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五

關燈
吉與塔思複取潞州,武仙夜遁,斬首七千級。

    至是潞州始入于元矣。

    自五代以來,潞州兵革,惟此時為甚。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曹州賊入太行山,陷冀甯、大同路。

    陜西行省左丞察罕帖木兒遣關保、虎林赤擊之,合上黨縣尹郭從善兵,大破賊于壺關,曹州賊入太行,焚掠,由北直至晉甯、大同。

    時察罕帖木兒在關中,聞上黨李惟馨有濟亂才,遣使禮聘之。

    察罕帖木兒将有事于興元,惟馨說以東取冀、晉,固羽師,除守上黨,翼京,剪群盜為上策。

    遂遣關保、虎林赤要擊歸路,走之。

    前據上黨,則賊已深入至杏城矣。

    關保、虎林赤将所部兵,上黨縣尹郭從善率所募義兵為之犄角,遂大破賊。

    是役也,惟馨實在行間,兵乏食,欲盡括民食,惟馨不可,親勸富室出粟食,乃足軍中所獲男女,悉縱使歸,潞民始安。

    察罕帖木兒調關保、虎林赤同守潞州,拜察罕帖木兒陜西行省平間政事,便宜行事。

    時察罕帖木兒遣二将複晉甯、大同,賊去,調二将歸,為休兵進取計。

    惟馨又圖地利險易,分屯澤州,塞碗子城,屯上黨,塞吾兒。

    峪屯并州,塞井徑口,以杜太行諸隘,賊遂不得入。

    察罕帖木兒率澤、潞及各道兵複汴京。

    時僞宋據汴也。

    察罕帖木兒還屯澤、潞,拒孛羅帖木兒。

    時順帝诏以冀甯廾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以數年用兵,惟以給軍,故不欲輕棄,乃托言用師汴梁。

    之相持,互相侵伐,竟不奉命。

    潞州兵從察罕帖木兒平青、齊,是役也,惟馨亦在行間,有曾堅平齊贊畫記。

    關保退屯潞州。

    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關以東圹占相持,诏潼屬廓帖木兒,故關保複歸潞州。

     明洪武元年十月,右副将軍馮勝取潞州,關保遁去。

    免山西新附地方洪武二年稅糧。

    偏将軍楊璟遇元兵于韓店,大戰失利。

    馮将軍取澤潞,擴廓帖木兒遣韓禮兒來援,偏将軍與副将張彬遇之,大戰,為禮兒所敗。

    四年,賜壺關縣舉人郭翀進士及第。

    初開科也。

    以潞州儒士曹玑為右副都禦使,未幾,進左都禦史。

    以長子生員栗恕主吏部尚書。

    潞州遣官貢人參,诏止之。

    上曰:朕聞人參得之甚艱,豈不勞民?今後不必進,如用當遣人自取。

    因謂省臣曰:往年金華貢香米,朕止之,遂以種于苑中。

    每耘籽刈獲,親往觀之,足以自适。

    及計所入,足以供用。

    太原歲進蒲萄酒,自今亦令其勿進。

    國家以養民為務,豈以口腹累人哉?嘗觀宋太祖家法,子孫不得于遠方取珍味,真得贻謀之道也。

    今人參已不可得矣,間得根株,亦枯瘦少味,入藥無功,即土人需,皆遼左參也。

    嘗味蒲萄酒,亦與市沽不差别,何足以備上供?蓋前代狥具名,聖祖察其實,大聖人之見,萬世不可及也。

    九年,诏免山西本年稅糧。

    十三年,征壺關縣儒士杜敩為太子賓客、四輔官。

    召元兵部尚書李惟馨考正禮樂,事竣,不受官,賜赍還山。

    以潞州儒士曹九齡為四輔官、武英殿大學士,九齡,鶴之弟也。

    以潞州貢士暴昭為刑部尚書。

    後死靖難。

    節潞之登仕籍多矣。

    恃著數公者,遭際聖明之世,朝辭年蔀屋,夕偌岩廊,非計歲月而數級階者比也。

    二十一年,遷澤、潞無田民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閑曠之地,令自耕種,免其徭役三年,仍給鈔錠,以備耕具。

