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号橫渠,宋鄑縣人。
宋淳祐追封郿伯。
楊子、名時,字中立,号龜山,宋将樂人。
明弘治追封将樂伯。
朱子、名熹,字仲晦,号晦庵,宋婺源人。
宋寶慶封信國公,淳祐改徽國公,元至正改齊國公。
陸子、名九淵,字子靜,号象山,宋金溪人。
蔡子、名沉,字仲默,号九峰,宋建陽人,明成化追封崇安伯。
許子名衡,字仲平,号魯齊,元河内人,元至大得追封魏國公。
陳子、名獻章,字公甫,号白沙,明新會人。
王子、名守仁,字伯安,号陽明,餘姚人。
明正德以獲逆濠功,封新建伯。
西庑。
從祀,四十七位。
先賢宓子、名不齊,字子賤,魯人。
唐開元追封單父伯,宋祥符加封單父侯。
公冶子、名長,字子長,齊人。
唐開元追封莒伯,宋祥符加封高密侯。
公晳子、名哀,字季次,齊人。
唐開元追封郳伯,宋祥符加封北海侯。
高子、名柴,字子羔,衛人,唐開元追封共城伯,宋祥符加封共城侯。
司馬子名耕,字子牛,宋人,唐開元追封向伯,宋祥符加封楚丘侯,政和改為睢陽侯。
有子、名若,字子有,魯人。
唐開元追封卞伯,宋祥符加封平陰侯。
巫馬子、名施,字期,魯人。
唐開元追封鄫伯,宋祥符加封東阿侯。
顔子、名辛,字子柳,魯人。
唐開元追封蕭伯,宋祥符加封陽榖侯。
曹子、名恤,字子循,蔡人。
唐開元追封曹伯,宋祥符加封上蔡侯。
公孫子、名龍,字子石,衛人。
唐開元追封黃伯,宋祥符加封枝江侯。
秦子、名祖,字,南秦人。
唐開元追封少梁伯,宋祥符加封鄄城侯。
顔子、名高字子驕,魯人。
唐開元追封琅琊伯,宋祥符加封雷澤侯。
壤子、名驷赤,字子徒,秦人。
唐開元追封衛伯,宋祥符加封上邽侯。
石子、名作蜀,字子明,秦人。
唐開元追封成紀伯,宋祥符加封成紀侯。
公夏子、名首字子乘,魯人。
唐開元追封亢父伯,宋祥符加封巨平侯。
後子、名處,字子裡,齊人。
唐開元追封營丘伯,宋祥符加封膠東侯。
公子名肩定,字子中,魯人。
唐開元追封新田伯,宋祥符加封梁父侯。
鄡子、名單,字子家,魯人。
唐開元追封銅鞮伯,宋祥符加封聊城侯。
罕父子、名黑,字子素,魯人。
唐開元追封乘丘伯,宋祥符加封祈鄉侯。
榮子、名旗,字子祺,魯人。
唐開元追封鄠婁伯,宋祥符加封厭次侯。
左子、名人郢字行,魯人。
唐開元追封臨淄伯,宋祥符加封南華侯。
鄭子、名國字子徒,魯人。
唐開元追封榮陽伯,宋祥符加封朐山侯。
原子、名亢,字籍,魯人。
唐開元追封萊蕪伯,宋祥符加封樂平侯。
廉子、名潔,字子庸,衛人。
唐開元追封莒父伯,宋祥符加封胙城侯。
叔仲子、名會,字子期,魯人。
唐開元追封瑕丘伯,宋祥符加封博平侯。
狄子、名黑,字晳,衛人。
唐開元追封臨濟伯,宋祥符加封林慮侯。
孔子、名忠,字子蔑,孔子兄孟皮子,魯人。
唐開元追封汶陽伯,宋祥符加封郓城侯。
施子、名之常,字子恒,魯人。
唐開元追封,封乘氏伯,宋祥符加封臨濮侯。
秦子、名非,字子之,魯人。
唐開元追封岍陽自伯,宋祥符加封華陽侯。
申子、名枨,字子續,魯人。
唐開元追封魯伯,宋祥符加封文登侯。
顔子,名哙,字子聲,魯人。
唐開元追封濟陰伯,宋祥符加封濟陰侯。
先儒公羊子、名高,齊人。
宋祥符追封臨淄伯。
伏子、名勝,字子賤,秦鄒平人。
宋祥符,追封乘氏伯。
孔子、名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漢魯人。
宋祥符追封曲阜伯。
董子、名仲舒,漢廣川人。
明洪武追封江都伯,成化改封廣川伯。
後子、名蒼字近君漢東海剡人。
韓子、名愈,字退之,唐南陽人,宋元豐追封昌黎伯。
胡子、名瑗,字翼之,号安定,宋海陵人。
程子、名颢,字伯淳,号明道,宋洛陽人。
宋淳祐追封河南伯,元至順加封豫國公。
邵子、名雍,字堯夫,谥康節,宋範陽人。
□洛宋鹹淳追封新安伯。
司馬子、名光,字君實,号涑水,宋夏縣人,宋元祐贈溫國公。
胡子名安國,字康侯,宋崇安人,明成化追封建甯伯。
