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試之舉業文詞理皆勝。
問之經書,辄能默誦講析。
懋益驚異,與之新衣,謝不受。
會理葺黉舍,與之諸餘材木,又謝不受。
慰日:生家貧,鬻此且得善價。
又謝不能。
太守益大奇呂生。
當是時,太守得辄補學諸生,懋即遣原入學。
是秋發解浙江。
明年,進士第二,入翰林。
時選翰林講讀官裴綸、杜甯、謝琏、王玉、江淵、陳文、李紹、商辂、劉俊及原十人習制诰于東閣。
十四年罷。
景泰中,倪謙及原初教小内官黃賜等七人書于文華殿東庑上。
一日至庑中,命二人講,倪講詩國風,原講書堯典,上悅,問二人官,謙對臣左中允兼翰林侍讀。
原對中允右兼侍講。
上又問中允講讀官品,二人對曰:皆正六品。
上曰:品同,安得相兼?令左右取官制,再三覽,顧二人曰:過汝二人講讀學士兼中允。
二人頓首謝。
他日,上再至,二人遷坐旁壁下。
上曰:何跼蝽乃爾?二人頓首謝,對君父嘗□坐,臣子避不敢當。
上喜二人敬慎,後至館,辄立語,或東西行,不複坐。
天順初,改通政左參議,仍兼侍講,入内閣,尋升翰林學士。
石、曹寵用事,知敬原。
原朝會衣青袍,亨籠日行為先生易糾,原不咎。
未幾,嶽、正暨原列上石、曹罪狀,上留中不發。
曹、石微覺上意,大恐,遂共謀摘承天門災诏中語,謂内閣臣讪上。
上大怒,坐便殿,召對近臣,厲聲日:正大膽,固敢爾。
原素謹厚,左右正何也?嶽既去,原得留。
原與李賢同在内閣,李通達見事立斷。
原守正謹恪,稍濟之持重修大明一統志,充總裁。
母憂去,道景州,啟父窆歸合葬。
或以陰陽五行家說沮,不聽。
奉載舟中,寝苦枕塊,極哀毀,竟病抵家,尋卒。
贈禮部左侍郎,谥文懿。
原在内閣六年,端潔不苟取予。
性儉約,身無纨绮,箧中惟賜衣幾襲,辄分祿贍宗姻貧困者。
清心寡欲,裯第無隐過。
至老勤學,晨夕不少辍。
子常蔭試中書舍人,舉順天鄉試,曆官南太常卿。
襄毅公項忠,字荩臣,嘉善人,居秀水。
正統七年進士,為刑部主事,升員外郎。
扈從北狩,走七晝夜達宣府,得脫。
還升廣東按察副使。
天順三年,按察使陜西。
會陝西饑,不待奏報,辄發倉赈,全活萬人。
内艱,陝人數千赴阙乞留,奪服還任,征為大理卿。
既行,陝人複叩阙乞留。
改右副都禦史,留巡撫。
時洮、岷番亂,調兵撫捕,降其衆。
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忠及甯遠伯擊走之。
關中水泉鹵,故有龍首渠,久湮廢,忠開渠三十裡。
泾陽鄭白渠亦久廢,忠募工疏鑿,灌田七萬頃。
四年,固原土達滿四叛據石城,守将甯遠伯、廣義伯、巡撫都禦史陳價逮诏獄。
忠總督軍務,同馬鈞陽、劉玉進讨。
伏羌伯又戰死,我軍遽退。
忠即陣斬千戶,徇陣始定。
衆觀望援兵,廷議亦欲濟師。
忠移兵據賊水草困賊。
兵部恐師老賊乘我,請诏問忠。
忠請勿濟師。
主議者惡忠異巳,扇浮言。
忠益堅困賊。
相持百日,賊稍來降。
忠随二卒單騎抵賊寨,曉禍福,諸脅從賊日相率降。
滿四率骁賊時時出劫營,前後大小二百餘戰。
賊愛将楊虎貍者,夜遠汲被擒。
忠馬虎貍黠,賊叱斫頭。
虎貍伏地乞宥死自效。
公即假詞色谕順逆,許立功不死。
又解金鈎束賜虎貍遣去,約為内應。
滿四竟為虎貍所誘擒,凡斬首七千六百,俘獲二千六百。
因陳四事為經久計。
召還。
會京圻大水,敕巡視順天、河間、永平,發廪赈濟,更設法義勸,得米十六萬五千石,銀布牛具數萬,軍民全活者二十七萬人。
六年,大旱,荊、襄流民入山者九十萬人。
李胡子者,劉千斤黨,倡流民為亂。
忠出總督軍務,遣人持榜入山谕降,即負不服,縱兵勦不赦。
凡遣還鄉者四十萬人,編戌者萬餘人,俘斬二千人。
上便宜十事,诏暫留撫治。
進左都禦史。
會有星孛天田,言官因論荊、襄妄殺。
公再疏自列,言為國任怨,乞歸,不許。
八年,又讨平野王剛、小王洪召迩院荊、襄,以忠搜斬,故三十餘年賊不起。
