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嘉興府,知秀水縣事石樓任之鼎掌修。
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辂編輯。
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建置沿革 秀邑為嘉興分壤,壤因檇李地,然吳疆越界,由拳谷口,罔所指巳。
其間析合附離,自漢而降,亦多傳疑。
今詳按明宣德以後,非阙如也,以征信耳。
志沿革。
秀水古檇李,亦曰就李,相傳屬吳地。
考春秋越絕等書,大約初原屬越,會稽請成之後始屬吳。
至越滅吳仍屬越。
越亡于楚,亦并屬楚。
然人槩稱檇李為吳,不稱楚越,相沿已久。
秦時分為長水縣,兩漢縣會稽。
孫吳黃龍三年,由拳野榖生,改禾興。
後赤烏五年,避太子和諱,改嘉興。
東晉隸吳國,劉宋罷吳國,隸揚州,齊因之,梁、陳隸吳郡。
隋開皇元年廢嘉興入錢塘,屬杭州。
唐武德七年複置,屬蘇州,旋廢。
大曆間複升望縣。
迨石晉天福四年,中吳節度使廣陵王錢元璙以嘉興為秀州,秀之名始此。
宋政和七年嘉禾生,改秀州為嘉興郡,巳複秀州。
元名秀州為嘉興路。
明吳元年平嘉興,改路為府。
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槩巡撫是邦,以嘉興地廣賦繁,奏請分嘉興自郡城之西五福等鄉為秀水附郭,是名秀水縣。
舊志載郭外有秀水,望吳門外,麗橋東道。
間歲天和景明,川呈五色,故以是名。
分野 吳越之交,古為揚州,于星為鬥、牛、女,揚跨有數千餘裡,繡邑直太倉稊米耳。
顧按宋建炎中,望氣者知鬥牛間紫氣彌亘,而流虹之祥,屬秀分壤,亦星野一征也。
志分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注雲:鬥牛、女三舍為吳越分星。
漢天文志:牛女,揚州地裡志:鬥,吳地;牛女,越地也。
□星次起鬥十度至女五度,費直之說也。
起鬥六度至□度,□女,一名須女。
蔡邕之說也。
自鬥南十二度至女七度,晉天文志也。
鬥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吳越分。
星紀之次元,天文志也。
此皆該揚州疆域而言。
諸家推演,各不相符。
至明青田劉基分嘉興為鬥十一度,論者謂于諸家中尤較詳核。
然則秀邑亦于鬥十一度中刻其分數焉。
山川 邑無拳石可載,視青崖點黛,殆有遜焉。
顧水以秀名,世傳天和景明,川呈五色,似較勝于素湍委練也。
遊睢渙者,樂藻缋天,其鐘秀于邑人,而不使山靈得以效奇耶?志山川。
瓶山、縣治東南,宋時酒務,積□缶成山。
嘉山、成化間,郡守徐霖疊太湖石成之。
見志補。
今廢。
天星湖、治東南二裡,一名天心湖。
湖中水草不生,大旱不竭。
宋張元成嘉禾志雲:即秦始皇發囚所掘,以禳天子氣者。
旁有古碑,漶漫不可讀。
範蠡湖、治西南二裡,金明寺後,中有西施妝台遺址,産異螺,陰雨辄纾五來。
滮湖、治東南二裡,一名馬塲湖。
鴛鴦湖、治東南三裡,一名南湖,湖中多鴛鴦,或雲以東西兩湖相接如鴛鴦,故名。
東郭湖、一名東瓜湖,一名宋郭湖,以其在郡城東北,故名東郭。
東瓜者,音之訛,宋郭者,字之訛也。
舊置堰其上,以蓄西湖之水,今開堰置橋。
