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按朱氏世為檇李人,其始祖某,宋文林郎侍科院官。
其子思明,仕元為進義縣縣尉,轉嘉興縣錄事司判官。
思明之子青陽教谕仁甫,先後相繼,逮顯道巳四世矣。
今一境既刳于兵,此堂複咠,而新人挹空翠于幾席之間,來清飚于笑歌之頃,固可以盡四時之樂,益見文獻之家,與幽湖同一悠久也。
顯道業攻醫,得九針補瀉法于金華玉瑞庵,實出窦文貞公之傳,故非一時庸工所及。
性尤急于治人,而人賴以全者甚衆,則天之報施,又可必者。
矧諸子若孫,讀書好占,予知後益隆不僭,非止于是而巳。
異日解組南歸,舣舟幽湖,重登秀飲縣環碧之。
環碧之堂,又當述而賦之雲。
毗盧閣記 胡概 嘉興東南之奧,負城而近,不百步,有寺曰天甯。
土地□垲,水泉甘冽,高梧修竹,蓊郁前後,連薨傑閣,翚飛雲漢。
予每咨诹至郡,必主其寺。
嘗欲考其圖志所載而識之,顧力弗遑也。
一日,有都綱曰宗勝,持其前都綱指南翁手錄一編曰:天甯在唐為施水庵,鹹通中改為院。
宋治平中,郡有慕容殿丞者,始請為十方禅刹。
熙甯初,又賜額曰壽聖院,尋複賜為崇甯寺。
政和中,又易崇甯曰大甯。
天甯有号,自政和始也。
紹興中,以孝宗嘗誕毓是地,易為光孝禅院,賜田二千畝,以贍其衆。
至乾道末,有水庵禅師來主茲山,嘗著靈異,于是法會鼎盛。
至元初,又有朽庵者,與其徒擴大規模,繼而有空海者嗣之,構以殿堂,翼以廊庑,祇園為之一新。
時溍鄉黃文獻公為之記。
元末鞠為茂草者久。
迨洪武庚午,有指南師又興複之。
延閣崇樓,其高千尺有奇,其廣稱之,用工之費,尤五千缗。
上閣毗盧,下施法席,丹垩金碧,輝煌上下,而茲山增重,實指南之功居多也。
指南雖師禮沙門,而不泥其教。
性行介特,讀孔氏書,知道理,喜吟詩綴文,通古今,達事變。
士非友不交,财非義不取。
故一時達官貴人之至嘉興者,鹹敬慕之,而樂與之遊。
況又能舉廢振堕,作新缁類,以張其教門,是皆可尚也。
餘重指南之為人,遂舉其寺之颠末,與夫盛衰興廢之由,以為是閣記。
秀水縣重修儒學記 林茂 秀水為郡附郭縣。
宣德五年,割嘉興土地人民增置之。
置縣之明年,得善地于縣治東三百步許,為建學之所。
又明年,廟學之制,以次粗備。
是年仲冬朔,縣令率師生詣廟,行釋萊禮,始施教事。
然營創之初,徒事苟完速就,而不為久遠謀。
故不數年間,禮殿為之重葺,戟門為之更修,□他屈撓朽腐者,随整而随壞。
天順四年,知縣事金陵莊侯徹,以進士授前職。
廟谒既畢,周覽咨嗟,謂為巳責,以棂星門植木為柱,不任啟閉也,則易之以石。
以諸生講退,無燕休之。
舍,則為建四十三間膳堂,所以育賢,規制不可以,不侈廪。
庾,所以儲粟,防範不可以不周,亦皆撤而新之。
矣,成化紀。
□秋官主事陽城楊侯繼宗,以碩德重望來守,是郡甫下。
車,即注意于興學。
念斯學之敝陋,顧瞻明倫堂洎正誼明。
道、二齊,謂同知楊侯冠、通判鄭侯升、張侯永推官王侯,坤。
曰:是邑為郡文獻之邦,而學宮實師生講肄之。
所,茲不惟。
□漏旁穿,不蔽風雨。
抑且規模卑??殊甚,苟不更作,示以。
弘遠之制,則何以竦邦人之其瞻,而興起士子向學之志哉?衆聞而韪之,于是鸠材庀工,诹日興事,恢拓故址,卻後一丈,增築五尺。
一材之弗堅,一工之或劣,悉屏去之。
先□前堂,舊為間三,今辟而為五,其崇三丈四尺有奇,廣始三倍于崇,深視廣三之二。
次作後堂,其崇與深稍減于前堂,而廣則與之相埒。
次作兩齋,益見壯麗。
飾以丹碧,塗以黝垩,炳燿輝映,頓改舊觀。
複築學門之基,增高二尺,門内列植桧樹二十四章,亭立森郁,表裡适稱,而學之制始大完美。
經始于成化元年十一月二十有五日,迄工于次年冬。
而董其事者,則區長沈淳也。
時教谕方君繹謂賢守令前後作興之偉績,不可以無紀,乃述其事之颠末,而以文,見。
屬茂邑人也,日睹其盛,亦預有光,庸敢以不敏辭。
惟三代之學,載諸經傳,有可考者。
然當是時,上之人所以教,下之人所以學,豈有他哉?不過格物緻知,以窮其理,誠意正心,以體其實,則身無不修。
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具在是矣。
肆惟聖朝,混□區宇,首诏天下郡邑立學,于以造就人材,以資任用,其意亦猶是也。
今以秀水近設之學,賴賢守令興建為之新,士習亦當與之俱新。
朝朝夕相與講究,須知所學者,必如前所雲,敏求力踐之弗懈。
由是掇巍科,跻脢仕,推其所蘊建功之業,以垂不朽如此。
斯不負朝廷作養之初意,與今諸賢侯興學之盛心。
苟或不此之務,而惟詫記誦之多寡,較制作之工拙,借此以為進身之階,而于遠者大者或昧焉,則非茂所敢知矣。
忝廁先進之末,故不以頌而以規。
金明寺興複記 林茂 金明寺在郡治西南二裡許。
宋開禧間,史丞相彌遠嘗嬰疾,莫能療。
聞郡僧壽禅師善醫,征師療之,獲愈,酬以金币,師堅拒弗受。
問其所欲,則以建寺為請。
彌遠乃為購是地,創茲道場。
勢雖面陰,然地偏境勝,轶埃□而挾清曠,或名藍□刹有弗若者。
寺既成而未有額,以海鹽地名半邏,有廢寺曰金明者,因移請其額揭之。
自是以來,歲月變遷,風雨淩轹,亦雲久巳。
