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多,嬰守窮城,不得薪菜,耕牛既盡,又乏田器。
以臣愚短,當此至難,憂如循環,不遑寝食。
臣伏思此州雖雲邊朔,實迩皇畿,南通河内,東連司、冀,北捍殊俗,西禦強虜,是勁弓良馬,勇士精騎之所出也,當須委輸,乃全其命。
今上尚書,請此州谷五百萬斛,絹五百萬疋,綿五百萬斤,願陛下時出臣表,速見聽處。
梁 鮑明遠集序 虞炎 鮑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家世貧賤,少有文思。
宋臨川王愛其才,以為國侍郎。
王薨,始興王濬又引為侍郎。
孝武初,除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又轉永嘉令。
大明五年,除前軍行參軍,侍臨海王鎮荊州,掌知内命,尋遷前軍刑獄參軍事。
宋明帝初,江外拒命,及義嘉敗,荊土震擾,江陵人宋景因亂。
掠城,為景所殺,時年五十餘。
身既遇難,篇章無遺,流遷人間者,往往見在。
儲皇博采群言,遊好文藝,片辭。
隻韻罔不收集。
照所賦述,雖乏精典,而有超麗,爰命陪趨,備加研訪。
年代稍遠,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
唐 上黨舊宮述聖頌 并序。
張說 維開元十有一祀正月,皇帝展義于河東,挾右太行,留宴上黨,整兵耀武,入于太原,設都建頌,以崇王業。
南轅汾睢,祈谷後土,天清日朗,神歆如答。
三月庚午,飲至長安。
六軍解嚴,四方和會,迩觀法象,遐詠德澤,大虞巡之典修,美漢祀之禮舉,人心翕而一變,神物效而無方。
于是邠王臣守禮、甯王臣憲、申王臣?,岐王臣範,薛王臣業,獻書于内,開府儀同三司臣璟,尚書臣睃、臣象先、臣颋,禦史大夫臣漼,抗疏于外,佥曰:陛下受天曆數,稽聖典地谟,道貫三靈,仁育萬類,掃陰沴而睹日,開辟之功也;尊文考而禦天,帝王之孝也。
天以陛下為子,人奉陛下為君,萬殊之福,斯應畢臻;三代之風,頌聲鹹作。
今潞人懷代邸,詠泗亭,采聖崖,延玄石,将表潛龍之館,勒啟聖之圖,勤亦至矣。
陛下推而不報,其何以下塞衆望,上對神休哉?臣聞天之所啟,人之忻戴,必憑睿聖玄懿之德,元命貞符之紀,功業見乎變,德施加乎時。
德厚者施溥,功玄者應速,或階晦以彰,或由難而昌。
蓋生其德之謂天,授其時之謂命,天有成命,其可沒乎?陛下昔居是州也,紫雲在天,神光照室,白鹿來擾,黃龍上升。
隴出仙洞而神魚躍,山開禅穴而靈鐘韻。
謠言合谶,巨迹引途,嘉李傍連,祥蓍自起。
當此時也,金石豫變,獄頌先歸。
政殷六府,人重五教,陶無窳器,漁有讓泉,神而化之,人不知力。
昔龍負圖而大舜登,狼銜鈎而後殷昌。
玄圭錫于夏禹,赤符歸于漢光,應運恊符,希代稱寶,未有窮。
祥極瑞,倜傥環異,如今之至者矣。
若玄贶集而不彰,則神心不悅;鴻業成而不贊,則祝告無聞,是掩天休而蓋盛德也。
臣子之罪,将何解焉?願聽潞人,以揚丕烈。
帝曰:往者中宗違代,國步維艱,天祚我唐,大命集于序宗大聖真皇帝。
朕畏天将命,不敢怠遑。
其乾符坤珍,皆先聖之餘福,朕何力之有焉?然重為昆弟公卿之請,抑以敬從,無為虛美,重朕不德也。