十年,代王槩為刑部尚書。
十一年,為兵部尚書,代白圭。
尋錦衣百戶韋瑛者,挾汪直為詞察,屢興大獄,擅執京朝官。
中外重足,莫敢正言其非。
忠發憤草疏,約吏部尚書尹旻諸公卿發直、瑛奸罪。
或先漏言于直。
疏入,幸上。
明聖大怒,罷廠,還直司設監,瑛坐戍邊。
直又見上泣言:此内臣黃賜、陳祖生中傷。
賜、祖生調南京禦史,戴缙幸進,迎上意,言直奉法無他。
直又得領廠,直遂首誣忠,下廷訊。
事本起于千戶吳绶。
绶在楚軍中撓法,忠逐去,附直用事,搆忠,欲置死地。
忠廷辯慷慨不少屈,落職去。
久之,諸奸次第敗,複忠兵部尚書,緻仕家居二十六年卒。
贈太子太保,谥襄毅。
忠明果倜傥,達練史事,悉體民隐,曉暢軍務,直言正色,不屑詭随。
子绶、孫錫,皆舉進士。
绶為江西參政,錫南光祿卿。
錫兄镛,以忠功世蘇州衛指揮。
錫子治元,嘉靖丙辰進士。
俞山,字積之,邑人。
其父以事谪邊,獨與祖母、母居,備極孝養。
性端謹嗜學,以貢士訓導宜興,升郕府伴讀,進鴻胪少卿、吏部左侍郎。
山佐铨衡薦擢,不求人知,有請谒,辄正色拒之。
台谏以言事忤權幸,曲為調護。
景泰初,議迎複,同列有難者,山奮日:銮輿複,然後人心悅而天下安。
況天倫所系至重,力贊之。
朝廷知山清慎,賞赉有加,作歲寒圖,題詩褒賜之。
有以易儲請者,山密谏,不聽,退而憂日:禍機自此始矣。
乃引疾求歸,進太子少傅,囊橐蕭然,為文據經史,詩歌清麗典則。
善大篆,工墨梅,所著有梅莊集。
子诰,給事中,官至知府。
屠勳,字元勳,籍平湖,後居秀水。
成化巳醜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曆員外郎中。
凡諸司大獄,多付之鞫谳,能精明法律,稱詳允,僚友鹹服之。
巳,遷南京大理寺寺丞,進大理寺左少卿,請差官審錄,革煩例。
已,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順天、永平,整飾薊州諸路兵備。
嘗奏分三路屯兵,使緩急相援。
又增置黃花鎮營堡寶坻藏供銀魚,中使因之橫索,勳疏請約束之。
又奏罷麻谷山采鏖,民甚稱便。
已遷刑部右侍郎,尋轉。
左。
會河間戚畹與民訟田,勳勘曰:母後誕育其鄉,而與細民争尺寸土,大非國體。
卒歸田于民。
已丁母憂,服阕,改左副都禦史,尋升右都禦史。
正德改元,升刑部尚書。
示幾乞休,加太子太保緻什。
卒賜祭葬,谥康僖。
子應埙副使,應坤參政,應峻谕德,有傳。
而應峻之子仲律、叔方及孫謙,皆舉進士。
沈思孝字純父,隆慶戊辰進士,除番禺令。
殷制府者,江陵私人也。
嘗檄募富民浮舶出海外,營息錢充募府費。
思孝日:此阱富民而引寇兵也。
格不行。
又嘗移牒浙江募兵三千,而大帥張元勳亦使人募如制府。
及兵至廣,殷以張募非已出,斥不妝部。
于是兵皆露創鼓噪。
孝亟入見,日:萬裡應募,而斥不見,妝不嘩,安歸耶?殷懼問計,思孝日:片紙妝之可耳。
殷從之,亂軍遂定。
舉卓異,擢刑部主事。
江陵奪情事起,思孝與同,曹。
郎艾穆合疏劾之。
居正怒,矯旨廷杖八十,戌神電衛。
五年,居正殁,自戌所召為尚寶司丞。
一歲四遷至順天府尹。
忤時相,出為南太仆卿。
時禦史房寰疏诋南右都海忠介瑞,思孝上言:海瑞清節,皇上所特,召,律。
以中庸之道,或嫌其過,然非房寰鄙人所宜輕議者。
疏上,切責,思孝投劾歸。
久之,起右佥都,巡撫陜西。
時有劉勃之變,出鎮下馬關卻敵,為督臣所擠,調河南,不拜。
尋召為大理卿,晉工部侍郎,特擢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協理戎政。
思孝辭讓,内閣拟旨慰留,有才猷素著之語,上改為忠猷懋著,其得寵恩如此。
以争察典,與蒙宰孫丕揚有隙,乞歸。
思孝性孤峻,遇事持正不阿。
若論殺奸閹郝金,拒中宮宣索、内操廪賜,請減三秦旃罽之役,斥言樞部石星主日本封事之非,皆卓然可觀。
