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五

關燈
處分,中外人情,共惜事機。

    今昭義兵衆,必不盡與從谏同謀,縱使其半葉同,尚有其半效順。

    從谏未嘗久典兵馬,威惠未加于人,又此道素貧,非時必無優賞。

    今朝廷但速除近澤潞一将,充昭義節度使,令兼程赴鎮。

    從谏未及布置,新使巳至潞州,所謂先意奪人之心也。

    新使既至,軍心自有所系。

    從谏無位,何名主張?設使谏撓朝命,其将士必不肯從。

    今朝廷久無處分,彼軍不曉朝廷之意,欲效順則恐忽授從谏,欲同惡,則恐别更除人。

    猶豫之間,若有奸人為之畫策,虛張賞設錢數,軍士觊望,尤難指揮。

    伏望速賜裁斷,仍先下明??,宣示軍衆,獎其從來忠節,賜新使缯五十萬匹,使之賞設,續除劉從谏一剌史。

     從谏既粗有所得,必且擇利而行,萬無違拒。

    設不從命,臣亦以為不假攻讨。

    何則?臣聞從谏巳禁山東三州軍士不許自刀,足明群心殊未得一,帳下之士,亦在不疑利害,決無即授從谏之理。

    時李逢吉、王守澄計議巳定,不用縫等謀。

    使縫言見聽,則劉氏安得據潞,朝廷亦免日後征讨。

    王宰伐劉稹,久不進。

    李德裕曰:事固有激發而成功者。

    升下命王宰趨磁州,而何弘敬出師,遣客軍讨太原,而戍卒先取楊弁。

    今王宰久不進兵,請從劉沔鎮河陽,仍令以義成精兵二千,直抵萬善,處宰肘腑之下。

    若宰識此意,必不敢淹留。

    若宰進軍,沔以重兵在南,聲勢亦壯。

    郭誼以劉稹降,日望旌節。

    李德裕建言:稹庸下亂。

    由誼使及軍窮蹙,乃圖稹,邀榮不誅,無以懲奸臣。

    及兵在境,宜悉取逆黨送京師,論如法。

    從之。

    五代朱全忠圍劉仁恭,仁恭求救于河東,李克用恨其反複,未之許。

    存勖谏曰:天下之事,歸朱溫者十七八,自河以北,能為溫患,獨我與幽、滄耳。

     今不與之并力,非我之利也。

    夫為天下者不顧小怨,且彼嘗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懷之,乃一舉而名實附也。

    此乃吾複振之時,不可失也。

    克用以為然。

    潞州以斛幽州之圍。

    周世宗時,并人擾潞州,潞兵敗,命苻彥卿領兵從磁州固鎮路壓其背。

    及入境,吏民望風款接,願輸軍需,于是連下數州。

    宋太祖即位,周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拒命,求濟于北漢,殺澤州守,據其城。

    從事闾丘仲卿曰:公孤舉事,其勢甚危,雖倚河東之援,恐亦不得其力。

    大梁甲兵精銳,難以争鋒,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邑,東向而争天下,計之上也。

    筠不能用。

    宋太祖遣将讨筠,戒之曰:勿令筠下太行。

    正與仲卿之見合。

    李筠起兵,吳廷祚進計于太祖曰:潞城嵓險,且阻太行,賊擾之,未易破也。

    筠素勇而輕,若速擊之,必離上黨,來邀我戰,猶獸亡其薮,魚脫于淵,乃可擒矣。

    太祖遂親征,筠果領兵南據澤州,遂敗金兵南下。

    隆德府知府張确表言:河東,天下根本,安危所系,無河東,豈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

     敵既得反卒,勢必南下。

    潞城百年不修築,将兵又皆戍邊。

    臣生長西北,頗谙戎事,若得秦卒十,猶足以抗敵,不然,惟有一死報陛下耳。

    報觀此,則張公不但能死,胸中經濟皆可實用,惜宋不能用,故敗耳。

    粘沒喝陷潞,屯澤州。

    種師道宣慰河北,欲由邢、相捷出上黨,搗其不意,此必勝之策也。

    朝廷疑而不用。

    元李惟馨應察罕帖木兒聘,時方議取興元,惟馨說之曰:将軍用兵如神,威名寇世,今若西克興元,必舉巴蜀,連山帶江,足以自全,止為一軍富貴計耳。

    三晉河山之固,甲天下,民勤物阜,形勢都會,必欲削寇亂,尊安王室,收不世之功,非河東無以為資。

    且東寇垂涎日久,志在必得,一失上黨,是無河東,大事去矣。

    若選精騎,晝夜疾趨,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是将軍舍區區偏隅,而全中原之上遊,苟利社稷,專之尚可,況奉命便宜乎?察罕帖木兒聽之,遂遣關保等與維馨趨上黨。

