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遣使遺悅書,為好語,悅謂燧畏之,不設備,進兵至臨洺,悉衆力戰,張伾亦率城中兵出,無不一當百,斬擄萬餘。
悅夜遁,邢州圍亦解。
李抱真與馬燧等擊朱滔、王武俊于惬山,敗績。
初,諸将讨田悅,滔與武俊反,發兵救之。
賊至惬山,官兵擊之,滔兵潰,官軍争取财貨,武俊乘隙橫衛,官軍分為二,滔回軍擊之,遂大敗。
李抱真會王武陵于南宮。
王武俊與朱滔有隙,李抱真使賈林說武俊,武俊私約歸正,候赦命。
會朱反,诏行營歸抱軍臨洺,田悅,武俊從而攻之。
抱真說武破滔,武俊又說悅以同結昭義,時朱滔方未下,三鎮約連兵救之,滅滔,以孤朱泚之勢,移軍南宮。
抱真以數騎往入營,執武俊手,叙國難當救,相持而泣,約為兄弟,誓同滅賊。
仍留宿帳中。
武俊感其誠,惟死許,遂連營而進。
當朱泚叛逆,滔以勢劫三鎮,田悅、王武俊皆負罪未釋。
使三鎮合一,不惟河北非唐有,而朱泚黨盛,即長安未易平也。
吾以為抱真此舉,功不在李晟平寇之下。
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于貝州,滔遁歸範陽。
昭義節度使、義陽王李抱真卒,以王虔休主節度留後,尋為使。
抱真卒,子緘秘不發喪,詐以抱真表求世授,虔休以義止之。
朝廷遣使促緘發喪,以節度授虔休。
虔休初名延貴,帝賜是名,旌其忠。
膳部員外郎馮伉克李抱真吊贈使,卻贈帛。
先是,使臣吊贈各鎮者,賄贈直受之。
伉至,抱真子緘贈帛數百,不納。
送至京師,表奏固辭。
屬醴泉令缺,上曰:前使澤潞,不受餽遺者,清吏也。
遂改醴泉令。
果著善政。
此可為使臣之法。
潞州父老上李抱真德政,請立石紀功,建祠祀之。
命董晉撰文,至今有專祠。
文見藝文。
王虔休及攝洺州刺史元誼戰于雞澤,敗之。
昭義節度使李長榮卒,德宗遣中使察軍中欲立者授之。
盧從史越次營受,大将來希皓為衆所服,中使以手??授,固辭。
盧從史結監軍,受之。
德宗此舉,授軍中廢置之權非矣。
自後強者自立,弱者見逐,朝廷遂不能制。
盧從史擅出兵屯邢、洺,從史潛蓄異謀,陰養父喪,不奔喪希。
策取河北三郡,又陰結王承宗兵固,擅引兵東出,召之,還,不時奉诏。
吐突承璀誘盧從史執送京師。
以河陽節度使孟元陽徙鎮昭義将烏重胤為河陽節度,承璀計執從史,一軍皆甲,烏重胤鎮之,乃定。
承璀即牒重胤為留後,李縫不可,乃與元陽更調。
追贈故昭義從事孔戡為司勳員外郎,魯密谏從史不聽,對衆面折不改,引疾歸卒,故贈是官。
以辛秘為昭義節度使,從史之後,困敝幾不成郡。
秘能節愛,數年間,民富财殷,複為完鎮。
以昭義兵讨吳少誠。
昭義節度使郗士美及王承宗戰于柏鄉,敗之。
諸将讨王承宗者,互相觀望。
士美出師,遣兵馬使王獻率兵一萬為前鋒。
獻兇惡恃亂,逗撓不進,士美斬之,下令進軍,遂大敗賊。
承宗大懼,指日有破亡之勢。
會诏班師,攻竟不成。
至今兩河間尚稱之。
郗士美以賊首三百獻捷,诏枭示通化門外。
徙義成軍節度使劉悟為昭義軍節度使,實悟殺李師道,以淄青降,徙悟義成軍,以田弘正代,欲變河北世據之獘也。
穆宗立,徙昭義,遂遺三世據潞之禍。
以昭義軍讨王庭湊,劉悟執監軍劉承偕,先是,朱克融亂,徒悟盧龍,至邢州,會庭湊殺田弘正,據成德反,不得進,遂以原節兼幽鎮招讨,治邢州。
圍臨城,觀望,久不拔,與承不葉。
承偕恃君寵,淩轹悟,門之,陰與磁州刺史張謀,縛悟送阙下。
汶因承偕诏送承偕,悟不奉诏,必遠州,乃釋之,由是專肆上書多不遜語。
天下。
亡命多歸之。
後數歲,漚血死。
劉悟死,以晉王普遙領昭義節度使,劉從谏為留後。
事詳節鎮。
昭義軍救李聽于淺口,劉從谏還治潞州。
自劉悟治邢州,人心思潞,故從谏還治,以收人心。
昭義節度使劉從谏入朝,加同平章事,遣歸漢。
初,從谏以忠義自任,入朝欲請他鎮,既見朝廷事柄不一,心輕之,故歸而益驕。
一從谏也。
徙鎮何心?不徙鎮又何心?乃知奸雄生念,朝廷自取之太耳。
使是時,唐之權不旁落,則從谏必徙鎮,無後患矣。
昭義軍敗王庭湊于臨城,又敗之于昭慶。
昭義節度使從谏表請王涯等罪狀,仇士良懼,加從谏檢校司徒,甘露之變,王涯等死非其罪。
從谏上表請涯等罪狀,且言:涯竺荷國厚恩,安肯搆逆?訓等實欲讨除内臣,兩中尉遂誣以反逆。
若其實有逆圖,亦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
豈有内臣擅領甲兵,恣行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臣欲詣阙,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仇士良懼,故是命從谏。
複表讓曰:臣之所陳,系國大體,可聽則涯等宜蒙湔雪不可聽,則賞典不宜妄加,安有死冤不申而生者?荷祿因暴揚仇士良等罪惡,由是宦官頗懼,宰相粗能自立,天下倚之,差亦自疆。
從谏此疏,大有功于當時,并其入朝初心自處亦得,惟是驕恣。
貪橫,更遭逆子拒命,剖棺戮屍,喪家滅族,大有可惜。
劉從谏死,子稹自為留後。
诏諸道:發兵。
仇士良罪惡,遂與朝廷相猜恨,招亡命。
又貪鄙兇虐,失人心,懼禍及,憂病将死,秘謀朔故事,以稹代。
