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陋,況潞距京師稽數百裡,而斯邑也,又在潞之左,是可處也。
居三月,得故材于贈事之東而屋之,又自書而揭之曰靜軒。
列以圖繪,缭以簡編,當其無事時,一寫之于文字筆硯之間,顧不可嘉哉!而時之能文者,皆以詩遺靜軒。
然吾為是軒,固非掇靜之名而欲徼于時也,蓋以為天下之事,萬物之理,來也無窮,而其應甚煩。
以我之甚煩,對彼之無窮,猶鞭??馬,決積潦,疾馳大潰而不知止者,噫亦惑矣。
大抵人性無不靜,有時而動者,物撓之也。
物撓之,則不得其靜矣。
故吾之為靜者,将以禦夫動也。
然天下之物,吾不能以一巳而勝之,苟外物足以撄吾心,吾能以虛而待之矣。
至于死生得失,為累之大者,又奚能自必哉?若夫巢乎深山之谷,釣乎野水之濱,或耕之田,或築之岩,此古之真靜者,吾不得跂而至焉。
然坐于一軒之中,蕭然自放,野鳥容與而上下,山雲卷舒而去來,倚佳木而長吟,引清風而獨嘯,而吾之樂如此,與夫逍遙于自得之鄉,而超出乎塵垢之表者,亦浩然庶幾耳。
本年七月一日記。
金 潞州重修學記 毛麾 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無為先。
又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以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
蓋由教化之本,太平之原,靡急于此,一日而不可廢也。
自封建五等之爵,罷天下為郡縣,承流宣化共理之效,責夫守令号師帥之官。
其間遵古制迹,掄選賢能,稱為得人,享祚長永,惟漢、唐為最。
如漢之文翁,唐之常衮,又其超卓著見者也。
文翁守蜀,起學成都市,擇諸生開敏有才者,親加飾勵,待以殊禮,吏民榮之,争為弟子,富人出錢求之,大化僻俗,學于京師者,比蜀于齊魯。
至孝武帝,令郡國皆立學,還從文翁始。
衮為福建觀察使。
初,建人未知學,衮大設鄉校,使作文章,躬勤講道,與之鈞禮,遊飨得預,習為一變。
歲貢士與内州等。
厥後建、蜀名士輩出,聲動海内,二公各立生祠,春秋配飨,迄今宗仰,顧不美哉! 皇朝龍興,太祖皇帝應天順人,以武定寰宇。
太宗皇帝聖烈丕承,卒其伐功。
雖誕布文德,以綏遠迩,而儒學之事,未遑徧舉。
迨世宗皇帝撫運禦極,猶殷高宗、周宣王懋中興之業,乃贲明庶政,表章六藝,即京府立教養之法,合菁莪樂育人才之雅。
外官到任,谒境上神祠,首詣宣聖,文明之治,寖以隆昌矣。
主上嗣服,遹追順孝,旁招俊義,用闡大猷。
降及節鎮,同京府教養,複經義、宏詞制舉,添律學人試義,童子念六經,諸子擢等,凡在選官,并帶提舉學事,文風炳然,将匹休三代,下鄙漢、唐為不足較也。
宗室懿親,左右貴臣,比比分典大藩,以明倫善俗,風教是尚。
前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李公領懷州節度,既告緻政,不數月,複起領潞州節度。
公,澤之高平人。
澤今為覃懷支郡,而舊隸上?,二除皆衣錦寵命,輿論所嘉焉。
下車未幾,千裡翕然,若素被陶冶,稔聽号令,知所畏愛矣。
一日,與賓屬議及州學,歎咨隳毀,且怪其制度卑隘,則知兵火之餘,因陋就寡,草創所成,即謀重修,務增廪而一新之,邦人大悅。
前有形勢之家,冒侵地土,久假不歸者,盡歸之;鄰接相礙,參差斷缺,不能自安者,盡願斂之。
于是捐清俸,請公帑,助工役,繪圖按式,大加營建。
正殿中峙,長廊翼舒,殖殖其庭,高門有伉,殿次起堂,以待橫經問道,?談仁義。