    山東盜寇陷濟甯,民有李姓者,聚萬人與賊通,官兵圍濟甯不下。

     惟馨往說李曰:朝廷聞君集鄉兵與賊抗久矣,第以路梗而恩命未達,總戎俾統西山諸栅,誠能傾心戮力,功名富貴不也。

    李聽命,即與賊絕,舉衆内附,冀甯乃不明。

    嘉靖中,虜入太原,遊騎掠至郡界,城中無備,宗人背環甲衛王城陵川。

    鎮國将軍孤雲笑曰:郡城不守,内城能完乎?乃率衆登城,為士卒先,聞者蟻附猬興,環城三匝,居民恃以無恐,虜亦引去。

    年十九。

     紀事三 災祥 神農時,有鳳凰巢于天冢岡,今屬潞城。

    遂名為鳳凰山。

    唐堯時,有五色雲現于長子之南山,經日不散,因名其山為慶雲。

     漢王鳳中,上黨大熟,谷石至五錢,大司農耿壽昌請籴郡谷,民稱便。

     永康元年,京師及上黨地裂。

    建甯四年,上黨地裂。

     晉泰始元年,鳳凰見上黨。

     太康元年三月,上黨雨雹,傷桑麥。

    五月,雨雹,傷禾麥三豆。

     太興二年,黎城縣陳武妻一産男子三,女子一皆育。

     太康二年五月,上黨雨雹,傷稼。

    元康五年九月,上黨災風傷稼。

     後周廣順二年,河南北旬日無鳥,皆聚澤、潞山中,壓樹枝盡折。

    是歲疾疫,死者甚衆。

     唐貞觀三年,潞州獻嘉禾。

    景龍元年,玄宗為潞州别駕,境内有黃龍升天出獵,所至有紫雲如蓋。

    四月二十七日,潞州日有抱戴。

    潘炎有賦:日麗于天,是曰太陽。

    經千裡,臨八方。

    符一人之元聖,曜五色之重光。

    祚我休征,莫先懸像。

    表至聖之無二,呈繼照于明兩。

    陽光杲耀,抱黃道而再中;喜氣氲氤,戴赤霄而直上。

    聖有感,天無私。

    八弦占其瑞色,六合仰其重離。

    終古不虧,得天長久。

    豈止太章之步,非齊誇父之走。

    惟抱也,同衆星之拱北辰;惟戴也,比萬邦之奉元後。

    則知天為父,日為兄,同符葉慶,以應文明。

    我皇首出而禦極,光被無垠而太平。

    八月十四日夜,月有重輪。

    潘炎有賦:我皇初列唐侯,潛蟠藩國。

    英武方斷,文明表德。

    穆然思道,順帝之則。

    既而動三合,奔百神,廓太清而萬裡。

    耀朗月以重輪。

    時屬高秋,瑞章元後。

    光泛皎潔之斜漢,色映闌幹之北鬥。

    金波耀景,非懸阚澤之名;壁彩揚輝,不入士衡之手。

    理殊吳夢,符炳漢淫。

    淨桂花于赤道,環水鏡于丹霄。

    台榭冰潔,郊原霜缟。

    月之揚光,天不愛道。

    一盈一缺,則惟其常。

    彩溢重輪,告于天表,大人占之。

    夏啟以兆,亦年以類。

    星珠表金鏡,兩曜齊美,一人之慶。

    于萬斯年,受天之命。

    二年二月,渡潞河,有鹿來迎,獲之甚馴。

    八月,長子縣嘉禾合穗。

    潘炎有賦:天祚明德兮,降之嘉生。

    案彼靈篇兮,莫之與京。

    脈震土膏,縣分苖于南驷臨天漢,爰合穗以西成。

    當夫元後之曆試,表休征于太平。

    不莠不稂,實堅實早。

    引薰風于和氣,承湛露于蒼昊。

    生非百裡,驗管仲之虛司詞,出異昆山,自我皇之所寶。

    在瑞圖右,為曠代之祥。

    庚叔得之而合穎,周程得之以充箱。

    雙米一粰,稱之表,孤莖六穗。

    頌以非常,今也尤盛。

    居臧。

    轉風而屢騰佳氣,就日而交見祥光。

    托厚載于富媪,非聖不感,效元符于我皇我皇得。

    之熾而昌,風之起兮雲之楊。

    嘉禾之瑞未可量,天子億載臨萬方。

    九月,黃龍見郡城東。

    三年正月,襄垣縣北有古仙洞,塞久忽開,十數裡,雲氣湧出。

    三月,渡漳河,有赤鯉騰躍水上。

    六月,黃龍見伏牛山。

    延唐寺,有李木連理。

