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嘉興府知秀水縣事石樓任之鼎掌修。
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略編輯,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公廨 邑居郡城之乾隅,規制宏,廠其中。
鳴琴之暇,樓眺月波;骢馬之行,軒題寄豸。
宰是邑者,其亦思甘棠所憩,猶歌詠焉,況臨民正位者耶?若哦松之署,丞壁以下,遞有記雲。
志公廨。
縣治在府治子城西北一裡爽溪東,宋仕壽寺址。
明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槩以嘉興地廣賦繁,請析西北境為秀水。
五年夏五月,吏部員外郎李亨蔔建今址,制略如嘉興而無谯樓。
知縣趙忠于九月領篆來莅事。
中為正堂,扁“曰,節。
愛堂”之南為軒廳,為露台,為甬路,半為戒石亭。
又南為儀門,左右各翼門。
又直南為大門,扁曰秀水縣堂之後為腰堂,為後堂,直北為公廉堂。
堂之左為贊政廳,右為西耳庫。
甬路下為丹墀,墀左右為六房吏廊。
後堂之左為火房,右為軍資庫、架閣庫東北為本縣衙。
萬曆壬辰年,知縣李培重修縣署。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王廷機重修堂署廊庑。
康熙十二年,知縣李見龍重修大門。
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延賓館。
南抵大門為東夾道。
夾道之北為縣丞衙。
康熙六年,縣丞鄭廷俊捐俸并本縣糧裡倉夫共捐赀重建。
折而東為主簿衙。
康熙七年,主簿張光恩修。
又北為丞衙,今廢。
又北為典史衙。
康熙□年,典史井自瑞重建。
極北夾道通正衙西吏廊之北,繞二庫外為吏舍,路出正堂西南儀門外,右為邑犴大門外毬塲,東西榜廊。
又南跨河為橋,橋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
今俱刻明天啟初,知縣湯齊建羁所即旌善址。
先是,邑門瀕市街湫甚。
嘉靖年間,知縣周顯宗移入丈許,規制始宏。
廠署後多隙地,為圃,為池亭,宋有嘉禾亭。
月波樓久圮。
明天順初,江甯莊□複作月波軒于廨後,其後譚??更其扁曰寄豸,今亦廢。
康熙年,三韓于珽建嘉禾亭于署内。
縣衙。
三堂四堂。
私宅正房三間,東西側房各二間,川堂三間,外堂屋五間,朝東樓房三間,平屋三間,朝西房三間。
後園一片荷池,中有嘉禾亭。
丞衙。
頭門一座,儀門一座,東,側,土地祠。
大堂、匾額勤慎堂之東側,各卦書辦事房一間,丹墀東書房一間。
大堂舊産靈芝,故名瑞芝堂。
穿堂、匾額,清惠。
腰堂三間,偏匾額和中兩□,耳房六閑。
内荷正屋三間,後有隙地,一畝餘。
内東廚房三間,内西書房三間。
簿衙。
頭門間、班房一間,土地祠一間,儀門東西書書六間,官廳腰堂連内房三層,東首小花廳一間,廚房二間,東西耳房二間。
典史衙。
頭門一間,儀門三間,軒一帶。
大堂三間,腰堂一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一間,廚房一間,五聖堂一間,書房一間。
儒學詳學校志。
杉青閘巡檢司在縣東北望吳門外五裡。
大門一間,廳屋三間,公廨四間,司房二間,牢房二間,鼓樓一間。
王江泾巡檢司在縣東北三十裡。
廨字同前。
今已頹廢。
新城稅課局在縣西北二十七裡,即舊新城務。
明洪武三年始改今額。
嘉靖間罷,局吏獨存。
附縣戶曹廳房二間,前軒二間。
陶莊稅課局在縣治東北五十四裡,即舊陶莊務,其改局及裁革與新城同。
憲台各署及府署俱屬府,已載郡志,不更人。
西水驿遞運所、陰陽醫學、僧綱司、道紀司、織染局、弓張局,俱屬府,不載。
本縣公占數 衙門公占積荒等項田地,二百三十頃九十三畝一分四毫。
院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二十一畝七分二毫,坐西隅一冊。
