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楊墨,則楊墨之深,易偶經也。
唐宋以後,文章詞賦之流,接踵比肩,而程、朱獨辟佛老,以佛老之深,更易偶經也。
物有偶則勢不尊,欲成其尊,務去其偶。
一二祖神武冠古今,而廣厲學宮,其尊六經也,不啻揭之日月,一切非聖之書俱報罷,都人士兢兢奉功令,通經學古,肩巨樹奇,皆由茲途以出。
即有闳覽之士,淹通之儒,博窮竹素,悟涉禅玄,不過聊用以助其筆端,豁其塵鞅,未有敢跻之與六經并道者,至今而大異矣。
莊、列、申、商諸家,無不戶誦,而易、詩、書、禮、樂、春秋,有不庋之高閣者乎?竺乾龍藏,玉笈靈寶,莊嚴如球璧,而諸儒先說經之言,有不涉若嚼蠟者乎?甚者制義之制,本以說經,而謬悠恣睢,弁髦傳注,且掇拾諸子二氏之餘唾,以為□舉,尊經之謂何?此其弊蓋不在愚不肖,而在腎者,一似百和,忽檢押而假圓通,何怪乎嚣淩競詐之風,在在而有也。
李侯建茲□,而以尊經名,其意固深遠矣。
諸士其深維侯意,更相勉以通今學古,複先民之典則,無徒沾沾豔言科第為報率哉。
侯治邑六年,循良之政,不易縷舉,而尤加意文獻,重修儒學創纂,邑。
乘語,其馮祭酒記、黃宮詹序中不具論。
李侯名培,巳醜進士,山東利津人。
沈義倉碑記 陳懿典 嘗謂海内元元大命,懸之天子,保之守令。
夫守令者,入奉皇仁,出撫蒼赤,凡闾閻疾苦,凋瘵兇荒,靡不家視而子恤焉。
故十二荒政,載在周禮,犁然甚詳。
于時裡黨相收,州闾相恤,而世祿地主之賢有力者,複以其利相給。
坐是饑民縱國全活,邑不蕭條,雖天災時有,鮮不以人力得之。
則常義倉創建所從來巳。
先是,萬曆丁亥苦水,則膏腴變為洪荒漂蕩之區;戊子苦旱,則水田盡屬黃茅白葦之塲。
天下比數大歉,而東南特甚。
時益流離遍野,餓莩盈途,幾不免雲漢孑遺之歎。
有司具狀以聞,賴皇上臨朝歎息,出内帑金,遣使東來,賬貸旋發,德音風厲宇内。
有能助赈者予之爵,卒無應。
而太學沈文銳仰承曾祖沈公本于止統,歲饑,捐米三千三百石,赈活宗黨親朋百姓無算。
荷敕褒獎,義志遂慨,捐米二千,以療饑衆。
施由親始,□族為先,複捐田三百畝,以廣。
積貯于永久。
随授光祿,食天子報。
方光祿經始時,幽适,渤海。
李侯拜命下車,欣成盛典,議以為天下事非振舉,之難,難在。
綜理難在钤轄,必人與法相權而行,庶幾乎千百年,儲蓄無。
窮之利。
乃計田三百畝,歲人可三百五十石為常平。
需。
又為擇便民倉左隙地,創屋十餘楹,為積貯所。
猶,以義田。
本為小民,而朘削祗為利薮。
更推裡中老成,心計者,如吳。
佩陳潞,俾曉知冬收春散,時平則權子母而出息,歲兇則料。
戶口,而均施出入有程,登耗有額,歲上其籍,于官府,迄。
今不五六年,而廪中粟且以千餘計矣。
仁侯即覃恩,流膏乎,設不得慷慨伏義者窺左足而先應,勢必不能出錢谷于素封囷藏中,而備堯湯所不測之虞。
沈君即捐赀不以芹,非師智乎?慈父母之極思,而借權于雷厲風行之振作,亦未必澤旁及而制經久。
且侯善政,非獨于此也。
頃者聖天子轸念民瘼,慮切有裨,俯俞廷臣,請诏天下州縣,各立社倉數區,以便赈濟。
侯即欽承德意,盡心區處,務期實惠浮于一邑,令甲垂于千載,與沈君義倉并垂不朽,深得古救荒之遺意。
今侯治行為天下第一,不日且玺書内召,必善推其保字一邑者,廣被天下,甯有窮哉?今侯行矣,嗣後地方脫有水旱災傷,生齒不保,如昔年丁亥、戊子之厄。
當斯之際,除義積貯散給而外,倘豪門大戶,問瘠溝中,得如沈君者數人,各割巳所有,以助公家所不足。
而新令尹者,又心侯之心,踵侯之績,力于赈民實德,毋襲常平之虛文,則其助國家緩急,資億兆生養,以纾九重宵旰之憂者,豈小補之哉!不佞既嘉沈君光祿之賢,又頌我父母靡疆之德,敬矢言勒石,以俟觀風者采焉。
嘉興新築運河石塘碑記 陳懿典 我郡地界吳越,古稱就李,在宋為秀州路,洪武初定為嘉興府,則浙藩之門戶也。
北接蘇之吳江,西折抵杭,驿路幾二百裡而遙,号稱孔道。
益自國家建都北平,水程由路通而達潞河者,自江漢外,惟是武林溯江淮,涉黃河之一脈,而我郡實為發端。
江、浙、閩、粵、楚、蜀、滇、黔,纖挽無不由茲途者。
而漕艘尤為吃緊,則運河之重可知矣。
重運故因以重運道,重運道不得不重運塘。
舊者多系土塘,間有石塘,歲久漸圯,加以淫渣時作,往往崩壞,風雨晦冥,不獨望洋無畔,抑亦胥溺接踵。
然人情苟幸無事,每置不問,即議修築,徒責小民補苴支吾而巳。
此無他,非常之原,慮始為難,一遇興作,動憂費巨。
苟信必然之畫,則又不恤民力,騷然督索以取快。
孰有真心擔荷,細心區畫,如理家事,力,省。
事集,不數月而建百世之利者乎?郡守吳公來莅我郡,往來瞻顧,慨然以築塘為巳任,周咨握算,不遺餘力。
然後請于中丞水大夫,聚材鸠工。
始于壬子七月,迄于十月告竣,如砥如帶,見者無不驚異歎息,以為百年之功,成于閱月,相與歌詠之。
然人但見公成之之易,而抑知公所以成之之難乎?夫舉大役者有三難:曰議費,曰議材,曰議人。
初塘之估也,拟八千金有奇,而僅止秀水北塘,其秀水之西塘及桐鄉、崇德不與焉。
