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五

關燈
嘉興府知秀水縣事石樓任之鼎掌修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辂編輯。

     帝紀 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宋南渡而後,孝宗稱英主焉。

    按紀帝生于青杉鐘之官舍。

    第考揮塵錄諸書,皆雲流虹之地,乃,嘉興。

    縣丞廳此,興聖所由賜額雲。

    今其地并畫提封,以。

    内,厥初發祥,秀州之涘是也。

    志帝紀。

     宋孝宗皇帝諱慎,字元永,太祖七世孫也。

    初,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五傳至稱,是為秀王。

    夫人張氏,夢人擁,一羊。

    遺之曰:以此為識。

    已而有娠,以建炎元年十月生帝于秀州青杉閘之官舍,紅光滿室,如日正中。

    稍長,命以名伯琮。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之嗣,時慈獻皇後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

    會範宗尹等請選太祖後,而婁寅亮亦上書言當于伯字行内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

    紹興二年五月,選帝育禁中。

    三年,除和州防禦使。

    尋用趙鼎議,立書院宮中教之。

    始封建國公,已封普安郡王,改常德軍節度使。

    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玮,進封建王。

    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改名慎。

    尋内禅,即皇帝位。

    帝聰明英毅,銳意恢複,南渡之後,稱英主焉。

    紹熙五年六月崩,年六十有八,在位二十七年,廟号孝宗。

    嘉定間,即帝所生地為寺,賜額興聖院。

    理宗禦書流虹勝地興聖之寺。

    後經回祿。

    景定間,嗣秀王與澤請賜原額。

    明嘉靖中,改為嘉興縣學,而古迹遂湮矣。

     妃禦 明憲廟,寵萬貴妃,兄弟驟顯,執政有以同姓附之者,史傳穢焉。

    安妃以端靜進禦久,而後訪其弟,手負擔,間授錦衣。

    數世相傳,蟬聯奕葉,不第以許史貴也,抑雲賢矣。

    志妃禦。

     明憲皇帝安妃姚氏,生而端靜,每遊息,必禦大道中央。

    家貧,常習??水綿,躬貿易,俟日中市嚣屏息,乃就市。

    目無忤視,人多異之。

    一日早盥,睹□水中有日月雲霞五彩扇夾兩傍,為白,父母甚驚怪。

    未幾,憲廟遣中貴人下江南,廣小星之選。

    裡人以妃幽閑多令德,且居恒有異征,為白中貴人應召。

    父母昆弟念入宮無相見期,聚族而哭。

    妃顧謂曰:是行安知不大吾門,何用涕泗為?既治裝登舟,過平望,妃發素不盈尺,一夕發長八尺地,以其故得名。

    進禦數年,生福王,縣官貤恩澤。

    抵郡,父母皆物故,無可蹤迹者。

    其弟福圓,方蹑??負擔,鬻菒市中得之,令習禮博士,勉教為拜起跪立,即日授錦衣衛指揮同知。

    民間謠曰:誰氏子,賣青梅。

    朝藍縷,夕錦衣。

    子錦蔭錦衣衛正千戶,錦子承勳,蔭錦衣衛正千。

