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嘉興府知秀水縣事石樓任之鼎掌修,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辂編輯,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大中祥符禅寺重興碑記 楊維祯 秀郡庠西個有古伽藍曰大中祥符,主僧曰覺昙師,持寺之重興狀來谒于庠。
次日,寺之棟宇象設,其來久矣。
廢興紀錄敢以請。
子之名能文,庶後有考,且以壽名教。
按狀創于東晉興甯間,哀帝诏剡山法師竺潛講般若禁中。
師還山,道由檇李,舍于安撫大卿魏公某,知其有道行,遂舍地為寶坊延之至梁,普遍盛行水陸法事,故稱水陸院。
廢于唐之會昌,大中天子複天下寺院,寺得如故。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群疏幹朝,作銜前崇奉所至今寺之坊,字曰華封雲。
獲賜城西蕩田若幹畝。
元豐間,有市民魯惟忠者,裂地五丈,充寺之河,歲令祝聖放生者是也。
建炎寺毀。
紹興乙卯,主僧法瑜募有力者建佛殿、山門、兩庑及五鳳樓,縣鐘有虛,虔經有藏,沙門奉先者,繼成無量壽佛殿、三聖等像。
十五年,太守林衡奏改禅院。
乾道辛卯,大府丘崇奏賜華亭設官田九百畝籍人寺。
我朝玉林普琪公始領寺事,又置新田若幹畝畝之,給養稍贍。
絕照慧光公來理法堂,鑒湖源澄公繼之。
适飓仆後殿,三聖像之存,若有神護者,未及興複而寂。
梅屋念常公至,聊力經理,僅成明樓及歸雲寮。
至元戊寅,江浙相府舉叢林碩德充各寺法席,而我昙師在選中。
顧寺頹圯狼籍,如逆旅舍,寝食遑安。
遂盡□缽資,及募諸檀經營者十餘年,始克鼎建。
後大彌陀殿中嚴無量壽佛像,左右十人應真。
仍翻理前殿,左右庑裝,靈山會境,方丈寝室,鹹就嚴邃。
下及庖庫圊湢,一一完美。
寺之前後廢興若此。
餘惟寺之廢興,以人不以時。
而人之興也,不以土木之績,而以碩德高風也。
若肇基者之潛師,與今昙師之複興者是巳。
然則碩德高風,又豈在于禅哉?水陸法事哉?籲!象教化濁世,而後有水陸之期,世可悼也。
佛法離而有禅,禅益離而有南北教,可悼巳!吾怪今之言禅者,不根祖始。
隐語以相蒙,誕言以相勝,使其徒怅怅然捕聲索影,訖無自而入大雄氏之道,則往往徂狂而失守。
吾喜昙師,身則禅而心則儒。
嘗與吾論道巳,以性善為法喜,以敬尊愛親為上義,以安貧居易為極樂,以作善降祥為因果,以言師百代,行師千種為不壞身。
始有與吾儒合者,非禅門氏率其徒于怅怅然捕聲而索影者也。
柳子曰:吾于浮屠氏之言,取其與吾儒合者。
吾于師亦雲。
師周姓,字竺芳,郡之儒家子,嗣于淨慈之靈石芝禅師。
其銘曰:大道支,九流渫,西鹿,興華軌。
跲禅亦奇,二道益惬。
各,戶。
牗示鈍捷蕩真柱,執忘涉。
一既離,萬曷攝。
秀之西,宮。
嶪嶪,般若宗,登載牒改禅奧讧異諜,惟昙師,我道協。
南之車,渤之楫。
推離宗,返伽葉。
咨後人,廣白我立言,曆萬劫。
惠安禅寺重興記 楊維祯 秀之惠安寺,在郡治西二百五十步。
按郡志:梁蕭王舍宅為寺以居尼,唐光化賜名興善。
世以夏臘主寺事,□。
祥符元年改今額。
紹興七年,刺史王公浚明請于朝,始更十方禅刹,命主僧眉山道立者來,具見信安劉阜民記。
我朝,至。
正戊子,寺以民火延毀,赤地無餘。
高昌觀師領寺事,道風法器,素為四衆依向悼法筵之地,一旦化為葵麥之墟,徒衆或浮寄他舍。
觀發弘誓,以興複為巳任,不迹權貴之門,不役耕作之力,盡棄祖父所遺資。
是年之秋,即經始法堂□丈,為芘風日地。
越三年而得不募而至者,檀施如幹,鸠□治材,而大佛寶殿、山門兩廊,備極雄麗,齊房庖庫,各以序為。
三聖寶相、十八應真護法大師之像,莊嚴殊特。
所用供帳□伯之具,一一完好。
規置堅定,擾攘經營者,凡曆七年,而迄于成真徙某狀其寺之廢興本末,及師之履行。
介□老友潛居徐公來請記,予為之喟然曰:天下廢式摩娜之教于惠安,而觀複起其廢也,數豈偶然哉?籲!觀貴胄青閨之一,誓不轉作,殊勝事若此,使觀為丈夫身,有□位于世,具扶危起仆功之書于策者,可勝道哉!抑餘聞金色女之□,不以祝顱發往阿蘭若為出家,而以發大精進,悟佛知見,一切解脫究竟為出家。
蓋以法界為居,大空為相,而土木金碧之區,其成其壞,關于世教者,有不得涉吾無壞無成之舍矣。
公嘉觀之功,能複既廢之宮,而又因其教以示佛學之本,庶有以振宗風于既往,衍淨社于将來者不窮也。
觀字無相,鑒空其号也。
吉安路達魯花赤忽都海牙公之孫,安陸府同知蠻子海牙公之子,幼即有禅性,不茹葷血。
元統元年,受皇太後旨,賜金襕袈裟,落笄發受戒。
其至正七年,承行院劄,□本寺法席,嗣于本寺隐嚴靜顯師雲。
十三年秋七月六日記。
重建宣公書院記 周伯琦 國家遵,用。
舊典,凡天下郡邑,皆置廟學,以祀以教。
其所在光正學行德望,可以軌範百世者。
又為書院,如學制而專祠之,疑于先師,所以崇德表行,而敦化厲俗也,其應至矣。
浙右之郡曰嘉興者,古之檇李,吳之屬境也。
唐相陸宣公寶,敬輿。
寔生于茲焉。
宣公之問學行業,具在史冊。
其文章議論,有,成。
集家誦而戶□之,以為矜式,蓋千百世一人而□。
宋建炎初,程守俱于郡治東鴛湖之上,作宣公書院,繪像而祠之,中廢。
紹定中,陳倅埙暨寓公共置柳氏園,以□祠堂。
景定癸亥,始以祠堂為書院。