□湖、治西四十裡。
支流環錯,彙為深源,因以幽名。
相湖、治東北九裡,昔有相姓者,居湖之濱,故名相家湖。
月湖、治北三裡。
其水環繞城北,故名。
運河、治西北四裡。
舊志:隋大業中,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裡,以通龍舟。
唐白居易詩:平湖七百裡,沃壤兩三州。
謂此。
韭溪、治東,即南湖之支流,經府城而達運河。
舊志:在府城南八裡。
按:川渎記雲:太湖南通嘉興韭溪水,今接運河西北接太湖,則當雲東南通韭溪為是。
爽溪、治西,上有水西寺,相傳唐宣宗為光王時,嘗隐于此。
穆溪、治東北四裡,接上谷,入太湖。
水中多龍骨,俗傳龍脫蛻于此。
芝溪、治,西北五裡。
錢溪、治西北二十五裡,相傳舊有富室錢氏居其上,因名。
麻溪、治西北三十裡,水通太湖。
瀾溪、治北三十四裡,一作爛溪。
秋泾、治東北六裡。
白龍潭治西南四裡。
有白龍穴,風濤間作,辄飄溺舟楫,□人作三塔以鎮之。
宋淳熙初,歲大旱,知縣李時習□□龍法,求□雨即應。
螺潭、治南五裡。
元趙六郎娶妓羅愛卿,值楊苗作亂,羅殉節,葬于後圃杏樹下。
相傳有白色細螺生其中。
九斤潭、治東北思賢鄉,南接天荒、許家二蕩。
六百畝蕩、治東北二十九裡,廣袤六百畝。
雁蕩、治西北二十五裡。
趙志雲:雁蕩一名雁門蕩,旁有海雲樓,今廢。
天荒蕩、治東北思賢鄉,南接許蕩,西接毛頭、菜花等蕩,皆有菱芡之利。
和尚蕩、治,西北二十八裡。
錦帶河、治東南子城下,以二橋環抱府治,故名。
西湖、秀城橋西南半裡,官。
治東明蕩,北十五裡。
陳盛蕩、治東北,因二姓得名。
新城蕩、治西二十七裡。
六萬泾。
治,南八裡。
按郡城之水皆秀境,西自運河入通越門,南自鴛鴦湖入澄海門,二水萦纡分合,貫繞城中,而東出春波門,北出望吳門,此其大都也。
入通越門者,西自漕渠來,其正流由濟川橋名大悲北而東,為朱家彙,出萬安橋下,經府學前鳳凰池。
一名鳳凰河。
東,會寶帶河,過韭溪橋,又東受錦帶河,經府治後、瓶山前,入烈女河。
折而北,經嘉興縣右,曰縣西橋,為縣西河,合城内諸流,由衆安橋北出望吳門。
又自萬安橋分流而北,為爽溪,北出祥符水西兩寺間,折而東,經府學後,又東為縣前河,東會于局西河。
又自萬安橋分流而東,為楊公港,有太守,楊公祠。
至新察院西南隅止,又南分流而東,為核桃浜,入寶帶河。
其局西河,南受寶帶河,西受鳳凰河,自韭溪橋分流,西會縣前河而北,至天慶橋南,東經秀水學為學前河。
天慶橋北流至胭脂橋西過城隍廟、楞嚴寺旁及縣學後,東過天甯寺,曰胭脂河。
合城中西北諸流,北出望吳門。
又濟川橋稍南,東流入老人橋,為報忠寺前河,而東會澄海門南入之水于寶帶河之交,是為市心河。
又南經召公橋,東過陸宣公書院,并範公浜而東,曰杜家浜。
又循書院之左分流而東,經焦家園,曰蓮花浜。
入澄海門者,南自鴛鴦湖來,其正流北行至市心,曰通濟河。
其西溢為範蠡湖,湖之東分流與湖并者,曰範公浜。
又東繞南宮,前後疏為三浜,水皆澀淺,而毛家浜差長,西受蓮花浜、杜家浜及市心河,與報忠寺前河合,其北流直達韭溪寶帶河其東流經唐陸齊望故宅,過中正橋,折而北,分流于錦帶河,西與寶帶河并。
其正流複折而東,過府治前瑞虹橋東繞州東灣之鳳凰岡,北經清軍館至子城東盡處,折而東,經嘉興縣南橋東出春波門,其縣南橋稍東而南,為羅城浜,又東而北入贊福橋。
