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七

關燈
猛将軍,奉旨害豫章王楝與弟橋樛者。

    丘墓傳疑或未之考耳。

    羞墓,縣北一十八裡。

    朱買臣妻,初見夫貧,攺嫁杉青閘吏。

    後買臣既貴,衣錦還鄉,其妻羞死于亭灣,葬此。

    呂氏榮墓。

    由拳郭裡墟北。

    榮,許升妻也。

    事見後漢書。

    列女傳。

     宋沈司徒演之墓,縣北二十裡。

    演之為嘉興,今召入為司徒祭酒,後卒葬此。

     南齊蘇小小墓。

    縣西南六十步,小小錢塘,名娼也。

    時居此巷,故巷名賢娼。

    寰宇記雲:墓高三丈。

    井在其側,舊生雙桃于上。

    宋紹興初,衣□,以人畏之,因鎮以塔。

    後宋路分,行天心法以驅除之,遂複見春,有片石在通判二雲蘇小小墓。

    按寰宇記、方輿勝覽皆雲蘇小小墓在嘉興縣前。

    若宋百家詩及張耒文集載司馬槱事,雲墓在錢塘,則是宋之蘇小娟,一名小小耳。

    詳見七修類稿。

     唐陸宣公?墓。

    感化六都新豐鎮後,墓前有橋,俗呼陸?墳橋一丘,歲遠幾至湮沒,僅龜趺出土耳。

    曰:又忠州有墓,或亦衣冠識葬也。

    按忠州圖經,陸宣公墓在玉虛觀南三十步。

    又謂公巳歸葬,而忠州特虛設爾。

    見宋陸有仁吳中舊事。

     五代聞人禦史中丞圭墓。

    阜城門外,竹橋之西。

     宋長水楞嚴大師子璇墓、真如寺,禅而堂之東。

    系非周都官。

    某,墓。

    周都官某墓、縣北拱辰門外荷花池水中,與月波樓相對。

    故老傳聞,旱不加高,潦不加沒。

    聞人尚書建墓、白苧鄉桃花原建。

    舉天禧巳未進士,曆道、□兩州推官,遷著作郎、騎都尉,監秀州都鹽倉,轉秘書丞。

    以子國子慱士贈工部尚書。

    婁主簿億墓、胥山五都,億學士機曾祖也。

    嘉祐中同學究出身,為餘杭縣主簿。

    其地今名婁墳。

    施府君伯成墓、思賢三十二都西地字圩靈顯廟中伯成九歲為土神。

    凡歲旱潦疾病,有禱必應。

    詳見祠廟。

    墓上有靈丹樹,取葉剪服,可治百病。

    趙知州叔近墓、真如寺。

    叔近,悼元王孫,榮良公克類之子也。

    建炎丁未,以龍圖閣待制知秀州,定杭卒。

    陳通之亂,王淵以私憾誣殺之,殡于寺中。

    紹興巳未,禦史言叔近之冤,贈集英殿修撰。

    歐陽尚書某墓、縣西北一十裡,文忠公後也。

    其子孫尚有居其傍者。

    婁學士機墓、裡。

    仁都又來,字圩機,字彥發,乾道進士,曆官資政殿學士、知福州。

    樓□為作神道碑。

    陶,保義郎。

    文幹墓、縣東陶莊後志石雲:宋淳熙十四年,承直郎新監鎮江府一貧務都茶陽門陶靜達自為志,葬其父幹于此。

    文幹自蘇州震澤墅徒嘉興思賢鄉,以長子官右選,封保義郎。

    彩雲禅師墓、真如寺,禅堂皆後,旁有彩雲橋、朱張校尉恂墓。

    聞家湖、宋武節将軍朱張宣扈跸南遷,遂家焉。

    其元孫恂為進義校尉,遇元之逼,随駕厓山,殉國溺海。

    子穹壽痛父不返,奉父衣冠葬之。

     元李同知複墓。

    縣南三弭裡。

    複字希顔,南陽人。

    延祐聞,以員外郎為嘉興路同知,後卒,墓于此。

