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十

關燈
重修福善寺大殿碑記 仲弘道 濮川古檇李之墟,吳越邊鄙,為嘉秀桐三邑之錯壤,為南北商賈都會之地,而無名山大川洿池丘壑之娛。

    其形勝所峙,巍然甲于鎮中。

    為一方擁衛者,惟福善寺。

    寺昉于元,有甯遠将軍濮鑒者,獨力捐建。

    因其初有崇福、積善二庵,遂額之為“福善”雲。

    元末毀于兵。

    明永樂、成化時,有僧前後募修,得辟今址。

    裡人遼府長史楊述紀之詳矣。

    第蜂台未擴,檀林狹如,所以善智識之,塵談久寂,大比丘之奉曷無幸上即位之十一年,歲壬子,衆乃請鶴峰和尚主院。

    鶴師為雙徑高足,三峰嫡裔,□□堪深,溫恭樸謹。

    期年,忽有一鶴翺翔殿閣,裡中能文者作獨鶴來朝詩贈之,謂天意之攸鐘也。

    乙卯丙辰間,因南服未靖,年數不登。

    師此時香積無煙,祗園斷火,清苦自甘,進修益力。

    于是感動檀那,悅服者衆。

    歲戊午,師念□殿□□□□□□□□□□□,門垣□礎,亦從火滅之餘,尚□□□□□□□□□□□,料浩繁,未能成就。

    對衆自誓曰:我如不成此工者,有如此殿。

    于是鎮中之?行接領輩,各許每□一疋,捐費壹厘,暨善男子女人所施者,積銀若幹雨。

    鸠工庀材,師躬親劬苦,不敢募施者不及什一。

    戒□之善承師志,于此可見。

    不意今年春,迦葉拈花,世尊堕淚,而戒矛巳涅盤也。

    其徒宗尚,于庚申冬主持院事,複能守貞抱璞,玩月驚雷,将見賢賢相繼,授受無疆。

    師之功行,與金石并垂不朽,又何真幻之足雲耶?因幻師屬□,爰為之記。

     建郡城各處水口總栅議 李□□ 呈為設立各處水口總栅,以絕盜徑,以消亂萌事。

    照得嘉禾郡城,四面皆水,灣流曲折,以托生聚。

    其水之源,必自大水分來,分多必合下流,又歸大水而去。

    大水者,為湖、為蕩、為浦、為漾,渺茫十百餘裡,乃四方奸盜嘯聚出沒之薮也。

    故禾郡之防盜,不當防之于陸,而當防之于水;不當防之于内地曲折灣流之水,而當防之于大水所來之口,與支流會合,趨入大水之口。

    其口闊者,或數十丈,或五六丈。

    一入是口,則肆行劫掠,比屋可虞;一出是口,則渺茫巨浸,即是盜鄉,飽載揚帆,不複可追矣。

    賊雖愛财,當亦護命。

    先年之盜,不敢辄入内地,止于沿塘行徑,寥落無人之處,剽劫一孤客。

    正以各口有栅口不易入,即得入,而别口之栅又不易出。

    入而難出,勢即成擒,賊亦安肯輕自送死耶?近因承平日久,諸事隳惰,各口之栅,無一存者。

    其稱設栅鎖閉者,止于城市橋梁之下,橫木一根,圍圓不過徑尺,長短不過二丈,雖有鎖?,亦不堅固。

    又于編民中,擇其下戶貧窘者,強泯栅。

    夫此不過阻遏裡中往來小船,适為要索之媒,何益防守之數?若遇大盜,闆斧一加,立見斬截,甯足為毫發之恃乎?今當差官于郡城四面,查有小水接連大水去處,一兩邊密釘椿木四五層,其木務須粗大牢壯,中留一口,作壹扇或兩扇,通船往來,止是官座船與運艘經□者,其。