    九月九日,宴壺口山,遙見長子縣東南有紫雲,光彩耀日,因名山曰紫雲。

    十二月,郡邸有紫氣繞室。

    潘炎有賦:于穆聖王,先天不違。

    讴歌既洽,朝觐攸歸。

    往京邑而經千裡,自潞郊而乘六飛。

    洪惟此邦,初九之地。

    翚飛鳥企,謂尚諸侯之宮;虎踞龍骧,忽成天子之氣。

    方凝紫色,是謂非煙,乍蕭索乎空外。

    更霏微乎日邊。

    若動非虛,似浮有實。

    核彩鴛之瓦,髣髴升堂;繞文杏之梁,氤氲入室。

    是作興王之兆,克符來複之日。

    遠而望之,乃散亂浮空;近而觀之,則希微無質。

    欲見峰岩之上,先形番邸之間。

    異張華之寶氣沖鬥,殊尹喜之真人渡關。

    若乃廣野之宮阙化成,張海之樓台回映。

    諒陰陽之盡美,非福應之攸盛。

    惟紫氣之來積,實皇家之大慶。

    休哉聖君,有天下之成命。

    七日郡城内外有巨人迹,長二尺五寸。

    貞元十年,潞州進白鹘。

    十五年,進白鳥。

    張說有賦:咨大鈞之播氣,在品物而流形;有莫黑之凡族,忽變白而效靈。

    感上人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經。

    若夫事出神妙,理以舒卷。

    既集王屋,飛随帝辇。

    捧日高翥,迎風細轉。

    識句句之招呼,每啞啞于吻吮。

    以其雪羽毛,清冰玉狀,拔奇綠林之下,賞異紫台之上。

    鵲之妙窗,把鳳凰之依桁。

    恐同類之見嫉,畏之速謗。

    期委命于渥恩,豈願思于閑放。

    維聖君靈囿,物,何遠而不臻。

    有能言而可重,或善舞而取珍。

    若随驅而入獻,與寶羽而為鄰。

    采朝噪之聲樂,眷夜啼之曲新。

    無芒距而躍武,不鈎觜以懷仁。

    德先容而特達,卻假飾以全真。

    鑒深心于反哺,終報德于君親。

    二十一年,進白鵲、芝草、嘉禾。

    上黨慶雲見。

    李紳有詩:飛龍久馭宇,真氣尚興雲。

    五色傳佳瑞,千齡表聖君。

    從風忽蕭索,依漢更氛氲。

    影徹天初霁,光鮮日未曛。

    表祥近自遠,垂化聚還分。

    甯作無依者,空傳陶令文。

    開元十二年,澤、潞大旱,帝設壇宮中新禱,暴立三日。

    八月,潞、澤諸州霜,殺稼。

    十三年,潞州獻白鹿。

     後周會昌元年,長子縣有白鳥與鵲鬥。

    五月,潞州市火。

     建隆三年秋七月,潞州雨雹。

     宋乾德二年,潞州風雹傷禾。

    淳化三年,潞州上嘉禾異垅合穗,有圖,诏示群臣。

    治平元年春,潞州不雨。

     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潞州地震彌旬,壞城壁屋宇,壓死人畜不可計。

    金泰各三年,有大鳥集壺關縣之北山,其羽五色然,赭冠,雞項,尾闊而修,狀若魚尾,高可逾人。

    九子差小,禽鳥萬數從之,皆成行列,首皆北向,自東南來,勢若連雲,聲若殷雷,林木震動,留一日而去。

    元至元十年,襄垣縣蝗。

    十二年,潞城縣南馬村有同穎之禾。

    十四年,襄垣縣大風,拔木偃禾。

    十九年,襄垣、潞城、壺關三縣蝗,稼,草木俱盡。

    民饑相食。

    至正五年十二月,襄垣縣有火自天,墜于東南,人不為害。

    十九年,襄垣、潞城、壺關三縣蝗,食禾盡。

    大德六年,潞州地震,壞學宮,獨存大成殿。

    至大四年六月,潞州雨,害稼。

    延祐三年,潞州地震。

    六年,漳水溢,壞民田二千餘頃。

    至順二年四月,潞城縣大雨,漳河決。

     明正統七年,潞州歲饑,鬥粟銀三錢。

     成化四年,潞州嘉禾,一本六七穗,一本二三穗尤多。

    五年,潞城縣嘉禾,有一本三穗者,有一本五穗者。

    八年三月,雨雹,大如雞卵。