其規制雖存,而梁棟摧崩,牆垣傾圯,過者莫不興歎。
□斯席者,雖欲圖複舊觀,奈工費浩繁,志屢興而屢辍,不過因陋就簡,以俟謝去。
爾時寺僧文琇上人号瑩,中。
者,郡之俞氏子也。
自幼酷慕浮圖之學,父母以其志不可奪,遂舍送出家,投禮講師楚材為師。
楚材見其根器超邁,性識聰警,曰:此子他日必有光于吾教。
遂度為法嗣。
上人既得。
度精持戒律,旦夕禮誦弗懈。
每顧瞻茲寺,日就廢弛,甚恻焉。
爰發弘願,慨然以興複為巳任。
更得族兄俞,善順竭力。
翊贊正統,巳巳,首捐巳赀,且募同袍及遠近衆,施以。
時興事。
尚慮力或不足,乃□白郡守豫章舒侯,敬侯,甚加。
稱賞,出助俸赀,以壯其志。
幸而機緣脗合,一時喜舍者,不啻川委。
而雲集。
蓬鸠材庀工,經營規畫,首也建大雄。
寶殿,巍然中峙。
景泰丙子,三大士殿成。
天順巳卯,伽藍及祖師。
二殿成。
壬午,天王殿成。
塗以黝垩,□以金碧。
前後左右翼飛,絢爛凡。
諸殿所宜設佛菩薩天人之像,莫不以次莊嚴,暨夫香燈幡益之。
奉鐘魚鼓磬之音,亦皆完整。
複建步廊,一十六。
間,其露台天井,悉用磚甃,膠以灰液,威化丁亥又建外山門。
缭以石欄,而寺之制始大具備。
舊觀為之悉還自經始,迄今其曆寒。
暑益二十餘周。
上人方欲退休燕室,以絕塵鞅,一旦偶感微疾,曰:吾緣殆盡矣。
遂端坐辭。
衆而逝。
今郡守河東楊侯繼宗,重十人之為人,先日遣官椽夏昌赉香代吊。
翌日論其徒祖顼曰:爾師不憚勞勳,累修建之殊績。
茲既化去,不可無述,以示将來。
于是具其始末,請為之記。
竊惟自佛法流通中國,上自王公貴人,下逮。
闾閻士庶,類多尊信而崇奉之。
故凡所在,不可不設梵宇,以竦其皈依向慕之心。
然既涉于世相,則其成其壞,有不能不梏于數者。
姑以茲寺言之,始而成,中而壞,今而複,豈。
非數耶?雖然,亦有不為數之所梏者,則在得其人。
焉爾,而。
今而後,使寺之僧皆能志上人之所志,時加繕治,而謹護持之,又豈數之所能制哉? 重修長生道院記 項忠 按嘉禾志書本院在縣東二裡許。
趙宋時,初都于汴。
至士帝高宗,為金所迫,南遷臨安。
藝祖七世孫秀王稱,扈駕至嘉興,留寓縣治東,生子伯琮。
于時異香滿境,虹光燭天,人皆異之。
建炎年問,王室宗嗣未定,鹹以伯琮為言,遂起至臨安,育子宮中,立為皇太子。
□名璋,更名□,受内禅,即帝位。
遂以所育地,建浮屠寺,樹石于門,左曰流虹地,右曰興聖之寺。
度僧以為香火院,朝夕焚修。
說者以為祝延聖壽,陰翊皇度,宜兼釋老二氏。
于是複建道院于左,而以道士主之,是為長生道院。
未幾,複毀于兵,更遷春□門内,正一嗣教天師為書院額,且钤以真人府印額,今尚存。
此長生道院之所由建也。
迨及我朝,曆年既久,日就傾圯。
正統巳未,嘉興所百戶沈育良,偕大理寺評事浦會川,與前住持道士吳正常,協力重建玄帝正殿、山門、方丈、廚室,及聖像一完。
時徒嗣錢宗瑜繼業,緣速成鮮堅,緻複壞于風雨,螭吻摧□,棟瓦毀裂,上漏下濕,有礙焚修。
成化庚寅,南山道人張,複。
陽嗣徒翁泰亨,二元吉,躬谒百戶沈希哲,同嗣千戶沈,邦瑞等,複命元吉持疏相募四方善信,捐以赀本,不一載。
殿一宇,山門兩庑,祠堂、月台、天井、方丈,聖像、儀衛煥然新,瞻仰者罔不欽敬。
凡本郡街坊市鎮,有祈求保禳,與天善事,俱詣本院,誦經焚祝,誠一方之信地也。
俾繼住者,若能體師之心,操持信行,秉協至公。
脫有損壞,時加修葺,則斯院。
之傳永久而無僭矣。
若漫不經心,混同流俗,立見隳廢,是豈镌碑立石,所望徒子徒孫之意耶?今泰亨乃我之表弟,姑述其記,以備史氏之錄雲。
楞嚴寺重建佛殿記 項忠 南距郡治百餘武,北鄰城趾,地勢爽垲,林木蓊郁,石橋流水,似不與人境接。
據城中最勝處,為楞嚴寺。
按郡志,宋嘉祐間,民。
人鈕鹹,舍地為伽藍殿。
熙甯間,高行沙門永智講楞嚴于殿中,天雨花,瑞雲合。
丞相蔡公書楞嚴寺遺之,遂宅額焉。
迄今五百年,根運興廢,莫知其幾人。
我朝宣德甲寅,住持道與主之,建殿宇,新佛像。
繼與有淨蕙。
蕙所度弟子曰知覺,補席以來,慨然以興複為巳任。
常告師曰:殿宇朽腐,不能易而葺之;金碧漫漶,不能易而飾之。
嗣者甯免屍位之诮耶?由是師弟子一唱一和,罄捐巳橐,兼裒衆施,市材僦工,營繕之事聿興。
僅輿于成化辛醜,宰制裁割,閱二寒暑,克篑于成。
規制雄麗宏敞,視舊有加。
髹彤藻繪,燦霞煥日。
法相莊嚴,金碧晃耀。
花香供具,備完無缺。
覺一日緻禮求記于予,以垂不朽。
予謂浮屠氏子,人之子惟以道為嗣。
有其室而廢其道,猶傭居也。
夫道者,性也,了性則道成嗣的要不因崇宮室,嚴像貌為賢,而迷途伥伥,無所覺悟者。
或有入室睹像,而生心坐進此道。
故浮屠之崇宇飾像,有取于導人為善,而非觀美雲爾。
為其徒者,能由此相繼,克自振起于道,而又修持其師之所崇飾,庶不背浮屠氏之法也。
今覺之功有足書者,庸記之,以昭夫将來。
楊公祠記 費宏 故都憲陽城楊公繼宗,字承芳,以成化乙酉,來守嘉興,滿九載而去,去且五十年矣。
郡人之思公如一日。
其民曰:公之德在我。
我死,其遺澤在我子孫。
我于公固不能忘,世更事遠,則何以使我子若孫知公之德而不忘也?其君子則曰:公之報,有奉祀可舉,有金石可托。