群臣遊聖,蕩莫能名,約乎舊史,敢頌成績。
辭曰:帝德廣運,乃聖乃神,天祚聖兮。
唐惟舊邦,其命維新,再受命兮。
帝初正人,降居上?,天下往兮。
黃龍晝見,攀天而上,九五象兮。
帝适于野,紫雲之下,求必在兮。
帝寝于堂,變龍有光,觀者駭兮。
天迹童謠,木連蓍立,總神異兮。
空鐘化穴,缟鹿赤魚,何詭異兮。
上天無聲,托髅附形,覺悟人兮。
聖皇齋栗,在得戒失,昭事神兮。
皤皤潞老,樂我王道,愛舊宮兮。
赫赫頌功,與天比崇,摅無窮兮。
義陽王李公德政碑 董晉 唐之元臣曰:義陽郡王抱真,字太玄,皇開府儀同三司、涼州都督、河、蘭、鄯、廓、瓜、沙、甘、肅九州大總管。
中國。
公修仁之玄孫,開府儀同三司、左武衛大将軍永之曾孫,兵部尚書懷恪之孫,贈太子太保齊管之子。
蓄河嶽之秀,叢祖考之慶,克生笃才,以佐元後,殊勳茂績可得而稱也。
公體仁執中,抱素專直,威厲霜雪,氣淩雲霓,沉毅足以建功,寬裕足以安衆。
召公相武之智,申伯翊宣之籌,尚父六韬之奇,夷吾九合之業。
未冠,公皆建之,果為從父兄故相國抱玉所重,期以遠大,薦于肅宗,授汾州别駕。
仆固懷恩之平史盜也,伐虔劉之功,恣暴戾之性,不率朝典,潛懷異圖。
公發沖危冠,憤激忠節,間道詣阙,潰其奸謀,而渠魁疾颠,汾浒底定。
代宗奇之,拜殿中少監。
永泰初,又兼禦史中丞,充陳、鄭、懷、澤、潞等五州節度留後。
恩光薦及,輝耀當時。
謙不奉诏,累有陳讓,上大器之,攺澤州刺史,兼侍禦史,充節度副使、巡内五州都團練使。
澤人欣欣,如戴父母。
公虔奉聖旨,專精吏職,一年而流移複,田壤辟,軍給人阜,風淳俗美。
時屬散卒,聚鐘鼓山,肆其猖狂,逞以驅劫。
議者請兵逐之,公謂之曰:夫人禀元和以生,奉五常以立,無不思順,無不懼逆。
理亂之道,實由于政。
政和則禮讓興,仁義著;政敗則刑罰滋,盜賊起。
使其叛亂,是德之不修也。
姑務自咎,豈可加兵。
乃申以禍福之門,引以開泰之路,投戈箙矢,休簸岩蕩,慰勞加等,仁風載揚。
遂遷懷州刺史。
澤人去思之憤,凝為愁雲;懷人來蘇之慶,霈若台膏雨。
為政未幾,懷如澤焉。
天子寵文翁之能,旌龔遂之美,以節使司徒公備戎于西,乃授檢校秘書監兼侍禦史,權知行軍司馬,充潞澤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使留後,仍知潞州大都督府事。
公以殊恩寄任,留務浩穰,徘徊化源,獨與心計。
乃約故實,财成庶政,禁暴以安物,薄賦以養農,省徭以息孤惸,均調以資士卒。
孝弟聞于鄉黨,學校興于裡闾,刑戮廢于戎行,鞭撲弛于官署,阖境之内,不日而化焉。
建中元年,特授節制,并廉察本道,兼領潞州大都督府長史。
練勤王之師,修守土之備,内勸耕食,外揚武威,布大君之誠,以睦藩屏,導聖朝之化,以釋危疑。
由是上澤得以下流,下情得以上達,君臣無間,臻于太和,公之力也。
屬軍戎之後,蟲旱為災,公請罪神祗,憂見于色,精感而飛蝗越境,誠懇而霖雨應期,稼穑獲全,異于他部,古之循吏,何以加焉。
公前後曆官一十八政,再為侍禦史中丞、尚書常侍,三領郡守,一登亞相,兩踐端揆,封義陽郡王,食實封六百戶,命為承弼、同平章事,禅平水土,兼領司空。