布政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八畝五分。
坐南隅一冊。
按察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七畝三分二厘一毫。
坐南隅二冊。
兵巡道衙門并中軍房二處,原額基地一十三畝四分七厘五毫,坐南隅三冊。
鹽運分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一十三畝三分二厘,坐西隅一冊。
嘉興府并佐貳首領衙門、陰陽、醫學原額基地二百九畝五分六厘七毫。
本府清軍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八畝一分一厘。
本府理刑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六畝五分五厘。
本府督造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七畝四分五厘。
以上俱坐東隅二冊。
嘉興縣基,并各衙。
宇原額基地八十二畝七分四厘一毫,坐東一冊。
秀水縣基并各衙宇,原額基地一百三畝七分一厘八毫。
嘉興府儒學基地并射圃廳四十三畝二分八厘。
俱坐北一。
嘉興縣儒學基地二十畝三厘六毫。
坐東一冊。
秀水縣儒學基地三十畝七分六厘九毫。
坐北□冊。
秀木水申明、旌善二亭基地一畝九分。
坐北一冊。
山川壇。
一所,基地七畝一分,地厘八毫。
坐象東一冊。
社稷壇一所,基地八畝四分五厘。
坐五福西都。
郡厲壇一所,基地二畝七分五厘三毫。
坐時清北都。
楊公祠一所,基地一十一畝五分六厘。
坐西一冊。
陸宣公祠一所,基地九畝二分一厘。
坐西一冊。
砂龍王廟一所,基地三畝五分。
坐永一都一冊。
本郡城隍廟一所,基地一十三畝七分五厘。
坐北二冊。
演武塲,并敵台三座,田地二頃三十七畝七分四厘六毫。
坐永一都二冊。
嘉興六毫于戶地二十二畝五分六厘。
坐南隅一冊。
織染局一所,基冊地一十七畝五分一厘。
坐南隅二冊。
本府軍二儲冊倉一所,基地五畝一分一厘。
坐西隅,一冊。
本府天星河泊所衙門基地二畝八分五厘七毫。
坐東一冊。
本府弓張局一所,基地三畝一分。
坐西一冊。
本府司獄司一所,基地六畝四分二厘八毫。
坐東二冊。
本府羁所一所,基地五畝三分三毫。
坐西二冊,嘉興縣便民倉一所,基地二十五畝二分六亳。
坐北一冊。
秀水縣東西二倉基地四十畝八分一毫。
坐東一冊。
本縣花園,預備。
二倉基地二十三畝八分九厘三毫。
坐北二冊。
西水驿一所,基地九畝五分四厘三毫。
坐象酉都。
遞運所一所,基地三畝三分六厘八毫。
坐象西都。
北津亭一所,基地三畝五分。
坐時清北都。
杉青閘巡檢司并衙宇基地四畝八分七厘二毫。
坐永一都。
王江泾巡檢司并衙宇基地三畝四分九厘三毫。
永三十都。
鳳池鋪基地六分五厘一毫 北一冊。
集慶鋪基地七分二厘四毫。
北二冊。
鐘秀鋪基地五分五厘三毫。
北二冊。
靈光鋪基地四分二厘六毫。
南二冊。
府西鋪基地三分二厘一毫。
南一冊。
府東鋪基地八分一厘四毫。
南一冊。
府前鋪基地七分二厘六毫。
東二冊。
碧漪鋪基地六分二厘。
東一冊。
毛家鋪基地七分五厘六毫。
西一冊。
西麗鋪基地六分一厘九毫。
西都。
報忠鋪基地五分一厘四毫。
西一冊。
東瓜鋪基地七分二厘四毫。
德四冊。
北麗鋪基地三分四厘,時清北都。
太平鋪基地一畝五分六厘。
德一冊。
五龍北鋪基地并井亭一畝一分七厘。
出拳南,間都。
店鋪基地三畝五分七厘。
永三十□,十冊。
龍花鋪基地一畝七分八厘二毫。
休六都三冊。
三塔鋪基地一畝八分九厘七毫。
永一都三冊。
分香鋪基地二畝。
零東二冊。
趙牆鋪基地二畝八分。
零東七冊。
杉青鋪基地一畝五分。
時清北都。
金橋鋪基地八分。
永三十十冊。
本縣城垣并兵馬司共一十九頃五畝七厘四毫。
已上各衙門,公占二十九頃八十畝九分五厘二毫。
學校 秀自明宣德建學設教,相傳踞地歸靈,掇巍科、稱名臣者甲他邑,論者方之昆山、華亭、閩、晉、浙、鄞雲。
本朝定鼎以來,甲第蟬聯,亦綦盛矣。
癸醜後,有所改作,遂少遜焉。