    門稍大,其餘止容一船,鐵锵巨鎖,晨昏鹹閉。

    佥柴點近殷實之人,編定工食,從厚給與。

    仍于栅之左右地面,置造官房,督令居住,以便看守。

    總栅之内,于各處橋梁,仍舊安置橫木,以時啟閉。

    此後即有大盜以斬栅而入,看栅之人力。

    不能敵者,亦可自從陸路馳至第二層内栅邊喝,叫呼集。

    居民,為禦禦盜之具,又于阙要栅口撥兵船一隻,臨期,放炮。

    發哨助其聲援,所謂重門之險也。

    嘗閱史傳,見唐末時,我地西南屬吳越錢镠,西北屬江南李升,東北屬楊行密,紹。

    興,沿江海以達海甯,又屬董昌。

    汪汪積水之中,四分,五□。

    各自為守,亦惟恃有水栅一節。

    故嘉善有澱山湖栅,吳江一有防山湖栅,當橋、寶帶湖栅,崇德有語溪、石門等栅,桐鄉、秀水有辟柴栅,附近我郡有杉青栅,至今尚稱為栅堰,又曰北栅口、東栅口是也。

    成化中,姚禦史公绶畫有杉青閘圖,兩頭石甃為堤,中開一口通船,堤上列屋數間,為守閘者所栖。

    當時水勢懸流,故須閘為阻。

    嗣後因海水退灘,上流迂緩,吾郡之河悉為平流,石閘遂廢。

    然閘存,不唯留水以資灌漑,亦實借以遏禦盜舟。

    今閘既廢,栅猶不巳已也。

    去歲葉郎生之警,合郡皇皇,幸賴當事同心,搜捕綏戢,竟得事平。

    然嘉、湖接壤,湖獨發難,而嘉止震鄰近,□湖之各縣安然,而長興獨被慘毒者,正太湖之大水多于嘉、□,長興一縣,又獨濱太湖,諸盜脫去之路甚易故也。

    以彼此地□相照,則防盜于水,而于水口多立總栅,真防禦之第一義也。

    人無遠度,每狃于目□階庭之間,而不能及郊圻之外。

    又多恇擾,匆迫于聲息可畏之時,而弛玩于平定之後。

    是以猝發之盜,往往束手無策耳。

    大略郡城四面八維之口,有二十餘處,而其大口樂要者,亦止七八處。

    附城兩邑,各捐處工料二百餘金,各立栅夫,泒編工食銀三四十兩。

    栅成,每歲于冬月水涸時,捕官逐一看驗,有損壞者,即行修補。

    則内地之民與城池庫獄,可永保萬年無事矣。

    鄙人遊川澤,考覽形勢,其見頗真。

    傥蒙采裁施行,地方幸甚。

     水荒折漕買?議 康熙九年水災淹沒田禾,奉範撫台題請救荒,行牌嘉湖道李諱顯榮,公請阖郡鄉紳公議折漕買?。

    道台李台,嘉興知府王師夔,嘉興知縣金镛,秀水知縣李見龍,海鹽知縣張素仁,俱同集天甯殿會議。

    鄉紳曹溶、莊??、吳三錫、姚敬明、姚原沩、袁定遠等議得:呈為災傷巳極,漕糧攺折,務祈盡蠲截耗,以救民生事。

    切惟禾屬歲征漕米,俱。

    出田租,本年奇荒疊至,蒙憲台洞悉民艱,财咨下詢,攺折攺?,此天地父母之心,溶。

    等,齒列編氓,剝膚痛切,敢不從長集議。

    惟折漕,最為民便。

    伹有漕米本色,即有随漕耗米,每石肆鬥有奇,又有叁錢叁分。

    今既攺折,應去截耗,邀蒙題免,無損于國,有濟于民。

    折價往年一兩二錢為常例,必祈再減。

    至如攺?多寡,通融抵補,亦屬恩便,使垂絕之民,得沾浩蕩。

    溶等謹議。

    康熙九年八月十九日會議。

     赈饑申文 奉巡撫浙江等處地方都察院範憲牌:據該縣申,覆發赈。

    饑民并報裡赈得濟等情到院。

    查待赈饑民,雖巳給米回去,但所赈有限,約計止充旦夕口糧,若遽行中止,則饑餒終屬難免。

    倘仍于三塔寺煮粥分赈,今東作方興,不無,有。

    妨農業。

    裡赈之議,固屬可行,恐行之不善,或裡中未,肯,捐。

