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迪者,靡遺餘力。
皇慶攺元,上以耆望舊學,既相之省,又公而國諸秦。
未幾,又承旨翰林,不再年,授一品之職者三。
其睿眷隆洽,有國儒臣,鮮有俪者。
公自以布衣緻此,懼弗克任,數請緻政休居,上弗為見,遂于上?先瑩距數百舉武某山之陽,構亭曰還山,志其退也。
或曰:士方窮處,其志未嘗不欲用世。
今秦國公,天子大臣,兩定内難,不可謂道不行;軍國重務,言無不從,不可謂言不聽。
夫人臣亟于退者,不越遠讒避禍二事耳矣。
蓋讒不必遠,當正身率物,使讒言無隙之入為可法;禍不必避,當殚誠為國,使禍患不自我作,為可師。
見能是則廟堂之高,與山林之邃也,奚其異? 仆曰:子之言,固臣子律巳之上策。
然聞之,天地無全能,善作者不必善成。
所以自古明哲之士,審巳隆盛,而戒進于滿盈,初非借以自全,蓋陰陽消長,物理人事之自然者也。
嘗見史籍所載,勳高位重者,國家一旦顧遇少不及,悻悻其色辭,彼不自訟。
夫已之昧于去就,乃橫生怨望,卒之罹尤逢殆,使君臣之間胥失,不能善厥終者,何可枚數。
況一治一亂,固由人事,究其本言,亦有數存乎其間。
聖人不語及者,蓋恐國家有所倚而不力于治理故也。
彼曰:吾留則治,吾去則亂,又曰容有少俟。
皆燭理不明,信道不笃,自洽不勇,有所牽冒戀嫪而然。
複有一跖仕途,求田問舍,絕口不及,人或勸之,非惟力拒,又從而銜之骨髓。
嗚呼!其樂然受之而踐之□幾何人哉!嘗謂山林之樂,造物甚靳而不以開人,苟非其人,雖見留于暫,終必假軒裳以去之。
以是知鐘山之英,草堂之靈,必福德具盛者可以填服。
于是或者遽然失容曰:有是哉! 吾亦從此反躬,求吾稅駕之所矣。
會公命記還山亭,故概括其言而書之以獻。
觀稼軒記 李庭遹 至正癸未夏四月旱,太守張侯暨節判王公禱于五龍山。
初盥奠禮畢,露稅于庭,有黎庶數人,扶杖而前,若有進謀者。
惟茲山去郡二十餘裡,神祠據今千有餘年,凡旱乾水溢,有禱辄應,固不待言。
而山之蜿蟮磅礴,橫亘巽位,居高臨下,燦若燭照。
前守每欲為亭以舒眺望,築土為基,曆三政而弗克,願因公力以成之,且以為齋戒受禧之所。
公曰:今旱乾薦臻,民力曷瘳,其可興土功乎?越二日丁巳,雨作。
巳未,雨大作。
五月初吉,公率僚屬躬謝神休,則見其基之缺者塞,隆者夷,荷锸負畚,百夫齊興。
公曰:嘻!今雖有雨,而民食未禮,其可乎?衆曰:不然。
雨者,神之惠而公之感也。
苟不因事而葺之,其誰肯堂之者?公曰:基之成矣,木于何有?衆曰:南村有廢亭,其初皆神山木也,構而未飾,幾三十年,災傷疠疫,箴不遑甯。
今願移置于斯,則彼之兇可除,此之功可成,一舉而兩善并矣。
公未及答,于是或與以榱桷焉,或施以瓴甓焉,紛紛籍籍,不可勝計。
公不能遏,乃谕上?監縣欲讷思鸠工僦匠,從民所欲,益其朽蠹,飾以甍甓,不逾月而落成。
亭成而其景益奇。
望之則層巒疊嶂,秀壁蒼崖,青環翠擁而拔出氛埃者,莫不排列乎其前;長崗斷阜,??峰象脊,蛇蟠鳳翥而盤踞夫坤維者,莫不阿附于其後。
高城深池,闾井村落,茂林高木,瓜分棋置,森羅隐見,皆寓幾席之下。
平原沃壤,莽蒼千裡,高黍下禾,桑疇麥疃,蔚乎大田,而鹹在乎指掌之中。