意前人建置,信有良法,殆未可輕為更易者欤!志學校。
儒學去縣治東百五十武。
宣德五年夏,吏部員外郎李亨蔔建。
七年,教谕徐哲始領印來莅事,知府齊政選入生徒。
是年冬,戶部待郎成均命本府同知孟迪建明倫堂及後堂。
八年五月,建大成殿暨東西庑,正誼、明道二齋,棂星戟門。
正統九年,縣丞高谟塑先聖四配十哲像。
十年,知府黃懋重修戟門兩庑,增建文昌祠及号舍十二間。
景泰二年,知府舒敬造膳堂、庖湢舍凡五間。
三年冬,三佥事陳永葺聖殿,重造棂星門,增置觀德亭。
五年,知縣忘童晖立射圃于學門之南。
天順三年,知縣莊徹始易棂星門以石。
成化十九年,知府徐霖辟學之東垣,建鳴陽門,取道東出。
嘉靖九年,始去塑像,設木主。
十四年,知縣林應亮建敬一亭于明倫堂後,增置左右廳各一間。
二十七午年,知府趙瀛複鸠工濬渠,割精嚴寺北岸屏以崇二垣。
是年下冬,知縣方祥更鳴陽門為坊。
萬曆十年,知縣朱來遠饬建。
十九年,知縣李培重修明倫堂,恢博士廨,葺二儀門、兩戟門及啟聖宮二十三間,建尊經閣于巽隅。
水利丞殷嘉谟浚河,廣舊丈許,教谕汪文壁董其役。
崇祯九年,教谕姚起明重修聖殿。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賈曾重修大成殿、明倫堂。
康熙四年,巡道上官鑒捐俸修文昌閣、鳴陽門。
康熙十二年,知縣李見龍、教谕官文華修葺兩庑,濬學河四十丈,葺啟聖祠,改造學門于學之東。
自改建後,乙卯、丙辰以來,春秋兩闱,科第杳然。
康熙十九年,缙紳子衿複請當事改複黉門于右。
教谕範正辂率先捐俸,首任賢勞,自大門、儀門及棂星門、禮亭、垣陛,無不修整。
次年落成,一時改觀,詳載碑記。
惜今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以及廊庑之間,日就傾圮,是所望于留心文教者,共襄盛事矣。
尊經閣上下三間,萬曆二十四年,李邑侯建,邑人陳懿典有記,今廢。
大成殿三間,東西庑各七閑間。
戟門五間,棂星門三間,明倫堂五間,穿堂二間,今,廢。
後堂三間,今,廢。
東西廊房各六間,禮門一間,義路一間,文昌祠三間,今,廢。
膳堂三間,今,廢。
啟聖祠三間,即敬一亭址。
土地祠一間。
教谕公廨一所,五間,馮又五間,汪文璧建,範正辂修。
訓導公廨二所,各五間。
并廢。
今康熙十五年複設訓導,天台袁日華至,揭捐重實,複正誼堂。
又于堂西葺為铎隐軒,日與諸生講道考業焉。
學門三間,二門三間,東西号房各十間,今止九間。
在碑亭内,學役佃住。
倉廒三間,今,廢學。
基周圍火衖九條。
文昌閣上下三層各一間,鳴陽門樓一間,文峰塔一座。
坐,于北塔□。
社學五,一在北營,四在四鎮常平倉側。
嘉靖間,郡守趙瀛,增。
建為七:曰府東,曰靈光,曰碧漪,曰鐘秀,曰報忠,曰五龍,曰鳳池,今并廢。
射圃、學門南,今無考。
大成殿記。
至聖先師孔子,諱丘,字促尼,魯人。
魯哀公十六年,诔為尼父。
漢元始元年,追谥為褒城宣尼公。
永元四年,封為褒尊侯。
元魏太和十六年,改谥為文聖尼父。
後周太象三年,追封為鄒國公。
隋仁壽元年,贈為先師尼父。
唐貞觀二年,升為先聖。
十年,尊為宣父。
十四年,尊為宣聖尼父。
顯慶二年,複尊為先聖。
乾封元年,贈太師。
天授元年,封為隆道公。
開元二十七年,追谥人為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為玄于聖文宣王。
五年,以玄同廟諱,改谥為至聖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洪武三年,诏封爵仍舊。
嘉靖九年,改稱為至聖先師。
四配宋徽宗政和元年,以真宗祥符二年封爵犯聖諱者,俱改封。
複聖顔子。
名回,字子淵,魯人。
唐開元追封兖公,宋祥符封兖國公,元至順加兖國複聖公 宗聖曾子。
名參,字子輿,魯人,唐開元郕伯,宋祥符瑕丘侯,鹹淳郕國公,元至順加郕國宗聖公。
述聖子思子。
名伋,字子思,孔子孫,宋崇甯封沂水侯,鹹淳加沂國公,元至順加沂國述聖公。
亞聖孟子。
名轲,字子輿,鄒人,宋元豐追封鄒國公,元至順加封鄒國亞聖公。