其為不忘,雖百世可也,而況于吾之子若孫乎?會貴溪徐君由監察禦史來為郡,甫曆三載,百廢具興。
範生言等乃以衆志告君。
君遂度招提寺隙地,取樂助之資,庀工從事。
間又毀淫祠,取其材以佐之。
落成日,老稚手香帛及牢醴,從君羅拜庭下,且深且久如此也。
又以麗□之石不可虛,徐君乃遺言及鄉進士項錫來請予記。
古稱郡守吏民之本,本之治亂,而末必繼之,其所系不為不重也。
然常病難乎其人其人才矣。
苟不以誠典之,将其樹立之志,弗勝其浮湛之念,剛大之氣,古之為□道所牽若掣肘,或僭初心,保名譽,或愁冷語,欲竭才盡力,以洽其愛于民也固難。
是其民之愛之,亦烏能久而不忘耶?公之才既傑出,而愛民又極其誠,志操之堅定,意氣之豪邁,庶幾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
故嘉興之治,守之以至廉,而民不知有一毫之擾;行之以至公,而民不聞有一言之議。
雖挾尊怙勢,與公不合者,皆憚公威名,忸怩自失,不能撓其權以阏其澤。
久而士民感化,奸暴革新,訟平賦均,清風獘絕,嘉禾呈瑞,百殺屢登。
無遠無近,莫不傳播公之德政,想聞公之風采,上而禁掖,亦知公為清白吏,而萋菲之謗,莫能中焉。
非誠,其曷克臻此哉?予少日即知誦公之賢,既忝從史氏後,當以為公之樹立,視班、範所書,尤卓卓不可遺也。
故因徐君之請,而特書其大節,以見郡人思公之故。
市曹火德二廟碑記 項笃壽 嘉興府治之西,有錦帶河,河之西北隅有火德神祠。
其西南隅,有市曹廟。
二祠,東西相距不下二十丈許,曆宋迄元,以至今日,幾。
六百餘歲。
其所跨民居,嘉靖初為白氏之盧,尋歸範氏,範歸于沈,沈又屬之于餘。
三十年間,主之者四姓二。
祠,固無恙也。
二祠之北為吾祖家,曆元至今已二百年,僅僅世守。
吾祖父與二祠羽士為方外交,相得極歡。
今吾又,蔔居為鄰羽士輩。
亦時時往來,更為依倚,奉吾祖襄毅公遺像,供養不休,良足賢矣。
嘗謂物各有主,第主之于我,則我易盡,而物亦易窮;惟主之于天地,則天地無窮而物,亦與。
之無窮。
佛老之徒,雖或詭于正道,然習靜苦空之教,亦足以醒悟颛家,而輪回報應之說,得吾儒勸善懲惡之旨,其周流于天地間,有不可盡廢者。
吾郡禅居,惟靈光、真如二刹稱雄于諸寺。
其地乃晉徐熙、唐裴休故居舍,而為,寺。
二寺曆晉、唐至今千五百餘年,未知有改。
徐、裴二公,之,名。
托以不朽,而羽流衲子亦與之常住無窮。
是二祠一名郁攸,一名市曹。
市曹典官刑,郁攸典回祿,福善禍淫,其應不爽,可。
畏也已。
今歲甲申,道友姚守禮、楊懋玄、沈以誠辄葺隙地,構數椽。
樓居,奉文昌神于其上。
文昌星麗于天,為文章司命,有梓潼經行于世,謂能檢點人間善惡。
登斯樓也,當必有夙夜匪懈,臨深履薄者矣。
吾子若孫,其永念爾祖,法其所與,鑒其所亡,無淪惡趣哉!若乃不務廣德,巧取豪奪,則典刑郁攸,皆可懼也。
乃因姚子之請,而書以勒石。
秀水縣新建四鎮常平倉碑記 吳弘濟 易日: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尼父日:因民之利而利之,不亦惠而費乎?夫所謂損與利者,非真取此以與彼,家給而人足之也。
民有利病,吾體察之;時有禮歉,吾調劑之;歲收有有餘不足,吾因而盈縮之巳耳。
餘當建嘉禾,歲穰粟多,則趨市粜,粜者多則粜者少,而價日卑,價日甲,而民不得不粜者,苦于無錢也,于是乎農病。
歲鹵粟寡而盡趨市粜,粜者,苦于無粟也,于是乎民病。
當此之時,能使不傷農,不害民,農家不緻賤棄如糞十,而窮民不緻貴取如珠玉,豈非先王惠養元元之道,而為民殳母之所當側然動心者哉!與時聞父老言,嘉靖辛酉,陰霾肆虐,釜竈樓蛙,近又寓目于萬曆戊子歲,旱魅陸梁千裡,一望如灌莽。
此兩年歲貢莫人,道馑相望,鬻婦子如豕鹿然白骨累積,借有早計儲胥之術,給彼升鬥,何渠至是?高皇帝建預備倉,實傲常平遺意,第患無良有司奉行。
自邑大夫李君下車,蠟順成而民康樂,于今五年。
猶念古有賤不使傷農,貴不使傷民之策,适奉檄各郡邑建立常平倉,以備兇年主粜粜乃遍觀一邑之中,設倉凡四,循邑以北,幾二十七裡而遙,為王江泾于姑蘇,當走集真人,十農三賈,十九苦澇,十一苦旱。
其田宜禾少麥,視高原所任差倍,甚澇傷禾,乃受之饑。
以其間設廒倉,中市而利,厥面陽,厥形方,凡未儀門一,傍耳房各異,夾道東西廒十有四位,堂庑三,夾堂庑為社弟子學各異。
其東西鄰比丘尼氏、莊氏,南及畝浍,北抵市河,縱橫度可盈三百。
尋還至于邑,西南行三十裡而近,為新城子苕溪,當走集。
其人十農四賈,中分苦旱澇。
其田宜麥禾多桑,視衍沃所人差儉,甚旱澇傷麥禾,乃受之饑。
其廒倉中市,臨官道而立,厥面陽,厥形長。
前為儀門,傍耳房各異種,為堂庑三,旁為為弟子學各一。
其後代為廒十有三,夾兩傍為廒各一。
其東西鄰及幹,北圍章氏、呂氏、陳氏,南抵官道,縱橫度可百八十餘尋。
循新城南行,越陡門十裡而遙,為濮院丁桐鄉,當走集。
其八十農三賈,十九苦旱,十一苦澇。
其田,宜。
麥禾多樹桑兼菽,視原沃所人,其儉苦倍中旱傷麥禾乃,受。
之饑。
其廒倉中市而立,厥面陽,厥形方。