    永樂元年,诏澤、潞等州縣無田民分丁赴裕州墾荒。

    六年,沈簡王之國潞州。

    十年,以澤、潞運大同馬草儲傍近驿舍。

    先是,太原、平陽、澤、潞應運大同馬草,往來三千裡,民用困乏,而邊地平川,秋多青草,以時采貯,可以足用。

    内地應納草束,就近給驿。

    此布政周璟議也。

    诏從之。

     成化十七年,免太原三府、澤、潞五州去年夏秋稅,水旱霜雹故也。

    二十三年,遣。

    刑部侍郎何喬新赈給山西歲歉。

    也。

    弘治七年,以解鹽補宗藩祿米。

    巡撫張敷華議也。

    正德六年,薊寇自壺關南界入太行山,至潞州雄山鄉,焚掠而去。

    時有劉斌代兄死,并免,及四貞、平氏、程氏、趙悶兒、袁鴈菊死節。

    嘉靖七年,潞城民陳卿作亂,拒殺官兵,合三省兵讨平之。

    诏兵科都給事中夏言核功罪,區處善後事宜,設兵備道,升州為潞安府,以州版籍置長治縣,割壺關黎潞。

    另置平順縣,皆科臣議也。

    設參将于潞安。

    未幾裁去。

    從憲王請也。

    二十八年,虜深入,遊騎至潞境。

    四十三年,始置長治縣學,初,州升府,因州學以為府學,而縣學尚未議。

    至是始置。

    萬曆十四年,荒疫并作,四門出戶三萬餘,遣戶部員外郎王之輔赉帑金赈濟。

    二十七年,以貢篚降知府劉複初官一級,未赴部,再降一級。

    潞?長闊,視原任俱有加,求無罪耳。

    是歲以一劣轉官帶解,中官不悅,故旨從中出守臣一月,再降為潞事也,故特書。

    次年又以前任珠寶降兵備副使楊應中,知府孫??,事在前任,亦附錄。

    崇祯五年,流賊由陵川至長治南界,焚掠及壺關。

    平順。

    初,流賊紫金梁、老狗回等在河北修武,為官兵追勦,遂逾太行,自柳樹口至陵川,南馬附城,于十月初四日突至西火桑梓、蔭城一帶,焚掠甚慘,蔓延壺關、平順,盤據數十村,鄉民扶攜老幼,奔避郡城,城中登陴嚴守。