凡昔之晦者明,郁者伸,潛者露态,隐者呈形,出沒變現,千奇萬象。
雖有智者,莫能測其狀也。
黎老乃相聚而歎曰:嗟夫!潞郡居太行之巅,其形勝甲天下,豈其蘊于古而顯于今欤?将山林有待而後發欤?疇昔之守多因仍,今之守皆循謹,故神降之休,地呈其美,而民樂其事。
然則茲亭之建,直瞰郡城,請以望州名。
公曰:不然。
亭之故,必由人而後興,形之勝必因地而後見,是皆巳然之陳迹也。
若夫天而不雨,則畇畇原隰,化為滌滌山川,雖欲為亭以保斯樂,得乎?今既雨矣,麻麥在原,禾黍在田,環視回顧,稼穑滿川。
今又貧者貢力,富者薦賄,不召而自至,不命而自施,則吾與爾為亭,而共享斯樂者,民之力,雨之賜也。
且夫宣上德而與民同樂者,太守之職也。
予方将殖爾根,耨爾苖,去螟蟾鋤,去其稂莠,以觀爾稼之成,當名之曰觀稼。
衆曰:善,遂書之。
時至正三年歲次癸未八月辛酉朔甲午日也。
建之者誰?太守菊軒侯也。
記之者誰?郡人李庭遹也。
秋谷文集序 許有壬 相國李韓公秋谷先生薨之二十七年,子獻由參議中書省事拜治書侍禦史,進侍禦史,有壬實中丞。
一日,出先生文集,俾序其端。
昔蘇子瞻恨不及一見範文正公,與其季子德儒同官于徐,序文正遺稿,以挂名文字中,自托門下士之末為幸。
而有壬之擢第也,先生寔座主,□餘光,親誨益不少,視子瞻之于範文正,則有壬之幸多矣,序其敢辭? 先生以雄邃之學為帝者師,功勳在帝室,聲名滿天下,自九重以至于裡巷,皆以字稱。
才氣跌宕,落筆縱橫,歌詩流播,荒陬下邑,傳郵逆旅,往往大書于璧。
然世歌詩而不知其文,若知其文,而墓碑未出,不知其功勳之大之詳也。
國初因仍,吏治日就偷窳,士氣奄奄僅屬。
先生在潛邸日久啟沃謂儒可與守成,一旦當國,即行貢舉,蓋倡于草昧,條于至元,議于大德,沮尼百端,而始成于延祐,亦戛戛乎其難哉。
三十年來,得人之列于庶位者,可枚指也。
士風之隆替,治化之樞紐在焉。
大德之末,丁國勢危疑,神器杌捏之會,猶操舟滟滪三峽,遇排山倒海之風,而能力贊秘策,卒底平濟,非社稷之臣乎?若夫名爵掃地而削其尤,錫予空帑而複其舊。
大官恃不鈎檢而核其濫,宿衛診憑城社而汰其冗,貴近世臣莫敢議,及乃挺身任之,灼知将來之危,不恤也。
國家用儒者為政,至元而後,炳炳有立者,先生一人而巳。
有壬因襮共槩,使讀是集者,知其有德有言,且以見功勳之出有原抵也。
皇上追念勳德,贈舊學同德翊戴輔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
國公,谥文忠,獻,字伯征,世濟其美,讵可量哉。
藏書樓記 許有壬 聖人之治天下,以教不以政。
蓋教所以為政也。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堯政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三代之政也,其有不用,則有以濟之,故不率者移之郊遂,而夏楚二物,又撻以記之也。
甚而至于用弄,則曰:明于五弄,以弼五教。
又曰:士制百生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則是古之為政,未始不本于教也。
