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遂裕,亦無病者。
紅線,劍仙也,為潞州節度使薛嵩家侍兒,性靈異,通經史,解音律。
時魏傳田承嗣募甲卒五千,号外宅兒男,欲刻日并潞,嵩憂,計無所出。
紅線乘間問曰:主公不遑寝食一月矣,得非患鄰境乎?嵩曰:安。
危重計,非兒女子所知。
紅線曰:某雖女子,度能釋主憂。
嵩聞而異之,告以情。
紅線請乘夜往魏,一觇虛實,伺便取事。
乃佩靈符,挾匕首,禦風而往。
嵩危坐以待,雞鳴即還,取其床頭金盒為信。
嵩為寒溫書,遣人馳送,入夜抵魏,非時呼門,呈送書盒。
時魏索盜金盒賊甚急,不可得,聞之驚絕,乃留使厚勞,以錦绮名馬,雜珍獻款,盡散外宅兒男,結為??娅,兩軍帖然。
紅線忽求去,嵩留之不得,欲以千金為山居所,亦不可,乃集門下客宴别。
嵩酒闌,持紅線俯拜,即失所在。
客冷朝陽賦詩曰: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别魂銷百尺樓。
自是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
李抱真鎮潞時,軍資匮乏,計無所出。
有僧為人所信服,抱真諷其焚身濟衆。
僧叩頭求免,良久未得釋。
抱真徐曰:假和尚之道以濟軍中,可乎?僧許諾。
抱真曰:但言于鞠塲焚身,潛于使宅穿地道,俟火作即出。
因引僧入地道觀之,乃積薪灌油,為七日道塲僧升座執爐,對衆說法。
抱真率監軍僚屬将吏,膜拜其下,以俸入檀施,由是士女骈阗,施利億萬。
比滿七日,擊鐘發火,業已填塞地道,僧不得出,化為煨燼。
以所得财物辇入軍資庫,别求舍利,造浮屠貯焉。
抱真好方士,且喜長生,故方士以此中之。
孫季長為治丹,曰:服之升仙。
抱真因謂左右曰:秦漢君不得,我乃得之。
夜夢駕鶴,益喜而信之。
服丹二萬丸,不能食,且死,毉以彘昉谷漆下之。
少間,季長曰:仙且得,何自棄也。
益服三千丸而卒。
劉悟殺李師道,以取節钺,既徙昭義,又因劉承階。
之事,漸不恭于朝廷。
巫者忽言師道兵屯琉璃陂,悟惶恐,命禱祭,具千人膳,自往求哀,将易衣,嘔血數鬥死。
程逸人,上黨人,善符術,遣崇節度使劉常用之,素與蕭季平善,季平暴死,逸人馳視之,謂其子曰:爾父未及死,山神召之耳。
遂書符一擲,風卷去。
有頃,季平蘇,曰:今旦方起,一綠衣人雲:霍山神召我。
約行五十裡,空中一朱衣人下,怒目伏劍曰:程斬邪,追汝。
綠衣者懼,奔去,因與朱衣者還。
蓋逸人所學斬邪術,朱衣人即所書符也。
杜羔,潞州判官兼之從弟也。
有至性。
其父為河北一尉而卒,母非嫡,經亂不知所之。
羔常抱終身之戚。
會兼為澤潞通判,常鞫獄于私第,有老婦辨對,見羔時出入,竊謂人曰:此少年狀類吾夫。
诘問之,乃羔母也。
自此迎侍而歸。
又往求先人之墓。
邑中故老已盡,不知所詢。
館于佛寺,日夜悲泣。
忽視屋柱,煙煤之下,見字數行,拂而視之,乃其父遺迹。
言我子孫若求吾墓,當于某村某家。
問之。
羔号泣而往,果有老父八十餘,指其丘垅,因得歸葬。
羔官至工部尚書緻仕。
侯元,銅鞮人,貧窭負薪,愁苦而歎。
忽石壁開一叟。
引入,授以隐書萬言,皆變化隐顯之術。
戒之曰:女合于至道進身,然宿障未除,面有晦色,宜謹密自固,否必敗。
欲見我,叩石即應。
元歸,習其術,期月而成,能變形役鬼,草木土石皆可為兵。
乃集裡中少年為甲卒,陳兵出入,自稱賢聖。
州帥高浔讨之,元走谒叟,叟戒其自守,勿接戰。
元不聽,狃于一勝,酒酣被擒,擊于獄,醒即脫去,惟遺一檠在枷孔中。
複扣石,叟怒曰:庸怒,終違吾教,雖幸免斧锧,行且及矣。
遂與之絕。
其術漸歇,猶率其徒掠太谷,并騎至,斬于陳。
未幾,黃巢亂,使元聽叟言,必當少建功業,何至誅死? 梁李思安攻潞州城,營于壺口,伐木作栅,木中朱字。
六皆隸體,曰天十四載石進。
思安表上之,梁臣皆賀,以為十四年必有遠夷貢珍寶者。
司天少監徐鴻私謂所親曰:自古無一字為年号者,上天符命,豈阙文哉?吾以為丙申之年,當有石氏王此地者。
移四字中二豎畫置天字左右,即丙字也;移四字。
外圍以貫之,即申字也。
後至丙申年,石起兵同契丹主至潞,進取汴京,果如鴻言。
宋初,征潞州,軍士于澤中取草,夜歸,鐮刃透成黃金。
或以草烯釜底,亦成黃金。
崔韬,崞縣人,之任祥符,道遇禠亭,夜宿孤館,見一虎入門,韬潛辟梁上,虎脫皮,變一美婦人,即枕皮睡。
韬下梁取皮,投眢井中。
婦醒,失皮,向韬啼索之,韬佯不知也,因納為妻。
抵任,生二子。
及官滿,複過禠亭,談及往事。
婦問:皮安在?韬自井取出,婦大笑,披之,複成虎,咆哮去。
錢塘瞿祐有詩:旅館相逢不偶然,人間自有惡姻緣。
書生躭色钶輕命,三載真成抱虎眠。
金皇統中,高平舉子六七輩赴都試,憩于韓店。
一道士偏視諸生,得李宴,執其手曰:公富貴壽考,他年當建節于此,值水敗道,賴公治之。
語畢不見。
其年登第,曆官至中丞,歸老,起為昭義節度使。