量弘而深,識達而朗,常執虛以驚寵,不求援而取貴。
起題輿,登補衮,簡自皇極,爵為元臣,非德及蒼生,忠貫白日,則何以臻此?潞之缁黃耆老,詣阙陳情,願勒貞石。
帝嘉乃誠,诏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撰文,以昭其功。
銘曰:皇矣上帝,降祚有唐。
蘊粹孕靈,克生義陽。
明明天子,賢能是獎。
乃命義陽,鎮于上黨。
烈烈義陽,惟國之桢。
屹若崇山,隐如長城。
用極于正,性根于忠。
英風外馳,明谟内融。
王度克遵,惠此罷人。
以德代刑,散澆為淳。
軍以威雄,烹以定攝。
恢振皇綱,輔弼天業。
帝曰抱真,兄文兄武。
俾登鼎铉,錫之茅土。
名高方、召,道冠申甫。
刊石紀功,用駕終古。
屯留令薛公善政碑 徐季鸰 開元二十年,有敕将幸太原,重巡潞藩,上顧謂侍中裴光庭,先擇才能,俾宿儲供。
公以左拾遺膺是選也。
潞州八邑,屬時不稔,上下克辦,實多弘益,朝廷稱之。
公名僅,字沖用,漢禦史大夫廣漢之後,以儒術學業,逐登三公。
直言能谏诤,退官終寵。
其後自沛居河,代有丕烈。
公七代祖端辨,後魏侍中汾陰武侯。
大代祖謙,中書令涪陵元公,北英武忠肅,魏書有傳。
曾祖範,隋本州州都,皇朝硖州刺史。
祖文度,曹州刺史。
父玄儉,溧陽、鄞二縣令,光州司馬。
并政理清白,見重于時。
公受天正性,承家具美,敦龐重樸,負經濟大才,優閑江海。
紫薇令姚公、黃門監盧公物奏有學有文,身材拔萃,起家授洪洞尉,刺史蕭瑗許以公輔之器。
羽林大将軍楊敬述持節河西,以才略奏請充管記。
秩滿,授江陽丞。
長史王易從、李朝隐以公清正直,攝江陽、江都、海陵三縣令。
中丞宇文融、殿中侍禦史鹹廙業并引為判官。
狀稱猾吏畏威而破膽,群萌飲惠以息肩。
奏才學惟高,公清物立。
公操斧則伐,指鐘無聲。
淮海之間,義風一變。
會有制命,舉才高未達,沉迹下寮,宏詞博識,至公從正者。
上禦紫宸殿,親試親考,入拜獻替之司。
正議鲠詞,多所獻納。
禦史大夫李朝隐屢有推薦,竟無升擢。
及公之出宰也,以擅美對揚,推能撫字,将化風俗,且辭掖垣,議者為屈,公無愠色。
躬親庶務,朝夕勤勞,寒者衣之,饑者食之。
二十一年,人尤困餒,公□私米,兼赈官糧,徙而死得生百餘萬計。
??使少保。
□公深嘉器異,當朝談城獎,狠暴出境,虎馴于邑,廣開鄞闬,大創廒倉,南填巨仁坑,北防深水。
太原尹王公以殊政奏,長史李植以異能上。
七年在任,無風雨鹴雹、水旱蟲蝗之害。
長史李公又考其孤清耿介,冰碧在懷,乃居于高平山業。
公與秘書監賀知章、中書侍郎嚴挺之、虞部郎中褚光為塵外之交。
嚴稱雲:難進易退,翺翔宇宙之間,廓然不可得而見。
褚每雲:暗與道合,神超造化。
賀之篇翰,往來精密。
公每讀古史,及聞時說,有一仁一義、一忠一孝者,未嘗不慷慨涕泣,絕薰腥,救窮急,傲然獨得,情智耿然,君子稱之。
飄飄雲霄之氣,磊磊棟梁之骨,方将出地絡以遐邁,超天衢而高視。
十七鄉父老崔亮臣、郭全璧等五百餘人,式刊善政,季鸰作頌,傳于終古。
詞曰:我公兮肅英徽,粹河汾,穆崇暗。
我公兮深厥政,稽邦典,活人命。
我公兮豁虛受,洞群友,垂大久。