誠以降兔秉彜,均是性也,有以迪之,斯自得也。
自非元惡大憨,甘自絕命,則無不欲其并生于天地之間,是故納民孝弟忠信,而跻世于泰和。
世道既降,教與政殊,不本于民心,伥伥乎事為之末,先之以簿書期會,繼之以訟獄榜笞,先王之所以教不泯者幾希。
治不古若,其有以哉!皇元紹百王之正,百度修舉,而首務教民。
日月所照,莫不建學,分職守之,饩廪優之,長吏主之,風紀砺之,而所以教之者何哉? 亦曰先王之道而巳。
先王□道,存諸書,教之之,其未有舍書而能者也。
然郡邑率事盧文,屋字傾摧,尚不加省,而所謂教之之具,能舉之者,蓋無幾焉。
教尼不行,職此故也。
黎城有學,曆數政而苟完,顧學者苦無書。
白君謙來尹歏曰:市肆則有貨也,庫廪則有藏也,道宮梵宇,各實其書,曾謂明倫之地,反不彼若耶?于是直堂之右,作屋六楹,重霤架空,樓出其上。
材良制工,既崇且堅,首出巳書以倡吏民,又規金自嬴,鬻經史子集共四千三百二十二卷,插架充牣,秩然炳然。
來谒子記。
子惟聖朝?育陶冶,圖顱方趾,舉善教之之方,可謂至矣。
唐、虞、三代之所以為政者,不過是也。
白郡又能祗奉德音,學不虛設,而充之以書,知以教為下矣,承流之賢者也。
遂告夫邑之人曰:夫子聖人,其學亦始于觀書。
合邑之士有書而讀之矣,必得之心,必有之巳,明善複初,業精行修,出而為良才,薰而為美俗,俾朝廷之治不愧隆古,而尹之期于吾士者,庶幾無負。
故予樂為之記,以待期效焉,罔俾斯樓徙為邑之美觀也。
□留縣劉公平□記 皇甫本 公諱依仁,字□顔,洪人也。
其父□名著□,為□神家楷範。
公蔭自弱冠,夙□幹濟名。
初尹潞城,治效居最。
國嘗有賞,考滿悉備六事。
總兵平章承诏以便宜行事,選任屯留縣尹。
甫到任,即能招複逃氏,革絕吏獘,抑富強,恤貧繼,興利除害,百廢俱舉。
且屯留下冀州之地,上瘠民勞,習尚儉素,有堯之遺風焉。
兵興以來,烏合者衆,紛紛遊食民家,需索無藝,其儉素适足以忤軍意,羅摯疑似亂,罰無罪殺無辜者有之。
邑民史村楊仲祿,密迩營肆,且為社長,故蹂踐獨多,而含怒者尤劇。
至正庚子春,大饑,野多餓莩。
社境有遺屍二,皮肉腐潰,莫辨誰何。
軍人有詐為親屬,誣以仲祿為劫,所負米而殺之者,強執于所司,榜笞甚酷,不任其苦,乃自誣殺人之罪。
按狀既成,皆不為謬,家資??掠幾盡,乃上總領兵官行樞密院,谳其獄辭,其意若無可疑者。
好生之慮,不知帶斷,必求兖審,特委公以鞫之。
公為人明足以燭理,氣足以持重,乃與同寅監縣王實仲善、王簿王天祿、彥昌、縣尉趙達時習言曰:人命一死,不可複生,苟或誤舉,其能追悔乎?五詞簡孚,無簡不聽。
今屍形無□,安知其為軍人之所親,殷富之家,恐未□為數鬥米,而望忘命天,為囚,所以求生道也。
必請緩而推之,庶得其情。
乃寬其缧袣,至于旬時。
元執者慮洩其所罔,威力日迫,惟欲速緻之死,以絕從。
公笑曰:軍威雖重,其如情法何?甯失不經,無成不辜之殺。
終無所狥。
時總兵領禦史台中丞事,遣使詢訪至縣,公具以實聞,辭直意懇,有足以感動人者。
乃召所逮數人,一一審度,審辭有差,各訴冤情,如出一口,灼知其罪,即令公盡釋其囚而歸之家,仍遺給原掠物,俾安業如故。
四方聞之,鹹服其德。