鹹淳甲戌,郡守餘安裕作先聖禮殿于書院之左。
至元丙子,元有江南,悉毀于兵。
士人請于郡,以宋相賈似道太初堂為書院。
至正十五年,郡守劉侯貞病其隘陋,複遷于柳氏園,棟宇粗備,而兵燹大,起。
又??,乃治王氏,義塾。
設主而祠之。
後四年,兵作又毀,遂從祀于郡庠焉。
越三年,青龍庚子,郡貳守缪侯思恭暨經曆茅君毅,誕咨于衆,合志改作,相方度宜,惟太初之基是稱。
爰,除。
爰辟護而大之,鸠工庀材,會庸給直,心畫日指,不勞而集。
起手于是年六□,落成于十二月。
禮殿中峙,以祀先聖十哲。
北為祠堂,以奉宣公。
又北為講堂,屬以修舍,以為會集之所。
以楹計之,北三十又二,東西庑為是各六,以為講誦之地。
庫以藏祭器,廪以貯田租,庖以治享馔。
又若幹間,秩然有叙。
戟門屬于兩庑,靈星門标于外垣。
營締之堅缜,規制之宏麗,炳然奂然,有加于昔。
練吉庀儀,奠而告,焉。
時則。
四明周榧為山長主之。
于是郡博士曹君睿來請文,以示攸久。
于乎!天寶以後,唐綱解組,權移藩鎮,其未遽滅亡者,徙以昭陵,休養生息之澤,洽于民心爾。
德宗以昏庸之資,承衰弊之運,好。
佞愎谏,昧于利害,重罹播遷,不少懲艾,亡可翹足待。
宣公周旋其間,不忍鄙棄其君,竭其忠義,以筆舌感人心,厲士氣,支大廈于将傾,阏頹波于長逝。
其言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
可謂偉然王佐之器,能以天下為巳任者矣。
使其端本整棼之策,盡獲設施,則阿衡孔明之事業,夫豈多讓?讒短于群邪,斥沒于遐荒,有臣無君,君子惜之。
自宜公之沒三百餘年,而至建炎始有祠宇。
建炎至鹹淳百四十年,鹹淳甲戌至至正庚子,又将百年矣。
書院祠堂,疊興疊廢,至今日而大備。
德宗慊其咈巳,不能暫容于一時,而士君子乃倦倦于五百餘年之後,以見天理之在人心者如此。
在易之□曰:大人否亨,道亨則身否。
宣公亦何□焉?夫盛德必百世祀,即其父母之那虔崇之,崇報之典廣,弦誦之教盛,揖讓這容,讀其書,思其人,作興俊秀,此郡侯賓佐之美意,蓋能知所先務矣。
有勸于方來者,豈淺淺哉!故詳述其建置之始末,染論宜公之大節以著之。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來遊來歌者,其尚有稽焉。
深雪堂記 陳基 浮屠師金上人,主嘉禾之天甯寺,作室于方文而垩之,因名曰深雪。
或者議焉曰:深雪雲者,唐詩人之語也。
上人遊戲翰墨,簸美萬物,以陶寫其性靈。
其于詩人所謂前村深雪者,幹泰和于歲寒,運天機于言表,蓋必默有以會其心者矣,非徒垩其室之謂也。
又曰:上人,禅者也。
禅之祖有侍立少林而積雪至膝者,上人宴坐斯軒,澄觀物初,豈欲神而明之,而與其祖者相忘,而無色無聲無垢之天乎?或又曰:詩人之所謂,托于物者也;禅者之所立,外乎物者也。
今上人之名軒,其托物乎?則上人外物久矣。
其外物乎?則所謂默會于前村,相忘于少林,皆未易以淺近??也。
由是而觀,雪一而巳,而有詩人禅者之異。
上人合于名其軒,蓋非得巳也。
而或者議焉,又豈得巳乎?嗚呼!以不得巳之言,議不得,巳。
之名,名可議也,而非名者,意在言表,無色無聲無垢,不可得而議也。
然則議其可名者,而其不可名者,他日秀□更仆而議之更,仆而。
議之,可乎?上人曰:唯唯。
因為記或者之言,書之軒。
中上人,字西。
白,吳郡人。
為之記者,夷白居士臨海陳基也。
梓宇記 梁寅 夫梓之為材,至美。
也。
而人之為賢能者似焉。
故昔之稱焉,者,或配以楠杞,或侪之椅桐,大則任棟梁小則中琴瑟,其為材可貴也,而不可賤也,其為用可重也,而不可輕也。
嘉興張君翔南,以。
梓宇,名其室,其亦人中之梓乎?然則其材之,可貴而用。
之可重也,信矣。
寅問其所以名,則曰:吾郡在震澤之賓,号浙右。
勝地,而吾居近陸宣公之祠,先人之盧幸存焉。
堂之前,有巨梓一,其上枝千雲,旁陰覆宇,幾席夏爽,室奧寒燠。
吾愛吾梓之獨立而美蔭,故以名吾宇姑著。
吾好也。
寅因慶之曰:甚哉!嘉樹之封殖,存乎其人也。
今二十年之間,士大夫能不去其鄉者有幾乎?蓋十之一二而巳矣。
能保其居而封殖其嘉樹者有幾乎?蓋數十之一二而巳矣。
能世其業,培其學,以翹出于上林者有幾乎。
蓋百之一二而巳矣。
君之卓爾不群,于是可知也。
以君之才而比于梓焉。
其必為棟梁以成布政之宮,神明之觀,非甕牖而繩樞者也。
又必為琴瑟以奏鹹池之音,雲門之曲,非蕃。
夷與鄭衛者也。
君于是謝百感子之頌規:吾當自勵,以無。
負吾梓,無愧吾宇。
君前嘗以明經舉于鄉,今天子将即大位,寅與君同受诏,稽士禮文,凡數月之間,同趨西掖,行則比肩,坐則聯席,尤相好也。
故稱其才德,而記其梓宇如是雲。
嘉興路重修宣公書院碑銘 明劉基 士有以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回天下之趨向。
蓋其智足以識事機,其誠足以動人心,故能出入危邦,扶持庸主,寵之而不阿,違之而弗懲,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
若是真可謂大臣哉!孔子稱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其或先蒙君之知,而期盡心以報效,知禍而不避,知難而不止,若唐陸宣公者,其去就雖殊,而其揆一也。
