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紀事一
事迹
事在上古,不可考矣。
煉石射日,舊志載之,存其迹可也,終不可據以為實錄。
神農嘗谷,雖傳聞乎,乃民事之始。
況秬黍定律,制作大原,經傳皆以上黨羊頭山為準。
舊志以為神農嘗而得之,而遺迹在境内者,又曆曆可考。
此理之可信者,故以神農為始,而曆代事胪列于後。
神農嘗百草,至羊頭山。
得秬黍,長治、襄垣皆有百谷山,羊頭山在長于。
商成湯封同姓為黎候,封為黎之搜。
纣都朝歌,黎為畿内地,故春田至此。
西伯戡黎。
竹書紀年及通鑒前編皆以西伯為武王。
大紀曰:黎不共王命,纣荒淫,不知讨西,非伯發戡之。
前編曰:黎乃纣濟惡之國。
武王觀政于商,則戡黎之師,或因以警纣耳,而終莫之悛,所以有孟津之師。
觀書。
祖伊之言,後說為是。
微子去殷,微,今潞城,亦畿内國也。
周武王封辛甲于長子。
春秋赤狄奪黎地,為潞子嬰兒國。
晉郤成子求成衆狄,衆狄疾晉,赤狄潞氏最強,服役衆狄,衆狄苦之,故樂役于晉。
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獲長狄焚如。
長狄僑如先為魯獲,弟三人,一獲于齊重,一獲于衛,一奔晉,寄于潞。
晉滅潞,獲之,長狄之種遂絕。
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留籲,今屯留也。
甲氏,潞之遺種,留籲,其殘邑也。
銅鞮有甲水,疑即甲氏也。
晉,複黎國。
未幾,取之。
黎自成湯時受封,雖戡于西伯,正其罪,未滅其國也。
至春秋而失國,其臣下當流離瑣尾之時,作式微、旄丘之詩,忠愛油然,必其曆世德澤入人深矣。
晉複之,誠義舉,未幾,取為已有,使商、周兩代之故國,一旦滅絕,尚可稱霸哉?其後三晉分裂,晉亦不保,可謂天道好還矣。
晉人執鄭伯于銅鞮,以其二于楚也。
晉人執衛行人石買于長子,執孫蒯于純留。
石買伐曹,固宜罪,以為行人,執之則為過舉。
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孟門,上黨隘。
晉作虒祈宮。
晉敗範、中行之師于潞,獲籍。
秦、高疆、荀寅叛,入朝歌,晉讨之。
籍秦、高疆皆荀寅黨。
齊弦施救荀寅,伐晉,取八邑,有壺。
口荀寅叛,齊,救之,至取邑。
陳氏黨其惡也。
三。
晉遷晉公于屯留。
初,韓、魏、趙食一城于周,四年,奪其地而分之,廢為家人,自端氏遷于屯留。
鄭取屯留、長子。
此竹書也。
韓初有鄭,故稱韓為鄭。
初,趙襄子出,從者曰長子,城厚、完,是趙邑也。
至是,韓取之,又得高都于東周,故上黨為韓别都。
戰國秦白起伐韓,拔野王,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
時般五十三年也。
詳在靳黈馮亭下。
趙封馮亭為華陽君。
馮亭使至,趙,王以問平陽君豹,豹以為不可,曰:秦服其勞,趙受其利,雖疆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顧能得之于強大乎?平原君請受之,故受地封馮亭。
秦王龁攻趙上黨,拔之。
趙廉頗軍長平。
秦行間趙,以趙括代廉頗。
秦陰使白起為上将,大破趙軍,坑降卒四十萬趙受上黨。
越二年,秦使王龁攻拔之,上黨民走趙。
趙使廉頗軍長平。
按:據之戰數不利,乃堅壁不出。
秦以千金行,反問白:秦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将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信之,遂将括。
蔺相如不可,括母亦以為不可,皆不聽。
秦王聞括将,陰以武安君為上将軍,軍中敢洩者斬。
括更約束,易置軍吏,出擊秦軍,武安君佯敗走,張二翼以劫之。
括乘勝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絕其後。
秦王聞之,自如河内,發民。
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凡四十六日,趙軍中人相食,急攻秦壘,括中流知死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惡其反複,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歸趙,前後斬首虜又四十五萬人。
鳴呼,殺降不祥,況四十萬耶!杜郵之死,起亦自起,其罪在長平矣。
秦定太原、上黨、降。
卒年,複趙上黨尚有未降也,秦悉拔。
上黨諸城,立太原郡。
又十二年,始悉拔之,立太原郡,以上黨屬之。
前後十七年,而上黨始定,綱目屢書之。
蓋上黨天下眷秦,得之,而兼并之勢成矣。
秦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居其一,置材官。
此郡之始也,材官,則武衛亦肇于此矣。
趙王武臣使張黡略上黨。
武臣用張耳、陳餘計,自立為王,複用二人計,收燕、趙以自廣,故使黡略上黨。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将軍擊趙,反死屯留。
軍吏皆斬死。
