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令節詳解
關燈
小
中
大
○元日
○正月初一日也。
《書經?舜典》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蔡傳曰:“月正,正月也。
元日,朔日也。
”夏正建寅,商正建醜,周正建子,秦漢則以建亥之月為正。
至武帝始改建寅,正本去聲,秦始王名政,故諱之,遂改讀平聲。
《舜典》又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蔡傳曰:“上日,朔日也。
言一歲日之上也。
”正月為端月,于朔日慶賀,履端之禮。
是日飲屠蘇酒,不染疫疠。
飲自少者起,以少者方得歲,故先之;老者已失時,故後飲也。
其一日又為元旦、正旦、正朝、元正。
在五臘名曰天臘。
○新春日 ○乃二十四氣之始,立春前一日為十二月之終,出土牛以示農之早晚。
十二月建醜,醜為牛,立春則寒極而将回,故出物為像,且鞭以送之,以示升陽之義也。
○人日 ○正月初七日也。
東方朔《占書》曰: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主所生之物育,陰則災。
古人正旦畫雞于門,謹始也;七日镂人于戶,重人也。
○上元 ○正月十五日也。
漢家祠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觀燈,是其遺事。
又為元霄、元夜、燈宵、燈夜。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故十五日為元宵。
○中和節 ○二月初一日也。
中者,揆三陽之中;和者,酌仁義之和。
○春社 ○社無定日,常在二月内,立春後第五戊日是也。
如戊日立春,則不筭,春祭社以祈谷之生。
詩曰:“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 ○春分 ○解見春分二月中。
《大明會典》開載,春分,皇帝由東安門出,詣東郊朝日壇祭大明。
其祝文曰:“維萬曆×年歲次×月×朔×日,嗣天子禦名謹昭告于大明之神。
惟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
茲當仲春,式遵古典,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于神。
伏惟鑒歆,錫福黎庶,尚享。
”上親填祝版于文華殿,紅楮版,朱書,以象日之色也。
○花朝 ○二月十五日,春序正中,百花競放,用為遊賞之時,所謂花朝也。
○寒食 ○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
去年冬至後第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又謂之百五節。
秦人呼寒食為熟食節,言其不動煙火,預辦熟食過節也。
齊人呼為冷節,又為禁煙節。
○清明 ○二十四氣之一節曰清明。
清明鑽燧改火,取榆柳之火以順陽時火氣,又名改火之辰。
寒食節三日即清明,朝廷谒陵,民間上墓,以緻思慕之誠。
○上巳 ○三月初巳日也。
是日褉飲東流,洗祓宿垢,謂之祓禊。
魏以後,但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日。
○佛誕 ○四月初八日,世傳為釋迦佛生日。
是日諸寺以五色香水浴佛作會。
○端午 ○五月五日也。
午日以蘭湯沐浴,又謂之沐蘭節。
午日用菰葉褁粘米以象陰陽相包褁,今粽子是也。
又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缯,今百索是也。
午日佩赤靈符心前,以辟兵,今钗頭符是也。
午日楚人采艾挂于門上,以禳毒氣,今挂蒲艾是也。
楚人以筒貯米投水,吊祭屈原于汨羅江,今龍舟競渡是也。
又名端陽、重午、菖節、蒲節、天中節。
在五臘名曰地臘。
○黃梅 ○四明相傳每年夏間有三梅。
凡物于此際蒸潤生醭,醭,塵也,易為浥腐敗壞。
所謂三梅者,芒種後逢壬日謂之頭梅,若本日是壬則不筭,若第二日是梅,則為梅高二尺,第三日是梅,則為梅高三尺,第九日是梅,則為梅高九尺,餘仿此。
逢第二壬日謂之二梅,逢第三壬日謂之三梅。
凡三十日,至夏至後逢庚日,是為出梅。
臞仙《神樞》雲:芒種後逢丙日為之黴天,至小暑得未乃出。
黴音黴通作梅。
柳子厚《梅雨》詩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素衣今盡化,非為洛陽塵。
”杜工部在蜀《梅雨》詩雲:“南京犀浦雨,四月熟黃梅。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雲霧重難開。
竟日蛟龍喜,盤渦逼岸回。
”蓋子厚在永州曰“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今江浙以五