今公親相度其緩急,可仍可補者,與必新建者,估減其半,而塘加倍。
此即主人自程量,其百堵之興不啻也。
故取足修河歲額,不複别措毫厘,加以商民樂輸一節省其間,故大工興而民不知也。
此其所難者一。
築塘必用木用石,故事用木多而小,今議減什之三而增壯。
又檄淮解之官,即領镪買木于瓜儀,材皆中程,而直甚平。
往者石工與藏吏相表裡,價入手而石不時至,稍急之,聊以細石點綴數丈塞責。
今命官親詣石山,頒式定值,先給半價,令其方舟而來,驗收如式,即全給石戶無不欣欣樂赴,更番如織,石至不勝收,因利乘便。
此其所難者二。
佐領幕僚,幹局不同,用非其任,與用違其才,皆足敗事。
公于諸屬吏衡藻有素,檄某某主某區,檄某某分某區,甚至曳裾朱門者,留之以竟其用。
人各樂于用,用各當其才。
此其所難者三。
公兼此三者,而又蚤夜調度,角巾小舠,躬自程督,又置飛騎持幟,分道馳驗,或有怠緩不事事者,法無貸。
總作以督分作,分作以督夫匠。
功過明于前,賞罰信于後。
天下事盡如公運籌,一指麾則定矣,況運塘哉?凡天下事,讓者難于任,任者難于真。
真心所萃,颠末巨細,皆井井胸中。
故雖犯天下之難,而及臻厥成,晏如也。
公真心治郡,宏猷大伐,未易更仆,一再持漕議,抗言以免民運,東南賴之。
重建學宮,廣厲作人。
士瞿然顧化,得隽獨盛,條規凜凜,赝冶盜鑄,鹹伏其辜。
靡麗輕俠之薄俗,為之丕變。
田賦之繁,苦心均調,士民并受其福。
至于往歲,憂旱步禱,甘澍立應,至誠格天,何難平地哉!諸不具論。
論塘之功,跨省直,曆三邑。
秀水北塘一千四百八十八丈五尺,西塘九百五十一丈六尺,桐鄉塘二百一十五丈四尺,洩水洞五座。
崇德塘三百六十一丈二尺。
三縣共計修築新舊塘三千二十七丈七尺。
吳公名國仕,甲辰進士,直隸休甯縣人。
鼎建弘文館碑記 陳懿典 昔唐太宗置弘文館,增學舍千二百區,延英佐理,斯唐貞觀之風,稱郅隆焉。
明皇留心儒術,簡博士鄭虔主之,茂育之化,蔚然盛美。
國初,弘文學士之銜,名位清要,劉文成亦辭封拜而就列,雅欲勸聖朝尊經重道,良意可師。
今郡守創建試第,取其名顔之益昉諸此。
我嘉西枕會城,北彙吳淞,西南則苕霅環帶,才薮鼎峙。
宣德四年,分增屬治,譽彥輩起士大夫德貌彬郁,不亞鄒泗。
先是莅茲士者,欣瞻彙征之盛,而憚于鼎造,因而避勞。
雖國家射策巨典,迄無定宇。
故事,督學較禾,權借大察院為棘闱,浩費帑藏,葺塈鸠工,煩累浃旬,不即告竣,未免嘩騷貿戶,冒破夤奸,試畢給散,薪木化為敗物。
三載間,科歲接踵,再興再廢,殊足扼腕。
他若上言台堂,課諸提調季試,或值繡衣出巡,勢必徙之黉宮廟刹與郊外五賢祠。
密窦斜扉,固嫌瘦弊,而岩樓頹壁,複驚履水。
當事者憂之,恒念露台百金可惜,此院千金不可不捐也。
郡守鄭公,德業豐偉,躬荷斯文重任。
惟議中吳乃江南三輔,藝苑曠阙,實刺史之責。
詳審經畫,惟按察荒址,系世廟禦倭郵署,修之不赀,棄之無名。
毅請改數堵,規格整饬,洞開諸門,奎輝映藹,烏斯革,翚斯飛,君子攸跻。
二百餘年諸子衿,一朝頓見漢官威儀,莊嚴靓麗,猗欤盛矣。
是役也,先割俸與贖,為七邑令尹倡二三幹掾,分董其勞,與之商便利,厘蠹孔,一切土木,平準勿擾。
至于犒匠既禀,嘉惠殷渥,以故輿情歡躍,願言子來,此誠悅服之明效也。
崇尚風教,剛亮敢為,攬其政治文章,甲于薄海,不啻一代風雅之主。
昔翁家次公遷沛郡,興鄭陂,令聞籍籍。
而公為鴛湖長,力扶文運,使讀書,稱登堂八室,紀絕學而宗薪傳,流澤卓邁,更何底欤?公相宅蔔吉,始于春王正月,交夏仲而告阕,止四閱。
月耳。
不百日而談笑就功,一何異,似。
靈劈斧哉!都人士奇公鼎樹,若有神助。
與周召營洛,配天媲隆諸弟子員朱治□等,請之直。
指鄧君乞餘言,以二勒垂名業,異日彤庭采郡乘書,某二千石賢,著其績為不朽。
公為功宗,皆實也。
餘實欣附而志其略雲。
蔣侯祠記 姚思仁 餘猶子孝廉,讀書祥符僧舍,常述寺中伽藍神蔣侯極靈,餘耳之熟,而未悉侯何以靈也。
茲重建侯祠,猶子計偕人都,乞餘為記。
因閱宋牒文并王目牧叙,知侯杭人也。
兄弟三人,由本富,共為善,廣積米谷,遇荒歉即平粜焉,且聽籴□自量,故稱蔣自量雲。
宋宣和間,方臘寇杭州,侯率家拒之。
寇平,部使者上其功,未及祿而沒。
沒後現夢于鄰家,謂上帝因平粜拒寇功,牒為木坊上地。
人未盡信。
次夕得夢甚衆,土人即故宇為祠祀焉。
有臨安尹韓,疑為淫祠,命撤之。
侯忽憑其家人索故宇,韓媿謝,為徙基鹽橋上,且聿新之。
嗣是禱者如市。
嘉熙丁酉,杭城旱,郡侯夢黃衣告曰:禱用蔣自量名即雨。
尹如其言,果大雨。
又城中火,忽現蔣相公旗号,火遂熄。
甚至火逼橋側,祠上現出侯像,風回燎止。
丙戌歲,江潮齧岸,沿江之民禱于侯,得免漂蕩者十之七。
其佐神張判官、朱三耆,靈應尤異。
鹹淳三年,有司奏請賜廟額曰廣福。
又六年,盡封為侯。
此侯之靈于杭者也。
吾水祥符寺前有出路,為元時貴人所占,因從曲徑借道于水□西。
國朝洪武丁巳,寺僧信傳呈複此路,寓侯廟祈禱,願□侯為伽藍。
及路複而祠未建,有三人者,從杭買舟抵禾,至二塔失楫,引舟子入祥符,則楫在殿中,三人忽不見,止遺包帙,有簽經,據之以蔔,無不響應。
