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七

關燈
沿襲也。

    志古迹。

     龍墳在複禮鄉小律原。

    吳江史鑒志曰:龍墳在秀水縣複禮鄉小律原,北距太湖可六七十裡。

    相傳大禹治水至震澤,斬黑龍以祭天,其骨瘗此。

    耕者往往得之,未識也。

    永樂間,有漁人以市蘇州徐生藥肆中,歲以為常。

    後複遺以龍角一枝。

    時有左珰李黃子者,方授命采珍異,有客朱永年過肆,見之,以為奇貨,遂偕漁人告于珰,随檄郡縣發卒掘之,□入,有狀如龍,居民所謂金剛神者數輩,及見,風立解,惟餘骨耳。

    遂得龍骨及齒牙凡十數,獻于朝,匿者無算。

    是地初屬嘉興,至宣德分為秀水,田可六十畝許,糞不加多,而收獲倍他田。

    歲大風雨,拔木發屋,而禾稼無損,耕者猶時時得龍骨雲。

     檇李城,在縣西南四十五裡夾谷中。

    春秋定公十四年,書越敗吳于檇李。

    杜預曰: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以其地産佳李,故名。

    史記、吳越春秋俱作檇李。

    越絕□□就李,公羊傳作醉李,或謂夫差醉西施于此,故□□雲。

    城高二丈,厚一丈,今廢。

    李池,唐陸廣微吳地記雲:嘉興縣北三十裡有隽李池,是吳造戰艦處。

    隽,即檇記,漢書。

    □同。

     射襄城,在縣東北三十裡。

    □,吳禦越之所,即今聞川。

     五台山,舊志雲:在縣西北山東南,有宋秀王祠,西南有木紋觀音殿,以石刻法華等經列為阙。

    東西有二塔。

    建炎兵火後,石經獨存,今石經亦失。

    吳陸明池,即南湖。

     金魚池,縣西北二裡。

    唐刺史丁延贊得金鲫魚于此,後為放生池。

    鳳凰池府。

     鳳凰池府學前,本宋學士婁機宅,故有中書鳳池之稱。

    宋嘉定中,郡守鄭定表為鳳池,今廢。

     烈女河,即錢子順二妹投河處。

     死亭灣,縣東北五裡。

    寰宇記雲:朱買臣妻初見夫貧,遂棄夫攺嫁杉青閘吏。

    後買臣為内史還鄉,其妻羞死于此。

     學繡堰,縣西九裡河塘上。

    □傳西施學繡于此。

    上有學繡塔,歲久頹廢。

    塔東舊有□陽亭,後攺為種玉亭,今為茶亭。

    冬瓜堰,縣東北二裡。

    舊置于冬瓜湖,名東八朕東郎郭。

    設官守之,以蓄西河之水。

    今開堰置橋。

     按雲溪友議:張祜為冬瓜堰官,多取給于牛戶。

    錢塘酒徒朱沖和贈詩嘲之,詩曰:自在東都□巳薨,蘭台鳳閣少人登。

    冬瓜堰下逢張祜,牛屎堆邊說我能。

    更按桂苑叢談:張祜以詩上盆牢使出其子授漕渠小職,得堰,俗号東瓜。

    人或戲之曰:賢郎不宜作此等職。

    張曰:東,瓜。

    合出祜子。

    戲者相與大笑。

    又按元嘉禾志:舊堰官張祜死後,時□洪慶命其子領之。

     杉青堰,縣北四裡,旁有閘,置巡檢司。

    辟塞渡拱辰門外一裡,春秋時吳傋□塞也。

    明洪武初置演武塲,嘉靖中徙置杉青閘北,俗呼舊教塲。

     範蠡宅、即金明寺,舊傳範蠡去越,曾隐于此,有碑刻陶朱公裡。

     徐熙宅、即精嚴寺。

    熙一名恬,仕晉為兵部尚書。