水果敗道,父老請修治,晏欣然從之,即今石閘也。
元潞州守周幹臣有德政,一夕宿屯留,短檠膏盡然。
以綿炬達旦不滅。
至潞,止天慶觀,燈複如前道,三吹,光熖愈盛,延及辰巳時,又與修撰傅岩,出樽酒,酌七十觥不竭。
遲明,以水注之,容不及半。
二事人皆異之。
王嵩作酒聖燈神記,今石刻存三忠祠壁間。
魏文昌,壺關人,本農夫,辍耕憩神祠,見梁端有書,取視,則風雲變色,持歸作地室,習之。
術成,能隐形變化。
嘗有事被逮,挾一瓦,擲之縣廳,及笞,瓦碎而體自若。
尋縮入瓶中,呼之,則應而不出。
尹怒,碎其瓶,再呼,則片片皆應。
遣人四捕,已揮霍過縣南八裡川矣。
時耕者滿地,文昌剪紙為兔,衆競逐得免。
其他幻術甚多,人以左慈方之。
或曰文昌後亦屍解去。
杜思明,銅鞮人,嘗病,至心念金剛經,遂得愈。
每至持經之日,必見神光。
世代未詳。
姚婆,上黨人,因範行婆約修西方,精心念佛。
一日,佛菩薩從空接引,與範行婆相别,遂立化。
聞仙樂有異者。
世代未祥。
廬言,上黨人。
嘗汲,适見一犬墜草澤中,飼養,遂無恙,出入嘗随之。
後适亳,醉邸,鄰火發,犬上床嗥呼不醒,銜其衣拽之,言始覺,遂得免。
世代未詳。
明壺關柏林西山有古北極祠,幽僻,人不敢夜入。
郭翀未第時,與友人賈敏、李素約取神笏。
二友先令人潛神座後,欲恐喝翀,其人忽聽神雲:郭狀元借笏。
翀至,取笏見神,立授之。
後翀開科,胪唱第一。
及登殿,太祖從燭影下見其眇,曰:真榜眼。
因易第二名,人猶稱郭狀元。
學憲德清陳霆詩:三晉古雄國,曆世多異人。
偉茲壺山賢,開國推文臣。
微時掇神笏,朔偶起欠伸,登龍首胪唱。
氣壓三千群,誰雲猊。
不楊,便腹皆經綸。
何時拜遺像,千載瞻風塵。
劉偉,韓城人,弘治初進士,仕至楊州守,沒二十年矣,易姓楊,以相鑒。
遊于潞,後為其同裡韓苑洛識于途,遂去不複來。
此必屍解仙也。
席名,潞城人。
正德中,有僧病,卧東嶽廟,不食,惟飲水連數瓢,名汲供之,無少怠。
僧愈,行,名送之,疾若奔馬,名極力追,不及也。
已息樹下,名至,授以避輕身之術,且戒之曰:善守之,可長生不老殺。
自是常終日不食,力倍往昔。
與群少年角,無下之者。
體輕??,能飛檐走壁,竟以盜死。
僧先見,而以一飲之德授非其人,罪不獨在名矣。
栗佥憲應麟、李知府延馨憲副延康。
幼兒同群兒就學神霄宮。
有相者謂栗曰:好好貴不勝壽。
謂二李曰:好好壽不勝貴。
餘無所許。
問其姓名,不答,留題壁間曰:鐵笛驚秋夜,道人蹤迹孤。
餐霞歸碧落,跨鶴入玄都。
每月丹陽路,松風太乙爐。
直同天地老,若問姓名無。
風韻脫灑,絕類純陽。
後三公名位略不相遠,惟略壽多二十年,勝不勝,各自以貴壽相提耶。
其言奇中有包含,必仙之流也。
郡之東南五龍山多松,數百年來,人無敢伐者。
僧真果,俗姓馬,假修廟砍伐,私賣,易騾十數,覓取腳利,積錢百餘缗。
将還俗托婚,偶暴疾而卒。
是日申。
莊民家産一驢,踣地作人言曰:我五龍山馬和尚也。
夫伐神樹,得惡報,可深懼哉!宗室振庵,市得一鴈,羽毛摧落,而聲甚哀,憫而之,逾時,羽毛全矣。
忽雲中鴈過,與此鴈相應,而聲漸急漸哀,知其雌雄也,縱之,比翼和鳴,徘徊良久而後去。
越歲,二鴈複來,還振庵舍,飛鳴若報主。
人使相知也。
吾聞鴈重夫婦,今且重主人,足愧世之棄故背德者。
嘉靖中,長子修城乏磚,當道下令發古塳。
一塳有隧,磚石甚多,及門皆金碧龍鳳之像,一赤色世蛇守之,目閃閃如電,口中噴氣,缭繞如煙,人觸之立仆,不敢近,乃止。
夫發塳有禁,塳有磚石,非賢必貴,賴巨蛇守之,得不見柩。
其不守而伐之者亦已多。
矣。
嘉靖中,襄垣民蔔葬地于水碾村,遇古塳請決。
于鸾仙,須臾箕動,雲:吾常山張賓事趙,殺劉曜,輔石弘,皆我之謀也。
吾殁于戰葬,此後絕矣,可為我作野史。
因留題雲:自從離世上,何地隐吾身。
細草山中路,淡煙溪畔村。
春風吹恨骨,夜月照孤魂。
欲說前朝事,吞聲淚滿衿。
又雲:天王起巨鹿,推我作謀臣。
苦志披金甲,清談笑竹林。
身因劉曜死,志弘申。
寒食誰無主,荒丘我有身。
一生徙,老矣上麒麟。
蔔者聞之,遂封其塳。
郡庠儀門西有元碑,前鑿一孔稍下,後鑿一孔稍上,中虛容升許。
父老雲:嘉靖中,一方士徘徊其下,一夕,乘人睡熟,鑿碑,其中有物,潛挈以去。
嘗聞玉韫山輝,惟卞和為能辨,此殆其俦與。
隆慶初,有僧行乞于潞,一賈素悭啬,僧就之,乞油五斤,慨然施予。
僧以衲濡油中,人問之曰:衣此,冬不寒,夏不熱也。
遂衣以登百谷巅,舉火自焚。
人望見趨救,僧遙謂曰:吾達摩也。
至則衣體俱燼,惟餘骸骨。
萬曆十六年,郡中荒殁,郡守李公杜,悉心拯救,城中死者尚三萬人。
先是,公在郎署,夢上官移文取十萬人,公争之,減五萬去。
再争,更減去二萬,又争,不複減矣。
次日治郡命下,尚未省夢中事。
及抵郡。
值荒且疫,乃請蠲、請赈,乞籴于鄰壤為粥以食。
餓者,又圖犯盜受弄狀,為說以曉愚民,嚴禁搶掠,民感甚,甯死無竊者。