家居十五年,年七十卒。
上聞震悼,論祭賜葬。
天啟元年贈太子少保,蔭一子。
所著有吾美堂集、溪山堂稿行世。
子二:士龍,舉人;士臯,承蔭。
四世孫邁,以孝行聞,長于詩畫。
嶽元聲,字之初,号石帆,舉萬曆十年鄉試,明年成進士。
令旌德,年甚少,其斷獄,老史憚之。
盡法豪家上計中讒,調,簡補大名府教授。
尋遷國子博士,轉監丞。
有诏采選,上言皇長子冊立未舉,而先盛女谒,非所以教也。
并谏用銅具撻宮侍。
又論李宗伯長春蔭子紊監規。
一時有鐵監丞之稱。
已,遷都水主事。
時有三王并封之诏,聲非谏官,憤然具疏,率儀制主事顧允成、張納陛等,诘責首輔王錫爵于朝房。
退複上書,而并封之說寝。
晉郎中。
時大司馬石星信、沈惟敬與倭議款,聲言關白稱亂禍始朝鮮,請亟去奸臣,早停封事。
疏上,遂與刑部主事朱長春并勒為民。
又常與同官陳道亨合疏,劾逆奄魏忠賢亂政。
忠賢銜之,幾陷不測。
聲勿顧,猶作詩吊楊、左,徧示賓客自若。
乙未,轉虞衡司員外。
蒙宰孫丕陽、考功蔣時馨黜丁此呂、馬尤龍、沈鐵,少司馬沈思孝持論非之。
于是江東之呂坤、李直、黃運泰等互相排擊。
孫、沈各再疏求去,聲請兩允,以全臣節,當時亦目聲為黨人矣。
是年晉都水司郎中,罷職裡居二十五年,熹宗登極,诏錄建言國本諸臣補南京都水司主事,旋擢南光祿太常少卿,晉太仆寺卿,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又忤珰辄斥。
珰敗,诏複官,陪推大司寇,聲病不起矣。
聲裡居時,講學天心書院,與吉水鄒忠介、高邑趙忠毅、錫山高忠憲往來論學,大指以毋自欺為主,最深易錫,旁通鐘、律、莊、老、佛氏之書,有潛初子集行世。
鄉井有大徭役及興革利害,必咨聲。
是時三邑分縣錯壤,版籍具在,嘉善倡為正疆界之說,欲割嘉、秀田以掩曆冊。
豪家隐匿,聲力持之。
撫軍以上聞,得如故,皆聲力也。
聲著有田糧沿革年譜、三邑分縣圖籍考。
聲之進也,以直節不阿,維持國是。
聲之退也,又以理學名教,典型後學,世稱潛初先生雲。
扣國祚,号養淳,邑人。
萬曆中進士,廷對第一,授翰林修撰,曆官至少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神宗時,東朝未建,錦衣衛鄭國泰希賢妃旨,請先冠婚,後冊立,國祚時在禮部,抗疏至十餘,上大感悟。
一夕,召國祚甚亟,至宮門傳旨冊立皇太子。
倉卒奉上谕,而儀注豫定,巨典遂行,皆國祚之力也。
已,因災異,屢請罷開礦撤稅使。
司馬石星惑沈惟敬議,力主款倭。
國祚正告不聽,卒以誤國舉趙世卿為少宰,救谏官曹學程、王德元輩,初不令知之。
尋改吏部右侍郎,請告家居十年,持已清介。
僦居無第宅。
門人有以草堂赀餽者,堅卻之。
袍帶時時在質庫中,怡然不以屑意也。
光宗立,起南禮部尚書,以講幄舊臣,特旨同葉向高入閣。
命下未幾,而光宗晏駕。
熹宗即位,敦趨受事。
凡起用人才、搜讨軍實、措置邊防,每閣議紛然,國祚片言立決。
給事中朱欽相等以劾客氏忤旨,國祚同首揆申救,得免。
左都禦史鄒元标偶于經筵失足,上疑其疏慢。
國祚進日:元标昔年受杖,不能久立爾。
上意遂解。
一日朝罷,中官要諸閣臣立談。
國祚日:古者坐而論道,閣體未可亵也。
大司寇王紀以谳獄觸上怒,禦批褫職。
國祚具疏力争,不報。
歎日:去一大臣如小吏,事漸不可為矣。
請告積十三疏,上允之,特賜坐蟒,以寵其行。
歸浃歲,一夕端坐卒。
賜祭葬,贈太傳,谥文恪。
有介石齋集。
諸子:大競、大烈、大觀、大定,曆尚書郎、二千石、郡丞,皆以仕顯。
大猷,舉人;大治,不仕。
孫茂景,崇祯庚辰進士,令宜春。
曾孫彜尊,康熙巳未年以博學弘詞征召,授翰林院檢讨。
辛酉江南主考,号稱得人。
陳懿典字孟常,号如岡。
萬曆丙子,直指吳鵬峰拔取儒士應試,闱牍拟元司臬,以未經黉序而冠一榜,疑之。
直指怫然曰:此卷豈可抑置于後?甯留下科,當不失第一也。