呂子名祖謙,字伯恭,号東萊,宋金華人,宋景定追封開封伯。
張子、名栻,字敬夫,号南軒,宋漢州人。
宋景定追封華陽伯。
真子、名德秀,字景元,更字景希,号西山,宋浦城人。
明成化追封浦城伯。
薛子、名瑄,字德溫,号敬軒,明河津人。
胡子名居仁,字叔心,号敬齋,明餘幹人。
啟聖祠祀啟聖公孔氏。
宋祥順元曰符元年,追封叔梁纥齊國公。
元至年,封啟聖王。
明嘉靖九年,改今稱。
配享。
先賢顔氏、名無繇,字路,顔回父。
唐開元追封杞伯,宋祥符加封曲阜侯,元元統加封杞國公。
曾氏、名點,字子晳,曾參父。
唐開元羊追封宿伯,宋祥符加封萊蕪侯。
孔氏、名鯉,字伯魚,孔子子。
宋崇甯追封泗水侯。
孟孫氏。
名激,字公宜,孟子父。
元延祐追封邾國公。
從祀。
先儒周氏、名輔成,周敦頣父。
□氏名珦,字伯溫,程颢程頤父。
朱氏、名松,字喬年,号韋齋,朱熹父。
蔡氏,名元定,字季通,号牧堂,蔡沉父。
□爵杯五十四隻,小銅□一口,錫豆二□,□木帛匣三個,石花瓶一對,缺,一。
石磬一面,□春盤十三個,豬羊水盤二個,木燭筌十三對,□石香爐一十三個,籍止存出題書、四書、詩經、易經、書經、春秋、禮記、孝經、小學。
學田。
新舊數目多寡難考。
查劉志載,新舊共一千一十八畝一厘二毫。
又開監院淩置義田九十九畝三分九毫。
萬曆六年,本縣問發錢鳌入官田六十畝。
九年,本縣問發真良入官田一十五畝。
十年,本縣奉兵道詳發王冠、王倫、王儒入官田一十九畝。
十八年,監生沈文銳議助田一百畝。
以上通共二百九十三畝三分九厘。
因佃戶奸頑,萬曆二十年呈縣批發糧衙收管催征。
今考本縣學田地計有九頃五十七畝三分一厘六毫,内坐落嘉興縣田四頃九十七畝七分,坐落本縣及遷東遷西田地共四頃五十九畝六分一厘六毫。
又賀長伯田地三十畝四分,及沈文銳義助田一百畝在外。
康熙三,知縣王廷機送學征收銀米完糧外,解道赈□充饷。
後因傅教谕年老多病,緻回縣。
管縣胥曆年冒銷中飽,貧士嗷嗷,無升鬥之惠矣。
附載:查實學田坐落區都。
嘉興縣。
感七都田六十九畝二分七厘,裡九都田九十二畝三分九厘。
裡十□田一頃九十三畝九分七厘,感六都田五十三畝三厘九毫,移九都田四十畝一分。
胥六都田三十九畝九分,大彭都地八畝五分。
秀水縣。
象東都田六十七畝,象西都田地四十八。
畝雲五都田七十五畝,麟陸都田三十七畝八分。
思二都田二十五畝,杮七都田八十七畝。
四分零,東都地五十九畝五分。
嘉善縣。
遷東都田四十畝,遷西都田二十畝。
巳上俱隸學道項下。
學田總□則缺田四畝九分四厘七毫,積胥灑隐有年。
附載監生沈文銳義助田。
區都。
秀水縣。
伏九,都田六。
八畝,永一都田。
十二畝。
巳上不隸學道項下。
每年将餘米為贍貧之需。
附取士則例。
皇清初,考試童生進學,不拘額數。
順治四年,每考童生大學進四十人,中學二十五人,小學十二人。
十五年,定六年内止許随歲考進童生二次,其随科考停止。
十七年,定大學進士五人,中學、小學遞鹹,武學如之。
十八年,定科歲兩考歸并一考。
定貢例,府每年貢一人,州三年二八,縣二年一人。
康熙十四年,定複科歲兩考。
十六年,以用兵需饷,定捐納生員兩科兩歲後不為例。
不限額數,具考取之數,定大學四人,中學三人,小學二人,列名千案冊之前,與捐納者一體進學。
十九年,定複考取原額大學十五人外,仍聽捐納,不限額。
其府學比州縣取數□多,如州縣四名,則府學五名;州縣十五名,則府學二十名。
武生新舊取額與文生同。
康熙十五年,定武生三年一考。
十九年,定武生捐納一次,後不為例。
其歲貢,康熙三年停止。
八年,部議酌複。
十四年,欽奉恩诏,冊立東宮,本年歲貢改為恩貢,陪貢改為歲貢。
又十四年,□鄉試副榜十名,準作貢生。
此天下通行之定例也。
今康熙二十四年,禦史題請特行選拔貢監,每府學二名,縣學一名,于歲考一二等内考取,奉旨準行一次。
按明萬曆末,秀學西下□居民王能臣占築幫昆壇□高樓,術者以在丁方,緻近科兩□寥落。
諸生屢呈憲府縣小踏勘斷拆。
能臣倚恃糧胥,頑抗不理。