計四門出饑疫,如前數事。
即治郡事,非公拯救死者,當不止此公所中争者,公所治郡全活者也。
君相造命,信非欺我。
郡人王體吾與諸友醵飲五龍山,治具而忘其箸,乃各以簪代食畢,随意取座旁草拭其膩,體吾所冠為銅簪,比明日視之,其半已成銀矣。
急往山上原坐處徧取草試之,竟不可得。
可見太行之山,常有死汞之草,但人不能識,無緣以遇之耳。
内丘庶人效锂,暴虐恣睢。
崇祯十年,因焦太守浴捕不法程朝宰付獄,庶人不平,遂越關至京師奏擾,上怒,命廢锢鳳陽。
鼎革後,潛逸歸,竟遂首丘之願。
其他在地諸王,為賊将劉芳亮銀铛炮烙,拷掠無完膚,皆血肉糜爛而死,锂固飄然脫于慘禍之外也。
夫生還幸矣,設生還而不死,仍有不可測者。
然則塞翁失馬,果足以定禍福哉?舊世載癞僧逆知北關梵刹為榮靖之家佛堂,其言驗如左券,獨是與國同休,不省何說。
及明社既屋,藩國丘墟,劉逆竊據郡城,拆毀四關家佛堂頓。
成瓦礫,則與國同休之言亦驗。
夫弘治距崇祯百五十餘年,洞如觀火,豈慧眼能前知,抑成有數也?嘻!聖矣!叛逆善惡并書,以垂勸戒,史之體也。
志多諱惡,将亂賊弗誅,而使人無懼心乎?故欲植天常,維人紀,書忠書孝,尤不可置奸雄于不足論矣。
列之異聞後者,叛常滅紀,尤甚于雜牧之怪也。
春秋酆舒,潞子,嬰兒之相也,傷潞子之目而殺其夫人,是尚知有人臣禮乎?晉讨而誅之,無愧。
霸者舉事,獨怪伯宗數其五罪,而以二事居末,殊失重輕,視湯、武師固有間矣。
唐劉桢節度使從谏之??孺子也。
從谏死,聽郭補誼計,秘不發喪,以從谏表求為留後,如河北三鎮故事,诏令獲喪歸,不聽,發兵拒命。
朝廷以河中兵攻事西,太原兵攻其北,河陽兵攻其南,河北三鎮兵攻其東,勢窮衆叛,誼複誅桢以要子功。
诏石、雄、潞并縛郭誼及同謀諸将送京師,斬于市。
??人固弗保,狡如郭誼,能免乎哉!是可為萬世叛逆者戒。
五代李繼韬節度使嗣昭庶子也。
嗣昭戰死,嫡子繼俦素懦弱,繼韬兇狡,困,繼俦,詐令士卒劫已為留後,晉王從之,繼韬終不自安,遂降梁。
及莊宗破梁,乃自歸乞活,猶宥之,尋複謀為不軌,始伏誅,失叛君降雠,罪不容于死,宥之而更又謀為不軌,雖受誅尚為晚。
吾以為莊宗誅繼韬,當在奪嫡之時。
宋苖傅捧日天武都指揮履之子也。
魯祖死于州之難,祖授父進為宋。
名隆祐,太後南渡時,為統制官,以所部八千人駐杭州。
憤内使康履驕橫,又自負宿将王淵以援躐跻樞筦,殊抱不平,與劉正彥謀誅王淵、康履,且脅太後垂簾,廢帝,立太子,朝廷拱手聽命。
一時在外諸将,聞變赴難,勤王之師四集。
傳計窮也走,韓世忠追敗之,乃變姓名潛遁。
豪民詹标覺之,縛送世忠,檻車赴行在所,碟于市,二子及苖翊、苖瑀皆死。
夫三世忠義,固世臣也。
國步多艱,正宜宣忠戮力,為諸将倡,以光先業,乃乘危變節,至于身名俱敗,以滅其族,傳何足惜哉!惟是負國辱先足恨耳。
故宋史于其祖父亟書忠勳,于傳死之叛臣傳,華衮斧钺,固不相假借矣,世族子孫鋻之哉! 紀事五 辨疑 疑以傳疑,是矣。
稽之載籍,得之目睹,事在不疑,則前者訛也。
踵其訛而不之正,失傳信意矣。
故于志之終也,以辨疑百谷山一統志謂山與太行、王屋相連,多柏,因名焉。
山西通志曰:百谷,神農嘗百谷于此,故建廟祀之。
今有神農。
廟像甚古。
潞州志謂建自北齊武平四年,傳流已遠,則通志有據。
考之,襄垣亦有百谷山,亦以神農稱。
顧百谷名古雅近。
有堅執以為柏谷者,則古雅之僻也。
洹水,郦道元注水經曰:洹水,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山在長子縣。
考之,上黨從來無洹氏縣。
長子亦無洹山洹水,惟是秦、漢時有泫氏縣,即今高平是也。
有泫水,出丹朱嶺下,即丹水是也。
丹水南行,由澤州下懷慶,入沁河。
所謂洹水,則發源于林慮,經丹陽入衛。
此郦道元注水之誤。
州志采入山川中,非矣。
神農之後,皇帝封其支子于潞。
州志以為即潞子嬰兒國,非也。
嬰兒,赤狄别種,晉文公時,始散居于晉鄙,其後奪黎地而居之,前此未入潞境也。
黃帝所封,在唐、虞前,當另是古諸侯,非潞子。
壺口、衡漳、舊志以為即書所稱壺口、衡漳,非也。
書稱既載壺口,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嶽陽,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此治河之大勢。
由河東、河内以至河北,皆河水經由之地。
壺口在河東屈縣,今隰州所屬。
衡漳,在清濁交流之磁州漳地是也。
潞之山名,偶所謂之始,非治河之中。
雖皆禹迹,地實不同。
慕容廟舊志以為慕容玮,未之考也。
廟碑甚明,乃慕容永僭都長子,為慕容垂所敗,走死郡西張村,土人哀而葬之,為立廟。
元文宗朝,禱雨偶應,民請追贈,下太常議,博士王瓒以當時晉室未亡,諸竊據不宜稱帝,乃降封隴西王,故稱隴西王廟雲。
墓在其傍。
靈泉山,舊志謂在郡東南三十裡。
長治縣志謂在城東南十裡。