《書經?舜典》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蔡傳曰:“月正,正月也。
元日,朔日也。
”夏正建寅,商正建醜,周正建子,秦漢則以建亥之月為正。
至武帝始改建寅,正本去聲,秦始王名政,故諱之,遂改讀平聲。
《舜典》又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蔡傳曰:“上日,朔日也。
言一歲日之上也。
”正月為端月,于朔日慶賀,履端之禮。
是日飲屠蘇酒,不染疫疠。
飲自少者起,以少者方得歲,故先之;老者已失時,故後飲也。
其一日又為元旦、正旦、正朝、元正。
在五臘名曰天臘。
○新春日 ○乃二十四氣之始,立春前一日為十二月之終,出土牛以示農之早晚。
十二月建醜,醜為牛,立春則寒極而将回,故出物為像,且鞭以送之,以示升陽之義也。
○人日 ○正月初七日也。
東方朔《占書》曰: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主所生之物育,陰則災。
古人正旦畫雞于門,謹始也;七日镂人于戶,重人也。
○上元 ○正月十五日也。
漢家祠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觀燈,是其遺事。
又為元霄、元夜、燈宵、燈夜。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故十五日為元宵。
○中和節 ○二月初一日也。
中者,揆三陽之中;和者,酌仁義之和。
○春社 ○社無定日,常在二月内,立春後第五戊日是也。
如戊日立春,則不筭,春祭社以祈谷之生。
詩曰:“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 ○春分 ○解見春分二月中。
《大明會典》開載,春分,皇帝由東安門出,詣東郊朝日壇祭大明。
其祝文曰:“維萬曆×年歲次×月×朔×日,嗣天子禦名謹昭告于大明之神。
惟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
茲當仲春,式遵古典,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于神。
伏惟鑒歆,錫福黎庶,尚享。
”上親填祝版于文華殿,紅楮版,朱書,以象日之色也。
○花朝 ○二月十五日,春序正中,百花競放,用為遊賞之時,所謂花朝也。
○寒食 ○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
去年冬至後第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又謂之百五節。
秦人呼寒食為熟食節,言其不動煙火,預辦熟食過節也。
齊人呼為冷節,又為禁煙節。
○清明 ○二十四氣之一節曰清明。
清明鑽燧改火,取榆柳之火以順陽時火氣,又名改火之辰。
寒食節三日即清明,朝廷谒陵,民間上墓,以緻思慕之誠。
○上巳 ○三月初巳日也。
是日褉飲東流,洗祓宿垢,謂之祓禊。
魏以後,但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日。
○佛誕 ○四月初八日,世傳為釋迦佛生日。
是日諸寺以五色香水浴佛作會。
○端午 ○五月五日也。
午日以蘭湯沐浴,又謂之沐蘭節。
午日用菰葉褁粘米以象陰陽相包褁,今粽子是也。
又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缯,今百索是也。
午日佩赤靈符心前,以辟兵,今钗頭符是也。
午日楚人采艾挂于門上,以禳毒氣,今挂蒲艾是也。
楚人以筒貯米投水,吊祭屈原于汨羅江,今龍舟競渡是也。
又名端陽、重午、菖節、蒲節、天中節。
在五臘名曰地臘。
○黃梅 ○四明相傳每年夏間有三梅。
凡物于此際蒸潤生醭,醭,塵也,易為浥腐敗壞。
所謂三梅者,芒種後逢壬日謂之頭梅,若本日是壬則不筭,若第二日是梅,則為梅高二尺,第三日是梅,則為梅高三尺,第九日是梅,則為梅高九尺,餘仿此。
逢第二壬日謂之二梅,逢第三壬日謂之三梅。
凡三十日,至夏至後逢庚日,是為出梅。
臞仙《神樞》雲:芒種後逢丙日為之黴天,至小暑得未乃出。
黴音黴通作梅。
柳子厚《梅雨》詩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素衣今盡化,非為洛陽塵。
”杜工部在蜀《梅雨》詩雲:“南京犀浦雨,四月熟黃梅。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雲霧重難開。
竟日蛟龍喜,盤渦逼岸回。
”蓋子厚在永州曰“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今江浙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