    邢紅娘破遼州,遂掠黎城之南北陌、東西井。

    六年,王加印至長子東裡村,焚掠而去。

    賊襲平順,知縣徐名揚死之。

    平順在萬山之中,鬥大孤城,固不足以禦敵,而守備又未嚴。

    四月初六日,賊遂乘夜襲城,屠戮男婦,焚燒公廨。

    知縣徐名揚被執不屈,加數刃而死。

     七月,宣大總督張宗衡提兵援潞安,以總兵曹文诏駐軍郡城,相機會勦。

    大兵彈壓,賊既不敢近城,士馬飽騰,兵亦不敢生事,地方稍谧。

    迨甲戍春,賊始盡渡河南去。

    十五年,叛将任國琦夜逾壺口,因襲北董鎮。

    國琦潰,自尚寝息未知,大掠子女金帛,殺傷甚衆。

    附近蘇店、秦家莊數村,皆被慘禍。

    從容數日,入陜西,長驅歌蹈而歸,去城僅數裡,未嘗一矢相加遺也。

    十七年,闖賊李自成僞将劉芳亮擁兵取潞安,守臣先遁,郡城不守。

    先是,李自成僭号西安,攺設官屬,建國曰順,年曰永昌,乃分遣賊将,于正月從韓城煤船渡河入犯,山西縣聞風瓦解,兵不血刃,皆以次淪陷。

    潞時守土各官已豫去,城方無主,城門劉芳亮遂擁衆入城,分連置僞官,大肆酷。

    烈夫上黨為古來用武必争之地,而皆唾手得之,天下事不可為矣。

    定陶王珽待同長子效鋒,死之,王聞賊至,率長子拜墓畢,即同赴井死,以身殉社稷者,王父子二人而已。

    遂入沈府,執沈王迥洪,留宮中,搜括金銀,銷镕寶器,數日王沖幼,不知大體,束手被執,宮中罹毒,有不忍言者。

    追郡王、宗室、鄉紳及故宦子孫捐助。

    劉芳亮暨僞防禦使孫明翼,殘忍相濟,日以聚斂為事。

    系諸郡王宗室及鄉士大夫,非刑酷拷,大索金銀,動以千萬計,名為捐助,下至乘田委吏,無一得免者。

    或已經物故,複收其子孫,一體拷掠,是名故宦,例亦如之。

    敲樸之餘,繼以炮烙。

    稷山王效钛,陵川王效鍊,右府都督同知鄭其心,昌平知州焦崇功,皆斃于酷刑之下。

    且分布諸賊各縣嚴比圔郡,如在洪爐。

    黃巢、劉曜之兇,白馬、清流之禍,千古如同一轍。

    劉芳亮挾沈王迥洪馬上北走。

    後不知所終。

    賊将劉忠據郡城,拆平四關及附近村舍。

    劉芳亮既取潞安,劉忠續來據守。

    八月,驅在城男子八歲以上者,悉數出城,拆毀各關廂,并角沿村、李家莊、五馬村等處,千百年湊集人煙,倏化寒煙衰草,惟見孤城屹立而已。

    忠本為居民稠密,有礙矢士,豈知後兩月,忠遁去,複來攻城,卻克藏匿立腳處,是實資後來守禦,而自為窮蹙者也,其與鹹陽一炬何異哉? 國朝順治元年八月,八旗固山石等、梅勒章京孟喬芳等,提兵底定潞安,地方新經闖陷,思出湯火,日引望王師,有如雲霓。