是冬補弟子員。
巳卯,果領解。
壬辰,中會試第二庶常,授編修。
博洽今古,著作巨麗。
與纂修實錄,分撰同姓諸王傳。
時神宗皇儲未建,忽傳三王并封之谕。
典抗疏力陳,無元子并封之例,指斥宮闱,歸咎宰輔。
又遺書首揆,責其不匡救。
後并封得中止。
戊戌分考,門多名碩,冊封魯籓,饋遺悉卻。
以目眚假歸。
葉輔向高薦之,起南京翰林院學士,屢辭不赴。
天啟初,采輯世宗及神宗兩朝有關修齊之要者,類成聖政、聖學四卷上之。
中指切宦官不得幹與政事,以寓規谏。
魏忠賢銜之,珰敗得免。
崇祯中,晉詹事府少詹,益堅初志。
裡居三十餘年,擁書萬卷,淡素自甘。
負笈問奇,踵門屢滿。
雖屏絕竿牍,而地方利獘,則指畫鑿鑿,鄉裡賴之。
年八十五。
所著有吏隐齋集、論孟貫義、左升紀略、聖政、聖學諸書。
無子,作禮律合說,闡明宗法,立其弟之子泰甯為嗣。
泰甯笃行積學,将歲,薦先懿典,卒。
甯子忱,甲午副榜。
忱子建煃、廷炜,皆庠生,有文名。
婿曹憲來裒輯遺文行世。
焦太史竑序吏隐齋集日:昌黎之集,傳于李、漢以來,視之可為無忝。
蓋實錄雲。
徐必達,字德夫,号玄仗,學周子。
壬辰進士。
筮仕太湖縣,以内艱歸,補溧水,講求水利,太湖祠祀者八,溧水祠祀者十有一。
溧水以改閘為壩,獨受湖水之困,為之請蠲協濟,且以永折漕賦請于朝,未得俞旨。
後雖曆脢仕,而溧民之事未嘗暫忘。
及任撡院,始得旨。
溧水漕賦,如議永折,民至今誦之。
擢南铨,掌考功,甄别澄汰,一秉至公,議者比之高邑趙南星。
南星故典北計,稱名考功也。
遷光祿寺丞,晉少卿,尋擢太仆卿,兼光祿事。
修志書,葺公署,不以中珰壞祖制,不以無益之費累郡邑,皆力請行之。
其條陳白糧賠累守候之苦,請以民船先軍船,與力阻巡漕、雇船渡淮之議,皆江南所永賴。
改應天府尹,晉佥都,提督操江,兼管巡江。
值奢賊陸梁于重慶,蓮妖變起于山東。
留都為秦蜀下流,密迩齊魯,必達度量防勦機宜甚詳。
随遷南京兵部左侍郎。
先是為考功,以典察招忌,至是署南總憲,複當典察。
忌者愈恐,遂以蜚語中之,具疏請歸。
居鄉謝絕請谒,獨民間興革利獘事,毅然力持。
崇祯辛未,以刑部尚書登啟事待命。
卒年七十,贈兵部尚書,谕祭葬。
于世淳贈太仆,有傳。
朱大啟字君輿,号廣原。
萬曆庚戌進士,南昌司理,舉卓異,入為吏部主事。
首垣某與他铨司比,昵骫法,啟力持之,乞假歸。
裡居五載,起正郎,曆考功,進文選。
時逆閹魏忠賢勞、張謀遣六珰分鎮,蒙宰王永光率九卿上疏,大啟毅然屬草,幾陷不測。
會禦葬仲父文恪公假例引歸,擢太常卿,轉太仆大理,升刑部左右侍郎。
适尚書馮英被逮,大啟力救,尋署部事。
山西督學袁繼鹹,公廉有名,巡按禦史張孫振誣之,逮诏獄。
大啟廷審,雪其冤。
三遇熱審,全活無算。
請推例于各省,永著為令。
尋請告歸,卒,贈刑部尚書,予祭葬。
有曼寄軒集行世。
長子茂時,以恩蔭任工部治河。
張秋擢守貴陽,皆以廉敏聞。
次子茂昭補南都察院照磨,茂虻官生,茂?庠生,俱負時名,工詩文,諸孫亦多賢者。
徐世淳,必達子,舉人谒選,署建德教谕,已補永嘉撫按文薦,丁醜擢四川重慶府推官,釋冤滞,逐婪貪,忤蜀之司铨者,移刺随州。
時楚有闖賊之亂,隳突襄、鄧,漸逼随州。
世淳叱馭入,登陴拒守。
賊率全營十萬壓城,相持七晝夜,食盡援絕,城陷。
世淳單騎巷戰,遇賊,脅下馬。
世淳罵曰:有死城州官,無下馬州官也。
賊飛矢貫頤,眼鼻橫斷,既墜馬,猶罵不絕口。
仲子文學肇梁,抱父屍罵賊,誓死不屈,賊殺之。
臨死語州人曰:州印埋官廨後,好護還官長以待命。
後州人果掘地得之。
世淳妾趙氏,亦罵賊死,仆從死者十八人。
長子肇森,自楚走燕,重趼泣血以死。
事聞,适按臣迹亦至,有雲:遇賊而不下州官之馬,生不辱身;埋印而不畀賊人之手,死不辱國。
蓋實錄也。
诏贈太仆寺少卿,賜祭葬恩蔭,仍命楚、浙并建祠緻祭。
肇梁贈國子助教,袝祠。
肇森以弟殉難,讓其蔭于遺孤弘燿。