    赈,或頑貧強啚勒索,是宜急行設法籌議,以求至當,合亟。

    查議仰縣遵照來文事理,即将裡赈饑民速行酌議,如何。

    使裡民樂于捐輸,如何使貧頑共至得所。

    于文到三,日,内。

    會同确議妥當,具文詳報。

    嘉興府秀水縣知縣李見龍,值時際災荒,流離載道,卑職仰體憲仁,倡率捐輸,于三塔寺設立粥廠,自二月十一日煮赈起,初計饑民船隻不過數百隻,迨至數日後,多至二千餘隻。

    蓋以界聯江省,彼處饑民聞赈四集,雖均屬王民,非可岐視,第以有限赈米,實不能供他省蠶食。

    況饑民既聚,意外堪虞,又以東作方殷,不堪久滞,是以公同各鄉紳再,四。

    商酌,而各以桑梓起見,佥議給米,以散外來之饑民,亟行裡赈之法,俾令本處災黎酾沾實惠。

    今蒙憲慮周詳,諄諄下詢,必如何使裡民樂于捐輸,而饑者不緻受餒,如何使貧頑共至得所,而強索之獘絕。

    卑職細思災戶為數實衆,若止藉捐赈,斷難遍及。

    今惟有勸,借與官。

    赈并行,庶幾可以克副德意。

    卑職見督被災□圩圩長,将極貧人戶逐一開報。

    内除有手藝工作足以資生,及,有春。

    花桑地堪以仰望者,并一切衙役人等,俱不得濫開外,其。

    餘極貧之人民,大率系紳衿、業主、力田之佃戶各,令于本。

    名下,注明承種系某紳祫、某業戶之田土,酌其家口多寡。

    官定借米若幹,給與印票,往取秋收。

    同租清償,不許起利。

    蓋佃戶必糊口有資,而後耕作不誤,否則星散荒蕪,田租。

    無出,國課何賴?則勸借實為田主謀,非僅為佃戶計,在,各。

    業戶亦未有不猛省而欣然樂從者也。

    至若佃貧而業戶亦窘,亦難相強。

    此等貧戶,即于勸輸米榖,及奉憲檄發貯倉榖石内,酌量戶口,官發米榖赈濟。

    如是則貧頑鹹得其所,而強勒之獘可除。

    至于勸輸,則有鄉紳曹溶率紳數位,身任其事。

    現在步履,沿門親勸,諒裡民自樂,不靳捐輸,而災黎克沾實惠矣。

    緣蒙憲行議詳事理,卑職未敢擅便,伏候憲裁,批示遵行。

    為詳。

    撫院本道。

     祭陸宣公文 程俱 維□炎二年,歲次巳酉,十一月乙巳朔二十一日乙醜日位□俱謹以清酌果殽之奠,恭薦于唐丞相陸宣公之祠。

     嗚呼!在唐中微,再偾再起,至于德宗,四海瘡?,休之養之,手□摩之,猶恐不濟。

    胡甯賊之,而割而贅,而浚而膏,腹心内内離,手足外搖,跖盩不治,上下無交一夫奮。

    呼,魚服以跳。

    公丁此時,為國親臣,亂之未生也,固巳察齊公之将病;亂之仁既生也,則又起虢君于既昏。

    方其安危之機,問,不容穟。

    倉呈莫振,憂辱孔熾。

    而其所陳,未嘗從權,谲而廢仁義,然。

    直三而不□,剛而能濟,據正而不迂,陳古而不泥。

    至于料敵□□□,揣事之隐,□深中會,物莫能遁,允所謂足以謀王體,□國論者矣。

    而其王佐之才之學,蓋施之未之盡也。

    俱□□忝茲守符,實公故鄉,墟裡既蕪,始揭公像。

    為此世□□風凜然,過者必趨。

    仰高山其安放,豈斯世之可誣?蓋□□曠百世而相感者,豈為公而欷歔? 東坡詩跋 本覺 □:蘇文忠公贈文老三詩,本覺得之宗簿楊公家藏墨本。

    □,刻諸石,為山中無盡之傳。

    文眉人公三過其門,而拳拳辄見于詩,所謂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亦見文之非妄人也。