     名宦 邑自趙盧龍以青骢宰赤縣,繼是卓魯亦間出,大都綜核兼撫字,乃報最焉。

    故出而制錦,入而埋輪。

    考諸治譜,風采在畏愛間,至雁鹜行以進,代不乏丞壁之記雲。

    若翼之弟子,望衣冠而知其教者,亦間有傳人。

    志官師。

     明 趙忠,盧龍人,貢士,為禦史。

    時秀水初析為縣,出忠知縣事。

    勤敏才辨,百務具舉,有聲于時。

     俞義餘千人,進士,能以儒飾吏,持躬廉潔,亭法處事,每尚寬和,吏民愛敬焉。

     黃憲,萍鄉人。

    正統十三年,以貢士知縣事。

    撫字有方,決獄無枉,期年邑大洽。

    疆幹負才略,時處州寇葉宗留為亂,幕府廉憲才,命部民兵督戰,沒于陣,邑人痛惜之。

     郭珙字元圭,閩縣人,進士。

    先尹會稽,有大豪撓法,漁食闾裡,有司不能制。

    珙下車廉得狀,立召庭中,數其罪,案以法,境内肅。

    在邑患水大饑,矯诏發粟,所全活甚衆。

    調秀水,清操惠政,一如會稽時。

    暮夜有投金者,亟捕之,不獲,□其金千,市終珙任,人不敢幹以私。

     孫樂福山人,進士。

    正德元年知縣事。

    卓斝有幹局,豪強斂迹,猾胥無取,舞文為奸者。

    召拜禦史。

     蘇思字從仁,華亭人,進士。

    正德四年知縣事。

    甫弱冠,甚機警,操履廉慎,莅事缜密,抑強扶弱,其治行如樂,邑人方之召杜雲。

    召拜禦史。

     劉夢陽臨清人,進士。

    正德十一年知縣事。

    廉靜不擾,轉學能文章,簿書清暇,即披典籍,間或歌詠于堂皇,有單父鳴琴,河陽種花之雅。

    擢戶部主事。

     趙章合州人。

    嘉靖四年知縣事。

    性剛敏,執法不撓,所治即豪猾不少貸。

    敬禮賢者,興學造士,士論歸之。

     洪遇曆城人,進士。

    嘉靖二十三年知縣事。

    恺悌有才略。

    先是,民觊輕役,多析戶寄産,遇令民自疏歸,并賦均而民不擾。

    歲大饑,遇不待聞上官,亟發廪赈之,所全活無算。

    後以艱去。

     王應顯漳浦人,進士,嘉靖二十九年知縣事。

    飯蔬飲水,以廉潔自持。

    時倭彜患亟,公與郡守劉悫合謀守禦,日給糧饷,治器械,撫循士卒,夜巡城壘不少息。

    士女避寇從田間來,活者以萬計。

    監司令繇女牆缒入,毋啟門,公泣日:民衆缒者寡,賊倅至,盡捐鋒镝耳。

    竟矯令啟之,皆得入。

    入甫畢,而倭薄城,無一遇害者,頌聲如雷。

    曆官太常卿。

     陳松,青州人,進士,官禦史。

    時分,宜。

    柄國,同台有非禮謟事者,邀松偕行,松大詈日:朝廷,耳目豈為權門厮養恥。

    遂拂衣起。

    分宜聞而憾焉,左遷秀水令,刻意為民鋤強扶弱。

    邑有柄臣子弟,奴隸。

    橫甚,松裁抑不少貸,竟遷平涼二守去。

     張道,字以中,湖口人,進士。

    初令姚江,著賢聲。

    補令秀水。

    為人推誠恺悌,其治獄,往往置質成家于膝前,屬耳至湥,更不厭,必得其衷。

    裡,中應。

    征需之役者,辄慰勞二之。

    農氓孺婦,以時入籲,雖牽裙引案無愠容。

    接士有吐握之勤,士民懷德,終公任無敢撓法者。

    滿三載,召以,門。

    拜禦史。

     由禮門,字中夫,杞縣人,進士,隆慶。

    二年知縣事。

    軒豁明敏,其所厝注,如戢吏胥擊,豪軒節。

    冗費,清稅儲,洞悉利獘。

    尤好汲引士類。

    時有議,均。

    裡甲槩及士夫者,公日:士民有等爾,民子孫豈無登。

    仕者,此不均之,均□。