崇祯壬申秋,諸花生葉森、蔔俨、萬人望等具呈學憲黃清理占□,拆毀樓房,以洵一時快舉。
而丙子、丁醜後,科第重興,三生力也。
附書院。
陸宣公書院、即宣公祠。
仁文書院。
一名天心,三塔東百步,今廢。
明知縣鄭振先建,推官曹光德增置,義舊尚存。
附義田。
仁文書院田一百三十二畝二分,坐落嘉興,六十七畝七分,秀水,六十四畝五分。
項義田一百三十畝,坐落嘉、秀二縣。
龔公煙雨樓祠田三十七畝,坐落秀水公諱勉,無錫人,官太守。
楊公祠田一百五十一畝二分零,坐,落,秀水。
徐何祠田六十五畝零,坐,落,秀水。
範公祠田二十畝,坐,落,秀水。
府學沈義田一百畝,坐,落。
沈義倉田兵三百畝,坐,落。
方公祠田、坐,落,嘉興。
湯公祠田二十畝。
坐落,嘉。
祠祀 秀俗,何贻信巫尚鬼之譏。
然考諸祀典,如文廟壇??而外,其垂為廟貌者,或死勤事,勞定國,禦災捍患,法施于民,歲時伏臘,裡閻崇祀焉。
正不得援李德裕之除淫祠而議其黩亂也。
志祠祀。
文廟祀。
至聖先師孔子,四配。
十哲。
東西兩庑祀先賢、先儒,而啟聖祠祀啟聖公。
其祭品代鹿羊一隻,焚帛三疋,用阡張三束,棗子三能自降香三枝牙香末香,綠香。
弟肉二方一尼醢肉,二方。
醢魚三尾青首非辭沛,法醬。
醋黍稷稻梁屏什料,庭燎柴祭酒。
文廟祭品焚自五疋汕燭五觔,四栗觔子,四劬公實,三劬能。
于香柏否,才。
酬和香料青,芹韭,□□。
油鹽醬醋,庭燎柴□酒□四隻,肉四方,魚四尾。
社稷壇壇在通越門二裡。
洪武十一年□定社稷合壇同祭。
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
其高三尺,四出陛三級,前十二。
丈□南皆五丈,缭以周垣。
其入由北門,埋石主于壇南,正中設木主二。
臨祭出于壇而祭之。
定具稱曰府社之神,稷之神,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
緻祭。
祭品各,帛。
酒三爵□,羹一钏黍。
二簠稻梁;二簋棗、栗、鹽、□魚。
四笾,韭俎、菁俎,□醢、鹿醢。
四豆,羊一俎,豕一俎。
樂用鼓幾,祭亦預戒。
群有司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先期省牲□于祭所,及期,陳設各标服行事。
嘉、秀二縣不為壇,從□于府。
壇宇側宰牲房三間、神庫房三間、神廚房三間,齋宿房九間。
今俱傾廢。
風雷雲雨山川壇,壇在澄海門。
外三裡南向,高二尺五十方,闊二丈五尺,四圍共十丈,四出陛。
南五級,北、東、西皆三級。
無石主。
定神之号,曰風雲雷雨之神,位居中;嘉興府境内山川之神居左,嘉興府城隍之神居右。
祭器、祭品、祭宇、省牲、齋戒等俱同。
社稷。
嘉、秀二縣祭亦附焉。
二壇俱洪武十五年知府李颙建。
厲壇壇在望吳門外,即菩提院。
舊址高二尺五寸,方闊丈五寸,南出陛三。
級,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
先期三日,知府齋沭更衣,詣城隍廟發告文至□,奉其主于壇中,南向,主厲祭,牲羊一、豕一。
壇下分左右,設無祀鬼神位,以羊二、豕二鮮置于器,飯三石米羹稱之。
祭畢,奉城隍主還廟中。
壇宇側大門三間,宰牲房三間,神廚房三間,神庫房五間。
嘉、秀二縣祭亦附焉。
弘治三年,知府柳琰重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半裡,舊在州樓上之東偏。
晉天禍年,升縣為秀州時立。
宋端平三年,守劉炳病其湫隘,移建府西招提寺側。
元末毀于兵。
明洪武初,诏封府城隍為監察司民威靈公,秩正二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民顯佑伯,秩四品。
明年,诏更定神号,止稱某府某縣城隍之神。
是年,知府謝節,即天慶觀址立廟。
嘉靖中,守趙□增葺兩廊,各飾祠于左右,以居嘉、秀城隍之神,徙谕祭碑亭于中道左右。