    文去今巳百餘載,惜其道無傳,得托公之詩,遂不泯滅。

    公之門下士,皆一世英傑,雖林下耆衲,亦得俎豆諸公間。

    至□有琏嵩,講有辯臻,又其所敬畏者。

    公天人也,道德為鈎,文章為餌。

    凡學海,細鱗巨口,無一或遺。

    天其無意于斯文,而後世反是。

    愚因歎時之獘,闵道之衰,哀士之不幸,感□而書。

    慶元元年五月望日住山本覺謹跋。

     題唐宣宗詩後 克新 唐遺事載宣宗為光王時,以避武宗之害,因從香嚴閑禅師更名瓊俊,祝發為沙門,複從閑遊廬山,問道諸老。

    入吳,谒鹽通官安國師掌書記。

    既而遁迹嘉興水西。

    未幾,武宗登遐,乃為詩曰:殿閣連雲接爽溪,鐘聲還與鼓聲齊。

    長安若西問江南事,報道風光在水西。

    書路岐人背,使往長安示朝臣,由是迎歸即位。

    尋??水西,為資對禅寺。

    寺至今有宣之宗遺像,暨親書寺額存焉。

    予來領事,訪得其詩,而江浙左丞周公伯溫為書諸石,以垂不朽。

    或以為宣宗之隐乃宣州水西,非此也。

    然遺事雲:宣示即位,首建興唐、資聖二刹。

    資聖于今寺名為合鹽官,今為海甯州。

    海甯,于嘉興為。

    是觀之,則此為宣示之隐與建無疑矣。

    宣宗與閑在廬山吟瀑布詩,閑得前二句雲: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知出處高。

    宣宗應聲續雲: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波濤。

    先後事也,故并書之,使後之覽者得詳焉。

     陸宣公像贊 宋鄭清之 賢才降嶽,問學源深。

    道濟台衡,文光翰林。

    忠翊國步,□牗君心。

    廟谟奏議,救旱商霖。

    立朝正論,治世德音。

    于昭□貌,祝典永欽。

     陸宣公祠堂贊 程俱 唐相陸宣公贽,嘉興人。

    建炎三年夏四月,信安程俱□守□州,始訪公之像,圖之資聖佛寺,率僚吏祠而拜之。

    謹為贊曰:天下無事,湛于宴安。

    視此神器,隐如泰山。

    是以其臣,惟得是嗜。

    以谀為恭,以??為智。

    世方紛亂,上下岌岌。

    刃于其間,觊得患失。

    偉哉宣公,興元之初,彜崄一緻,為君□□如彼。

    如彼大廈,載支載扶。

    如彼赤子,以調以虞。

    格君之非,□國之肓。

    卒以一旅,還之異方。

    西平之功,宣公之畫。

    外戡□籌,心膂惟一。

    檇李之郊,吳越所虔。

    公生其間,種蠡污顔。

    頭視故國,喬木蒼然,豈無若人,奠九廛兮。

     檇李城贊并序 黃省曾 檇李者,春秋時吳越分境,故曰由拳。

    吳之備候塞□,古名長水,今猶目其都鄉雲。

    址在郡治西南三十裡□覺寺。

    漢趙葉載二十年,勾踐伐夫差,戰于檇李,吳師□敗,即寺地也。

    而越絕則雲:越師伐吳,未戰,值阖闾卒,□敗而去也。

    語兒鄉,故越界,名曰就李。

    吳疆越地,以為所至柴辟亭。