    及編審畢,民帖然稱平。

    後,升兵部,主政。

     朱來遠,字文臣,廬江人。

    進士,萬曆五年知縣事。

    明敏識大體,見事風生,無纖巨立辦,嘗定。

    踐更甚當。

    一人獨前争,公謂之曰:爾某所腴田某所,廣廈,非爾誰□。

    者某人惶恐謝服,邑稱神明。

    然議論常依忠厚,谳疑獄,必委曲脫之。

    又加意黉序,名士彬彬鵲起。

    時政尚束濕,公獨用寬和為理,治行稱最。

    召拜吏部郎,邑人祠之。

    曆官太常少卿。

     陳九德,字懋夫,鎮海人,進士。

    萬曆十一年知縣事。

    樸茂澹泊,抵任時,韋布蕭然,绛袍不具。

    與人恂恂誠笃,喜進諸生譚藝。

    每聽訟,不加鞭樸,人得其情,上下敬信之。

    監司守相及他郡邑有牍不解者,辄移秀水。

    會暑月,兼試兩邑士,積勞成疾,竟不起。

    貧不能殓,邑人為赙榇以歸,立碑龍淵,比岘山堕淚雲。

     郭如用字元至,富順人,進士。

    萬曆十四年知縣事。

    燕□□饑,加意赈恤,全活以萬計。

    其作邑,多尚清淨,雅拖□疾,一日行闾巷,三日卧赍閣中,豪猾舞文者亦頗衰止。

    非大獄,辄移鄉三老谕釋之。

    操勵水薜,請托不行。

    升儀部主事,士民屍祝之。

     許瑛,當塗人。

    正德四年,繇功曹任秀水。

    潔巳愛民,士大夫為水壺秋月歌以美之。

    官至令尹。

     孫應溪,郭興人。

    萬曆九年以監生授主簿。

    廉潔自好。

    職賊曹與鹽政。

    每子夜躬率民兵四,出。

    邏揬,民得高枕卧。

    監止捕及格,禁從者妄索有幹,才事辄立。

    辦,聽訟無枉滞。

    郡邑遺牍,下僚皆願一孫簿理。

    曆官通判。

     李伯玙字君美,上海人,舉人。

    正統六年任秀水谕。

    監司薦其文學,擢淮府左長史。

    集文翰類選行于世。

     韓啟字景明,嵊縣人。

    正統間,學士呂原薦啟學行兼優,宜為師範,授秀水訓導,造土有則,擢德府紀善。

     王諷初門人。

    舉嘉靖丁酉應天鄉試第一。

    嘉靖三十八年司邑教,銳意作人。

    建文峰塔,濬鲲浪池,辟除衢道。

    又立君、親、師三扁,揭會思、垂訓于明倫堂。

    能詩文,有石龍集。

     張綸字宣甫,汶上人。

    性醇樸,少以聖賢自期。

    從吳旺湖先生講學,湥悟畫前之旨,著三極圖說及圖書考。

    丁卯,以貢士來司訓,日進諸生講道于尋樂軒。

    布喪芒履,一室蕭然。

    諸生餽遺,雖蔬果弗受。

    已,擢三河令,轉通守,厘奸剔獘,不避豪權。

    公車交章薦之,擢戶部員外。

    出入平允,郤羨金,所至以廉稱。

     李向中字立齋,楚之鐘祥人。

    崇祯十七年以進士知長興,有惠政。

    調繁秀水,潔已愛民,執法不撓。

    當漕兌時,旗弁橫索,糧裡病之。

    向中下令曰:漕糧正耗百石外,加濕潤九石八鬥,此祖制也。

    外此而又私贈使費矣,忍重困吾民乎?一切禁革之。

    運弁蔣紀率旗丁劫向中至漕艘,棰榜幾斃。

    合郡奔救,以其事聞于巡撫,旗弁正法,漕制賴以不壞。

    初邑屆編審,每佥報殷實戶,吏胥上下其手。

    向中倡均裡均田之議,後遵其法,民以不擾。

    邑人有十政宜民頌。

     皇清 周之桂字二峰,癸未進士。

    丙戍年任秀水。

    時兵燹初定,招徕撫字,民賴以甯。

    廉敏著聞,召升給事中。