及死,匿喪上表,決朝議,不能決。
李德裕主于必讨,以山東三州委之河北三鎮,賜三鎮書曰:澤、潞事體與鄉事體不同,勿為子孫之謀,欲存輔車之勢,但能顯立功效,自然福及後昆。
三鎮得書悚息,即發兵。
又分責河陽王茂元取澤州,河東劉沔、河中李彥佐取潞州,魏博何弘敬取洺州,成德王元逵取邢州,李彥佐、行绶。
诏切責,仍以士雄為副以代之。
昭義大将郭誼斬劉稹降。
稹??孺子,郭誼為之謀主,欲借河北三鎮以抗朝廷。
及李德裕謀定三鎮,奉命出師,邢、磁、洺俱降。
河陽兵克天井關,河東兵克石會關,石雄帥河中兵入烏嶺,連敗之。
誼知勢窮,人賣稹,族其家,降要節钺。
诏石雄将兵七千定潞州,執郭誼送京師,斬之,初,潞。
市有狂人,磬折唱曰:石雄七千人至矣。
至是果驗。
給複澤、潞、磁、邢、洺五州一歲。
劉稹平也。
以盧鈞為昭義節度使。
鈞長厚得衆心,兵亂之後,武宗擇而用之,果坐鎮無事。
昭義戍兵作亂,讨平之。
自劉悟以來,鎮兵驕縱,至是真诏戍鎮武,憚于遠行,遂閉門大噪。
盧鈞奔潞城,亂兵推都将李文矩為帥,文矩以禍福谕之,乃聽命。
遣人謝鈞。
鈞還,複遣之,行一驿,乃潛選兵追及,殺之。
昭義軍亂,殺其節度使沈詢;鹹通四年,史不書故。
昭義軍亂,逐其節度使高湜。
乾符四年,史不書。
故昭義節度使李鈞合河東兵讨李,昌國戰于敗績。
李鈞死。
王仙芝反,昭義節度使騎五千衛東都。
昭義監軍雷殷符擊王仙芝于鄭州,破走之。
時殷符屯中牟,聞仙芝圍鄭州,引兵來援,遂解其圍。
昭義節度使高浔會王重榮攻華州,克複之。
時黃巢已入長安,盡有關中之地,故浔克複。
高浔及黃巢将李祥戰于石橋,敗績。
裨将成麟殺浔,叛還潞州。
昭義将孟方立殺成麟,自稱留後,移治邢州。
李克用取潞州,孟方立既治邢州,欲徙潞州民于龍岡,州民安土重遷,乞師于克用,遣李克修擊之,取潞州,殺李殷銳。
是後克用每歲出兵争山東三州之人。
半為俘馘,野無稼穑矣。
李克用表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治潞州。
自是昭義分為二鎮。
李克用拔磁、洺,進攻邢州,孟方立自殺。
弟遷以邢州方立,猜忌圍困,飲藥死。
其弟遷素寬,諸将奉降,以為留後。
遷求救于朱全忠,兵未至,乃舉兵降。
昭義複合為一。
昭義節度使李克修卒,以弟李克恭為留後。
克修簡儉得人心。
克用巡郡,惟供具不厚,诟而笞之,因慚憤成疾死。
克用表其弟克恭為留後。
昭義軍殺留後顧克恭。
朱全忠取潞州李兵圍之,初,克修死非其罪,潞人憐之,而克恣不曉軍事,民皆怨望,益思克修。
會圖河朔,令克恭選精兵五百送晉陽,遣候霸部送至銅鞮,霸與牙将康居受劫衆反攻克恭,自焚死。
霸困,叛附朱全忠,全忠、李存孝将兵圍之。
诏以京兆尹孫揆為昭義節度使。
時昭宗聽張濬讨克用,以孫揆為副,聞李克恭死,遂以揆為節度使。
李克用執昭義節度使孫揆,殺之。
官軍至陰地,宋全中遣骁将葛從周自壺口關潛入,張濬恐汴人據有潞,促揆速行。
孝存聞之,伏兵刀黃山,擒揆,揆不屈,鋸解死。
李克用取潞州,以康君立為留後。
存孝既執孫揆,還攻潞州,葛從周遁歸,克用以廉君立為留後公。
存孝憤恚有叛志,竟為李存信潛死。
李罕之據潞州,朱全忠表為節度使。
存孝之死,克用語及辄流涕。
康君立以為不然,克用怒,鸩殺之,以薛志勤為留後。
志勤死,罕之時為澤州刺史,常從克用征讨有功,求鎮不得,乃引兵據之,遣人降于朱全忠。
全忠表為節度使。
李克用遣李嗣昭攻潞州,拔之,表孟遷為留後。
嗣昭先取澤州,收罕之家屬送晉陽。
越歲,罕之疾,全忠使賀德倫守潞,嗣昭以鐵騎環其城,捕刍牧者,附城三十裡,黍禾刈盡,德倫窘,宵遁,克用複得潞州。
朱全忠遣兵陷澤、潞等州。
李克用修好于梁,全忠怒其書辭蹇傲,遣叔琮等分道北攻諸州,孟遷降,諸州皆陷。
存孝君立死,故梁得橫行。
李克用攻潞州,節度使丁會降,以李嗣昭使。
朱全忠殺昭宗,丁會聞之,率三軍犒素。
全忠攻劉仁恭,仁恭求救于李克用,召遣李嗣昭等攻潞州,會遂舉軍降,曰:非不能守,梁王淩虐唐室,雖有舉拔恩,誠不忍其所為,故來歸。
嗟夫!當全忠劫君父,幽囚密室,至于行篡弑,唐之方在大臣坐視無動心者。
丁會,全忠私人,獨悲痛擇所歸,可謂烈大夫矣。
五代梁侵晉,圍潞州,晉遣周德威救之。
梁兵十萬攻潞,嗣昭閉城固守,内外隔絕。
晉王聞之,遣德威來救。
晉敗梁兵于潞州,梁築夾寨守之。
周德威壁于高河,梁将康懷貞擊之,不克。
梁遣李思安代之,乃築夾寨,防沖突,遏救援,調山東民饋糧,德威心輕騎抄之。
思安自東南山口築甬道,屬于夾寨,德威與諸将互往攻之,一日數十發,梁兵疲于奔命,閉壁不敢出。
晉王攻梁夾寨,破之,潞州圍解。
方圍時,晉王克用薨,嗣子存勖召周德威還,梁以潞從此絕援矣,遂不設備。
存勖曰: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
且朱溫所憚者獨先王耳。
聞吾新立,以為童予,未閑軍旅,必有怠心。
若簡精兵,倍道趨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遂率諸将至潞之三垂岡伏兵,值早霧,直抵夾寨,梁将士尚卧,乃分兵填塹燒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潰南走,圍遂解。