十哲 先賢闵子、名損,字子骞,魯人。
唐開元追封費侯,宋祥符加封琅琊公,鹹淳改封費公。
冉子、名耕,字伯牛,魯人。
唐開元追封郓侯,宋祥符加封東平公,鹹淳改封郓公。
冉子名雍,字伸弓,魯人,伯牛之族。
唐開元追封薛侯,宋祥符加封下邳公,鹹淳改封薛公。
宰子、名予,字子我,魯人。
唐開元追封齊侯,宋祥符加封臨淄公,鹹淳改封齊公。
端木子、名賜,字子貢,衛人。
唐開元追封黎侯,宋祥符加封黎陽公,鹹淳改封黎公。
冉子名求,字子有,魯人,仲弓之族。
唐開元追封徐侯,宋祥符加封彭城公,鹹淳改封徐公。
仲子、名由,字子路,卞人,唐開元追封衛侯,宋祥符加封河内公,鹹淳改封衛公。
言子名偃,字子遊,吳人,唐開元追封吳侯,宋祥符加封丹陽公,鹹淳改封吳公。
蔔子、名商,字子夏,衛人。
唐開元追封魏侯,宋祥符加封河東公,鹹淳改封魏公。
颛孫子、名師字子張,陳人。
唐開元封陳伯,宋祥符加宛丘侯,政和穎川侯,鹹淳加陳公。
東撫。
從祀,四十八位。
先賢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截城人。
唐開元子追封江伯,宋祥符加封金鄉侯。
原子、名憲,字子思,宋人。
唐開元追封原伯,宋祥符加封任城侯。
南宮子名适,字子容,魯人。
唐開元追封郯伯。
宋子祥符加封龔丘侯,政和改為汝陽侯。
商子、名瞿,字子水,魯人。
唐開元追封蒙伯,宋祥符加封須昌侯。
漆雕子名開,字子若,蔡人。
唐開元追子封滕伯,宋祥符加封平輿侯。
樊子名須,字子遲,魯人。
唐開元追子,封樊伯,宋祥符加封益都侯。
公西子、名赤,字子華,魯人。
唐開元追封郜伯,宋祥符加封巨野侯。
梁子、名鳣,字叔魚,齊人。
唐開元追封梁伯,宋祥符加封千乘侯。
冉子、名孺,字子産,魯人。
唐開元封相乎杞伯,宋祥符加封臨沂侯。
伯子、名虔,字子析,魯人。
唐開元追封骈伯,宋祥符加封沭陽侯。
冉子、名季,字子産,魯人。
唐開元追封東平伯,宋祥符加封諸城侯。
漆雕子名哆,字子斂,魯人。
唐開元追封武城伯,宋祥符加封濮陽侯。
漆雕子名徒父,字子文,魯人,唐開元追封須句伯,宋祥符加封高苑侯。
商子名澤,字子季,魯人,唐開元追封睢陽伯,宋祥符加封鄒平侯。
任子、名不齊,字子選,楚人,唐開元追封任城伯,宋祥符加封當陽侯。
公子名良孺,字子正,陳人,唐開元追封者東牟伯,宋祥符加封牟平侯。
奚子名容箴,字子皙,魯人,唐開元追封下邳伯,宋祥符加封濟陽侯。
顔子名祖,字襄,魯人,唐開元追封臨邑伯,宋祥符加封富陽侯。
句子、名井疆,字子野,衛人。
唐開元追封淇陽伯,宋祥符加封滏陽侯。
秦子、名商,字不慈,魯人。
唐開元追封上洛伯,宋祥符加封馮翊侯。
公祖子、名句茲,字子之,魯人。
唐開元追封期思伯,宋祥符加封即墨侯。
縣子、名成,字子祺,魯人。
唐開元追封巨野伯,宋祥符加封武城侯。
燕子、名伋,字思,秦人,唐開元追封漁陽伯,宋祥符加封岍源侯還。
顔子,名之仆,字叔,魯人,唐開元追封東武伯,宋祥符加封宛句侯。
樂子,名欬,字子曰聲,魯人,唐開元追封昌平伯,宋祥符加封建成侯。
邽子、名□,字子斂,魯人。
唐開元追封平陸伯,宋祥符加封高唐侯。
公西子、名輿如,字子上,魯人。
唐開元追封重丘伯,宋祥符加封臨朐侯。
公西子名□,字子上,魯人。
唐開元追封祝阿伯,宋祥符加封徐城侯。
陳子名亢字子禽,陳人。
唐開元追伯,宋祥符加封南穎侯、琴子、名牢,字子開,衛人,唐開元追封南陵伯,宋祥符加封頓丘侯,政和改為陽平侯。
步子名叔乘,字子車,齊人,唐開元追封淳于伯,宋祥符加封博昌侯。
先儒左子、名丘明,魯人,宋祥符追封暇丘伯,政和改為中都伯。
谷梁子,名赤,字元始,魯人,宋祥符追封龔丘伯,政和改為睢陽伯。
高堂子,名隆,字升平,漢魯人,宋祥符追封萊蕪伯。
毛子、名苌,漢趙人,宋祥符追封樂壽伯。
杜子名子春,東漢河内人,宋祥符追封缑氏伯。
王子、名通,字仲淹,隋河汾人。
歐陽子名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廬陵人。
周子名敦頣,字茂叔,号濂溪,宋道州人,宋淳祐追封汝南伯,元至順加封道國公。
