,光複其舊,必歸于禮樂性情、道德風俗。
方今聖天子右文禮士,粵、蜀、滇、黔之寇漸以削平,吾知四海之内,文治蒸蒸起矣。
他日複黨庠術序之制以教天下,尋源溯本,其必曰自嘉典之希聖堂始,是誠可書也。
堂建于巳木之七月五日,成于辛酉之十一月中浣日。
是役也,郡丞海陵季公,首捐厚赀助成之。
别駕三韓董公、嘉善沈侯、海三張侯等,及郡紳士協成斯堂者,另冊镌名,因并記焉。
希聖堂記 範光燮 按嘉禾志:郡學故有馔堂,初名觀頤,創之者,宋紹興間知軍莫叔益也。
更名養賢,而重葺之者,明萬曆間助教魏浣初也。
皇清康熙間,搜殘碑,辟故址,建講堂,而顔曰希聖。
與諸缙紳先生、月,設講席。
諸博士弟子月課文會于其堂者,司訓範光,燮也。
燮,不揣固陋,思修明夫體用之學,以庶幾胡翼之、孫明複兩先生之所以為教者。
忝訓名邦,克成是舉。
竊歎夫一堂之興廢于數百年中,俄而蔓草荒煙,俄而登堂入室,倘亦子思子所雲待其人而行者,于斯見一端與是安可以無記?是堂也,廣五丈,高三丈許,凡三楹。
堂之偏為廂房,堂之前為儀□,凡六楹。
是役也,倡助則郡守袁公、國,梓。
二守季公、舜,有。
平湖令張公鳴,遠。
也。
襄助則郡先達王方伯庭、曹司農溶、張司馬、天,植。
杜蒙宰臻、錢學憲江暨沈明府、廷,劢。
袁明府、定,遠。
進士朱子振、虞子兆清、馬子、壽,谷。
孝廉項子、嘉,祚。
張子、聯箕,龍骧。
沈子,廷,文。
而文學江浤、朱馮鏡,陳祖銘,周蘭森。
等與有力焉。
鸠工庀材,費幾三百金,燮任其一,助者倍之。
相堂之址,巳未仲夏也。
勒堂之石,甲子孟陬也。
先是築堂敷磚土中,得錢篆于陽,天開文運;□象于陰,筆錠蓮燈也。
郡人詠歌,以蔔異日之科名焉,又一征也。
例得書,而燮附名于其後。
重修秀水縣儒學,複建黉門碑記 範正辂 稽秀學之始也,創于明宣德時,相傳踞地最靈,為禾郡諸庠之冠。
考其遺制,其脈自坤申入首,其水則庚兌巽丁,拱于左右,其流則歸于醜艮,其殿則居壬向丙,其門則辟于丁位,法甚善也。
及嘉靖中,又用四壬寅月日,開鳴陽門于震方,以合壬山丙向甲門開之局。
由是魁元翰苑,麟麟炳炳,天下慕之,誠有如馮具區先生所雲,可與江南之昆山、華亭,閩之晉江,吾浙之鄞相埒者。
皇清定鼎,仍其舊制,甲第蟬聯,亦綦盛矣。
然捷秀庠者,間有外籍諸生,鹹思杜之,因言黉門例宜東,遂改其向于巳位。
夫信形家之說,而遷就煩宮,誠為過舉,然其術往往有驗,不圖改作後,曆乙卯、丙辰,而丁巳,而戊午、巳未諸科,自建學以來,無若此遺佚者。
方思陰陽位置,前人信有良法,轉移偶悖,休咎立符。
于是姚生安、陸生沺等聯呈當事,懇複黉門。
而司農秋翁、曹先生、司馬蘧翁、張先生、少宰肇翁、杜先生暨諸紳士,鹹謂舊制宜複,詢謀佥同。
而郡侯雲間袁公、邑侯三韓于公,率先捐俸,鹾憲山左孫公、成公共襄盛舉。
餘亦勉偕同寅袁實齋為諸生先,又得萬生人望、成生璐等協輸之。
诹日庀徒,饬材鸠工,經畫規模,悉遵往制。
自大門、儀門、廟門及棂星門、禮亭、殿庑、團舍、牆陛,圯者奠之,敝者葺之,毀者新之,殘缺者補之,失序者正之。
始康熙十九年三月,迄二十年七月,凡一年餘,工落成,将妥神告虔,因進諸生而語之曰:是役也,上不耗國,下不朘民,循其位置複,舊。
觀矣。
然餘又有說,夫諸生皆誦法孔子者也。