     十八年,潞州大雨連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衆。

    十九年,大饑。

    二十二年,大旱,禾盡稿,人相食。

    二十三年,歲薦饑,瘟疫大作,餓殍盈野。

    事聞,遣大臣赈濟。

     弘治八年春夏大旱,知州馬暾齋禱清獄,斷刑茹素。

    庖人以乾臘進,揮去之,曰:欺人能自欺乎?乃出就外,是夕雨。

    九年,潞州官舍有桃生一蒂二實者,茄生一蒂二實或四五實者。

    比年大稔,鬥粟十文。

     正德五年秋,屯留縣大風拔木,桃李複華。

    六年,大風頹屋。

    三月二十日,屯留降甘露。

    四月,屯留縣隕霜,殺桑。

    十二月,屯留縣天鼓鳴,流星如火。

    七年六月,有黑眚,乘夜著人,即膚拆,血或出水,皆爪痕入二三分,經月始愈,不受藥餌。

    日暮,比屋燃燈,響爆,鳴金鼓以震懾之,蔽日而去。

    是歲,長子旱,禾稿。

    九年四月,有星如碗,晝見于南。

    嘉靖四年六月,雹,大如鵝卵,傷麥,殺秋禾,歲饑。

    六年六月,屯留縣雹。

    七月又雹,傷稼。

    八年夏,蝗自灌南來,食稼。

    十二年冬十月十七日夜,星隕如雨,天色遂赤。

    是略黴将歲,雲中有變。

    十三年七月,王日夜有星貫月。

    二十年二月,襄垣學宮甘露降。

    夏,屯留文廟松樹自焚。

    二十一年七月朔,日食,見星如深夜。

    是日,虜至太原,遊騎亦至潞境,城中戒嚴。

    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屯留縣星隕。

    二十三年七月,黎城縣山水潰隄,壞廬舍,傷人畜。

    二十五年,襄垣、黎城、漳河水清三日。

    二十九年冬,壺關縣禾稼折枝。

    三十二年,歲大饑。

    三十四年冬十月,彗星出昴北行,漸至鬥。

    十二月十三日夜,陝西蒲、解地大震,潞亦震移時。

    三十七年六月,屯留縣大風拔木,雹如卵,殺稼,民饑。

    四十一年春二月,雷已發聲。

    夏四月,大雪,殺桑,民失蠶,花果不實。

    十月,黎城縣民家一乳三男。

    隆慶二年旱,秋歉。

    四年,黎城縣山水潰隄,壞廬舍,人畜有死者。

     萬曆元年秋,太白晝見。

    五年冬十月朔,彗星見,指東北,長數大,經兩月始滅。

    六年十一月,郡城西濠中冰成龍形,鱗甲頭角皆具,如雕镂狀,蜿蜒曲折,長裡許。

    七年秋,郡中演武塲鐵炮滴血。

    九月二十一日未時,元雲而電,其先有霏煙若縷,有龍形,首尾仿佛可辨,自東北上升。

    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夜五鼓,地震,水刻又震。

    冬,彗見月餘。

    九年四月初一日,郡城北門自阖。

    是歲大疫。

    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

    十三年冬,無雪。

    十四年春,霾經旬,五月方雨,民始播百谷。

    八月即霜,歲大饑。

    先是,襄垣、黎城二縣連歲歉,至是鬥米。

    銀二錢,死者相枕籍。

    事聞,遺官赈濟。

    十五年春,大疫,死者更衆。

    七月,長治縣圃茄有一蒂二實,或三四實者。

    十六年八月,壺關縣雹如雞卵,長子縣多豺狼。

    二十四年四月,黎城縣大雪。

    六月,長子縣雨雹。

    二十八年不雨,黎城縣更饑。

    三十二年六月,黎城縣雹如雞卵。

    三十三年冬,大雪。

     三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初昏時,有流星墜西方,須臾,天鼓鳴。