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鹑反,戮其屍。
二十九年,秦皇帝東遊,登之罘,刻石,遂之琅琊。
道上黨人。
漢韓信定魏地,置上黨郡,因請兵東下,破趙。
以任敖為上黨守。
高祖與項羽相拒,拜敖為上黨守,據形勢。
上自将擊韓王信于銅鞮。
信亡走匈奴。
代相陳豨反,攻上黨,任敖堅守,封為廣阿候。
壺關三老茂上書訟太子冤。
茂與田千秋同為太子也,茂當帝怒其事難太子,一未死為得力。
及巫蠱白,千秋侯矣,事解,救太子者盡受賞矣,而獨不及茂,則徙薪與焦額殊科,不獨一徐生已也。
大司農耿壽昌請籴三輔、弘東、上黨谷,供京師故事,歲漕關東谷。
四鳳中,三輔近郡比歲。
農。
胡壽昌議,公私俱便。
徙馮奉世子孫還上黨。
初,奉世貴,子孫遂居長安。
及中山太後被誣,家族死者十七人,仍徙宗族還故郡。
司隸校尉鮑宣陷罪,徙之上黨。
宣劾董賢,以直聞。
進何武。
彭宣拜司隸,丞相,孔光官屬違制行馳道中,宣鈎正摧辱,事下捕從事,宣閉門不肯納,坐距閉使者,大不敬,下廷尉獄,太學生舉幡集救,得減死,髡鉗,徙上黨,子孫遂家焉。
關東水,流民走入壺關口。
時陽朔二年。
王莽以襄垣為上黨亭。
更始遣尚收仆射鮑永安安集河東。
永以馮衍為将軍,屯太原,與上黨太守田邑繕甲養士,扞衛并上。
光武将馮異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
帝遣宗正劉延攻天井關,上黨太守田邑拒之。
邑,更始将也,拒延十餘戰,延不得進。
邑迎母弟妻子。
會鄧禹使集弩将軍馮愔擊邑,愔盡得邑家屬,邑又拒戰。
邑聞更始販,遣使詣洛陽,獻璧馬,即拜邑為上黨太守。
新莽之末,盜賊蠭起,邑能保境安民,及更始敗,即歸世祖,不但明哲保身,上黨賴以免鋒镝之患,功不細也。
匈奴寇上黨。
時建武二十年也。
光武初定天下,故匈奴深。
三國袁尚将郭援囚绛州守賈逵于壺關出。
尚既襲父,行州事,遣郭援狥河東,賈逵守绛,攻之急,父老約曰:城下而不害賢守。
乃降。
既降,援背約,吏民伏逵背,乘城大噪曰:負約殺賢守,甯俱死耳!乃囚之。
壺關祝公道,夜盜出之。
曹操圍壺關,降之。
操破袁尚,拔邺,進令曰:城拔皆坑之,城必開其生路,今許之必死,将卒畏死固守。
且城固而糧多,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善計也。
操從之,遂降其城。
并州刺史高幹執上黨太守,發兵守壺關口。
曹操親征,拔之。
幹,袁紹甥也。
袁尚敗,幹舉并州降操。
及操征烏丸,幹遂舉兵守壺關口以阨魏。
操遣樂進、李典擊之,未下。
操還,親征,幹求捄于單于,單于不受。
操克壺關,幹走死。
晉割上黨沾縣屬樂平郡。
沾,即今遼州和順、樂平也。
匈奴郝散反,攻上黨,殺長吏。
時匈奴降,散處内城,晉帝初定天下,兵力正盛,即攻郡殺長吏,況後衰微時乎?江郭徙戎二論,誠有鑒乎此也。
劉淵,稱大單于,遣劉曜陷屯留、長子。
并陷太原、泫氏、高都。
離石饑,淵遷于黎亭,就底閣粟,給離石守将黨雖。
居萬山中,然外鄰趙、魏,委輸易達,故淵就之,不但形勢,且資其食。
并州刺史劉琨至上黨,募兵五百人,使太守劉惇兼将鮮卑以進,遂入太原。
時并州郡縣多陷沒,劉輿說太傳東海王越以琨為并州刺史,鎮北方。
琨至上黨,路梗不得令,募忠勇士,得五百鮮卑。
劉淵遣其将劉景要擊琨,招徕流民,漸歸離間,淵之。
心劉琨請赈琨至上黨,見兵寇殘毀之後,生理蕭條,又以并土為九州之險,精騎所出,不可不赈。
請粟、絹、綿俱以五十萬計。
從之。
表見藝文。
胡部大張?督擁衆數千壁上黨,石勒說與俱歸劉淵。
勒為苟晞所敗,将奔劉淵,聞督壁上黨,往從相昵,因說督曰:兵貴有所屬。
今劉單于懸賞招亡,部落皆議去部,大張而歸單于,願早自為計。
督無謀,恐衆一旦叛去,遂與勒俱歸淵。
淵以勒為護漢将軍、平晉王。
劉淵遣子聰及石勒寇壺關,劉琨遣護軍黃秀救之,勒敗秀于白田,秀死之。
東海王越遣内史王曠、将軍施融救上黨,與聰戰于長平,大敗,太守龐淳以城降。
黃秀敗死,越遣王曠、施融來救。
既濟河,曠欲長驅直進,融曰:彼乘險間出,當阻水為固,以量形勢。
曠怒曰:君欲沮衆耶!遂逾太行,遇聰于長平,合戰大敗,皆死,城遂降。
劉琨以都尉張倚領上黨太守,據襄垣。
劉??寇上黨,劉琨遣钭救之,戰于襄垣,敗績。
時劉聰欲取長安,召??還,故,并上如故。
劉琨署溫峤為上黨太守。
事詳郡縣志。
十六國石勒割上黨武鄉縣為武鄉郡。
勒,家鄉也。
石勒遣将襲并州,上黨内史王以并州上黨馮鴦自立為太守。
時燕慕京師外。
張平平跨。
與鴈門,西合太原、上黨、上郡之地,壘壁三百餘裡,胡晉十萬餘戶,拜置征鎮,為鼎峙之勢。
俊遣慕容評讨平,慕容根将吏多本讨鴦,及一時據土,李曆、高昌輩,并州壘壁,日降所置,率衆歸評。
于是張平奔平陽,馮鴦奔野王。
苻堅遣王猛督鄧羌、張蚝等伐燕,攻壺關,克之。
猛受命,徑攻壺關,執上黨太守慕容越,上黨屬縣悉降于猛。
王猛以苟苌戍壺關,自将攻晉陽。
時楊安攻晉陽不下,故猛留将戍守,會安攻之,即下晉陽。
秦王猛及燕慕容評戰于潞川,敗之,遂圍邺。
慕容??遣其太傳評率兵四十萬拒猛。
評屯潞川,猛留将守晉陽,還與評相持。
評以猛懸軍深入,利在速戰,議以持久制之。
然評性貪鄙,鄣固山泉,賣薪鬻水,積錢絹如丘陵,三軍莫有鬥志。
猛知其失士心,遣遊擊郭慶以銳卒五千,乘夜間出評營後,起火高山,焚其辎重,火見邺中。