    勾踐入官吳時,夫人從道。

    産女于此,養之李鄉。

    及後勝吳,更名女陽亭。

    父更就李,為語兒鄉。

    今□德縣東南語溪,一名語兒中泾者,乃其遺迹也。

    縣館,亦以為稱。

    按此又有就李之目矣。

    寺壤平阜,宣和中,攺。

    為神霄玉清萬壽宮,故今标于門曰萬壽山。

    建炎複舊□檇李亭碑載:左右古柏夾道,今巳傾伐,僅存镂像,小□塔。

    二座,址凡三百餘畝,鹹藝桑李,而宋代額田,三十□頃。

    多折閱之右族矣。

    南距濮堰,北倚新城。

    新城者,即,□城。

    之一也。

    東迩嶽廟,西接陡門,有蘇轼三過堂堂之□,有古甃石井。

    戊戌正月一日,舣掉覽焉。

     禹枝稷裔,密為鄰奠。

    王澤僭彜師革乃擅宗隳,七七□成一戰,往業俱銷,遺墟慨見。

     桃花法雲庵贊 姚敬明 住持寂暹,字巨徹,本郡人,居府治西三裡桃花村法□庵。

    古稱勝槩,托迹高人,往往不絕。

    暹系前朝名宦,□徽之後,自幼決志披缁受具,專心苦行,不務世緣。

    值歲□□亂,阖邵紳□重其古樸,請主楞嚴般若堂事,毫無染指。

    督理五載,一清夙獘,缁素歎服。

    更淡食多年,謝事退歸。

    有居十張君選,家寒甚,問津而來,作供養主。

    遂禁足剌血,跪書大藏,寒暑不□,盈數百卷。

    積血筋成佛像,高半尺許者,四。

    □彌音勢,至地藏,真古今希有。

    住錫以來,約三十年,一庵風雨,屋廬□坼,不堪檀信欲與葺之,答雲:此身尚為飄瓦虛舟,況貯此身者乎?每多苦行,人無知者。

     典籍 邑□之載典籍,大都采邑中之著述,兼镂闆于茲者,征文以考獻耳,外是勿與焉。

    若秀邑号書倉名邺架者,陳氏之吏隐齋,宮詹,懿典。

    項氏之萬卷樓,州守,聲國。

    高氏之稽古堂。

    水部,承埏。

    而法宋樓書目,則明經沈氏也。

    名,嗣選。

    兵燹以後,浸多散佚,其巍然獨存者,惟曹氏之采山亭矣。

    侍郎,溶。

    負笈者必以是為南面百城雲。

    志典籍。

     四書大全、易經大全、書經大全、詩經大全、□秋大全、禮記大全、性理大全、通鑒綱目,又章正宗明倫大,又章正宗明倫大典、文公家禮、儀節王小學、史斷、五經旁注、儀禮注疏、書經注疏、詩經注疏、禮記注疏、榖梁注疏、公羊注疏、資治通鑒□,明一統志、射禮纂要十、爾雅注疏、醫書為善,陰。

    骘、事文類聚、龍飛錄、孔子祀典、孝順注疏、南溪書院記。

     以上諸書,藏儒學,久巳散佚。

     越絕書。

    兵法二篇、養魚經、俱範蠡著。

    伍子胥八篇、雜,家。

    十篇,首一卷,兵家。

    嚴助四篇、儒,家。

    莊夫子二十門四篇、嚴助賦二十四篇、朱買臣賦四篇、□□集、陸集、殷堯□詩一卷、宣公奏議、□,德輿序。

    翰苑集十卷,章處,原纂。

    制诰集十于□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膀子集直二卷,别集文賦表狀十五卷、古今集驗方備舉文言三十卷,青囊經、以上,俱陸贽。