萬曆末,大殿災,署府同知劉可訓重建。
順治年,複建二邑城隍行宮于殿之東西。
順濟龍王廟,雲即白龍潭之神。
廟在景德寺前,舊本寺之伽監祠,祠在三塔灣。
宋嘉定九年旱,邑人禱龍得雨,敕封靈澤侯,祠曰順濟。
淳化初,今李時習舉太平廣記攪二龍法,行之兩立,至刻石記其事。
明洪武間封順濟龍王。
宣德中,守齊政構祠繪像,府縣□旱,必緻禱焉。
關王廟、府治西一裡市心。
陸宣公祠、縣治西南。
舊有祠十所,其一在府學西南,宋知州李正巳建廢,重建于此。
明景泰二年,嘉興守舒敬奏令有司春秋緻祭,呂祖謙、金幼孜、薛瑄皆有記。
楊公祠、縣治西南,即招提寺址。
祠明太守楊繼宗。
徐太仆祠、縣治東南。
明崇祯十四年,徐世淳守随州,流賊張獻忠破城狥難,贈太仆少卿,賜特祠。
世淳子彬置祭田一百畝。
皇清康熙三年,督學道胡批府照例春秋緻祭。
太傅金之俊有記。
康熙十一年,巡撫範承谟手書祠額曰并烈常山。
巳上有祀典。
曹使君祠、縣治西南。
奉吳越曹信及其子圭,今廢。
遺澤祠、景德寺左。
祀明太守徐盈、何社、劉悫,今廢。
五顯祠、廣平橋西北隅。
相傳為宋南渡時護駕神,後圯。
楊将軍廟、縣治東一裡。
名字世次莫考。
嘗入井斬妖,蜃出化為神。
廟額精烈,移置清真道院。
徐偃王廟、縣西北二十裡。
徐偃王逃之會稽,其宗族有散在邑者。
後世思王功德,立廟以祀焉。
按:衢州龍丘亦有徐偃王廟,韓文公撰碑記甚詳。
越相國範公祠、在金明寺後。
按:範蠡嘗流寓嘉典寺前,有石刻陶朱公裡四字。
祠在千佛閣下,南臨湖水,湖中産五色螺。
裴丞相祠、真如寺。
唐大中年,裴休舍宅為寺,因立焉。
今祠廢,塑像于殿左,為本寺伽藍。
施府君廟,一在縣西南六裡,一在縣北一十五裡。
府君,宋人,名伯成,九歲為神,建立廟宇百有餘年,至景定甲子歲旱,裡人聞人剛中等禱雨立應,請于朝,賜今額。
墓在縣北廟中。
明敕封護國鎮海侯。
又有廟在杉青閘口。
娘娘廟,俗名水德庵,乃一郡羅星也。
資善興福明王廟精嚴寺西北隅。
寺本晉尚書徐熙宅,因舍為寺,遂祀之,今廢。
東坡祠、三過堂後。
明萬曆八年,守龔勉建,有記。
張烈侯祠,縣北三十裡。
趙龍圖祠,在真如寺。
宋趙叔近以龍圖待制知秀州,秀王淵以私憾誣殺之,殡寺中,後為立祠,今廢。
□宿土地廟,縣西一十七裡本覺寺東南。
土人欲立廟,木。
植既具,一夕自移至此,因立廟祀焉。
至今水旱禱祀如響。
報恩祠縣北三十餘裡。
元至元丙子,宋朱張穹壽恸父,恂。
為宋進義校尉,殉厓山之難,舍所居為禅院,肖像祀之,額曰報恩。
元至正初,語溪釋本誠有記,奎章閣,學士院。
參書,柯九思篆額。
十谷神祠一在縣西二十五裡,一在縣南三十裡,一在縣北十五裡,在濮院鎮。
宋建,明成化十八年修,弘治癸亥修,康熙甲子重修。
項襄毅公祠在象東鄉賜墓之東。
嘉靖丁亥孫頃镛建。
徐菩薩廟,在治東北五裡,敕封河神。
五龍廟,五龍橋北,舊為禱。
雨之所,中有塔幢甚古。
螺潭廟。
治,南五裡。
佟公祠治東碧漪坊鄭家帶。
順治三年,兵巡副使佟公國器秉憲嘉湖,士民愛戴,立祠以祀,至今猶比甘棠雲。
倉廒 邑設倉廒,征兌國儲所系,輸挽不綦重乎?迨官兌興而悉索除,自運行而踐更息矣。
惟常平社倉僅同告饩遺人委積之制,不有望于實心民隐者欤?志倉廒。
便民倉在縣東北望吳門内。
明宣德十七年,巡撫成均蓋造,計廒屋九十五間。
弘治十三年,知縣譚溥重修,計間一百有三楹。
清額設廒房共二百三十五間。
康熙十年掣銷二十九間安實在貯漕米二百零□間,其二十九間修貯白糧。
預供備倉,在縣東北二百米天甯寺東偏。
萬曆戊戌,知縣鄭振先建,計倉廒一十間。
化園倉,在縣西南三百步,計倉廒一十五間。
崇真倉,在縣西北二十七裡,計倉六間。
新設四鎮常平倉,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李培奉檄置買民地,陡門鎮二畝七分二厘,濮院鎮二畝八分五厘,王江鎮一畝七分三厘,新城鎮一畝四分。
每鎮建倉一所,積谷備赈。