循嘉興縣東為興聖河,東由騰蛟橋北入環秀橋,為天星湖。
稍北又東入起鳳橋,有支流至玄妙觀,興聖河直北,西折為天妃浜。
□西北諸流,合由衆安橋出望吳門,此内渠支脈也。
其外渠則漕河之水,自西南入境,長水塘之水,自東南入境。
新城塘之水自西北入境,招寶塘之水為境東流,來去不常,瀯為河泾,潴為溪湖洲蕩東南至招寶塘,接海鹽,東北至漢塘、魏塘,注平湖。
嘉善出泖,北注淞江,出三江。
此其大凡也。
西漕河水由皂林東二十五裡入境,為麻溪,又東三裡經檇李亭,又十八裡為學繡堰,又東為白龍潭,南為螺潭,其長流至城南,潴為鴛鴦湖,經五龍橋,南複折而北,經西麗橋,繞府城,經河内亭北,轉為月河抱城,灣曲。
如月,亦名月濠。
稍東北經北麗橋,與橋東秀,水合,南繞城東。
北為西湖,北為冊堰,東為東郭湖。
其秀水合,諸水。
北出杉青閘,北受穆溪水,為北漕渠,接上谷湖。
又經死亭灣二十三裡為王江泾。
東三裡為聞家湖,東北界于吳江。
渠之東為官蕩,為學糧蕩。
官蕩北為六百畝,蕩為陳。
盛蕩,為天荒蕩,南通許家蕩、九斤潭,西通毛,頭菜花諸蕩。
東溪,在縣西北七十一裡,今名為斜港。
渠之西為西溪,為芝溪,為車溪,為蘆苈塘,為新城塘,為,雁,蕩。
為錢家溪,為和尚蕩,為車溝,為瀾溪。
而縣之西界四十裡有幽湖。
此外渠流脈之大槩也。
按林應亮水利圖志:西運河塘水自桐鄉界約有三十五裡入境内,分為二支。
南一支合鴛鴦湖,由青龍港、馬塲湖曆嘉興界四裡許入海鹽塘。
北一支為西麗河,由端平橋出北運河,二十七裡抵吳江界。
其栅堰河合新城河,出瀾溪,合各支河水,亦抵吳江南界。
東郭河,在邑東北五裡,水從相家蕩來,二十五裡,東抵嘉善界,又北抵吳江東南界,入吳淞江。
車溪,在邑西北七十一裡,一名斜港從桐鄉界,來西接烏程界,北往瀾溪、吳江趨入太湖。
錢家溪在邑西北二十五裡。
水從毛家港來,分二道,東北往沙村港入和尚蕩,經雁蕩東入主城河、白虎港,抵吳江界入洋溪。
羞泾,一名湫泾河,在邑東北六裡。
水從嘉興界來,流出菜花泾,入北運河,合杉青閘水,北抵吳江南界。
方域 秀固檇李地,無名山大川以表識也。
然周秦而降,辟塞荒亭,由拳廢縣,其在提封以内者,猶班班可考。
矧自宣德分壤,四履所屆,不有按圖若指掌與志方域。
秀水東西廣三十八裡,南北袤四十五裡。
東至嘉興縣界三裡而近,南至嘉興縣界十五裡而近,西至桐鄉縣界三十五裡而遙,北至吳江縣界二十裡而遙,東南至嘉興縣界五裡,西南至桐鄉縣界三十裡,西北至桐鄉縣烏鎮界四十五裡,東北至嘉善縣界四十五裡。
郡城之地皆屬焉。
達省城二百裡,達北京,水行四千一百三十裡,陸行三千六百二十裡。
鄉都 在城西南區裡六,西北區裡四。
白苧鄉治南半裡,都一裡四。
象賢鄉治西三裡。
元時裡三:曰至德、深華、桃花,今都二裡三十。
三十二都東區裡二十,二十二都西區裡一十。
靈宿鄉治西北一十二裡,舊裡四,今都二裡一十九。
二十三都東區裡八,二十三都西區裡十一。
雲泉鄉治西北三十五裡,舊裡二,曰王安莊塔,今都一裡一十七。
杮林鄉治西北三十裡,舊裡二,曰姚莊宋耆,今都二裡二十七、二十七都裡十四,十八都裡十三。
複禮鄉治北二十裡,舊裡二,曰九裡吳會,今都二裡二十。
二十九都裡十,三十都裡八。
永樂鄉治西北一十五裡,舊裡二,曰朱泾羞墓,今都二裡二十八。
三十都裡十三,一都裡十八。