     明陳布政俊名墓、感化六都石皮橋俊名,洪武中以選舉官至布政使卒。

    陳布政約墓、迎薰門外六裡。

    約字慱文,洪武中應聘,官至山西布政使。

    黃布政懋墓。

    北闆房北天字圩懋,字子勉,元氏人。

    永樂乙未進士,正統初知嘉興府事,有德政,升福建左布政使,緻仕居嘉興,卒,因葬焉。

    俞侍郎山墓、永豐十四都,西成字圩。

    呂學士原墓、長水二十一都西宇字圩,谕祭營葬。

    項尚書忠墓、象賢鄉,谕祭營葬項副。

    使夢原墓、襄毅公墓傍。

    萬曆中進士,官至山西副憲卒。

    姚侍郎弘谟墓自苧。

    十五都馬當泾,贈禮部尚書,谕祭營葬。

    徐少司馬必達墓、感化都之樂道鄉石龍橋,谕祭營自葬。

    嶽司馬元聲墓、穆,河,溪。

    朱文恪公國祚墓、百花莊,賜葬。

    陳宮詹懿典墓圓,珠灘朱司。

    寇大啟墓、治西北十八裡,錢家溪。

    姚尚書思仁墓、竹,橋。

    徐太仆世淳墓、丁烈婦墓。

    杉青閘。

     祥異 古太史所掌,察天文,記時政,上自象緯,以至豐兇物異,皆得并書。

    秀州之紀載,或文獻所傳,或耆舊所述,猶曆曆可稽焉。

    雖未敢效京、劉之占驗,聊以當稗野之搜葺耳。

    志祥異。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踐敗吳于檇李。

     漢文帝十二年,由拳馬生角。

     三國吳黃龍三年,由拳野榖生,攺為禾興縣。

    五年,嘉興犬禍,作人言雲:天下人餓死。

    中和壬寅二月,有馬生角。

     唐乾符、巳亥。

    黃巢之亂,豪傑起義兵保鄉井,後遭兵火,民居無遺。

     宋乾興壬戌,大水壞民田。

    天聖元年癸亥,饑。

    六月,隴畝産聖米,饑民取食。

     慶曆戊子十一月丁酉夜,地震,有聲如雷,自西北起。

    熙甯元年戊申,蝗。

    紹聖甲戌秋,大風,海溢,壞民田。

    政和五年秋八月,水災。

     宣和二十年十一月戊辰,秀州大水,雨雹。

    二十八年九月,浙西大水,秀州為甚。

    巳未,大饑,米鬥千錢,道殣相望。

    宣和,辛醜。

    方臘寇嘉禾,統軍王子武合官軍破之。

     隆興元年八月,秀州大風水。

    建炎。

    丁未秋,鬥牛間有紫氣。

    十月戊申,嘉興縣丞趙子稱生子于官邸,紅光燭天,即孝宗也。

    戊申五月,州卒。

    徐明等作亂,禦營中軍張俊至,收斬徐明,并殺守趙叔近,州人憐之。

    庚戌二月辛卯,金人陷秀州,燒掠崇德縣治,甲申七月大。

    水浸城,壞民田盧,舟行廛市,溺死甚衆,人饑,人食糠粃。

    乾道乙酉春,大饑,殍徙無算。

    六年五月,秀州大水,城市有深丈餘者,歲饑。

    丁亥秋八月,大水,壞民田盧,積潦至于九月,稼穑盡腐。

    庚寅,大水,大饑。

    淳熙初,民呂氏冰瓦,有樓觀、車馬、人物、并蒂芙蓉、牡丹、長春萱草、藤蘿等文,經日不釋。

    六年夏,秀州水,壞圩田,溺死人。

    庚子,大旱。

    丁未夏,旱饑,民有流亡者。

    淳熙攺元秋,大旱,知縣李時習禱雨龍潭。

     紹熙甲寅秋七月,大風駕海潮,害稼,大饑。

    五年,秀州大旱。

     慶元丙辰十一月二十日夜半,月出如望,其冬無雪,則春無雨,下诏祈禱,中夏雨足。