     賈曾字湛渠,無錫人。

    順治壬辰會魁。

    初任秀水,時海氛攘亂,王師南征,供應浩繁,無不立辦。

    又不派擾裡闾。

    暇即聚諸生課蘜,面為批閱,共服月旦。

    撫字催科,民懷其德。

    尤留心學校,修葺殿庑,湥得為政之本。

    丁酉分校鄉闱,最稱得人,如翰林邵吳遠、汪肇衍,俱出其門。

    庚子以漕兌诖誤,罷官去,士民思之。

     王廷機字定一,岐山人,進士。

    初令丹陽、青縣,順治庚子補任秀水。

    節儉平恕,遇事明敏。

    莅任九載,吏民安之。

    擢南通州守。

    太傳金之俊有記。

     丁仁定新建人。

    順治甲午以貢士授秀水縣丞。

    甫莅任,董收漕白,奉公守法,竭蹶從事。

    值開兌,力持兌費撄運弁劉永德等怒,毆辱橫加,含憤自缢。

    士民痛恤之祀名宦。

     李紹聞初名,見祀。

    字德中,巳亥進士,山東蒙陰人。

    康熙間知縣事。

    持已清廉,居官子惠,蔬食布衣,以水薜自持,而臨民若保赤,邑稱真父母焉。

    綏催科,簡獄訟,赈饑荒,清漕兌,省驿遞,講水利,靡不井然有條劃。

    時當軍興之際,主師經臨,修塘供應,躬親勞瘁,未嘗擾一裡,累一民。

    暇辄進大夫士之賢且仁者,咨利除害,衡文砥行。

    巳酉,分校鄉闱省元,其所簡拔,一時推歐陽之水鑒。

    以卓異擢禦史,士民攀轅卧轍,無日不思再禦李公雲。

     名臣 宣公,誠王佐材巳。

    衛清叔、婁彥發非正色,立朝者恥越明,而文懿之練達國體,襄毅之曉暢軍事,洵文武兼資矣。

    俞侍郎之谏易儲,視肅愍為何如也?迨神廟間,名卿大節有足紀,文恪清介,又其侃侃者矣。

    志名臣。

     唐平章事陸宣公諱贽,字敬輿,居城中甜瓜巷,溧陽令侃之子,吏部郎中灞之孫,少監齊望之曾孫。

    年十八,第進士,中博學宏辭,調鄭尉,尋罷。

    壽州刺史張镒有重名,贽往見,語三日,镒甚奇之,請為忘年交。

    既行,饷錢百萬,曰:請為母夫人壽。

    贽不納,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剛。

    以書判拔萃,補渭南尉。

    德宗立,遣黜陟使行天下,贽說使者,請以五術省風俗,八計聽吏治,三科登俊又,四賦經财實,六德保疲瘵,五要簡官事。

    時皆韪其言。

    遷監察禦史,召為翰林學士。

    會馬燧讨賊河北,久不決,請濟師。

    李希烈寇襄城,诏聞,贽策所言皆不納。

    從狩奉天,機務阗總,遠近調發奏請報下,诏書數百,贽若不經思。

    逮成所,周盡事情,人人可曉。

    旁吏承寫不給,他學士筆閣不得下,而贽沛然有餘。

    始帝播遷,府藏委棄,至是天下貢奉稍至,乃于行在夾庑署瓊林、大盈二庫,别藏貢物。

    贽上疏谏,帝悟,即撒其署。

    俄以勞遷谏議大夫,仍為學士。

    贽孤立,為左右權幸讒沮,又言事無所回諱,陰失帝意。

    久之不得相。

    還京,為中書舍人。

    母韋氏猶在江東,帝遣中人迎還京師。

    俄以喪解官,客東都。

    諸方赗遺,一無所取,唯韋臯以布衣交西川緻遺,乃奏而受之。

    贽父初葬蘇州,上遣中使護柩至洛陽合葬。

    服除,以權知兵部侍郎複召為學士,八謝,伏地哽泣,帝為改容慰撫,眷過彌渥,天下屬以為相,而寶參忌之,贽亦數言參罪過。

    貞元八年,參黜,乃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班宏判度支,卒,贽薦李遜,帝漫許之,而自用裴延齡。