    及聞士争先出迎,所至秋毫無犯。

    先是,劉忠并各僞官皆亡去。

    以明通判馮聖兆攝冀南道事。

    當劉芳亮陷潞時,各官星散,通判馮公聖兆獨留匿民間,清兵底定後,遂以公攝道事。

    僞防禦使孫明翼、僞府尹師心知僞縣令長子劉延曆、屯留張士英以次伏誅。

    劉忠寇潞安,署道馮聖兆嬰城固守,攻之不克。

    清師略太原,賊知城虛,故劉忠複至,百道仰攻,?雲梯,穿地道,幾至失陷。

    城上守禦嚴密,因得保全。

    十月,清師自太原赴援,潞安圍解。

    二年,以馮聖兆為佥都禦史,巡撫宣府。

    因守城攻也。

    十一月,清兵駐潞安,屯牧割郡城西南隅以為駐防之所,地則圈南郊,迤西者,而以廢藩宗産補之。

    次年四月,撤防,皆為蒿黎瓦礫矣。

    三年,诏貢篚。

    六年,賊沈烈、許守信、喬炳、胡國鼎詐稱姜瓖兵寇屯留,把總郭天祐陰與賊通,脅參将周诏開門迎賊。

    許守信,陜西人,原隸道标守備張鴻養馬。

    鴻被誅,投汾州營,與口北響馬喬炳同充兵。

    已醜三月交城,賊乘大同姜逆之亂,遂蠢動。

    督、撫檄潞、汾兵将會勦,失利。

    喬、許二賊不敢入伍,逃歸潞安。

    路逢胡國鼎。

    國鼎,徽人也,販茶落魄,結伴同行。

    至中途聞潞營逃回者皆正法,遲疑不敢進,乃投老馬嶺沈烈家。

    烈亦陜西人,其叔在時,嘗為權店驿守不備。

    烈在老馬嶺賣酒聚賭,結交匪類,劫截往來客。

    商諸賊會議,詐稱姜總兵令,發兵直取潞,僞牌皆胡國鼎之謀也。

     沈烈、許守信自稱。

    喬炳自稱參将,胡國鼎自稱監軍道,沿途滿三百人,暗約沁州窩蠹楊文達,遂襲沁州,姜振迎降。

    時潞安訛言洶洶,警報狎至。

    參将周诏先領兵趨屯留,駐城中,令把總郭天祐探賊,不意天祐便與賊通約内應,歸恐,說周诏降,诏叱之。

    五月二十七夜半,天祐等開門迎賊入。

    诏既陷賊中,器械馬匹俱為賊有,遂挾之攻郡城。

    沈烈諸賊進攻潞安,畔兵張國威等殺知府楊緻祥,以城降。

    初,賊勢先聲震疊,人心搖惑,聚議戰守之策,數日不決。

    知府楊公緻祥插血誓衆,力主迎戰,檄同潞城知縣楊萬春征進。

    至中途,聞屯留已陷,遂退守郡城,晝夜巡視城頭,目不交睫者數日。

    開倉發帑,重賞鼓舞,人頗激勸,賊亦無隙可乘。

    會畔丁張國威等,原系陜西潰卒,為前道王公肇生招安,皆有家屬在潞,聞賊至,密移北鄉避之,先為賊所劫,要其内變。

    國威等惶懼攜貳,遂陰謀不軌。

    六月初三是黎明,國威并其奴張進才殺楊公。

    于北城樓之東。

    次日,開北門迎賊入,遂收系各官,更署僞職。

    以郭天祐為副總兵,吳享福為參将。

    張國威、蘇世昌等為标、參将軍等官。

    沈、許二賊又自升總兵,喬賊自升副将,胡賊自升巡撫,凡反側亡能命之徒,紛紛歸往,聲勢始大。

    由前而觀,周诏一旅,盡可辦賊;由後而觀,楊公堅壁,賊亦無何。

    乃一惑于天祐之流言,再敗于國威之猝變,串生肘腋禍。

    至滔天,郭、張二賊即寸碟能蔽其辜哉!襄垣訓導王奕葉抗節不受僞官,死之。

    知縣佟學詩賊至,先離縣赴府,衆官俱逃。

    訓導王奕葉獨守縣不去。

    賊強授官,拒不受。

    僞知縣趙浩系送郡城,為賊所殺。

    長子據城堅守不下,拔之。

    殺戮獨慘。

    黎城土寇趙聯芳、申少峰、李友庫、劉徹等作亂,殺知縣李雲起。

    因沈賊之亂也。

    十月,和碩親王、哆啰郡王、固山王國光、蔡士英、察不害等恢複潞安。

    七月十一日,衆賊聞大兵克大同,姜逆授首,由太原恢複汾州等處,大懼謀逃。

    然諸賊又各有嫌隙,思互吞并,不得已,各出兵,欲于南關驿阨險防禦。

    聞大兵神武,連夜遁回。

    沈、郭二賊奔往九仙台。

    喬、許二賊欲投畔賊張鬥光于陽城麻婁寨,不意光先遁,遂棄馬奔西安。

    故主梁清溪,被首于孟制台,移送晉撫,斬之。

    國鼎不協,于諸賊,另為一隊,複回城,驅民捍守。

    十月初十日,大兵至,國鼎潛開東門宵遁,不數裡,伏起,誅戮殆盡。

    國鼎為亂軍所殺。

    十六日,大兵入志,問罪城中及鄉鎮,誅戮凡數日而止。

    随攻九仙台,沈烈縛郭天祐以降,枭首于郡市。

    在昔魏主至潞,誅叛民二千餘家。

    金太行盜陷隆德府,緣坐者七百人,賴轉運副使沈璋力争之,得宥。

    然則上黨為賊所累者多矣。

    七年,免屯留夏秋租稅。

    因水雹災傷,知縣李毓和申請蠲免過糧銀九千餘兩。

    九年三月,巡按禦史劉嗣美疏請減造皇?。

    事聞,下部議,減造一千五百二十疋零四丈八尺,每歲止造一千四百七十九疋零二丈,每疋又加銀三兩,前後共足銀一十三兩。

    十三年,诏修孔廟。

    從科臣王運熙請也。

    通行天下。

    十四年,巡撫都禦史白公諱如梅,疏免潞屬荒亡。

    地丁錢糧。

    吾潞屢為叛逆竊據,幾于野無稼穑矣。

    前撫台祝公、劉公節次題免,地方始得蘇息。

    然而續荒續亡者日益衆,驚魂未定,複業者稀。

    公目擊賠累之苦,為民請命,言言恺切,如繪鄭陜之圖。

    雖數經部駁,公力為主持,方得盡免。

    計豁過民屯、王田、荒地共三千四百三十。

    三十一畝有奇,該免本色糧共六百五十三奇,折色銀共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一兩有奇。