其法專主平粜□,豈
宋淳祐追封郿伯。
楊子、名時,字中立,号龜山,宋将樂人。
明弘治追封将樂伯。
朱子、名熹,字仲晦,号晦庵,宋婺源人。
宋寶慶封信國公,淳祐改徽國公,元至正改齊國公。
陸子、名九淵,字子靜,号象山,宋金溪人。
蔡子、名沉,字仲默,号九峰,宋建陽人,明成化追封崇安伯。
許子名衡,字仲平,号魯齊,元河内人,元至大得追封魏國公。
陳子、名獻章,字公甫,号白沙,明新會人。
王子、名守仁,字伯安,号陽明,餘姚人。
明正德以獲逆濠功,封新建伯。
西庑。
從祀,四十七位。
先賢宓子、名不齊,字子賤,魯人。
唐開元追封單父伯,宋祥符加封單父侯。
公冶子、名長,字子長,齊人。
唐開元追封莒伯,宋祥符加封高密侯。
公晳子、名哀,字季次,齊人。
唐開元追封郳伯,宋祥符加封北海侯。
高子、名柴,字子羔,衛人,唐開元追封共城伯,宋祥符加封共城侯。
司馬子名耕,字子牛,宋人,唐開元追封向伯,宋祥符加封楚丘侯,政和改為睢陽侯。
有子、名若,字子有,魯人。
唐開元追封卞伯,宋祥符加封平陰侯。
巫馬子、名施,字期,魯人。
唐開元追封鄫伯,宋祥符加封東阿侯。
顔子、名辛,字子柳,魯人。
唐開元追封蕭伯,宋祥符加封陽榖侯。
曹子、名恤,字子循,蔡人。
唐開元追封曹伯,宋祥符加封上蔡侯。
公孫子、名龍,字子石,衛人。
唐開元追封黃伯,宋祥符加封枝江侯。
秦子、名祖,字,南秦人。
唐開元追封少梁伯,宋祥符加封鄄城侯。
顔子、名高字子驕,魯人。
唐開元追封琅琊伯,宋祥符加封雷澤侯。
壤子、名驷赤,字子徒,秦人。
唐開元追封衛伯,宋祥符加封上邽侯。
石子、名作蜀,字子明,秦人。
唐開元追封成紀伯,宋祥符加封成紀侯。
公夏子、名首字子乘,魯人。
唐開元追封亢父伯,宋祥符加封巨平侯。
後子、名處,字子裡,齊人。
唐開元追封營丘伯,宋祥符加封膠東侯。
公子名肩定,字子中,魯人。
唐開元追封新田伯,宋祥符加封梁父侯。
鄡子、名單,字子家,魯人。
唐開元追封銅鞮伯,宋祥符加封聊城侯。
罕父子、名黑,字子素,魯人。
唐開元追封乘丘伯,宋祥符加封祈鄉侯。
榮子、名旗,字子祺,魯人。
唐開元追封鄠婁伯,宋祥符加封厭次侯。
左子、名人郢字行,魯人。
唐開元追封臨淄伯,宋祥符加封南華侯。
鄭子、名國字子徒,魯人。
唐開元追封榮陽伯,宋祥符加封朐山侯。
原子、名亢,字籍,魯人。
唐開元追封萊蕪伯,宋祥符加封樂平侯。
廉子、名潔,字子庸,衛人。
唐開元追封莒父伯,宋祥符加封胙城侯。
叔仲子、名會,字子期,魯人。
唐開元追封瑕丘伯,宋祥符加封博平侯。
狄子、名黑,字晳,衛人。
唐開元追封臨濟伯,宋祥符加封林慮侯。
孔子、名忠,字子蔑,孔子兄孟皮子,魯人。
唐開元追封汶陽伯,宋祥符加封郓城侯。
施子、名之常,字子恒,魯人。
唐開元追封,封乘氏伯,宋祥符加封臨濮侯。
秦子、名非,字子之,魯人。
唐開元追封岍陽自伯,宋祥符加封華陽侯。
申子、名枨,字子續,魯人。
唐開元追封魯伯,宋祥符加封文登侯。
顔子,名哙,字子聲,魯人。
唐開元追封濟陰伯,宋祥符加封濟陰侯。
先儒公羊子、名高,齊人。
宋祥符追封臨淄伯。
伏子、名勝,字子賤,秦鄒平人。
宋祥符,追封乘氏伯。
孔子、名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漢魯人。
宋祥符追封曲阜伯。
董子、名仲舒,漢廣川人。
明洪武追封江都伯,成化改封廣川伯。
後子、名蒼字近君漢東海剡人。
韓子、名愈,字退之,唐南陽人,宋元豐追封昌黎伯。
胡子、名瑗,字翼之,号安定,宋海陵人。
程子、名颢,字伯淳,号明道,宋洛陽人。
宋淳祐追封河南伯,元至順加封豫國公。
邵子、名雍,字堯夫,谥康節,宋範陽人。
□洛宋鹹淳追封新安伯。
司馬子、名光,字君實,号涑水,宋夏縣人,宋元祐贈溫國公。
胡子名安國,字康侯,宋崇安人,明成化追封建甯伯。
呂子名祖謙,字伯恭,号東萊,宋金華人,宋景定追封開封伯。
張子、名栻,字敬夫,号南軒,宋漢州人。
宋景定追封華陽伯。