初,克用破孟方立還,置酒三垂岡,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指而笑曰:此奇兒也,後二十年,能代我戰于此乎?至是,過三垂岡,歎曰:此先王置酒處也。
果破梁。
朱全忠聞之,亦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于吾子,豚犬耳。
梁遣楊師厚、李思安将兵屯澤州,以圖上黨。
李嗣昭勸農緩刑以治潞。
梁兵圍守,曆年者大半。
嗣昭寬租緩刑,數年之間,軍城完複。
李嗣昭引昭義兵會晉師代梁邢州,不克。
梁救至,故回兵。
李嗣昭遣石君立救晉陽。
時晉王用兵幽、趙間,梁乘間急攻,晉陽幾陷。
嗣昭遣牙将石君立将五百騎救之,朝發夕至,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遂入城,夜與晉陽退将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梁兵,梁兵死傷十二三,梁竟不克而歸。
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戰死。
鎮州子繼韬營為留後,改昭義軍曰安義軍。
嗣昭帥師圍鎮州,鎮将張處瑾遣千人迎糧,嗣昭設伏要擊,殺獲殆盡,忽矢中其腦,嗣昭拔矢反射,殪之。
是夕卒。
遺命以澤潞兵授判官任圜督攻,号令如一,鎮人不知嗣昭之死也。
晉王聞之悲痛,不禦酒肉,命其諸子護喪歸葬晉陽。
其子繼能不受命,帥兵。
擁喪歸潞。
子繼俦當襲,素懦弱,繼韬兇狡,因之詐令士卒劫已為留後,晉王從之。
李繼韬以潞州叛降梁,其将裴約據澤州不下,死之。
繼韬營為留後,終不自後,遣弟繼遠詣大梁降,梁以繼韬為節度使。
安義舊将裴約守澤州,不肯附梁,遣兵攻之,晉急發兵來援,兵未至而城陷死。
李繼韬募兵潞州,堯山郭威應募,威少孤,來依潞州常氏,好氣使。
酒應募為兵,繼韬愛之。
嘗白晝殺人于市中擊獄,繼韬複縱之去。
後佐漢起兵,受禅,為周太祖。
潞州知州李繼傳為李繼達所殺,弟繼珂讨,平之。
繼韬謀襲叛去。
及莊宗滅梁,自歸乞添,莊宗宥之,複謀不軌,事覺,伏誅。
莊宗念嗣昭功,以繼俦知潞州,而繼達殺之。
弟繼珂,募市人讨繼達死。
以潞州稅應威塞大同振武将軍。
唐将楊讨平之,夷潞。
州城池,楊立,繼韬黨也。
繼韬誅,陰懷不平,會發兵戍涿,立聚衆焚掠,自稱留後,表求節钺,诏遣李思源等讨平之。
唐王以潞州城池高深,将屢叛,悉夷之。
昭義節度使皇甫立奏石敬塘反,唐遣苻彥饒将軍赴潞州,石敬塘合契丹圍晉安,唐主從珂欲北征,遣兵赴潞,為大軍後援,唐遣趙延壽将兵二萬如潞,州。
唐主從珂至河陽,心憚北行,議可使将兵拒敵者,和凝等钺:趙延壽父德鈞以盧龍兵來赴難,宜遣延壽會之,遂遣行。
趙德鈞領兵趨潞州,并延壽兵屯團柏谷口,德鈞陰蓄逆志,欲乘亂取中原,由土門口入,表稱兵少,須合潞州兵,乃趨潞州,子延壽以兵屬焉。
德鈞留潞州。
诏趨之。
诏趨之,屯團柏谷口,不進。
契丹主立石敬塘為晉皇帝,南下至潞州,趙德明迎降,系歸死。
初,德明請于契丹,欲得王中國,以石敬塘先附,故契丹不許。
及破團柏,德鈞父子奔還潞州。
契丹主至,德鈞父子迎谒于高河,俘系送歸國。
述律太後責其求天子,背唐主,何面目複求生?愧郁病死。
其子延壽為契丹翰林學士。
晉主石敬塘發潞州,契丹主北還。
時從珂在河陽,契丹使敬塘引漢兵南下,遣兵衛送。
留重兵在潞,聞急則下山援救,俟克洛陽而後返。
敬塘既發,從珂退歸洛陽,自焚死,敬塘遂有天下,契丹歸。
晉遣昭義節度使高行周将本軍屯相州,西向都部署範延于魏也。
晉以虜順密為昭義節度使。
後賞其平滑州之功。
晉以後甫遇為昭義節度使。
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有異志,皇甫遇,其姻家也,徙昭義以結其心。
潞州殺契丹使者,歸于漢。
契丹滅晉,遣使監各州。
漢主劉智遠即位于晉陽,潞州留後王守恩斬契丹使者,舉鎮歸漢。
契丹寇潞州,漢遣史弘肇救之,契丹遁去。
契丹以耿崇美為昭義節度使,屯澤州,将攻潞。
漢主遣弘肇進克澤州,契丹從山下河北遁去。
漢主至洛,遂定天下。
王彥升破北漢兵于禠亭,斬其帥王璋。
潞州巡檢陳思讓敗北漢州巡檢。
陳思讓敗北漢兵于禠亭,北漢主以契丹兵侵潞。
周昭義節度使李筠逆戰,敗績。
北漢主聞周太祖殂,請兵于契丹,自将趨潞,李筠遣穆令均逆戰,漢誘令均入伏中,殺之。
筠遁歸,嬰城自守。
周主破北漢兵,幸潞,赦流罪以下。
世宗自将戰于澤州、高平,連破之。
至潞州,整軍北伐。
契丹、北漢會兵入寇潞州,不克而還。
是役也,兵至城下即還,猶邀北漢厚賂去,結虜何益,祇自敝耳。
周遺史彥超将步騎二萬發潞州。
征,北漢也。
周世宗至潞,尋趨晉陽。
親征北漢也。
帝至潞州,還京。
自太原回軍也。
鳴呼,昭義之設,唐以制河北,終唐世,河北三鎮不能侵一寸之地,不可謂非計矣。
顧劉悟以後,朝廷處置失宜,廢置之權授之軍中,由是釀成悖亂之習。
始則兵将相殘,繼則梁、晉互攻,終則夷夏争定。
一百五十年間,兵戈不息,不知當時彈丸之地,何以支持,然而生民之不絕者,蓋如線矣。