    三十六年五月,長子縣雨雹。

    三十七年,無蠶,夏不雨,秋不雨,無稼。

    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地震。

    四十四年,蝗。

    四十六年,彗星見,白氣,長丈餘,五十日始沒。

    天啟四年冬,大雪三晝夜,樹枝多折。

    六年夏,日中見鬥。

    崇祯九年七月,蝗食禾,生蝻。

    秋,桃李複華。

    十二年冬,無雪。

    十三年春,不雨。

    四月不雨。

    六月不雨,歲大饑,人相食。

    鬥米銀七錢,雖父子兄弟夫婦互相殺食,僻巷荒郊,無人敢獨行者。

    二月初四日申時,襄垣縣日光如血,照耀俱成赤色。

    次日複然,漳河竭。

    十四年秋,霪雨凡十七日,是歲豐稔。

    十五年元旦,風霾晝晦,道絕往來。

    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夜,黎城縣星月皎潔,絕無雲雷,一龍蜿蜒上升,金光閃爍,戶牗皆黃冬,鬼哭郡城東南隅為閑田曠野,素稱閑寂。

    至是每入夜,辄聞鬼哭聲,其聲甚哀,千百為群。

    嚎啕斷續,漸遠漸微,陰晦尤甚,如是者三月。

    越明年,闖賊渡河,郡城不守。

    十七年正月,黎城縣雌雞化為雄。

    二月初九日,大風。

    燕京以南,大河以北,同日大風,皇華館大門榱桷瓴甓,勿為掀起。

    四月秋大疫,病者先于腑下股間生一核,或死,不受藥餌,雖親友不敢問吊。

    有阖門絕無人收葬者。

     國朝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襄垣縣地震,閏六月二十九日又震。

    三年七月,飛蝗蔽天,向西南去。

    九月二十二日,襄垣縣地複震。

    四年七月二十五日,飛蝗入境,集樹枝俱折,未食禾。

    五年八月夜,地震有聲。

    六年正月十一日,雨雪,雷電交作,焱風大起,太白晝見。

    八月,豹入城。

    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雨雹,大如雞卵,殺稼。

    八年五月,霪雨八十餘日,傷禾,房屋傾頹者甚多。

    九年四月二十三日,雨雹,大如雞卵,殺稼。

    十年五月十九日,郡城西樓災,樓貯火藥,忽值雷雨,霹靂一聲,将樓劈去無存,根基鏟削如洗,瓴甓木石,有飛至二三裡外者。

    十一年春,流星貫月。

    月正上弦,徘徊天漢,一星流而漸近,遂入月中,食頃方退。

    十二年,旱。

    八月,雹。

    潞城産嘉禾,一莖三四穗,或五六穗。

    十三年,日食既。

    十四年,近城有虎豹。

    十五年,潞澤營兵丁王士秋,一産三男。

     五月二十七日,長治、襄垣、壺關三縣雹。

     十六年四月初四日,襄垣縣雹。

    雨。

     十二日,長治、壺關二縣雨雹。

     二十日,長子、黎城二縣雨雹。

     六月初一日,潞城縣雨雹,殺秋禾,大風拔木,民舍有漂沒者。

    咎言無。

     紀事四 異聞 仙釋似異,災祥似變,人事盡矣。

    然伯有申生之厲,商羊??鹆之謠,雖涉怪誕,古人必錄,理無不該,故世無所不有。

    探頤窮神,無非炯戒耳。

    春秋晉築褫祁之宮,有石言于魏榆。

    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

    不然,民濫也。

    抑臣又聞之,作事不時,怨??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宮室崇侈,民力雕盡,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晉荀勖嘗道于趙,聞牛铎聲而識之。