思賢鄉治北三十裡,舊裡二,曰吳後平塔。
今都三裡五十九。
三十二都裡二十八三十三都東區裡十六,上保西區裡十五。
麟瑞鄉俗呼麟??。
治東北三十六裡。
舊裡三,曰殿林、射城、魏塘。
今都一裡二十三。
按賦役全書不載裡數。
舊志編裡,秀邑總轄都十七,裡二百三十五。
皇清康熙十年,編造黃冊,奉憲均裡均役,以三千畝為一裡。
知縣事李見龍置簽公掣,減裡二十九,止存二百六裡。
考鄉都故有定額,宋元無改也。
明洪武初,多就鄉轄都,如六都之半屬胥山,半屬感化之類,就民便爾。
至若八都、二十四都、二十六都皆缺,其亦裡貧避役,不得不消之耶?然則今之減裡,其亦昔之消都也與? 城池 禾城,屹若金湯矣。
乃雨邑并列,城以内盡秀所轄,嘉僅置一縣治其間,宗子維城之謂何?而秀獨捍牧圉也。
昔之綢缪牗戶者,有憂之志城池。
舊志:檇李城在郡城西南四十裡,春秋書越敗吳于檇李是也。
其東為顧城,西為新城,南為于城,北為主城,皆吳越戰争時所築。
今郡城,嘉禾記謂:唐乾甯三年,守将曹信築。
吳越修史謂:唐僖宗文德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使阮結築。
五代晉天福四年,吳越王元瓘拓羅城,周十二裡,高一丈二尺,厚倍高三尺。
宋宣和間,知州宋昭年更築。
建炎二年,徐明亂,堕其南門。
德祐元年,守臣餘安裕重修。
元□元十三年,時議堕兩淮城壘,嘉興隸江淮,故并堕。
至正十六年兵起,路推方睿、同知缪思恭複營城,未就。
明初,太守。
呂文燧謝節,始竟其役。
縮舊三裡,高倍舊二尺,面闊一丈,敵樓二十五,女牆三千四百一十。
五月,城四,城門上各為樓,東曰青龍,西曰永安,南曰廣濟,北曰望京,後易東為春。
波,西為永安,南為澄海,北為望雲。
尋易永安為通越,望雲為望吳。
水門四,吊橋四。
城濠南引鴛鴦湖水西引。
漕渠,并周羅城,會于望吳門外北麗橋西北。
其城下隙地,聽民置廛舍,輸歲課繕城。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郡城知府劉悫築。
四水門,增陴繕隍。
三十九年,知府侯東萊奉檄增築,知縣張瀚與嘉興令何源共董其事,而侯考厥成焉,改春波曰澄霁,通越曰阜城,澄海曰迎薰,望吳曰拱辰,重建敵樓二十八座。
萬曆七年,城間有坼泐,知縣朱來遠修城一十八丈三尺。
十六年,知縣郭如川勘治西近城隙地,令民築廛舍,防捍庫獄。
二十年,知縣李培又以城多坼泐,大加葺治,計三十四丈二尺,子牆增高三尺。
四十四年,知府莊祖誨倡築箭樓、窩鋪、馬坡兩縣分治。
嘉興縣轄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分為八号。
秀水縣轄城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為七号。
凡八閱月而工竣。
天啟二年,知縣湯齊修築城堤及堵。
皇清順治二年,東城樓毀,嘉興縣知縣張厥修重建。
十五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為一。
康熙四年,南水門圯,嘉興縣知縣林逵重築。
按:城中地俱屬秀水,而城工則又分管。
當宣德中,分縣割境之日,未知何所主見而雲然也。
萬曆二十四年,兵備湯日昭持議,欲中分其地,以半屬本縣,巳詳二院允行,未及題請,會湯遷去,而議遂寝。