宋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會北漢主伐宋,太祖受周褝如筠中書令,欲拒之,賓佐切谏,乃宴使者,懸周太祖像,涕泣不已。
賓佐惶駭,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訝。
北漢主聞之,以蠟書結筠同舉兵。
太祖手诏撫慰,且官其子。
筠竟起兵。
北漢主親将趨筠,筠谒于太平驿,言:受周太祖恩,不敢愛死,周漢仇也。
北漢主不悅,留将監其軍而返。
筠留其子守節守潞,而自将兵南向。
宋帝自将征李筠,圍澤州,克其城,李筠死之,進攻潞,李守節降,大赦,免附潞租一年。
釋守節為單州團練使,獲北漢将衛融為太府卿。
帝聞筠起兵,遣石守信等分道進擊,戒之曰: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
守術等破筠于長平,又破之澤州,降殺以數千計。
筠入澤州城固守,帝至,列栅圍之,将士攀堞而上,兵遂入。
筠赴火死。
獲北漢将衛融,撾擊之,融曰:臣得死所矣。
帝曰:忠臣也。
釋之。
進攻潞州,降,亦釋其罪,與融俱官。
北漢自此懼。
宋。
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焚北漢平遙縣。
昭義節度使李繼勳敗北漢軍,俘其遼州刺史傳廷選。
北漢侵潞州,守将擊走之。
昭義節度李繼勳攻遼州,克之。
诏盧懷慎等二十二人率禁軍會潞州伐北漢,以王祐為潞州知州。
時征太原,饷集潞州,城中不能行。
祐至,饋運不乏,潞亦不壅。
帝親征北漢,過潞州,自是以後,潞為無事之州,昭德亦為無事之鎮。
以刺史處名賢,以節度處尊貴,民享太平之樂,一百五十餘年,至靖康,始有金兵之變。
诏置潞州交子務,以權河東一帶之錢法。
未幾,漕司以妨入中糧草之計,奏罷之。
改昭德軍為隆德軍。
未幾,升隆德軍為隆德府,仍還昭德舊節。
徽宗潛邸故也。
金粘沒喝陷隆德府,知府張确、通判趙伯臻、司錄張彥适死之。
初,幹離不、粘沒喝分道南侵,幹離不自平州入燕山,粘沒喝自雲州趨太原。
幹離不先至汴,已議和,粘沒喝方攻太原,聞之,亦遣人索賂宰臣,以援兵大集,拘其使而不與。
粘沒喝怒,遂分兵趨汴。
平陽叛卒導之入南北關。
粘沒喝歎曰:關險如此,而使我過之,南過無人矣。
廷既過關,知威盛軍李植以城降,即今沁州也。
遂招确使降,拒守之。
或勸出奔,亦不聽。
城破,确等死之。
河北制置使姚古遣王德複隆德府,擒金守将以獻。
金兵北還,古軍懷、澤間,遣德諜之,斬一首而還,複往乎,德從十六,徑入隆德府治,執僞守右驚擾,德手刃數十百人,一府中谔然莫敢前。
宗問狀,姚四臣就縛,但見耳,人因呼德為王。
郭忠孝以陜西兵遣将趨澤、潞,懼失要地也。
金粘沒喝複陷隆德府。
金兵既去,李綱宣撫河北,布置諸将,分屯遼、汾、威勝及南北關。
主和議者盡散勤王兵,諸将承禦畫得徑達,号令不禀于撫轄,故進退不一,首尾不應。
賊破南北關,威勝軍即降,居民聞之,争皆渡河南奔,州縣皆空,遂複陷沒。
黎城處士宇文光見執,不屈死,女亦死節。
光避兵山谷中,猶讀書,金兵執之,不屈,見殺。
女被兵得,亦不受污,墜井死。
郡人王彥連兵太行山以拒金師,克日北伐。
宗澤召議事,使赴。
行在,所竟。
為和議所阻。
時汪、黃用事,主和見彥議。
用兵,格不得見,彥遂緻仕。
後起??用于川陜,又白使治郡,卒。
綱目嘉其緻仕,宋亦歎未盡其才。
又苖傅以彥為禦營都統,即佯狂緻仕,節更偉。
金太行盜陷隆德府,殺其守臣姚璠,讨平之。
以山西轉運副使沈璋權知州事,宥降卒七百人,拜璋谏議大夫、知潞州事。
金初得潞,人心猶冀宋之複取,故殺金守臣,宋不能救,而金平之,從此潞為金有矣。
金所稱盜,宋之忠義也。
當緣坐者七百人,帥府必欲坑之,璋以死争,不但保全孑遺,草創之初,收拾人心,亦大有功于金,潞民感泣,為之離祠宜矣。
襄垣縣令韓俊築甘水南城以保民。
金初,随在兵起,民被劫掠無所避,俊能将拒卻之。
鄉民歸依者城不能築外城,且戰且築城,民恃盜賊。
趙人王玉攻潞州,拔之。
玉破諸州,獨潞戰,射王中左目。
王竟置潞州元帥府,金宣宗時,兵漸起,故于太原、潞州皆置帥府。
發潞州元帥府兵援太原。
時元兵圍太原。
元兵攻潞州,都統馬甫死之。
苖道潤請以所部軍隸潞州元帥府,以戶部尚書納合蒲刺都為元帥、右監軍,行元帥府事于潞州。
元兵狥潞州,陷之,納合蒲刺都及參議官王良臣死之。
良臣,潞人,以張開克潞。
州招撫使。
時林州元帥府徙潞民,往來苦甚,開請并立元帥府,從之。
以張開權昭義節度使,權元帥左監軍、行元帥府事。
诏與郭文振共複太原。
張開複太原,封上黨公。
以澤、潞、沁州隸焉。
張開及元兵大戰于壺關,勝之。
張開請建公府以固藩屏。
升澤州為忠晶軍,沁州為義勝軍,從開請也。
元兵克潞州,張開走南京,開與郭文振等起義兵,克複有功,封建九公,各守疆土。
而文振又與之共破太原,比鄰相附。
開嘗請糧于朝,不得如數,又文振當其西北兵沖,開不奉命周給,文振窮竄,聞勢益孤,以至于敗。
移刺蒲合都複澤、潞,獲馬千匹。
移刺蒲合複澤、潞,元将任存死之。
先複在正大元年,正大六年,中間必有為元萬戶因隻台吉與塔斯複取潞州。
先是,武仙圍潞州,元太宗使塔思救之,為移刺所敗。