??讓評,評求戰,猛大破之,斬俘五萬,乘勝追擊,又降斬十餘萬。
燕由此遂滅。
方二軍之将合也,猛望見評衆,惡之,謂鄧羌曰:今日非将軍不能破勍敵。
羌以司隸見要,猛以安定太守萬戶候相許。
羌不悅。
既交兵召羌,羌寝不應,猛馳就許之。
羌乃大飲,與張蚝跨馬運矛,出入評軍中若無人,遂破評。
慕容農招庫辱官偉于上黨。
農,垂子也。
垂為苻丕遣征翟斌,農留在邺。
垂欲叛秦,遣田生密告農,農奔列人起兵。
時庫辱官偉屯上黨,有衆數萬,農招赴之,遂與垂會兵攻邺。
秦幽州刺史王永進屯壺關,遣使迎苻丕于邺。
時丕為慕容垂所圍,永亦為垂将所,永率衆壺關招丕,丕率邺城男女六萬潞秦将張蚝、王騰迎苻丕于上黨。
晉陽即僭。
苻沖守壺關,丕至晉陽,始至,苻堅死,發喪即位。
苻丕使楊輔守壺關,丕欲轉兵西據平陽,故留将守壺關及晉陽。
西燕慕容永據長子,僭帝号,攺元中興。
永敗,苻丕盡收其臣佐,故進據長子,即僭位。
燕慕容柔等自長子歸于燕。
初,慕容垂之東也,子孫皆留秦。
及垂自立,其子孫依沖及永。
永與垂分帝東西,垂子孫不自安。
柔與盛謀曰:居嫌疑之地,為智為愚,皆将不免。
不若以時東歸,無為坐待魚肉也。
及歸,盡得長子虛實,垂遂決意滅永,永亦盡殺垂子孫在長子者慕容。
永寇洛陽,朱序迎擊,敗之于太行。
山自苻堅淝江之敗,晉遣将收複中原,洛陽複為晉有,永引兵引之,朱序自河陰北濟,擊敗之,永走還上黨,序追至白水,相持二旬,聞翟遼欲向金墉,乃還。
翟钊奔長子,慕容垂擊钊,钊求救于慕容永,永謀之群臣。
尚書鮑尊進卞莊之策,欲乘其敝侍郎張騰欲成鼎足之勢,勸其速救,永不從。
垂遂破钊。
钊降,永,以為車騎大将軍、東郡王。
歲餘,钊謀殺永,覺誅之。
慕容垂擊慕容永,戰于潞川,敗之,進圍長子,克之,垂欲伐永,諸将曰:彼無寡,我數征兵疲不可。
慕容德曰:永,國之枝葉,易生民心,宜早除。
垂喜曰:吾雖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
遂發中山,次于邺,聲言自壺關、滏口、沙庭進兵。
永聞,分道拒守,聚糧台壁,遣兵戍之,而垂頓兵于邺西南,月餘,西南趨澤也。
永疑垂或将詭道太行來,乃口,惟留台壁一軍。
垂聞之,從滏口入破,亟召太行軍還,自将拒之,而軍已奔命。
疲矣。
于台壁南,垂先伏千騎于澗,僞退,永追之,伏發,斷其後,兵四集,永大敗,計窮,走歸長子。
垂圍之。
永困急,求近救于晉,魏兵未至,将士開門納垂兵,永走死,所統郡七萬餘戶,及服禦圖書、伎樂珍寶,書歸于垂。
南北朝元魏割上黨襄垣縣為襄垣郡,割高都縣為高都郡,割泫氏縣為長平郡。
高都,今澤州,長平,今高平。
魏遣将軍莫題讨上黨群盜秦頗、翟都于壺關上。
黨太守捕頗斬之,都走林慮。
河西饑胡所于上。
黨,魏遣将軍公孫表等讨之。
神瑞二年,河西胡數萬戶附于魏。
歲饑,饑,胡屯聚上黨,推白亞栗斯為盟主,自号單于,以司馬順宰為謀主,魏遣将讨之。
上黨李禹聚衆反,河内守将擊破斬之。
禹殺太守,自稱無上王,署置将帥。
河内守将擊破,禹,亡走山中,執斬之。
魏世祖幸上黨,觀連理樹于泫氏。
太平真君六年也。
魏主至潞,誅叛民二千餘家。
止言誅叛,而不著其由及為首名姓。
诏于壺關大王山累石為三封,又斬其北鳳凰山之南足。
時望氣者言上黨有王氣,窮之在此山,遂累石壓之,且斬其翼。
則前所誅叛民,亦惑于此說而加之辭也。
燕民王慶祖聚衆于上黨,自稱為王,爾朱榮讨擒之。
爾誅榮讨葛榮,獵于襄垣有雙兔起于榮躍馬。
曰:中之則擒葛榮。
雙兔應弦而果破。
葛榮立碑于共所,号雙兔。
碑。
爾朱榮舉兵向洛,至上黨還。
魏太後專政,嬖幸用事,民離盜起。
魏主密诏榮舉兵以脅太後。
榮以高歡為前鋒,至占黨,魏主複以私诏止之,故還。
事露,魏主竟以鸩死。
魏主避元颢,至上黨,時元颢以梁兵至,稱帝,克梁國,拔榮陽,漸逼洛陽。
敬宗北北出,由河内上太行。
诏上黨百年以下,九十以上秩三品郡,八十以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
止诏一郡在地故也。
爾朱榮朝魏主于長子,奉魏主南旋。
榮在晉陽,聞魏主北出,馳傳南朝行在部分,即日南旋擊颢,颢走死。
魏仆射爾朱世隆反,與汾州刺史爾朱兆立長廣王晔于長子,入洛陽,遷其主子攸于晉陽,弑之。
爾朱榮遙擅朝政,魏主誅之,故世隆等别立弑之。
高歡統衆就食山東,舍大王山六旬而行。
初,葛榮衆流入并、肆二十餘萬,為契胡淩暴,貧極,屢反,雖誅之不能止。
爾朱兆患之,問計于歡。
歡曰:六軍反殘,不可勝誅,宜選心腹統之,有犯直罪其帥,将自戢。
兆即以屬歡。
時兆醉,歡恐醒後事變,即傳令部分軍士。
又以歲歉,請就山東食,從之。
路遇爾朱榮妻鄉郡長公主,自洛陽來馬三百匹,盡奪易之。
兆怒,自追至襄垣,水漲橋斷,歡隔水拜曰:馬備,山東盜耳,願渡而受死,則此衆便叛。
兆輕渡,與歡盟誓,留飲去。
歡舍大王山,六旬,始出滏口,号令嚴肅,兵勢遂盛。
高歡遣高隆。
之等據壺,關歡逆謀遣。
諸将各據要害。
高歡将兵自壺關趨蒲津,侵魏後,周改。
上黨郡為潞州,襄垣郡為韓州,州名自此起。
以潞州為代國,邑一萬戶,令代王達之國,僅一年,為隋文帝所害,及其世子。
以上黨羊頭山黍,依漢律曆志,累黍造尺,以定黃鐘。
尉遲迥遣所署行台韓長業攻潞州,陷之。
李穆遣兵取之,以潞州歸隋文帝。
長業陷潞州,執刺史趙威,署州民郭子勝為刺史。