詢房使以事與他績并達之省,遣使币帛,特旌異焉。
壬寅春仲,錄狀來請曰:劉公再生之恩,欲報無由,願為文以銘諸石,庶垂不朽,使後世知楊氏子孫得不絕者,公之賜也。
予覽其狀而歎鳴咱:夫刑,天下之重事也,古之人必存欽恤之意,常慮其冤也,故曰:其勿誤以庶獄,惟有司之牧夫。
矧軍強民弱,非公之力,必狥無狀,而緻人死于成案,誰知其為冤?公與軍威奪貨之時,不執法以虧恩,使無告之氏幾危而安,幾灰而燃,非敬恩罔有擇言在身者時□爾耶。
陰德陽報,捷于影響,于劉之門,安得不昌大乎?心有所感,故不辭而為之釣銘。
銘:政之所重,無逾于獄。
劃罰不中,此民于毒。
軍法惟威,執公直曲。
哀此良民,罹虐無告。
差惟劉公,欽哉惟恤。
不為利殺,不為威屈。
既察其冤,遂雪其辱。
拔生于死,轉災為福。
德浃民心,惟悅惟服。
勒之青珉,永貞繼述。
拙庵看山圖序 李惟馨 山水隹麗,武夷為最,次則太行東南、壺關、陵川之間也。
壺關縣東南一舍裡日林青,即緻道别業,聚廬而托處者數世矣。
鄉日紫團,乃太行絕頂,若開夷之幔亭峰也。
世傳神仙所宅。
山日紫團山,洞日紫團洞,仙日紫團師,所産人參日紫團參。
洞一名曰翠微洞,中有潭曰白龍泓,澄汀彙,其遠近淺深,皆不可測盛夏,雷雲出于其中。
舊志雲:樂氏二女,微子之後,采藥于山中,黨栖于洞,服食人參,得道仙去。
宋政和間,??賜沖惠沖淑真人,廟額曰真澤。
其他殊名異迹,不可勝紀。
東迤百裡而近百文原康節故居。
稍南孫豋長嘯之所,少北則陰慮也。
峰石峙靈,草木秀潤,翠松蒼桧,淩雲千丈,修竹茂林,與山無窮,蔥蒨??都,郁撥拂雲霞,獘虧日月,名狀罔極。
群山竦立,艾角峭拔,森若劍戟,風清雨霄,乘興登覽,使人神怡目眩,應接不睱。
如瀑布水簾,垂虹噴日,天巧捷出,五嶽三塗,似難件仲,但人迹罕到,未嘗表麗其勝景也。
大抵一溪一壑,一盤一典,丹崖堙壁,疊嶂巑峰,上接霄漢,下瞰煙霭,試一臨之,毛骨聳豎,雖洞天神府,無以加焉。
緻道敏憩于其時,令童仆挈?提壺,或吟宋詠根,或獨酌松下,因而誅茅結屋,扁曰拙庵。
于是乎奇嵓絕??,環列于軒戶之外,幾度之上,仍命工肖形,蠟展幅巾,野服藜仗,自名曰拙庵看山啚,谂餘為文。
大凡地有勝景,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
襄陽岘山,蓋諸山之小者,而其狀著于荊州。
豈非羊叔子、杜元凱相繼于此,以成其勝哉?至于流風餘韻。
藹然被于江漢之間,是茲山待其人而後著,紫團山有待于緻道以彰顯也。
緻道博學多問,謙和儒雅,胸次酒樂,襟懷夷敞,不為厓岸斬絕之行,近功利未易以動。
深明于易,其吉兇消長、進退存亡之理,自有繩□。
嘗為郡直學,講明傳授,他人莫及。
一□鄉薦,以投□自媒為恥,後不複出。
門人豋第者,恒有本末。
是時阃外得專封拜,擢為陜西儒學提舉,亦弗屑就。
古所謂爵祿慶賞,有不可緻之人,今複見矣。
自是以來,年高而德邵,學富而力行,教授鄉裡,叮咛懇至,将以傳其業也。
雖嘗觞詠于泉石,是但遣懷舒興,非躭樂放浪,如晉人無檢束也。
好樂于斯者,有安重堅實,與巳志同。
安重堅實,其道光明,予于緻道見之矣。
歲庚申涒灘月辛巳,大荒落,日壬午敦牂,雄山李惟馨序。
