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一

關燈
下,勢岌岌矣。

    蓋環城而遙,雉堞以千萬計。

    郡城以内,盡秀水轄地,而嘉興僅寄一縣治其間,此外無立錐焉。

    城内者各盡自為室廬妻子,計守之必力;城外者強之入守,則無所黜,顧慮彼有掉臂而去耳。

    是嘉、秀二縣,雖共居一城,而内通外異形,心力不一,非若同舟之人期于共濟者比。

    一旦有急,鮮不偾事矣。

    職愚以為此二縣者,既同城而居,應分地而守,姑無遠引。

    即近而杭之仁錢,湖之歸烏,蘇之長吳,俱各據郡城之半,左右相提,而輔翊郡治。

    平居無事,則指臂相承,一旦有急,則手足捍衛。

    蓋古者設官建置,原有深意,柰何于嘉郡而獨不然?間嘗詢之父老及鄉缙紳先生,鹹為此,雖祖制巳定,然亦不妨通變。

    請以郡前一河為界而中分之,在東南隅者屬之嘉興,在西北隅者屬之秀水,中間計所割之坊裡戶口,悉令嘉邑炤數補還,務不失其原額。

    是在一通變之,而民必同心共濟,尚何防守之足慮哉? 坊巷 市有坊,街有巷,固井牧遺意也。

    若通德履道,存其名猶足以維風,可勿識與?論者謂褒孝之易以聯魁也,重科名而薄孝行,又垂鑒巳志坊巷坊。

     迎年坊、春波門内,取迎春祈年之義。

    正興坊、朱巷,取經正則庶民典之義。

    登春坊、春波門内,取如登春台之義。

    宜民坊、嘉興縣前,取豈弟君子、宜民宜人之義。

    流虹坊興聖寺西,宋孝宗毓聖之地,取華渚流虹之義。

    好德坊、巷有晉歌妓蘇小卿之墓,立是名,使人知好德不好色之義。

    通津坊、府東灣坊,近水。

    聯魁坊、舊名褒孝。

    宋嘉定十一年,裡人□四四剖心救親之疾,立此以褒其孝。

    郡守倪□常改是名。

    蘭锜坊、宋于太尉居焉,取吳都賦陳兵而歸,蘭锜内設之義。

    碧漪坊、通天心湖,故名。

    集仙坊、巷通隐真道院,昔仙人劉高上常至此,故立是名。

    效唐人以集仙名館之義。

    青??坊、宋胡安撫居焉。

    安撫名與可,子孫皆把麾,取東郭先生傳青??之義。

    環??坊、府後門之東偏,通回環子城之路。

    詩雲:出其??阇。

    注:??□城也,故名。

    旌烈坊、巷,有郡神楊将軍廟。

    卿月坊、宋在趙少卿宅,取鄉士惟月之義。

    祥鳣坊、近郡文學,聽取鹳雀銜三鳣之。

    祥杏壇坊、府學前,取孔子杏壇弦歌之義。

    鳳池坊、宋婁機宅标中書鳳池這榮觀。

    百福坊、巷通天慶觀,取旱麓受福,申以百福之義。

    封祝坊、巷通祥符寺,宋時聖節祝聖之所,取華封之義。

    介甯坊、俗曰陳婆兒巷。

    婆媪乃婦人高年者之稱也,取介爾景福,壽考且甯之義。

    尊耇坊、俗曰老人局,取尊事黃耇之義。

    率育坊、俗曰楊洗麸巷,取毛詩“我求八十,帝命率育”之義。

    斯才坊、俗曰馬坊巷,取??詩思馬斯才之義。

    鹹中坊、俗曰幢子巷。

    宋刑人于市之所,取呂刑鹹中有慶之義。

    聚桂坊、舊名神童市心有唐堯臣、包時習與弟時中、時飛,俱中童科。

    後徐聞詩,又以童科第進士故也。

    豐衍坊、通慈濟倉,故以是名。

    美俗坊、通瓦子,故立是名,欲以美汗俗也。

    靈光坊、通,靈光寺。

    移風坊、通西瓦子,故立是名,欲移風易俗也。

    向道坊、在何道人巷口。

    通阓坊、府後橋之西偏通大市,取吳都賦橫阛阓而流溢之義。

    李周翰注曰:阛阓,乃市門也。

    織雲坊、通蔡織紗巷,蓋取天孫巧織雲錦裳之義。

    燕春坊、巷通酒庫、熙春樓,取燕遊之義。

    四骐坊,宋有馬太尉定遠居焉,取毛詩方叔率止,乘其四骐之義。

    鳴社坊、通社壇運命論:裡社鳴而聖人出。

    是郡為宋孝宗毓聖之地,故因社以名坊。

    輕裘坊、宋窦安撫居焉。

    窦嘗帥襄陽,取羊祐輕裘緩帶之義。

    通明坊、在醋坊橋,路通南門,取離明之義。

    爰樯坊、俗曰糖巷,取土爰稼樯,稼樯作甘之義。

    勸善坊、通鹹中坊,刑人之所。

    尚書多方雲:殄戮多罪,亦克用勸。

    暨容坊、通南營,取禮記玉藻“戎容暨暨”之義。

    天祿坊、在石獅子巷。

    天祿辟邪,乃獅子類也。

    閱武坊、通教塲,因取春秋大閱之義。

    歸寉坊、舊曰華表,後改是名,蓋取丁令威去家十年,今始歸之義。

    清瑞坊、南通澄海門,取五百年海清瑞應之義。

    格真坊、通崇道宮,取感□上真之義。

    向葵坊、府治前,以其東向,取葵向太陽之義。

    依蓮坊、通節推廳,取泛綠水,依紅蕖之義。