時李穆已歸心隋文帝,遣将取潞,執子勝,文帝嘉之。
潞自晉室南遷,遭元海、石勒、苻秦、慕容,以至魏、齊、周、隋,相侵相并,此為要沖,蓋無歲而不為戰地矣。
中原無主,真天地一扼會哉。
故梁吳均詩:雜虜寇銅鞮,征役去三齊。
扶山翦疏勒,傍海掃沉黎。
光夜悉如電,馬汗盡成泥。
何當報天子,畫地取關西。
苦江左偏安,無有恢複帝王舊都,救民于水火之中者。
隋改潞州複為上黨郡,廢,韓走,複以襄垣來屬,改壺關為上黨縣。
唐罷上黨郡,複置潞州、韓州,以太守為刺史,天置總管府于潞州。
武德二年立,貞觀元年廢。
定楊,取唐、長子、壺關。
劉武周已據并州也。
以王行敏為潞州刺史。
事詳節鎮志。
突厥和寇。
及潞州初,高祖資突厥兵,往來用書,而夷性貪婪無壓。
高祖且親征,以沼敕賜之,故怒,入寇。
靈、相、潞、沁、韓、朔等州皆被掠。
廢,韓州複置襄垣縣來屬,析上黨縣複置壺關,自是潞皆親王為刺史。
置都督府于潞州。
貞觀元年,廢總管府,八年,置都督府。
以臨菑王為潞州别駕,即玄宗。
唐初,郡丞曰别駕,後更為長史,未幾複稱别。
駕以諸王子為之,故臨駕以諸王子為之。
故臨淄王以衛尉少卿任,在郡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年屢登,多瑞應。
後朝京,被留,平韋後亂,登帝位。
以潞州長,從兵克宿衛,府兵久壤,玄宗取京兆、藩、同、歧、華府兵,益以潞州長從兵,共十二萬,号長從宿衛,歲三番。
升潞州都督府為大都督府,以儀、石二州隸焉。
諸州昔稱都督府,惟并、益、荊、楊稱大都督府,今升、潞,則為五大都督府。
帝北巡,诏潞州給複五年,以故第為飛龍宮。
玄宗北巡太原,過潞,以潛邸布恩,開元十一年也。
帝封泰山還,過潞州,問民疾苦,宴勞賞賜差。
十二年也。
帝如潞州,賜高年粟帛,給複三年,曲赦。
二十年也。
玄宗在潞,布德施仁。
及為帝,以潞兵克宿衛,升府為大都督。
二過潞州,給複曲赦,宴勞賜赉,宛若家人父子,民至今不忘。
睹其遺迹,時興慨歎。
以金吾大将軍程千裡為上黨郡長史,時安祿山反,故授千裡是職以拒之。
置澤、潞、沁節度使,治潞州,以程千裡為節度使。
安慶緒遣蔡希德寇上黨,程千裡追之,橋壤,墜塹被執。
事詳節鎮志。
蔡希德自上黨收兵歸,邺郡時安慶緒退保邺郡,兵不滿千,故希德收。
兵會之。
澤潞節度使王思禮、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将兵助郭子儀讨安慶緒于邺。
澤潞節度使王思禮敗安慶緒于相州,王思禮整軍還鎮,九節度圍邺,壅漳水灌城,城中食盡,不能支,而諸将不相統攝,政令不一,故城久不不下。
惟光弼、思禮号令嚴明,屢戰俱勝。
史思明引兵來救,大風晝晦,各鎮兵俱潰,亦惟二師金軍而還。
王思禮及史思明戰于直千嶺,敗之。
澤潞節度行營聽汾陽王郭子儀節制。
河東兵叛,上黨為兵馬副。
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節度行營讨平之。
以羽林大将軍李抱玉兼澤潞節度使。
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于李抱玉。
澤潞節度增領鄭州及陳、邢、洺、趙四州。
未幾,置成德軍,割去趙州,以薛嵩為相、衛節度使,割去邢、洺。
未幾,複以衛州來屬。
未幾,複割去。
未幾,又領懷、衛、河陽,未幾,割衛州去。
時安、史諸将俱以州降,河北已平,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奏留嵩等分帥河北,故紛紛割裂,終唐世不能合一。
以李抱真為澤。
潞節度副使,代宗欲用為留後,抱真辭,從之。
曆澤、懷二州刺史,皆兼昭儀節度副使。
澤潞節度增領穎州,未幾,割穎、鄭二州隸泾原節度。
徒昭義節度于潞州。
先是,賜相、衛節度号昭義,領相、衛、貝、磁、邢、洛六州。
至是,诏昭義兼領澤、潞,徙治潞州,潞州始稱昭義軍雲。
昭義節度罷領懷、衛二州、河陽三城,另置河陽節度也。
又罷領陳州另置陳、許節度也。
昭義節度使。
薛嵩卒,以嵩弟崿為留後。
嵩卒,子年年十二,将士脅以為帥,平僞許之,既而讓其叔父,崿,夜奉父喪逃歸鄉裡。
嵩亦安史降将也,諸郡皆據土要世授,而平以幼稚奉父喪還,且委曲于将士叔父間,卒以免禍歸地,朝廷得據形勢以制三鎮,平之為功不細也。
惜廟堂無孺子之智,授萼留後,啟各鎮觊觎之漸。
田承嗣誘昭義兵馬使裴志清,逐其留後。
薛清叛。
附承嗣使薛嵩之死,即以副使李抱真度,當不至此,取帥軍中,唐之所诏讨田承嗣,給複昭義五郡。
所存澤、磁、邢、洺也,至此疆域始定。
昭義節度使李承昭及田承嗣戰于清水,敗之,擒其将盧子期送京師,斬之。
承嗣請降初,官軍四集,承嗣将以磁州降,承嗣遣盧子期攻之,城幾陷。
承昭與李寶臣共擊,擒子期,誅之,承嗣請朝,然竟不至而罷,以李抱真。
為昭義節度使。
李抱玉兼領三節,承昭、抱真皆為留後。
至是抱玉卒,抱真始為節度使。
田悅反,寇上黨支郡、邢、洺州。
承嗣死,田悅自稱留後,與平盧李正已、成德李惟嶽定計,連兵拒命。
悅欲阻山為界,曰:邢、磁如兩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
發兵圍之,邢州刺史。
李共臨洺,州,将張伾堅壁固守,來告急。
李抱真請于用朝讨之。