    三年,螟。

    壬戌春夏旱。

    嘉泰二年,蝗。

    開禧乙醜夏,旱。

    丁卯夏秋大旱,穜稑絕種。

     嘉定戊辰夏五月,旱,大蝗。

    巳巳夏四月,旱,至七月乃雨。

    癸未夏五月,大水。

    甲申,海潮壞堤。

    德祐丙子,元師來逼城。

    三月巳巳,知嘉興府事劉漢傑以城降。

    元将路成兵過皂林暴掠。

    時崇德程德剛負才氣,為陳利害,成稱善,戢其部衆。

    景炎辛酉秋七月,大水,至冬十月,水勢不殺。

     元大德乙巳,蝗。

    至順庚午,自夏至秋恒兩。

    閏七月甲申,郡境大雨烈風。

    至正甲申,郡境産苜蓿。

    丙戌春,張思敬寇嘉興,攻破崇德。

     丁亥冬,郡城西有烏數十營,巢于地,圍八尺,崇五尺,晝夜不休,若有程督之者。

    巳而大盜??起,江淮繹騷,诏州郡築城,自嘉興始。

     辛卯,陶氏磨上木生青條白花。

     乙未秋七月三日,白龍見郡城東馬橋上,肓風怪雨,慘黑若深夜,壞民居五百餘所,大木盡拔,溪水壁立,男女叫号奔走,妻子相失。

    其龍過北麗橋,入太湖,後值苗軍,龍所經處,悉為蓁莽。

     丙申,張士誠稱天祐三年,國号大周,侵嘉興,總管,陳宗。

    義不能禦,同知李複集義勇,築塹濠屯于通秀橋東。

    南官塘之西。

    時江浙行中書省丞相答失木兒,以楊。

    完者來守,士誠兵至,不敢窺嘉興,逾平望,實,完者功。

    而嘉亦僅保孤城,城外極目,至無寸草尺株。

    嘉興随亦攻陷,城中燔毀,民遇害大半,浙西盡屬。

    張氏。

     丁酉八月,張士誠以水師數萬來攻嘉興城門閉塞兼。

    旬,米價驟踴,薪爨不屬,多破斫檐柱幾榻。

    而炊,楊完。

    者以大軍四伏,使小舟數十百艘餌之,敵樯橹蔽天。

    而下,追至杉青閘,多積葦以待。

    時當風大起,岸上舉火,敵舟焚燎至數十裡不止,死者甚衆,遂舍舟登陸,連逼城下,戰于東瓜堰,大破之。

    統軍張士信以伏水遁還。

    然完者兇肆,掠人貨錢,至見貴家命婦室女,必圍宅,淫污少拒,即指以通賊,縱兵屠害。

    民間謠曰:死不怨泰州張,生不謝寶慶楊。

     明洪武元年,松寇錢鶴來襲城,嘉守呂文燧告急于行省,李文忠計擒之。

    諸将欲屠城,燧争曰:據城者賊,民則何辜?乃止。

    辛亥,嘉興縣崇立道院産靈芝,因建立瑞堂。

    巳巳六月辛巳,彗星見紫微側,在牛度九十分,色白光約長丈餘,東南指,西北行。

    戌子,彗光掃上宰。

    七月乙卯滅。

     景泰庚午正月,大雪,二旬不止,間有黑花凝積丈許,民多饑死,鳥雀幾盡。

    夏,淫雨傷稼,大饑。

    辛未夏,旱,大饑,鬥米百錢,道殣相望。

    甲戌春二月,大雪四十日,覆壓民盧溪蕩皆冰。

    乙亥,大疫,死者相枕籍。

     天順丙子五月,大水傷禾,民饑。

    丁醜,大旱,運河竭。

    戊寅秋,海溢,溺死男女萬餘人。

    丙戌秋七月,海溢,大水敗稼。

     成化庚寅正月,大水,無麥。

    癸巳秋八月,嘉禾生,郡人範俊等獻于府,每莖離根節節開,傍生一莖秀二穗,或三莖秀二穗,或四莖,五莖秀四五穗。

    丙申九月,地震。

    十二月,恒寒冰凝逾月,舟楫不通。

    丁酉正月,震雷大雪,海溢,溺民居。