程子名頣,字正叔,号伊川,宋洛陽人,宋淳祐追封伊南伯,元至順加封洛國公。
張子、名載,字子厚,
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略編輯,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公廨 邑居郡城之乾隅,規制宏,廠其中。
鳴琴之暇,樓眺月波;骢馬之行,軒題寄豸。
宰是邑者,其亦思甘棠所憩,猶歌詠焉,況臨民正位者耶?若哦松之署,丞壁以下,遞有記雲。
志公廨。
縣治在府治子城西北一裡爽溪東,宋仕壽寺址。
明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槩以嘉興地廣賦繁,請析西北境為秀水。
五年夏五月,吏部員外郎李亨蔔建今址,制略如嘉興而無谯樓。
知縣趙忠于九月領篆來莅事。
中為正堂,扁“曰,節。
愛堂”之南為軒廳,為露台,為甬路,半為戒石亭。
又南為儀門,左右各翼門。
又直南為大門,扁曰秀水縣堂之後為腰堂,為後堂,直北為公廉堂。
堂之左為贊政廳,右為西耳庫。
甬路下為丹墀,墀左右為六房吏廊。
後堂之左為火房,右為軍資庫、架閣庫東北為本縣衙。
萬曆壬辰年,知縣李培重修縣署。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王廷機重修堂署廊庑。
康熙十二年,知縣李見龍重修大門。
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延賓館。
南抵大門為東夾道。
夾道之北為縣丞衙。
康熙六年,縣丞鄭廷俊捐俸并本縣糧裡倉夫共捐赀重建。
折而東為主簿衙。
康熙七年,主簿張光恩修。
又北為丞衙,今廢。
又北為典史衙。
康熙□年,典史井自瑞重建。
極北夾道通正衙西吏廊之北,繞二庫外為吏舍,路出正堂西南儀門外,右為邑犴大門外毬塲,東西榜廊。
又南跨河為橋,橋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
今俱刻明天啟初,知縣湯齊建羁所即旌善址。
先是,邑門瀕市街湫甚。
嘉靖年間,知縣周顯宗移入丈許,規制始宏。
廠署後多隙地,為圃,為池亭,宋有嘉禾亭。
月波樓久圮。
明天順初,江甯莊□複作月波軒于廨後,其後譚??更其扁曰寄豸,今亦廢。
康熙年,三韓于珽建嘉禾亭于署内。
縣衙。
三堂四堂。
私宅正房三間,東西側房各二間,川堂三間,外堂屋五間,朝東樓房三間,平屋三間,朝西房三間。
後園一片荷池,中有嘉禾亭。
丞衙。
頭門一座,儀門一座,東,側,土地祠。
大堂、匾額勤慎堂之東側,各卦書辦事房一間,丹墀東書房一間。
大堂舊産靈芝,故名瑞芝堂。
穿堂、匾額,清惠。
腰堂三間,偏匾額和中兩□,耳房六閑。
内荷正屋三間,後有隙地,一畝餘。
内東廚房三間,内西書房三間。
簿衙。
頭門間、班房一間,土地祠一間,儀門東西書書六間,官廳腰堂連内房三層,東首小花廳一間,廚房二間,東西耳房二間。
典史衙。
頭門一間,儀門三間,軒一帶。
大堂三間,腰堂一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一間,廚房一間,五聖堂一間,書房一間。
儒學詳學校志。
杉青閘巡檢司在縣東北望吳門外五裡。
大門一間,廳屋三間,公廨四間,司房二間,牢房二間,鼓樓一間。
王江泾巡檢司在縣東北三十裡。
廨字同前。
今已頹廢。
新城稅課局在縣西北二十七裡,即舊新城務。
明洪武三年始改今額。
嘉靖間罷,局吏獨存。
附縣戶曹廳房二間,前軒二間。
陶莊稅課局在縣治東北五十四裡,即舊陶莊務,其改局及裁革與新城同。
憲台各署及府署俱屬府,已載郡志,不更人。
西水驿遞運所、陰陽醫學、僧綱司、道紀司、織染局、弓張局,俱屬府,不載。
本縣公占數 衙門公占積荒等項田地,二百三十頃九十三畝一分四毫。
院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二十一畝七分二毫,坐西隅一冊。
布政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八畝五分。