中門甫東西兩序,對為廳事,以俟奠谒之官,更衣望揖,至于生徒齋館,貯藏庫廪,一一備具,莫不棟宇雄壯,丹堙鮮華,耽耽辟陽,沈沈阖陰,使望之者竦,過之者趨。
在侯伯之國,禮典之廟,寔為稱矣。
公以提舉職事,每常訪臨,督勉進修,曲為誨谕,豈有繼城阙之遊,桃達而失其業,見行俎豆之禮,低回而不忍去。
異時觀光應聘,當有若蜀之楊子雲、司馬長卿、建之毆陽詹者出焉。
彼文翁、常衮,亦安得專美于前欤?學之正錄二士來索記,言麾辱公知遇,作同志友,乃獲其慶斯文之亨會,庸贊吾道之主盟,是誠可書也,故樂為道記。
襄垣修城記 楊丹 襄垣縣,古韓州也。
對域弘廣,殆将百裡而遙,東連巨鎮,北背喬峰峻??,大壑深岩,多人迹之所不能至者。
國家收複之初,奸雄繼踵,蟻聚蜂屯,嘯集林谷,每黨不啻數千人,号曰紅巾,動則彌崗絡阜,旌旗缤紛,鼙鼓震疊,數窺是邑,直欲鲸吞虎噬,立見齑粉。
于是郊邑相通,舉無壁壘,洞然九達之地。
故阖縣之民,扶老攜幼,奔走不睱,幸延朝夕之生。
實賴令尹韓公,抱忠貞之節,懷慘怛之愛,披堅執銳,争為先登,不顧矢石,前攻後突,若陷無人之境,用能折馘執俘,殲厥渠魁,遂稍稍引去。
于是命民興役,且戰且築。
寇至則荷戈而禦故,寇退則挈杵而赴工,故内城不日而具。
因俾百姓萃居其中,得保首領,庶全族髅,其利溥哉!爾後比及二年,元兇群醜,雖漸夷滅,尚有遺髅,為吾民害。
天會九年春,韓公又囑其耆老而議之曰:内城起于倉卒,姑濟一時之難,然地甚狹迫,而不能容民蓄衆。
今将建大城以周其外,可複許乎?聞者莫不忻然而從。
遂經營搆畫,計其貧富,為之等差,分部定力,鹹适均平,故人皆踴躍盡瘁,更相勸督,一無偷惰。
曾不逾旬,而百堵皆興。
昔謂說以使民,民忘其勞。
信斯言也。
其城周環六裡三十步,其墉高二丈,厚二尋之半,其壑深二仞,其上睥睨具焉。
辟以四門,層樓上起,壯麗可觀,故倉廪府庫可得而長保也;神祠佛宮,可得而緻飾也,庠序可得而開設也,市井可得而陳列也,居民可得而安定也。
編民鹹喜,室家相慶,人人皆自謂更生之福矣。
嘗觀有建一橋梁,以通險阻,達一水泉,以利灌溉,善則善矣,其利益小。
然八人可而歌頌之,矧乃成城之功哉!夫城者,所以保内捍外,以聚人民,扃鑰土宇,緘縢地維,斯乃久大之功,無疆之利,雖著竹帛,勒鐘門,不為過矣。
韓公之築斯城也,銳然亡優柔姑息之心,所以能興百世之利。
由是觀之,則其為政可知也。
朝廷嘉其有功,遂緻榮遷。
經任,迨今幾六年矣,政聲流美。
噫!襄垣山水秀異,才士風俗淳美,又得宰平之賢,政事訟理,一境無虞,四民安業,可不善而紀之?謹即其事而述之,非溢美耳。
元 潞州重建德風亭記 陳中立 潞郡廳事之後,舊有亭曰德風,規模宏遠矣。
迄大德癸卯,地道失甯,傾毀幾盡。
誰昔典郡者皆憚于複古,漫不加省,無複登亭處政,俾下民竟靡知為向化之地,而古人所以設心之盛,委于瓦礫,深可歎憫。
至正辛巳冬十月,晉陽菊軒張侯瞻甫奉天子命,來知是州。
下車未幾,風行草偃,民心翕然。
公暇登眺遺址,慨其衰落,欲葺而未遑也。
越明年春二月,河東佥憲王緻道按部至郡,登亭賦詩,以紀諸石,有皇王帝伯人何在,今古興亡迹尚存之句。
張侯傷古之情,浩不容遏,乃咨于僚友,自監郡至于參謀,佥曰:構築崇敞,以著為治之嚴,曷不宜乎?遂割俸金,鸠工謀匠,費用皆輸于官,而匪假民力,責上黨尉郭崇信董其事。
夏四月經始,五月工集,築以黃壤,周以玄甓,亭位巍然,俯瞰雉堞,榜揭其名,内主一,外德風,仍其舊也。
又即隙地,左置庖廈,右構亭榭,若廊庑之拱堂闱焉爾。
先時旱暵,落成之日,一雨沾足,故複以喜雨扁其右亭。
稽諸東坡故事,世殊揆一。