孔子以五倫為紀,以六經為教,以仁、義、禮、智為心,以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為道,誠能敬信而不悖,服習而不遷,優遊漸漬,以幾于化。
庶幾才兼體用,而學貫天人,如棟梁之可以任重,戶牖之可以納明,丹雘黼黻之可以飾治,使天下之慕之者,謂秀邑人文,究與昆山、華亭、鄞晉相埒也,豈非庠序之光哉!其或營營聲利之途,瞀瞀詞章之末,不思昔聖昔賢之所以垂教萬世者,以陶淑其身心,表見其功業。
即使宮牆制度,巳複其舊觀,甲第蟬聯,一如往昔,終無所樹,以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也,不滋恧乎!餘之勉複黉門,豈惟率由其舊章,且望新美其風化。
至于形家之術雖,儒。
者,所弗重聞。
易言“俯察仰觀”書言蔔瀍營雒,詩言相其陰陽,度其流泉,似乎古聖人亦嘗為之,故因而并存其說。
尤慮歲久事湮,繼起者複喜紛更,良贻後誤。
因次第其言于石,垂戒永遠。
并列捐助姓氏,與土木丹垩諸費于左,焉。
麟溪白法禅庵碑記 王庭。
禾城東九裡亭稍北為麟溪,有白法庵,無塵禅師真鏡,所。
築也。
無塵初剃度,在真如之密隐房,習瑜伽應赴,心厭之,即以參學為志。
後住徑山者,再走諸方,複十餘年,遂發明心宗,辍行腳事,歸與其徒祖峰謀購隙地,築數椽以居,名其齋曰白法,此庵所緣起也。
無塵常往來密隐,度弟子爾焰、開明二人,耑守是庵。
又越三十年,漸次增廓:門廊,房室。
悉,具有精籃之槩,庵之名以傳。
嗟乎!予不得見無塵,久矣。
見是庵,如見無塵焉,感可知也。
記予方弱冠,與無塵交見。
無塵天姿樸寔,愛之,其氣隽邁,勉之。
繼見其所詣,入深相。
與,盤桓究證,甚服之。
又見其為人能自執持,多密行成輿乘交切,不可以立名于六度中。
尤勤布施,莊嚴修造諸務,傾囊應給,槩不使人知,加為愧歎之特于是庵之□,予因四方遊不獲聞。
投閑以來,無塵屢約予同過之,不果。
終□之身,予于是庵不一見。
客秋,始因爾焰招過之,越宿而無塵逝巳三載。
若其遺像崇祀之,是庵望而俨然。
然則予非徒見是庵也,真得見無塵焉。
平生之情,又何能巳哉?是無塵嘗為予言,是庵去城市非遠,然地僻岑寂如深山。
庵之旁,居民淳樸,凡望見佛像,必遙禮,無敢入堂戶。
園外一蔬一筍,戒勿取。
夜寝門恒不蔽。
因屬予為記曰:庵雖陋,此乃可記者。
予閱其人境,今信然。
還憶無塵言逐于言,無□辭。
且爾焰開明守是庵久,其徒秋蟾繼起助之。
而祖峰複從密隐來居,與衆交修淨業,朝夕罔僭,悉如無塵在時,予見之尤慰焉。
至如庵有膳田三十餘畝,爾談舍其半路,□真如禅堂為常住供。
衆曰:先師無塵之遺願如此,其誼至高。
若開明悉捐衣缽餘資,完無塵未了之施,身撡工作不二,少倦,行至苦。
由是遠近道俗聞之,莫不咨嗟羨歎,謂白法有人,無塵偕庵當永不亡。
嗟乎!是尤足以記矣。
倦圃記 黃與堅 禾故無山也,若求山于城郭中,非攆土石,疲人力以緻之,無以為。
故凡為園者罕著焉。
禾之西南隅,名範蠡湖,老宋勸農使嶽珂著書其所。
迄今金陀遺迹猶可考。
少司農曹秋嶽先生于此濬流壘石,園以成。
珂号倦翁,先生因之顔其園曰倦圃。
而禾之園有山水可觀者,遂以是為甲。
是圃也,先生授意于為山者,以次踵成之。