     陸齊望宅,縣東南一裡。

    齊望仕唐為秘書監。

    大曆間,有女名法興,誦法華經,感天花墜地,女為尼,遂舍宅為寶花尼寺,後廢,惟古石幢尚在。

    明洪武初,攺為寶花倉。

    嘉靖間,缇帥陸炳佃造恩綸樓,後沒官,佃為民居。

    按陸遊入蜀記言:抵州遊寶花尼寺,拜宣公祠,祠有碑阙壤,磨滅之餘,時可讀。

    蘇州刺史于??、略,言。

    秘書監陸公齊望始作尼寺于此。

    其後灞産沣兄弟,又新。

    之後,又有賢妹字意者,陸氏嘗有女為雲,諱灞。

    者,宣公之父也。

    又考舊志,謂陸贽宅在縣東,南,大曆間女。

    誦法華經。

    又謂贽為吏部郎中灞之子,此沿歐陽修,唐書宰相世系,表之誤耳。

    不知劉昫舊唐書贽列傳:父侃,溧。

    陽令,以贽貴贈禮部尚書也。

    不幾,以祖父為父,祖姑為女耶?但務觀慱識,亦以贽為灞子,他複奚怪也。

     陸贽宅。

    城内甜瓜巷,贽曾祖齊望宅。

    裴休宅、即真如寺,有清輝堂,今祀休為伽藍。

     按裴丞相家故孟州秀邑,不應有宅。

    但裴與黃檗善,檗與雪峰皆曾向鹽官齊安坐上各相參請,而宣宗于時亦以機送答。

    且裴守新安,鎮宛陵,安知不因宣宗寓水西,雪峰曾到此捐舍以啟叢林乎? 蕭王宅縣東南一裡。

    舊舍宅為尼居。

    唐光化中名興善院,宋攺慧安院,劉阜民作記,後廢。

    明嘉靖間,知府蕭世賢攺為察院。

    行台。

     曹圭宅縣西南二裡。

    圭仕吳越,守嘉興,後為蘇州刺史。

    唐光啟中舍宅為羅漢院。

    □,宋招提寺也。

    内有靜照堂,元祐間僧慧空建。

    明洪武初定為華嚴講寺,今廢。

     運分司趙汝俳宅即報忠寺。

    汝俳仕宋為朝散大夫。

    淳祐九年舍宅為寺。

     聞人安遠宅天星湖北。

    安遠侍郎鼎次子也。

    以子宏貴,贈朝散大夫。

     陳大光宅在城内。

    大光字子充,為縣丞茔中谏議孫。

    見宋陸遊入蜀記。

    婁機宅、後攺為嘉興府學。

    見前。

     林衡宅迎薰門外。

    衡仕宋為秀州知州,直敷文閣。

     鮑陋隐居西溪。

    元鮑恂建。

     三過堂縣西三十七裡本覺寺中。

    宋熙甯見蜀文長老主禅席,龍圖閣學士蘇轼三過訪而三賦詩。

    慶元初,僧木覺勒轼詩于石。

    嘉定甲申,僧元澄建三過堂。

     讀書堂天慶觀右。

    宋朱敦儒讀書之所。

     孝友堂城中。

    宋紹興間翰林學士項相與弟棟虔于奉親,兄弟友愛而作也。

    真德秀有記。

     雙梧堂祥符寺内。

    至元間寺僧建,植二梧于庭。

    至正中,山長周榧命名。

    雙梧堂。

     環碧堂幽湖之畔。

    元朱顯道建。

    風光太子樓縣西爽溪水西寺。

    唐宣宗始封光王,性嚴重寡言,宮中以為不慧,蓋佯疾避害,而左右不知,目為風光耳。

    取以名樓,即用宣宗風光在水西之句也。

     煙雨樓南湖中。

    五代時,中吳節度使景陵王錢元璙累土成洲,建樓名煙雨,以為等眺之所。

    宋建炎中廢。

    嘉定間,王希呂因舊址重建。

    元季楊苗之亂,樓毀。

    明嘉靖閑,守趙瀛修濬内隍,令民運土增築建樓,仍舊名。