觀民欣然,鹹曰:此雨不降于他時,乃賜之于今日,以著公之善政感于上,所以甘澤應于下,俾僚友得以伴奂遊息,樂于斯亭,皆張侯之力也。
然豈持葺此以為美乎?其作新者,敬簡公生明堂之維嚴,賓幕吏曹之維陰,永禮賦府之維盛也。
其創搆者,架閣儀從庫之維肅,養濟囹圄房之維裕,肅令宣化樓之維崇也。
餘廢複理,不能悉舉。
嗚乎!公之為政,何其勤哉!郡掾李奉先持狀冀文勒石,示之悠久,義不可辭。
嘗謂語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夫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則知言為政者,俾民涵濡長養,興于為善,在乎抑末推本,反躬自修爾,豈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後為治者乎?故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警于為政者深矣。
若夫從政者,不能導德以政為本,不能齊禮惟刑是務,但使民遠罪而巳,其于率民以善,使日遷善而不知者何如也? 大抵理民之要,莫大于德,德莫先于教。
德尊禮義,政之至也。
教複天性,道之至也。
大德大教,道無不達,治之至也。
以治推道,以道行德,以德施教,以教行政,化之至也。
大化所行,由于一身,以禦于家邦,信之至也。
猗與大哉!崇信興化,德教為本,此德風之所繇立也。
張侯心存是德,謀作斯亭,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也,乃不避私論,搆完工集,天降甘澍,民皆忭悅,是故獨非德風之化見行,又明時澤之惠沛洽,豈可與紐于故常,病于興作者同日而語哉?君子不恤暫勞,而圖久遠,非不知甘棠之詠,而獨賦斯幹之詩,亦春秋之法,随壞即理,不無望于後人。
故詳書本末以告,遂為之記。
重修德風亭記 王好古 亭呂德風名,蓋由教化之所及也。
世變愈下,循刑政而惪禮蔑如。
漢、唐以還,政簡而刑繁。
我大元有九有,掃秦、漢之積獘,法三代而遵唐虞。
張侯瞻甫,今承流宣化者邪?潞郡為天下之脊,侯來是邦,政通人洽,蝗虎不神,阖境之間肅如也。
于是循故迹而新是亭,且曰:政由德以行,烏有仁風而不能偃草欤?乃相其地,因而出泉,曰:是可以潤物,遂名之曰玉露;是可以澤民,遂名之曰甘泉。
郡之人歡悰沄沄,以為自前政以來,未之曙也。
落成之日,舉酒壽侯曰:我侯之來兮,民物以熙。
出泉澤物兮,作亭斯翚。
仁風所被兮,靡草不随。
添杯我侯兮,莫我去為。
德風亭詩序 元凱 上黨居天下之脊,太行瞰其面,并門負其背,右脅漳水,而左腋壺關,于漢為名郡,于唐為巨藩,五代、宋、金亦倚之為重鎮。
亂離以來,土崩瓦解,珍台閑館,兵車蹴蹋,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
獨所謂德風亭者,頹垣壞宇,尚存于荒煙野草之中,籲可惜哉!洪惟我朝受命,疆理天下,建州治于茲者有年矣。
累政因循,視為度外。
至正辛巳冬,河東張公瞻甫來守是邦,下車未幾,興滞補獘,百廢俱作。
令修于廷戶數日之間,民自得于河山千裡之外。
越明年,歲壬午,公于退公之次,登亭故基,恻然有興複之意,遂命工鏟高堙卑,驅石剪棘,削污壤,峻遺址,以門以墉,乃棟乃宇,搆亭三楹,而扁以故額。
經始于維暮之春,落成于徂暑之夏。
觀夫地位顯敞,軒戶灑落,明則夜朗,幽則暑涼,遠挹山川登臨之美,近攬人物居邑之盛,誠一方之壯麗,千裡之偉觀也。
凱坐以夏日,同郡參謀郝公唐臣、上?尉郭公君實陪公觞詠其上,感慨懷古之餘,因成唐律十章,用寫一時之雅。