    讀易管窺、衛,謙。

    化南集二十卷、謝,炎。

    都官集三十卷、治說下卷、廬山記、以上,俱陳舜□。

    周官通解、經史旁聞、中興要覽、俱聞人,宏。

    宏呂聖求集二卷、呂渭,老。

    附韻類事、錢,諷。

    三辰通載錢如璧,文章奏議。

    五十卷、禮記集說、俱衛,湜。

    帝王總要、湖山污漫集、趙,孟,僩。

    後樂集、衛,泾。

    過耳集、衛,涪。

    班馬字類、廣于祿字編、漢隸字源、俱婁,機。

    竹野詩集、禮經會元、俱葉時。

    □齋類稿,李曾伯玉,照。

    新□。

    齋類稿、李曾伯。

    玉照新志、揮塵錄、俱,王明清。

    玉楮詩集、程史讀。

    史稱志、愧郯錄,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俱,嶽其珂。

    易傳大義、西溪漫稿、俱,鮑恂。

    莅政戒銘、殷,原,善。

    桂宇集、張,翼。

    希賢集、沈,??。

    聽雪齋稿、孫,固。

    始豐稿、孫,夔。

    九山集、呂重,庚。

    易裨林。

    以上未分邑至,統隸嘉興。

    呂文□公集,十。

    卷、介庵集、通鑒綱目續編、考正俱呂原,項襄毅公。

    年譜、襄毅公集、九柏存稿、呂常東湖遺稿、屠,勳。

    嘉興府志。

    □鄒,衡。

    梅莊集,□東溪遺稿四卷,紀行錄,陳,咨。

    □溪集、孫,玺。

    竹稿、施,奎。

    求志齋言,陳草瀚檇李英華,朱翰。

    秀水縣志、一載經編,一周編宗編,一黃洪憲顯。

    秀水縣水利考、林,應亮。

    浔陽餘稿四種,戴,經。

    石雲家藏集、沈,咨。

    菁□集選,四,音。

    存稿、俱,範,言。

    蘭晖堂集、屠,應,峻。

    嘉樂堂集、嘉言便錄、俱孫,植。

    绀珠經趙,瀛。

    備倭圖記四卷,曆代市舶□一卷,征苗圖記。

    一卷,遊覽圖說,俱,蔔大,同。

    河圖,洛書考、三極圖說,俱,張綸。

    尚書講意。

    呂,穆。

    彭比部集二十二卷,彭辂,雁湖釣叟。

    自在吟九卷,王,周。

    神相編,吳,緝。

    嘉禾平寇錄,趙,轺。

    衡門集。

    鄭履淳。

    小司馬奏草六卷,二路記六卷,列卿年表,考定輿地圖。

    十卷,今獻備遺八卷,俱項笃壽雲陽遺稿。

    郁泰,史學。

    要義四卷,經學要議四卷,俱蔔大有班馬,異同??園。

    近草一卷,巢雲館詩記,鴻星卦論,俱,沈。

    啟,元。

    少嶽山人詩集。

    項元淇。

    青藜閣初稿三卷,往哲列傳,以上,戚元佐。

    寶論閣集八卷,錦囊瑣綴八卷,俱姚弘谟。

    水一竹居集,四卷。

    杜律雜著四卷,俱鐘,一元。

    輿地圖志。

    沈元華。

    陳子吉集四卷,陳九,德。

    文蔚編四卷,墨蛾小錄。

    俱吳,繼楚山。

    秋集七卷,放白鹇集六卷,俱蔔早乂。

    煙雨樓志。

    尚友堂集。

    三過堂集。

    俱,龔,勉。

    歸省述,沈,自邠。

    樵溪集。

    張,服采。

    尚元草,姚,充。

    朝野彙編。

    屠,叔方。

    吾美堂集。

    行戌稿,陸沉漫草,溪山堂草,俱沈思孝。

    南台奏議,陳亨,□。

    兩台奏□。

    黃,正色。

    碧山學士集二十卷,左傳釋附十卷,??軒錄四卷,朝鮮典志。

    老子解,皇明文憲。

    離騷解,學易詳說二學,詩多識。

    俱,黃洪憲。

    沈氏學弢。

    春秋集,士彙林并,沈堯尹。

    安平鎮志十一卷,漕河通考四。

    十五卷,畎北河紀略十四卷,漕河議,俱黃承元。

    易象管窺十卷,春秋翼附四卷,俱黃,正色。

    快雪堂集三十卷,馮夢祯。