    隆慶中,兵傋沈奎疊石于後。

    萬曆間,守龔勉起層台,名釣鳌矶,後以河為放生河,立碑曰魚樂國。

    崇祯未毀。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府許煥建?五楹,尋廢。

    康熙二十年,二守季舜有損資重葺。

     月波樓縣西北二裡,城上。

    下瞰金魚池。

    宋至和甲午,知州令狐挺建。

    政和間,知州毛滂重修。

    建炎兵火廢。

    乾道巳醜,知州曹孟聖重建,未落成,解绶去,知州徐藏成之。

     照明讀書館、青鎮梁昭明太子蕭統師事沈約,讀書于此。

    後為密印寺。

     檇李亭、本覺寺中,即吳越戰争之地,後立亭以識,久圯。

    明宣德間,寺僧志嵩重建。

     柴辟亭、縣西南。

    越絕書雲:語兒鄉,故越界,名曰就李。

    吳疆越地,以為戰地,至于柴辟亭。

    又雲:柴辟亭到女兒□李,吳侵以為戰地。

     女陽亭、縣西南。

    越絕書雲:女陽亭者,勾踐入宮于吳,□人從道産女此亭,養于檇李鄉。

    勾踐勝吳,更名女陽。

     河内亭,府城西。

    東漢張武父業為郡門下椽,護送太守妻還河内,為盜所殺,武祭哭于此,後人立亭識之。

     □蘇亭、府治東子城上,對南齊名娼蘇小小墓,故名。

    後更名朝陽樓。

     會景亭滮湖濱。

    宋尚書潘司旦□中。

    舊為宋世家柳氏叩園。

    園有南塢、海棠亭、白蓮沼、桃花亭、紅薇徑、茶溪、仙鶴亭、芙蓉塘、白苧橋、漁溆十景,久廢。

     落帆亭以縣北杉青堰宋建。

    舊有宋秀、王諸公,宋鄉人陳确持節江東留題,久廢。

    明天啟丙寅曹谷建亭祀關帝,立古落帆亭碑。

     煮茶亭在縣西景德寺之東禅堂。

    蘇學士轼三過嘉禾,汲水煮茶處,後人建亭識之,今廢。

    或曰在鴛湖中。

     稅暑亭在聞家湖。

    元至順間裡人朱張穹壽建。

     漱芳亭在靈光坊舊陸宣公書院中。

    明正德間知府徐盈建,今為兵巡道公署。

     焦家園阜城門内。

    宋殿帥焦虎臣之園。

    舊有三峰石并二諸奇花異卉,後孫炳炎中惔花。

    煥炎魁武舉,元末裔孫熙七歲中童科,尋為王同知所有,後鞠為茂草,惟遺石。

    明宣德中為内使舁去,今為花園倉。

     趙老園在景德寺方丈後。

    宋趙衮字希甫,以殿丞緻仕,藏書萬卷,歸隐此園。

    賢良陳舜俞題曰趙老園。

     景範廬在金明寺後。

    宋淳熙戊戌狀元姚穎築圃範□湖側,顔其廬曰景範。

    杏壇府學西。

    舊積土為之,植杏于上,今廢。

     古嘉禾墩杉青閘後,即孫吳時生嘉禾之地。

     嚴将軍井在天甯寺毗廬閣後,一在大雄殿左。

    水皆甘冽,大旱不涸。

     靈光井在精嚴寺。

    本徐熙宅,因井發光,舍為寺,成帝賜名靈光。

     葛仙丹井在天慶觀中。

    相傳晉葛仙翁煉丹于此。

     楊将軍井在鳳池坊。

    世傳将軍嘗從并入斬妖蜃出而立化為神,鄉人感之,立廟以祀。

    後即其祠移置元真道院,今為古井庵。

     雪峰井在真如寺。

    昔雪峰和尚庵居時所鑿,其味甘冽,故名。

     吳公義井、象賢鄉九裡彙。

    宋乾道中,邑人吳伯凱官至樞密,知勸農事,浚井以汲萬民,民建祠井傍祀焉。