坐南隅一冊。
按察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七畝三分二厘一毫。
坐南隅二冊。
兵巡道衙門并中軍房二處,原額基地一十三畝四分七厘五毫,坐南隅三冊。
鹽運分司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一十三畝三分二厘,坐西隅一冊。
嘉興府并佐貳首領衙門、陰陽、醫學原額基地二百九畝五分六厘七毫。
本府清軍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八畝一分一厘。
本府理刑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六畝五分五厘。
本府督造館衙門一所,原額基地七畝四分五厘。
以上俱坐東隅二冊。
嘉興縣基,并各衙。
宇原額基地八十二畝七分四厘一毫,坐東一冊。
秀水縣基并各衙宇,原額基地一百三畝七分一厘八毫。
嘉興府儒學基地并射圃廳四十三畝二分八厘。
俱坐北一。
嘉興縣儒學基地二十畝三厘六毫。
坐東一冊。
秀水縣儒學基地三十畝七分六厘九毫。
坐北□冊。
秀木水申明、旌善二亭基地一畝九分。
坐北一冊。
山川壇。
一所,基地七畝一分,地厘八毫。
坐象東一冊。
社稷壇一所,基地八畝四分五厘。
坐五福西都。
郡厲壇一所,基地二畝七分五厘三毫。
坐時清北都。
楊公祠一所,基地一十一畝五分六厘。
坐西一冊。
陸宣公祠一所,基地九畝二分一厘。
坐西一冊。
砂龍王廟一所,基地三畝五分。
坐永一都一冊。
本郡城隍廟一所,基地一十三畝七分五厘。
坐北二冊。
演武塲,并敵台三座,田地二頃三十七畝七分四厘六毫。
坐永一都二冊。
嘉興六毫于戶地二十二畝五分六厘。
坐南隅一冊。
織染局一所,基冊地一十七畝五分一厘。
坐南隅二冊。
本府軍二儲冊倉一所,基地五畝一分一厘。
坐西隅,一冊。
本府天星河泊所衙門基地二畝八分五厘七毫。
坐東一冊。
本府弓張局一所,基地三畝一分。
坐西一冊。
本府司獄司一所,基地六畝四分二厘八毫。
坐東二冊。
本府羁所一所,基地五畝三分三毫。
坐西二冊,嘉興縣便民倉一所,基地二十五畝二分六亳。
坐北一冊。
秀水縣東西二倉基地四十畝八分一毫。
坐東一冊。
本縣花園,預備。
二倉基地二十三畝八分九厘三毫。
坐北二冊。
西水驿一所,基地九畝五分四厘三毫。
坐象酉都。
遞運所一所,基地三畝三分六厘八毫。
坐象西都。
北津亭一所,基地三畝五分。
坐時清北都。
杉青閘巡檢司并衙宇基地四畝八分七厘二毫。
坐永一都。
王江泾巡檢司并衙宇基地三畝四分九厘三毫。
永三十都。
鳳池鋪基地六分五厘一毫 北一冊。
集慶鋪基地七分二厘四毫。
北二冊。
鐘秀鋪基地五分五厘三毫。
北二冊。
靈光鋪基地四分二厘六毫。
南二冊。
府西鋪基地三分二厘一毫。
南一冊。
府東鋪基地八分一厘四毫。
南一冊。
府前鋪基地七分二厘六毫。
東二冊。
碧漪鋪基地六分二厘。
東一冊。
毛家鋪基地七分五厘六毫。
西一冊。
西麗鋪基地六分一厘九毫。
西都。
報忠鋪基地五分一厘四毫。
西一冊。
東瓜鋪基地七分二厘四毫。
德四冊。
北麗鋪基地三分四厘,時清北都。
太平鋪基地一畝五分六厘。
德一冊。
五龍北鋪基地并井亭一畝一分七厘。
出拳南,間都。
店鋪基地三畝五分七厘。
永三十□,十冊。
龍花鋪基地一畝七分八厘二毫。
休六都三冊。
三塔鋪基地一畝八分九厘七毫。
永一都三冊。
分香鋪基地二畝。
零東二冊。
趙牆鋪基地二畝八分。
零東七冊。
杉青鋪基地一畝五分。
時清北都。
金橋鋪基地八分。
永三十十冊。
本縣城垣并兵馬司共一十九頃五畝七厘四毫。
已上各衙門,公占二十九頃八十畝九分五厘二毫。
學校 秀自明宣德建學設教,相傳踞地歸靈,掇巍科、稱名臣者甲他邑,論者方之昆山、華亭、閩、晉、浙、鄞雲。
本朝定鼎以來,甲第蟬聯,亦綦盛矣。
癸醜後,有所改作,遂少遜焉。
意前人建置,信有良法,殆未可輕為更易者欤!志學校。
儒學去縣治東百五十武。
宣德五年夏,吏部員外郎李亨蔔建。
七年,教谕徐哲始領印來莅事,知府齊政選入生徒。