孔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
宣公以之。
吾常怪唐德宗以□防小智,行多歎之私,信讒邪,黩貨賄,臨患難則姑息一施,處安佚則嫌□□出,以緻藩臣叛命,士卒離心,播遷困厄,而卒不亡。
及觀唐史,稱其出居艱阻之時,謀猷參決,一出于公。
又稱奉天所下诏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流涕,多公所為,然後知其得人以扶持也。
昔者随有季梁,不滅于楚;衛成公有甯武子,不死于晉,無競維人,不然殆哉!況公之言,德宗不盡用也,而僅用其一二,猶足以轉危為安,易敗為功。
使其能舉國以聽公,周宣、漢光不難繼矣。
惜乎其終信用君小而棄公也。
公殁而奏議行于天下,今天下之言時務、論政事者,莫不宗之。
然志卷之蔔宗之。
然則公之,志雖暫屈于一時,而終伸于萬世。
公之言雖不能以寤時君,而。
足以淑後人,則亦可以無憾矣夫!公浙西之,嘉興人。
嘉興邪學,舊有公祠,其詳見于呂公祖謙。
之記,而郡城之東鴛鴦湖上又有宣公書院,其地有橋曰宣公橋,故老相傳。
宣公實生于此,故于此立祠以祀公。
至宋景定癸亥,始以。
祠堂為書院。
丙子之歲,書院延燎于兵,而公像故存,衆白。
郡迎置于太初堂,因以堂為書院。
大德九年,濟南趙魯為山長。
病其簡陋,始改作之。
其詳見于牟公??之記,自是城東故址,遂廢為墟。
泰定中,有僧賄學官。
請傭而建庵焉。
後至元二年,庵災,地複于書院。
是歲六月,僧複賄有司創庵如故。
山長雖争之,弗能得也。
至□四年,宣徽院判海岱劉公貞受命為嘉興路總管,至則首治學校之阙,顧書院陋且朽,欲新之而址隘弗稱,乃用推官方君道壑言,命所司督其僧撤庵歸地,複建書院。
其中為先聖廟,兩庑儀門,東西禮亭、棂星之門具焉。
其西為宣公祠,祠西為室,東鄉,以祀郡之賢。
其外為三門,廟東為講堂,其前軒仍舊,扁曰仁義之堂,以藏宣公奏議,謂其言無非仁義也。
西齊以延師教弟子,又增買蕩地若幹畝,以益廪膳、庖廚、倉溷,各得其所。
将成,而公改除海道萬戶,于是以屬之方君。
方君力贊成之。
經始于至正十四年四月,竣事于十五年二月。
□其役者,嘉興縣丞善慶路吏施顔、顧選,及前山長王玼。
任奔走者,直學張惟仁、學吏沈隽也。
既成,使請記于劉基。
惟孔子明王道,鄉之後生,幸際昌時,奉璋孔廟,甯無以王佐自期,而興高山景行之思者?今劉公用方君言,撤浮屠以複書院,可謂能排異端,植正道者,有功于世教矣。
于是乎序而鉻之曰:李唐中葉,國勢陵彜。
強藩跋扈,宗社傾危。
宮鄰金虎,大廈誰支。
赫惟宣公,憂國匡時。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
文武壯猷,造膝籌惟。
劻襄天步,提挈皇維。
卓哉忠懇,情溢于辭。
疏奏百篇,聲振寰區。
奉天一诏,将士歔欷。
青蠅止棘,信而見□。
亦有遺編,異代良規。
瞽宗秩祀,俎豆生輝。
廟貌翼翼,過者式廬。
重修陸宣公祠堂記 陳世昌 皇帝即位之三年,诏天下聖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依期緻祭,禮也。
惟唐陸宣公祠宇之在嘉興者,今二百五十餘年,而堕廢不治,歲時谒享,無所寓其敬其前政嘗。
欲治之木遑也。
五年冬,今同知府事江右劉公澤民來莅是那,間谒祠,□以修複之不可緩也。
亟轸念焉。
明年,禾,既有秋,民庶忻洽。
公曰:可矣。
乃率寮采出,廪秩以先,邑人于。
是。
聞者樂趨,工役鹹萃,雲烝川湧,倏然而興。
先是祠所在在為書院。
皇朝肇一四海,更立制度,自郡庠、邑庠外,餘悉罷焉。
故書院今為冗稱。
夫舉祀典,則祠宇不可廢;尊孔道,則殿庑宜特存。
所謂有其舉之不可廢者,此公之所亟複而不容置也。
計功凡完舊者七,創作者三:曰殿,曰庑,曰門。
□祠日曰堂,禮亭曰齊舍,完舊也。
益祠之前榮,為楹四,廊之重構者六,設兩庑神座棂七十有二,創作也。
繪像,目孔子而下凡十五兩庑,無像,仍木主焉。
改塑宣公像而嚴飾之,重祠也。
木之腐撓者必以正,□□之缺漏者必以完,彩色之飾必以□,垣牆闌楯必以周。
易敝為新,起廢為完。
始八月丙子,終九月丁未,幾三十二口,日日工倍。
既□争,邑人相與□觀,咨嗟太息,莫不仰神□盛德。
蓋公之生,寔在于此。
祠之興複,于人心獨無□乎?□公舊祠之在東湖者,沒為浮屠居,郡人王玼為山長,複之,甚有力焉。
将作室□上,以從舊觀,弗果。
入今朝,其子鈞,複以鄉薦典教郡庠,父子相繼為缙紳表。
三年,以母老解職歸養。
久之,屬祠成,選奉,祠。
者佥謂莫如鈞,宜且父志也,遂禮緻焉。
求陸氏後,得十六代孫應奇,使主□豆,司筦□。
嗚呼!不有舉也,其何以興?不有立也,其何能久?公生于居乾元間,仕于建中、貞元之日,沒于永貞初,其事在史冊可殁。
其沒也,距今五百餘年,天下之改物者,不知其幾。
唐之宗廟社稷之為墟者久矣,而公?俎豆于賢人之間,俨然猶有而不墜,豈非所立者厚,其所施于天下者不可得而□與?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謂不朽。
公佐德宗,薦平禍亂,不可謂無功;竭誠事君而無隐,不可謂無德。
獨其言之不獲盡施于當時,而猶足垂範乎百代,以為緻君澤民之□,其成書往往家誦而戶有之,此其不朽之大者,宜其□祀永久而不忘也。