真子、名德秀,字景元,更字景希,号西山,宋浦城人。
明成化追封浦城伯。
薛子、名瑄,字德溫,号敬軒,明河津人。
胡子名居仁,字叔心,号敬齋,明餘幹人。
啟聖祠祀啟聖公孔氏。
宋祥順元曰符元年,追封叔梁纥齊國公。
元至年,封啟聖王。
明嘉靖九年,改今稱。
配享。
先賢顔氏、名無繇,字路,顔回父。
唐開元追封杞伯,宋祥符加封曲阜侯,元元統加封杞國公。
曾氏、名點,字子晳,曾參父。
唐開元羊追封宿伯,宋祥符加封萊蕪侯。
孔氏、名鯉,字伯魚,孔子子。
宋崇甯追封泗水侯。
孟孫氏。
名激,字公宜,孟子父。
元延祐追封邾國公。
從祀。
先儒周氏、名輔成,周敦頣父。
□氏名珦,字伯溫,程颢程頤父。
朱氏、名松,字喬年,号韋齋,朱熹父。
蔡氏,名元定,字季通,号牧堂,蔡沉父。
□爵杯五十四隻,小銅□一口,錫豆二□,□木帛匣三個,石花瓶一對,缺,一。
石磬一面,□春盤十三個,豬羊水盤二個,木燭筌十三對,□石香爐一十三個,籍止存出題書、四書、詩經、易經、書經、春秋、禮記、孝經、小學。
學田。
新舊數目多寡難考。
查劉志載,新舊共一千一十八畝一厘二毫。
又開監院淩置義田九十九畝三分九毫。
萬曆六年,本縣問發錢鳌入官田六十畝。
九年,本縣問發真良入官田一十五畝。
十年,本縣奉兵道詳發王冠、王倫、王儒入官田一十九畝。
十八年,監生沈文銳議助田一百畝。
以上通共二百九十三畝三分九厘。
因佃戶奸頑,萬曆二十年呈縣批發糧衙收管催征。
今考本縣學田地計有九頃五十七畝三分一厘六毫,内坐落嘉興縣田四頃九十七畝七分,坐落本縣及遷東遷西田地共四頃五十九畝六分一厘六毫。
又賀長伯田地三十畝四分,及沈文銳義助田一百畝在外。
康熙三,知縣王廷機送學征收銀米完糧外,解道赈□充饷。
後因傅教谕年老多病,緻回縣。
管縣胥曆年冒銷中飽,貧士嗷嗷,無升鬥之惠矣。
附載:查實學田坐落區都。
嘉興縣。
感七都田六十九畝二分七厘,裡九都田九十二畝三分九厘。
裡十□田一頃九十三畝九分七厘,感六都田五十三畝三厘九毫,移九都田四十畝一分。
胥六都田三十九畝九分,大彭都地八畝五分。
秀水縣。
象東都田六十七畝,象西都田地四十八。
畝雲五都田七十五畝,麟陸都田三十七畝八分。
思二都田二十五畝,杮七都田八十七畝。
四分零,東都地五十九畝五分。
嘉善縣。
遷東都田四十畝,遷西都田二十畝。
巳上俱隸學道項下。
學田總□則缺田四畝九分四厘七毫,積胥灑隐有年。
附載監生沈文銳義助田。
區都。
秀水縣。
伏九,都田六。
八畝,永一都田。
十二畝。
巳上不隸學道項下。
每年将餘米為贍貧之需。
附取士則例。
皇清初,考試童生進學,不拘額數。
順治四年,每考童生大學進四十人,中學二十五人,小學十二人。
十五年,定六年内止許随歲考進童生二次,其随科考停止。
十七年,定大學進士五人,中學、小學遞鹹,武學如之。
十八年,定科歲兩考歸并一考。
定貢例,府每年貢一人,州三年二八,縣二年一人。
康熙十四年,定複科歲兩考。
十六年,以用兵需饷,定捐納生員兩科兩歲後不為例。
不限額數,具考取之數,定大學四人,中學三人,小學二人,列名千案冊之前,與捐納者一體進學。
十九年,定複考取原額大學十五人外,仍聽捐納,不限額。
其府學比州縣取數□多,如州縣四名,則府學五名;州縣十五名,則府學二十名。
武生新舊取額與文生同。
康熙十五年,定武生三年一考。
十九年,定武生捐納一次,後不為例。
其歲貢,康熙三年停止。
八年,部議酌複。
十四年,欽奉恩诏,冊立東宮,本年歲貢改為恩貢,陪貢改為歲貢。
又十四年,□鄉試副榜十名,準作貢生。
此天下通行之定例也。
今康熙二十四年,禦史題請特行選拔貢監,每府學二名,縣學一名,于歲考一二等内考取,奉旨準行一次。
按明萬曆末,秀學西下□居民王能臣占築幫昆壇□高樓,術者以在丁方,緻近科兩□寥落。
諸生屢呈憲府縣小踏勘斷拆。
能臣倚恃糧胥,頑抗不理。
崇祯壬申秋,諸花生葉森、蔔俨、萬人望等具呈學憲黃清理占□,拆毀樓房,以洵一時快舉。
而丙子、丁醜後,科第重興,三生力也。
