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六

關燈
藝文一 書 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摰,今王其如台!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

    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詩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瓒兮尾兮,流離之子。

    叔兮伯兮,褒如充耳。

    二詩雖列,衛風實黎。

    之臣子作也,憂思忠愛,微婉和平。

    今讀其詩,可想見其人,顧名姓不傳,惜哉!史。

     豫讓傳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巳者死,女為說巳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七首,欲以剌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内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雠。

    左右欲誅之。

    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雙漆身為癞,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

    行郵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若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巳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馬警驚。

    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于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雠,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巳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雠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至于智伯。

    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巳足矣。

     子其自為計,寡人不複釋子。

    使兵圍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俺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巳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這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緻報雠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遂伏劍自殺。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漢 壺關三老茂上漢武帝書 臣聞父者鋒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

    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

    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喪亡。

    故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于瞽?,孝巳被謗,伯奇放流。

    骨肉至親,父子相疑,何者?積毀之所生也。

    由是觀之,子無不孝,而父有不察。

    今皇太子為漢适嗣,承萬世之業,體祖宗之重親,則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布衣之人,闾閻之隸臣耳,升下顯而用之,銜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飾奸詐,群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隔塞而不通。

    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于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

     臣竊以為無邪心。

    詩曰:營營青蠅,止于樊。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讒言罔極,交亂四國。

    往者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莫不聞其罪。

    固宜陛下不省察,深過太子,發盛怒,舉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将,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為痛之。

    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号,比幹盡仁而遺其身。

    忠臣竭誠,不顧??铖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詩雲:取彼譛人,投畀豺虎。

    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

    臣不勝倦倦,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阙下。

     鮑宣上書論丁傅董賢等 為見孝成皇帝時,外親持權,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

    是以日蝕且十,彗星四起,危亡之征,陛下所親見也,今柰何反複劇于前乎?朝臣亡有大儒骨鲠、白首耆艾、魁壘之士,論議通古今,喟然動衆心,憂國如饑渴者,臣未見也。

    敦外親小童及幸臣董賢等,在公門省戶下,陛下欲與此共承天地,安海内,甚難。

    今世俗謂不智者為能,謂智者為不能。

    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衆皆惑。

    古刑人尚服,今賞人反惑。

    請寄為奸,辨群小進。

    國家空虛,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盜賊并起,吏為殘賊,歲增于前。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巳,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繇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迣,六亡也;賊盜劫掠,取民财物,七亡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敺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雠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緻邪?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恻隐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志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奸利而巳。

    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謂如臣宣等為愚。

    陛下擢臣岩穴,誠冀有益豪毛,豈徒欲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哉?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

    父毋為天牧養元元,視之當如一,合屍鸠之詩。

    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

    陛下不救,将安所歸命乎?柰何獨私養外親,與幸臣董賢,多賞賜以大萬數,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緻富,非天意也。

    及汝昌侯傅商亡功。

    而封。

    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

    陛下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說民服,豈不難哉! 方陽侯孫寵、宜陵侯息夫躬,辯足以移衆,強可用獨立,奸人之雄,惑世尤劇者也,宜以時罷退。

    及外親幼童未通經術者,皆宜令休就師傅。

    急征故大司馬傅喜,使領外親。

    故大司空何武、師丹、故丞相孔光、故左将軍彭宣,經皆更博士,位皆曆三公,智謀威信,可與建教化,圖安危。

    龔勝為司直,郡國皆慎選舉,三輔委輸官,不敢為奸,可大委任也。

    陛下前以小不忍退武等,海内失望,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衆,曾不能忍武等邪?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不得自專快意而巳也。

    上之皇天見譴,下之黎庶怨恨,次有谏争之臣。

    陛下苟欲自薄而厚惡臣,天下猶不聽也。

    臣雖愚戆,獨不知多受祿賜,美食大官,廣田宅,厚妻子,不與惡人結仇怨以安身邪?誠迫大雖義官,以谏争為職,不敢不竭愚。

    惟陛下少留神明,覽五經之文,原聖人之至意,深思天地之戒。

    臣宣呐鈍于辭,不勝倦倦,盡死節而巳。

     複上書論董賢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民,即位巳來,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相驚恐。

    今日蝕于三始,誠可畏懼。

    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毀敗器物,何況于日虧乎?陛下深内自責,避正殿,舉直言,求過失,罷退外親及旁仄素餐之人,征拜孔光為光祿大夫,發覺孫寵、息夫躬過惡,免官遣就國。