聖天子布令于上賢,有司敬行無怠,子下具,亦勸忠。
之道,為邦之本乎?舉令典,昭舊德,廣崇敬以不,後。
人寔自劉公始。
時通判趙視遠、推官潘義、經曆劉思忠知事李□,照磨靡。
淩雲知縣,宋。
文,縣丞魏誠,主簿張士銘、典史張克溫,凡贊而成之者也。
邑史李煥章寔莅役焉。
以事之勤,歲月之不可不識也,亟谒記于予,故為叙其修複之端,崇奉之義以贻後,俾有所考而勿僭。
若乃祠之遷革,久近其□者,則舊記存焉。
陸宣公祠廟記 恭瑄 有唐三百年,逢時建策,所以成翊戴弘濟之功者,累有其人。
至于學術純正,事君以格心為先,論事以行義為隐。
隐然有王佐之才者,予于中唐獨得一人焉,陸宣公敬輿是巳。
當建中艱危之際,公居近地,竭忠誠以籌劃機宜,代王言以感召人心。
雖提兵讨賊,諸将是賴,而其運謀帷幄,再秀水造。
唐室之造,唐室之功居多,是皆載之信史,天下後後所共知,予置不論,獨惟公有王佐之才者。
蓋三代之佐,皆以正君行義為本。
自漢以來,為輔相者,鮮克知此。
而其所論,不過人才政事,故無以清出治之源,明義利之分,以緻主于王道。
獨公之告德宗者有曰: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誠信之道,不可斯須去身,必慎守而力行之。
又曰: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
心傷則本傷,本傷則枝幹凋瘁,而根柢蹶援矣。
夫知誠信不可不存,則心必正;知财利不可厚斂,則義必行。
人君正心行義,使天下萬事粹然一出于天理之公,此王道也。
惜乎公言雖大,所告不合。
入相未久,有忠州之行,而卒不得大行其志。
遂使後世論唐之賢相曰:房、杜、姚、宋,而公不與。
夫豈知公有王佐之才,使時君能,用。
其言,三代之治可複,豈特貞觀、開元之盛而巳哉!故善論相業者,當觀其學術規模之大小,不當以事功成與否而高下之也。
史載公蘇州嘉興人,即今嘉興府城北有公遺,廟,世傳以為公之故宅。
前代碑志備載其事。
景泰二年,知府事江西舒君敬上章,以公乃唐之名臣,忠節著于當時,奏議行于後世,其遺廟雖存,自昔以來,官無祭飨,宜量給官錢,修舉春秋祀事,以褒表忠賢,激勵臣節。
诏從其請。
又二年,為景泰四年,舒君以書來求記其事。
予惟世之為守者,類以。
督辦為能,而于世教風化所關者,漠不留意獨舒君卓然,以表忠勵俗。
為急,乃論奏公之事迹于朝,舉久缺之文,以秩登祀典,廟貌益崇,血食不泯,其所以為天下,後世人臣盡忠節。
之勸,而有補于世教風化甚大,是不可不記。
遂具述其事,俾刻之石。
重修陸宣公祠記 金幼孜 檇李舊有陸宣公祠,曆有唐、宋、元廢興遷徙不一。
國朝洪武初,郡守劉澤民重建于城内,實元江南書院之故址,且以公十六世孫奉其祠。
歲久風雨頹圯,因循弗治,民自力者,侵奪其。
地。
乃宣德二年,其大理卿胡君元節,奉上命巡吳浙諸郡,鋤奸植良,政行化孚,慨念公之忠誠,而廟食未稱,實為阙典,遂購材鸠工,複厥侵地,命郡人王恺之董其役。
祀享有堂,燕處有室,門庑庖庫,序列輪奂,周垣崇崇,環以林木。
胡君于是率其郡之寮屬,祭告落成焉。
遺像有嚴,登降有禮,數年之廢,一日而舉。
士民耆耄,瞻望咨嗟,鹹請書其事于石。
而郡學教授張萬選乃來京師,求予記之。
予嘗讀唐史,而得公之所以立身事君之大者,其要不出乎一誠而巳。
觀公之進言于德宗,有曰: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在由乎誠。
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又曰:誠身之道,不可斯須去身。
夫誠者,聖賢之所以成始成終者也。
人君舍之,無以成開國之務;人臣舍之,無以盡匡輔之道。
公之言若此,豈非得夫聖賢誠身之學者哉?當有唐中葉,藩鎮跋扈,變輿播遷,宗社幾覆,賴公密謀贊襄,再造有邦。
而公之忠誠切至,不以彜險易節一論讨河北破李希烈之策不用,再陳制李懷光之計不行,而谏論愈力,實參忌之于前,裴延齡沮之于後,而自守益固,非誠而能之乎?從狩奉天,所下诏書,皆公視草,痛自引過,曲盡事情。
雖武人悍卒聞之,無不感激思舊,非一誠之所推乎。
惜乎唐祚不競,德宗以猜防信讒之君,用不克終,而公卒沒于貶所,豈非天哉!雖然,公雖不盡究其蘊于當時,而其忠誠之所感,奏議之所存,垂之天下後,□與日月争光,可嘲也。
則今日祠事之複,于公固不足為重輕,而所以起邦人瞻仰之誠,勵忠子忠君之義,則不為無助也。
予既嘉胡君之能崇祀先哲,舉廢墜之政,因論公平生立身事君之大者,以明公之心于數百載之下,俾後之谒公之祠者讀之,得有所勸焉。
環碧堂記 貝瓊 檇李南五十裡為幽湖,巨族朱顯道氏世家于此。
築堂若于楹,而水周其下,題之曰環碧。
前禦史中亟番易周公伯溫以大篆體為書三大字,複馳書鳳陽,屬記于予。
初,予主顯道,嘗愛幽湖之奇勝,蓋脈絡自南湖洄而為濮,旋而為渦,至是。
左右回抱,青停黛□,尤拜勝之所萃焉。
使其奔放莫遏,則悍而可懼;渙散旁流,則弱而易狎,又何足以為奇勝也?觀其方春雨止,波瀾浩浩,與天相涵,不見洲渚,而王唯翠碧往來其中,景之觸于前者何如也?及清秋之夕,魚龍在壑,沖風不起,颠倒星月,而舟人漁子,擊榜歌呼,景之會于心者,又何如也?方全盛時,并湖而居者非一。