附書院。
陸宣公書院、即宣公祠。
仁文書院。
一名天心,三塔東百步,今廢。
明知縣鄭振先建,推官曹光德增置,義舊尚存。
附義田。
仁文書院田一百三十二畝二分,坐落嘉興,六十七畝七分,秀水,六十四畝五分。
項義田一百三十畝,坐落嘉、秀二縣。
龔公煙雨樓祠田三十七畝,坐落秀水公諱勉,無錫人,官太守。
楊公祠田一百五十一畝二分零,坐,落,秀水。
徐何祠田六十五畝零,坐,落,秀水。
範公祠田二十畝,坐,落,秀水。
府學沈義田一百畝,坐,落。
沈義倉田兵三百畝,坐,落。
方公祠田、坐,落,嘉興。
湯公祠田二十畝。
坐落,嘉。
祠祀 秀俗,何贻信巫尚鬼之譏。
然考諸祀典,如文廟壇??而外,其垂為廟貌者,或死勤事,勞定國,禦災捍患,法施于民,歲時伏臘,裡閻崇祀焉。
正不得援李德裕之除淫祠而議其黩亂也。
志祠祀。
文廟祀。
至聖先師孔子,四配。
十哲。
東西兩庑祀先賢、先儒,而啟聖祠祀啟聖公。
其祭品代鹿羊一隻,焚帛三疋,用阡張三束,棗子三能自降香三枝牙香末香,綠香。
弟肉二方一尼醢肉,二方。
醢魚三尾青首非辭沛,法醬。
醋黍稷稻梁屏什料,庭燎柴祭酒。
文廟祭品焚自五疋汕燭五觔,四栗觔子,四劬公實,三劬能。
于香柏否,才。
酬和香料青,芹韭,□□。
油鹽醬醋,庭燎柴□酒□四隻,肉四方,魚四尾。
社稷壇壇在通越門二裡。
洪武十一年□定社稷合壇同祭。
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
其高三尺,四出陛三級,前十二。
丈□南皆五丈,缭以周垣。
其入由北門,埋石主于壇南,正中設木主二。
臨祭出于壇而祭之。
定具稱曰府社之神,稷之神,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
緻祭。
祭品各,帛。
酒三爵□,羹一钏黍。
二簠稻梁;二簋棗、栗、鹽、□魚。
四笾,韭俎、菁俎,□醢、鹿醢。
四豆,羊一俎,豕一俎。
樂用鼓幾,祭亦預戒。
群有司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先期省牲□于祭所,及期,陳設各标服行事。
嘉、秀二縣不為壇,從□于府。
壇宇側宰牲房三間、神庫房三間、神廚房三間,齋宿房九間。
今俱傾廢。
風雷雲雨山川壇,壇在澄海門。
外三裡南向,高二尺五十方,闊二丈五尺,四圍共十丈,四出陛。
南五級,北、東、西皆三級。
無石主。
定神之号,曰風雲雷雨之神,位居中;嘉興府境内山川之神居左,嘉興府城隍之神居右。
祭器、祭品、祭宇、省牲、齋戒等俱同。
社稷。
嘉、秀二縣祭亦附焉。
二壇俱洪武十五年知府李颙建。
厲壇壇在望吳門外,即菩提院。
舊址高二尺五寸,方闊丈五寸,南出陛三。
級,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
先期三日,知府齋沭更衣,詣城隍廟發告文至□,奉其主于壇中,南向,主厲祭,牲羊一、豕一。
壇下分左右,設無祀鬼神位,以羊二、豕二鮮置于器,飯三石米羹稱之。
祭畢,奉城隍主還廟中。
壇宇側大門三間,宰牲房三間,神廚房三間,神庫房五間。
嘉、秀二縣祭亦附焉。
弘治三年,知府柳琰重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半裡,舊在州樓上之東偏。
晉天禍年,升縣為秀州時立。
宋端平三年,守劉炳病其湫隘,移建府西招提寺側。
元末毀于兵。
明洪武初,诏封府城隍為監察司民威靈公,秩正二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民顯佑伯,秩四品。
明年,诏更定神号,止稱某府某縣城隍之神。
是年,知府謝節,即天慶觀址立廟。
嘉靖中,守趙□增葺兩廊,各飾祠于左右,以居嘉、秀城隍之神,徙谕祭碑亭于中道左右。
萬曆末,大殿災,署府同知劉可訓重建。
順治年,複建二邑城隍行宮于殿之東西。