今查十裡曰秋谷,山,有一窟,曰龍洞,淺甚,且無泉。
歲旱,民自山下挑水灌之,灌滿即雨。
三十裡有仙泉山,山半有泉,歲旱祈禱與。
舊志合,則縣志誤矣。
摩雲寺在佛耳山,翠雲寺在山下。
長治縣志以為城東北十五裡。
查東北十五裡曰佛兒坪,上舊有玉皇廟,下有百谷寺,并無所謂摩雲、翠雲者。
今查城東南五十裡。
大峪鎮有佛耳山,二寺在焉。
山與壺關共,故壺關志亦載。
長治志以佛兒坪當之,誤矣。
長子、顔師古以為長短之長,非長幼之長,謂為長狄所居而得名。
今考長狄在春秋始之潞,而武王封辛甲巳稱長子,則顔說誤矣。
縣志又因長狄而推其祖,曰:在夏為防風氏,在商為汪芒氏,愈失真矣。
防風氏守封隅之山,非長子也。
長子大抵以丹朱得名,雖非封國,實畿内之采邑。
浮山縣,丹朱食邑也。
長子接境,今境内有丹嶺,丹水有堯嶺,堯村,南北朝有堯暄,以為帝堯之後,明征非一,豈皆附會?又考之竹書曰:後稷放丹朱于丹水。
或曰丹朱封于丹水,非放也。
受封丹淵,自是舜事,謂之虞賓,封于丹水,是堯事,謂之胤子,原不相悖。
故據古今山川人物及竹書綱目而辨之。
樂陽、北齊後魏分置樂陽,北齊廢。
謂後魏于長子縣公置樂陽縣,至北齊廢樂陽縣地。
舊州志于樂陽北齊下加二縣字,而府志、縣志遂因之訛。
嶽陽城、誤也。
即上樂陽。
查史自明。
冀氏、縣志謂随天皇九年置冀氏,誤也。
上黨舊猗氏,後魏改寄氏,後與長子并廢。
隋複置寄氏,後改寄氏稱長子。
冀氏乃樂陽分置縣,與長子終始無與,考後魏、隋史自明。
丹朱陵、山海經曰:蒼梧之山,舜葬于陽,丹朱葬于陰。
又平陽、陽城皆有丹朱墓,而長子獨曰陵,非也。
虞賓既封,自宜葬于本國,況陵墓非一,孰辨其是哉?聞陵為水溜,其中甚大,有古器,非唐虞制,大類秦漢以下物。
此必堯暄父子之墓,而誤以為丹朱陵也。
三峻山、屯留縣志以為湯伐三峻,非也。
湯所伐者三脧,非三崤。
三脧在定陶,不在屯留。
後羿、三崤山,俗傳以為羿射九鳥之所,遂以山之神為後羿。
夫射鳥已近誤矣。
羿,堯射官也,乃遂以為有窮之後羿,豈不更謬哉!今制止稱三峻之神,可破千古之惑。
陳龜、舊志皆稱上黨人,考之漢史,上黨泫氏人也,今割去為高平縣人矣。
郡志宜删。
濕氏、舊志漢魏表中皆列濕氏,查各史俱無,蓋涅氏之誤也。
襄垣。
縣志以為先屬韓,歸趙,後襄子築城于甘水之北,故名襄垣,誤也。
襄子在三晉之前,歸趙在六國之末。
大約襄子築城時屬趙,三晉分地時屬韓,馮亭歸趙,後又屬趙。
當時相攻相并,朝彼暮 此不可執一而論,況有竹書可考,黎城縣志據蘇秦南有河漳一言,以為黎原屬趙,不屬韓之上黨。
不知蘇秦之言,指趙都邯鄲而言,原在河漳之北,非言其屬邑俱以河漳為界也。
果如縣志所言,則發惟山以北皆趙地,發雄山以南,皆韓地,中間逶迤曲折,并地尺寸大牙乎?則所稱河者,亦将推及河源以北盡屬趙乎?因所一處,而槩論所屬,非矣。
界黎在壺口關内,為皆當以此為據。
黎國總上黨皆黎地,非止黎城一縣。
郡西南三十裡黎嶺,黎水乃其者會。
黎城名始于後魏,遷潞縣,被誅遺民,其建縣始于隋,原非黎之都會。
郡治。
秦治壺關。
前漢治長子。
東漢末,始壺關。
慕容俊治襄垣之安民城,後複治壺關。
元魏皇始中,遷安民。
真君中,複治壺關。
隋置上黨縣,遂為郡治。
至于今古壺關,今長治之故縣也。
故魏、漢以後,隋、唐以前,多稱壺關,猶唐、宋以後之稱潞州耳。
潞州。
韓州潞州志以隋建韓州而無潞州府,舊志亦因之。
考之,複周改上黨郡為潞州,襄垣郡為韓州。
至隋廢二州,複置上黨郡。
唐初,二州并置。
貞觀中,廢韓州并入潞州,舊志皆誤。
馮奉世墓。
黎城載之,非也。
馮衍曰:先将軍葬渭陵,哀帝之崩也,營之以為園,奉世,衍之曾。
祖為右将軍,此明征也。
傳太後之譛,家受奇禍,子孫徙還故郡,以當是馮氏子孫之墓。
所謂中山太後宜鄉侯墓,皆誤也。
洪武庚戍科明朝第一鄉科也,次年辛亥為甲科,各縣多執後來子午卯酉之鄉科,而誤改洪武初科為已酉,故襄垣以傳奎為進士。
李左車、平順以為邑人,無可考,宜删去。
至于窦建德,史稱漳南人,非潞産,死于長安,亦無返葬之理。
黎城、平順争載之,不可解。
房、杜陪葬昭陵,襄垣志收之。
其他如叚志玄、張子房市橋諸不稽,事不勝辨,故總叙于此。
今志悉删之,無疑,可傳也。
李靖廟舊志以為附籍潞城,非也。
靖征行過此,師律嚴整,民德之,因立廟。
又以英靈助漢,廟益大。
見宋制。
棄仲章、潞城志有棄,棄而不用非。
棄姓金甲。
舊志潞之有金甲,大誤。
金時申仙也。
或曰:姓申屠,亡其名。
潞水、凡三:一在本郡,一在幽州。
漁陽郡。
東漢亦有潞縣,建安中,鑿淘河入潞,名泉州。
梁以海漁陽之潞也。
漢書注以為上黨之潞,誤矣。
又其一在交趾,有府,亦曰潞安。
绛水,有二:一在屯留,東流入漳,達彰德;一在绛縣,西流達于河。
智伯所謂绛水可灌安邑是也。
今諸家注以為屯留之绛,誤矣。
心人所也,君罪之。
卿日人能山事,二,以之十陰事。
以曰使不下。