飛樓湧閣,雖南湖不足侔其壯麗。
而堂據一湖之要,蓋有無窮之趣焉。
時方縻于王事,遂舍之而去。
客京師者二年,分教中都,者。
三年,汩沒埃者之中,未能有其一□以從耕釣,而徒懷想于二千裡外,今為顯道之所專也。
大中祥符禅寺重興碑記 楊維祯 秀郡庠西個有古伽藍曰大中祥符,主僧曰覺昙師,持寺之重興狀來谒于庠。
次日,寺之棟宇象設,其來久矣。
廢興紀錄敢以請。
子之名能文,庶後有考,且以壽名教。
按狀創于東晉興甯間,哀帝诏剡山法師竺潛講般若禁中。
師還山,道由檇李,舍于安撫大卿魏公某,知其有道行,遂舍地為寶坊延之至梁,普遍盛行水陸法事,故稱水陸院。
廢于唐之會昌,大中天子複天下寺院,寺得如故。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群疏幹朝,作銜前崇奉所至今寺之坊,字曰華封雲。
獲賜城西蕩田若幹畝。
元豐間,有市民魯惟忠者,裂地五丈,充寺之河,歲令祝聖放生者是也。
建炎寺毀。
紹興乙卯,主僧法瑜募有力者建佛殿、山門、兩庑及五鳳樓,縣鐘有虛,虔經有藏,沙門奉先者,繼成無量壽佛殿、三聖等像。
十五年,太守林衡奏改禅院。
乾道辛卯,大府丘崇奏賜華亭設官田九百畝籍人寺。
我朝玉林普琪公始領寺事,又置新田若幹畝畝之,給養稍贍。
絕照慧光公來理法堂,鑒湖源澄公繼之。
适飓仆後殿,三聖像之存,若有神護者,未及興複而寂。
梅屋念常公至,聊力經理,僅成明樓及歸雲寮。
至元戊寅,江浙相府舉叢林碩德充各寺法席,而我昙師在選中。
顧寺頹圯狼籍,如逆旅舍,寝食遑安。
遂盡□缽資,及募諸檀經營者十餘年,始克鼎建。
後大彌陀殿中嚴無量壽佛像,左右十人應真。
仍翻理前殿,左右庑裝,靈山會境,方丈寝室,鹹就嚴邃。
下及庖庫圊湢,一一完美。
寺之前後廢興若此。
餘惟寺之廢興,以人不以時。
而人之興也,不以土木之績,而以碩德高風也。
若肇基者之潛師,與今昙師之複興者是巳。
然則碩德高風,又豈在于禅哉?水陸法事哉?籲!象教化濁世,而後有水陸之期,世可悼也。
佛法離而有禅,禅益離而有南北教,可悼巳!吾怪今之言禅者,不根祖始。
隐語以相蒙,誕言以相勝,使其徒怅怅然捕聲索影,訖無自而入大雄氏之道,則往往徂狂而失守。
吾喜昙師,身則禅而心則儒。
嘗與吾論道巳,以性善為法喜,以敬尊愛親為上義,以安貧居易為極樂,以作善降祥為因果,以言師百代,行師千種為不壞身。
始有與吾儒合者,非禅門氏率其徒于怅怅然捕聲而索影者也。
柳子曰:吾于浮屠氏之言,取其與吾儒合者。
吾于師亦雲。
師周姓,字竺芳,郡之儒家子,嗣于淨慈之靈石芝禅師。
其銘曰:大道支,九流渫,西鹿,興華軌。
跲禅亦奇,二道益惬。
各,戶。
牗示鈍捷蕩真柱,執忘涉。
一既離,萬曷攝。
秀之西,宮。
嶪嶪,般若宗,登載牒改禅奧讧異諜,惟昙師,我道協。
南之車,渤之楫。
推離宗,返伽葉。
咨後人,廣白我立言,曆萬劫。
惠安禅寺重興記 楊維祯 秀之惠安寺,在郡治西二百五十步。
按郡志:梁蕭王舍宅為寺以居尼,唐光化賜名興善。
世以夏臘主寺事,□。
祥符元年改今額。
紹興七年,刺史王公浚明請于朝,始更十方禅刹,命主僧眉山道立者來,具見信安劉阜民記。
我朝,至。
正戊子,寺以民火延毀,赤地無餘。
高昌觀師領寺事,道風法器,素為四衆依向悼法筵之地,一旦化為葵麥之墟,徒衆或浮寄他舍。
觀發弘誓,以興複為巳任,不迹權貴之門,不役耕作之力,盡棄祖父所遺資。
是年之秋,即經始法堂□丈,為芘風日地。
越三年而得不募而至者,檀施如幹,鸠□治材,而大佛寶殿、山門兩廊,備極雄麗,齊房庖庫,各以序為。
三聖寶相、十八應真護法大師之像,莊嚴殊特。
所用供帳□伯之具,一一完好。
規置堅定,擾攘經營者,凡曆七年,而迄于成真徙某狀其寺之廢興本末,及師之履行。
介□老友潛居徐公來請記,予為之喟然曰:天下廢式摩娜之教于惠安,而觀複起其廢也,數豈偶然哉?籲!觀貴胄青閨之一,誓不轉作,殊勝事若此,使觀為丈夫身,有□位于世,具扶危起仆功之書于策者,可勝道哉!抑餘聞金色女之□,不以祝顱發往阿蘭若為出家,而以發大精進,悟佛知見,一切解脫究竟為出家。
蓋以法界為居,大空為相,而土木金碧之區,其成其壞,關于世教者,有不得涉吾無壞無成之舍矣。
公嘉觀之功,能複既廢之宮,而又因其教以示佛學之本,庶有以振宗風于既往,衍淨社于将來者不窮也。
觀字無相,鑒空其号也。
吉安路達魯花赤忽都海牙公之孫,安陸府同知蠻子海牙公之子,幼即有禅性,不茹葷血。
元統元年,受皇太後旨,賜金襕袈裟,落笄發受戒。
其至正七年,承行院劄,□本寺法席,嗣于本寺隐嚴靜顯師雲。
十三年秋七月六日記。
重建宣公書院記 周伯琦 國家遵,用。
舊典,凡天下郡邑,皆置廟學,以祀以教。
其所在光正學行德望,可以軌範百世者。
又為書院,如學制而專祠之,疑于先師,所以崇德表行,而敦化厲俗也,其應至矣。
浙右之郡曰嘉興者,古之檇李,吳之屬境也。
唐相陸宣公寶,敬輿。
寔生于茲焉。
宣公之問學行業,具在史冊。
其文章議論,有,成。
集家誦而戶□之,以為矜式,蓋千百世一人而□。
宋建炎初,程守俱于郡治東鴛湖之上,作宣公書院,繪像而祠之,中廢。
紹定中,陳倅埙暨寓公共置柳氏園,以□祠堂。
景定癸亥,始以祠堂為書院。
鹹淳甲戌,郡守餘安裕作先聖禮殿于書院之左。
至元丙子,元有江南,悉毀于兵。
士人請于郡,以宋相賈似道太初堂為書院。