李抱真奉诏會馬晟、李燧讨田悅,戰于臨洺,敗之。
燧等未出險,先
煉石射日,舊志載之,存其迹可也,終不可據以為實錄。
神農嘗谷,雖傳聞乎,乃民事之始。
況秬黍定律,制作大原,經傳皆以上黨羊頭山為準。
舊志以為神農嘗而得之,而遺迹在境内者,又曆曆可考。
此理之可信者,故以神農為始,而曆代事胪列于後。
神農嘗百草,至羊頭山。
得秬黍,長治、襄垣皆有百谷山,羊頭山在長于。
商成湯封同姓為黎候,封為黎之搜。
纣都朝歌,黎為畿内地,故春田至此。
西伯戡黎。
竹書紀年及通鑒前編皆以西伯為武王。
大紀曰:黎不共王命,纣荒淫,不知讨西,非伯發戡之。
前編曰:黎乃纣濟惡之國。
武王觀政于商,則戡黎之師,或因以警纣耳,而終莫之悛,所以有孟津之師。
觀書。
祖伊之言,後說為是。
微子去殷,微,今潞城,亦畿内國也。
周武王封辛甲于長子。
春秋赤狄奪黎地,為潞子嬰兒國。
晉郤成子求成衆狄,衆狄疾晉,赤狄潞氏最強,服役衆狄,衆狄苦之,故樂役于晉。
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獲長狄焚如。
長狄僑如先為魯獲,弟三人,一獲于齊重,一獲于衛,一奔晉,寄于潞。
晉滅潞,獲之,長狄之種遂絕。
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留籲,今屯留也。
甲氏,潞之遺種,留籲,其殘邑也。
銅鞮有甲水,疑即甲氏也。
晉,複黎國。
未幾,取之。
黎自成湯時受封,雖戡于西伯,正其罪,未滅其國也。
至春秋而失國,其臣下當流離瑣尾之時,作式微、旄丘之詩,忠愛油然,必其曆世德澤入人深矣。
晉複之,誠義舉,未幾,取為已有,使商、周兩代之故國,一旦滅絕,尚可稱霸哉?其後三晉分裂,晉亦不保,可謂天道好還矣。
晉人執鄭伯于銅鞮,以其二于楚也。
晉人執衛行人石買于長子,執孫蒯于純留。
石買伐曹,固宜罪,以為行人,執之則為過舉。
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孟門,上黨隘。
晉作虒祈宮。
晉敗範、中行之師于潞,獲籍。
秦、高疆、荀寅叛,入朝歌,晉讨之。
籍秦、高疆皆荀寅黨。
齊弦施救荀寅,伐晉,取八邑,有壺。
口荀寅叛,齊,救之,至取邑。
陳氏黨其惡也。
三。
晉遷晉公于屯留。
初,韓、魏、趙食一城于周,四年,奪其地而分之,廢為家人,自端氏遷于屯留。
鄭取屯留、長子。
此竹書也。
韓初有鄭,故稱韓為鄭。
初,趙襄子出,從者曰長子,城厚、完,是趙邑也。
至是,韓取之,又得高都于東周,故上黨為韓别都。
戰國秦白起伐韓,拔野王,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
時般五十三年也。
詳在靳黈馮亭下。
趙封馮亭為華陽君。
馮亭使至,趙,王以問平陽君豹,豹以為不可,曰:秦服其勞,趙受其利,雖疆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顧能得之于強大乎?平原君請受之,故受地封馮亭。
秦王龁攻趙上黨,拔之。
趙廉頗軍長平。
秦行間趙,以趙括代廉頗。
秦陰使白起為上将,大破趙軍,坑降卒四十萬趙受上黨。
越二年,秦使王龁攻拔之,上黨民走趙。
趙使廉頗軍長平。
按:據之戰數不利,乃堅壁不出。
秦以千金行,反問白:秦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将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信之,遂将括。
蔺相如不可,括母亦以為不可,皆不聽。
秦王聞括将,陰以武安君為上将軍,軍中敢洩者斬。
括更約束,易置軍吏,出擊秦軍,武安君佯敗走,張二翼以劫之。
括乘勝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絕其後。
秦王聞之,自如河内,發民。
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凡四十六日,趙軍中人相食,急攻秦壘,括中流知死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惡其反複,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歸趙,前後斬首虜又四十五萬人。
鳴呼,殺降不祥,況四十萬耶!杜郵之死,起亦自起,其罪在長平矣。
秦定太原、上黨、降。
卒年,複趙上黨尚有未降也,秦悉拔。
上黨諸城,立太原郡。
又十二年,始悉拔之,立太原郡,以上黨屬之。
前後十七年,而上黨始定,綱目屢書之。
蓋上黨天下眷秦,得之,而兼并之勢成矣。
秦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居其一,置材官。
此郡之始也,材官,則武衛亦肇于此矣。
趙王武臣使張黡略上黨。
武臣用張耳、陳餘計,自立為王,複用二人計,收燕、趙以自廣,故使黡略上黨。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将軍擊趙,反死屯留。
軍吏皆斬死。
遷其民于臨洮。
将軍壁死,卒屯留蒲鹑反,戮其屍。
二十九年,秦皇帝東遊,登之罘,刻石,遂之琅琊。