此又侯之靈于嘉,而祠所由昉也。
歲久漸圯,寺僧真淨如潮矢願修葺。
裡中文學陶式忠首倡,乃弟元晖中丞為文,告諸檀信,衆皆樂施。
鸠工數月,登疏者十隻集二三。
淨又年邁,不堪拮據,潮獨捐赀那貸,刻期落成。
祠柱故用木,易之以紫,石甃益材,程鋪鎏漆,無不緻好。
夫天下神宮梵宇,必俟衆而成,今無庸衆而成也。
潮心苦力殚矣。
餘因謂世之祀神者,以神靈也。
使神不靈,而所禱不應,即锱锱铢铢而告之衆,且積歲□月不可得。
今何以樂施者衆,獨任者又甚捷也?非侯之靈足以鼓動人哉?餘益信猶子之言非謬矣。
是為記。
重修儒學碑記 馮夢桢 吾秀于江以南稱名邑,而學稱名庠,相傳踞地最勝。
自嘉靖中,地師某者,用四壬寅月日,辟鳴陽門于甲方,而科目益盛。
自後掄魁于鄉及禮闱者相踵矣。
近代官翰林者尤盛,幾與南直之昆山、華亭,閩之晉江,浙東之鄞相埒。
雖餘之不肖,亦濫竽諸君子之後,豈非地氣使然耶?而數年來,至無有一人登名鄉書者,抑盛衰有時與?或有待與?萬曆辛卯春,李侯培以名進士來令茲邑,上丁釋萊先師。
于時黉宇圯敝,殿堂門庑,幾不蔽風雨,侯露冕卒事。
又明年,汪君文璧以乙榜署學政,至則銳意振铎,顧講堂傾甚,不能居,寄青氈于天甯佛閣。
侯矍然勿安,乃議新之,而苦于積歉,民之勿國,學于何有?不得巳,出俸錢,捐贖锾,補綴萬方,始易飄搖而輪奂,侯之用心良勤矣。
侯生齊魯,于文學,自其天性下車迄今,以經術緣饬吏治,補偏剔蠹,庇良法奸,百裡之内,安于複盂。
其政事之卓卓者,未易指數。
修學故政之大,在侯則細節也。
于是汪君介、李生衷純、嚴生可卿走書白下,以麗牲之石見屬,餘安敢辭?餘念十七充邑,諸生惟時講誦何書,遊息何處,與事何師,群何友朋氏族,而貌宛然,記憶如昨日事耳。
然微聞近者膠庠間禮教揖讓,少衰于昔,新學小生至與先生抗,坐不隅,行不随。
最下者倡優為偶,而酒食為囮。
此豈盡然?萬一有之,視三十年前有朱弦疏越之歎矣。
餘願遊于斯者,甯拙無華,甯固無佞,力修其根本,以無負李侯與汪君作興雅意,則善之善者,至恃地靈徼寵榮,儒者所薄,餘不願為諸士述也。
是為記。
楞嚴寺初建禅堂碑記 馮夢祯 秀水縣治之東北,有梵刹曰楞嚴,宋長水子璇法師說楞嚴于此,感天雨花之瑞,故以名寺。
嘉靖間,郡有倭變,修火具于此寺,災焉。
後吳氏佃為别業,而其址益廓,朱樓翠樹,照映城隅,尊酒嘯歌,别有一番景象。
達觀可禅師過此,作詩吊之,有明月一輪簾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之句。
無何,寺址歸僧。
時予哭先君子歸,與聞興複之議,而吳氏蒙孫惟貞複推施址外地八畝,以廣般若之幅,豈非賢哉!于時豫章密禅師,達觀師之上足也,須發方堕,氣宇如龍,直欲搏取虛空,踢翻大地。
而達觀師故以興複因緣委之,曰:汝新出家,福緣未足,宜保任此事,他時後日,光明有在。
師唯逐慨然經營之。
衆議欲先佛殿,計其資當二千餘金,取之檀那,未易卒辦,而僧衆又卒無所即安。
師曰:不若先禅堂以安僧衆,而後徐圖大殿,不亦可乎?衆曰:然。
時尚書陸公光祖、副使包公柽方與師方外交甚笃,各捐厚赀助之。
遂以甲申秋七月始事,為禅堂三楹,禅堂之前為旃檀林,又前為休夏堂,左右各一室副之。
禅堂之右為廚堂,廚堂之前為齋室,又前為且過堂,其後為庫司,又後為浴堂廁室。
以次年乙酉夏四月畢工,規制爽垲,俨然于衆叢林。
而禾嘗持疏募一錢于人也,乃謀之不佞曰:禅堂之功,賴陸、包二公,乃善信協力,幸有成矣。
大殿之費,宜三倍于此。
不能不仰,于。
十方?子其為吾告之。
不佞欣然點筆,作數語為勸。
而十方檀那,久向師名,德其聲,不踁而走。
逾月之間,信施雲集。
會邑大夫陳侯以病卒,而奸民乘之,造為飛語日:楞嚴之工,實不利于縣治。
遂暫為休工夫。
艮維宜高,少習堪輿者宜知之。
陳侯為政循良,天實奪之,以禍赤子,楞嚴何為?況楞嚴之廢,僅二十餘年,其前固與縣治無恙也。
奈何,籍口。
師曰:不然。
世間一切事,俱有時節因緣,或者諸佛世尊,将以大殿之工,待後之有福未可知。
彼猶此耳,道人何心哉。
于是,師方欲杖錫從。
達觀,師子方外,行有日矣。
乃也持一帙示不佞曰:此道人所以經略楞嚴,與所以守之者也。
不佞讀一過,見其經畫周祥,而為慮甚,凡十條。
其所最加意者,住持之職。
嗟乎!古之住持,俱明眼尊宿,以故俨臨人天,四時供養,不為分外。
今則有戶籍之民耳,奈何可責以住持佛法哉?師之與楞嚴,所謂見孺子人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徒役方便以出之,而從而救療其疾苦焉,亦不敢欺其意者也。
初,寺東西各有銀杏樹一株,枯死者數年矣,師至而複活。
楞嚴之興,此其兆與!因以師命作禅堂記。
楞嚴講者所居,其有禅堂,自師始。
有志世守者,其毋使斯堂為告朔之羊也哉。
嘉興府新建真教寺碑記 馬化龍 教之入中國,不詳所自始,世鮮有通其說者,而習其說者,複不能自通,第以膚淺鄙俚之見文之,故寝以失其初意,而承訛襲舛,真泒之淹目久矣。