至正十五年,郡守劉侯貞病其隘陋,複遷于柳氏園,棟宇粗備,而兵燹大,起。
又??,乃治王氏,義塾。
設主而祠之。
後四年,兵作又毀,遂從祀于郡庠焉。
越三年,青龍庚子,郡貳守缪侯思恭暨經曆茅君毅,誕咨于衆,合志改作,相方度宜,惟太初之基是稱。
爰,除。
爰辟護而大之,鸠工庀材,會庸給直,心畫日指,不勞而集。
起手于是年六□,落成于十二月。
禮殿中峙,以祀先聖十哲。
北為祠堂,以奉宣公。
又北為講堂,屬以修舍,以為會集之所。
以楹計之,北三十又二,東西庑為是各六,以為講誦之地。
庫以藏祭器,廪以貯田租,庖以治享馔。
又若幹間,秩然有叙。
戟門屬于兩庑,靈星門标于外垣。
營締之堅缜,規制之宏麗,炳然奂然,有加于昔。
練吉庀儀,奠而告,焉。
時則。
四明周榧為山長主之。
于是郡博士曹君睿來請文,以示攸久。
于乎!天寶以後,唐綱解組,權移藩鎮,其未遽滅亡者,徙以昭陵,休養生息之澤,洽于民心爾。
德宗以昏庸之資,承衰弊之運,好。
佞愎谏,昧于利害,重罹播遷,不少懲艾,亡可翹足待。
宣公周旋其間,不忍鄙棄其君,竭其忠義,以筆舌感人心,厲士氣,支大廈于将傾,阏頹波于長逝。
其言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
可謂偉然王佐之器,能以天下為巳任者矣。
使其端本整棼之策,盡獲設施,則阿衡孔明之事業,夫豈多讓?讒短于群邪,斥沒于遐荒,有臣無君,君子惜之。
自宜公之沒三百餘年,而至建炎始有祠宇。
建炎至鹹淳百四十年,鹹淳甲戌至至正庚子,又将百年矣。
書院祠堂,疊興疊廢,至今日而大備。
德宗慊其咈巳,不能暫容于一時,而士君子乃倦倦于五百餘年之後,以見天理之在人心者如此。
在易之□曰:大人否亨,道亨則身否。
宣公亦何□焉?夫盛德必百世祀,即其父母之那虔崇之,崇報之典廣,弦誦之教盛,揖讓這容,讀其書,思其人,作興俊秀,此郡侯賓佐之美意,蓋能知所先務矣。
有勸于方來者,豈淺淺哉!故詳述其建置之始末,染論宜公之大節以著之。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來遊來歌者,其尚有稽焉。
深雪堂記 陳基 浮屠師金上人,主嘉禾之天甯寺,作室于方文而垩之,因名曰深雪。
或者議焉曰:深雪雲者,唐詩人之語也。
上人遊戲翰墨,簸美萬物,以陶寫其性靈。
其于詩人所謂前村深雪者,幹泰和于歲寒,運天機于言表,蓋必默有以會其心者矣,非徒垩其室之謂也。
又曰:上人,禅者也。
禅之祖有侍立少林而積雪至膝者,上人宴坐斯軒,澄觀物初,豈欲神而明之,而與其祖者相忘,而無色無聲無垢之天乎?或又曰:詩人之所謂,托于物者也;禅者之所立,外乎物者也。
今上人之名軒,其托物乎?則上人外物久矣。
其外物乎?則所謂默會于前村,相忘于少林,皆未易以淺近??也。
由是而觀,雪一而巳,而有詩人禅者之異。
上人合于名其軒,蓋非得巳也。
而或者議焉,又豈得巳乎?嗚呼!以不得巳之言,議不得,巳。
之名,名可議也,而非名者,意在言表,無色無聲無垢,不可得而議也。
然則議其可名者,而其不可名者,他日秀□更仆而議之更,仆而。
議之,可乎?上人曰:唯唯。
因為記或者之言,書之軒。
中上人,字西。
白,吳郡人。
為之記者,夷白居士臨海陳基也。
梓宇記 梁寅 夫梓之為材,至美。
也。
而人之為賢能者似焉。
故昔之稱焉,者,或配以楠杞,或侪之椅桐,大則任棟梁小則中琴瑟,其為材可貴也,而不可賤也,其為用可重也,而不可輕也。
嘉興張君翔南,以。
梓宇,名其室,其亦人中之梓乎?然則其材之,可貴而用。
之可重也,信矣。
寅問其所以名,則曰:吾郡在震澤之賓,号浙右。
勝地,而吾居近陸宣公之祠,先人之盧幸存焉。
堂之前,有巨梓一,其上枝千雲,旁陰覆宇,幾席夏爽,室奧寒燠。
吾愛吾梓之獨立而美蔭,故以名吾宇姑著。
吾好也。
寅因慶之曰:甚哉!嘉樹之封殖,存乎其人也。
今二十年之間,士大夫能不去其鄉者有幾乎?蓋十之一二而巳矣。
能保其居而封殖其嘉樹者有幾乎?蓋數十之一二而巳矣。
能世其業,培其學,以翹出于上林者有幾乎。
蓋百之一二而巳矣。
君之卓爾不群,于是可知也。
以君之才而比于梓焉。
其必為棟梁以成布政之宮,神明之觀,非甕牖而繩樞者也。
又必為琴瑟以奏鹹池之音,雲門之曲,非蕃。
夷與鄭衛者也。
君于是謝百感子之頌規:吾當自勵,以無。
負吾梓,無愧吾宇。
君前嘗以明經舉于鄉,今天子将即大位,寅與君同受诏,稽士禮文,凡數月之間,同趨西掖,行則比肩,坐則聯席,尤相好也。
故稱其才德,而記其梓宇如是雲。
嘉興路重修宣公書院碑銘 明劉基 士有以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回天下之趨向。
蓋其智足以識事機,其誠足以動人心,故能出入危邦,扶持庸主,寵之而不阿,違之而弗懲,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
若是真可謂大臣哉!孔子稱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其或先蒙君之知,而期盡心以報效,知禍而不避,知難而不止,若唐陸宣公者,其去就雖殊,而其揆一也。
孔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
宣公以之。