道上黨人。
漢韓信定魏地,置上黨郡,因請兵東下,破趙。
以任敖為上黨守。
高祖與項羽相拒,拜敖為上黨守,據形勢。
上自将擊韓王信于銅鞮。
信亡走匈奴。
代相陳豨反,攻上黨,任敖堅守,封為廣阿候。
壺關三老茂上書訟太子冤。
茂與田千秋同為太子也,茂當帝怒其事難太子,一未死為得力。
及巫蠱白,千秋侯矣,事解,救太子者盡受賞矣,而獨不及茂,則徙薪與焦額殊科,不獨一徐生已也。
大司農耿壽昌請籴三輔、弘東、上黨谷,供京師故事,歲漕關東谷。
四鳳中,三輔近郡比歲。
農。
胡壽昌議,公私俱便。
徙馮奉世子孫還上黨。
初,奉世貴,子孫遂居長安。
及中山太後被誣,家族死者十七人,仍徙宗族還故郡。
司隸校尉鮑宣陷罪,徙之上黨。
宣劾董賢,以直聞。
進何武。
彭宣拜司隸,丞相,孔光官屬違制行馳道中,宣鈎正摧辱,事下捕從事,宣閉門不肯納,坐距閉使者,大不敬,下廷尉獄,太學生舉幡集救,得減死,髡鉗,徙上黨,子孫遂家焉。
關東水,流民走入壺關口。
時陽朔二年。
王莽以襄垣為上黨亭。
更始遣尚收仆射鮑永安安集河東。
永以馮衍為将軍,屯太原,與上黨太守田邑繕甲養士,扞衛并上。
光武将馮異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
帝遣宗正劉延攻天井關,上黨太守田邑拒之。
邑,更始将也,拒延十餘戰,延不得進。
邑迎母弟妻子。
會鄧禹使集弩将軍馮愔擊邑,愔盡得邑家屬,邑又拒戰。
邑聞更始販,遣使詣洛陽,獻璧馬,即拜邑為上黨太守。
新莽之末,盜賊蠭起,邑能保境安民,及更始敗,即歸世祖,不但明哲保身,上黨賴以免鋒镝之患,功不細也。
匈奴寇上黨。
時建武二十年也。
光武初定天下,故匈奴深。
三國袁尚将郭援囚绛州守賈逵于壺關出。
尚既襲父,行州事,遣郭援狥河東,賈逵守绛,攻之急,父老約曰:城下而不害賢守。
乃降。
既降,援背約,吏民伏逵背,乘城大噪曰:負約殺賢守,甯俱死耳!乃囚之。
壺關祝公道,夜盜出之。
曹操圍壺關,降之。
操破袁尚,拔邺,進令曰:城拔皆坑之,城必開其生路,今許之必死,将卒畏死固守。
且城固而糧多,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善計也。
操從之,遂降其城。
并州刺史高幹執上黨太守,發兵守壺關口。
曹操親征,拔之。
幹,袁紹甥也。
袁尚敗,幹舉并州降操。
及操征烏丸,幹遂舉兵守壺關口以阨魏。
操遣樂進、李典擊之,未下。
操還,親征,幹求捄于單于,單于不受。
操克壺關,幹走死。
晉割上黨沾縣屬樂平郡。
沾,即今遼州和順、樂平也。
匈奴郝散反,攻上黨,殺長吏。
時匈奴降,散處内城,晉帝初定天下,兵力正盛,即攻郡殺長吏,況後衰微時乎?江郭徙戎二論,誠有鑒乎此也。
劉淵,稱大單于,遣劉曜陷屯留、長子。
并陷太原、泫氏、高都。
離石饑,淵遷于黎亭,就底閣粟,給離石守将黨雖。
居萬山中,然外鄰趙、魏,委輸易達,故淵就之,不但形勢,且資其食。
并州刺史劉琨至上黨,募兵五百人,使太守劉惇兼将鮮卑以進,遂入太原。
時并州郡縣多陷沒,劉輿說太傳東海王越以琨為并州刺史,鎮北方。
琨至上黨,路梗不得令,募忠勇士,得五百鮮卑。
劉淵遣其将劉景要擊琨,招徕流民,漸歸離間,淵之。
心劉琨請赈琨至上黨,見兵寇殘毀之後,生理蕭條,又以并土為九州之險,精騎所出,不可不赈。
請粟、絹、綿俱以五十萬計。
從之。
表見藝文。
胡部大張?督擁衆數千壁上黨,石勒說與俱歸劉淵。
勒為苟晞所敗,将奔劉淵,聞督壁上黨,往從相昵,因說督曰:兵貴有所屬。
今劉單于懸賞招亡,部落皆議去部,大張而歸單于,願早自為計。
督無謀,恐衆一旦叛去,遂與勒俱歸淵。
淵以勒為護漢将軍、平晉王。
劉淵遣子聰及石勒寇壺關,劉琨遣護軍黃秀救之,勒敗秀于白田,秀死之。
東海王越遣内史王曠、将軍施融救上黨,與聰戰于長平,大敗,太守龐淳以城降。
黃秀敗死,越遣王曠、施融來救。
既濟河,曠欲長驅直進,融曰:彼乘險間出,當阻水為固,以量形勢。
曠怒曰:君欲沮衆耶!遂逾太行,遇聰于長平,合戰大敗,皆死,城遂降。
劉琨以都尉張倚領上黨太守,據襄垣。
劉??寇上黨,劉琨遣钭救之,戰于襄垣,敗績。
時劉聰欲取長安,召??還,故,并上如故。
劉琨署溫峤為上黨太守。
事詳郡縣志。
十六國石勒割上黨武鄉縣為武鄉郡。
勒,家鄉也。
石勒遣将襲并州,上黨内史王以并州上黨馮鴦自立為太守。
時燕慕京師外。
張平平跨。
與鴈門,西合太原、上黨、上郡之地,壘壁三百餘裡,胡晉十萬餘戶,拜置征鎮,為鼎峙之勢。
俊遣慕容評讨平,慕容根将吏多本讨鴦,及一時據土,李曆、高昌輩,并州壘壁,日降所置,率衆歸評。
于是張平奔平陽,馮鴦奔野王。
苻堅遣王猛督鄧羌、張蚝等伐燕,攻壺關,克之。
猛受命,徑攻壺關,執上黨太守慕容越,上黨屬縣悉降于猛。
王猛以苟苌戍壺關,自将攻晉陽。
時楊安攻晉陽不下,故猛留将戍守,會安攻之,即下晉陽。
秦王猛及燕慕容評戰于潞川,敗之,遂圍邺。
慕容??遣其太傳評率兵四十萬拒猛。
評屯潞川,猛留将守晉陽,還與評相持。
評以猛懸軍深入,利在速戰,議以持久制之。
然評性貪鄙,鄣固山泉,賣薪鬻水,積錢絹如丘陵,三軍莫有鬥志。
猛知其失士心,遣遊擊郭慶以銳卒五千,乘夜間出評營後,起火高山,焚其辎重,火見邺中。
??讓評,評求戰,猛大破之,斬俘五萬,乘勝追擊,又降斬十餘萬。
燕由此遂滅。
方二軍之将合也,猛望見評衆,惡之,謂鄧羌曰:今日非将軍不能破勍敵。