塔思退守沁州,移刺複潞州。
太宗聞之親征,遣因隻台
悅夜遁,邢州圍亦解。
李抱真與馬燧等擊朱滔、王武俊于惬山,敗績。
初,諸将讨田悅,滔與武俊反,發兵救之。
賊至惬山,官兵擊之,滔兵潰,官軍争取财貨,武俊乘隙橫衛,官軍分為二,滔回軍擊之,遂大敗。
李抱真會王武陵于南宮。
王武俊與朱滔有隙,李抱真使賈林說武俊,武俊私約歸正,候赦命。
會朱反,诏行營歸抱軍臨洺,田悅,武俊從而攻之。
抱真說武破滔,武俊又說悅以同結昭義,時朱滔方未下,三鎮約連兵救之,滅滔,以孤朱泚之勢,移軍南宮。
抱真以數騎往入營,執武俊手,叙國難當救,相持而泣,約為兄弟,誓同滅賊。
仍留宿帳中。
武俊感其誠,惟死許,遂連營而進。
當朱泚叛逆,滔以勢劫三鎮,田悅、王武俊皆負罪未釋。
使三鎮合一,不惟河北非唐有,而朱泚黨盛,即長安未易平也。
吾以為抱真此舉,功不在李晟平寇之下。
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于貝州,滔遁歸範陽。
昭義節度使、義陽王李抱真卒,以王虔休主節度留後,尋為使。
抱真卒,子緘秘不發喪,詐以抱真表求世授,虔休以義止之。
朝廷遣使促緘發喪,以節度授虔休。
虔休初名延貴,帝賜是名,旌其忠。
膳部員外郎馮伉克李抱真吊贈使,卻贈帛。
先是,使臣吊贈各鎮者,賄贈直受之。
伉至,抱真子緘贈帛數百,不納。
送至京師,表奏固辭。
屬醴泉令缺,上曰:前使澤潞,不受餽遺者,清吏也。
遂改醴泉令。
果著善政。
此可為使臣之法。
潞州父老上李抱真德政,請立石紀功,建祠祀之。
命董晉撰文,至今有專祠。
文見藝文。
王虔休及攝洺州刺史元誼戰于雞澤,敗之。
昭義節度使李長榮卒,德宗遣中使察軍中欲立者授之。
盧從史越次營受,大将來希皓為衆所服,中使以手??授,固辭。
盧從史結監軍,受之。
德宗此舉,授軍中廢置之權非矣。
自後強者自立,弱者見逐,朝廷遂不能制。
盧從史擅出兵屯邢、洺,從史潛蓄異謀,陰養父喪,不奔喪希。
策取河北三郡,又陰結王承宗兵固,擅引兵東出,召之,還,不時奉诏。
吐突承璀誘盧從史執送京師。
以河陽節度使孟元陽徙鎮昭義将烏重胤為河陽節度,承璀計執從史,一軍皆甲,烏重胤鎮之,乃定。
承璀即牒重胤為留後,李縫不可,乃與元陽更調。
追贈故昭義從事孔戡為司勳員外郎,魯密谏從史不聽,對衆面折不改,引疾歸卒,故贈是官。
以辛秘為昭義節度使,從史之後,困敝幾不成郡。
秘能節愛,數年間,民富财殷,複為完鎮。
以昭義兵讨吳少誠。
昭義節度使郗士美及王承宗戰于柏鄉,敗之。
諸将讨王承宗者,互相觀望。
士美出師,遣兵馬使王獻率兵一萬為前鋒。
獻兇惡恃亂,逗撓不進,士美斬之,下令進軍,遂大敗賊。
承宗大懼,指日有破亡之勢。
會诏班師,攻竟不成。
至今兩河間尚稱之。
郗士美以賊首三百獻捷,诏枭示通化門外。
徙義成軍節度使劉悟為昭義軍節度使,實悟殺李師道,以淄青降,徙悟義成軍,以田弘正代,欲變河北世據之獘也。
穆宗立,徙昭義,遂遺三世據潞之禍。
以昭義軍讨王庭湊,劉悟執監軍劉承偕,先是,朱克融亂,徒悟盧龍,至邢州,會庭湊殺田弘正,據成德反,不得進,遂以原節兼幽鎮招讨,治邢州。
圍臨城,觀望,久不拔,與承不葉。
承偕恃君寵,淩轹悟,門之,陰與磁州刺史張謀,縛悟送阙下。
汶因承偕诏送承偕,悟不奉诏,必遠州,乃釋之,由是專肆上書多不遜語。
天下。
亡命多歸之。
後數歲,漚血死。
劉悟死,以晉王普遙領昭義節度使,劉從谏為留後。
事詳節鎮。
昭義軍救李聽于淺口,劉從谏還治潞州。
自劉悟治邢州,人心思潞,故從谏還治,以收人心。
昭義節度使劉從谏入朝,加同平章事,遣歸漢。
初,從谏以忠義自任,入朝欲請他鎮,既見朝廷事柄不一,心輕之,故歸而益驕。
一從谏也。
徙鎮何心?不徙鎮又何心?乃知奸雄生念,朝廷自取之太耳。
使是時,唐之權不旁落,則從谏必徙鎮,無後患矣。
昭義軍敗王庭湊于臨城,又敗之于昭慶。
昭義節度使從谏表請王涯等罪狀,仇士良懼,加從谏檢校司徒,甘露之變,王涯等死非其罪。
從谏上表請涯等罪狀,且言:涯竺荷國厚恩,安肯搆逆?訓等實欲讨除内臣,兩中尉遂誣以反逆。
若其實有逆圖,亦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
豈有内臣擅領甲兵,恣行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臣欲詣阙,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仇士良懼,故是命從谏。
複表讓曰:臣之所陳,系國大體,可聽則涯等宜蒙湔雪不可聽,則賞典不宜妄加,安有死冤不申而生者?荷祿因暴揚仇士良等罪惡,由是宦官頗懼,宰相粗能自立,天下倚之,差亦自疆。
從谏此疏,大有功于當時,并其入朝初心自處亦得,惟是驕恣。
貪橫,更遭逆子拒命,剖棺戮屍,喪家滅族,大有可惜。
劉從谏死,子稹自為留後。
诏諸道:發兵。
仇士良罪惡,遂與朝廷相猜恨,招亡命。
又貪鄙兇虐,失人心,懼禍及,憂病将死,秘謀朔故事,以稹代。
及死,匿喪上表,決朝議,不能決。
李德裕主于必讨,以山東三州委之河北三鎮,賜三鎮書曰:澤、潞事體與鄉事體不同,勿為子孫之謀,欲存輔車之勢,但能顯立功效,自然福及後昆。