吾常怪唐德宗以□防小智,行多歎之私,信讒邪,黩貨賄,臨患難則姑息一施,處安佚則嫌□□出,以緻藩臣叛命,士卒離心,播遷困厄,而卒不亡。
及觀唐史,稱其出居艱阻之時,謀猷參決,一出于公。
又稱奉天所下诏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流涕,多公所為,然後知其得人以扶持也。
昔者随有季梁,不滅于楚;衛成公有甯武子,不死于晉,無競維人,不然殆哉!況公之言,德宗不盡用也,而僅用其一二,猶足以轉危為安,易敗為功。
使其能舉國以聽公,周宣、漢光不難繼矣。
惜乎其終信用君小而棄公也。
公殁而奏議行于天下,今天下之言時務、論政事者,莫不宗之。
然志卷之蔔宗之。
然則公之,志雖暫屈于一時,而終伸于萬世。
公之言雖不能以寤時君,而。
足以淑後人,則亦可以無憾矣夫!公浙西之,嘉興人。
嘉興邪學,舊有公祠,其詳見于呂公祖謙。
之記,而郡城之東鴛鴦湖上又有宣公書院,其地有橋曰宣公橋,故老相傳。
宣公實生于此,故于此立祠以祀公。
至宋景定癸亥,始以。
祠堂為書院。
丙子之歲,書院延燎于兵,而公像故存,衆白。
郡迎置于太初堂,因以堂為書院。
大德九年,濟南趙魯為山長。
病其簡陋,始改作之。
其詳見于牟公??之記,自是城東故址,遂廢為墟。
泰定中,有僧賄學官。
請傭而建庵焉。
後至元二年,庵災,地複于書院。
是歲六月,僧複賄有司創庵如故。
山長雖争之,弗能得也。
至□四年,宣徽院判海岱劉公貞受命為嘉興路總管,至則首治學校之阙,顧書院陋且朽,欲新之而址隘弗稱,乃用推官方君道壑言,命所司督其僧撤庵歸地,複建書院。
其中為先聖廟,兩庑儀門,東西禮亭、棂星之門具焉。
其西為宣公祠,祠西為室,東鄉,以祀郡之賢。
其外為三門,廟東為講堂,其前軒仍舊,扁曰仁義之堂,以藏宣公奏議,謂其言無非仁義也。
西齊以延師教弟子,又增買蕩地若幹畝,以益廪膳、庖廚、倉溷,各得其所。
将成,而公改除海道萬戶,于是以屬之方君。
方君力贊成之。
經始于至正十四年四月,竣事于十五年二月。
□其役者,嘉興縣丞善慶路吏施顔、顧選,及前山長王玼。
任奔走者,直學張惟仁、學吏沈隽也。
既成,使請記于劉基。
惟孔子明王道,鄉之後生,幸際昌時,奉璋孔廟,甯無以王佐自期,而興高山景行之思者?今劉公用方君言,撤浮屠以複書院,可謂能排異端,植正道者,有功于世教矣。
于是乎序而鉻之曰:李唐中葉,國勢陵彜。
強藩跋扈,宗社傾危。
宮鄰金虎,大廈誰支。
赫惟宣公,憂國匡時。
才本王佐,學為帝師。
文武壯猷,造膝籌惟。
劻襄天步,提挈皇維。
卓哉忠懇,情溢于辭。
疏奏百篇,聲振寰區。
奉天一诏,将士歔欷。
青蠅止棘,信而見□。
亦有遺編,異代良規。
瞽宗秩祀,俎豆生輝。
廟貌翼翼,過者式廬。
重修陸宣公祠堂記 陳世昌 皇帝即位之三年,诏天下聖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依期緻祭,禮也。
惟唐陸宣公祠宇之在嘉興者,今二百五十餘年,而堕廢不治,歲時谒享,無所寓其敬其前政嘗。
欲治之木遑也。
五年冬,今同知府事江右劉公澤民來莅是那,間谒祠,□以修複之不可緩也。
亟轸念焉。
明年,禾,既有秋,民庶忻洽。
公曰:可矣。
乃率寮采出,廪秩以先,邑人于。
是。
聞者樂趨,工役鹹萃,雲烝川湧,倏然而興。
先是祠所在在為書院。
皇朝肇一四海,更立制度,自郡庠、邑庠外,餘悉罷焉。
故書院今為冗稱。
夫舉祀典,則祠宇不可廢;尊孔道,則殿庑宜特存。
所謂有其舉之不可廢者,此公之所亟複而不容置也。
計功凡完舊者七,創作者三:曰殿,曰庑,曰門。
□祠日曰堂,禮亭曰齊舍,完舊也。
益祠之前榮,為楹四,廊之重構者六,設兩庑神座棂七十有二,創作也。
繪像,目孔子而下凡十五兩庑,無像,仍木主焉。
改塑宣公像而嚴飾之,重祠也。
木之腐撓者必以正,□□之缺漏者必以完,彩色之飾必以□,垣牆闌楯必以周。
易敝為新,起廢為完。
始八月丙子,終九月丁未,幾三十二口,日日工倍。
既□争,邑人相與□觀,咨嗟太息,莫不仰神□盛德。
蓋公之生,寔在于此。
祠之興複,于人心獨無□乎?□公舊祠之在東湖者,沒為浮屠居,郡人王玼為山長,複之,甚有力焉。
将作室□上,以從舊觀,弗果。
入今朝,其子鈞,複以鄉薦典教郡庠,父子相繼為缙紳表。
三年,以母老解職歸養。
久之,屬祠成,選奉,祠。
者佥謂莫如鈞,宜且父志也,遂禮緻焉。
求陸氏後,得十六代孫應奇,使主□豆,司筦□。
嗚呼!不有舉也,其何以興?不有立也,其何能久?公生于居乾元間,仕于建中、貞元之日,沒于永貞初,其事在史冊可殁。
其沒也,距今五百餘年,天下之改物者,不知其幾。
唐之宗廟社稷之為墟者久矣,而公?俎豆于賢人之間,俨然猶有而不墜,豈非所立者厚,其所施于天下者不可得而□與?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謂不朽。
公佐德宗,薦平禍亂,不可謂無功;竭誠事君而無隐,不可謂無德。
獨其言之不獲盡施于當時,而猶足垂範乎百代,以為緻君澤民之□,其成書往往家誦而戶有之,此其不朽之大者,宜其□祀永久而不忘也。
聖天子布令于上賢,有司敬行無怠,子下具,亦勸忠。
之道,為邦之本乎?舉令典,昭舊德,廣崇敬以不,後。
人寔自劉公始。
時通判趙視遠、推官潘義、經曆劉思忠知事李□,照磨靡。
淩雲知縣,宋。