    世清堂遺稿,朱廷,□。

    澄遠堂彙稿,李,應征。

    文在堂集。

    陳,萬言。

    吏隐齋二稿二十卷,聖學紀要二卷,聖政紀要二卷,左陛紀略。

    四書貫義四卷,俱陳,懿典。

    六欲軒稿六卷,救荒議,俱賀,燦然。

    潛初子集十二卷,三縣經界,錯瓖圖說,俱嶽,元聲。

    書法雅言,項,穆。

    南州書說,元經訂注,南京都院志。

    南州集二十卷,豫章全書,徐,必達。

    恬緻堂集。

    畫,媵。

    紫桃軒雜綴四章,六硯齋筆記十二卷,雅笑錄十二卷,俱李日華。

    宣雲記,山海記,粵遊記,視學頌,俱,曹憲來。

    介石堂集。

    朱國祚。

    曼寄軒草,朱,大啟。

    寫山樓近稿。

    李肇,亨。

    庶物異名疏三十卷,文章緣起、續緣起,析酲漫錄。

    泉南雜記,年譜,韻編統譜,異姓譜,異魚贊,粵事抄後,述異記,藕居士詩話,李杜志林,□秘初函,椽史,列卿表,演禽玉鏡,越遊草,石經,草棠集,俱陳。

    灌國史四卷,陳,詩。

    呼垣日記,學易堂筆記,俱懋仁教,頃項樂谟。

    秀州百詠,許恂,如。

    蒙吉堂集,蓮花幕記兄隻齋。

    集,十六國春秋,後梁春秋四卷,俱姚□磷。

    焚餘集,律例,柝。

    微例,柝微二十卷,折肱漫錄六卷,評輯 薛立齋内科六卷,俱黃承昊。

    項襄毅補記,項,承芳。

    甯攘編十卷,項,鼎铉。

    春秋彙編,易就六卷,并,徐世淳。

    從信錄,三朝從信錄,俱,沈國元。

    群書秘簡,高氏詩選英華,高道素,高承埏。

    清權堂稿,沈,德符。

    廣諧史,陳邦,俊。

    栖老堂集,醫藏目錄,俱般仲春。

    桤國詩草,全,兼。

    竹浪齋詩集,徐,弘澤。

    奕可齋詩集,徐,柏齡。

    三仕草二酉草,漫草,秋閑草王,庭。

    二,古今歌選。

    赤鳳髓三卷,綠绮新聲五卷,勝情集,曆朝酒歌十二卷,追和仝唐酒詠六卷,和陶四卷,閑雲稿,青蓮觞詠二卷,香山酒頌二卷,茹草編,唐宋元明酒詞二卷,野人清嘯二卷,騷壇秘語二卷,海外三珠四卷,俱周履靖。

    聚順傳芳錄,窦,文卿。

    紀文類編,世旌孝義集,窦,文照。

    可經堂集,徐,石麒。

    蒼雪齋稿,李士标。

    希聖堂講學錄,範,光,燮。

    南宋文選一百卷,尚書沈氏傳,尊孟小傳,法宋樓書目四卷,飛神傳記二卷,惜陰雜錄十卷,弋獲編,咫聞錄,儉娛堂集,并,沈嗣選。

    身易實義,沈廷,劢。

    象林,皇極統韻,陳荩谟。

    顔子彙編,高,陽。

    性教參同也。

    讀史綱要,進善寶訓,孝行傳心,并,張天柱。

    敬日堂詩稿,張天植。

    原□初編,金匮要略注,并,徐彬。

    李司馬凱旋詩集,嘉蓮詩集,範正辂,編輯。

    釋會章句十五卷,釋光範。

    黃檗心要釋希運。

    注解,華嚴經八十一卷,二,長水法師。

    竺雲語錄,釋景昙。

    了庵語,錄,釋清欲。

    雪廬集二卷,克,新。

    西白語錄,釋,萬金。

    法舟語錄,釋,道,□。

    冬溪内外集,釋,方澤。

    黃葉庵詩,釋智,舷。

     頒賜藏經六百。

    七十八函,安,置楞嚴寺。

    經典一十五種。

    藏,闆精嚴寺。

    經典一十種,藏闆東禅寺。

    石刻金剛經楞嚴寺,龔勉置。

    方冊,藏經全部,六千三百一十卷徑山藏闆,楞嚴寺通流。

    金剛直指,張天植。

    古今禅藻集二十四卷,釋正,勉輯。

    香奁稿,桑,貞白。

    雲和閣詩,百花詩史。

    并歸淑芬。

    古文八種:攬勝集、放梅亭選,甲子集、還醇集、瑜亮集、并,姚靖。

    感應篇新注,朱,律久。

    懷寓堂詩。

    高佑,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