議略曰:議得嘉興為财賦奧區,逼近海??,三面受敵。
先年倭抵城
秀水縣學,署教谕事四明範正辂編輯。
訓導天台袁日華校訂。
建置沿革 秀邑為嘉興分壤,壤因檇李地,然吳疆越界,由拳谷口,罔所指巳。
其間析合附離,自漢而降,亦多傳疑。
今詳按明宣德以後,非阙如也,以征信耳。
志沿革。
秀水古檇李,亦曰就李,相傳屬吳地。
考春秋越絕等書,大約初原屬越,會稽請成之後始屬吳。
至越滅吳仍屬越。
越亡于楚,亦并屬楚。
然人槩稱檇李為吳,不稱楚越,相沿已久。
秦時分為長水縣,兩漢縣會稽。
孫吳黃龍三年,由拳野榖生,改禾興。
後赤烏五年,避太子和諱,改嘉興。
東晉隸吳國,劉宋罷吳國,隸揚州,齊因之,梁、陳隸吳郡。
隋開皇元年廢嘉興入錢塘,屬杭州。
唐武德七年複置,屬蘇州,旋廢。
大曆間複升望縣。
迨石晉天福四年,中吳節度使廣陵王錢元璙以嘉興為秀州,秀之名始此。
宋政和七年嘉禾生,改秀州為嘉興郡,巳複秀州。
元名秀州為嘉興路。
明吳元年平嘉興,改路為府。
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槩巡撫是邦,以嘉興地廣賦繁,奏請分嘉興自郡城之西五福等鄉為秀水附郭,是名秀水縣。
舊志載郭外有秀水,望吳門外,麗橋東道。
間歲天和景明,川呈五色,故以是名。
分野 吳越之交,古為揚州,于星為鬥、牛、女,揚跨有數千餘裡,繡邑直太倉稊米耳。
顧按宋建炎中,望氣者知鬥牛間紫氣彌亘,而流虹之祥,屬秀分壤,亦星野一征也。
志分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注雲:鬥牛、女三舍為吳越分星。
漢天文志:牛女,揚州地裡志:鬥,吳地;牛女,越地也。
□星次起鬥十度至女五度,費直之說也。
起鬥六度至□度,□女,一名須女。
蔡邕之說也。
自鬥南十二度至女七度,晉天文志也。
鬥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吳越分。
星紀之次元,天文志也。
此皆該揚州疆域而言。
諸家推演,各不相符。
至明青田劉基分嘉興為鬥十一度,論者謂于諸家中尤較詳核。
然則秀邑亦于鬥十一度中刻其分數焉。
山川 邑無拳石可載,視青崖點黛,殆有遜焉。
顧水以秀名,世傳天和景明,川呈五色,似較勝于素湍委練也。
遊睢渙者,樂藻缋天,其鐘秀于邑人,而不使山靈得以效奇耶?志山川。
瓶山、縣治東南,宋時酒務,積□缶成山。
嘉山、成化間,郡守徐霖疊太湖石成之。
見志補。
今廢。
天星湖、治東南二裡,一名天心湖。
湖中水草不生,大旱不竭。
宋張元成嘉禾志雲:即秦始皇發囚所掘,以禳天子氣者。
旁有古碑,漶漫不可讀。
範蠡湖、治西南二裡,金明寺後,中有西施妝台遺址,産異螺,陰雨辄纾五來。
滮湖、治東南二裡,一名馬塲湖。
鴛鴦湖、治東南三裡,一名南湖,湖中多鴛鴦,或雲以東西兩湖相接如鴛鴦,故名。
東郭湖、一名東瓜湖,一名宋郭湖,以其在郡城東北,故名東郭。
東瓜者,音之訛,宋郭者,字之訛也。
舊置堰其上,以蓄西湖之水,今開堰置橋。
□湖、治西四十裡。
支流環錯,彙為深源,因以幽名。
相湖、治東北九裡,昔有相姓者,居湖之濱,故名相家湖。
月湖、治北三裡。
其水環繞城北,故名。
運河、治西北四裡。