參謀公請刻諸翠珉,以為他年之故事,于是乎書。
李平章畫像序 姚燧 陛下之未出閣,有李道複日侍講讀,親而敬之。
嘗召繪工,惟肖其形,賜号秋谷,命集賢大學士王颙大書之,手刻為扁,而署其上。
又側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日,為山人李道複制。
至大四年辛亥春,丘位宸極,制授道複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以盡學焉。
後臣之義,裝演是圖,填金刻扁,而摹賜号,與禦署卷加标軸,寵耀至矣,人孰與俦。
??臣燧序之,将俾詞臣頌歌其下,而親覽焉。
臣聞命屏營,反複究思。
在昔帝王,啚其臣者,商高宗之傅岩,漢中宗之麒麟閣,世祖之雲台,唐太宗之淩煙閣四焉耳。
麟閣而下,皆将相之開國承家,平亂亡以贊彌綸,資??谟以緻隆平者。
傅岩不然,初未有是赫赫顯烈,肖其夢形,求得諸野,爰立作相。
以道複肖形,可同說乎?高宗圖于既王三年之後,陛下則圖于未帝一紀之先,其時繪工運思有所未至,手為設色,高宗于說,有是乎哉? 斷所無者,李泌從肅宗于途,人指目曰:黃衣者聖人也;白衣者,山人也。
巳乃為相,而道複姓偶同乎泌,亦白其衣,今亦巳相,謂道複山人可同,為之賜号刻扁。
肅宗于泌,有是乎哉?亦斷所無者。
泌雖賢者,而言涉神仙迂怪,以故史氏短之,惟說則無間。
然。
嘗考觀之,古今之世,相去若異,帝王為治,道罔不同。
何則?陛下所居,則列聖之位也,列聖君臨之中土,堯、舜昔嘗有也。
乃若高宗,亦商聖賢之君,恥其不為堯、舜,故命說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濟巨川作舟楫,歲大旱,作霖雨,作酒醴惟曲糱,作。
和羹惟鹽梅。
取喻再三,取其交修者,皆陛下有虞道。
複之心。
今謂道複其才有足方說,孰敢犯是不韪?然其所處則說地也,如??其學焉。
後臣顧說所無,能求多聞以建事,學古訓以道積厥躬,招俊義以列庶位,對揚天子之命,亦足襲說遺芳餘烈,報陛下矣。
然非舊學之世,臣不以是責難。
俟夫治定而功成,德尊而年久,或遂懸車于秋谷,釣雲月以弄泉石。
朝堂有疑,遲使咨之,猶不得專為山人,世則目曰山中宰相者,所不免也。
是年夏五,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國史臣姚燧拜稽首序。
還山亭記 養浩 平章秦國公昌以儒術事皇上潛邸,從行中外且二十年,格論嘉猷,所以開廣天聰,封植國本,陰毗治道,以榧以
居三月,得故材于贈事之東而屋之,又自書而揭之曰靜軒。
列以圖繪,缭以簡編,當其無事時,一寫之于文字筆硯之間,顧不可嘉哉!而時之能文者,皆以詩遺靜軒。
然吾為是軒,固非掇靜之名而欲徼于時也,蓋以為天下之事,萬物之理,來也無窮,而其應甚煩。
以我之甚煩,對彼之無窮,猶鞭??馬,決積潦,疾馳大潰而不知止者,噫亦惑矣。
大抵人性無不靜,有時而動者,物撓之也。
物撓之,則不得其靜矣。
故吾之為靜者,将以禦夫動也。
然天下之物,吾不能以一巳而勝之,苟外物足以撄吾心,吾能以虛而待之矣。
至于死生得失,為累之大者,又奚能自必哉?若夫巢乎深山之谷,釣乎野水之濱,或耕之田,或築之岩,此古之真靜者,吾不得跂而至焉。
然坐于一軒之中,蕭然自放,野鳥容與而上下,山雲卷舒而去來,倚佳木而長吟,引清風而獨嘯,而吾之樂如此,與夫逍遙于自得之鄉,而超出乎塵垢之表者,亦浩然庶幾耳。
本年七月一日記。