突為嶺,窪為□,□為崗,洑為泉,宛延缭曲,為堤與步。
仰跋俯拾,趣□盎盎然,溺郁環抱,若一一左右于人,無屈傲而撩捩者。
圃之内屋,于□多構,高下相綴屬。
軒以敞者,可?飲;邃以複者,可寝處;盤折以萦纡者,可延伫而遐矚。
四時寒燠,花月雨雪,并有□寄之所。
其水木竹石,皆有以悅于人,一無所虛設。
餘所以攬其大略如此。
餘觀世之為園者,侈言奇而不知所為□。
天下山與水,其靈谲詭異,不可勝記。
人欲以攆緻之力,硈硈焉争勝于山水,勢不能不能,而益為之劣且憊矣。
故餘謂,凡以。
人力而為奇者,當仿佛求其意。
意得矣,水木竹□,雜然以置之,可以合形輔勢而奇出焉。
若斯圃者,其是巳。
先生之才,宏以博,精以玮,其表見于世者,舉天下綱紀之,大,節。
目之細,除朽出新,各當其可。
今以屏居燕閑,少寄于山水,築之丘如,滌之灤如,嘉禾異卉,争植,環□紛如,血荟如。
噫!先生之有為于天下,如此圃矣。
餘寓禾浃句,日與先生?集其中,班荊握手,流連道故,湥歎先生之才,大□不可校,若寓于詩文,而與餘酬和者,尚其瑣瑣也,況圃□或?蓋餘于先生,觀其小,知其巨,又以勉天下之為園者。
惟小園記 吳源起。
惟小園者,居秋泾之南,星橋之北,地僅畝許,無堪岩,無洲渚,有屋數楹,僅可容膝,小之乎為園矣。
辛酉之秋,餘省歸裡,家大人年八十有四,散步園中,不資扶老,父子祖孫随者數十,愉愉如也。
餘子端木請名其園,偶憶少陵之句,顔曰:惟□。
因謂之曰:孟氏有兄弟,而餘為獨子,其名為不類,以言乎養則一也。
且汝不聞曾氏子之事親乎?子輿止一身,而元與申繼之。
自元而下,振振繩繩,不知其幾也。
汝曹得乎其為養,志可也,祿亦可也。
即小可以觀大,則平泉與獨樂,其間必有異焉矣。
重建賢授禅院記 仲弘道 我儒聖賢授受則曰誠,誠者,真實之謂。
西方聖賢授受則曰幻,幻者,空無之謂。
然儒亦曰空,空則真未嘗不幻也。
佛亦曰真,如則幻未嘗不真也。
吾友幻兮禅師,修精舍于濮□之東,早顔曰賢授。
命名立意,具得西來大旨。
工成,請記于予。
予按院離郡三十裡,在鎮東北為城鎮,往來彜庚。
有橋曰好賢,俗訛為草野橋。
院在橋東畔。
前朝洪武初,建亭以息行人。
萬曆巳未,建佛堂三楹,易亭為庵。
邑侯湯公額之曰賢授。
院之名自此始。
迨崇祯庚辰,碧光、心傳二上人慕師精進,遂延駐錫師為文節法師之嗣。
其于以真觀幻,以幻還真之道,不啻照徹三途,談空五蘊矣。
于是栖遲此地,聊作歸休。
一溪煙柳,嘗來白鶴之飛;千樹松篁,坐待黃梅之熟。
又不啻赤華之館,青豆之房也。
至巳醜癸巳間,鼎新前中二進堂宇,增建佛像廚房,置常住田三十五畝。
不費蠰蠟之金,而香岩聳壑;自足雲廚之供,而玉粒齊山。
師于賢授,厥功懋矣。
巳酉間,師之本師命師主薝蔔院事,随又治本師之喪。
庵中一切,俱托其徒戒矛,戒矛多方措辦。
庚戌冬,重建藥師堂。
乙卯冬,又建功德林,約費四百餘金。
募施者不及什一。
戒矛之善承師志,于此可見。
不意今年春,迦葉拈花,世尊堕淚,而戒矛巳涅盤也。
其徒宗尚,于庚申冬主持院事,複能守貞抱璞,玩月驚雷,将見賢賢相□,授受無疆。
師之功行,與金石并垂不朽,又何真幻之足雲?予為記其大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