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藝文二
明
太祖高皇帝征壺關杜敩??
昔之馭宇内者,無幸位,無遺賢,緻時和而道泰,蓋由善備耳聰目明之道。
所以士人者樂從其遊,輔之以德。
間有非哲者,處于民上,則幸位遺賢亦備矣。
今朕才疏,迷,聖道良宗,是緻賢隐善匿,民未康,世未泰。
今爾博學君子,齒有年矣。
符到,若精力有餘,則策杖來朝,果可作為,加以顯爵,與朕同遊。
故茲??谕。
拙庵集序 葉盛 拙庵集者,太學生壺關杜矩之所編也。
矩大父敩,在高皇時,以耆年碩德,布衣被召,授四輔官,兼太子賓客,司夏季上旬,累膺诏谕赓歌之寵。
名臣宋祭酒讷,寔敩所薦引,故具錄聖制為一卷,尊居其前。
平生著述多散逸,其僅存者,為詩六卷,為文一卷。
敩事行當在國史,今存于家,有狀可稽。
拙旅庵自命,與凡出外交□有題詠贈遺之作,并為附錄一卷,殿其後焉。
矩恒持以自随,茲以公事來南中,屬為之序。
惟昔聖人在天子之位,莫不以和陰陽,順四時為本。
先王之制,今不複存。
然月令之書,雖在暴秦,莫之或廢。
漢高有趙堯等四人,各職一時,舉所施行政事,恩澤封賞,理獄谕囚,各有其時,從而至于服食之微,亦必順四時,亦必法天地。
所謂上自天子,下用庶民,以之而治國家,則身無害菑,年壽永久,所繋豈淺鮮哉! 下迨唐人,詠歌遊衍之際,猶能以乘陽氣、行時令言之。
自時厥後,斯道漸衰,君臣上下,疲精役神,不出乎瑣瑣事為之末,而治道之不足觀,又何怪也。
我太祖高皇帝以大有為之資,有大有為之事,有如敩等,待遇遭際,振古莫逾。
觀夫上之所以谕敩,敩之所以納忠薦士,有如此者,則一時君臣之間,腹心之密,魚水之歡,所以緻太平之盛,能不于斯而想見乎?聖子神隊,贻謀燕翼,垂百年而永監弗怨愆宜哉!士盛于是編,幸名德之有後,重有以感激乎高皇之盛生休也。
于是踖然有言而謹書之。
送李庭芳還□□序 陶凱 山西實□□冀之域,□地山高水深,風氣盤礴,具人剛勁而質□共。
土俗勤于耕稼,人多自食共力,故其謀生儉啬。
其操幹戈、習戰鬥者,皆知通于義;其業儒明經訓者,必通明而裡果斷,故上之人樂得其人而用之,仁于其郡若縣者亦化,皆樂得其民而治之。
我國家受天明命,削平群雄,薄海内外,罔不臣服。
乃旁求俊又,以佐衆職,而于晉、冀之士尤拳拳焉。
以其人出于風土之性,夐異他所,得一士,辄訪永,其餘無問巳仕未仁者,惟其才是用,士皆洗心滌慮,思效用。
于是。
上黨李庭芳氏,世儒家,仕元嘗長兵曹。
國家考禮定樂,召至阙下,竣事還山中,複剛召,與同列至者凡若幹人,皆授以職事,獨庭芳以老疾辭,上許之,且賜之衣,使歸而終老焉。
嗟夫,中國衣冠禮儀之俗,自晉南渡,五胡亂華,至隋、唐而複。
五代時夷狄為中國患,至宋而複。
宋南流後,由金及元,入居華夏,幾三百年,古帝王之流風遺澤,蕩然無複存者。
父我皇上統禦六合,幸有士大夫之族,若元氣流行于天地間,使斯民相率而從化,有易易然少省。