潞安府志卷十八終
皇慶攺元,上以耆望舊學,既相之省,又公而國諸秦。
未幾,又承旨翰林,不再年,授一品之職者三。
其睿眷隆洽,有國儒臣,鮮有俪者。
公自以布衣緻此,懼弗克任,數請緻政休居,上弗為見,遂于上?先瑩距數百舉武某山之陽,構亭曰還山,志其退也。
或曰:士方窮處,其志未嘗不欲用世。
今秦國公,天子大臣,兩定内難,不可謂道不行;軍國重務,言無不從,不可謂言不聽。
夫人臣亟于退者,不越遠讒避禍二事耳矣。
蓋讒不必遠,當正身率物,使讒言無隙之入為可法;禍不必避,當殚誠為國,使禍患不自我作,為可師。
見能是則廟堂之高,與山林之邃也,奚其異? 仆曰:子之言,固臣子律巳之上策。
然聞之,天地無全能,善作者不必善成。
所以自古明哲之士,審巳隆盛,而戒進于滿盈,初非借以自全,蓋陰陽消長,物理人事之自然者也。
嘗見史籍所載,勳高位重者,國家一旦顧遇少不及,悻悻其色辭,彼不自訟。
夫已之昧于去就,乃橫生怨望,卒之罹尤逢殆,使君臣之間胥失,不能善厥終者,何可枚數。
況一治一亂,固由人事,究其本言,亦有數存乎其間。
聖人不語及者,蓋恐國家有所倚而不力于治理故也。
彼曰:吾留則治,吾去則亂,又曰容有少俟。
皆燭理不明,信道不笃,自洽不勇,有所牽冒戀嫪而然。
複有一跖仕途,求田問舍,絕口不及,人或勸之,非惟力拒,又從而銜之骨髓。
嗚呼!其樂然受之而踐之□幾何人哉!嘗謂山林之樂,造物甚靳而不以開人,苟非其人,雖見留于暫,終必假軒裳以去之。
以是知鐘山之英,草堂之靈,必福德具盛者可以填服。
于是或者遽然失容曰:有是哉! 吾亦從此反躬,求吾稅駕之所矣。
會公命記還山亭,故概括其言而書之以獻。
觀稼軒記 李庭遹 至正癸未夏四月旱,太守張侯暨節判王公禱于五龍山。
初盥奠禮畢,露稅于庭,有黎庶數人,扶杖而前,若有進謀者。
惟茲山去郡二十餘裡,神祠據今千有餘年,凡旱乾水溢,有禱辄應,固不待言。
而山之蜿蟮磅礴,橫亘巽位,居高臨下,燦若燭照。
前守每欲為亭以舒眺望,築土為基,曆三政而弗克,願因公力以成之,且以為齋戒受禧之所。
公曰:今旱乾薦臻,民力曷瘳,其可興土功乎?越二日丁巳,雨作。
巳未,雨大作。
五月初吉,公率僚屬躬謝神休,則見其基之缺者塞,隆者夷,荷锸負畚,百夫齊興。
公曰:嘻!今雖有雨,而民食未禮,其可乎?衆曰:不然。
雨者,神之惠而公之感也。
苟不因事而葺之,其誰肯堂之者?公曰:基之成矣,木于何有?衆曰:南村有廢亭,其初皆神山木也,構而未飾,幾三十年,災傷疠疫,箴不遑甯。
今願移置于斯,則彼之兇可除,此之功可成,一舉而兩善并矣。
公未及答,于是或與以榱桷焉,或施以瓴甓焉,紛紛籍籍,不可勝計。
公不能遏,乃谕上?監縣欲讷思鸠工僦匠,從民所欲,益其朽蠹,飾以甍甓,不逾月而落成。
亭成而其景益奇。
望之則層巒疊嶂,秀壁蒼崖,青環翠擁而拔出氛埃者,莫不排列乎其前;長崗斷阜,??峰象脊,蛇蟠鳳翥而盤踞夫坤維者,莫不阿附于其後。
高城深池,闾井村落,茂林高木,瓜分棋置,森羅隐見,皆寓幾席之下。
平原沃壤,莽蒼千裡,高黍下禾,桑疇麥疃,蔚乎大田,而鹹在乎指掌之中。
凡昔之晦者明,郁者伸,潛者露态,隐者呈形,出沒變現,千奇萬象。
雖有智者,莫能測其狀也。