太師苗晉卿谥議 獨孤及 太師禀天純懿,為唐股肱,兩朝當國,無庶績,惟免論道賦政,送往事居,葉恭秉彜,動罔通德,惠和以懋其事,明哲以保其身。
昔嘗懸衡九流,剖竹四郡,刀尺之下無滞用,襦袴之内無貧人。
洛陽居守,東夏輯睦。
天寶之季,二京為戎,皇輿西狩,億兆左衽。
太師踐危機不易心,處橫潰不忘國,奮身拔迹于豺狼之口,道不污而節不奪,忠之大者。
至德、乾元中,天下多故,皇綱未張。
肅宗修漢宣故事,用刑名繩下,而太師以曹參為師,持清靜守職,勵翼王度,将順事典,人亦甯一,厥猷茂焉。
能知人,能官人,慎選乃僚,言刈其楚。
至有拔群萃而取公器,不五六年,比肩衮職者,光映冊府,當代榮之。
漢史稱胡廣與故吏陳蕃并為三司,太師有焉。
夫九德鹹事,寬為之首;百工惟時,哲則能惠。
宜其享天眉壽,為國元老。
古者生以行觀其志,沒以谥易其名,字之美惡,視行之大小。
後世或三字以表德,貞惠文子是也;或二字以彰善,谥文終侯、留文成侯是也。
蓋其迹大名盛,則禮優谥崇。
太師德冠缙紳,位侔周、召,将加诔谥之制,宜以酂、留為準。
謹按大戴禮:體和中曰懿,文,賢有成曰獻。
稽千載之令典,合二名以配德,請谥曰懿獻。
謹議。
上李司徒論澤潞用兵書 杜牧 伏睹明诏,誅山東不受命者,廟堂之上,事在相公,雖樽俎之謀,筭畫巳定,而賤末之士,刍荛敢陳,伏希舍其狂愚,一賜聽覽。
某太和二年為校書郎,曾詣淮西将軍董重質,诘其以三州之衆,四歲不破之由,重質自誇勇敢,多筭之外,複言其不破之,由是征兵太雜耳。
徧征諸道兵士,上不過五千人,下不至千人,既不能自成一軍,事須帖附地主,名為客軍。
每有戰陣,客軍居前,主人在後,勢羸力弱,心志不一,既居前列,多緻敗亡。
如戰似勝,則主人引救,以為巳功;小不勝,主人先退,至有殲焉。
初戰二年以來,戰則必勝,是多殺客軍。
及二年巳後,客軍殚少,止與陳、許、河陽全軍相搏。
縱使唐州軍不能因雪取城,蔡州事力巳不支矣。
其時朝廷若使鄂州、壽州、唐州,祇令保境,不用進戰,但用陳、許、鄭、滑兩道全軍,帖以宣、潤弩手,令其守隘,即不出一歲,無蔡州矣。
今者上?之叛,複與淮西不同。
淮西為寇,僅五十歲,破汴州、襄州、襄城,盡得其财貨,輸之懸瓠,複敗韓全義于殷上,多殺官軍四萬餘人,輸辇财谷,數月不盡。
是以其人味為寇之腴,見為寇之利,風俗益固,氣熖巳成,自以為天下之兵,莫我與敵,父子相勉,僅于兩世,根深源闊,取之固難。
夫上?則不然,自安、史南下,不甚附隸,建中之後,每奮忠義,是以郳公抱真能窘田悅,走朱滔,常以孤窮苦寒之軍,橫折河朔強梁之衆。
貞元中,節度使李長策卒,中使提诏授與本軍大将,但軍士附者即授之。
其時大将來希皓為衆所服,中使将以手诏付之,希皓言。
于衆曰:此軍取人,合是希皓,但作節度使不得。
若朝廷以一束草來,希皓亦必敬事。
中使言:面奉進旨,隻令此軍取大将,授與節钺,朝廷不别除人。
希皓固辭。
押衙盧從史,其位居四,潛與監軍相結,超出伍曰:若來大夫不肯受诏,某請且勾當此軍。
監軍曰:盧中丞若肯如此,此亦固合聖旨。
中使因探懷取诏以授之。
從史捧诏,再拜舞蹈。
希皓回揮同列,使北面稱賀,軍士畢集,更無一言。
從史爾後,漸畜奸謀,養義兒三千人,日夕煦沫。
及父虔死,軍士留之,表請起複,亦隻義兒與之唱和。