夫其教原本西域,國自為俗,流入華土,各仍其世而守之,用以無忘厥祖原,非故标一異幟,庸以自别于齊民為也。
其俗敬天尊主,樂善好施,而歸本于清身心,戒雜穢,不事巫祝,不設神像,不化錢楮。
其人相見,則以其語自通,藹如一家,有無相濟,适萬裡可無齋焉。
有經三十藏,有篆草隸法,率龍文鳥迹,不可測識。
其清淨頗類道氏,而無其鍊形服氣之誣。
其輪回果報之說,又類釋氏,而無其泡影。
山河士苴,名義之幻。
又率家詩戶書,誦法孔子,冠進賢者,後先相望,無一人持梵空門,受符玄簏者,其所趣向,大較可睹矣。
畢鄙者流,墨守其師說,而弗軌于理,弟于飲食起居,織細瑣屑之末,排異教,□寇雠,争是非,如聚訟,而人乃群起訾之。
譬則狐禅自堕,旁道争鳴,甯讵得執為口實雲者。
我高皇帝龍興,征本教鄭阿裡等十一人,命儒臣譯其曆,特為置司天監。
文皇帝嘉米裡哈隻之誼,賜以玺書,特示旌異。
金瑩璧潤,炳如日星。
豈非以其說有裨王風,而實無所戾。
吾儒之旨,良亦有足述者乎。
今其經具在,令得譯如華言,以昭示宇内。
宇内傳而習之,即不得與丘索諸彜訓,鼎立班行,抑何至出梵音符咒下?矧民俗江河,至今日而澆漓極矣。
妄希天綱之疏,罔顧民彜之重,巧僞朋生,一室胡越,又何如人?遵是教而養忠愛之誠,複親遜之化,不私其赀,不忘其本,猶有得于胞與之度,而曠然見古初之遺哉!教人獨杭省為最蕃。
杭故有真教寺,宏麗甲天下,其衍在禾郡者,久阙表建。
今教人馬仲律等捐金貿得隙地于治東之通濟橋南,稍仿杭制而起建,以宣敕谕焉。
締造既竟,白之先後,郡守劉應钶、車大任兩侯,欲得垂之貞珉,列之郡乘,以杜外侮,為子孫焚修計。
餘适落拓此地,得闡揚而論說之,俾朝夕于茲者,鹹昭然通其大指,而因以曉流俗之人,使斯教永無晦鉵,則茲舉也,即與諸琳宮貝阙并峙不朽可矣。
創建仁文書院記 車大任 餘不倿,自束發受讀,知檇李為人文淵薮。
頃以辛醜秋領郡,濫竽此中,則目睹諸青衿循循雅饬載道之器,乃躍然歎曰:文運本之山川,淵源得之師友。
今天下無一郡無書院者,檇李固首藩名郡,獨茲缺典,作人之謂何?嘉興鄭君亟圖之。
鄭君因謂:某自戊戌秋建預備濟衆倉于天甯寺之東偏,思既富方谷,有司事也。
業鸠工聚材,議于倉東隙地為一畝之宮,以待諸生,巳而弗果。
乃餘不揣,亦力主鄭君前議,又弗果。
今年夏,鄭君乃于西郊外三塔寺上遊蔔其地而得吉喜焉。
厥而孔陽盈盈,一水龍蟠,遺脈猶有存者。
工成而落之,顔曰仁文書院。
外為大門、二門各三楹,又為堂三楹,又入為堂五楹,中三楹,特于本朝廟祀四先生而祗奉之,标示正脈,統一聖真,甚盛舉哉!且地由捐俸,力不煩民,花竹池亭,斐然淇澳,而營繕成于不日,典史朱文采之功居多,鄭君遂屬餘紀其事。
餘惟天地間理一而巳,自其渾然□體而言,謂之仁,自其燦然昭列而言,謂之文。
仁不可□至,文先之;文不可忘本,仁主之。
仁文非有二也。
顧世之治道,□者岐矣。
竺乾、柱下、門外之敵無論,即号稱知學者,玄默以馳心,而象數罔究,玩物以自喪,而性道木□。
甚有陰二氏而陽排之,是室中之戈也。
夫求仁者,舍知行無從人之路矣。
知行豈有二哉?造化之心不可見,而于吾人見之。
仁者人也,人而不仁,生生之理滅矣,何以文為?辟之手足痿痹,孰持孰行?而元氣周流,四體自貫。
又辟之,果核未種,生理中含,而根莖枝葉,發露殆盡。
仁以貫通乎文,文以發露乎仁,總之所以學為人也。
自世俗觀之,書院之說,以文會友而巳耳。
不知其仁也,則胡不于聖門求之也?吾夫子謀道論德于洙泗之濱,諄諄惟仁是訓,因材而笃,道脈心源,開來繼往,功莫大焉。
迄于今,有嚴辟雍,王祀一堂,師徒其鹹與享之。
祀典定于春秋,達諸天下,而萬年如一日矣。
秦漢而後,聖遠年湮,至宋濂、洛、關、閩諸大儒始表章之。
至我朝四先生益闡揚而光大之。
頃得旨廟祀孔庭,環橋門而睹聽者,耳目一新,駿奔愉快,信以揚昭代鄒魯之風,啟後人鬥山之念也巳。
夫河東雖不著書,而時錄心得。
若餘千以敬為主,新會以靜為主,文成則一,以緻良知為主。
要而論之,殊途同歸,莫非仁也。
或曰:薛胡踐履,醇笃,似專于行。
陳、王天資穎拔,似專于知。
嗟乎!知行豈有二哉?其緻力之不一者,所人之途,而得力之無不一者,所至之域。
一者,何也?曰:仁也。
豈惟四先生為然,由宋儒以上以溯夫孔子,亦□往而不一哉?四賢一心而巳矣,二視乎知行,所以誣四賢,是誣仁也。
今書院建在長水塘之濱,知逝者之如斯矣。
諸生亦知夫水乎?是水從天目山而來,其源一了。
其支流檇李,東通練浦,會于滮湖,散溢于漢魏二塘,凡數百裡有奇,即此源之散溢也。
其會歸則回環往複,直至黃浦而出海,即此源之會歸也。
若曰源不在是,而疑其為二水,豈非不察之過欤?河東、姚江四賢之學,無問其知與行,而各就其力之所近,無不以仁為宗。
生則遵十哲之言,沒則享兩□之奠。
總之,濂洛關閩,源流洙泗,亦如此水之未嘗有二也。
有志于仁者,因委求源,以完吾人生生之理,其可謂門外之敵耶?抑甘為室中之戈耶?無亦效法四賢真知力行,直追聖門之一脈,甯為樸,毋為華,甯為拙,毋為巧,甯呐然不出□,退然不勝衣,而必不可使寤寐之慚于衾影;甯博不窮二酉,業不奏一□,而必不