以庭芳此□為老成之□,□任□于朝,孰右施教于鄉,則兵後進之士,有不聞其風而興起者乎?庭芳家居四詠,有可巳堂、知非齋、始終交杖及萬松亭。
朝野多士為文辭述其所志。
庭芳知可巳而巳之亦巳久牟,知今是而昔□者,亦巳信矣。
遂與斯杖為始終交,而居萬松之中,歲寒不易其操,使人慕用而法式之,則晉、冀之民沾被國家承平之人,有不複為唐虞之世、鄒魯之風者乎?此予之所深望于庭芳也。
庭芳還,其同鄉王中立氏與予同官儀曹,征予贈言,于是乎書。
潞州廟學記 孔克表 惟潞州古上黨域,盤據子太行,抗勢高爽,為天下樞,自昔号重地。
其俗尚樸儉廿,其民力本喜文學。
州治南四裡為孔子,廟,左為學。
元以始建國,州倅崔袒肇經營之。
至十二年乙亥,知州事陳伯神繕葺而增廣之。
至正之季,進丁用兵,弗遑文教之事,廟與學俱圯不治。
皇明受命,萬方底甯,乃設教條,置師弟子員,用修學校之政。
郡邑奉宣德意,罔敢弗欽。
洪武七年砟五月,同知潞州事張侯寔來,祗谒廟下,惕然言曰:王化之行,繄學校是其,而宗祀孔子者,寔教之所自出也。
故制下窄,且多撓敗,甚弗稱崇重之意,盍亟圖之。
衆皆曰然。
第瘡痍甫平,公私????,幸少假焉。
既二年,會蠲租令下,民用以裕。
侯詢諸判官馬侯、吏目王均暨鄉之耆艾,佥以為可。
于是伐巨材,琢□石,裒集衆工,盡撤其舊而更搆之。
中為殿八間,像厥正配,以及十哲,左右庑各十十四間,繪從祀群弟子及曆代先儒于壁。
兩庑之端立屋六間,辟中東西門,而樹戟于其外。
門之南,對峙齋宿之盧,合十二間。
又南作高門三,以應榀星。
廟之東别築倫堂,以為講肄之地。
直齋翼如,學徒是處;橹樓屹如,書冊是庋。
都為間複四十又四。
至于廪食之室,烹饪之所,教官講師之居止,前後布列,靡不完固。
缭以周垣,徑以修術,甃以瓴甋,塗以堙丹,侐然靓深,廓然宏敞。
經始于四月辛醜,訖功于九月丙寅。
落成之日,侯率寮采儒師行釋奠禮,既而合宴于堂。
鄉才寓公、屬縣之吏、縫掖之士,鹹大和會。
咄??。
而相謂曰:洋洋乎盛也。
古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侯其知先務乎!非有述焉,将何以考引侯德,而掖民于道也?乃相與谒辭,刻諸石克表。
惟禮□學,春官釋奠于其行師,秋冬亦如之。
嘗是時,學者非其師弗學也,非其學弗祭也。
學校既廢,天下莫适所宗,孔子集群聖之大成,仁義禮樂之教,垂于萬世之遠,通祀于學,于禮宜矣。
朝廷厘定祀典,凡廟食之神,淫名僭号,一是刊削,惟孔子谥爵仍其故,所以崇聖道,正人心而植聖教也。
邦之人士,入學鼓箧,當淬勵刮劘,以充廣其德業。
退而家居,為良士君子焉,出而世用,為名公卿大夫焉。
誠如是,不惟無負于國家,而侯之志亦庶乎其遂矣。
不然,群狎朋嬉,廪粟是縻,懵不知明體适用之要,又豈侯之所望哉?侯名三同,字大亨,世居阜城,家于吳。
初舉進士,擢白水縣令,治最諸邑,佐州再期,其行事槩可稱述,獨此關于治體尤大雲。
重修神農廟記 王基 國家追崇祀典,示報功也。
祀其地,俾無淫也。