其餘大将王六翼元、烏重胤、第五钊等,
以臣愚短,當此至難,憂如循環,不遑寝食。
臣伏思此州雖雲邊朔,實迩皇畿,南通河内,東連司、冀,北捍殊俗,西禦強虜,是勁弓良馬,勇士精騎之所出也,當須委輸,乃全其命。
今上尚書,請此州谷五百萬斛,絹五百萬疋,綿五百萬斤,願陛下時出臣表,速見聽處。
梁 鮑明遠集序 虞炎 鮑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家世貧賤,少有文思。
宋臨川王愛其才,以為國侍郎。
王薨,始興王濬又引為侍郎。
孝武初,除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又轉永嘉令。
大明五年,除前軍行參軍,侍臨海王鎮荊州,掌知内命,尋遷前軍刑獄參軍事。
宋明帝初,江外拒命,及義嘉敗,荊土震擾,江陵人宋景因亂。
掠城,為景所殺,時年五十餘。
身既遇難,篇章無遺,流遷人間者,往往見在。
儲皇博采群言,遊好文藝,片辭。
隻韻罔不收集。
照所賦述,雖乏精典,而有超麗,爰命陪趨,備加研訪。
年代稍遠,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
唐 上黨舊宮述聖頌 并序。
張說 維開元十有一祀正月,皇帝展義于河東,挾右太行,留宴上黨,整兵耀武,入于太原,設都建頌,以崇王業。
南轅汾睢,祈谷後土,天清日朗,神歆如答。
三月庚午,飲至長安。
六軍解嚴,四方和會,迩觀法象,遐詠德澤,大虞巡之典修,美漢祀之禮舉,人心翕而一變,神物效而無方。
于是邠王臣守禮、甯王臣憲、申王臣?,岐王臣範,薛王臣業,獻書于内,開府儀同三司臣璟,尚書臣睃、臣象先、臣颋,禦史大夫臣漼,抗疏于外,佥曰:陛下受天曆數,稽聖典地谟,道貫三靈,仁育萬類,掃陰沴而睹日,開辟之功也;尊文考而禦天,帝王之孝也。
天以陛下為子,人奉陛下為君,萬殊之福,斯應畢臻;三代之風,頌聲鹹作。
今潞人懷代邸,詠泗亭,采聖崖,延玄石,将表潛龍之館,勒啟聖之圖,勤亦至矣。
陛下推而不報,其何以下塞衆望,上對神休哉?臣聞天之所啟,人之忻戴,必憑睿聖玄懿之德,元命貞符之紀,功業見乎變,德施加乎時。
德厚者施溥,功玄者應速,或階晦以彰,或由難而昌。
蓋生其德之謂天,授其時之謂命,天有成命,其可沒乎?陛下昔居是州也,紫雲在天,神光照室,白鹿來擾,黃龍上升。
隴出仙洞而神魚躍,山開禅穴而靈鐘韻。
謠言合谶,巨迹引途,嘉李傍連,祥蓍自起。
當此時也,金石豫變,獄頌先歸。
政殷六府,人重五教,陶無窳器,漁有讓泉,神而化之,人不知力。
昔龍負圖而大舜登,狼銜鈎而後殷昌。
玄圭錫于夏禹,赤符歸于漢光,應運恊符,希代稱寶,未有窮。
祥極瑞,倜傥環異,如今之至者矣。
若玄贶集而不彰,則神心不悅;鴻業成而不贊,則祝告無聞,是掩天休而蓋盛德也。
臣子之罪,将何解焉?願聽潞人,以揚丕烈。
帝曰:往者中宗違代,國步維艱,天祚我唐,大命集于序宗大聖真皇帝。
朕畏天将命,不敢怠遑。
其乾符坤珍,皆先聖之餘福,朕何力之有焉?然重為昆弟公卿之請,抑以敬從,無為虛美,重朕不德也。
群臣遊聖,蕩莫能名,約乎舊史,敢頌成績。
辭曰:帝德廣運,乃聖乃神,天祚聖兮。