三鎮得書悚息,即發兵。
又分責河陽王茂元取澤州,河東劉沔、河中李彥佐取潞州,魏博何弘敬取洺州,成德王元逵取邢州,李彥佐、行绶。
诏切責,仍以士雄為副以代之。
昭義大将郭誼斬劉稹降。
稹??孺子,郭誼為之謀主,欲借河北三鎮以抗朝廷。
及李德裕謀定三鎮,奉命出師,邢、磁、洺俱降。
河陽兵克天井關,河東兵克石會關,石雄帥河中兵入烏嶺,連敗之。
誼知勢窮,人賣稹,族其家,降要節钺。
诏石雄将兵七千定潞州,執郭誼送京師,斬之,初,潞。
市有狂人,磬折唱曰:石雄七千人至矣。
至是果驗。
給複澤、潞、磁、邢、洺五州一歲。
劉稹平也。
以盧鈞為昭義節度使。
鈞長厚得衆心,兵亂之後,武宗擇而用之,果坐鎮無事。
昭義戍兵作亂,讨平之。
自劉悟以來,鎮兵驕縱,至是真诏戍鎮武,憚于遠行,遂閉門大噪。
盧鈞奔潞城,亂兵推都将李文矩為帥,文矩以禍福谕之,乃聽命。
遣人謝鈞。
鈞還,複遣之,行一驿,乃潛選兵追及,殺之。
昭義軍亂,殺其節度使沈詢;鹹通四年,史不書故。
昭義軍亂,逐其節度使高湜。
乾符四年,史不書。
故昭義節度使李鈞合河東兵讨李,昌國戰于敗績。
李鈞死。
王仙芝反,昭義節度使騎五千衛東都。
昭義監軍雷殷符擊王仙芝于鄭州,破走之。
時殷符屯中牟,聞仙芝圍鄭州,引兵來援,遂解其圍。
昭義節度使高浔會王重榮攻華州,克複之。
時黃巢已入長安,盡有關中之地,故浔克複。
高浔及黃巢将李祥戰于石橋,敗績。
裨将成麟殺浔,叛還潞州。
昭義将孟方立殺成麟,自稱留後,移治邢州。
李克用取潞州,孟方立既治邢州,欲徙潞州民于龍岡,州民安土重遷,乞師于克用,遣李克修擊之,取潞州,殺李殷銳。
是後克用每歲出兵争山東三州之人。
半為俘馘,野無稼穑矣。
李克用表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治潞州。
自是昭義分為二鎮。
李克用拔磁、洺,進攻邢州,孟方立自殺。
弟遷以邢州方立,猜忌圍困,飲藥死。
其弟遷素寬,諸将奉降,以為留後。
遷求救于朱全忠,兵未至,乃舉兵降。
昭義複合為一。
昭義節度使李克修卒,以弟李克恭為留後。
克修簡儉得人心。
克用巡郡,惟供具不厚,诟而笞之,因慚憤成疾死。
克用表其弟克恭為留後。
昭義軍殺留後顧克恭。
朱全忠取潞州李兵圍之,初,克修死非其罪,潞人憐之,而克恣不曉軍事,民皆怨望,益思克修。
會圖河朔,令克恭選精兵五百送晉陽,遣候霸部送至銅鞮,霸與牙将康居受劫衆反攻克恭,自焚死。
霸困,叛附朱全忠,全忠、李存孝将兵圍之。
诏以京兆尹孫揆為昭義節度使。
時昭宗聽張濬讨克用,以孫揆為副,聞李克恭死,遂以揆為節度使。
李克用執昭義節度使孫揆,殺之。
官軍至陰地,宋全中遣骁将葛從周自壺口關潛入,張濬恐汴人據有潞,促揆速行。
孝存聞之,伏兵刀黃山,擒揆,揆不屈,鋸解死。
李克用取潞州,以康君立為留後。
存孝既執孫揆,還攻潞州,葛從周遁歸,克用以廉君立為留後公。
存孝憤恚有叛志,竟為李存信潛死。
李罕之據潞州,朱全忠表為節度使。
存孝之死,克用語及辄流涕。
康君立以為不然,克用怒,鸩殺之,以薛志勤為留後。
志勤死,罕之時為澤州刺史,常從克用征讨有功,求鎮不得,乃引兵據之,遣人降于朱全忠。
全忠表為節度使。
李克用遣李嗣昭攻潞州,拔之,表孟遷為留後。
嗣昭先取澤州,收罕之家屬送晉陽。
越歲,罕之疾,全忠使賀德倫守潞,嗣昭以鐵騎環其城,捕刍牧者,附城三十裡,黍禾刈盡,德倫窘,宵遁,克用複得潞州。
朱全忠遣兵陷澤、潞等州。
李克用修好于梁,全忠怒其書辭蹇傲,遣叔琮等分道北攻諸州,孟遷降,諸州皆陷。
存孝君立死,故梁得橫行。
李克用攻潞州,節度使丁會降,以李嗣昭使。
朱全忠殺昭宗,丁會聞之,率三軍犒素。
全忠攻劉仁恭,仁恭求救于李克用,召遣李嗣昭等攻潞州,會遂舉軍降,曰:非不能守,梁王淩虐唐室,雖有舉拔恩,誠不忍其所為,故來歸。
嗟夫!當全忠劫君父,幽囚密室,至于行篡弑,唐之方在大臣坐視無動心者。
丁會,全忠私人,獨悲痛擇所歸,可謂烈大夫矣。
五代梁侵晉,圍潞州,晉遣周德威救之。
梁兵十萬攻潞,嗣昭閉城固守,内外隔絕。
晉王聞之,遣德威來救。
晉敗梁兵于潞州,梁築夾寨守之。
周德威壁于高河,梁将康懷貞擊之,不克。
梁遣李思安代之,乃築夾寨,防沖突,遏救援,調山東民饋糧,德威心輕騎抄之。
思安自東南山口築甬道,屬于夾寨,德威與諸将互往攻之,一日數十發,梁兵疲于奔命,閉壁不敢出。
晉王攻梁夾寨,破之,潞州圍解。
方圍時,晉王克用薨,嗣子存勖召周德威還,梁以潞從此絕援矣,遂不設備。
存勖曰: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
且朱溫所憚者獨先王耳。
聞吾新立,以為童予,未閑軍旅,必有怠心。
若簡精兵,倍道趨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遂率諸将至潞之三垂岡伏兵,值早霧,直抵夾寨,梁将士尚卧,乃分兵填塹燒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潰南走,圍遂解。
初,克用破孟方立還,置酒三垂岡,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指而笑曰:此奇兒也,後二十年,能代我戰于此乎?至是,過三垂岡,歎曰:此先王置酒處也。
