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關燈
蓋氣之行有序,而莫不有理存焉。

    蓋理不外乎氣,氣不外乎理。

    自古至今,其命名序次雖少有異,然求其理則一而已。

    其為氣也,有節氣,有中氣。

    節者,止也。

    每節依時而至,順時而止,是為節也。

    中者,至此時得其中,是為中也。

    如醜之終、寅之始,則為節;寅之半,則為中;寅之終、卯之始,則為節;卯之中,則為中之類。

    歲有四時,時各三月,月有節氣、有中氣。

    既終而始為節,自始至終之半為中。

    此節中氣候之說也。

    每五日為一候,積六候而成月,故一歲有七十二候。

    每三候為一氣,積六氣而成時,故一歲有二十四氣。

     ○立春正月節【其卦為泰,三陽之月也】 立,建也。

    春,蠢也。

    萬物蠢化,乃運動也。

    春為陽中,萬物始生,故曰立春,乃正月之節也。

     ○雨水正月中 自上而下曰雨。

    北風凍而為雪,東風解而為冰。

    立春之初三陽初交,而陽氣未透,至此時中氣已至,陰陽之氣方和,非複冱寒凝凍之愆,雨澤而水,是謂雨水,乃正月之中氣也。

     ○驚蟄二月節【其卦為大壯,四陽之月也】 驚,震也,謂雷震也,又動也,起也。

    蟄,藏也,伏也。

    字以執以(上下蟲),如執持其(上下蟲)使不得動。

    蓋蟄藏之(上下蟲)感四陽之氣,皆震動而出。

    又二月雷乃發聲,蟄(上下蟲)震動,亦驚蟄之義也。

    仲春上丁日祭先師孔子,上戊日祭先農五稷,上巳日祭山川。

     ○春分二月中 分别也。

    仲春四陽二陰,晝夜之氣中停,陰陽交分,故謂之春分,二月之中氣也。

    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于東郊朝日壇。

    甲、丙、戊、庚、壬年,皇帝親祭,餘年遣文職大臣代行。

     ○清明三月節【其卦為夬,五陽之月也】 季春之月,日暖風和,景物明媚,故謂之清明。

    又曰四時有八風,惟東南巽風曰清明風。

    季春之時,适當方位,萬物皆齊乎巽,巽曰潔齊,故以清明為名,取其明潔之義。

    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自寒食第三日即清明,乃三月上節也。

     ○谷雨三月中 谷,五谷,又百谷之總名。

    季春之月,時雨始降,滋生百谷,故謂之谷雨,乃三月中氣。

    蓋自雨水後土膏脈動,可以播種,雨其谷幹水也。

     ○立夏四月節【其卦為幹,純陽之月也】 立,建也。

    夏,設也,大也。

    孟夏乃四陽之月,陰德用事,和氣皆暢,萬物長養,假大,乃四月之節也。

     ○小滿四月中 小,微也。

    滿,盈也。

    孟夏之月,萬物生長,小得盈滿,故謂之小滿,乃四月之中氣也。

     ○芒種五月節【其卦為姤,一陰之月也】 芒,草端也。

    種,稼種也。

    言有芒之谷此時皆可稼種,故謂之芒種,乃五月之節氣也。

     ○夏至五月中 陽生于子而日漸長,至午則極,故謂之夏至,乃五月之中氣。

    春秋之半既曰分,而夏冬之半曰至者,至有二義。

    子至巳六陽,午至亥六陰,至者介乎巳午亥子之間也。

    冬至亥陰極,故曰至;子陽于此生,亦曰至。

    夏至巳陽極,故曰至;午陰于此生,亦曰至。

    此夏至之所以名也。

    夏至之日,皇帝親詣北郊祭皇地祇于方澤,配以太祖。

    上躬三獻,從祀五嶽五鎮、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德諸山、四海四渎,俱侍臣分獻。

    按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長而君道衰,故不賀。

     ○小暑六月節【其卦為遯,二陰之月也】 小,微也。

    是月極熱,月初猶小,故謂之小暑。

    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

    蓋初伏夏氣雖炎蒸而暑熱尚微,故曰小暑,乃六月之節也。

     ○大暑六月中 大,極也,盛也。

    暑,熱也。

    季夏濕熱之氣極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立秋七月節【其卦為否,三陰之月也】 秋,揫也。

    萬物揫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