    望思坊、巷口之西,有橋曰望思。

    寶花坊、通,寶,花寺。

    皇華坊、宋浙西提舉任清叟居千,此取皇華使臣之義。

    廣平坊、通,廣平橋。

    擁麾坊、宋,有陳□軍宅。

    敷潤坊、在油車巷。

    崇梵坊、通□,率寺。

    欽祐坊、通天甯寺,欽奉宋徽宗香火,是為祐陵。

    遺愛坊、有普甯王廟,古傳嘉興縣令有善政,緻天降一銅棺,蓋自開,令入焉,吏挽留之,遂折臂,故名遺愛。

    六一坊、通天慶觀,取東坡天慶觀賦六壯一稚之義。

    政桴坊、在王鞔鼓巷,故取善政和如桴鼓之義。

    阜通坊、通稅務,取周禮商賈阜通貨賄之義。

    金佗坊、舊通趙郡王府,取王印金橐佗之義。

    燕支坊、通燕支橋,因以名。

    澄觀坊、通楞嚴,十六觀堂。

    繪鱗坊、通金山大王廟,即霍光也,取繪形麟閣之義。

    東陵坊、巷有石井欄象瓜,俗曰甜瓜井,取東陵侯種瓜之義。

    繡衣坊、宋延安撫居焉。

    延持使節,以表繡衣之榮。

    瑞龜坊、通精嚴寺,嘗獲靈龜。

    流化坊、通水纂橋。

    興賢坊。

    在貢院前,取賓興賢能之義。

    後鄭守定重修貢院,改興賢館。

    今皆廢。

     以上坊凡七十載元嘉禾志錄事司秀水舊志止載六十,存之以備參考也。

    今坊詳錄于左。

     鳳池坊、集慶坊、靈光坊、鐘秀坊、碧漪坊、府東坊、府西坊、府前坊、毛家坊、報忠坊、五龍坊、西麗坊、北麗坊、太平坊、東瓜坊。

     形勝 置都立邑,必據形以為名勝。

    秀邑無險阻可恃,然負海控江,亦澤國奧區也。

    曆稽所載,有足紀者。

    志形勝。

     秀邑四望如砥,一統志。

    山澤之介,孔道四出。

    圖經,東會滬渎西控語溪無崇山赑屃之鎮,而具區天目苕霅之原,獨攬其秀,舊邑志。

    洵澤國佳緻,府志序。

    亦全吳腴壤也。

    屯政紀。

     市鎮 邑之為鎮者四:聞川、陡門,南北孔道,新城、濮院稍處僻壤,大都鄉曲之走集,頑巧競利,商賈雜處其間,若土著耕桑,能不遷焉者,抑亦知所本欤?志市鎮。

     王江泾鎮、治北三十裡。

    按宋祝牧方輿勝覽:王江泾在漕河東,因巨姓黃氏、江氏居此,亦作黃江泾。

    東五裡有聞家湖,故名聞川。

    又按元岑士貴稅暑亭記雲:聞川市又名王江泾,舊在官塘東,宋徙置塘西。

    新城鎮、治西二十七裡。

    後唐名雲中鎮,遭兵亂,居民疊石為城,故雲新城。

    今廢。

    明宣德間,分縣謀建治于此而不果。

    濮院鎮、治西南三十六裡。

    元至正間,右族濮鑒一姓居此。

    柳志雲:舊名永樂市。

    陡門鎮。

    治西二十七裡。

    鎮夾運河。

    今經兵燹,居民稀少。

     按舊志,市集之稱鎮者凡五,曰陶莊、新城、濮院、王江泾、二彰陵。

    今析陶莊隸嘉善,彰陵僅村落,合王江泾、新城、濮至院,并陡門為四鎮雲。

    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李培為赈恤久遠計于四鎮建常平倉若幹庾。

    詳倉廒志。

     橋梁 邑之虹梁蜃構,津按棋置,見于元錄事司者,猶可考也。

    繼此者,其無忘水涸之令焉。

    若間有佚事,見于張堯同、陸蒙老諸詩及閑窗括異志,略采一二,以補舊乘之所未備雲。

    志橋梁。

     通濟橋、春波門内,十步。

    贊福橋、春波門内,三十步薦。

    春波門西北半裡,宋景定間,傍有雞鳴台。

    俗傳有橋陳氏者,薦祭餘之雞黍于其姑,姑食頃黍卒,有司欲置于法,婦冤之,命複炙雞享于台所如初。

    俄有蜈蚣盈尺者叢食于雞,而雞忽長鳴,乃知姑死之山,婦冤以白,故以名台。

    起風橋、春波門,西北半裡。

    環秀橋、春波門,西北半裡。

    騰蛟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湖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望湖橋,春波門西北半裡。

    羅家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崔家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保安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豬兒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安福橋、春波門,西北一裡半。