是年冬,戶部待郎成均命本府同知孟迪建明倫堂及後堂。
八年五月,建大成殿暨東西庑,正誼、明道二齋,棂星戟門。
正統九年,縣丞高谟塑先聖四配十哲像。
十年,知府黃懋重修戟門兩庑,增建文昌祠及号舍十二間。
景泰二年,知府舒敬造膳堂、庖湢舍凡五間。
三年冬,三佥事陳永葺聖殿,重造棂星門,增置觀德亭。
五年,知縣忘童晖立射圃于學門之南。
天順三年,知縣莊徹始易棂星門以石。
成化十九年,知府徐霖辟學之東垣,建鳴陽門,取道東出。
嘉靖九年,始去塑像,設木主。
十四年,知縣林應亮建敬一亭于明倫堂後,增置左右廳各一間。
二十七午年,知府趙瀛複鸠工濬渠,割精嚴寺北岸屏以崇二垣。
是年下冬,知縣方祥更鳴陽門為坊。
萬曆十年,知縣朱來遠饬建。
十九年,知縣李培重修明倫堂,恢博士廨,葺二儀門、兩戟門及啟聖宮二十三間,建尊經閣于巽隅。
水利丞殷嘉谟浚河,廣舊丈許,教谕汪文壁董其役。
崇祯九年,教谕姚起明重修聖殿。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賈曾重修大成殿、明倫堂。
康熙四年,巡道上官鑒捐俸修文昌閣、鳴陽門。
康熙十二年,知縣李見龍、教谕官文華修葺兩庑,濬學河四十丈,葺啟聖祠,改造學門于學之東。
自改建後,乙卯、丙辰以來,春秋兩闱,科第杳然。
康熙十九年,缙紳子衿複請當事改複黉門于右。
教谕範正辂率先捐俸,首任賢勞,自大門、儀門及棂星門、禮亭、垣陛,無不修整。
次年落成,一時改觀,詳載碑記。
惜今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以及廊庑之間,日就傾圮,是所望于留心文教者,共襄盛事矣。
尊經閣上下三間,萬曆二十四年,李邑侯建,邑人陳懿典有記,今廢。
大成殿三間,東西庑各七閑間。
戟門五間,棂星門三間,明倫堂五間,穿堂二間,今,廢。
後堂三間,今,廢。
東西廊房各六間,禮門一間,義路一間,文昌祠三間,今,廢。
膳堂三間,今,廢。
啟聖祠三間,即敬一亭址。
土地祠一間。
教谕公廨一所,五間,馮又五間,汪文璧建,範正辂修。
訓導公廨二所,各五間。
并廢。
今康熙十五年複設訓導,天台袁日華至,揭捐重實,複正誼堂。
又于堂西葺為铎隐軒,日與諸生講道考業焉。
學門三間,二門三間,東西号房各十間,今止九間。
在碑亭内,學役佃住。
倉廒三間,今,廢學。
基周圍火衖九條。
文昌閣上下三層各一間,鳴陽門樓一間,文峰塔一座。
坐,于北塔□。
社學五,一在北營,四在四鎮常平倉側。
嘉靖間,郡守趙瀛,增。
建為七:曰府東,曰靈光,曰碧漪,曰鐘秀,曰報忠,曰五龍,曰鳳池,今并廢。
射圃、學門南,今無考。
大成殿記。
至聖先師孔子,諱丘,字促尼,魯人。
魯哀公十六年,诔為尼父。
漢元始元年,追谥為褒城宣尼公。
永元四年,封為褒尊侯。
元魏太和十六年,改谥為文聖尼父。
後周太象三年,追封為鄒國公。
隋仁壽元年,贈為先師尼父。
唐貞觀二年,升為先聖。
十年,尊為宣父。
十四年,尊為宣聖尼父。
顯慶二年,複尊為先聖。
乾封元年,贈太師。
天授元年,封為隆道公。
開元二十七年,追谥人為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為玄于聖文宣王。
五年,以玄同廟諱,改谥為至聖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洪武三年,诏封爵仍舊。
嘉靖九年,改稱為至聖先師。
四配宋徽宗政和元年,以真宗祥符二年封爵犯聖諱者,俱改封。
複聖顔子。
名回,字子淵,魯人。
唐開元追封兖公,宋祥符封兖國公,元至順加兖國複聖公 宗聖曾子。
名參,字子輿,魯人,唐開元郕伯,宋祥符瑕丘侯,鹹淳郕國公,元至順加郕國宗聖公。
述聖子思子。
名伋,字子思,孔子孫,宋崇甯封沂水侯,鹹淳加沂國公,元至順加沂國述聖公。
亞聖孟子。
名轲,字子輿,鄒人,宋元豐追封鄒國公,元至順加封鄒國亞聖公。
十哲 先賢闵子、名損,字子骞,魯人。
唐開元追封費侯,宋祥符加封琅琊公,鹹淳改封費公。
冉子、名耕,字伯牛,魯人。
唐開元追封郓侯,宋祥符加封東平公,鹹淳改封郓公。