金 潞州重修學記 毛麾 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無為先。
又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以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
蓋由教化之本,太平之原,靡急于此,一日而不可廢也。
自封建五等之爵,罷天下為郡縣,承流宣化共理之效,責夫守令号師帥之官。
其間遵古制迹,掄選賢能,稱為得人,享祚長永,惟漢、唐為最。
如漢之文翁,唐之常衮,又其超卓著見者也。
文翁守蜀,起學成都市,擇諸生開敏有才者,親加飾勵,待以殊禮,吏民榮之,争為弟子,富人出錢求之,大化僻俗,學于京師者,比蜀于齊魯。
至孝武帝,令郡國皆立學,還從文翁始。
衮為福建觀察使。
初,建人未知學,衮大設鄉校,使作文章,躬勤講道,與之鈞禮,遊飨得預,習為一變。
歲貢士與内州等。
厥後建、蜀名士輩出,聲動海内,二公各立生祠,春秋配飨,迄今宗仰,顧不美哉! 皇朝龍興,太祖皇帝應天順人,以武定寰宇。
太宗皇帝聖烈丕承,卒其伐功。
雖誕布文德,以綏遠迩,而儒學之事,未遑徧舉。
迨世宗皇帝撫運禦極,猶殷高宗、周宣王懋中興之業,乃贲明庶政,表章六藝,即京府立教養之法,合菁莪樂育人才之雅。
外官到任,谒境上神祠,首詣宣聖,文明之治,寖以隆昌矣。
主上嗣服,遹追順孝,旁招俊義,用闡大猷。
降及節鎮,同京府教養,複經義、宏詞制舉,添律學人試義,童子念六經,諸子擢等,凡在選官,并帶提舉學事,文風炳然,将匹休三代,下鄙漢、唐為不足較也。
宗室懿親,左右貴臣,比比分典大藩,以明倫善俗,風教是尚。
前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李公領懷州節度,既告緻政,不數月,複起領潞州節度。
公,澤之高平人。
澤今為覃懷支郡,而舊隸上?,二除皆衣錦寵命,輿論所嘉焉。
下車未幾,千裡翕然,若素被陶冶,稔聽号令,知所畏愛矣。
一日,與賓屬議及州學,歎咨隳毀,且怪其制度卑隘,則知兵火之餘,因陋就寡,草創所成,即謀重修,務增廪而一新之,邦人大悅。
前有形勢之家,冒侵地土,久假不歸者,盡歸之;鄰接相礙,參差斷缺,不能自安者,盡願斂之。
于是捐清俸,請公帑,助工役,繪圖按式,大加營建。
正殿中峙,長廊翼舒,殖殖其庭,高門有伉,殿次起堂,以待橫經問道,?談仁義。
中門甫東西兩序,對為廳事,以俟奠谒之官,更衣望揖,至于生徒齋館,貯藏庫廪,一一備具,莫不棟宇雄壯,丹堙鮮華,耽耽辟陽,沈沈阖陰,使望之者竦,過之者趨。
在侯伯之國,禮典之廟,寔為稱矣。
公以提舉職事,每常訪臨,督勉進修,曲為誨谕,豈有繼城阙之遊,桃達而失其業,見行俎豆之禮,低回而不忍去。
異時觀光應聘,當有若蜀之楊子雲、司馬長卿、建之毆陽詹者出焉。
彼文翁、常衮,亦安得專美于前欤?學之正錄二士來索記,言麾辱公知遇,作同志友,乃獲其慶斯文之亨會,庸贊吾道之主盟,是誠可書也,故樂為道記。
襄垣修城記 楊丹 襄垣縣,古韓州也。
對域弘廣,殆将百裡而遙,東連巨鎮,北背喬峰峻??,大壑深岩,多人迹之所不能至者。
國家收複之初,奸雄繼踵,蟻聚蜂屯,嘯集林谷,每黨不啻數千人,号曰紅巾,動則彌崗絡阜,旌旗缤紛,鼙鼓震疊,數窺是邑,直欲鲸吞虎噬,立見齑粉。
于是郊邑相通,舉無壁壘,洞然九達之地。
故阖縣之民,扶老攜幼,奔走不睱,幸延朝夕之生。
實賴令尹韓公,抱忠貞之節,懷慘怛之愛,披堅執銳,争為先登,不顧矢石,前攻後突,若陷無人之境,用能折馘執俘,殲厥渠魁,遂稍稍引去。