    及掌樂,音韻未諧,曰:得趙之牛铎,則諧矣。

    下郡國取之,晉樂于是克諧。

    至今潞之牛铎聲音獨異于海内,豈當時遺制耶?戰國豫讓請襄子衣,三躍斬之,衣盡出血。

    襄子迥車輪未周而卒。

     豈精誠之極與?抑術耶?亦大異矣。

    漢馮宣任北平護軍,卒于官,榇還,喪畢矣,忽呼門,則宣也。

    妻韓見之悲愕。

    宣曰:有生必有死,恨恩情别耳。

    其甥翊至,戒之曰:并土不有兵,疾,不可東。

    棗枯,急走可免。

    遂去不見。

    後二百日,樹果枯。

    翊及宣家投漁陽。

    又四旬,兵亂,居民存者十一。

     二十六國石勒,上黨郭季子奴也。

    勒未生,有谶曰:古在左,月在右,讓言退,或入口,胡居襄,國字也。

    及僭位,果治襄國。

     石虎時,上黨孟門有神人像,坐于山上,三日而去。

    虎遣使以太牢祀之。

     後魏大延元年,有鄙婦人持方寸玉印詣潞縣侯孫家,既立,亡去。

    玉色鮮白,光照内映。

    印有三字,為龍鳥之形,不類人迹,文曰旱疫。

     平。

    高洋懷篡位之念,時有訛言曰:上黨出聖人。

    又有童謠曰:一束稿兩頭然,河邊羖??飛上天。

    洋聞之不豫,将親兵徙上黨一郡。

    而郡人張思進詣洋,解之曰:稿然兩頭,于文為高,殿下姓也。

    河邊羖??,乃水邊羊,殿下名也。

    殿下産于晉陽宮之南,坊名上黨,應上黨出聖人也。

    洋悟上黨得不徙。

    及即位,求思進不可得。

    隋上黨人家後夜有呼聲,索之不見。

    去宅裡許,有一株,根如人形,掘去,聲遂絕。

     辛彥之崇佛道,剌潞州,時城中建浮圖二,皆十五層。

    州民張元死,數日複蘇,雲:天上見新搆一堂,制極崇麗。

    問之曰:潞州剌史辛彥之堂也。

    在世有功德,以此堂待之。

    其年,彥之卒。

     唐崔子玉為長子令,戒民勿得殺生。

    民朱褰冒禁射兔,執之,訊曰:欲陽罰乎?陰譴乎?褰欲苟免,一時曰:願陰譴。

    是夕,有吏追至公府,冕服端居者,子玉也。

    鞫治諸獄,如輪回狀,褰受罰而還,杖痕久始愈。

    合攝虎事觀之,子玉其神人耶? 玄宗廢太子瑛,潞州生也。

    母趙麗妃,本妓人,有才猊,善歌舞,得幸而生。

    開元初,立為皇太子。

    後武惠妃寵盈,譛死。

    玄宗龍潛潞邸,即位後,事事不忘其舊,升潞州為大都督府,以潞州長随充宿衛,作還京樂,以明自潞還京而即位,名舊邸為飛龍宮、啟聖宮。

    三過潞州,給複恩赦,加于别郡。

    當時皇子三十人,亦以在潞者補為太子,何其注念舊遊若此哉!府衛宮室,以及曲加恩禮,終世不變。

    惟太子立,危疑即生。

    雖以張九齡之切谏,帝聽且寝。

    及李林甫一言,遂宣诏宮中而廢之,則武惠妃之潛入者深也。

    乃知瑛之立,不以潞生,而以麗妃之寵雲耳。

    男歡不畢輸,女愛不極席,悲哉! 玄宗在潞時,寝壁蝸篆成天子字,玄宗驚塗,數日複然,如此者三。

    後登大寶,琢玉成蝸,及金銀鑄成者凡數百,供之功德,前後人時有得之者。

    葉法盛中秋夜,與玄宗遊廣寒宮,過潞州,俯瞰城市如晝,上以玉笛吹霓裳曲,擲金錢于城中。

    越旬,潞州上言:八月望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以進。

    苖晉卿沽酒京門外,醉卧草間。

    既覺,有父老坐其側,因揖叙,飲以餘杯。

    父老愧謝曰:郎君萦悒耶?甯欲知前事耶?苖曰:某困極矣,終有一第乎?曰:有,但不妨。

    更問曰:可得一郡乎?曰更。

    向上。

    苖乘醉猛問曰:将相乎?曰:更向上。

    苖怒,全不信,因肆言曰:将相向上,豈天子乎?曰:真者即不得,假者亦得。

    苖以為妄誕,揖之而去。

    後為将相。

     德宗升遐,攝蒙宰三日。

    上黨鮑瑗家多喪禍,貧苦,詣淳于智作卦。

    卦成,智曰:為君安宅者,女子耶?曰:然。

    曰:此人安宅失宜,既喪其身,又令君家不利。

    君舍艮隅,有大桑,君入市,有人新折馬策,即買之,懸此樹三年,當大得财。

    瑗如其言。

    比三年,浚井,得錢十萬,銅鐵器物,所值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