黎老乃相聚而歎曰:嗟夫!潞郡居太行之巅,其形勝甲天下,豈其蘊于古而顯于今欤?将山林有待而後發欤?疇昔之守多因仍,今之守皆循謹,故神降之休,地呈其美,而民樂其事。
然則茲亭之建,直瞰郡城,請以望州名。
公曰:不然。
亭之故,必由人而後興,形之勝必因地而後見,是皆巳然之陳迹也。
若夫天而不雨,則畇畇原隰,化為滌滌山川,雖欲為亭以保斯樂,得乎?今既雨矣,麻麥在原,禾黍在田,環視回顧,稼穑滿川。
今又貧者貢力,富者薦賄,不召而自至,不命而自施,則吾與爾為亭,而共享斯樂者,民之力,雨之賜也。
且夫宣上德而與民同樂者,太守之職也。
予方将殖爾根,耨爾苖,去螟蟾鋤,去其稂莠,以觀爾稼之成,當名之曰觀稼。
衆曰:善,遂書之。
時至正三年歲次癸未八月辛酉朔甲午日也。
建之者誰?太守菊軒侯也。
記之者誰?郡人李庭遹也。
秋谷文集序 許有壬 相國李韓公秋谷先生薨之二十七年,子獻由參議中書省事拜治書侍禦史,進侍禦史,有壬實中丞。
一日,出先生文集,俾序其端。
昔蘇子瞻恨不及一見範文正公,與其季子德儒同官于徐,序文正遺稿,以挂名文字中,自托門下士之末為幸。
而有壬之擢第也,先生寔座主,□餘光,親誨益不少,視子瞻之于範文正,則有壬之幸多矣,序其敢辭? 先生以雄邃之學為帝者師,功勳在帝室,聲名滿天下,自九重以至于裡巷,皆以字稱。
才氣跌宕,落筆縱橫,歌詩流播,荒陬下邑,傳郵逆旅,往往大書于璧。
然世歌詩而不知其文,若知其文,而墓碑未出,不知其功勳之大之詳也。
國初因仍,吏治日就偷窳,士氣奄奄僅屬。
先生在潛邸日久啟沃謂儒可與守成,一旦當國,即行貢舉,蓋倡于草昧,條于至元,議于大德,沮尼百端,而始成于延祐,亦戛戛乎其難哉。
三十年來,得人之列于庶位者,可枚指也。
士風之隆替,治化之樞紐在焉。
大德之末,丁國勢危疑,神器杌捏之會,猶操舟滟滪三峽,遇排山倒海之風,而能力贊秘策,卒底平濟,非社稷之臣乎?若夫名爵掃地而削其尤,錫予空帑而複其舊。
大官恃不鈎檢而核其濫,宿衛診憑城社而汰其冗,貴近世臣莫敢議,及乃挺身任之,灼知将來之危,不恤也。
國家用儒者為政,至元而後,炳炳有立者,先生一人而巳。
有壬因襮共槩,使讀是集者,知其有德有言,且以見功勳之出有原抵也。
皇上追念勳德,贈舊學同德翊戴輔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
國公,谥文忠,獻,字伯征,世濟其美,讵可量哉。
藏書樓記 許有壬 聖人之治天下,以教不以政。
蓋教所以為政也。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堯政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三代之政也,其有不用,則有以濟之,故不率者移之郊遂,而夏楚二物,又撻以記之也。
甚而至于用弄,則曰:明于五弄,以弼五教。
又曰:士制百生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則是古之為政,未始不本于教也。
誠以降兔秉彜,均是性也,有以迪之,斯自得也。