文,縣丞魏誠,主簿張士銘、典史張克溫,凡贊而成之者也。
邑史李煥章寔莅役焉。
以事之勤,歲月之不可不識也,亟谒記于予,故為叙其修複之端,崇奉之義以贻後,俾有所考而勿僭。
若乃祠之遷革,久近其□者,則舊記存焉。
陸宣公祠廟記 恭瑄 有唐三百年,逢時建策,所以成翊戴弘濟之功者,累有其人。
至于學術純正,事君以格心為先,論事以行義為隐。
隐然有王佐之才者,予于中唐獨得一人焉,陸宣公敬輿是巳。
當建中艱危之際,公居近地,竭忠誠以籌劃機宜,代王言以感召人心。
雖提兵讨賊,諸将是賴,而其運謀帷幄,再秀水造。
唐室之造,唐室之功居多,是皆載之信史,天下後後所共知,予置不論,獨惟公有王佐之才者。
蓋三代之佐,皆以正君行義為本。
自漢以來,為輔相者,鮮克知此。
而其所論,不過人才政事,故無以清出治之源,明義利之分,以緻主于王道。
獨公之告德宗者有曰: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誠信之道,不可斯須去身,必慎守而力行之。
又曰: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
心傷則本傷,本傷則枝幹凋瘁,而根柢蹶援矣。
夫知誠信不可不存,則心必正;知财利不可厚斂,則義必行。
人君正心行義,使天下萬事粹然一出于天理之公,此王道也。
惜乎公言雖大,所告不合。
入相未久,有忠州之行,而卒不得大行其志。
遂使後世論唐之賢相曰:房、杜、姚、宋,而公不與。
夫豈知公有王佐之才,使時君能,用。
其言,三代之治可複,豈特貞觀、開元之盛而巳哉!故善論相業者,當觀其學術規模之大小,不當以事功成與否而高下之也。
史載公蘇州嘉興人,即今嘉興府城北有公遺,廟,世傳以為公之故宅。
前代碑志備載其事。
景泰二年,知府事江西舒君敬上章,以公乃唐之名臣,忠節著于當時,奏議行于後世,其遺廟雖存,自昔以來,官無祭飨,宜量給官錢,修舉春秋祀事,以褒表忠賢,激勵臣節。
诏從其請。
又二年,為景泰四年,舒君以書來求記其事。
予惟世之為守者,類以。
督辦為能,而于世教風化所關者,漠不留意獨舒君卓然,以表忠勵俗。
為急,乃論奏公之事迹于朝,舉久缺之文,以秩登祀典,廟貌益崇,血食不泯,其所以為天下,後世人臣盡忠節。
之勸,而有補于世教風化甚大,是不可不記。
遂具述其事,俾刻之石。
重修陸宣公祠記 金幼孜 檇李舊有陸宣公祠,曆有唐、宋、元廢興遷徙不一。
國朝洪武初,郡守劉澤民重建于城内,實元江南書院之故址,且以公十六世孫奉其祠。
歲久風雨頹圯,因循弗治,民自力者,侵奪其。
地。
乃宣德二年,其大理卿胡君元節,奉上命巡吳浙諸郡,鋤奸植良,政行化孚,慨念公之忠誠,而廟食未稱,實為阙典,遂購材鸠工,複厥侵地,命郡人王恺之董其役。
祀享有堂,燕處有室,門庑庖庫,序列輪奂,周垣崇崇,環以林木。
胡君于是率其郡之寮屬,祭告落成焉。
遺像有嚴,登降有禮,數年之廢,一日而舉。
士民耆耄,瞻望咨嗟,鹹請書其事于石。
而郡學教授張萬選乃來京師,求予記之。
予嘗讀唐史,而得公之所以立身事君之大者,其要不出乎一誠而巳。
觀公之進言于德宗,有曰: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在由乎誠。
一不誠,則心莫之保,一不信,則言莫之行。
又曰:誠身之道,不可斯須去身。
夫誠者,聖賢之所以成始成終者也。
人君舍之,無以成開國之務;人臣舍之,無以盡匡輔之道。
公之言若此,豈非得夫聖賢誠身之學者哉?當有唐中葉,藩鎮跋扈,變輿播遷,宗社幾覆,賴公密謀贊襄,再造有邦。
而公之忠誠切至,不以彜險易節一論讨河北破李希烈之策不用,再陳制李懷光之計不行,而谏論愈力,實參忌之于前,裴延齡沮之于後,而自守益固,非誠而能之乎?從狩奉天,所下诏書,皆公視草,痛自引過,曲盡事情。
雖武人悍卒聞之,無不感激思舊,非一誠之所推乎。
惜乎唐祚不競,德宗以猜防信讒之君,用不克終,而公卒沒于貶所,豈非天哉!雖然,公雖不盡究其蘊于當時,而其忠誠之所感,奏議之所存,垂之天下後,□與日月争光,可嘲也。
則今日祠事之複,于公固不足為重輕,而所以起邦人瞻仰之誠,勵忠子忠君之義,則不為無助也。
予既嘉胡君之能崇祀先哲,舉廢墜之政,因論公平生立身事君之大者,以明公之心于數百載之下,俾後之谒公之祠者讀之,得有所勸焉。
環碧堂記 貝瓊 檇李南五十裡為幽湖,巨族朱顯道氏世家于此。
築堂若于楹,而水周其下,題之曰環碧。
前禦史中亟番易周公伯溫以大篆體為書三大字,複馳書鳳陽,屬記于予。
初,予主顯道,嘗愛幽湖之奇勝,蓋脈絡自南湖洄而為濮,旋而為渦,至是。
左右回抱,青停黛□,尤拜勝之所萃焉。
使其奔放莫遏,則悍而可懼;渙散旁流,則弱而易狎,又何足以為奇勝也?觀其方春雨止,波瀾浩浩,與天相涵,不見洲渚,而王唯翠碧往來其中,景之觸于前者何如也?及清秋之夕,魚龍在壑,沖風不起,颠倒星月,而舟人漁子,擊榜歌呼,景之會于心者,又何如也?方全盛時,并湖而居者非一。
飛樓湧閣,雖南湖不足侔其壯麗。
而堂據一湖之要,蓋有無窮之趣焉。
時方縻于王事,遂舍之而去。
客京師者二年,分教中都,者。
三年,汩沒埃者之中,未能有其一□以從耕釣,而徒懷想于二千裡外,今為顯道之所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