唐宋以後,文章詞賦之流,接踵比肩,而程、朱獨辟佛老,以佛老之深,更易偶經也。
物有偶則勢不尊,欲成其尊,務去其偶。
一二祖神武冠古今,而廣厲學宮,其尊六經也,不啻揭之日月,一切非聖之書俱報罷,都人士兢兢奉功令,通經學古,肩巨樹奇,皆由茲途以出。
即有闳覽之士,淹通之儒,博窮竹素,悟涉禅玄,不過聊用以助其筆端,豁其塵鞅,未有敢跻之與六經并道者,至今而大異矣。
莊、列、申、商諸家,無不戶誦,而易、詩、書、禮、樂、春秋,有不庋之高閣者乎?竺乾龍藏,玉笈靈寶,莊嚴如球璧,而諸儒先說經之言,有不涉若嚼蠟者乎?甚者制義之制,本以說經,而謬悠恣睢,弁髦傳注,且掇拾諸子二氏之餘唾,以為□舉,尊經之謂何?此其弊蓋不在愚不肖,而在腎者,一似百和,忽檢押而假圓通,何怪乎嚣淩競詐之風,在在而有也。
李侯建茲□,而以尊經名,其意固深遠矣。
諸士其深維侯意,更相勉以通今學古,複先民之典則,無徒沾沾豔言科第為報率哉。
侯治邑六年,循良之政,不易縷舉,而尤加意文獻,重修儒學創纂,邑。
乘語,其馮祭酒記、黃宮詹序中不具論。
李侯名培,巳醜進士,山東利津人。
沈義倉碑記 陳懿典 嘗謂海内元元大命,懸之天子,保之守令。
夫守令者,入奉皇仁,出撫蒼赤,凡闾閻疾苦,凋瘵兇荒,靡不家視而子恤焉。
故十二荒政,載在周禮,犁然甚詳。
于時裡黨相收,州闾相恤,而世祿地主之賢有力者,複以其利相給。
坐是饑民縱國全活,邑不蕭條,雖天災時有,鮮不以人力得之。
則常義倉創建所從來巳。
先是,萬曆丁亥苦水,則膏腴變為洪荒漂蕩之區;戊子苦旱,則水田盡屬黃茅白葦之塲。
天下比數大歉,而東南特甚。
時益流離遍野,餓莩盈途,幾不免雲漢孑遺之歎。
有司具狀以聞,賴皇上臨朝歎息,出内帑金,遣使東來,賬貸旋發,德音風厲宇内。
有能助赈者予之爵,卒無應。
而太學沈文銳仰承曾祖沈公本于止統,歲饑,捐米三千三百石,赈活宗黨親朋百姓無算。
荷敕褒獎,義志遂慨,捐米二千,以療饑衆。
施由親始,□族為先,複捐田三百畝,以廣。
積貯于永久。
随授光祿,食天子報。
方光祿經始時,幽适,渤海。
李侯拜命下車,欣成盛典,議以為天下事非振舉,之難,難在。
綜理難在钤轄,必人與法相權而行,庶幾乎千百年,儲蓄無。
窮之利。
乃計田三百畝,歲人可三百五十石為常平。
需。
又為擇便民倉左隙地,創屋十餘楹,為積貯所。
猶,以義田。
本為小民,而朘削祗為利薮。
更推裡中老成,心計者,如吳。
佩陳潞,俾曉知冬收春散,時平則權子母而出息,歲兇則料。
戶口,而均施出入有程,登耗有額,歲上其籍,于官府,迄。
今不五六年,而廪中粟且以千餘計矣。
仁侯即覃恩,流膏乎,設不得慷慨伏義者窺左足而先應,勢必不能出錢谷于素封囷藏中,而備堯湯所不測之虞。
沈君即捐赀不以芹,非師智乎?慈父母之極思,而借權于雷厲風行之振作,亦未必澤旁及而制經久。
且侯善政,非獨于此也。
頃者聖天子轸念民瘼,慮切有裨,俯俞廷臣,請诏天下州縣,各立社倉數區,以便赈濟。
侯即欽承德意,盡心區處,務期實惠浮于一邑,令甲垂于千載,與沈君義倉并垂不朽,深得古救荒之遺意。
今侯治行為天下第一,不日且玺書内召,必善推其保字一邑者,廣被天下,甯有窮哉?今侯行矣,嗣後地方脫有水旱災傷,生齒不保,如昔年丁亥、戊子之厄。
當斯之際,除義積貯散給而外,倘豪門大戶,問瘠溝中,得如沈君者數人,各割巳所有,以助公家所不足。
而新令尹者,又心侯之心,踵侯之績,力于赈民實德,毋襲常平之虛文,則其助國家緩急,資億兆生養,以纾九重宵旰之憂者,豈小補之哉!不佞既嘉沈君光祿之賢,又頌我父母靡疆之德,敬矢言勒石,以俟觀風者采焉。
嘉興新築運河石塘碑記 陳懿典 我郡地界吳越,古稱就李,在宋為秀州路,洪武初定為嘉興府,則浙藩之門戶也。
北接蘇之吳江,西折抵杭,驿路幾二百裡而遙,号稱孔道。
益自國家建都北平,水程由路通而達潞河者,自江漢外,惟是武林溯江淮,涉黃河之一脈,而我郡實為發端。
江、浙、閩、粵、楚、蜀、滇、黔,纖挽無不由茲途者。
而漕艘尤為吃緊,則運河之重可知矣。
重運故因以重運道,重運道不得不重運塘。
舊者多系土塘,間有石塘,歲久漸圯,加以淫渣時作,往往崩壞,風雨晦冥,不獨望洋無畔,抑亦胥溺接踵。
然人情苟幸無事,每置不問,即議修築,徒責小民補苴支吾而巳。
此無他,非常之原,慮始為難,一遇興作,動憂費巨。
苟信必然之畫,則又不恤民力,騷然督索以取快。
孰有真心擔荷,細心區畫,如理家事,力,省。
事集,不數月而建百世之利者乎?郡守吳公來莅我郡,往來瞻顧,慨然以築塘為巳任,周咨握算,不遺餘力。
然後請于中丞水大夫,聚材鸠工。
始于壬子七月,迄于十月告竣,如砥如帶,見者無不驚異歎息,以為百年之功,成于閱月,相與歌詠之。
然人但見公成之之易,而抑知公所以成之之難乎?夫舉大役者有三難:曰議費,曰議材,曰議人。
初塘之估也,拟八千金有奇,而僅止秀水北塘,其秀水之西塘及桐鄉、崇德不與焉。
今公親相度其緩急,可仍可補者,與必新建者,估減其半,而塘加倍。
此即主人自程量,其百堵之興不啻也。