    有□育德井、傾□河□沼栽荷,壬戌産嘉蓮之異,範學慱暨缙紳詩賦以紀之。

     三瑞堂、宋洪皓為秀州錄事,歲荒民饑,邀留綱米四萬擔,活民九萬五千人,稱為洪佛子。

    亂寇不忍過其門,舉三子适遵邁,士民建三瑞堂祀之。

    堂在巿心醋坊橋巷内,明季裡人項臯谟募修。

    詳載繡州百詠。

     六鶴堂、宋郡守鄧根建。

    舞蛟石、詳載嶽和聲歌序。

     雙桂、象西屠氏圃,垂蔭數畝,數百年物也,香聞數裡。

    四桂南湖之南。

     賢遺迹在天慶觀,一嚴陵燭熖,一蹇子虔山水,二葛洪額,四吳道子貌真,五張僧繇鷹,六顧虎頭神,七飛仙,遭兵火無存者。

    外有唐開元鐘、七寶上帝像、宋推官解九臯井銘。

    今觀址攺建城隍廟,遺迹俱廢。

    聖堂、即觀頣堂故址。

    皇清康熙巳未年,訓道範光燮辟講堂于郡庠之東南隅,從榛莽中獲斷碑記。

    郡學有馔堂,初名觀頣。

    新堂之制者,宋紹興間知軍夏益。

    攺堂之向者,宋寶祐間知郡謝瑩。

    複堂之址者,明宣德志中大理卿胡槩。

    後侵廢,至萬曆四十八年,助教魏浣初領郡校時重葺,而兵憲趙國琦更其名曰養賢者也。

    明末兵燹鞠為茂草,範。

    光,末兵燹鞠為茂草,範光燮相其故址,請于郡公捐赀搆堂。

    堂成,率諸紳士講學其中,以闡明關閩、濂洛之傳。

    一時橫經問道者,方之胡瑗雲。

    郡人王庭、杜臻、張天植、甬上陳錫嘏俱有記。

    詳藝文。

     寶錢。

    康熙庚申,訓道範光燮敷磚于希聖堂,土中現金錢一枚,輪郭堅侯,斑斓古色,文曰天開文運。

    背有筆錠蓮燈四象形,郡人稱為鳳池鳣席之瑞,各作寶錢詩銘登梓。

    放鶴洲、宋朱希真别業。

    喜嘉禾亭、縣治後圃,昔李培建,三韓,于珽葺之,緣亭鑿沼。

     丘墓 冥漠之祭,惠連猶舍畚而凄怆焉。

    況馬鬣豐碑,姓名未泯耶?丘封翳然,此季友所以追甄于信陵也。

    偃王伍相,猶日傳疑,若兩中大夫而降,俱可标識者,其忍沒諸?志丘墓。

     周徐偃王誕墓複禮鄉,穆王逸遊不返,偃王行仁政,天下歸心,穆王怒而伐之,偃王不忍戰,走越城之隅,棄玉幾硯于會稽之水中。

     吳伍相國員墓。

    胥山下。

    吳太宰嚭讒子胥,吳王賜子胥劍,自刭,取其屍,盛以鸱彜革,浮之江中,流至山麓,居民憐而□之,并以名山。

     漢嚴夫子忌墓。

    新城鎮。

    忌姓莊,避漢明帝諱更嚴,時稱會稽嚴夫子,助其子也。

    嚴将軍助墓、天甯寺毗廬閣後,墓上有古樹,大數尋,枝葉皆西北向,每天将風雨,作劍佩聲。

    朱太守買臣墓,東塔寺後買臣當武常時,請阙上書,不報。

    會嚴助貴幸,薦之,召見,說春秋、楚辭,帝甚悅之,拜買臣為中大夫,後擢會稽太守。

    歲久湮廢。

    明嘉靖間,知縣廬楩為題石碑曰:漢朱買臣墓。

    按隋唐嘉話:東封之歲,洛陽平鄉路北市東南陷,得銘,漢丞相長吏朱買臣墓。

    又鳳陽府虹縣、歸德府夏邑縣俱有買臣墓。

    及考漢書列傳,買臣,吳人,為會稽太守。

    漢會稽即由拳屬縣也,則墓在嘉興為是。

    然梁元帝時,又有兩朱買臣:一武昌太守,按劍請誅宋懔黃羅漢者;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