唐惟舊邦,其命維新,再受命兮。
帝初正人,降居上?,天下往兮。
黃龍晝見,攀天而上,九五象兮。
帝适于野,紫雲之下,求必在兮。
帝寝于堂,變龍有光,觀者駭兮。
天迹童謠,木連蓍立,總神異兮。
空鐘化穴,缟鹿赤魚,何詭異兮。
上天無聲,托髅附形,覺悟人兮。
聖皇齋栗,在得戒失,昭事神兮。
皤皤潞老,樂我王道,愛舊宮兮。
赫赫頌功,與天比崇,摅無窮兮。
義陽王李公德政碑 董晉 唐之元臣曰:義陽郡王抱真,字太玄,皇開府儀同三司、涼州都督、河、蘭、鄯、廓、瓜、沙、甘、肅九州大總管。
中國。
公修仁之玄孫,開府儀同三司、左武衛大将軍永之曾孫,兵部尚書懷恪之孫,贈太子太保齊管之子。
蓄河嶽之秀,叢祖考之慶,克生笃才,以佐元後,殊勳茂績可得而稱也。
公體仁執中,抱素專直,威厲霜雪,氣淩雲霓,沉毅足以建功,寬裕足以安衆。
召公相武之智,申伯翊宣之籌,尚父六韬之奇,夷吾九合之業。
未冠,公皆建之,果為從父兄故相國抱玉所重,期以遠大,薦于肅宗,授汾州别駕。
仆固懷恩之平史盜也,伐虔劉之功,恣暴戾之性,不率朝典,潛懷異圖。
公發沖危冠,憤激忠節,間道詣阙,潰其奸謀,而渠魁疾颠,汾浒底定。
代宗奇之,拜殿中少監。
永泰初,又兼禦史中丞,充陳、鄭、懷、澤、潞等五州節度留後。
恩光薦及,輝耀當時。
謙不奉诏,累有陳讓,上大器之,攺澤州刺史,兼侍禦史,充節度副使、巡内五州都團練使。
澤人欣欣,如戴父母。
公虔奉聖旨,專精吏職,一年而流移複,田壤辟,軍給人阜,風淳俗美。
時屬散卒,聚鐘鼓山,肆其猖狂,逞以驅劫。
議者請兵逐之,公謂之曰:夫人禀元和以生,奉五常以立,無不思順,無不懼逆。
理亂之道,實由于政。
政和則禮讓興,仁義著;政敗則刑罰滋,盜賊起。
使其叛亂,是德之不修也。
姑務自咎,豈可加兵。
乃申以禍福之門,引以開泰之路,投戈箙矢,休簸岩蕩,慰勞加等,仁風載揚。
遂遷懷州刺史。
澤人去思之憤,凝為愁雲;懷人來蘇之慶,霈若台膏雨。
為政未幾,懷如澤焉。
天子寵文翁之能,旌龔遂之美,以節使司徒公備戎于西,乃授檢校秘書監兼侍禦史,權知行軍司馬,充潞澤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使留後,仍知潞州大都督府事。
公以殊恩寄任,留務浩穰,徘徊化源,獨與心計。
乃約故實,财成庶政,禁暴以安物,薄賦以養農,省徭以息孤惸,均調以資士卒。
孝弟聞于鄉黨,學校興于裡闾,刑戮廢于戎行,鞭撲弛于官署,阖境之内,不日而化焉。
建中元年,特授節制,并廉察本道,兼領潞州大都督府長史。
練勤王之師,修守土之備,内勸耕食,外揚武威,布大君之誠,以睦藩屏,導聖朝之化,以釋危疑。
由是上澤得以下流,下情得以上達,君臣無間,臻于太和,公之力也。
屬軍戎之後,蟲旱為災,公請罪神祗,憂見于色,精感而飛蝗越境,誠懇而霖雨應期,稼穑獲全,異于他部,古之循吏,何以加焉。
公前後曆官一十八政,再為侍禦史中丞、尚書常侍,三領郡守,一登亞相,兩踐端揆,封義陽郡王,食實封六百戶,命為承弼、同平章事,禅平水土,兼領司空。
量弘而深,識達而朗,常執虛以驚寵,不求援而取貴。
起題輿,登補衮,簡自皇極,爵為元臣,非德及蒼生,忠貫白日,則何以臻此?潞之缁黃耆老,詣阙陳情,願勒貞石。