舊志:隋大業中,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裡,以通龍舟。
唐白居易詩:平湖七百裡,沃壤兩三州。
謂此。
韭溪、治東,即南湖之支流,經府城而達運河。
舊志:在府城南八裡。
按:川渎記雲:太湖南通嘉興韭溪水,今接運河西北接太湖,則當雲東南通韭溪為是。
爽溪、治西,上有水西寺,相傳唐宣宗為光王時,嘗隐于此。
穆溪、治東北四裡,接上谷,入太湖。
水中多龍骨,俗傳龍脫蛻于此。
芝溪、治,西北五裡。
錢溪、治西北二十五裡,相傳舊有富室錢氏居其上,因名。
麻溪、治西北三十裡,水通太湖。
瀾溪、治北三十四裡,一作爛溪。
秋泾、治東北六裡。
白龍潭治西南四裡。
有白龍穴,風濤間作,辄飄溺舟楫,□人作三塔以鎮之。
宋淳熙初,歲大旱,知縣李時習□□龍法,求□雨即應。
螺潭、治南五裡。
元趙六郎娶妓羅愛卿,值楊苗作亂,羅殉節,葬于後圃杏樹下。
相傳有白色細螺生其中。
九斤潭、治東北思賢鄉,南接天荒、許家二蕩。
六百畝蕩、治東北二十九裡,廣袤六百畝。
雁蕩、治西北二十五裡。
趙志雲:雁蕩一名雁門蕩,旁有海雲樓,今廢。
天荒蕩、治東北思賢鄉,南接許蕩,西接毛頭、菜花等蕩,皆有菱芡之利。
和尚蕩、治,西北二十八裡。
錦帶河、治東南子城下,以二橋環抱府治,故名。
西湖、秀城橋西南半裡,官。
治東明蕩,北十五裡。
陳盛蕩、治東北,因二姓得名。
新城蕩、治西二十七裡。
六萬泾。
治,南八裡。
按郡城之水皆秀境,西自運河入通越門,南自鴛鴦湖入澄海門,二水萦纡分合,貫繞城中,而東出春波門,北出望吳門,此其大都也。
入通越門者,西自漕渠來,其正流由濟川橋名大悲北而東,為朱家彙,出萬安橋下,經府學前鳳凰池。
一名鳳凰河。
東,會寶帶河,過韭溪橋,又東受錦帶河,經府治後、瓶山前,入烈女河。
折而北,經嘉興縣右,曰縣西橋,為縣西河,合城内諸流,由衆安橋北出望吳門。
又自萬安橋分流而北,為爽溪,北出祥符水西兩寺間,折而東,經府學後,又東為縣前河,東會于局西河。
又自萬安橋分流而東,為楊公港,有太守,楊公祠。
至新察院西南隅止,又南分流而東,為核桃浜,入寶帶河。
其局西河,南受寶帶河,西受鳳凰河,自韭溪橋分流,西會縣前河而北,至天慶橋南,東經秀水學為學前河。
天慶橋北流至胭脂橋西過城隍廟、楞嚴寺旁及縣學後,東過天甯寺,曰胭脂河。
合城中西北諸流,北出望吳門。
又濟川橋稍南,東流入老人橋,為報忠寺前河,而東會澄海門南入之水于寶帶河之交,是為市心河。
又南經召公橋,東過陸宣公書院,并範公浜而東,曰杜家浜。
又循書院之左分流而東,經焦家園,曰蓮花浜。
入澄海門者,南自鴛鴦湖來,其正流北行至市心,曰通濟河。
其西溢為範蠡湖,湖之東分流與湖并者,曰範公浜。
又東繞南宮,前後疏為三浜,水皆澀淺,而毛家浜差長,西受蓮花浜、杜家浜及市心河,與報忠寺前河合,其北流直達韭溪寶帶河其東流經唐陸齊望故宅,過中正橋,折而北,分流于錦帶河,西與寶帶河并。
其正流複折而東,過府治前瑞虹橋東繞州東灣之鳳凰岡,北經清軍館至子城東盡處,折而東,經嘉興縣南橋東出春波門,其縣南橋稍東而南,為羅城浜,又東而北入贊福橋。
循嘉興縣東為興聖河,東由騰蛟橋北入環秀橋,為天星湖。
稍北又東入起鳳橋,有支流至玄妙觀,興聖河直北,西折為天妃浜。
□西北諸流,合由衆安橋出望吳門,此内渠支脈也。