初,世淳罷公車在京師,忽
問之經書,辄能默誦講析。
懋益驚異,與之新衣,謝不受。
會理葺黉舍,與之諸餘材木,又謝不受。
慰日:生家貧,鬻此且得善價。
又謝不能。
太守益大奇呂生。
當是時,太守得辄補學諸生,懋即遣原入學。
是秋發解浙江。
明年,進士第二,入翰林。
時選翰林講讀官裴綸、杜甯、謝琏、王玉、江淵、陳文、李紹、商辂、劉俊及原十人習制诰于東閣。
十四年罷。
景泰中,倪謙及原初教小内官黃賜等七人書于文華殿東庑上。
一日至庑中,命二人講,倪講詩國風,原講書堯典,上悅,問二人官,謙對臣左中允兼翰林侍讀。
原對中允右兼侍講。
上又問中允講讀官品,二人對曰:皆正六品。
上曰:品同,安得相兼?令左右取官制,再三覽,顧二人曰:過汝二人講讀學士兼中允。
二人頓首謝。
他日,上再至,二人遷坐旁壁下。
上曰:何跼蝽乃爾?二人頓首謝,對君父嘗□坐,臣子避不敢當。
上喜二人敬慎,後至館,辄立語,或東西行,不複坐。
天順初,改通政左參議,仍兼侍講,入内閣,尋升翰林學士。
石、曹寵用事,知敬原。
原朝會衣青袍,亨籠日行為先生易糾,原不咎。
未幾,嶽、正暨原列上石、曹罪狀,上留中不發。
曹、石微覺上意,大恐,遂共謀摘承天門災诏中語,謂内閣臣讪上。
上大怒,坐便殿,召對近臣,厲聲日:正大膽,固敢爾。
原素謹厚,左右正何也?嶽既去,原得留。
原與李賢同在内閣,李通達見事立斷。
原守正謹恪,稍濟之持重修大明一統志,充總裁。
母憂去,道景州,啟父窆歸合葬。
或以陰陽五行家說沮,不聽。
奉載舟中,寝苦枕塊,極哀毀,竟病抵家,尋卒。
贈禮部左侍郎,谥文懿。
原在内閣六年,端潔不苟取予。
性儉約,身無纨绮,箧中惟賜衣幾襲,辄分祿贍宗姻貧困者。
清心寡欲,裯第無隐過。
至老勤學,晨夕不少辍。
子常蔭試中書舍人,舉順天鄉試,曆官南太常卿。
襄毅公項忠,字荩臣,嘉善人,居秀水。
正統七年進士,為刑部主事,升員外郎。
扈從北狩,走七晝夜達宣府,得脫。
還升廣東按察副使。
天順三年,按察使陜西。
會陝西饑,不待奏報,辄發倉赈,全活萬人。
内艱,陝人數千赴阙乞留,奪服還任,征為大理卿。
既行,陝人複叩阙乞留。
改右副都禦史,留巡撫。
時洮、岷番亂,調兵撫捕,降其衆。
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忠及甯遠伯擊走之。
關中水泉鹵,故有龍首渠,久湮廢,忠開渠三十裡。
泾陽鄭白渠亦久廢,忠募工疏鑿,灌田七萬頃。
四年,固原土達滿四叛據石城,守将甯遠伯、廣義伯、巡撫都禦史陳價逮诏獄。
忠總督軍務,同馬鈞陽、劉玉進讨。
伏羌伯又戰死,我軍遽退。
忠即陣斬千戶,徇陣始定。
衆觀望援兵,廷議亦欲濟師。
忠移兵據賊水草困賊。
兵部恐師老賊乘我,請诏問忠。
忠請勿濟師。
主議者惡忠異巳,扇浮言。
忠益堅困賊。
相持百日,賊稍來降。
忠随二卒單騎抵賊寨,曉禍福,諸脅從賊日相率降。
滿四率骁賊時時出劫營,前後大小二百餘戰。
賊愛将楊虎貍者,夜遠汲被擒。
忠馬虎貍黠,賊叱斫頭。
虎貍伏地乞宥死自效。
公即假詞色谕順逆,許立功不死。
又解金鈎束賜虎貍遣去,約為内應。
滿四竟為虎貍所誘擒,凡斬首七千六百,俘獲二千六百。
因陳四事為經久計。
召還。
會京圻大水,敕巡視順天、河間、永平,發廪赈濟,更設法義勸,得米十六萬五千石,銀布牛具數萬,軍民全活者二十七萬人。
六年,大旱,荊、襄流民入山者九十萬人。
李胡子者,劉千斤黨,倡流民為亂。
忠出總督軍務,遣人持榜入山谕降,即負不服,縱兵勦不赦。
凡遣還鄉者四十萬人,編戌者萬餘人,俘斬二千人。
上便宜十事,诏暫留撫治。
進左都禦史。
會有星孛天田,言官因論荊、襄妄殺。
公再疏自列,言為國任怨,乞歸,不許。
八年,又讨平野王剛、小王洪召迩院荊、襄,以忠搜斬,故三十餘年賊不起。
十年,代王槩為刑部尚書。
十一年,為兵部尚書,代白圭。
尋錦衣百戶韋瑛者,挾汪直為詞察,屢興大獄,擅執京朝官。