故取足修河歲額,不複别措毫厘,加以商民樂輸一節省其間,故大工興而民不知也。
此其所難者一。
築塘必用木用石,故事用木多而小,今議減什之三而增壯。
又檄淮解之官,即領镪買木于瓜儀,材皆中程,而直甚平。
往者石工與藏吏相表裡,價入手而石不時至,稍急之,聊以細石點綴數丈塞責。
今命官親詣石山,頒式定值,先給半價,令其方舟而來,驗收如式,即全給石戶無不欣欣樂赴,更番如織,石至不勝收,因利乘便。
此其所難者二。
佐領幕僚,幹局不同,用非其任,與用違其才,皆足敗事。
公于諸屬吏衡藻有素,檄某某主某區,檄某某分某區,甚至曳裾朱門者,留之以竟其用。
人各樂于用,用各當其才。
此其所難者三。
公兼此三者,而又蚤夜調度,角巾小舠,躬自程督,又置飛騎持幟,分道馳驗,或有怠緩不事事者,法無貸。
總作以督分作,分作以督夫匠。
功過明于前,賞罰信于後。
天下事盡如公運籌,一指麾則定矣,況運塘哉?凡天下事,讓者難于任,任者難于真。
真心所萃,颠末巨細,皆井井胸中。
故雖犯天下之難,而及臻厥成,晏如也。
公真心治郡,宏猷大伐,未易更仆,一再持漕議,抗言以免民運,東南賴之。
重建學宮,廣厲作人。
士瞿然顧化,得隽獨盛,條規凜凜,赝冶盜鑄,鹹伏其辜。
靡麗輕俠之薄俗,為之丕變。
田賦之繁,苦心均調,士民并受其福。
至于往歲,憂旱步禱,甘澍立應,至誠格天,何難平地哉!諸不具論。
論塘之功,跨省直,曆三邑。
秀水北塘一千四百八十八丈五尺,西塘九百五十一丈六尺,桐鄉塘二百一十五丈四尺,洩水洞五座。
崇德塘三百六十一丈二尺。
三縣共計修築新舊塘三千二十七丈七尺。
吳公名國仕,甲辰進士,直隸休甯縣人。
鼎建弘文館碑記 陳懿典 昔唐太宗置弘文館,增學舍千二百區,延英佐理,斯唐貞觀之風,稱郅隆焉。
明皇留心儒術,簡博士鄭虔主之,茂育之化,蔚然盛美。
國初,弘文學士之銜,名位清要,劉文成亦辭封拜而就列,雅欲勸聖朝尊經重道,良意可師。
今郡守創建試第,取其名顔之益昉諸此。
我嘉西枕會城,北彙吳淞,西南則苕霅環帶,才薮鼎峙。
宣德四年,分增屬治,譽彥輩起士大夫德貌彬郁,不亞鄒泗。
先是莅茲士者,欣瞻彙征之盛,而憚于鼎造,因而避勞。
雖國家射策巨典,迄無定宇。
故事,督學較禾,權借大察院為棘闱,浩費帑藏,葺塈鸠工,煩累浃旬,不即告竣,未免嘩騷貿戶,冒破夤奸,試畢給散,薪木化為敗物。
三載間,科歲接踵,再興再廢,殊足扼腕。
他若上言台堂,課諸提調季試,或值繡衣出巡,勢必徙之黉宮廟刹與郊外五賢祠。
密窦斜扉,固嫌瘦弊,而岩樓頹壁,複驚履水。
當事者憂之,恒念露台百金可惜,此院千金不可不捐也。
郡守鄭公,德業豐偉,躬荷斯文重任。
惟議中吳乃江南三輔,藝苑曠阙,實刺史之責。
詳審經畫,惟按察荒址,系世廟禦倭郵署,修之不赀,棄之無名。
毅請改數堵,規格整饬,洞開諸門,奎輝映藹,烏斯革,翚斯飛,君子攸跻。
二百餘年諸子衿,一朝頓見漢官威儀,莊嚴靓麗,猗欤盛矣。
是役也,先割俸與贖,為七邑令尹倡二三幹掾,分董其勞,與之商便利,厘蠹孔,一切土木,平準勿擾。
至于犒匠既禀,嘉惠殷渥,以故輿情歡躍,願言子來,此誠悅服之明效也。
崇尚風教,剛亮敢為,攬其政治文章,甲于薄海,不啻一代風雅之主。
昔翁家次公遷沛郡,興鄭陂,令聞籍籍。
而公為鴛湖長,力扶文運,使讀書,稱登堂八室,紀絕學而宗薪傳,流澤卓邁,更何底欤?公相宅蔔吉,始于春王正月,交夏仲而告阕,止四閱。
月耳。
不百日而談笑就功,一何異,似。
靈劈斧哉!都人士奇公鼎樹,若有神助。
與周召營洛,配天媲隆諸弟子員朱治□等,請之直。
指鄧君乞餘言,以二勒垂名業,異日彤庭采郡乘書,某二千石賢,著其績為不朽。
公為功宗,皆實也。
餘實欣附而志其略雲。
蔣侯祠記 姚思仁 餘猶子孝廉,讀書祥符僧舍,常述寺中伽藍神蔣侯極靈,餘耳之熟,而未悉侯何以靈也。
茲重建侯祠,猶子計偕人都,乞餘為記。
因閱宋牒文并王目牧叙,知侯杭人也。
兄弟三人,由本富,共為善,廣積米谷,遇荒歉即平粜焉,且聽籴□自量,故稱蔣自量雲。
宋宣和間,方臘寇杭州,侯率家拒之。
寇平,部使者上其功,未及祿而沒。
沒後現夢于鄰家,謂上帝因平粜拒寇功,牒為木坊上地。
人未盡信。
次夕得夢甚衆,土人即故宇為祠祀焉。
有臨安尹韓,疑為淫祠,命撤之。
侯忽憑其家人索故宇,韓媿謝,為徙基鹽橋上,且聿新之。
嗣是禱者如市。
嘉熙丁酉,杭城旱,郡侯夢黃衣告曰:禱用蔣自量名即雨。
尹如其言,果大雨。
又城中火,忽現蔣相公旗号,火遂熄。
甚至火逼橋側,祠上現出侯像,風回燎止。
丙戌歲,江潮齧岸,沿江之民禱于侯,得免漂蕩者十之七。
其佐神張判官、朱三耆,靈應尤異。
鹹淳三年,有司奏請賜廟額曰廣福。
又六年,盡封為侯。
此侯之靈于杭者也。
吾水祥符寺前有出路,為元時貴人所占,因從曲徑借道于水□西。
國朝洪武丁巳,寺僧信傳呈複此路,寓侯廟祈禱,願□侯為伽藍。
及路複而祠未建,有三人者,從杭買舟抵禾,至二塔失楫,引舟子入祥符,則楫在殿中,三人忽不見,止遺包帙,有簽經,據之以蔔,無不響應。
此又侯之靈于嘉,而祠所由昉也。
歲久漸圯,寺僧真淨如潮矢願修葺。