帝嘉乃誠,诏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撰文,以昭其功。
銘曰:皇矣上帝,降祚有唐。
蘊粹孕靈,克生義陽。
明明天子,賢能是獎。
乃命義陽,鎮于上黨。
烈烈義陽,惟國之桢。
屹若崇山,隐如長城。
用極于正,性根于忠。
英風外馳,明谟内融。
王度克遵,惠此罷人。
以德代刑,散澆為淳。
軍以威雄,烹以定攝。
恢振皇綱,輔弼天業。
帝曰抱真,兄文兄武。
俾登鼎铉,錫之茅土。
名高方、召,道冠申甫。
刊石紀功,用駕終古。
屯留令薛公善政碑 徐季鸰 開元二十年,有敕将幸太原,重巡潞藩,上顧謂侍中裴光庭,先擇才能,俾宿儲供。
公以左拾遺膺是選也。
潞州八邑,屬時不稔,上下克辦,實多弘益,朝廷稱之。
公名僅,字沖用,漢禦史大夫廣漢之後,以儒術學業,逐登三公。
直言能谏诤,退官終寵。
其後自沛居河,代有丕烈。
公七代祖端辨,後魏侍中汾陰武侯。
大代祖謙,中書令涪陵元公,北英武忠肅,魏書有傳。
曾祖範,隋本州州都,皇朝硖州刺史。
祖文度,曹州刺史。
父玄儉,溧陽、鄞二縣令,光州司馬。
并政理清白,見重于時。
公受天正性,承家具美,敦龐重樸,負經濟大才,優閑江海。
紫薇令姚公、黃門監盧公物奏有學有文,身材拔萃,起家授洪洞尉,刺史蕭瑗許以公輔之器。
羽林大将軍楊敬述持節河西,以才略奏請充管記。
秩滿,授江陽丞。
長史王易從、李朝隐以公清正直,攝江陽、江都、海陵三縣令。
中丞宇文融、殿中侍禦史鹹廙業并引為判官。
狀稱猾吏畏威而破膽,群萌飲惠以息肩。
奏才學惟高,公清物立。
公操斧則伐,指鐘無聲。
淮海之間,義風一變。
會有制命,舉才高未達,沉迹下寮,宏詞博識,至公從正者。
上禦紫宸殿,親試親考,入拜獻替之司。
正議鲠詞,多所獻納。
禦史大夫李朝隐屢有推薦,竟無升擢。
及公之出宰也,以擅美對揚,推能撫字,将化風俗,且辭掖垣,議者為屈,公無愠色。
躬親庶務,朝夕勤勞,寒者衣之,饑者食之。
二十一年,人尤困餒,公□私米,兼赈官糧,徙而死得生百餘萬計。
??使少保。
□公深嘉器異,當朝談城獎,狠暴出境,虎馴于邑,廣開鄞闬,大創廒倉,南填巨仁坑,北防深水。
太原尹王公以殊政奏,長史李植以異能上。
七年在任,無風雨鹴雹、水旱蟲蝗之害。
長史李公又考其孤清耿介,冰碧在懷,乃居于高平山業。
公與秘書監賀知章、中書侍郎嚴挺之、虞部郎中褚光為塵外之交。
嚴稱雲:難進易退,翺翔宇宙之間,廓然不可得而見。
褚每雲:暗與道合,神超造化。
賀之篇翰,往來精密。
公每讀古史,及聞時說,有一仁一義、一忠一孝者,未嘗不慷慨涕泣,絕薰腥,救窮急,傲然獨得,情智耿然,君子稱之。
飄飄雲霄之氣,磊磊棟梁之骨,方将出地絡以遐邁,超天衢而高視。
十七鄉父老崔亮臣、郭全璧等五百餘人,式刊善政,季鸰作頌,傳于終古。
詞曰:我公兮肅英徽,粹河汾,穆崇暗。
我公兮深厥政,稽邦典,活人命。
我公兮豁虛受,洞群友,垂大久。
太師苗晉卿谥議 獨孤及 太師禀天純懿,為唐股肱,兩朝當國,無庶績,惟免論道賦政,送往事居,葉恭秉彜,動罔通德,惠和以懋其事,明哲以保其身。
昔嘗懸衡九流,剖竹四郡,刀尺之下無滞用,襦袴之内無貧人。