凡為儀門。
若耳房,若堂庑,若社弟子學,若連廒房,大抵家如王江泾之數。
其東西鄰及于南,為吳氏、殷氏、沈氏。
北抵畝浍,縱橫度可盈五百尋。
循濮院而還五六裡,為陡門于虎林,當走集。
其人十農一賈,十七苦旱,十三苦澇。
其田宜麥禾,多樹桑兼菽,視原沃所人,其儉惟倍。
甚旱傷麥禾,乃受之饑。
其倉廒中市,臨官塘而立,視濮院形法,門庑社廪皆稱是。
其棟鄰及于酉北,為趙氏、朱氏,南抵官塘,縱橫度可盈五百餘尋。
歲時旱澇中饑粜半廪,大小粜全廪。
民無蠢食,官無追呼,以寬流亡天劄之殃,皆奉當事者指,具有成籍。
若乃經營相度,寝處不遑,則李大夫業受成于守道張公、巡道湯公與郡大夫曹公,早夜勞苦,暴露集謀鄉三老,而不日亟成之者也。
書日:惜諸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我大夫廣上德意,引而推于市落阡陌間,計每廒殺五千石。
于四鎮,餘二萬石,計平粜二萬石,刻令價無翔二十餘萬石,以時灌輸,甯有窮期?使長得如李大夫賢,以修明其法,邑無粃政,野無懸耜,于禮兇何有?抑國家漕東南粟百萬,秀水寶居绾毂,起陡門至王江泾,寔居绾毂之口。
往者島彜内讧,獨兩鎮裡民被幹戈,殊□酷,餘三十年始安集。
近頗聞島彜弭耳,巳事難知,賢人深謀于廟堂,念欲保障東南,勞來生息,先自兩鎮始。
後之人毋忘绾毂,以毋忘天下,施及萌隸,垂于萬世,則惟是庶幾毋忘常十初意哉。
嘉興新建察院記 陸深 我朝禦史列居兩京,皆謂之十三道,各統以都察院道視十三省,南北盡同,而同以浙江為之首,其制然也。
禦史凡奉命而出,所至則謂之察院,匪若六曹諸司,各以本曹擊,其體然也。
是故禦史職在肅僚貞度,察院得專達上下,維地維人,固兩重哉。
嘉靖五年中秋日,嘉興府新作察院成器,嚴整壯麗,甲于兩浙。
嘉興,浙首郡也。
凡禦史至人境按治,與禦禦史轉,竟受代去,必于是。
洛陽潘公仿,适以浙江道禦史按浙,度政維新,乃以嘉興守蕭侯公賢為才。
蕭侯謀諸二守王君大化,将改作察院,以毂體制,愛瞻城中,得廢寺一區,相與規書,以授諸匠氏。
會公代去,禦史朔州盧公問之,寔來胅視規材,因以議于分守參政胡公誨之。
胡公日:宜為計永永。
于時參政朱公應周、佥事喻公宗之、蔡公汝建、史公文材,先後行部至,胥相之。
垂成,會盧公以憂去,既乃訖公。
蕭侯以書告于上海陸深日:願有記,深不文,竊聞之,先王之範政,凡以侍人也;君子之寶位,凡以行道也。
器者,道之所寓,無獘無複,無振無起。
此位置本末之論,天地之化所以以當新,蓋不獨一察院然也。
法以人行,人以地重。
禦史至所為重,凡以行法也。
察院之所為急,凡以奉禦史也。
廉遠堂高,羊存禮在此,名實精粗之論,天下直紀,賴以不墜,蓋不獨嘉興一察院然也。
顧天下之政,有體有制,出于一人,符之百世;成于一方,則于四海。
文武周公之意,以待後之人。
明于此者謂之知,辨于此者謂之禮,舉此而集者謂之才。
若兩禦史之賢,二郡侯之績,于茲察院也,皆不可以不記。
是役也,費出于羨耗,工成于顧募,役征于優隙。
以金計者六百有四十五兩有奇,以日計者三百有三十,以工計者九千有四百有九十。
為堂五間,崇二十四尺,赢廣七進,深五指。
三翼堂而左右之者,為室各二。
堂之前為露台,複露台者,為軒棚,為房,以處案吏者列之東西各三間,侯隸房亦如之。
引堂而後者,為穿堂五間,後堂亦如之。
間為卧闼者二位烏台三間,台之崇四尺,為書房十間,私□廳堂東西之堂,東西之際,為生吏房三間。
門有儀墀,有級庖,有所滿,有床浴,有室溷友舍。
書房之東西偏,各有隙地,西為圃可射,東為亭可憩,亭之南為池可臨。
總之為地十有八畝,南北有四十有八丈,東西三十有三丈,總之為屋八十有三間。
經始于四年十月之望,佐之通判李君源與董君琦、張君佩、推官南仝,而王君大化實終始之。
邑令之與有事者,嘉興則龍君欽,秀水則趙君章,桐鄉則董君??,海盬則劉君桂,平湖則鄭君瑚,崇德則葉君端,嘉善則李君調元,有勞其間者,則典史李玉梁珍也。
秀水縣儒學重建尊經閣記 陳懿典 秀邑析自宣德,則邑庠之建久矣。
曆百有餘缶年,又為奕高第,連翩甲子。
浙西乃近科,邑人或蜚英府校,或假路東兆,掄魁奪元,往往不乏,而秀庠獨缺然賢書。
于是望氣者謂為地麥緻然,非有所興廢,何以完地盡而儲人傑?學師汪君率諸生請于邑令李侯,侯慨然曰:此吾有司事業,第時诎不敢盡,頬縣官帑,首捐俸倡建尊經閣,蔔地與方廌紳以迨文學,各出赀右,差侯與汪君紏工庀材,仍推擇諸生董其役。
工始于乙未某月,落成于丙申某月。
适餘以宣綸之役歸,樂觀厥成。
家弟治典傳侯銘,屬為記,而侯又親造敝盧以命,何敢辭? 餘觀侯之為茲役也,陳誼甚高,其命各甚正,甯獨以區區堪輿家術為科名地哉?學有經,猶國有王。
經尊則道明,王尊則世治。
經不尊,則必有起而偶之者;王不尊,則必有起而僭之者。
六籍之權,埒于旒冕。
故聖賢翼世主教,汲汲于删述表章者,誠尊之也。
夫經,常道也,其于日用飲食也,何言尊?顧惟常則習,習生狃,狃生玩。
淺者玩之,則謂為童習之言,而經不尊;深者玩之,則謂為糟粕之語,而經亦不尊。
乃高明之獘,十倍畢暗。