冉子名雍,字伸弓,魯人,伯牛之族。
唐開元追封薛侯,宋祥符加封下邳公,鹹淳改封薛公。
宰子、名予,字子我,魯人。
唐開元追封齊侯,宋祥符加封臨淄公,鹹淳改封齊公。
端木子、名賜,字子貢,衛人。
唐開元追封黎侯,宋祥符加封黎陽公,鹹淳改封黎公。
冉子名求,字子有,魯人,仲弓之族。
唐開元追封徐侯,宋祥符加封彭城公,鹹淳改封徐公。
仲子、名由,字子路,卞人,唐開元追封衛侯,宋祥符加封河内公,鹹淳改封衛公。
言子名偃,字子遊,吳人,唐開元追封吳侯,宋祥符加封丹陽公,鹹淳改封吳公。
蔔子、名商,字子夏,衛人。
唐開元追封魏侯,宋祥符加封河東公,鹹淳改封魏公。
颛孫子、名師字子張,陳人。
唐開元封陳伯,宋祥符加宛丘侯,政和穎川侯,鹹淳加陳公。
東撫。
從祀,四十八位。
先賢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截城人。
唐開元子追封江伯,宋祥符加封金鄉侯。
原子、名憲,字子思,宋人。
唐開元追封原伯,宋祥符加封任城侯。
南宮子名适,字子容,魯人。
唐開元追封郯伯。
宋子祥符加封龔丘侯,政和改為汝陽侯。
商子、名瞿,字子水,魯人。
唐開元追封蒙伯,宋祥符加封須昌侯。
漆雕子名開,字子若,蔡人。
唐開元追子封滕伯,宋祥符加封平輿侯。
樊子名須,字子遲,魯人。
唐開元追子,封樊伯,宋祥符加封益都侯。
公西子、名赤,字子華,魯人。
唐開元追封郜伯,宋祥符加封巨野侯。
梁子、名鳣,字叔魚,齊人。
唐開元追封梁伯,宋祥符加封千乘侯。
冉子、名孺,字子産,魯人。
唐開元封相乎杞伯,宋祥符加封臨沂侯。
伯子、名虔,字子析,魯人。
唐開元追封骈伯,宋祥符加封沭陽侯。
冉子、名季,字子産,魯人。
唐開元追封東平伯,宋祥符加封諸城侯。
漆雕子名哆,字子斂,魯人。
唐開元追封武城伯,宋祥符加封濮陽侯。
漆雕子名徒父,字子文,魯人,唐開元追封須句伯,宋祥符加封高苑侯。
商子名澤,字子季,魯人,唐開元追封睢陽伯,宋祥符加封鄒平侯。
任子、名不齊,字子選,楚人,唐開元追封任城伯,宋祥符加封當陽侯。
公子名良孺,字子正,陳人,唐開元追封者東牟伯,宋祥符加封牟平侯。
奚子名容箴,字子皙,魯人,唐開元追封下邳伯,宋祥符加封濟陽侯。
顔子名祖,字襄,魯人,唐開元追封臨邑伯,宋祥符加封富陽侯。
句子、名井疆,字子野,衛人。
唐開元追封淇陽伯,宋祥符加封滏陽侯。
秦子、名商,字不慈,魯人。
唐開元追封上洛伯,宋祥符加封馮翊侯。
公祖子、名句茲,字子之,魯人。
唐開元追封期思伯,宋祥符加封即墨侯。
縣子、名成,字子祺,魯人。
唐開元追封巨野伯,宋祥符加封武城侯。
燕子、名伋,字思,秦人,唐開元追封漁陽伯,宋祥符加封岍源侯還。
顔子,名之仆,字叔,魯人,唐開元追封東武伯,宋祥符加封宛句侯。
樂子,名欬,字子曰聲,魯人,唐開元追封昌平伯,宋祥符加封建成侯。
邽子、名□,字子斂,魯人。
唐開元追封平陸伯,宋祥符加封高唐侯。
公西子、名輿如,字子上,魯人。
唐開元追封重丘伯,宋祥符加封臨朐侯。
公西子名□,字子上,魯人。
唐開元追封祝阿伯,宋祥符加封徐城侯。
陳子名亢字子禽,陳人。
唐開元追伯,宋祥符加封南穎侯、琴子、名牢,字子開,衛人,唐開元追封南陵伯,宋祥符加封頓丘侯,政和改為陽平侯。
步子名叔乘,字子車,齊人,唐開元追封淳于伯,宋祥符加封博昌侯。
先儒左子、名丘明,魯人,宋祥符追封暇丘伯,政和改為中都伯。
谷梁子,名赤,字元始,魯人,宋祥符追封龔丘伯,政和改為睢陽伯。
高堂子,名隆,字升平,漢魯人,宋祥符追封萊蕪伯。
毛子、名苌,漢趙人,宋祥符追封樂壽伯。
杜子名子春,東漢河内人,宋祥符追封缑氏伯。
王子、名通,字仲淹,隋河汾人。
歐陽子名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廬陵人。
周子名敦頣,字茂叔,号濂溪,宋道州人,宋淳祐追封汝南伯,元至順加封道國公。
程子名頣,字正叔,号伊川,宋洛陽人,宋淳祐追封伊南伯,元至順加封洛國公。
張子、名載,字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