其外渠則漕河之水,自西南入境,長水塘之水,自東南入境。
新城塘之水自西北入境,招寶塘之水為境東流,來去不常,瀯為河泾,潴為溪湖洲蕩東南至招寶塘,接海鹽,東北至漢塘、魏塘,注平湖。
嘉善出泖,北注淞江,出三江。
此其大凡也。
西漕河水由皂林東二十五裡入境,為麻溪,又東三裡經檇李亭,又十八裡為學繡堰,又東為白龍潭,南為螺潭,其長流至城南,潴為鴛鴦湖,經五龍橋,南複折而北,經西麗橋,繞府城,經河内亭北,轉為月河抱城,灣曲。
如月,亦名月濠。
稍東北經北麗橋,與橋東秀,水合,南繞城東。
北為西湖,北為冊堰,東為東郭湖。
其秀水合,諸水。
北出杉青閘,北受穆溪水,為北漕渠,接上谷湖。
又經死亭灣二十三裡為王江泾。
東三裡為聞家湖,東北界于吳江。
渠之東為官蕩,為學糧蕩。
官蕩北為六百畝,蕩為陳。
盛蕩,為天荒蕩,南通許家蕩、九斤潭,西通毛,頭菜花諸蕩。
東溪,在縣西北七十一裡,今名為斜港。
渠之西為西溪,為芝溪,為車溪,為蘆苈塘,為新城塘,為,雁,蕩。
為錢家溪,為和尚蕩,為車溝,為瀾溪。
而縣之西界四十裡有幽湖。
此外渠流脈之大槩也。
按林應亮水利圖志:西運河塘水自桐鄉界約有三十五裡入境内,分為二支。
南一支合鴛鴦湖,由青龍港、馬塲湖曆嘉興界四裡許入海鹽塘。
北一支為西麗河,由端平橋出北運河,二十七裡抵吳江界。
其栅堰河合新城河,出瀾溪,合各支河水,亦抵吳江南界。
東郭河,在邑東北五裡,水從相家蕩來,二十五裡,東抵嘉善界,又北抵吳江東南界,入吳淞江。
車溪,在邑西北七十一裡,一名斜港從桐鄉界,來西接烏程界,北往瀾溪、吳江趨入太湖。
錢家溪在邑西北二十五裡。
水從毛家港來,分二道,東北往沙村港入和尚蕩,經雁蕩東入主城河、白虎港,抵吳江界入洋溪。
羞泾,一名湫泾河,在邑東北六裡。
水從嘉興界來,流出菜花泾,入北運河,合杉青閘水,北抵吳江南界。
方域 秀固檇李地,無名山大川以表識也。
然周秦而降,辟塞荒亭,由拳廢縣,其在提封以内者,猶班班可考。
矧自宣德分壤,四履所屆,不有按圖若指掌與志方域。
秀水東西廣三十八裡,南北袤四十五裡。
東至嘉興縣界三裡而近,南至嘉興縣界十五裡而近,西至桐鄉縣界三十五裡而遙,北至吳江縣界二十裡而遙,東南至嘉興縣界五裡,西南至桐鄉縣界三十裡,西北至桐鄉縣烏鎮界四十五裡,東北至嘉善縣界四十五裡。
郡城之地皆屬焉。
達省城二百裡,達北京,水行四千一百三十裡,陸行三千六百二十裡。
鄉都 在城西南區裡六,西北區裡四。
白苧鄉治南半裡,都一裡四。
象賢鄉治西三裡。
元時裡三:曰至德、深華、桃花,今都二裡三十。
三十二都東區裡二十,二十二都西區裡一十。
靈宿鄉治西北一十二裡,舊裡四,今都二裡一十九。
二十三都東區裡八,二十三都西區裡十一。
雲泉鄉治西北三十五裡,舊裡二,曰王安莊塔,今都一裡一十七。
杮林鄉治西北三十裡,舊裡二,曰姚莊宋耆,今都二裡二十七、二十七都裡十四,十八都裡十三。
複禮鄉治北二十裡,舊裡二,曰九裡吳會,今都二裡二十。
二十九都裡十,三十都裡八。
永樂鄉治西北一十五裡,舊裡二,曰朱泾羞墓,今都二裡二十八。
三十都裡十三,一都裡十八。
思賢鄉治北三十裡,舊裡二,曰吳後平塔。
今都三裡五十九。
三十二都裡二十八三十三都東區裡十六,上保西區裡十五。
麟瑞鄉俗呼麟??。
治東北三十六裡。
舊裡三,曰殿林、射城、魏塘。
今都一裡二十三。