果破梁。
朱全忠聞之,亦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于吾子,豚犬耳。
梁遣楊師厚、李思安将兵屯澤州,以圖上黨。
李嗣昭勸農緩刑以治潞。
梁兵圍守,曆年者大半。
嗣昭寬租緩刑,數年之間,軍城完複。
李嗣昭引昭義兵會晉師代梁邢州,不克。
梁救至,故回兵。
李嗣昭遣石君立救晉陽。
時晉王用兵幽、趙間,梁乘間急攻,晉陽幾陷。
嗣昭遣牙将石君立将五百騎救之,朝發夕至,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遂入城,夜與晉陽退将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梁兵,梁兵死傷十二三,梁竟不克而歸。
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戰死。
鎮州子繼韬營為留後,改昭義軍曰安義軍。
嗣昭帥師圍鎮州,鎮将張處瑾遣千人迎糧,嗣昭設伏要擊,殺獲殆盡,忽矢中其腦,嗣昭拔矢反射,殪之。
是夕卒。
遺命以澤潞兵授判官任圜督攻,号令如一,鎮人不知嗣昭之死也。
晉王聞之悲痛,不禦酒肉,命其諸子護喪歸葬晉陽。
其子繼能不受命,帥兵。
擁喪歸潞。
子繼俦當襲,素懦弱,繼韬兇狡,因之詐令士卒劫已為留後,晉王從之。
李繼韬以潞州叛降梁,其将裴約據澤州不下,死之。
繼韬營為留後,終不自後,遣弟繼遠詣大梁降,梁以繼韬為節度使。
安義舊将裴約守澤州,不肯附梁,遣兵攻之,晉急發兵來援,兵未至而城陷死。
李繼韬募兵潞州,堯山郭威應募,威少孤,來依潞州常氏,好氣使。
酒應募為兵,繼韬愛之。
嘗白晝殺人于市中擊獄,繼韬複縱之去。
後佐漢起兵,受禅,為周太祖。
潞州知州李繼傳為李繼達所殺,弟繼珂讨,平之。
繼韬謀襲叛去。
及莊宗滅梁,自歸乞添,莊宗宥之,複謀不軌,事覺,伏誅。
莊宗念嗣昭功,以繼俦知潞州,而繼達殺之。
弟繼珂,募市人讨繼達死。
以潞州稅應威塞大同振武将軍。
唐将楊讨平之,夷潞。
州城池,楊立,繼韬黨也。
繼韬誅,陰懷不平,會發兵戍涿,立聚衆焚掠,自稱留後,表求節钺,诏遣李思源等讨平之。
唐王以潞州城池高深,将屢叛,悉夷之。
昭義節度使皇甫立奏石敬塘反,唐遣苻彥饒将軍赴潞州,石敬塘合契丹圍晉安,唐主從珂欲北征,遣兵赴潞,為大軍後援,唐遣趙延壽将兵二萬如潞,州。
唐主從珂至河陽,心憚北行,議可使将兵拒敵者,和凝等钺:趙延壽父德鈞以盧龍兵來赴難,宜遣延壽會之,遂遣行。
趙德鈞領兵趨潞州,并延壽兵屯團柏谷口,德鈞陰蓄逆志,欲乘亂取中原,由土門口入,表稱兵少,須合潞州兵,乃趨潞州,子延壽以兵屬焉。
德鈞留潞州。
诏趨之。
诏趨之,屯團柏谷口,不進。
契丹主立石敬塘為晉皇帝,南下至潞州,趙德明迎降,系歸死。
初,德明請于契丹,欲得王中國,以石敬塘先附,故契丹不許。
及破團柏,德鈞父子奔還潞州。
契丹主至,德鈞父子迎谒于高河,俘系送歸國。
述律太後責其求天子,背唐主,何面目複求生?愧郁病死。
其子延壽為契丹翰林學士。
晉主石敬塘發潞州,契丹主北還。
時從珂在河陽,契丹使敬塘引漢兵南下,遣兵衛送。
留重兵在潞,聞急則下山援救,俟克洛陽而後返。
敬塘既發,從珂退歸洛陽,自焚死,敬塘遂有天下,契丹歸。
晉遣昭義節度使高行周将本軍屯相州,西向都部署範延于魏也。
晉以虜順密為昭義節度使。
後賞其平滑州之功。
晉以後甫遇為昭義節度使。
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有異志,皇甫遇,其姻家也,徙昭義以結其心。
潞州殺契丹使者,歸于漢。
契丹滅晉,遣使監各州。
漢主劉智遠即位于晉陽,潞州留後王守恩斬契丹使者,舉鎮歸漢。
契丹寇潞州,漢遣史弘肇救之,契丹遁去。
契丹以耿崇美為昭義節度使,屯澤州,将攻潞。
漢主遣弘肇進克澤州,契丹從山下河北遁去。
漢主至洛,遂定天下。
王彥升破北漢兵于禠亭,斬其帥王璋。
潞州巡檢陳思讓敗北漢州巡檢。
陳思讓敗北漢兵于禠亭,北漢主以契丹兵侵潞。
周昭義節度使李筠逆戰,敗績。
北漢主聞周太祖殂,請兵于契丹,自将趨潞,李筠遣穆令均逆戰,漢誘令均入伏中,殺之。
筠遁歸,嬰城自守。
周主破北漢兵,幸潞,赦流罪以下。
世宗自将戰于澤州、高平,連破之。
至潞州,整軍北伐。
契丹、北漢會兵入寇潞州,不克而還。
是役也,兵至城下即還,猶邀北漢厚賂去,結虜何益,祇自敝耳。
周遺史彥超将步騎二萬發潞州。
征,北漢也。
周世宗至潞,尋趨晉陽。
親征北漢也。
帝至潞州,還京。
自太原回軍也。
鳴呼,昭義之設,唐以制河北,終唐世,河北三鎮不能侵一寸之地,不可謂非計矣。
顧劉悟以後,朝廷處置失宜,廢置之權授之軍中,由是釀成悖亂之習。
始則兵将相殘,繼則梁、晉互攻,終則夷夏争定。
一百五十年間,兵戈不息,不知當時彈丸之地,何以支持,然而生民之不絕者,蓋如線矣。
宋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會北漢主伐宋,太祖受周褝如筠中書令,欲拒之,賓佐切谏,乃宴使者,懸周太祖像,涕泣不已。