自非元惡大憨,甘自絕命,則無不欲其并生于天地之間,是故納民孝弟忠信,而跻世于泰和。
世道既降,教與政殊,不本于民心,伥伥乎事為之末,先之以簿書期會,繼之以訟獄榜笞,先王之所以教不泯者幾希。
治不古若,其有以哉!皇元紹百王之正,百度修舉,而首務教民。
日月所照,莫不建學,分職守之,饩廪優之,長吏主之,風紀砺之,而所以教之者何哉? 亦曰先王之道而巳。
先王□道,存諸書,教之之,其未有舍書而能者也。
然郡邑率事盧文,屋字傾摧,尚不加省,而所謂教之之具,能舉之者,蓋無幾焉。
教尼不行,職此故也。
黎城有學,曆數政而苟完,顧學者苦無書。
白君謙來尹歏曰:市肆則有貨也,庫廪則有藏也,道宮梵宇,各實其書,曾謂明倫之地,反不彼若耶?于是直堂之右,作屋六楹,重霤架空,樓出其上。
材良制工,既崇且堅,首出巳書以倡吏民,又規金自嬴,鬻經史子集共四千三百二十二卷,插架充牣,秩然炳然。
來谒子記。
子惟聖朝?育陶冶,圖顱方趾,舉善教之之方,可謂至矣。
唐、虞、三代之所以為政者,不過是也。
白郡又能祗奉德音,學不虛設,而充之以書,知以教為下矣,承流之賢者也。
遂告夫邑之人曰:夫子聖人,其學亦始于觀書。
合邑之士有書而讀之矣,必得之心,必有之巳,明善複初,業精行修,出而為良才,薰而為美俗,俾朝廷之治不愧隆古,而尹之期于吾士者,庶幾無負。
故予樂為之記,以待期效焉,罔俾斯樓徙為邑之美觀也。
□留縣劉公平□記 皇甫本 公諱依仁,字□顔,洪人也。
其父□名著□,為□神家楷範。
公蔭自弱冠,夙□幹濟名。
初尹潞城,治效居最。
國嘗有賞,考滿悉備六事。
總兵平章承诏以便宜行事,選任屯留縣尹。
甫到任,即能招複逃氏,革絕吏獘,抑富強,恤貧繼,興利除害,百廢俱舉。
且屯留下冀州之地,上瘠民勞,習尚儉素,有堯之遺風焉。
兵興以來,烏合者衆,紛紛遊食民家,需索無藝,其儉素适足以忤軍意,羅摯疑似亂,罰無罪殺無辜者有之。
邑民史村楊仲祿,密迩營肆,且為社長,故蹂踐獨多,而含怒者尤劇。
至正庚子春,大饑,野多餓莩。
社境有遺屍二,皮肉腐潰,莫辨誰何。
軍人有詐為親屬,誣以仲祿為劫,所負米而殺之者,強執于所司,榜笞甚酷,不任其苦,乃自誣殺人之罪。
按狀既成,皆不為謬,家資??掠幾盡,乃上總領兵官行樞密院,谳其獄辭,其意若無可疑者。
好生之慮,不知帶斷,必求兖審,特委公以鞫之。
公為人明足以燭理,氣足以持重,乃與同寅監縣王實仲善、王簿王天祿、彥昌、縣尉趙達時習言曰:人命一死,不可複生,苟或誤舉,其能追悔乎?五詞簡孚,無簡不聽。
今屍形無□,安知其為軍人之所親,殷富之家,恐未□為數鬥米,而望忘命天,為囚,所以求生道也。
必請緩而推之,庶得其情。
乃寬其缧袣,至于旬時。
元執者慮洩其所罔,威力日迫,惟欲速緻之死,以絕從。
公笑曰:軍威雖重,其如情法何?甯失不經,無成不辜之殺。
終無所狥。
時總兵領禦史台中丞事,遣使詢訪至縣,公具以實聞,辭直意懇,有足以感動人者。
乃召所逮數人,一一審度,審辭有差,各訴冤情,如出一口,灼知其罪,即令公盡釋其囚而歸之家,仍遺給原掠物,俾安業如故。
四方聞之,鹹服其德。
詢房使以事與他績并達之省,遣使币帛,特旌異焉。
壬寅春仲,錄狀來請曰:劉公再生之恩,欲報無由,願為文以銘諸石,庶垂不朽,使後世知楊氏子孫得不絕者,公之賜也。