周之季,縱橫法術之家滿天下,而孟子獨攻
其子思明,仕元為進義縣縣尉,轉嘉興縣錄事司判官。
思明之子青陽教谕仁甫,先後相繼,逮顯道巳四世矣。
今一境既刳于兵,此堂複咠,而新人挹空翠于幾席之間,來清飚于笑歌之頃,固可以盡四時之樂,益見文獻之家,與幽湖同一悠久也。
顯道業攻醫,得九針補瀉法于金華玉瑞庵,實出窦文貞公之傳,故非一時庸工所及。
性尤急于治人,而人賴以全者甚衆,則天之報施,又可必者。
矧諸子若孫,讀書好占,予知後益隆不僭,非止于是而巳。
異日解組南歸,舣舟幽湖,重登秀飲縣環碧之。
環碧之堂,又當述而賦之雲。
毗盧閣記 胡概 嘉興東南之奧,負城而近,不百步,有寺曰天甯。
土地□垲,水泉甘冽,高梧修竹,蓊郁前後,連薨傑閣,翚飛雲漢。
予每咨诹至郡,必主其寺。
嘗欲考其圖志所載而識之,顧力弗遑也。
一日,有都綱曰宗勝,持其前都綱指南翁手錄一編曰:天甯在唐為施水庵,鹹通中改為院。
宋治平中,郡有慕容殿丞者,始請為十方禅刹。
熙甯初,又賜額曰壽聖院,尋複賜為崇甯寺。
政和中,又易崇甯曰大甯。
天甯有号,自政和始也。
紹興中,以孝宗嘗誕毓是地,易為光孝禅院,賜田二千畝,以贍其衆。
至乾道末,有水庵禅師來主茲山,嘗著靈異,于是法會鼎盛。
至元初,又有朽庵者,與其徒擴大規模,繼而有空海者嗣之,構以殿堂,翼以廊庑,祇園為之一新。
時溍鄉黃文獻公為之記。
元末鞠為茂草者久。
迨洪武庚午,有指南師又興複之。
延閣崇樓,其高千尺有奇,其廣稱之,用工之費,尤五千缗。
上閣毗盧,下施法席,丹垩金碧,輝煌上下,而茲山增重,實指南之功居多也。
指南雖師禮沙門,而不泥其教。
性行介特,讀孔氏書,知道理,喜吟詩綴文,通古今,達事變。
士非友不交,财非義不取。
故一時達官貴人之至嘉興者,鹹敬慕之,而樂與之遊。
況又能舉廢振堕,作新缁類,以張其教門,是皆可尚也。
餘重指南之為人,遂舉其寺之颠末,與夫盛衰興廢之由,以為是閣記。
秀水縣重修儒學記 林茂 秀水為郡附郭縣。
宣德五年,割嘉興土地人民增置之。
置縣之明年,得善地于縣治東三百步許,為建學之所。
又明年,廟學之制,以次粗備。
是年仲冬朔,縣令率師生詣廟,行釋萊禮,始施教事。
然營創之初,徒事苟完速就,而不為久遠謀。
故不數年間,禮殿為之重葺,戟門為之更修,□他屈撓朽腐者,随整而随壞。
天順四年,知縣事金陵莊侯徹,以進士授前職。
廟谒既畢,周覽咨嗟,謂為巳責,以棂星門植木為柱,不任啟閉也,則易之以石。
以諸生講退,無燕休之。
舍,則為建四十三間膳堂,所以育賢,規制不可以,不侈廪。
庾,所以儲粟,防範不可以不周,亦皆撤而新之。
矣,成化紀。
□秋官主事陽城楊侯繼宗,以碩德重望來守,是郡甫下。
車,即注意于興學。
念斯學之敝陋,顧瞻明倫堂洎正誼明。
道、二齊,謂同知楊侯冠、通判鄭侯升、張侯永推官王侯,坤。
曰:是邑為郡文獻之邦,而學宮實師生講肄之。
所,茲不惟。
□漏旁穿,不蔽風雨。
抑且規模卑??殊甚,苟不更作,示以。
弘遠之制,則何以竦邦人之其瞻,而興起士子向學之志哉?衆聞而韪之,于是鸠材庀工,诹日興事,恢拓故址,卻後一丈,增築五尺。
一材之弗堅,一工之或劣,悉屏去之。
先□前堂,舊為間三,今辟而為五,其崇三丈四尺有奇,廣始三倍于崇,深視廣三之二。
次作後堂,其崇與深稍減于前堂,而廣則與之相埒。
次作兩齋,益見壯麗。
飾以丹碧,塗以黝垩,炳燿輝映,頓改舊觀。
複築學門之基,增高二尺,門内列植桧樹二十四章,亭立森郁,表裡适稱,而學之制始大完美。
經始于成化元年十一月二十有五日,迄工于次年冬。
而董其事者,則區長沈淳也。
時教谕方君繹謂賢守令前後作興之偉績,不可以無紀,乃述其事之颠末,而以文,見。
屬茂邑人也,日睹其盛,亦預有光,庸敢以不敏辭。
惟三代之學,載諸經傳,有可考者。
然當是時,上之人所以教,下之人所以學,豈有他哉?不過格物緻知,以窮其理,誠意正心,以體其實,則身無不修。
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具在是矣。
肆惟聖朝,混□區宇,首诏天下郡邑立學,于以造就人材,以資任用,其意亦猶是也。
今以秀水近設之學,賴賢守令興建為之新,士習亦當與之俱新。
朝朝夕相與講究,須知所學者,必如前所雲,敏求力踐之弗懈。
由是掇巍科,跻脢仕,推其所蘊建功之業,以垂不朽如此。
斯不負朝廷作養之初意,與今諸賢侯興學之盛心。
苟或不此之務,而惟詫記誦之多寡,較制作之工拙,借此以為進身之階,而于遠者大者或昧焉,則非茂所敢知矣。
忝廁先進之末,故不以頌而以規。
金明寺興複記 林茂 金明寺在郡治西南二裡許。
宋開禧間,史丞相彌遠嘗嬰疾,莫能療。
聞郡僧壽禅師善醫,征師療之,獲愈,酬以金币,師堅拒弗受。
問其所欲,則以建寺為請。
彌遠乃為購是地,創茲道場。
勢雖面陰,然地偏境勝,轶埃□而挾清曠,或名藍□刹有弗若者。
寺既成而未有額,以海鹽地名半邏,有廢寺曰金明者,因移請其額揭之。
自是以來,歲月變遷,風雨淩轹,亦雲久巳。
其規制雖存,而梁棟摧崩,牆垣傾圯,過者莫不興歎。
□斯席者,雖欲圖複舊觀,奈工費浩繁,志屢興而屢辍,不過因陋就簡,以俟謝去。