曰山,謂行可。
紅線,劍仙也,為潞州節度使薛嵩家侍兒,性靈異,通經史,解音律。
時魏傳田承嗣募甲卒五千,号外宅兒男,欲刻日并潞,嵩憂,計無所出。
紅線乘間問曰:主公不遑寝食一月矣,得非患鄰境乎?嵩曰:安。
危重計,非兒女子所知。
紅線曰:某雖女子,度能釋主憂。
嵩聞而異之,告以情。
紅線請乘夜往魏,一觇虛實,伺便取事。
乃佩靈符,挾匕首,禦風而往。
嵩危坐以待,雞鳴即還,取其床頭金盒為信。
嵩為寒溫書,遣人馳送,入夜抵魏,非時呼門,呈送書盒。
時魏索盜金盒賊甚急,不可得,聞之驚絕,乃留使厚勞,以錦绮名馬,雜珍獻款,盡散外宅兒男,結為??娅,兩軍帖然。
紅線忽求去,嵩留之不得,欲以千金為山居所,亦不可,乃集門下客宴别。
嵩酒闌,持紅線俯拜,即失所在。
客冷朝陽賦詩曰: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别魂銷百尺樓。
自是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
李抱真鎮潞時,軍資匮乏,計無所出。
有僧為人所信服,抱真諷其焚身濟衆。
僧叩頭求免,良久未得釋。
抱真徐曰:假和尚之道以濟軍中,可乎?僧許諾。
抱真曰:但言于鞠塲焚身,潛于使宅穿地道,俟火作即出。
因引僧入地道觀之,乃積薪灌油,為七日道塲僧升座執爐,對衆說法。
抱真率監軍僚屬将吏,膜拜其下,以俸入檀施,由是士女骈阗,施利億萬。
比滿七日,擊鐘發火,業已填塞地道,僧不得出,化為煨燼。
以所得财物辇入軍資庫,别求舍利,造浮屠貯焉。
抱真好方士,且喜長生,故方士以此中之。
孫季長為治丹,曰:服之升仙。
抱真因謂左右曰:秦漢君不得,我乃得之。
夜夢駕鶴,益喜而信之。
服丹二萬丸,不能食,且死,毉以彘昉谷漆下之。
少間,季長曰:仙且得,何自棄也。
益服三千丸而卒。
劉悟殺李師道,以取節钺,既徙昭義,又因劉承階。
之事,漸不恭于朝廷。
巫者忽言師道兵屯琉璃陂,悟惶恐,命禱祭,具千人膳,自往求哀,将易衣,嘔血數鬥死。
程逸人,上黨人,善符術,遣崇節度使劉常用之,素與蕭季平善,季平暴死,逸人馳視之,謂其子曰:爾父未及死,山神召之耳。
遂書符一擲,風卷去。
有頃,季平蘇,曰:今旦方起,一綠衣人雲:霍山神召我。
約行五十裡,空中一朱衣人下,怒目伏劍曰:程斬邪,追汝。
綠衣者懼,奔去,因與朱衣者還。
蓋逸人所學斬邪術,朱衣人即所書符也。
杜羔,潞州判官兼之從弟也。
有至性。
其父為河北一尉而卒,母非嫡,經亂不知所之。
羔常抱終身之戚。
會兼為澤潞通判,常鞫獄于私第,有老婦辨對,見羔時出入,竊謂人曰:此少年狀類吾夫。
诘問之,乃羔母也。
自此迎侍而歸。
又往求先人之墓。
邑中故老已盡,不知所詢。
館于佛寺,日夜悲泣。
忽視屋柱,煙煤之下,見字數行,拂而視之,乃其父遺迹。
言我子孫若求吾墓,當于某村某家。
問之。
羔号泣而往,果有老父八十餘,指其丘垅,因得歸葬。
羔官至工部尚書緻仕。
侯元,銅鞮人,貧窭負薪,愁苦而歎。
忽石壁開一叟。
引入,授以隐書萬言,皆變化隐顯之術。
戒之曰:女合于至道進身,然宿障未除,面有晦色,宜謹密自固,否必敗。
欲見我,叩石即應。
元歸,習其術,期月而成,能變形役鬼,草木土石皆可為兵。
乃集裡中少年為甲卒,陳兵出入,自稱賢聖。
州帥高浔讨之,元走谒叟,叟戒其自守,勿接戰。
元不聽,狃于一勝,酒酣被擒,擊于獄,醒即脫去,惟遺一檠在枷孔中。
複扣石,叟怒曰:庸怒,終違吾教,雖幸免斧锧,行且及矣。
遂與之絕。
其術漸歇,猶率其徒掠太谷,并騎至,斬于陳。
未幾,黃巢亂,使元聽叟言,必當少建功業,何至誅死? 梁李思安攻潞州城,營于壺口,伐木作栅,木中朱字。
六皆隸體,曰天十四載石進。
思安表上之,梁臣皆賀,以為十四年必有遠夷貢珍寶者。
司天少監徐鴻私謂所親曰:自古無一字為年号者,上天符命,豈阙文哉?吾以為丙申之年,當有石氏王此地者。
移四字中二豎畫置天字左右,即丙字也;移四字。
外圍以貫之,即申字也。
後至丙申年,石起兵同契丹主至潞,進取汴京,果如鴻言。
宋初,征潞州,軍士于澤中取草,夜歸,鐮刃透成黃金。
或以草烯釜底,亦成黃金。
崔韬,崞縣人,之任祥符,道遇禠亭,夜宿孤館,見一虎入門,韬潛辟梁上,虎脫皮,變一美婦人,即枕皮睡。
韬下梁取皮,投眢井中。
婦醒,失皮,向韬啼索之,韬佯不知也,因納為妻。
抵任,生二子。
及官滿,複過禠亭,談及往事。
婦問:皮安在?韬自井取出,婦大笑,披之,複成虎,咆哮去。
錢塘瞿祐有詩:旅館相逢不偶然,人間自有惡姻緣。
書生躭色钶輕命,三載真成抱虎眠。
金皇統中,高平舉子六七輩赴都試,憩于韓店。
一道士偏視諸生,得李宴,執其手曰:公富貴壽考,他年當建節于此,值水敗道,賴公治之。
語畢不見。
其年登第,曆官至中丞,歸老,起為昭義節度使。
水果敗道,父老請修治,晏欣然從之,即今石閘也。
元潞州守周幹臣有德政,一夕宿屯留,短檠膏盡然。