    安營橋、春波門西北一裡半,今廢。

    慶豐橋、舊名五柳,今名西縣橋,春波門西一裡。

    宋孝宗登橋,極因田禾一莖九穗,改慶豐。

    宋張堯同陸蒙老有詩,見藝文。

    新橋、春波門,西北一裡。

    南縣橋、春波門,西半裡。

    蟹行橋、春波門,西南半裡。

    羅城橋、春波門,西南半裡。

    福順橋、春波門,西南半裡。

    清軍館橋、春波門,西南一裡。

    平橋、春波門,西南一裡。

    瑞虹橋、府前。

    馬安橋、府,西南十步。

    蹲賓橋、府,西南三十步。

    望恩橋、府,西北二十步。

    驿橋、縣,西南百十步。

    府後橋、府後。

    五行橋、府以西北,十步。

    寺橋、府,西北三十步。

    藕行橋、府,西北二十步。

    倪家橋、春彼門西南一百步。

    水環橋、澄海門内。

    範蠡橋、澄海門内。

    石灰橋、澄海門内。

    福昌橋、澄海門内。

    張公橋、澄海門東裡,北一百步。

    營橋、澄海,門北一百步。

    炒麸橋、澄海門,西北一百步。

    南石橋、澄海,門北二百步。

    史家橋、澄海,門北二百步。

    婁家橋、澄海,門北二百步。

    蔣家橋、澄海,門北二百步。

    醋坊橋、澄海,門北二百步。

    蓮花橋、澄海門,北半裡。

    紙行橋、澄海門,東北一裡。

    磚橋、澄海門,西北一裡。

    核桃橋、澄海門,西北一裡。

    興道橋、澄海門,西北一裡。

    竹絲橋、澄海門,北一裡。

    毛家橋、一名熙甯澄海,門東北半裡。

    蔡十郎橋、澄海門北裡二十步。

    烏盆橋、澄海門,北二裡。

    斜橋、澄海門,東北一裡五十步。

    屐鞋橋、澄海門,一裡半。

    水環橋、通越門内。

    寺橋、通越門,東北二十步。

    濟川橋、舊名大悲,通越門北五十步。

    回龍橋、通越門内,水西寺前。

    爽溪橋、通越門内半裡。

    萬安橋、通越門,東北一百步。

    廣平橋、通越門,東北一裡。

    縣橋、秀水,治前。

    韭溪橋、通越門,東北一裡。

    乾河橋、通越門,東北一裡。

    遇仙橋、通越門,東北一裡。

    寶帶橋、通越門,東北。

    火德橋、顧市橋、通越門,東北。

    興福橋、通越門,東北。

    百步興賢橋舊名過軍橋,通。

    毓秀橋、舊名長生老人橋,越門東北百步,越望東于二百步。

    蓬萊橋、通越門,東南。

    北資橋、通越門東南,楊公橋、通越門,即東南一裡半。

    紀橋、通越門東北裡一百步倉橋,望吳門内。

    衆安橋,望吳門南二十步。

    孩兒橋望吳門南五十步,橋欄四角皆刻石孩兒,因名,不知何時所建。

    歲久為上怪,或夜叩人門戶求食,或月夜遊戲。

    市人多見之。

    一夕,有膽勇者至夜密伺,果見三二石孩兒。

    自橋而下,遂大呼以逐之,怪遂絕見。

    宋閑窗,括異志。

    丁家橋、望,吳門東北半裡。

    香花橋、望吳門,南半裡。

    安樂橋、望吳門,東南半裡。

    菩薩橋、望,吳門南二百步。

    習家橋、望,吳門南二百步。

    禅杖橋、望,吳門東南二百步。

    鐘家橋、望,吳門西南一裡。

    水纂橋、望吳門一裡,今廢。