中外重足,莫敢正言其非。
忠發憤草疏,約吏部尚書尹旻諸公卿發直、瑛奸罪。
或先漏言于直。
疏入,幸上。
明聖大怒,罷廠,還直司設監,瑛坐戍邊。
直又見上泣言:此内臣黃賜、陳祖生中傷。
賜、祖生調南京禦史,戴缙幸進,迎上意,言直奉法無他。
直又得領廠,直遂首誣忠,下廷訊。
事本起于千戶吳绶。
绶在楚軍中撓法,忠逐去,附直用事,搆忠,欲置死地。
忠廷辯慷慨不少屈,落職去。
久之,諸奸次第敗,複忠兵部尚書,緻仕家居二十六年卒。
贈太子太保,谥襄毅。
忠明果倜傥,達練史事,悉體民隐,曉暢軍務,直言正色,不屑詭随。
子绶、孫錫,皆舉進士。
绶為江西參政,錫南光祿卿。
錫兄镛,以忠功世蘇州衛指揮。
錫子治元,嘉靖丙辰進士。
俞山,字積之,邑人。
其父以事谪邊,獨與祖母、母居,備極孝養。
性端謹嗜學,以貢士訓導宜興,升郕府伴讀,進鴻胪少卿、吏部左侍郎。
山佐铨衡薦擢,不求人知,有請谒,辄正色拒之。
台谏以言事忤權幸,曲為調護。
景泰初,議迎複,同列有難者,山奮日:銮輿複,然後人心悅而天下安。
況天倫所系至重,力贊之。
朝廷知山清慎,賞赉有加,作歲寒圖,題詩褒賜之。
有以易儲請者,山密谏,不聽,退而憂日:禍機自此始矣。
乃引疾求歸,進太子少傅,囊橐蕭然,為文據經史,詩歌清麗典則。
善大篆,工墨梅,所著有梅莊集。
子诰,給事中,官至知府。
屠勳,字元勳,籍平湖,後居秀水。
成化巳醜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曆員外郎中。
凡諸司大獄,多付之鞫谳,能精明法律,稱詳允,僚友鹹服之。
巳,遷南京大理寺寺丞,進大理寺左少卿,請差官審錄,革煩例。
已,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順天、永平,整飾薊州諸路兵備。
嘗奏分三路屯兵,使緩急相援。
又增置黃花鎮營堡寶坻藏供銀魚,中使因之橫索,勳疏請約束之。
又奏罷麻谷山采鏖,民甚稱便。
已遷刑部右侍郎,尋轉。
左。
會河間戚畹與民訟田,勳勘曰:母後誕育其鄉,而與細民争尺寸土,大非國體。
卒歸田于民。
已丁母憂,服阕,改左副都禦史,尋升右都禦史。
正德改元,升刑部尚書。
示幾乞休,加太子太保緻什。
卒賜祭葬,谥康僖。
子應埙副使,應坤參政,應峻谕德,有傳。
而應峻之子仲律、叔方及孫謙,皆舉進士。
沈思孝字純父,隆慶戊辰進士,除番禺令。
殷制府者,江陵私人也。
嘗檄募富民浮舶出海外,營息錢充募府費。
思孝日:此阱富民而引寇兵也。
格不行。
又嘗移牒浙江募兵三千,而大帥張元勳亦使人募如制府。
及兵至廣,殷以張募非已出,斥不妝部。
于是兵皆露創鼓噪。
孝亟入見,日:萬裡應募,而斥不見,妝不嘩,安歸耶?殷懼問計,思孝日:片紙妝之可耳。
殷從之,亂軍遂定。
舉卓異,擢刑部主事。
江陵奪情事起,思孝與同,曹。
郎艾穆合疏劾之。
居正怒,矯旨廷杖八十,戌神電衛。
五年,居正殁,自戌所召為尚寶司丞。
一歲四遷至順天府尹。
忤時相,出為南太仆卿。
時禦史房寰疏诋南右都海忠介瑞,思孝上言:海瑞清節,皇上所特,召,律。
以中庸之道,或嫌其過,然非房寰鄙人所宜輕議者。
疏上,切責,思孝投劾歸。
久之,起右佥都,巡撫陜西。
時有劉勃之變,出鎮下馬關卻敵,為督臣所擠,調河南,不拜。
尋召為大理卿,晉工部侍郎,特擢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協理戎政。
思孝辭讓,内閣拟旨慰留,有才猷素著之語,上改為忠猷懋著,其得寵恩如此。
以争察典,與蒙宰孫丕揚有隙,乞歸。
思孝性孤峻,遇事持正不阿。
若論殺奸閹郝金,拒中宮宣索、内操廪賜,請減三秦旃罽之役,斥言樞部石星主日本封事之非,皆卓然可觀。
家居十五年,年七十卒。
上聞震悼,論祭賜葬。
天啟元年贈太子少保,蔭一子。
所著有吾美堂集、溪山堂稿行世。