以綿炬達旦不滅。
至潞,止天慶觀,燈複如前道,三吹,光熖愈盛,延及辰巳時,又與修撰傅岩,出樽酒,酌七十觥不竭。
遲明,以水注之,容不及半。
二事人皆異之。
王嵩作酒聖燈神記,今石刻存三忠祠壁間。
魏文昌,壺關人,本農夫,辍耕憩神祠,見梁端有書,取視,則風雲變色,持歸作地室,習之。
術成,能隐形變化。
嘗有事被逮,挾一瓦,擲之縣廳,及笞,瓦碎而體自若。
尋縮入瓶中,呼之,則應而不出。
尹怒,碎其瓶,再呼,則片片皆應。
遣人四捕,已揮霍過縣南八裡川矣。
時耕者滿地,文昌剪紙為兔,衆競逐得免。
其他幻術甚多,人以左慈方之。
或曰文昌後亦屍解去。
杜思明,銅鞮人,嘗病,至心念金剛經,遂得愈。
每至持經之日,必見神光。
世代未詳。
姚婆,上黨人,因範行婆約修西方,精心念佛。
一日,佛菩薩從空接引,與範行婆相别,遂立化。
聞仙樂有異者。
世代未祥。
廬言,上黨人。
嘗汲,适見一犬墜草澤中,飼養,遂無恙,出入嘗随之。
後适亳,醉邸,鄰火發,犬上床嗥呼不醒,銜其衣拽之,言始覺,遂得免。
世代未詳。
明壺關柏林西山有古北極祠,幽僻,人不敢夜入。
郭翀未第時,與友人賈敏、李素約取神笏。
二友先令人潛神座後,欲恐喝翀,其人忽聽神雲:郭狀元借笏。
翀至,取笏見神,立授之。
後翀開科,胪唱第一。
及登殿,太祖從燭影下見其眇,曰:真榜眼。
因易第二名,人猶稱郭狀元。
學憲德清陳霆詩:三晉古雄國,曆世多異人。
偉茲壺山賢,開國推文臣。
微時掇神笏,朔偶起欠伸,登龍首胪唱。
氣壓三千群,誰雲猊。
不楊,便腹皆經綸。
何時拜遺像,千載瞻風塵。
劉偉,韓城人,弘治初進士,仕至楊州守,沒二十年矣,易姓楊,以相鑒。
遊于潞,後為其同裡韓苑洛識于途,遂去不複來。
此必屍解仙也。
席名,潞城人。
正德中,有僧病,卧東嶽廟,不食,惟飲水連數瓢,名汲供之,無少怠。
僧愈,行,名送之,疾若奔馬,名極力追,不及也。
已息樹下,名至,授以避輕身之術,且戒之曰:善守之,可長生不老殺。
自是常終日不食,力倍往昔。
與群少年角,無下之者。
體輕??,能飛檐走壁,竟以盜死。
僧先見,而以一飲之德授非其人,罪不獨在名矣。
栗佥憲應麟、李知府延馨憲副延康。
幼兒同群兒就學神霄宮。
有相者謂栗曰:好好貴不勝壽。
謂二李曰:好好壽不勝貴。
餘無所許。
問其姓名,不答,留題壁間曰:鐵笛驚秋夜,道人蹤迹孤。
餐霞歸碧落,跨鶴入玄都。
每月丹陽路,松風太乙爐。
直同天地老,若問姓名無。
風韻脫灑,絕類純陽。
後三公名位略不相遠,惟略壽多二十年,勝不勝,各自以貴壽相提耶。
其言奇中有包含,必仙之流也。
郡之東南五龍山多松,數百年來,人無敢伐者。
僧真果,俗姓馬,假修廟砍伐,私賣,易騾十數,覓取腳利,積錢百餘缗。
将還俗托婚,偶暴疾而卒。
是日申。
莊民家産一驢,踣地作人言曰:我五龍山馬和尚也。
夫伐神樹,得惡報,可深懼哉!宗室振庵,市得一鴈,羽毛摧落,而聲甚哀,憫而之,逾時,羽毛全矣。
忽雲中鴈過,與此鴈相應,而聲漸急漸哀,知其雌雄也,縱之,比翼和鳴,徘徊良久而後去。
越歲,二鴈複來,還振庵舍,飛鳴若報主。
人使相知也。
吾聞鴈重夫婦,今且重主人,足愧世之棄故背德者。
嘉靖中,長子修城乏磚,當道下令發古塳。
一塳有隧,磚石甚多,及門皆金碧龍鳳之像,一赤色世蛇守之,目閃閃如電,口中噴氣,缭繞如煙,人觸之立仆,不敢近,乃止。
夫發塳有禁,塳有磚石,非賢必貴,賴巨蛇守之,得不見柩。
其不守而伐之者亦已多。
矣。
嘉靖中,襄垣民蔔葬地于水碾村,遇古塳請決。
于鸾仙,須臾箕動,雲:吾常山張賓事趙,殺劉曜,輔石弘,皆我之謀也。
吾殁于戰葬,此後絕矣,可為我作野史。
因留題雲:自從離世上,何地隐吾身。
細草山中路,淡煙溪畔村。
春風吹恨骨,夜月照孤魂。
欲說前朝事,吞聲淚滿衿。
又雲:天王起巨鹿,推我作謀臣。
苦志披金甲,清談笑竹林。
身因劉曜死,志弘申。
寒食誰無主,荒丘我有身。
一生徙,老矣上麒麟。
蔔者聞之,遂封其塳。
郡庠儀門西有元碑,前鑿一孔稍下,後鑿一孔稍上,中虛容升許。
父老雲:嘉靖中,一方士徘徊其下,一夕,乘人睡熟,鑿碑,其中有物,潛挈以去。
嘗聞玉韫山輝,惟卞和為能辨,此殆其俦與。
隆慶初,有僧行乞于潞,一賈素悭啬,僧就之,乞油五斤,慨然施予。
僧以衲濡油中,人問之曰:衣此,冬不寒,夏不熱也。
遂衣以登百谷巅,舉火自焚。
人望見趨救,僧遙謂曰:吾達摩也。
至則衣體俱燼,惟餘骸骨。
萬曆十六年,郡中荒殁,郡守李公杜,悉心拯救,城中死者尚三萬人。
先是,公在郎署,夢上官移文取十萬人,公争之,減五萬去。
再争,更減去二萬,又争,不複減矣。
次日治郡命下,尚未省夢中事。
及抵郡。
值荒且疫,乃請蠲、請赈,乞籴于鄰壤為粥以食。
餓者,又圖犯盜受弄狀,為說以曉愚民,嚴禁搶掠,民感甚,甯死無竊者。
計四門出饑疫,如前數事。
即治郡事,非公拯救死者,當不止此公所中争者,公所治郡全活者也。
君相造命,信非欺我。