羌以司隸見要,猛以安定太守萬戶候相許。
羌不悅。
既交兵召羌,羌寝不應,猛馳就許之。
羌乃大飲,與張蚝跨馬運矛,出入評軍中若無人,遂破評。
慕容農招庫辱官偉于上黨。
農,垂子也。
垂為苻丕遣征翟斌,農留在邺。
垂欲叛秦,遣田生密告農,農奔列人起兵。
時庫辱官偉屯上黨,有衆數萬,農招赴之,遂與垂會兵攻邺。
秦幽州刺史王永進屯壺關,遣使迎苻丕于邺。
時丕為慕容垂所圍,永亦為垂将所,永率衆壺關招丕,丕率邺城男女六萬潞秦将張蚝、王騰迎苻丕于上黨。
晉陽即僭。
苻沖守壺關,丕至晉陽,始至,苻堅死,發喪即位。
苻丕使楊輔守壺關,丕欲轉兵西據平陽,故留将守壺關及晉陽。
西燕慕容永據長子,僭帝号,攺元中興。
永敗,苻丕盡收其臣佐,故進據長子,即僭位。
燕慕容柔等自長子歸于燕。
初,慕容垂之東也,子孫皆留秦。
及垂自立,其子孫依沖及永。
永與垂分帝東西,垂子孫不自安。
柔與盛謀曰:居嫌疑之地,為智為愚,皆将不免。
不若以時東歸,無為坐待魚肉也。
及歸,盡得長子虛實,垂遂決意滅永,永亦盡殺垂子孫在長子者慕容。
永寇洛陽,朱序迎擊,敗之于太行。
山自苻堅淝江之敗,晉遣将收複中原,洛陽複為晉有,永引兵引之,朱序自河陰北濟,擊敗之,永走還上黨,序追至白水,相持二旬,聞翟遼欲向金墉,乃還。
翟钊奔長子,慕容垂擊钊,钊求救于慕容永,永謀之群臣。
尚書鮑尊進卞莊之策,欲乘其敝侍郎張騰欲成鼎足之勢,勸其速救,永不從。
垂遂破钊。
钊降,永,以為車騎大将軍、東郡王。
歲餘,钊謀殺永,覺誅之。
慕容垂擊慕容永,戰于潞川,敗之,進圍長子,克之,垂欲伐永,諸将曰:彼無寡,我數征兵疲不可。
慕容德曰:永,國之枝葉,易生民心,宜早除。
垂喜曰:吾雖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
遂發中山,次于邺,聲言自壺關、滏口、沙庭進兵。
永聞,分道拒守,聚糧台壁,遣兵戍之,而垂頓兵于邺西南,月餘,西南趨澤也。
永疑垂或将詭道太行來,乃口,惟留台壁一軍。
垂聞之,從滏口入破,亟召太行軍還,自将拒之,而軍已奔命。
疲矣。
于台壁南,垂先伏千騎于澗,僞退,永追之,伏發,斷其後,兵四集,永大敗,計窮,走歸長子。
垂圍之。
永困急,求近救于晉,魏兵未至,将士開門納垂兵,永走死,所統郡七萬餘戶,及服禦圖書、伎樂珍寶,書歸于垂。
南北朝元魏割上黨襄垣縣為襄垣郡,割高都縣為高都郡,割泫氏縣為長平郡。
高都,今澤州,長平,今高平。
魏遣将軍莫題讨上黨群盜秦頗、翟都于壺關上。
黨太守捕頗斬之,都走林慮。
河西饑胡所于上。
黨,魏遣将軍公孫表等讨之。
神瑞二年,河西胡數萬戶附于魏。
歲饑,饑,胡屯聚上黨,推白亞栗斯為盟主,自号單于,以司馬順宰為謀主,魏遣将讨之。
上黨李禹聚衆反,河内守将擊破斬之。
禹殺太守,自稱無上王,署置将帥。
河内守将擊破,禹,亡走山中,執斬之。
魏世祖幸上黨,觀連理樹于泫氏。
太平真君六年也。
魏主至潞,誅叛民二千餘家。
止言誅叛,而不著其由及為首名姓。
诏于壺關大王山累石為三封,又斬其北鳳凰山之南足。
時望氣者言上黨有王氣,窮之在此山,遂累石壓之,且斬其翼。
則前所誅叛民,亦惑于此說而加之辭也。
燕民王慶祖聚衆于上黨,自稱為王,爾朱榮讨擒之。
爾誅榮讨葛榮,獵于襄垣有雙兔起于榮躍馬。
曰:中之則擒葛榮。
雙兔應弦而果破。
葛榮立碑于共所,号雙兔。
碑。
爾朱榮舉兵向洛,至上黨還。
魏太後專政,嬖幸用事,民離盜起。
魏主密诏榮舉兵以脅太後。
榮以高歡為前鋒,至占黨,魏主複以私诏止之,故還。
事露,魏主竟以鸩死。
魏主避元颢,至上黨,時元颢以梁兵至,稱帝,克梁國,拔榮陽,漸逼洛陽。
敬宗北北出,由河内上太行。
诏上黨百年以下,九十以上秩三品郡,八十以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
止诏一郡在地故也。
爾朱榮朝魏主于長子,奉魏主南旋。
榮在晉陽,聞魏主北出,馳傳南朝行在部分,即日南旋擊颢,颢走死。
魏仆射爾朱世隆反,與汾州刺史爾朱兆立長廣王晔于長子,入洛陽,遷其主子攸于晉陽,弑之。
爾朱榮遙擅朝政,魏主誅之,故世隆等别立弑之。
高歡統衆就食山東,舍大王山六旬而行。
初,葛榮衆流入并、肆二十餘萬,為契胡淩暴,貧極,屢反,雖誅之不能止。
爾朱兆患之,問計于歡。
歡曰:六軍反殘,不可勝誅,宜選心腹統之,有犯直罪其帥,将自戢。
兆即以屬歡。
時兆醉,歡恐醒後事變,即傳令部分軍士。
又以歲歉,請就山東食,從之。
路遇爾朱榮妻鄉郡長公主,自洛陽來馬三百匹,盡奪易之。
兆怒,自追至襄垣,水漲橋斷,歡隔水拜曰:馬備,山東盜耳,願渡而受死,則此衆便叛。
兆輕渡,與歡盟誓,留飲去。
歡舍大王山,六旬,始出滏口,号令嚴肅,兵勢遂盛。
高歡遣高隆。
之等據壺,關歡逆謀遣。
諸将各據要害。
高歡将兵自壺關趨蒲津,侵魏後,周改。
上黨郡為潞州,襄垣郡為韓州,州名自此起。
以潞州為代國,邑一萬戶,令代王達之國,僅一年,為隋文帝所害,及其世子。
以上黨羊頭山黍,依漢律曆志,累黍造尺,以定黃鐘。
尉遲迥遣所署行台韓長業攻潞州,陷之。
李穆遣兵取之,以潞州歸隋文帝。
長業陷潞州,執刺史趙威,署州民郭子勝為刺史。
時李穆已歸心隋文帝,遣将取潞,執子勝,文帝嘉之。
潞自晉室南遷,遭元海、石勒、苻秦、慕容,以至魏、齊、周、隋,相侵相并,此為要沖,蓋無歲而不為戰地矣。