    戊戌秋八月二十四日夜,南方有聲如運磨,連夜不止。

    冬十二月,龍見南方以十數。

    巳亥夏六月初十日夜,彗流如火,曳尾長五六丈,移時始滅。

    九月二十日,地震,自申至酉始定。

    尋倭寇海鹽,任寅春,大水,民饑,鬥米百錢。

    丙午春,黑青見,月餘始熄。

    丁未秋,大旱,稼盡稿。

     弘治戊申冬十二月夜,虹見,大雷電,雨冰四日。

    巳酉夏,秀水儒學後圃産芝,連莖并蒂,玉光紫色,戊午夏六月十一日,郡境水湧,高二三丈。

    乙醜秋九月十八日夜,地大震,久之,屋瓦皆鳴,次日地峨見白毛。

    正德巳巳夏旱。

    七月七日,雨驟至如注,至十月不止,禾腐爛,民大饑。

    庚午夏五月,大水害稼,民告饑,流移者半。

    辛未夏五月,大疫,死者相枕籍。

    乙亥夏六月十八日夜,暴雨水漲,頃刻丈許,淹民居害稼。

    丁醜冬十月朔,雷震大雪,至十二月乃止。

    戊宣春恒雨無麥饑馑。

     嘉靖二年癸未春夏大饑,任山家産一牛六角。

    三年甲申二月十五日夜,地震,夏秋米踴貴,鬥米值錢百三十文。

    九月十四日,雷雨雹。

    四年乙酉秋,蟊蟲食禾根。

    七年戊子十月十二日夜,地震。

    八年巳醜秋,蝗不傷禾,大水傷稼。

     十二年癸巳十月八日四更,星鬥唧唧有聲,俄隕如雨。

    甲午夏旱,秋大水傷稼。

    丁酉夏,大水傷稼,鬥米百餘錢,民饑死。

    十八年巳亥夏旱,飛蝗蔽日,害稼大饑。

    七月十日,雷雨雹,大如桃李實,末旬星晝見日旁。

    庚子大饑,雜草芽木皮為食,婦女多鬻于外境。

    六月八日晡時,蝗飛蔽天,所集蘆葦竹葉并無遺者。

    辛醜五月,大雨連日,遺蝗俱赴水死。

    壬寅七月朔,日有食之,既晝晦,星見。

    九月四日,霜降,是夕雷電交作。

    癸卯夏霪雨,秋大水傷稼,大饑。

    甲辰夏秋大旱,鬥米二百文,禾稼不秀。

    乙巳。

    秋大旱,米價騰踴如前,殍殣相望,室廬桑梓一望蕭然。

     二十五年丙午夏,大疫。

    丁未秋冬旱。

    自二十三年至是年,秋冬皆無雨雪。

    二十七年戊申夏旱。

    十一月十一日醜刻,雷電大雨,虹見南北水縣志七祥巳酉夏,大水傷稼。

     庚戌春三月午刻,大風揚沙,雨黑霾者三日,李樹生王瓜諺雲:李樹生王瓜,百姓無人家。

    巳而倭寇剽殺甚衆。

     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初八日未申時,天有青紫黑色如日狀者數十,與日相蕩,俄而數百千萬,彌天者半,逾時向西。

    北散去。

    四月,有倭寇千餘人至鹽倉橋,又有寇千餘由嘉善直逼郡城,南北相會,意将圍城。

    太守劉悫設備甚嚴,又開百井于城内,以濟渴乏。

    每遇警報,單騎出城,呼百姓入城自保,民皆賴之。

    十月二十九日,有寇三千餘攻郡城,積五六日,天石□□□薄,因散掠四野,恊毒備至。

     三十四年乙卯五月,有寇四千餘,自柘林犯嘉興,總督張經分遣參将盧镗等水陸攻之,與賊戰于石塘灣,大敗之,賊走平望,俞大猷及永順宣慰使彭翼南□擊之,賊奔王江泾。

    永順出泖湖攻其前,镗及保靖□□其後,共擒斬一千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