子二:士龍,舉人;士臯,承蔭。
四世孫邁,以孝行聞,長于詩畫。
嶽元聲,字之初,号石帆,舉萬曆十年鄉試,明年成進士。
令旌德,年甚少,其斷獄,老史憚之。
盡法豪家上計中讒,調,簡補大名府教授。
尋遷國子博士,轉監丞。
有诏采選,上言皇長子冊立未舉,而先盛女谒,非所以教也。
并谏用銅具撻宮侍。
又論李宗伯長春蔭子紊監規。
一時有鐵監丞之稱。
已,遷都水主事。
時有三王并封之诏,聲非谏官,憤然具疏,率儀制主事顧允成、張納陛等,诘責首輔王錫爵于朝房。
退複上書,而并封之說寝。
晉郎中。
時大司馬石星信、沈惟敬與倭議款,聲言關白稱亂禍始朝鮮,請亟去奸臣,早停封事。
疏上,遂與刑部主事朱長春并勒為民。
又常與同官陳道亨合疏,劾逆奄魏忠賢亂政。
忠賢銜之,幾陷不測。
聲勿顧,猶作詩吊楊、左,徧示賓客自若。
乙未,轉虞衡司員外。
蒙宰孫丕陽、考功蔣時馨黜丁此呂、馬尤龍、沈鐵,少司馬沈思孝持論非之。
于是江東之呂坤、李直、黃運泰等互相排擊。
孫、沈各再疏求去,聲請兩允,以全臣節,當時亦目聲為黨人矣。
是年晉都水司郎中,罷職裡居二十五年,熹宗登極,诏錄建言國本諸臣補南京都水司主事,旋擢南光祿太常少卿,晉太仆寺卿,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又忤珰辄斥。
珰敗,诏複官,陪推大司寇,聲病不起矣。
聲裡居時,講學天心書院,與吉水鄒忠介、高邑趙忠毅、錫山高忠憲往來論學,大指以毋自欺為主,最深易錫,旁通鐘、律、莊、老、佛氏之書,有潛初子集行世。
鄉井有大徭役及興革利害,必咨聲。
是時三邑分縣錯壤,版籍具在,嘉善倡為正疆界之說,欲割嘉、秀田以掩曆冊。
豪家隐匿,聲力持之。
撫軍以上聞,得如故,皆聲力也。
聲著有田糧沿革年譜、三邑分縣圖籍考。
聲之進也,以直節不阿,維持國是。
聲之退也,又以理學名教,典型後學,世稱潛初先生雲。
扣國祚,号養淳,邑人。
萬曆中進士,廷對第一,授翰林修撰,曆官至少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神宗時,東朝未建,錦衣衛鄭國泰希賢妃旨,請先冠婚,後冊立,國祚時在禮部,抗疏至十餘,上大感悟。
一夕,召國祚甚亟,至宮門傳旨冊立皇太子。
倉卒奉上谕,而儀注豫定,巨典遂行,皆國祚之力也。
已,因災異,屢請罷開礦撤稅使。
司馬石星惑沈惟敬議,力主款倭。
國祚正告不聽,卒以誤國舉趙世卿為少宰,救谏官曹學程、王德元輩,初不令知之。
尋改吏部右侍郎,請告家居十年,持已清介。
僦居無第宅。
門人有以草堂赀餽者,堅卻之。
袍帶時時在質庫中,怡然不以屑意也。
光宗立,起南禮部尚書,以講幄舊臣,特旨同葉向高入閣。
命下未幾,而光宗晏駕。
熹宗即位,敦趨受事。
凡起用人才、搜讨軍實、措置邊防,每閣議紛然,國祚片言立決。
給事中朱欽相等以劾客氏忤旨,國祚同首揆申救,得免。
左都禦史鄒元标偶于經筵失足,上疑其疏慢。
國祚進日:元标昔年受杖,不能久立爾。
上意遂解。
一日朝罷,中官要諸閣臣立談。
國祚日:古者坐而論道,閣體未可亵也。
大司寇王紀以谳獄觸上怒,禦批褫職。
國祚具疏力争,不報。
歎日:去一大臣如小吏,事漸不可為矣。
請告積十三疏,上允之,特賜坐蟒,以寵其行。
歸浃歲,一夕端坐卒。
賜祭葬,贈太傳,谥文恪。
有介石齋集。
諸子:大競、大烈、大觀、大定,曆尚書郎、二千石、郡丞,皆以仕顯。
大猷,舉人;大治,不仕。
孫茂景,崇祯庚辰進士,令宜春。
曾孫彜尊,康熙巳未年以博學弘詞征召,授翰林院檢讨。
辛酉江南主考,号稱得人。
陳懿典字孟常,号如岡。
萬曆丙子,直指吳鵬峰拔取儒士應試,闱牍拟元司臬,以未經黉序而冠一榜,疑之。
直指怫然曰:此卷豈可抑置于後?甯留下科,當不失第一也。
是冬補弟子員。
巳卯,果領解。
壬辰,中會試第二庶常,授編修。
博洽今古,著作巨麗。
與纂修實錄,分撰同姓諸王傳。