爾時寺僧文琇上人号瑩,中。
者,郡之俞氏子也。
自幼酷慕浮圖之學,父母以其志不可奪,遂舍送出家,投禮講師楚材為師。
楚材見其根器超邁,性識聰警,曰:此子他日必有光于吾教。
遂度為法嗣。
上人既得。
度精持戒律,旦夕禮誦弗懈。
每顧瞻茲寺,日就廢弛,甚恻焉。
爰發弘願,慨然以興複為巳任。
更得族兄俞,善順竭力。
翊贊正統,巳巳,首捐巳赀,且募同袍及遠近衆,施以。
時興事。
尚慮力或不足,乃□白郡守豫章舒侯,敬侯,甚加。
稱賞,出助俸赀,以壯其志。
幸而機緣脗合,一時喜舍者,不啻川委。
而雲集。
蓬鸠材庀工,經營規畫,首也建大雄。
寶殿,巍然中峙。
景泰丙子,三大士殿成。
天順巳卯,伽藍及祖師。
二殿成。
壬午,天王殿成。
塗以黝垩,□以金碧。
前後左右翼飛,絢爛凡。
諸殿所宜設佛菩薩天人之像,莫不以次莊嚴,暨夫香燈幡益之。
奉鐘魚鼓磬之音,亦皆完整。
複建步廊,一十六。
間,其露台天井,悉用磚甃,膠以灰液,威化丁亥又建外山門。
缭以石欄,而寺之制始大具備。
舊觀為之悉還自經始,迄今其曆寒。
暑益二十餘周。
上人方欲退休燕室,以絕塵鞅,一旦偶感微疾,曰:吾緣殆盡矣。
遂端坐辭。
衆而逝。
今郡守河東楊侯繼宗,重十人之為人,先日遣官椽夏昌赉香代吊。
翌日論其徒祖顼曰:爾師不憚勞勳,累修建之殊績。
茲既化去,不可無述,以示将來。
于是具其始末,請為之記。
竊惟自佛法流通中國,上自王公貴人,下逮。
闾閻士庶,類多尊信而崇奉之。
故凡所在,不可不設梵宇,以竦其皈依向慕之心。
然既涉于世相,則其成其壞,有不能不梏于數者。
姑以茲寺言之,始而成,中而壞,今而複,豈。
非數耶?雖然,亦有不為數之所梏者,則在得其人。
焉爾,而。
今而後,使寺之僧皆能志上人之所志,時加繕治,而謹護持之,又豈數之所能制哉? 重修長生道院記 項忠 按嘉禾志書本院在縣東二裡許。
趙宋時,初都于汴。
至士帝高宗,為金所迫,南遷臨安。
藝祖七世孫秀王稱,扈駕至嘉興,留寓縣治東,生子伯琮。
于時異香滿境,虹光燭天,人皆異之。
建炎年問,王室宗嗣未定,鹹以伯琮為言,遂起至臨安,育子宮中,立為皇太子。
□名璋,更名□,受内禅,即帝位。
遂以所育地,建浮屠寺,樹石于門,左曰流虹地,右曰興聖之寺。
度僧以為香火院,朝夕焚修。
說者以為祝延聖壽,陰翊皇度,宜兼釋老二氏。
于是複建道院于左,而以道士主之,是為長生道院。
未幾,複毀于兵,更遷春□門内,正一嗣教天師為書院額,且钤以真人府印額,今尚存。
此長生道院之所由建也。
迨及我朝,曆年既久,日就傾圯。
正統巳未,嘉興所百戶沈育良,偕大理寺評事浦會川,與前住持道士吳正常,協力重建玄帝正殿、山門、方丈、廚室,及聖像一完。
時徒嗣錢宗瑜繼業,緣速成鮮堅,緻複壞于風雨,螭吻摧□,棟瓦毀裂,上漏下濕,有礙焚修。
成化庚寅,南山道人張,複。
陽嗣徒翁泰亨,二元吉,躬谒百戶沈希哲,同嗣千戶沈,邦瑞等,複命元吉持疏相募四方善信,捐以赀本,不一載。
殿一宇,山門兩庑,祠堂、月台、天井、方丈,聖像、儀衛煥然新,瞻仰者罔不欽敬。
凡本郡街坊市鎮,有祈求保禳,與天善事,俱詣本院,誦經焚祝,誠一方之信地也。
俾繼住者,若能體師之心,操持信行,秉協至公。
脫有損壞,時加修葺,則斯院。
之傳永久而無僭矣。
若漫不經心,混同流俗,立見隳廢,是豈镌碑立石,所望徒子徒孫之意耶?今泰亨乃我之表弟,姑述其記,以備史氏之錄雲。
楞嚴寺重建佛殿記 項忠 南距郡治百餘武,北鄰城趾,地勢爽垲,林木蓊郁,石橋流水,似不與人境接。
據城中最勝處,為楞嚴寺。
按郡志,宋嘉祐間,民。
人鈕鹹,舍地為伽藍殿。
熙甯間,高行沙門永智講楞嚴于殿中,天雨花,瑞雲合。
丞相蔡公書楞嚴寺遺之,遂宅額焉。
迄今五百年,根運興廢,莫知其幾人。
我朝宣德甲寅,住持道與主之,建殿宇,新佛像。
繼與有淨蕙。
蕙所度弟子曰知覺,補席以來,慨然以興複為巳任。
常告師曰:殿宇朽腐,不能易而葺之;金碧漫漶,不能易而飾之。
嗣者甯免屍位之诮耶?由是師弟子一唱一和,罄捐巳橐,兼裒衆施,市材僦工,營繕之事聿興。
僅輿于成化辛醜,宰制裁割,閱二寒暑,克篑于成。
規制雄麗宏敞,視舊有加。
髹彤藻繪,燦霞煥日。
法相莊嚴,金碧晃耀。
花香供具,備完無缺。
覺一日緻禮求記于予,以垂不朽。
予謂浮屠氏子,人之子惟以道為嗣。
有其室而廢其道,猶傭居也。
夫道者,性也,了性則道成嗣的要不因崇宮室,嚴像貌為賢,而迷途伥伥,無所覺悟者。
或有入室睹像,而生心坐進此道。
故浮屠之崇宇飾像,有取于導人為善,而非觀美雲爾。
為其徒者,能由此相繼,克自振起于道,而又修持其師之所崇飾,庶不背浮屠氏之法也。
今覺之功有足書者,庸記之,以昭夫将來。
楊公祠記 費宏 故都憲陽城楊公繼宗,字承芳,以成化乙酉,來守嘉興,滿九載而去,去且五十年矣。
郡人之思公如一日。
其民曰:公之德在我。
我死,其遺澤在我子孫。
我于公固不能忘,世更事遠,則何以使我子若孫知公之德而不忘也?其君子則曰:公之報,有奉祀可舉,有金石可托。
其為不忘,雖百世可也,而況于吾之子若孫乎?會貴溪徐君由監察禦史來為郡,甫曆三載,百廢具興。