順濟龍王廟,雲即白龍潭之神。
廟在景德寺前,舊本寺之伽監祠,祠在三塔灣。
宋嘉定九年旱,邑人禱龍得雨,敕封靈澤侯,祠曰順濟。
淳化初,今李時習舉太平廣記攪二龍法,行之兩立,至刻石記其事。
明洪武間封順濟龍王。
宣德中,守齊政構祠繪像,府縣□旱,必緻禱焉。
關王廟、府治西一裡市心。
陸宣公祠、縣治西南。
舊有祠十所,其一在府學西南,宋知州李正巳建廢,重建于此。
明景泰二年,嘉興守舒敬奏令有司春秋緻祭,呂祖謙、金幼孜、薛瑄皆有記。
楊公祠、縣治西南,即招提寺址。
祠明太守楊繼宗。
徐太仆祠、縣治東南。
明崇祯十四年,徐世淳守随州,流賊張獻忠破城狥難,贈太仆少卿,賜特祠。
世淳子彬置祭田一百畝。
皇清康熙三年,督學道胡批府照例春秋緻祭。
太傅金之俊有記。
康熙十一年,巡撫範承谟手書祠額曰并烈常山。
巳上有祀典。
曹使君祠、縣治西南。
奉吳越曹信及其子圭,今廢。
遺澤祠、景德寺左。
祀明太守徐盈、何社、劉悫,今廢。
五顯祠、廣平橋西北隅。
相傳為宋南渡時護駕神,後圯。
楊将軍廟、縣治東一裡。
名字世次莫考。
嘗入井斬妖,蜃出化為神。
廟額精烈,移置清真道院。
徐偃王廟、縣西北二十裡。
徐偃王逃之會稽,其宗族有散在邑者。
後世思王功德,立廟以祀焉。
按:衢州龍丘亦有徐偃王廟,韓文公撰碑記甚詳。
越相國範公祠、在金明寺後。
按:範蠡嘗流寓嘉典寺前,有石刻陶朱公裡四字。
祠在千佛閣下,南臨湖水,湖中産五色螺。
裴丞相祠、真如寺。
唐大中年,裴休舍宅為寺,因立焉。
今祠廢,塑像于殿左,為本寺伽藍。
施府君廟,一在縣西南六裡,一在縣北一十五裡。
府君,宋人,名伯成,九歲為神,建立廟宇百有餘年,至景定甲子歲旱,裡人聞人剛中等禱雨立應,請于朝,賜今額。
墓在縣北廟中。
明敕封護國鎮海侯。
又有廟在杉青閘口。
娘娘廟,俗名水德庵,乃一郡羅星也。
資善興福明王廟精嚴寺西北隅。
寺本晉尚書徐熙宅,因舍為寺,遂祀之,今廢。
東坡祠、三過堂後。
明萬曆八年,守龔勉建,有記。
張烈侯祠,縣北三十裡。
趙龍圖祠,在真如寺。
宋趙叔近以龍圖待制知秀州,秀王淵以私憾誣殺之,殡寺中,後為立祠,今廢。
□宿土地廟,縣西一十七裡本覺寺東南。
土人欲立廟,木。
植既具,一夕自移至此,因立廟祀焉。
至今水旱禱祀如響。
報恩祠縣北三十餘裡。
元至元丙子,宋朱張穹壽恸父,恂。
為宋進義校尉,殉厓山之難,舍所居為禅院,肖像祀之,額曰報恩。
元至正初,語溪釋本誠有記,奎章閣,學士院。
參書,柯九思篆額。
十谷神祠一在縣西二十五裡,一在縣南三十裡,一在縣北十五裡,在濮院鎮。
宋建,明成化十八年修,弘治癸亥修,康熙甲子重修。
項襄毅公祠在象東鄉賜墓之東。
嘉靖丁亥孫頃镛建。
徐菩薩廟,在治東北五裡,敕封河神。
五龍廟,五龍橋北,舊為禱。
雨之所,中有塔幢甚古。
螺潭廟。
治,南五裡。
佟公祠治東碧漪坊鄭家帶。
順治三年,兵巡副使佟公國器秉憲嘉湖,士民愛戴,立祠以祀,至今猶比甘棠雲。
倉廒 邑設倉廒,征兌國儲所系,輸挽不綦重乎?迨官兌興而悉索除,自運行而踐更息矣。
惟常平社倉僅同告饩遺人委積之制,不有望于實心民隐者欤?志倉廒。
便民倉在縣東北望吳門内。
明宣德十七年,巡撫成均蓋造,計廒屋九十五間。
弘治十三年,知縣譚溥重修,計間一百有三楹。
清額設廒房共二百三十五間。
康熙十年掣銷二十九間安實在貯漕米二百零□間,其二十九間修貯白糧。
預供備倉,在縣東北二百米天甯寺東偏。
萬曆戊戌,知縣鄭振先建,計倉廒一十間。
化園倉,在縣西南三百步,計倉廒一十五間。
崇真倉,在縣西北二十七裡,計倉六間。
新設四鎮常平倉,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李培奉檄置買民地,陡門鎮二畝七分二厘,濮院鎮二畝八分五厘,王江鎮一畝七分三厘,新城鎮一畝四分。
每鎮建倉一所,積谷備赈。
其法專主平粜□,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