    衆庶歙然,莫不說喜。

    天人同心,人心說,則天意解矣。

     乃二月丙戌,白虹虷日,連陰不雨,此天有憂結未解,民有怨望未□者也。

    侍中、驸馬都尉董賢,本無葭莩之親,但以令色谀言自進,賞賜亡度,竭盡府藏,并合三第,尚以為小,複壞暴室。

    賢父子坐使天子使者将作治第,行夜吏卒皆得沿賜,上蒙有會,辄大官為供。

    海内貢獻,當養一君,今反盡之賢家,豈天意與民意耶?天不可久負,厚之如此,反所以害之也。

    誠欲哀賢,宜為謝過天地,解雠海内,免遣就國,收乘輿器物,還之縣官,如此,可以父子終其性命。

    不者,海内之所仇,未有得久安者也。

    孫寵、息夫躬不宜居國,可皆免,以視天下。

    複征何武、師丹、彭宣、傅喜,曠然,使民易視,以應天心,建立大政,以興太平之端。

    高門去省戶數十步,求見出入,二年,未省欲使海瀕仄陋,自通遠矣。

     願賜數刻之閑,極竭眊眊之思,退入三泉,死亡所恨。

     杜欽為馮奉世訟功疏 前莎車王殺漢使者,約諸國皆畔。

    左将軍奉世以衛侯便宜發兵誅莎車王,策定城郭,功施邊境。

    議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義亡遂事,漢家之法有矯制,故不得侯。

    今匈奴郅支單于殺漢使者,亡保,康居,都護延壽發城郭兵、屯田吏士四萬餘人,以誅斬之,封為列侯。

     臣愚以為比罪則郅支薄,量敵則莎車衆,用師則奉世寡。

    計勝則奉世為功于邊境安;慮敗則延壽為禍于國家深。

    其違命而擅生事,同延壽割地封,而奉世獨不錄。

     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

    疑生無常,惑生不知所從。

    亡常則節趨不立;不知所從,則百姓無所措手足。

    奉世圖難亡死,信命殊俗,威功白著,為世使表,獨抑厭而不揚,非聖主所以塞疑厲節之意也。

    願下有司議。

     馮衍遺上黨太守田邑書 蓋聞晉文出奔,而子犯宣其忠,趙武逢難,而程嬰明其賢,二子之義當矣。

    今三王皆叛,赤眉危國,天下蟻動,社稷颠隕,是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馳馬之秋也。

    伯玉擢選剖符,專宰大郡。

    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二關,西為國蔽,柰何舉之以資強敵,開天下之匈,假仇雠之刃,豈不哀哉! 衍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是以晏嬰臨盟,拟以曲戟,不易其辭;謝息守郕,脅以晉魯,不喪其邑。

    由是言之,内無鈎頸之禍,外無桃萊之利,而被畔人之聲,蒙降成之恥,竊為左右羞之。

    且邾庶其竊邑畔君,以要大利,曰賤而必書;莒牟夷以土地求食,而名不滅。

    是以大丈夫動則思禮,行則思義,未有背此而身名能全者也。

     為伯玉深計,莫若與鮑尚書同情戮力,顯忠貞之節,立超世之功。

    如以尊親系累之,故,能捐位投命,歸之尚書。

    大義既全,敵人纾怨,上不損剖符之責,下足救老幼之命,申眉高談,無愧天下。

    若乃貪上黨之權,惜全邦之實,衍恐伯玉必懷周、趙之憂,上黨複有前年之禍。

    昔晏平仲納延陵之誨,終免栾高之難;孫林父違穆子之戒,故陷終身之惡。

    以為伯玉聞此至言,必若刺心,自非嬰城而堅守,則策馬而不顧也。

    聖人轉禍而為福,智士因敗以成勝。

    願自強于時,無與時同。

     上黨太守田邑答馮衍書 仆雖驽怯,亦欲為人者也,豈苟貪生而畏死哉?曲在頸,不易其心,誠仆志也。

    間者老母諸弟見執于軍,而邑安然不顧者,豈非重其節乎?若使人居天地,壽如金石,要長生而避死地可也。

    今百齡之期,未有能至,老壯之間,相去幾何?誠使故朝尚在,忠義可立,雖老親受戮,妻兒橫分,邑之願也。

     間者上黨黠賊,大衆圍城,義兵兩輩,入據井陉,邑親潰敵圍,拒擊宗正,自試智勇,非不能當。

    誠知故朝為兵所害,新帝司徒,巳定三輔,隴西、北地,從風響應,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下存亡,誠雲命也。

    邑雖沒身,能如命何? 夫人道之本,有恩有義,義有所宜,恩有所施。

    君臣大義,母子至恩。

    今故主巳亡,義其誰為?老母拘執,恩所當留,而厲以貪權,誘以策馬,抑其利心,必其不顧,何其愚乎!邑年三十,曆位卿士,性少嗜欲,情厭事為,況今位尊身危,财多命殆,鄙人知之,何疑君子?君長、敬通,揭節垂組,自相署立,蓋仲由使門人為臣,孔子譏其欺天。

    君長據位兩州,加以一郡,而河東畔國,兵不入彘,上黨見圍,不窺大谷,宗正臨境,莫之能援,兵威屈辱,國權日損,三王皆畔,赤眉害主,未見兼行倍道之赴。

    昔墨翟累繭救宋,申包胥重胝存楚,衛女馳歸,唁兄之志。

    主亡一歲,莫知定所,虛冀妄言,苟肆鄙塞,未能事生,安能事死?未知為臣,焉知為主?豈厭為臣子,思為君父乎?欲搖泰山而蕩北海,事敗身危,要思邑言。

     晉 劉琨告赈表 臣以頑蔽,志望有限,因緣際會,遂忝過任。

    九月末得發,道險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擊衆,冒險而進,頓伏艱危,辛苦備嘗,即明達通日關。

    臣自涉州強,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于路。

    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厄,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

    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唯有壺關,可得告籴。

    而此二道九州之險,數人當路,則百夫不敢進,公私往反,沒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