裡中文學陶式忠首倡,乃弟元晖中丞為文,告諸檀信,衆皆樂施。
鸠工數月,登疏者十隻集二三。
淨又年邁,不堪拮據,潮獨捐赀那貸,刻期落成。
祠柱故用木,易之以紫,石甃益材,程鋪鎏漆,無不緻好。
夫天下神宮梵宇,必俟衆而成,今無庸衆而成也。
潮心苦力殚矣。
餘因謂世之祀神者,以神靈也。
使神不靈,而所禱不應,即锱锱铢铢而告之衆,且積歲□月不可得。
今何以樂施者衆,獨任者又甚捷也?非侯之靈足以鼓動人哉?餘益信猶子之言非謬矣。
是為記。
重修儒學碑記 馮夢桢 吾秀于江以南稱名邑,而學稱名庠,相傳踞地最勝。
自嘉靖中,地師某者,用四壬寅月日,辟鳴陽門于甲方,而科目益盛。
自後掄魁于鄉及禮闱者相踵矣。
近代官翰林者尤盛,幾與南直之昆山、華亭,閩之晉江,浙東之鄞相埒。
雖餘之不肖,亦濫竽諸君子之後,豈非地氣使然耶?而數年來,至無有一人登名鄉書者,抑盛衰有時與?或有待與?萬曆辛卯春,李侯培以名進士來令茲邑,上丁釋萊先師。
于時黉宇圯敝,殿堂門庑,幾不蔽風雨,侯露冕卒事。
又明年,汪君文璧以乙榜署學政,至則銳意振铎,顧講堂傾甚,不能居,寄青氈于天甯佛閣。
侯矍然勿安,乃議新之,而苦于積歉,民之勿國,學于何有?不得巳,出俸錢,捐贖锾,補綴萬方,始易飄搖而輪奂,侯之用心良勤矣。
侯生齊魯,于文學,自其天性下車迄今,以經術緣饬吏治,補偏剔蠹,庇良法奸,百裡之内,安于複盂。
其政事之卓卓者,未易指數。
修學故政之大,在侯則細節也。
于是汪君介、李生衷純、嚴生可卿走書白下,以麗牲之石見屬,餘安敢辭?餘念十七充邑,諸生惟時講誦何書,遊息何處,與事何師,群何友朋氏族,而貌宛然,記憶如昨日事耳。
然微聞近者膠庠間禮教揖讓,少衰于昔,新學小生至與先生抗,坐不隅,行不随。
最下者倡優為偶,而酒食為囮。
此豈盡然?萬一有之,視三十年前有朱弦疏越之歎矣。
餘願遊于斯者,甯拙無華,甯固無佞,力修其根本,以無負李侯與汪君作興雅意,則善之善者,至恃地靈徼寵榮,儒者所薄,餘不願為諸士述也。
是為記。
楞嚴寺初建禅堂碑記 馮夢祯 秀水縣治之東北,有梵刹曰楞嚴,宋長水子璇法師說楞嚴于此,感天雨花之瑞,故以名寺。
嘉靖間,郡有倭變,修火具于此寺,災焉。
後吳氏佃為别業,而其址益廓,朱樓翠樹,照映城隅,尊酒嘯歌,别有一番景象。
達觀可禅師過此,作詩吊之,有明月一輪簾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之句。
無何,寺址歸僧。
時予哭先君子歸,與聞興複之議,而吳氏蒙孫惟貞複推施址外地八畝,以廣般若之幅,豈非賢哉!于時豫章密禅師,達觀師之上足也,須發方堕,氣宇如龍,直欲搏取虛空,踢翻大地。
而達觀師故以興複因緣委之,曰:汝新出家,福緣未足,宜保任此事,他時後日,光明有在。
師唯逐慨然經營之。
衆議欲先佛殿,計其資當二千餘金,取之檀那,未易卒辦,而僧衆又卒無所即安。
師曰:不若先禅堂以安僧衆,而後徐圖大殿,不亦可乎?衆曰:然。
時尚書陸公光祖、副使包公柽方與師方外交甚笃,各捐厚赀助之。
遂以甲申秋七月始事,為禅堂三楹,禅堂之前為旃檀林,又前為休夏堂,左右各一室副之。
禅堂之右為廚堂,廚堂之前為齋室,又前為且過堂,其後為庫司,又後為浴堂廁室。
以次年乙酉夏四月畢工,規制爽垲,俨然于衆叢林。
而禾嘗持疏募一錢于人也,乃謀之不佞曰:禅堂之功,賴陸、包二公,乃善信協力,幸有成矣。
大殿之費,宜三倍于此。
不能不仰,于。
十方?子其為吾告之。
不佞欣然點筆,作數語為勸。
而十方檀那,久向師名,德其聲,不踁而走。
逾月之間,信施雲集。
會邑大夫陳侯以病卒,而奸民乘之,造為飛語日:楞嚴之工,實不利于縣治。
遂暫為休工夫。
艮維宜高,少習堪輿者宜知之。
陳侯為政循良,天實奪之,以禍赤子,楞嚴何為?況楞嚴之廢,僅二十餘年,其前固與縣治無恙也。
奈何,籍口。
師曰:不然。
世間一切事,俱有時節因緣,或者諸佛世尊,将以大殿之工,待後之有福未可知。
彼猶此耳,道人何心哉。
于是,師方欲杖錫從。
達觀,師子方外,行有日矣。
乃也持一帙示不佞曰:此道人所以經略楞嚴,與所以守之者也。
不佞讀一過,見其經畫周祥,而為慮甚,凡十條。
其所最加意者,住持之職。
嗟乎!古之住持,俱明眼尊宿,以故俨臨人天,四時供養,不為分外。
今則有戶籍之民耳,奈何可責以住持佛法哉?師之與楞嚴,所謂見孺子人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徒役方便以出之,而從而救療其疾苦焉,亦不敢欺其意者也。
初,寺東西各有銀杏樹一株,枯死者數年矣,師至而複活。
楞嚴之興,此其兆與!因以師命作禅堂記。
楞嚴講者所居,其有禅堂,自師始。
有志世守者,其毋使斯堂為告朔之羊也哉。
嘉興府新建真教寺碑記 馬化龍 教之入中國,不詳所自始,世鮮有通其說者,而習其說者,複不能自通,第以膚淺鄙俚之見文之,故寝以失其初意,而承訛襲舛,真泒之淹目久矣。
夫其教原本西域,國自為俗,流入華土,各仍其世而守之,用以無忘厥祖原,非故标一異幟,庸以自别于齊民為也。