郡人王體吾與諸友醵飲五龍山,治具而忘其箸,乃各以簪代食畢,随意取座旁草拭其膩,體吾所冠為銅簪,比明日視之,其半已成銀矣。
急往山上原坐處徧取草試之,竟不可得。
可見太行之山,常有死汞之草,但人不能識,無緣以遇之耳。
内丘庶人效锂,暴虐恣睢。
崇祯十年,因焦太守浴捕不法程朝宰付獄,庶人不平,遂越關至京師奏擾,上怒,命廢锢鳳陽。
鼎革後,潛逸歸,竟遂首丘之願。
其他在地諸王,為賊将劉芳亮銀铛炮烙,拷掠無完膚,皆血肉糜爛而死,锂固飄然脫于慘禍之外也。
夫生還幸矣,設生還而不死,仍有不可測者。
然則塞翁失馬,果足以定禍福哉?舊世載癞僧逆知北關梵刹為榮靖之家佛堂,其言驗如左券,獨是與國同休,不省何說。
及明社既屋,藩國丘墟,劉逆竊據郡城,拆毀四關家佛堂頓。
成瓦礫,則與國同休之言亦驗。
夫弘治距崇祯百五十餘年,洞如觀火,豈慧眼能前知,抑成有數也?嘻!聖矣!叛逆善惡并書,以垂勸戒,史之體也。
志多諱惡,将亂賊弗誅,而使人無懼心乎?故欲植天常,維人紀,書忠書孝,尤不可置奸雄于不足論矣。
列之異聞後者,叛常滅紀,尤甚于雜牧之怪也。
春秋酆舒,潞子,嬰兒之相也,傷潞子之目而殺其夫人,是尚知有人臣禮乎?晉讨而誅之,無愧。
霸者舉事,獨怪伯宗數其五罪,而以二事居末,殊失重輕,視湯、武師固有間矣。
唐劉桢節度使從谏之??孺子也。
從谏死,聽郭補誼計,秘不發喪,以從谏表求為留後,如河北三鎮故事,诏令獲喪歸,不聽,發兵拒命。
朝廷以河中兵攻事西,太原兵攻其北,河陽兵攻其南,河北三鎮兵攻其東,勢窮衆叛,誼複誅桢以要子功。
诏石、雄、潞并縛郭誼及同謀諸将送京師,斬于市。
??人固弗保,狡如郭誼,能免乎哉!是可為萬世叛逆者戒。
五代李繼韬節度使嗣昭庶子也。
嗣昭戰死,嫡子繼俦素懦弱,繼韬兇狡,困,繼俦,詐令士卒劫已為留後,晉王從之,繼韬終不自安,遂降梁。
及莊宗破梁,乃自歸乞活,猶宥之,尋複謀為不軌,始伏誅,失叛君降雠,罪不容于死,宥之而更又謀為不軌,雖受誅尚為晚。
吾以為莊宗誅繼韬,當在奪嫡之時。
宋苖傅捧日天武都指揮履之子也。
魯祖死于州之難,祖授父進為宋。
名隆祐,太後南渡時,為統制官,以所部八千人駐杭州。
憤内使康履驕橫,又自負宿将王淵以援躐跻樞筦,殊抱不平,與劉正彥謀誅王淵、康履,且脅太後垂簾,廢帝,立太子,朝廷拱手聽命。
一時在外諸将,聞變赴難,勤王之師四集。
傳計窮也走,韓世忠追敗之,乃變姓名潛遁。
豪民詹标覺之,縛送世忠,檻車赴行在所,碟于市,二子及苖翊、苖瑀皆死。
夫三世忠義,固世臣也。
國步多艱,正宜宣忠戮力,為諸将倡,以光先業,乃乘危變節,至于身名俱敗,以滅其族,傳何足惜哉!惟是負國辱先足恨耳。
故宋史于其祖父亟書忠勳,于傳死之叛臣傳,華衮斧钺,固不相假借矣,世族子孫鋻之哉! 紀事五 辨疑 疑以傳疑,是矣。
稽之載籍,得之目睹,事在不疑,則前者訛也。
踵其訛而不之正,失傳信意矣。
故于志之終也,以辨疑百谷山一統志謂山與太行、王屋相連,多柏,因名焉。
山西通志曰:百谷,神農嘗百谷于此,故建廟祀之。
今有神農。
廟像甚古。
潞州志謂建自北齊武平四年,傳流已遠,則通志有據。
考之,襄垣亦有百谷山,亦以神農稱。
顧百谷名古雅近。
有堅執以為柏谷者,則古雅之僻也。
洹水,郦道元注水經曰:洹水,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山在長子縣。
考之,上黨從來無洹氏縣。
長子亦無洹山洹水,惟是秦、漢時有泫氏縣,即今高平是也。
有泫水,出丹朱嶺下,即丹水是也。
丹水南行,由澤州下懷慶,入沁河。
所謂洹水,則發源于林慮,經丹陽入衛。
此郦道元注水之誤。
州志采入山川中,非矣。
神農之後,皇帝封其支子于潞。
州志以為即潞子嬰兒國,非也。
嬰兒,赤狄别種,晉文公時,始散居于晉鄙,其後奪黎地而居之,前此未入潞境也。
黃帝所封,在唐、虞前,當另是古諸侯,非潞子。
壺口、衡漳、舊志以為即書所稱壺口、衡漳,非也。
書稱既載壺口,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嶽陽,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此治河之大勢。
由河東、河内以至河北,皆河水經由之地。
壺口在河東屈縣,今隰州所屬。
衡漳,在清濁交流之磁州漳地是也。
潞之山名,偶所謂之始,非治河之中。
雖皆禹迹,地實不同。
慕容廟舊志以為慕容玮,未之考也。
廟碑甚明,乃慕容永僭都長子,為慕容垂所敗,走死郡西張村,土人哀而葬之,為立廟。
元文宗朝,禱雨偶應,民請追贈,下太常議,博士王瓒以當時晉室未亡,諸竊據不宜稱帝,乃降封隴西王,故稱隴西王廟雲。
墓在其傍。
靈泉山,舊志謂在郡東南三十裡。
長治縣志謂在城東南十裡。
今查十裡曰秋谷,山,有一窟,曰龍洞,淺甚,且無泉。
歲旱,民自山下挑水灌之,灌滿即雨。