    逃亡人丁共八百一十六丁,該免徭銀共二百六十七兩有奇。

    從此官不苦于催科,民不苦于賠累,招徕墾辟,可望漸複原額者,公之賜也。

    郡守楊公脧清厘,備極苦心,力贊其成,克副公之美意。

    潞之農服先疇者,尚其飲水思源,無忘屍而祝之哉!十五年八月,工部複議減造皇?疋數。

    又減造一千一百七十九疋零二丈,每歲止造三百疋。

     潞之辦造進供皇?也,其昉于何時,凡幾增減,已不可考其詳矣。

    明季,長治、高平、潞州衛三處,共有?機一萬三千餘張,十年一泒造?四千九百七十疋,分為三運,九年解完,每疋價銀四兩九錢五分零,以十分為率。

    長治分造六分二厘,高平分造三分八厘,造完,各差官解部交納。

    國朝自順治四年為始,每歲派造?三千疋。

    彼時查機兩縣,止有一千八百餘張,潞州衛全無價銀,仍與明世,機戶不能支,在部堂陳訴苦累,又加工值銀五兩零,共足銀十兩之數。

    六年,遭姜逆之亂,機張燒毀,工匠殺戮,所餘無幾。

    八年,長治機戶扳澤州,于六分二厘内每歲分造?三十疋。

    十二月,兩縣機戶複控籲按台劉公嗣美,九年三月,具題請減,得奉俞久。

    既減其疋數,又增其工值。

    十五年八月,部議複減造一千一百七十九疋零二丈,每歲止造三百疋,即以本年為始。

    此則辦造始末之大凡也。

    數減而價增,物力之休養多矣。

    其志而博以事山十王而 紀事二 謀略 智士效謀,荩臣竭慮,已略注于各事下矣。

    其收采未盡關成毀,而足備鑒戒者,又不可遺,故另列謀略如左。

     周武王克商,欲築宮五行之山,即太行山。

    周公曰: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

    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使我有暴亂之行,則天之代下我難矣。

    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奪也。

    若周公可謂善持盈矣。

    春秋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

    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

    晉侯将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

    酆舒有三俊才,不如待後之人。

    伯宗曰:必伐之。

    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嗜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

    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

    後之人或者,将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待後有辭而讨焉,無乃不可。

    恃才與衆,亡之道也。

    商纣由之。

    故天反時為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之,盡在狄矣。

    晉侯從之。

     戰國趙收天下以伐齊。

    蘇厲為劉說趙王曰: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裡。

    秦以三軍強弩坐羊腸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裡。

    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勾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厲雖為齊,其實言趙利害甚悉。

    後數年,悉其言文内,一曰韓、魏之上黨,一曰王之上黨是上黨地,三晉均有之矣。

     長平之圍,趙請粟于齊,齊王弗許。

    周子曰:夫趙之與齊、楚,猶齒之與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患及齊、楚矣。

    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

    且救趙,高義也;卻秦,顯名也。

    不此務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弗聽。

    趙失上黨之後,平原君謂馮忌曰:吾欲北伐上黨,出兵攻燕,何如?對曰:不可。

    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孫起,乘七勝之威,而與馬服之子戰于太平之下,大敗趙師,因以其餘兵圍邯鄲之城。

    趙以敗亡衆收破軍之敝守,而秦罷于邯鄲之下,趙守可拔。

    然者,攻難而守者易也。

    今趙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

    今七敗之禍非複,而欲以罷趙攻強燕,是使弱趙為強秦之所以攻,而使強燕為弱趙之所以守,而強秦以休兵承趙之敝,此乃強吳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臣未見燕之可以攻也。

     平原君曰:善,是時非馮忌,則上黨又罹兵戰之苦。

    趙卒不但長平之厄矣。

     漢淮南王謂吳被曰: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先府十五,亦河東趙國界者,通谷數行淮南去晉數千裡,而悉地形險要,亦不可謂無。