其俗敬天尊主,樂善好施,而歸本于清身心,戒雜穢,不事巫祝,不設神像,不化錢楮。
其人相見,則以其語自通,藹如一家,有無相濟,适萬裡可無齋焉。
有經三十藏,有篆草隸法,率龍文鳥迹,不可測識。
其清淨頗類道氏,而無其鍊形服氣之誣。
其輪回果報之說,又類釋氏,而無其泡影。
山河士苴,名義之幻。
又率家詩戶書,誦法孔子,冠進賢者,後先相望,無一人持梵空門,受符玄簏者,其所趣向,大較可睹矣。
畢鄙者流,墨守其師說,而弗軌于理,弟于飲食起居,織細瑣屑之末,排異教,□寇雠,争是非,如聚訟,而人乃群起訾之。
譬則狐禅自堕,旁道争鳴,甯讵得執為口實雲者。
我高皇帝龍興,征本教鄭阿裡等十一人,命儒臣譯其曆,特為置司天監。
文皇帝嘉米裡哈隻之誼,賜以玺書,特示旌異。
金瑩璧潤,炳如日星。
豈非以其說有裨王風,而實無所戾。
吾儒之旨,良亦有足述者乎。
今其經具在,令得譯如華言,以昭示宇内。
宇内傳而習之,即不得與丘索諸彜訓,鼎立班行,抑何至出梵音符咒下?矧民俗江河,至今日而澆漓極矣。
妄希天綱之疏,罔顧民彜之重,巧僞朋生,一室胡越,又何如人?遵是教而養忠愛之誠,複親遜之化,不私其赀,不忘其本,猶有得于胞與之度,而曠然見古初之遺哉!教人獨杭省為最蕃。
杭故有真教寺,宏麗甲天下,其衍在禾郡者,久阙表建。
今教人馬仲律等捐金貿得隙地于治東之通濟橋南,稍仿杭制而起建,以宣敕谕焉。
締造既竟,白之先後,郡守劉應钶、車大任兩侯,欲得垂之貞珉,列之郡乘,以杜外侮,為子孫焚修計。
餘适落拓此地,得闡揚而論說之,俾朝夕于茲者,鹹昭然通其大指,而因以曉流俗之人,使斯教永無晦鉵,則茲舉也,即與諸琳宮貝阙并峙不朽可矣。
創建仁文書院記 車大任 餘不倿,自束發受讀,知檇李為人文淵薮。
頃以辛醜秋領郡,濫竽此中,則目睹諸青衿循循雅饬載道之器,乃躍然歎曰:文運本之山川,淵源得之師友。
今天下無一郡無書院者,檇李固首藩名郡,獨茲缺典,作人之謂何?嘉興鄭君亟圖之。
鄭君因謂:某自戊戌秋建預備濟衆倉于天甯寺之東偏,思既富方谷,有司事也。
業鸠工聚材,議于倉東隙地為一畝之宮,以待諸生,巳而弗果。
乃餘不揣,亦力主鄭君前議,又弗果。
今年夏,鄭君乃于西郊外三塔寺上遊蔔其地而得吉喜焉。
厥而孔陽盈盈,一水龍蟠,遺脈猶有存者。
工成而落之,顔曰仁文書院。
外為大門、二門各三楹,又為堂三楹,又入為堂五楹,中三楹,特于本朝廟祀四先生而祗奉之,标示正脈,統一聖真,甚盛舉哉!且地由捐俸,力不煩民,花竹池亭,斐然淇澳,而營繕成于不日,典史朱文采之功居多,鄭君遂屬餘紀其事。
餘惟天地間理一而巳,自其渾然□體而言,謂之仁,自其燦然昭列而言,謂之文。
仁不可□至,文先之;文不可忘本,仁主之。
仁文非有二也。
顧世之治道,□者岐矣。
竺乾、柱下、門外之敵無論,即号稱知學者,玄默以馳心,而象數罔究,玩物以自喪,而性道木□。
甚有陰二氏而陽排之,是室中之戈也。
夫求仁者,舍知行無從人之路矣。
知行豈有二哉?造化之心不可見,而于吾人見之。
仁者人也,人而不仁,生生之理滅矣,何以文為?辟之手足痿痹,孰持孰行?而元氣周流,四體自貫。
又辟之,果核未種,生理中含,而根莖枝葉,發露殆盡。
仁以貫通乎文,文以發露乎仁,總之所以學為人也。
自世俗觀之,書院之說,以文會友而巳耳。
不知其仁也,則胡不于聖門求之也?吾夫子謀道論德于洙泗之濱,諄諄惟仁是訓,因材而笃,道脈心源,開來繼往,功莫大焉。
迄于今,有嚴辟雍,王祀一堂,師徒其鹹與享之。
祀典定于春秋,達諸天下,而萬年如一日矣。
秦漢而後,聖遠年湮,至宋濂、洛、關、閩諸大儒始表章之。
至我朝四先生益闡揚而光大之。
頃得旨廟祀孔庭,環橋門而睹聽者,耳目一新,駿奔愉快,信以揚昭代鄒魯之風,啟後人鬥山之念也巳。
夫河東雖不著書,而時錄心得。
若餘千以敬為主,新會以靜為主,文成則一,以緻良知為主。
要而論之,殊途同歸,莫非仁也。
或曰:薛胡踐履,醇笃,似專于行。
陳、王天資穎拔,似專于知。
嗟乎!知行豈有二哉?其緻力之不一者,所人之途,而得力之無不一者,所至之域。
一者,何也?曰:仁也。
豈惟四先生為然,由宋儒以上以溯夫孔子,亦□往而不一哉?四賢一心而巳矣,二視乎知行,所以誣四賢,是誣仁也。
今書院建在長水塘之濱,知逝者之如斯矣。
諸生亦知夫水乎?是水從天目山而來,其源一了。
其支流檇李,東通練浦,會于滮湖,散溢于漢魏二塘,凡數百裡有奇,即此源之散溢也。
其會歸則回環往複,直至黃浦而出海,即此源之會歸也。
若曰源不在是,而疑其為二水,豈非不察之過欤?河東、姚江四賢之學,無問其知與行,而各就其力之所近,無不以仁為宗。
生則遵十哲之言,沒則享兩□之奠。
總之,濂洛關閩,源流洙泗,亦如此水之未嘗有二也。
有志于仁者,因委求源,以完吾人生生之理,其可謂門外之敵耶?抑甘為室中之戈耶?無亦效法四賢真知力行,直追聖門之一脈,甯為樸,毋為華,甯為拙,毋為巧,甯呐然不出□,退然不勝衣,而必不可使寤寐之慚于衾影;甯博不窮二酉,業不奏一□,而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