賓佐惶駭,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訝。
北漢主聞之,以蠟書結筠同舉兵。
太祖手诏撫慰,且官其子。
筠竟起兵。
北漢主親将趨筠,筠谒于太平驿,言:受周太祖恩,不敢愛死,周漢仇也。
北漢主不悅,留将監其軍而返。
筠留其子守節守潞,而自将兵南向。
宋帝自将征李筠,圍澤州,克其城,李筠死之,進攻潞,李守節降,大赦,免附潞租一年。
釋守節為單州團練使,獲北漢将衛融為太府卿。
帝聞筠起兵,遣石守信等分道進擊,戒之曰: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
守術等破筠于長平,又破之澤州,降殺以數千計。
筠入澤州城固守,帝至,列栅圍之,将士攀堞而上,兵遂入。
筠赴火死。
獲北漢将衛融,撾擊之,融曰:臣得死所矣。
帝曰:忠臣也。
釋之。
進攻潞州,降,亦釋其罪,與融俱官。
北漢自此懼。
宋。
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焚北漢平遙縣。
昭義節度使李繼勳敗北漢軍,俘其遼州刺史傳廷選。
北漢侵潞州,守将擊走之。
昭義節度李繼勳攻遼州,克之。
诏盧懷慎等二十二人率禁軍會潞州伐北漢,以王祐為潞州知州。
時征太原,饷集潞州,城中不能行。
祐至,饋運不乏,潞亦不壅。
帝親征北漢,過潞州,自是以後,潞為無事之州,昭德亦為無事之鎮。
以刺史處名賢,以節度處尊貴,民享太平之樂,一百五十餘年,至靖康,始有金兵之變。
诏置潞州交子務,以權河東一帶之錢法。
未幾,漕司以妨入中糧草之計,奏罷之。
改昭德軍為隆德軍。
未幾,升隆德軍為隆德府,仍還昭德舊節。
徽宗潛邸故也。
金粘沒喝陷隆德府,知府張确、通判趙伯臻、司錄張彥适死之。
初,幹離不、粘沒喝分道南侵,幹離不自平州入燕山,粘沒喝自雲州趨太原。
幹離不先至汴,已議和,粘沒喝方攻太原,聞之,亦遣人索賂宰臣,以援兵大集,拘其使而不與。
粘沒喝怒,遂分兵趨汴。
平陽叛卒導之入南北關。
粘沒喝歎曰:關險如此,而使我過之,南過無人矣。
廷既過關,知威盛軍李植以城降,即今沁州也。
遂招确使降,拒守之。
或勸出奔,亦不聽。
城破,确等死之。
河北制置使姚古遣王德複隆德府,擒金守将以獻。
金兵北還,古軍懷、澤間,遣德諜之,斬一首而還,複往乎,德從十六,徑入隆德府治,執僞守右驚擾,德手刃數十百人,一府中谔然莫敢前。
宗問狀,姚四臣就縛,但見耳,人因呼德為王。
郭忠孝以陜西兵遣将趨澤、潞,懼失要地也。
金粘沒喝複陷隆德府。
金兵既去,李綱宣撫河北,布置諸将,分屯遼、汾、威勝及南北關。
主和議者盡散勤王兵,諸将承禦畫得徑達,号令不禀于撫轄,故進退不一,首尾不應。
賊破南北關,威勝軍即降,居民聞之,争皆渡河南奔,州縣皆空,遂複陷沒。
黎城處士宇文光見執,不屈死,女亦死節。
光避兵山谷中,猶讀書,金兵執之,不屈,見殺。
女被兵得,亦不受污,墜井死。
郡人王彥連兵太行山以拒金師,克日北伐。
宗澤召議事,使赴。
行在,所竟。
為和議所阻。
時汪、黃用事,主和見彥議。
用兵,格不得見,彥遂緻仕。
後起??用于川陜,又白使治郡,卒。
綱目嘉其緻仕,宋亦歎未盡其才。
又苖傅以彥為禦營都統,即佯狂緻仕,節更偉。
金太行盜陷隆德府,殺其守臣姚璠,讨平之。
以山西轉運副使沈璋權知州事,宥降卒七百人,拜璋谏議大夫、知潞州事。
金初得潞,人心猶冀宋之複取,故殺金守臣,宋不能救,而金平之,從此潞為金有矣。
金所稱盜,宋之忠義也。
當緣坐者七百人,帥府必欲坑之,璋以死争,不但保全孑遺,草創之初,收拾人心,亦大有功于金,潞民感泣,為之離祠宜矣。
襄垣縣令韓俊築甘水南城以保民。
金初,随在兵起,民被劫掠無所避,俊能将拒卻之。
鄉民歸依者城不能築外城,且戰且築城,民恃盜賊。
趙人王玉攻潞州,拔之。
玉破諸州,獨潞戰,射王中左目。
王竟置潞州元帥府,金宣宗時,兵漸起,故于太原、潞州皆置帥府。
發潞州元帥府兵援太原。
時元兵圍太原。
元兵攻潞州,都統馬甫死之。
苖道潤請以所部軍隸潞州元帥府,以戶部尚書納合蒲刺都為元帥、右監軍,行元帥府事于潞州。
元兵狥潞州,陷之,納合蒲刺都及參議官王良臣死之。
良臣,潞人,以張開克潞。
州招撫使。
時林州元帥府徙潞民,往來苦甚,開請并立元帥府,從之。
以張開權昭義節度使,權元帥左監軍、行元帥府事。
诏與郭文振共複太原。
張開複太原,封上黨公。
以澤、潞、沁州隸焉。
張開及元兵大戰于壺關,勝之。
張開請建公府以固藩屏。
升澤州為忠晶軍,沁州為義勝軍,從開請也。
元兵克潞州,張開走南京,開與郭文振等起義兵,克複有功,封建九公,各守疆土。
而文振又與之共破太原,比鄰相附。
開嘗請糧于朝,不得如數,又文振當其西北兵沖,開不奉命周給,文振窮竄,聞勢益孤,以至于敗。
移刺蒲合都複澤、潞,獲馬千匹。
移刺蒲合複澤、潞,元将任存死之。
先複在正大元年,正大六年,中間必有為元萬戶因隻台吉與塔斯複取潞州。
先是,武仙圍潞州,元太宗使塔思救之,為移刺所敗。
塔思退守沁州,移刺複潞州。
太宗聞之親征,遣因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