範生言等乃以衆志告君。
君遂度招提寺隙地,取樂助之資,庀工從事。
間又毀淫祠,取其材以佐之。
落成日,老稚手香帛及牢醴,從君羅拜庭下,且深且久如此也。
又以麗□之石不可虛,徐君乃遺言及鄉進士項錫來請予記。
古稱郡守吏民之本,本之治亂,而末必繼之,其所系不為不重也。
然常病難乎其人其人才矣。
苟不以誠典之,将其樹立之志,弗勝其浮湛之念,剛大之氣,古之為□道所牽若掣肘,或僭初心,保名譽,或愁冷語,欲竭才盡力,以洽其愛于民也固難。
是其民之愛之,亦烏能久而不忘耶?公之才既傑出,而愛民又極其誠,志操之堅定,意氣之豪邁,庶幾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
故嘉興之治,守之以至廉,而民不知有一毫之擾;行之以至公,而民不聞有一言之議。
雖挾尊怙勢,與公不合者,皆憚公威名,忸怩自失,不能撓其權以阏其澤。
久而士民感化,奸暴革新,訟平賦均,清風獘絕,嘉禾呈瑞,百殺屢登。
無遠無近,莫不傳播公之德政,想聞公之風采,上而禁掖,亦知公為清白吏,而萋菲之謗,莫能中焉。
非誠,其曷克臻此哉?予少日即知誦公之賢,既忝從史氏後,當以為公之樹立,視班、範所書,尤卓卓不可遺也。
故因徐君之請,而特書其大節,以見郡人思公之故。
市曹火德二廟碑記 項笃壽 嘉興府治之西,有錦帶河,河之西北隅有火德神祠。
其西南隅,有市曹廟。
二祠,東西相距不下二十丈許,曆宋迄元,以至今日,幾。
六百餘歲。
其所跨民居,嘉靖初為白氏之盧,尋歸範氏,範歸于沈,沈又屬之于餘。
三十年間,主之者四姓二。
祠,固無恙也。
二祠之北為吾祖家,曆元至今已二百年,僅僅世守。
吾祖父與二祠羽士為方外交,相得極歡。
今吾又,蔔居為鄰羽士輩。
亦時時往來,更為依倚,奉吾祖襄毅公遺像,供養不休,良足賢矣。
嘗謂物各有主,第主之于我,則我易盡,而物亦易窮;惟主之于天地,則天地無窮而物,亦與。
之無窮。
佛老之徒,雖或詭于正道,然習靜苦空之教,亦足以醒悟颛家,而輪回報應之說,得吾儒勸善懲惡之旨,其周流于天地間,有不可盡廢者。
吾郡禅居,惟靈光、真如二刹稱雄于諸寺。
其地乃晉徐熙、唐裴休故居舍,而為,寺。
二寺曆晉、唐至今千五百餘年,未知有改。
徐、裴二公,之,名。
托以不朽,而羽流衲子亦與之常住無窮。
是二祠一名郁攸,一名市曹。
市曹典官刑,郁攸典回祿,福善禍淫,其應不爽,可。
畏也已。
今歲甲申,道友姚守禮、楊懋玄、沈以誠辄葺隙地,構數椽。
樓居,奉文昌神于其上。
文昌星麗于天,為文章司命,有梓潼經行于世,謂能檢點人間善惡。
登斯樓也,當必有夙夜匪懈,臨深履薄者矣。
吾子若孫,其永念爾祖,法其所與,鑒其所亡,無淪惡趣哉!若乃不務廣德,巧取豪奪,則典刑郁攸,皆可懼也。
乃因姚子之請,而書以勒石。
秀水縣新建四鎮常平倉碑記 吳弘濟 易日: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尼父日:因民之利而利之,不亦惠而費乎?夫所謂損與利者,非真取此以與彼,家給而人足之也。
民有利病,吾體察之;時有禮歉,吾調劑之;歲收有有餘不足,吾因而盈縮之巳耳。
餘當建嘉禾,歲穰粟多,則趨市粜,粜者多則粜者少,而價日卑,價日甲,而民不得不粜者,苦于無錢也,于是乎農病。
歲鹵粟寡而盡趨市粜,粜者,苦于無粟也,于是乎民病。
當此之時,能使不傷農,不害民,農家不緻賤棄如糞十,而窮民不緻貴取如珠玉,豈非先王惠養元元之道,而為民殳母之所當側然動心者哉!與時聞父老言,嘉靖辛酉,陰霾肆虐,釜竈樓蛙,近又寓目于萬曆戊子歲,旱魅陸梁千裡,一望如灌莽。
此兩年歲貢莫人,道馑相望,鬻婦子如豕鹿然白骨累積,借有早計儲胥之術,給彼升鬥,何渠至是?高皇帝建預備倉,實傲常平遺意,第患無良有司奉行。
自邑大夫李君下車,蠟順成而民康樂,于今五年。
猶念古有賤不使傷農,貴不使傷民之策,适奉檄各郡邑建立常平倉,以備兇年主粜粜乃遍觀一邑之中,設倉凡四,循邑以北,幾二十七裡而遙,為王江泾于姑蘇,當走集真人,十農三賈,十九苦澇,十一苦旱。
其田宜禾少麥,視高原所任差倍,甚澇傷禾,乃受之饑。
以其間設廒倉,中市而利,厥面陽,厥形方,凡未儀門一,傍耳房各異,夾道東西廒十有四位,堂庑三,夾堂庑為社弟子學各異。
其東西鄰比丘尼氏、莊氏,南及畝浍,北抵市河,縱橫度可盈三百。
尋還至于邑,西南行三十裡而近,為新城子苕溪,當走集。
其人十農四賈,中分苦旱澇。
其田宜麥禾多桑,視衍沃所人差儉,甚旱澇傷麥禾,乃受之饑。
其廒倉中市,臨官道而立,厥面陽,厥形長。
前為儀門,傍耳房各異種,為堂庑三,旁為為弟子學各一。
其後代為廒十有三,夾兩傍為廒各一。
其東西鄰及幹,北圍章氏、呂氏、陳氏,南抵官道,縱橫度可百八十餘尋。
循新城南行,越陡門十裡而遙,為濮院丁桐鄉,當走集。
其八十農三賈,十九苦旱,十一苦澇。
其田,宜。
麥禾多樹桑兼菽,視原沃所人,其儉苦倍中旱傷麥禾乃,受。
之饑。
其廒倉中市而立,厥面陽,厥形方。
凡為儀門。
若耳房,若堂庑,若社弟子學,若連廒房,大抵家如王江泾之數。
其東西鄰及于南,為吳氏、殷氏、沈氏。