    贽言□僻戾躁妄,不可用,不聽。

    俄而延齡奸佞得君,天下仇惡無敢言,贽上書苦谏,帝不怪,竟以太子賓客罷。

    延齡知帝已疏贽中之萬方,帝怒,欲誅贽,賴陽城等交章論辨,貶忠州别駕。

    後稍思之,會薛延納為刺史,谕旨慰勞。

    韋臯數表請贽代領劍南,帝猶銜之,不肯與。

    順宗立,召未至,卒,年五十二,贈兵部尚書,谥曰宣。

    始,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才幸夫子常以輩行呼而不名。

    在奉天,朝夕進見,然小心精潔,未嘗有過。

    由是帝親倚,至解衣衣之,同類莫敢望。

    雖外有宰相主大議,而贽常居中參裁可否,時号内相。

    常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

    昔成湯罪已以興;楚昭出奔,以一言善而複國。

    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

    帝從之。

    故奉天所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

    後李抱真入朝,為帝言:陛下在奉天、山南時,赦令至山東,士卒聞者皆感泣思奮。

    臣是時知賊不足平也。

    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贽有助焉。

    其從狩山南也,道險澀,與從者相失,夜召贽不得,帝驚且泣,诏軍中得贽者賞千金。

    久之上谒,帝喜見眉宇間,自太子以下皆賀。

    迨輔政,極身無二慮,遇事可否,必剀切言之。

    □忤帝意,或規其太過,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皇恤他乎?贽既谪,居嘗阖戶,人不識其面,又避謗不敢著書。

    緝古今名方五十卷,号集驗方。

    其論谏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可為後世法。

    所用甫十之一,今有宣公奏議行于世。

    制诰集十三卷,奏草七卷,翰苑集十卷,牓子集十二卷,别集文賦表狀十五卷,備舉文言二十卷,今多不傳。

    墓在四川重慶府忠州屏風山玉虛觀南。

     宋衛泾,字清叔,其先齊人,唐末避亂居秀州。

    孝宗親擢泾進士第一,曆起居舍人,假工部尚書使金,還,除直煥章閣,知慶元府。

    時歡奸用事,十年不調。

    開禧初,召官吏部尚書,拜禦史中丞。

    請誅韓伲胄,論罷右相陳自強,拜參知政事。

    伲胄伏誅,又患史彌遠,欲去之。

    彌遠乃諷禦史劾罷泾知揚州,除資政殿學士緻仕。

    卒贈太師,追封泰國公,谥文節。

    伲胄常指朱熹僞學,胄誅,請召朱熹還朝,而熹已卒,泾乃取諸經四書傳注刊布之。

    所著文章奏議五十卷,曰後樂集。

     婁機,字彥發,嘉興人。

    第進士,孝宗朝曆州縣有聲。

    皇太子就學,以機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機手書累朝事親、修身、治國、愛民四書以獻,擢監察禦史。

    時蘇師旦怙勢蒙蔽,言者皆罪去,而獨憚機。

    韓伲胄議開邊,機謂氏恢複名,恢複名非不美,今士卒驕逸,财力未裕,萬一兵連禍結,奈何?伲胄不悅,诏遣宣谕□襄機,昌言,日使機往宣德意,安人情則可,欲開邊,莫可從也。

    禦史鄧友龍附伲胄議,遂劾去機。

    伲胄誅,召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累進參知政事。

    機慎惜名器,守法度,進退人才,不市私恩。

    方當時艱,機多繡縫裨贊之功,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力辭,提舉洞霄宮,卒。

    所著有帝王總要、班馬字類、廣幹祿字書、漢隸字源。

    尤深于書學,片紙尺牍,人皆藏之。

    墓在縣南五裡。

     明文懿公呂原,字逢原,邑人。

    正統七年進士。

    原質性渾厚,貌容端偉,未冠讀書,能出入經史。

    父景州學官,殁不能喪,或勸原火葬,原痛哭不肯從。

    權厝景州,時時至墓痛哭,景人及道旁聞者皆酸憯。

    已而奉母南歸,家益貧,攻苦力學。

    知府黃懋閱秀水學官文,奇之。

    學官對日:此邑裡中呂生文也。

    呂生貧,不能補弟子員,學官緻家塾教諸子,懋辄歎郡中乃有文士如呂生遺草萊中者。

    急召原見。

    原入見,衣藍縷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