    朱鋤頭橋、望,吳門西南一裡。

    陸家橋、望,吳門西南一裡。

    胭脂橋、望,吳門西南一裡。

    楞嚴寺橋、望,吳門西南一裡。

    天慶橋、望,吳門西南一裡半。

    精嚴寺橋、望,吳門西南一裡半。

    局橋、望,吳門西南一裡半。

    東欄橋、望,吳門西南一裡半。

    孫師娘橋、望吳門西日南一裡半。

    以上在城。

    小放生橋、放生橋、俱南湖濱。

    衆德橋、縣,東南二裡。

    澄海橋、縣,東南二裡。

    楊家橋、日旸橋、縣,東南,一裡半。

    長生橋、縣,南三裡。

    潘家橋、縣,南,二裡半。

    山家橋、縣,南四裡。

    米市橋、縣,南二裡。

    吳老橋、縣南,二裡十步。

    五龍橋、澄海門外,鴛鴦湖。

    被湖橋、縣,南一裡。

    潦波橋、一名雙湖,縣南二裡許。

    彩雲橋、縣,南四裡。

    浮橋、縣,南,二裡半。

    西闆橋、西麗橋、崇祯癸未,知縣李向中重建。

    鎮遠橋、竹橋、縣,西三裡。

    栅堰橋、縣,西北一裡。

    北麗橋、順治中,知縣孫繼儒重建。

    秀城橋、平橋、??家縣忘橋,北。

    三??家橋、縣,北三裡。

    迎春橋、一名秋泾,崇祯初重建。

    石灰橋、太平橋、縣,北五裡。

    瀛塘橋、塘橋、縣,北四裡。

    大德橋、縣,北七裡。

    裡仁橋、縣,北九裡。

    牛橋、殷家橋、偃王廟橋、虹野橋、烏橋、豐橋、張家橋、泥橋、隆興橋、縣,北九裡。

    端平橋、縣北三裡,順治年重建。

    百步橋、縣,北六裡。

    黃土橋、縣,北九裡。

    慧甯橋、金橋、縣北十五裡,長。

    虹橋、康熙五年,知府王??、裡人朱麟世、裡民張應麟捐赀重建。

    □店橋、壽香橋、都家橋、濟川橋、迎旸橋、龍興橋、會宗橋、後興橋、回龍橋、來龍橋、青龍橋、俱王江泾。

    石灰橋、香花橋、聖妙橋、月河橋、日新橋、問松橋、謝洞橋、月新橋、慶源橋、汲水橋、陳公橋、放生橋、獅虎橋、鳳仙橋、添仙橋、環秀橋、俱新城。

    生平橋、犬全橋、黃闆橋、衆安橋、大積橋、大德橋、大有橋、定泉橋、陸家橋、俱濮院。

    陡門橋、北高橋、俱,陡□。

     塘堰 秀固窪鄉也。

    按陸務觀入蜀記雲:盡日皆行大澤中,則前此半巨浸矣。

    今之荷锸成雲者,恃溝洫之法詳爾。

    舊志備載每鄉大河支流,為蓄洩計,亦深遠也。

    因詳列之,而繁冗則稍節焉。

    志塘堰。

     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是為運河之始。

     唐元和五年,王仲舒治蘇堤,松江為路,即今石塘。

     五代吳越錢氏嘗置都水庸田使,以主水事,募卒為部,号曰撩淺。

     宋乾興元年,诏蘇、湖、秀州積水害家,其發鄰郡兵疏導壅淤,仍令發運使董之。

     嘉佑五年,轉運使王純臣建議,請令蘇、湖、常、秀修作田塍,伍位相接,以禦風濤。

    令縣官谕殖利之戶,自作塍岸,定其勸課為殿最。

     元符三年二月,诏蘇、湖、秀州幾開治運河浦港溝渎,修壘堤岸,開置陡門水堰等項,俱役開江兵卒。

     元泰定元年,江浙行省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