洪武三年庚戌六月,诏新天下名山大川暨群神之号。
辛亥,命所司,凡聖帝賢王,春秋祭祀,載于典,祭以時。
仰惟炎帝神農氏之廟,在潞當祀。
考諸郡志,廟去城東北十三裡,有山曰百谷,其往度之,其峰曫環抱之,蘊,嵓智谽□之奇,他山所未見。
絕預之半,廓以石澗,俯瞰城郭。
世傳帝嘗百谷乾茲,故囚以名。
當其勝,殿宇□赫,為佛氏居。
傍有廟狹隘,指為帝寝基,間而咈之,遂谕守者,以歲久湮沒,百谷緻訛,祀典弗修故爾。
乃命撤佛氏,立帝像,殿堂門庑,悉仍舊制,顧不偉欤!于戲,鴻荒之世,蒸民未粒,炎帝生其間,肇耕稼之利,味黍稷之分,民天一開,厚生永賴。
記曰:有功于民則祀之,宜世享之無??也。
洪惟聖朝以禮樂圖治,知神明之不可緩,故祀典修焉。
既修牟,而又必于其過化存神之所,使人益知敦本而不謟。
彼徼福者無以進,此聖明立心于法制之表,将潛化神功于治平也。
因系之以銘。
銘曰:太極既判,清濁肇分,載生庶物,紛紛纭纭。
教養有法,乃聖乃神。
維大庭氏,紀德由燧。
時天之時,利地之利。
揉斲耒耜,草谷是髅。
制度易簡,風俗純粹。
上黨之東,有山其崇。
枕彼壺關,神秀所鐘。
岩形屋岩,帝此著功。
誰作寝室,據勝奕奕。
百谷久訛,舍帝容釋。
天朝盛典,式孕厥德。
祀神孔明,用昭遺迹。
後千萬年,永永無□。
潞州嘉禾記 李□ 達化四年秋八月,潞郡太守計侯為政之年,品彙鹹殖,百谷用豋,禾生子郊,一本二三穗、四五穗者不可勝紀,一本六七穗者得若幹莖。
父老見而駭,持以獻太守曰:此嘉禾也。
唐中書上表稱頌,一本合穗
所以士人者樂從其遊,輔之以德。
間有非哲者,處于民上,則幸位遺賢亦備矣。
今朕才疏,迷,聖道良宗,是緻賢隐善匿,民未康,世未泰。
今爾博學君子,齒有年矣。
符到,若精力有餘,則策杖來朝,果可作為,加以顯爵,與朕同遊。
故茲??谕。
拙庵集序 葉盛 拙庵集者,太學生壺關杜矩之所編也。
矩大父敩,在高皇時,以耆年碩德,布衣被召,授四輔官,兼太子賓客,司夏季上旬,累膺诏谕赓歌之寵。
名臣宋祭酒讷,寔敩所薦引,故具錄聖制為一卷,尊居其前。
平生著述多散逸,其僅存者,為詩六卷,為文一卷。
敩事行當在國史,今存于家,有狀可稽。
拙旅庵自命,與凡出外交□有題詠贈遺之作,并為附錄一卷,殿其後焉。
矩恒持以自随,茲以公事來南中,屬為之序。
惟昔聖人在天子之位,莫不以和陰陽,順四時為本。
先王之制,今不複存。
然月令之書,雖在暴秦,莫之或廢。
漢高有趙堯等四人,各職一時,舉所施行政事,恩澤封賞,理獄谕囚,各有其時,從而至于服食之微,亦必順四時,亦必法天地。
所謂上自天子,下用庶民,以之而治國家,則身無害菑,年壽永久,所繋豈淺鮮哉! 下迨唐人,詠歌遊衍之際,猶能以乘陽氣、行時令言之。
自時厥後,斯道漸衰,君臣上下,疲精役神,不出乎瑣瑣事為之末,而治道之不足觀,又何怪也。
我太祖高皇帝以大有為之資,有大有為之事,有如敩等,待遇遭際,振古莫逾。