北抵畝浍,縱橫度可盈五百尋。
循濮院而還五六裡,為陡門于虎林,當走集。
其人十農一賈,十七苦旱,十三苦澇。
其田宜麥禾,多樹桑兼菽,視原沃所人,其儉惟倍。
甚旱傷麥禾,乃受之饑。
其倉廒中市,臨官塘而立,視濮院形法,門庑社廪皆稱是。
其棟鄰及于酉北,為趙氏、朱氏,南抵官塘,縱橫度可盈五百餘尋。
歲時旱澇中饑粜半廪,大小粜全廪。
民無蠢食,官無追呼,以寬流亡天劄之殃,皆奉當事者指,具有成籍。
若乃經營相度,寝處不遑,則李大夫業受成于守道張公、巡道湯公與郡大夫曹公,早夜勞苦,暴露集謀鄉三老,而不日亟成之者也。
書日:惜諸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我大夫廣上德意,引而推于市落阡陌間,計每廒殺五千石。
于四鎮,餘二萬石,計平粜二萬石,刻令價無翔二十餘萬石,以時灌輸,甯有窮期?使長得如李大夫賢,以修明其法,邑無粃政,野無懸耜,于禮兇何有?抑國家漕東南粟百萬,秀水寶居绾毂,起陡門至王江泾,寔居绾毂之口。
往者島彜内讧,獨兩鎮裡民被幹戈,殊□酷,餘三十年始安集。
近頗聞島彜弭耳,巳事難知,賢人深謀于廟堂,念欲保障東南,勞來生息,先自兩鎮始。
後之人毋忘绾毂,以毋忘天下,施及萌隸,垂于萬世,則惟是庶幾毋忘常十初意哉。
嘉興新建察院記 陸深 我朝禦史列居兩京,皆謂之十三道,各統以都察院道視十三省,南北盡同,而同以浙江為之首,其制然也。
禦史凡奉命而出,所至則謂之察院,匪若六曹諸司,各以本曹擊,其體然也。
是故禦史職在肅僚貞度,察院得專達上下,維地維人,固兩重哉。
嘉靖五年中秋日,嘉興府新作察院成器,嚴整壯麗,甲于兩浙。
嘉興,浙首郡也。
凡禦史至人境按治,與禦禦史轉,竟受代去,必于是。
洛陽潘公仿,适以浙江道禦史按浙,度政維新,乃以嘉興守蕭侯公賢為才。
蕭侯謀諸二守王君大化,将改作察院,以毂體制,愛瞻城中,得廢寺一區,相與規書,以授諸匠氏。
會公代去,禦史朔州盧公問之,寔來胅視規材,因以議于分守參政胡公誨之。
胡公日:宜為計永永。
于時參政朱公應周、佥事喻公宗之、蔡公汝建、史公文材,先後行部至,胥相之。
垂成,會盧公以憂去,既乃訖公。
蕭侯以書告于上海陸深日:願有記,深不文,竊聞之,先王之範政,凡以侍人也;君子之寶位,凡以行道也。
器者,道之所寓,無獘無複,無振無起。
此位置本末之論,天地之化所以以當新,蓋不獨一察院然也。
法以人行,人以地重。
禦史至所為重,凡以行法也。
察院之所為急,凡以奉禦史也。
廉遠堂高,羊存禮在此,名實精粗之論,天下直紀,賴以不墜,蓋不獨嘉興一察院然也。
顧天下之政,有體有制,出于一人,符之百世;成于一方,則于四海。
文武周公之意,以待後之人。
明于此者謂之知,辨于此者謂之禮,舉此而集者謂之才。
若兩禦史之賢,二郡侯之績,于茲察院也,皆不可以不記。
是役也,費出于羨耗,工成于顧募,役征于優隙。
以金計者六百有四十五兩有奇,以日計者三百有三十,以工計者九千有四百有九十。
為堂五間,崇二十四尺,赢廣七進,深五指。
三翼堂而左右之者,為室各二。
堂之前為露台,複露台者,為軒棚,為房,以處案吏者列之東西各三間,侯隸房亦如之。
引堂而後者,為穿堂五間,後堂亦如之。
間為卧闼者二位烏台三間,台之崇四尺,為書房十間,私□廳堂東西之堂,東西之際,為生吏房三間。
門有儀墀,有級庖,有所滿,有床浴,有室溷友舍。
書房之東西偏,各有隙地,西為圃可射,東為亭可憩,亭之南為池可臨。
總之為地十有八畝,南北有四十有八丈,東西三十有三丈,總之為屋八十有三間。
經始于四年十月之望,佐之通判李君源與董君琦、張君佩、推官南仝,而王君大化實終始之。
邑令之與有事者,嘉興則龍君欽,秀水則趙君章,桐鄉則董君??,海盬則劉君桂,平湖則鄭君瑚,崇德則葉君端,嘉善則李君調元,有勞其間者,則典史李玉梁珍也。
秀水縣儒學重建尊經閣記 陳懿典 秀邑析自宣德,則邑庠之建久矣。
曆百有餘缶年,又為奕高第,連翩甲子。
浙西乃近科,邑人或蜚英府校,或假路東兆,掄魁奪元,往往不乏,而秀庠獨缺然賢書。
于是望氣者謂為地麥緻然,非有所興廢,何以完地盡而儲人傑?學師汪君率諸生請于邑令李侯,侯慨然曰:此吾有司事業,第時诎不敢盡,頬縣官帑,首捐俸倡建尊經閣,蔔地與方廌紳以迨文學,各出赀右,差侯與汪君紏工庀材,仍推擇諸生董其役。
工始于乙未某月,落成于丙申某月。
适餘以宣綸之役歸,樂觀厥成。
家弟治典傳侯銘,屬為記,而侯又親造敝盧以命,何敢辭? 餘觀侯之為茲役也,陳誼甚高,其命各甚正,甯獨以區區堪輿家術為科名地哉?學有經,猶國有王。
經尊則道明,王尊則世治。
經不尊,則必有起而偶之者;王不尊,則必有起而僭之者。
六籍之權,埒于旒冕。
故聖賢翼世主教,汲汲于删述表章者,誠尊之也。
夫經,常道也,其于日用飲食也,何言尊?顧惟常則習,習生狃,狃生玩。
淺者玩之,則謂為童習之言,而經不尊;深者玩之,則謂為糟粕之語,而經亦不尊。
乃高明之獘,十倍畢暗。
周之季,縱橫法術之家滿天下,而孟子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