中原無主,真天地一扼會哉。
故梁吳均詩:雜虜寇銅鞮,征役去三齊。
扶山翦疏勒,傍海掃沉黎。
光夜悉如電,馬汗盡成泥。
何當報天子,畫地取關西。
苦江左偏安,無有恢複帝王舊都,救民于水火之中者。
隋改潞州複為上黨郡,廢,韓走,複以襄垣來屬,改壺關為上黨縣。
唐罷上黨郡,複置潞州、韓州,以太守為刺史,天置總管府于潞州。
武德二年立,貞觀元年廢。
定楊,取唐、長子、壺關。
劉武周已據并州也。
以王行敏為潞州刺史。
事詳節鎮志。
突厥和寇。
及潞州初,高祖資突厥兵,往來用書,而夷性貪婪無壓。
高祖且親征,以沼敕賜之,故怒,入寇。
靈、相、潞、沁、韓、朔等州皆被掠。
廢,韓州複置襄垣縣來屬,析上黨縣複置壺關,自是潞皆親王為刺史。
置都督府于潞州。
貞觀元年,廢總管府,八年,置都督府。
以臨菑王為潞州别駕,即玄宗。
唐初,郡丞曰别駕,後更為長史,未幾複稱别。
駕以諸王子為之,故臨駕以諸王子為之。
故臨淄王以衛尉少卿任,在郡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年屢登,多瑞應。
後朝京,被留,平韋後亂,登帝位。
以潞州長,從兵克宿衛,府兵久壤,玄宗取京兆、藩、同、歧、華府兵,益以潞州長從兵,共十二萬,号長從宿衛,歲三番。
升潞州都督府為大都督府,以儀、石二州隸焉。
諸州昔稱都督府,惟并、益、荊、楊稱大都督府,今升、潞,則為五大都督府。
帝北巡,诏潞州給複五年,以故第為飛龍宮。
玄宗北巡太原,過潞,以潛邸布恩,開元十一年也。
帝封泰山還,過潞州,問民疾苦,宴勞賞賜差。
十二年也。
帝如潞州,賜高年粟帛,給複三年,曲赦。
二十年也。
玄宗在潞,布德施仁。
及為帝,以潞兵克宿衛,升府為大都督。
二過潞州,給複曲赦,宴勞賜赉,宛若家人父子,民至今不忘。
睹其遺迹,時興慨歎。
以金吾大将軍程千裡為上黨郡長史,時安祿山反,故授千裡是職以拒之。
置澤、潞、沁節度使,治潞州,以程千裡為節度使。
安慶緒遣蔡希德寇上黨,程千裡追之,橋壤,墜塹被執。
事詳節鎮志。
蔡希德自上黨收兵歸,邺郡時安慶緒退保邺郡,兵不滿千,故希德收。
兵會之。
澤潞節度使王思禮、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将兵助郭子儀讨安慶緒于邺。
澤潞節度使王思禮敗安慶緒于相州,王思禮整軍還鎮,九節度圍邺,壅漳水灌城,城中食盡,不能支,而諸将不相統攝,政令不一,故城久不不下。
惟光弼、思禮号令嚴明,屢戰俱勝。
史思明引兵來救,大風晝晦,各鎮兵俱潰,亦惟二師金軍而還。
王思禮及史思明戰于直千嶺,敗之。
澤潞節度行營聽汾陽王郭子儀節制。
河東兵叛,上黨為兵馬副。
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節度行營讨平之。
以羽林大将軍李抱玉兼澤潞節度使。
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于李抱玉。
澤潞節度增領鄭州及陳、邢、洺、趙四州。
未幾,置成德軍,割去趙州,以薛嵩為相、衛節度使,割去邢、洺。
未幾,複以衛州來屬。
未幾,複割去。
未幾,又領懷、衛、河陽,未幾,割衛州去。
時安、史諸将俱以州降,河北已平,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奏留嵩等分帥河北,故紛紛割裂,終唐世不能合一。
以李抱真為澤。
潞節度副使,代宗欲用為留後,抱真辭,從之。
曆澤、懷二州刺史,皆兼昭儀節度副使。
澤潞節度增領穎州,未幾,割穎、鄭二州隸泾原節度。
徒昭義節度于潞州。
先是,賜相、衛節度号昭義,領相、衛、貝、磁、邢、洛六州。
至是,诏昭義兼領澤、潞,徙治潞州,潞州始稱昭義軍雲。
昭義節度罷領懷、衛二州、河陽三城,另置河陽節度也。
又罷領陳州另置陳、許節度也。
昭義節度使。
薛嵩卒,以嵩弟崿為留後。
嵩卒,子年年十二,将士脅以為帥,平僞許之,既而讓其叔父,崿,夜奉父喪逃歸鄉裡。
嵩亦安史降将也,諸郡皆據土要世授,而平以幼稚奉父喪還,且委曲于将士叔父間,卒以免禍歸地,朝廷得據形勢以制三鎮,平之為功不細也。
惜廟堂無孺子之智,授萼留後,啟各鎮觊觎之漸。
田承嗣誘昭義兵馬使裴志清,逐其留後。
薛清叛。
附承嗣使薛嵩之死,即以副使李抱真度,當不至此,取帥軍中,唐之所诏讨田承嗣,給複昭義五郡。
所存澤、磁、邢、洺也,至此疆域始定。
昭義節度使李承昭及田承嗣戰于清水,敗之,擒其将盧子期送京師,斬之。
承嗣請降初,官軍四集,承嗣将以磁州降,承嗣遣盧子期攻之,城幾陷。
承昭與李寶臣共擊,擒子期,誅之,承嗣請朝,然竟不至而罷,以李抱真。
為昭義節度使。
李抱玉兼領三節,承昭、抱真皆為留後。
至是抱玉卒,抱真始為節度使。
田悅反,寇上黨支郡、邢、洺州。
承嗣死,田悅自稱留後,與平盧李正已、成德李惟嶽定計,連兵拒命。
悅欲阻山為界,曰:邢、磁如兩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
發兵圍之,邢州刺史。
李共臨洺,州,将張伾堅壁固守,來告急。
李抱真請于用朝讨之。
李抱真奉诏會馬晟、李燧讨田悅,戰于臨洺,敗之。
燧等未出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