觀夫上之所以谕敩,敩之所以納忠薦士,有如此者,則一時君臣之間,腹心之密,魚水之歡,所以緻太平之盛,能不于斯而想見乎?聖子神隊,贻謀燕翼,垂百年而永監弗怨愆宜哉!士盛于是編,幸名德之有後,重有以感激乎高皇之盛生休也。
于是踖然有言而謹書之。
送李庭芳還□□序 陶凱 山西實□□冀之域,□地山高水深,風氣盤礴,具人剛勁而質□共。
土俗勤于耕稼,人多自食共力,故其謀生儉啬。
其操幹戈、習戰鬥者,皆知通于義;其業儒明經訓者,必通明而裡果斷,故上之人樂得其人而用之,仁于其郡若縣者亦化,皆樂得其民而治之。
我國家受天明命,削平群雄,薄海内外,罔不臣服。
乃旁求俊又,以佐衆職,而于晉、冀之士尤拳拳焉。
以其人出于風土之性,夐異他所,得一士,辄訪永,其餘無問巳仕未仁者,惟其才是用,士皆洗心滌慮,思效用。
于是。
上黨李庭芳氏,世儒家,仕元嘗長兵曹。
國家考禮定樂,召至阙下,竣事還山中,複剛召,與同列至者凡若幹人,皆授以職事,獨庭芳以老疾辭,上許之,且賜之衣,使歸而終老焉。
嗟夫,中國衣冠禮儀之俗,自晉南渡,五胡亂華,至隋、唐而複。
五代時夷狄為中國患,至宋而複。
宋南流後,由金及元,入居華夏,幾三百年,古帝王之流風遺澤,蕩然無複存者。
父我皇上統禦六合,幸有士大夫之族,若元氣流行于天地間,使斯民相率而從化,有易易然少省。
以庭芳此□為老成之□,□任□于朝,孰右施教于鄉,則兵後進之士,有不聞其風而興起者乎?庭芳家居四詠,有可巳堂、知非齋、始終交杖及萬松亭。
朝野多士為文辭述其所志。
庭芳知可巳而巳之亦巳久牟,知今是而昔□者,亦巳信矣。
遂與斯杖為始終交,而居萬松之中,歲寒不易其操,使人慕用而法式之,則晉、冀之民沾被國家承平之人,有不複為唐虞之世、鄒魯之風者乎?此予之所深望于庭芳也。
庭芳還,其同鄉王中立氏與予同官儀曹,征予贈言,于是乎書。
潞州廟學記 孔克表 惟潞州古上黨域,盤據子太行,抗勢高爽,為天下樞,自昔号重地。
其俗尚樸儉廿,其民力本喜文學。
州治南四裡為孔子,廟,左為學。
元以始建國,州倅崔袒肇經營之。
至十二年乙亥,知州事陳伯神繕葺而增廣之。
至正之季,進丁用兵,弗遑文教之事,廟與學俱圯不治。
皇明受命,萬方底甯,乃設教條,置師弟子員,用修學校之政。
郡邑奉宣德意,罔敢弗欽。
洪武七年砟五月,同知潞州事張侯寔來,祗谒廟下,惕然言曰:王化之行,繄學校是其,而宗祀孔子者,寔教之所自出也。
故制下窄,且多撓敗,甚弗稱崇重之意,盍亟圖之。
衆皆曰然。
第瘡痍甫平,公私????,幸少假焉。
既二年,會蠲租令下,民用以裕。
侯詢諸判官馬侯、吏目王均暨鄉之耆艾,佥以為可。
于是伐巨材,琢□石,裒集衆工,盡撤其舊而更搆之。
中為殿八間,像厥正配,以及十哲,左右庑各十十四間,繪從祀群弟子及曆代先儒于壁。
兩庑之端立屋六間,辟中東西門,而樹戟于其外。
門之南,對峙齋宿之盧,合十二間。
又南作高門三,以應榀星。
廟之東别築倫堂,以為講肄之地。
直齋翼如,學徒是處;橹樓屹如,書冊是庋。
都為間複四十又四。
至于廪食之室,烹饪之所,教官講師之居止,前後布列,靡不完固。