    謀矣。

    馮衍說鮑永曰:若鎮太原,撫上黨,收百姓之歡心。

    樹名賢之良佐,天下無變,則足以顯譽,一朝有事,則可以建大功。

     晉劉聰時,客星入紫宮,太史令康相言于聰曰:今京師寡弱,石勒之衆精強,若盡趙、魏之衆,燕之突騎,自上黨而來,曹嶷率三齊之衆以繼之,陛下将何以抗之?聰不能聽。

    十六國燕與苻秦通,梁琛自秦還,極言和不可容,??不聽。

    皇甫真言于??曰:頃來行人累續,兼師出洛川,險夷要害,具之耳目,觀虛實以措奸圖,聽風而伺國隙者,寇之常也。

    又吳王外奔,為之謀主,吳員之禍,不可不慮。

    洛陽、并州、壺關諸城,并宜增兵益守,以防未兆。

    使??聽此言,可以寝苻秦之謀,而無并州、潞州之敗。

    苻堅遣王猛率楊安、張蚝、鄧羌十将,統步騎六萬伐燕,親送于霸東,謂曰: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便可從壺關、上黨出潞川,此捷濟之機,所以疾雷不及掩耳。

    吾當躬自率衆,以繼卿後。

    于邺相見,巳??漕運相繼,但憂賊不煩後慮也,既有捷濟之機,複有兵糧之繼。

    燕安得不破哉? 周主伐齊,将出河陽,鮑弘曰:往者屢出洛陽,彼既有備,緻每不捷。

    如進兵汾、潞,直掩晉陽,出其不虞,似為上策。

    周主不從。

    唐窦建德與唐太宗相持于成臯,陵敬進說曰:悉宜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衆将居守,更率衆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先聲後實,傳檄而定,漸趨騷駭蒲津,收河東之地,此策之上也。

    建德将王世充,以金玉啖其諸将,竟奪其謀。

    李光弼與史思明相持,韋陟欲加兵陝州,退守潼關。

    光弼曰:非奇策也。

    不若移軍河陽,北阻澤、潞,據三城以抗之,勝即擒之,敗即自守,表裡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則猿背之勢也。

    遂勝之。

    唐發回纥兵讨史朝義。

    回纥至太原,藥子昂迎勞。

    回纥欲入蒲關,經沙苑東出,子昂說曰:寇亂以來,州縣殘虛,供億無所資,且賊在東,若入井徑,以取邢、洺、衛、懷,乃鼓而策,上策也。

     不聽。

    曰:然則趨懷、太行道,南據河陽,扼賊喉襟。

    又不聽,曰:食太原倉粟,右次陝,與澤、潞澡南、懷、鄭兵合。

    回纥從之。

    使聽上策,不惟澤潞免征調,賊亦無走路矣。

    先是,郭子儀、李泌籌祿山,皆如此上策,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田悅攻臨洺,問計于曹俊,俊曰:兵法十圍五攻。

    尚書以逆犯順,勢更不侔。

    今頓兵堅城之下,糧竭卒盡,自亡之道。

    不若将萬兵于崞口,以遏西師,則河北二十四州皆為尚書有矣。

    悅不用,故敗。

    按李崿說顔真卿曰:程千裡将精兵十萬欲出崞口,賊據險不得出,将取魏之後,分兵開崞口,出千裡之則崞口乃上黨出山東路也,以為太原崞縣口,則與此二事不相幹矣。

    吐突承璀計,縛廬從史帳下士持兵合??,烏重胤叱曰:天子有命,從者賞,違者斬。

    士斂手還部,無敢動。

    烏重胤縛廬從史,而吐突承璀牒為昭義留後李縫曰:澤、潞據山東要害,磁、邢、洺跨兩河間,可制其合從。

    今孽豎就擒,方收威柄,遽以偏裨莅本軍,紀綱大紊矣。

    河南北諸鎮謂陛下啖以官爵,使逐其帥,豈肯默然哉?宜以孟元陽為澤潞,而以重胤節度三城,兩河諸侯聞之,必欣然。

    帝從之。

    朱滔反,連衡趙、魏。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使賈林說王武俊,與昭義同心,毋為滔以利動。

    武俊定計通好。

    及魏博田緒殺田悅,林複說武俊曰:滔素欲得魏博,會悅死,魏人氣熾,公不救魏,且下滔,益甲數萬,張忠孝将北面事滔,三道連衡,濟以回纥,長驅而南,昭義軍必保山西,則河朔舉入滔矣。

     及今與昭義合兵破之,聲振關中,京師足可坐複,天子反正,不朽之業,誰與公恭?武俊大喜,與抱真會官,遂破滔。

    劉悟死,從谏求為留後。

    李绛上疏以為:兵機尚速,威斷貴定,人情未一,乃可伐謀。

    劉悟死巳數月,朝廷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