時神宗皇儲未建,忽傳三王并封之谕。
典抗疏力陳,無元子并封之例,指斥宮闱,歸咎宰輔。
又遺書首揆,責其不匡救。
後并封得中止。
戊戌分考,門多名碩,冊封魯籓,饋遺悉卻。
以目眚假歸。
葉輔向高薦之,起南京翰林院學士,屢辭不赴。
天啟初,采輯世宗及神宗兩朝有關修齊之要者,類成聖政、聖學四卷上之。
中指切宦官不得幹與政事,以寓規谏。
魏忠賢銜之,珰敗得免。
崇祯中,晉詹事府少詹,益堅初志。
裡居三十餘年,擁書萬卷,淡素自甘。
負笈問奇,踵門屢滿。
雖屏絕竿牍,而地方利獘,則指畫鑿鑿,鄉裡賴之。
年八十五。
所著有吏隐齋集、論孟貫義、左升紀略、聖政、聖學諸書。
無子,作禮律合說,闡明宗法,立其弟之子泰甯為嗣。
泰甯笃行積學,将歲,薦先懿典,卒。
甯子忱,甲午副榜。
忱子建煃、廷炜,皆庠生,有文名。
婿曹憲來裒輯遺文行世。
焦太史竑序吏隐齋集日:昌黎之集,傳于李、漢以來,視之可為無忝。
蓋實錄雲。
徐必達,字德夫,号玄仗,學周子。
壬辰進士。
筮仕太湖縣,以内艱歸,補溧水,講求水利,太湖祠祀者八,溧水祠祀者十有一。
溧水以改閘為壩,獨受湖水之困,為之請蠲協濟,且以永折漕賦請于朝,未得俞旨。
後雖曆脢仕,而溧民之事未嘗暫忘。
及任撡院,始得旨。
溧水漕賦,如議永折,民至今誦之。
擢南铨,掌考功,甄别澄汰,一秉至公,議者比之高邑趙南星。
南星故典北計,稱名考功也。
遷光祿寺丞,晉少卿,尋擢太仆卿,兼光祿事。
修志書,葺公署,不以中珰壞祖制,不以無益之費累郡邑,皆力請行之。
其條陳白糧賠累守候之苦,請以民船先軍船,與力阻巡漕、雇船渡淮之議,皆江南所永賴。
改應天府尹,晉佥都,提督操江,兼管巡江。
值奢賊陸梁于重慶,蓮妖變起于山東。
留都為秦蜀下流,密迩齊魯,必達度量防勦機宜甚詳。
随遷南京兵部左侍郎。
先是為考功,以典察招忌,至是署南總憲,複當典察。
忌者愈恐,遂以蜚語中之,具疏請歸。
居鄉謝絕請谒,獨民間興革利獘事,毅然力持。
崇祯辛未,以刑部尚書登啟事待命。
卒年七十,贈兵部尚書,谕祭葬。
于世淳贈太仆,有傳。
朱大啟字君輿,号廣原。
萬曆庚戌進士,南昌司理,舉卓異,入為吏部主事。
首垣某與他铨司比,昵骫法,啟力持之,乞假歸。
裡居五載,起正郎,曆考功,進文選。
時逆閹魏忠賢勞、張謀遣六珰分鎮,蒙宰王永光率九卿上疏,大啟毅然屬草,幾陷不測。
會禦葬仲父文恪公假例引歸,擢太常卿,轉太仆大理,升刑部左右侍郎。
适尚書馮英被逮,大啟力救,尋署部事。
山西督學袁繼鹹,公廉有名,巡按禦史張孫振誣之,逮诏獄。
大啟廷審,雪其冤。
三遇熱審,全活無算。
請推例于各省,永著為令。
尋請告歸,卒,贈刑部尚書,予祭葬。
有曼寄軒集行世。
長子茂時,以恩蔭任工部治河。
張秋擢守貴陽,皆以廉敏聞。
次子茂昭補南都察院照磨,茂虻官生,茂?庠生,俱負時名,工詩文,諸孫亦多賢者。
徐世淳,必達子,舉人谒選,署建德教谕,已補永嘉撫按文薦,丁醜擢四川重慶府推官,釋冤滞,逐婪貪,忤蜀之司铨者,移刺随州。
時楚有闖賊之亂,隳突襄、鄧,漸逼随州。
世淳叱馭入,登陴拒守。
賊率全營十萬壓城,相持七晝夜,食盡援絕,城陷。
世淳單騎巷戰,遇賊,脅下馬。
世淳罵曰:有死城州官,無下馬州官也。
賊飛矢貫頤,眼鼻橫斷,既墜馬,猶罵不絕口。
仲子文學肇梁,抱父屍罵賊,誓死不屈,賊殺之。
臨死語州人曰:州印埋官廨後,好護還官長以待命。
後州人果掘地得之。
世淳妾趙氏,亦罵賊死,仆從死者十八人。
長子肇森,自楚走燕,重趼泣血以死。
事聞,适按臣迹亦至,有雲:遇賊而不下州官之馬,生不辱身;埋印而不畀賊人之手,死不辱國。
蓋實錄也。
诏贈太仆寺少卿,賜祭葬恩蔭,仍命楚、浙并建祠緻祭。
肇梁贈國子助教,袝祠。
肇森以弟殉難,讓其蔭于遺孤弘燿。
初,世淳罷公車在京師,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