缭以周垣,徑以修術,甃以瓴甋,塗以堙丹,侐然靓深,廓然宏敞。
經始于四月辛醜,訖功于九月丙寅。
落成之日,侯率寮采儒師行釋奠禮,既而合宴于堂。
鄉才寓公、屬縣之吏、縫掖之士,鹹大和會。
咄??。
而相謂曰:洋洋乎盛也。
古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侯其知先務乎!非有述焉,将何以考引侯德,而掖民于道也?乃相與谒辭,刻諸石克表。
惟禮□學,春官釋奠于其行師,秋冬亦如之。
嘗是時,學者非其師弗學也,非其學弗祭也。
學校既廢,天下莫适所宗,孔子集群聖之大成,仁義禮樂之教,垂于萬世之遠,通祀于學,于禮宜矣。
朝廷厘定祀典,凡廟食之神,淫名僭号,一是刊削,惟孔子谥爵仍其故,所以崇聖道,正人心而植聖教也。
邦之人士,入學鼓箧,當淬勵刮劘,以充廣其德業。
退而家居,為良士君子焉,出而世用,為名公卿大夫焉。
誠如是,不惟無負于國家,而侯之志亦庶乎其遂矣。
不然,群狎朋嬉,廪粟是縻,懵不知明體适用之要,又豈侯之所望哉?侯名三同,字大亨,世居阜城,家于吳。
初舉進士,擢白水縣令,治最諸邑,佐州再期,其行事槩可稱述,獨此關于治體尤大雲。
重修神農廟記 王基 國家追崇祀典,示報功也。
祀其地,俾無淫也。
洪武三年庚戌六月,诏新天下名山大川暨群神之号。
辛亥,命所司,凡聖帝賢王,春秋祭祀,載于典,祭以時。
仰惟炎帝神農氏之廟,在潞當祀。
考諸郡志,廟去城東北十三裡,有山曰百谷,其往度之,其峰曫環抱之,蘊,嵓智谽□之奇,他山所未見。
絕預之半,廓以石澗,俯瞰城郭。
世傳帝嘗百谷乾茲,故囚以名。
當其勝,殿宇□赫,為佛氏居。
傍有廟狹隘,指為帝寝基,間而咈之,遂谕守者,以歲久湮沒,百谷緻訛,祀典弗修故爾。
乃命撤佛氏,立帝像,殿堂門庑,悉仍舊制,顧不偉欤!于戲,鴻荒之世,蒸民未粒,炎帝生其間,肇耕稼之利,味黍稷之分,民天一開,厚生永賴。
記曰:有功于民則祀之,宜世享之無??也。
洪惟聖朝以禮樂圖治,知神明之不可緩,故祀典修焉。
既修牟,而又必于其過化存神之所,使人益知敦本而不謟。
彼徼福者無以進,此聖明立心于法制之表,将潛化神功于治平也。
因系之以銘。
銘曰:太極既判,清濁肇分,載生庶物,紛紛纭纭。
教養有法,乃聖乃神。
維大庭氏,紀德由燧。
時天之時,利地之利。
揉斲耒耜,草谷是髅。
制度易簡,風俗純粹。
上黨之東,有山其崇。
枕彼壺關,神秀所鐘。
岩形屋岩,帝此著功。
誰作寝室,據勝奕奕。
百谷久訛,舍帝容釋。
天朝盛典,式孕厥德。
祀神孔明,用昭遺迹。
後千萬年,永永無□。
潞州嘉禾記 李□ 達化四年秋八月,潞郡太守計侯為政之年,品彙鹹殖,百谷用豋,禾生子郊,一本二三穗、四五穗者不可勝紀,一本六七穗者得若幹莖。
父老見而駭,持以獻太守曰:此嘉禾也。
唐中書上表稱頌,一本合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