按賦役全書不載裡數。
舊志編裡,秀邑總轄都十七,裡二百三十五。
皇清康熙十年,編造黃冊,奉憲均裡均役,以三千畝為一裡。
知縣事李見龍置簽公掣,減裡二十九,止存二百六裡。
考鄉都故有定額,宋元無改也。
明洪武初,多就鄉轄都,如六都之半屬胥山,半屬感化之類,就民便爾。
至若八都、二十四都、二十六都皆缺,其亦裡貧避役,不得不消之耶?然則今之減裡,其亦昔之消都也與? 城池 禾城,屹若金湯矣。
乃雨邑并列,城以内盡秀所轄,嘉僅置一縣治其間,宗子維城之謂何?而秀獨捍牧圉也。
昔之綢缪牗戶者,有憂之志城池。
舊志:檇李城在郡城西南四十裡,春秋書越敗吳于檇李是也。
其東為顧城,西為新城,南為于城,北為主城,皆吳越戰争時所築。
今郡城,嘉禾記謂:唐乾甯三年,守将曹信築。
吳越修史謂:唐僖宗文德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使阮結築。
五代晉天福四年,吳越王元瓘拓羅城,周十二裡,高一丈二尺,厚倍高三尺。
宋宣和間,知州宋昭年更築。
建炎二年,徐明亂,堕其南門。
德祐元年,守臣餘安裕重修。
元□元十三年,時議堕兩淮城壘,嘉興隸江淮,故并堕。
至正十六年兵起,路推方睿、同知缪思恭複營城,未就。
明初,太守。
呂文燧謝節,始竟其役。
縮舊三裡,高倍舊二尺,面闊一丈,敵樓二十五,女牆三千四百一十。
五月,城四,城門上各為樓,東曰青龍,西曰永安,南曰廣濟,北曰望京,後易東為春。
波,西為永安,南為澄海,北為望雲。
尋易永安為通越,望雲為望吳。
水門四,吊橋四。
城濠南引鴛鴦湖水西引。
漕渠,并周羅城,會于望吳門外北麗橋西北。
其城下隙地,聽民置廛舍,輸歲課繕城。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郡城知府劉悫築。
四水門,增陴繕隍。
三十九年,知府侯東萊奉檄增築,知縣張瀚與嘉興令何源共董其事,而侯考厥成焉,改春波曰澄霁,通越曰阜城,澄海曰迎薰,望吳曰拱辰,重建敵樓二十八座。
萬曆七年,城間有坼泐,知縣朱來遠修城一十八丈三尺。
十六年,知縣郭如川勘治西近城隙地,令民築廛舍,防捍庫獄。
二十年,知縣李培又以城多坼泐,大加葺治,計三十四丈二尺,子牆增高三尺。
四十四年,知府莊祖誨倡築箭樓、窩鋪、馬坡兩縣分治。
嘉興縣轄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分為八号。
秀水縣轄城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為七号。
凡八閱月而工竣。
天啟二年,知縣湯齊修築城堤及堵。
皇清順治二年,東城樓毀,嘉興縣知縣張厥修重建。
十五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為一。
康熙四年,南水門圯,嘉興縣知縣林逵重築。
按:城中地俱屬秀水,而城工則又分管。
當宣德中,分縣割境之日,未知何所主見而雲然也。
萬曆二十四年,兵備湯日昭持議,欲中分其地,以半屬本縣,巳詳二院允行,未及題請,會湯遷去,而議遂寝。
議略曰:議得嘉興為财賦奧區,逼近海??,三面受敵。
先年倭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