予覽其狀而歎鳴咱:夫刑,天下之重事也,古之人必存欽恤之意,常慮其冤也,故曰:其勿誤以庶獄,惟有司之牧夫。
矧軍強民弱,非公之力,必狥無狀,而緻人死于成案,誰知其為冤?公與軍威奪貨之時,不執法以虧恩,使無告之氏幾危而安,幾灰而燃,非敬恩罔有擇言在身者時□爾耶。
陰德陽報,捷于影響,于劉之門,安得不昌大乎?心有所感,故不辭而為之釣銘。
銘:政之所重,無逾于獄。
劃罰不中,此民于毒。
軍法惟威,執公直曲。
哀此良民,罹虐無告。
差惟劉公,欽哉惟恤。
不為利殺,不為威屈。
既察其冤,遂雪其辱。
拔生于死,轉災為福。
德浃民心,惟悅惟服。
勒之青珉,永貞繼述。
拙庵看山圖序 李惟馨 山水隹麗,武夷為最,次則太行東南、壺關、陵川之間也。
壺關縣東南一舍裡日林青,即緻道别業,聚廬而托處者數世矣。
鄉日紫團,乃太行絕頂,若開夷之幔亭峰也。
世傳神仙所宅。
山日紫團山,洞日紫團洞,仙日紫團師,所産人參日紫團參。
洞一名曰翠微洞,中有潭曰白龍泓,澄汀彙,其遠近淺深,皆不可測盛夏,雷雲出于其中。
舊志雲:樂氏二女,微子之後,采藥于山中,黨栖于洞,服食人參,得道仙去。
宋政和間,??賜沖惠沖淑真人,廟額曰真澤。
其他殊名異迹,不可勝紀。
東迤百裡而近百文原康節故居。
稍南孫豋長嘯之所,少北則陰慮也。
峰石峙靈,草木秀潤,翠松蒼桧,淩雲千丈,修竹茂林,與山無窮,蔥蒨??都,郁撥拂雲霞,獘虧日月,名狀罔極。
群山竦立,艾角峭拔,森若劍戟,風清雨霄,乘興登覽,使人神怡目眩,應接不睱。
如瀑布水簾,垂虹噴日,天巧捷出,五嶽三塗,似難件仲,但人迹罕到,未嘗表麗其勝景也。
大抵一溪一壑,一盤一典,丹崖堙壁,疊嶂巑峰,上接霄漢,下瞰煙霭,試一臨之,毛骨聳豎,雖洞天神府,無以加焉。
緻道敏憩于其時,令童仆挈?提壺,或吟宋詠根,或獨酌松下,因而誅茅結屋,扁曰拙庵。
于是乎奇嵓絕??,環列于軒戶之外,幾度之上,仍命工肖形,蠟展幅巾,野服藜仗,自名曰拙庵看山啚,谂餘為文。
大凡地有勝景,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
襄陽岘山,蓋諸山之小者,而其狀著于荊州。
豈非羊叔子、杜元凱相繼于此,以成其勝哉?至于流風餘韻。
藹然被于江漢之間,是茲山待其人而後著,紫團山有待于緻道以彰顯也。
緻道博學多問,謙和儒雅,胸次酒樂,襟懷夷敞,不為厓岸斬絕之行,近功利未易以動。
深明于易,其吉兇消長、進退存亡之理,自有繩□。
嘗為郡直學,講明傳授,他人莫及。
一□鄉薦,以投□自媒為恥,後不複出。
門人豋第者,恒有本末。
是時阃外得專封拜,擢為陜西儒學提舉,亦弗屑就。
古所謂爵祿慶賞,有不可緻之人,今複見矣。
自是以來,年高而德邵,學富而力行,教授鄉裡,叮咛懇至,将以傳其業也。
雖嘗觞詠于泉石,是但遣懷舒興,非躭樂放浪,如晉人無檢束也。
好樂于斯者,有安重堅實,與巳志同。
安重堅實,其道光明,予于緻道見之矣。
歲庚申涒灘月辛巳,大荒落,日壬午敦牂,雄山李惟馨序。
潞安府志卷十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