洛陽居守,東夏輯睦。
天寶之季,二京為戎,皇輿西狩,億兆左衽。
太師踐危機不易心,處橫潰不忘國,奮身拔迹于豺狼之口,道不污而節不奪,忠之大者。
至德、乾元中,天下多故,皇綱未張。
肅宗修漢宣故事,用刑名繩下,而太師以曹參為師,持清靜守職,勵翼王度,将順事典,人亦甯一,厥猷茂焉。
能知人,能官人,慎選乃僚,言刈其楚。
至有拔群萃而取公器,不五六年,比肩衮職者,光映冊府,當代榮之。
漢史稱胡廣與故吏陳蕃并為三司,太師有焉。
夫九德鹹事,寬為之首;百工惟時,哲則能惠。
宜其享天眉壽,為國元老。
古者生以行觀其志,沒以谥易其名,字之美惡,視行之大小。
後世或三字以表德,貞惠文子是也;或二字以彰善,谥文終侯、留文成侯是也。
蓋其迹大名盛,則禮優谥崇。
太師德冠缙紳,位侔周、召,将加诔谥之制,宜以酂、留為準。
謹按大戴禮:體和中曰懿,文,賢有成曰獻。
稽千載之令典,合二名以配德,請谥曰懿獻。
謹議。
上李司徒論澤潞用兵書 杜牧 伏睹明诏,誅山東不受命者,廟堂之上,事在相公,雖樽俎之謀,筭畫巳定,而賤末之士,刍荛敢陳,伏希舍其狂愚,一賜聽覽。
某太和二年為校書郎,曾詣淮西将軍董重質,诘其以三州之衆,四歲不破之由,重質自誇勇敢,多筭之外,複言其不破之,由是征兵太雜耳。
徧征諸道兵士,上不過五千人,下不至千人,既不能自成一軍,事須帖附地主,名為客軍。
每有戰陣,客軍居前,主人在後,勢羸力弱,心志不一,既居前列,多緻敗亡。
如戰似勝,則主人引救,以為巳功;小不勝,主人先退,至有殲焉。
初戰二年以來,戰則必勝,是多殺客軍。
及二年巳後,客軍殚少,止與陳、許、河陽全軍相搏。
縱使唐州軍不能因雪取城,蔡州事力巳不支矣。
其時朝廷若使鄂州、壽州、唐州,祇令保境,不用進戰,但用陳、許、鄭、滑兩道全軍,帖以宣、潤弩手,令其守隘,即不出一歲,無蔡州矣。
今者上?之叛,複與淮西不同。
淮西為寇,僅五十歲,破汴州、襄州、襄城,盡得其财貨,輸之懸瓠,複敗韓全義于殷上,多殺官軍四萬餘人,輸辇财谷,數月不盡。
是以其人味為寇之腴,見為寇之利,風俗益固,氣熖巳成,自以為天下之兵,莫我與敵,父子相勉,僅于兩世,根深源闊,取之固難。
夫上?則不然,自安、史南下,不甚附隸,建中之後,每奮忠義,是以郳公抱真能窘田悅,走朱滔,常以孤窮苦寒之軍,橫折河朔強梁之衆。
貞元中,節度使李長策卒,中使提诏授與本軍大将,但軍士附者即授之。
其時大将來希皓為衆所服,中使将以手诏付之,希皓言。
于衆曰:此軍取人,合是希皓,但作節度使不得。
若朝廷以一束草來,希皓亦必敬事。
中使言:面奉進旨,隻令此軍取大将,授與節钺,朝廷不别除人。
希皓固辭。
押衙盧從史,其位居四,潛與監軍相結,超出伍曰:若來大夫不肯受诏,某請且勾當此軍。
監軍曰:盧中丞若肯如此,此亦固合聖旨。
中使因探懷取诏以授之。
從史捧诏,再拜舞蹈。
希皓回揮同列,使北面稱賀,軍士畢集,更無一言。
從史爾後,漸畜奸謀,養義兒三千人,日夕煦沫。
及父虔死,軍士留之,表請起複,亦隻義兒與之唱和。
其餘大将王六翼元、烏重胤、第五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