三十裡有仙泉山,山半有泉,歲旱祈禱與。
舊志合,則縣志誤矣。
摩雲寺在佛耳山,翠雲寺在山下。
長治縣志以為城東北十五裡。
查東北十五裡曰佛兒坪,上舊有玉皇廟,下有百谷寺,并無所謂摩雲、翠雲者。
今查城東南五十裡。
大峪鎮有佛耳山,二寺在焉。
山與壺關共,故壺關志亦載。
長治志以佛兒坪當之,誤矣。
長子、顔師古以為長短之長,非長幼之長,謂為長狄所居而得名。
今考長狄在春秋始之潞,而武王封辛甲巳稱長子,則顔說誤矣。
縣志又因長狄而推其祖,曰:在夏為防風氏,在商為汪芒氏,愈失真矣。
防風氏守封隅之山,非長子也。
長子大抵以丹朱得名,雖非封國,實畿内之采邑。
浮山縣,丹朱食邑也。
長子接境,今境内有丹嶺,丹水有堯嶺,堯村,南北朝有堯暄,以為帝堯之後,明征非一,豈皆附會?又考之竹書曰:後稷放丹朱于丹水。
或曰丹朱封于丹水,非放也。
受封丹淵,自是舜事,謂之虞賓,封于丹水,是堯事,謂之胤子,原不相悖。
故據古今山川人物及竹書綱目而辨之。
樂陽、北齊後魏分置樂陽,北齊廢。
謂後魏于長子縣公置樂陽縣,至北齊廢樂陽縣地。
舊州志于樂陽北齊下加二縣字,而府志、縣志遂因之訛。
嶽陽城、誤也。
即上樂陽。
查史自明。
冀氏、縣志謂随天皇九年置冀氏,誤也。
上黨舊猗氏,後魏改寄氏,後與長子并廢。
隋複置寄氏,後改寄氏稱長子。
冀氏乃樂陽分置縣,與長子終始無與,考後魏、隋史自明。
丹朱陵、山海經曰:蒼梧之山,舜葬于陽,丹朱葬于陰。
又平陽、陽城皆有丹朱墓,而長子獨曰陵,非也。
虞賓既封,自宜葬于本國,況陵墓非一,孰辨其是哉?聞陵為水溜,其中甚大,有古器,非唐虞制,大類秦漢以下物。
此必堯暄父子之墓,而誤以為丹朱陵也。
三峻山、屯留縣志以為湯伐三峻,非也。
湯所伐者三脧,非三崤。
三脧在定陶,不在屯留。
後羿、三崤山,俗傳以為羿射九鳥之所,遂以山之神為後羿。
夫射鳥已近誤矣。
羿,堯射官也,乃遂以為有窮之後羿,豈不更謬哉!今制止稱三峻之神,可破千古之惑。
陳龜、舊志皆稱上黨人,考之漢史,上黨泫氏人也,今割去為高平縣人矣。
郡志宜删。
濕氏、舊志漢魏表中皆列濕氏,查各史俱無,蓋涅氏之誤也。
襄垣。
縣志以為先屬韓,歸趙,後襄子築城于甘水之北,故名襄垣,誤也。
襄子在三晉之前,歸趙在六國之末。
大約襄子築城時屬趙,三晉分地時屬韓,馮亭歸趙,後又屬趙。
當時相攻相并,朝彼暮 此不可執一而論,況有竹書可考,黎城縣志據蘇秦南有河漳一言,以為黎原屬趙,不屬韓之上黨。
不知蘇秦之言,指趙都邯鄲而言,原在河漳之北,非言其屬邑俱以河漳為界也。
果如縣志所言,則發惟山以北皆趙地,發雄山以南,皆韓地,中間逶迤曲折,并地尺寸大牙乎?則所稱河者,亦将推及河源以北盡屬趙乎?因所一處,而槩論所屬,非矣。
界黎在壺口關内,為皆當以此為據。
黎國總上黨皆黎地,非止黎城一縣。
郡西南三十裡黎嶺,黎水乃其者會。
黎城名始于後魏,遷潞縣,被誅遺民,其建縣始于隋,原非黎之都會。
郡治。
秦治壺關。
前漢治長子。
東漢末,始壺關。
慕容俊治襄垣之安民城,後複治壺關。
元魏皇始中,遷安民。
真君中,複治壺關。
隋置上黨縣,遂為郡治。
至于今古壺關,今長治之故縣也。
故魏、漢以後,隋、唐以前,多稱壺關,猶唐、宋以後之稱潞州耳。
潞州。
韓州潞州志以隋建韓州而無潞州府,舊志亦因之。
考之,複周改上黨郡為潞州,襄垣郡為韓州。
至隋廢二州,複置上黨郡。
唐初,二州并置。
貞觀中,廢韓州并入潞州,舊志皆誤。
馮奉世墓。
黎城載之,非也。
馮衍曰:先将軍葬渭陵,哀帝之崩也,營之以為園,奉世,衍之曾。
祖為右将軍,此明征也。
傳太後之譛,家受奇禍,子孫徙還故郡,以當是馮氏子孫之墓。
所謂中山太後宜鄉侯墓,皆誤也。
洪武庚戍科明朝第一鄉科也,次年辛亥為甲科,各縣多執後來子午卯酉之鄉科,而誤改洪武初科為已酉,故襄垣以傳奎為進士。
李左車、平順以為邑人,無可考,宜删去。
至于窦建德,史稱漳南人,非潞産,死于長安,亦無返葬之理。
黎城、平順争載之,不可解。
房、杜陪葬昭陵,襄垣志收之。
其他如叚志玄、張子房市橋諸不稽,事不勝辨,故總叙于此。
今志悉删之,無疑,可傳也。
李靖廟舊志以為附籍潞城,非也。
靖征行過此,師律嚴整,民德之,因立廟。
又以英靈助漢,廟益大。
見宋制。
棄仲章、潞城志有棄,棄而不用非。
棄姓金甲。
舊志潞之有金甲,大誤。
金時申仙也。
或曰:姓申屠,亡其名。
潞水、凡三:一在本郡,一在幽州。
漁陽郡。
東漢亦有潞縣,建安中,鑿淘河入潞,名泉州。
梁以海漁陽之潞也。
漢書注以為上黨之潞,誤矣。
又其一在交趾,有府,亦曰潞安。
绛水,有二:一在屯留,東流入漳,達彰德;一在绛縣,西流達于河。
智伯所謂绛水可灌安邑是也。
今諸家注以為屯留之绛,誤矣。
心人所也,君罪之。
卿日人能山事,二,以之十陰事。
以曰使不下。
曰山,謂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