于是命民興役,且戰且築。
寇至則荷戈而禦故,寇退則挈杵而赴工,故内城不日而具。
因俾百姓萃居其中,得保首領,庶全族髅,其利溥哉!爾後比及二年,元兇群醜,雖漸夷滅,尚有遺髅,為吾民害。
天會九年春,韓公又囑其耆老而議之曰:内城起于倉卒,姑濟一時之難,然地甚狹迫,而不能容民蓄衆。
今将建大城以周其外,可複許乎?聞者莫不忻然而從。
遂經營搆畫,計其貧富,為之等差,分部定力,鹹适均平,故人皆踴躍盡瘁,更相勸督,一無偷惰。
曾不逾旬,而百堵皆興。
昔謂說以使民,民忘其勞。
信斯言也。
其城周環六裡三十步,其墉高二丈,厚二尋之半,其壑深二仞,其上睥睨具焉。
辟以四門,層樓上起,壯麗可觀,故倉廪府庫可得而長保也;神祠佛宮,可得而緻飾也,庠序可得而開設也,市井可得而陳列也,居民可得而安定也。
編民鹹喜,室家相慶,人人皆自謂更生之福矣。
嘗觀有建一橋梁,以通險阻,達一水泉,以利灌溉,善則善矣,其利益小。
然八人可而歌頌之,矧乃成城之功哉!夫城者,所以保内捍外,以聚人民,扃鑰土宇,緘縢地維,斯乃久大之功,無疆之利,雖著竹帛,勒鐘門,不為過矣。
韓公之築斯城也,銳然亡優柔姑息之心,所以能興百世之利。
由是觀之,則其為政可知也。
朝廷嘉其有功,遂緻榮遷。
經任,迨今幾六年矣,政聲流美。
噫!襄垣山水秀異,才士風俗淳美,又得宰平之賢,政事訟理,一境無虞,四民安業,可不善而紀之?謹即其事而述之,非溢美耳。
元 潞州重建德風亭記 陳中立 潞郡廳事之後,舊有亭曰德風,規模宏遠矣。
迄大德癸卯,地道失甯,傾毀幾盡。
誰昔典郡者皆憚于複古,漫不加省,無複登亭處政,俾下民竟靡知為向化之地,而古人所以設心之盛,委于瓦礫,深可歎憫。
至正辛巳冬十月,晉陽菊軒張侯瞻甫奉天子命,來知是州。
下車未幾,風行草偃,民心翕然。
公暇登眺遺址,慨其衰落,欲葺而未遑也。
越明年春二月,河東佥憲王緻道按部至郡,登亭賦詩,以紀諸石,有皇王帝伯人何在,今古興亡迹尚存之句。
張侯傷古之情,浩不容遏,乃咨于僚友,自監郡至于參謀,佥曰:構築崇敞,以著為治之嚴,曷不宜乎?遂割俸金,鸠工謀匠,費用皆輸于官,而匪假民力,責上黨尉郭崇信董其事。
夏四月經始,五月工集,築以黃壤,周以玄甓,亭位巍然,俯瞰雉堞,榜揭其名,内主一,外德風,仍其舊也。
又即隙地,左置庖廈,右構亭榭,若廊庑之拱堂闱焉爾。
先時旱暵,落成之日,一雨沾足,故複以喜雨扁其右亭。
稽諸東坡故事,世殊揆一。
觀民欣然,鹹曰:此雨不降于他時,乃賜之于今日,以著公之善政感于上,所以甘澤應于下,俾僚友得以伴奂遊息,樂于斯亭,皆張侯之力也。
然豈持葺此以為美乎?其作新者,敬簡公生明堂之維嚴,賓幕吏曹之維陰,永禮賦府之維盛也。
其創搆者,架閣儀從庫之維肅,養濟囹圄房之維裕,肅令宣化樓之維崇也。
餘廢複理,不能悉舉。
嗚乎!公之為政,何其勤哉!郡掾李奉先持狀冀文勒石,示之悠久,義不可辭。
嘗謂語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夫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則知言為政者,俾民涵濡長養,興于為善,在乎抑末推本,反躬自修爾,豈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後為治者乎?故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警于為政者深矣。
若夫從政者,不能導德以政為本,不能齊禮惟刑是務,但使民遠罪而巳,其于率民以善,使日遷善而不知者何如也? 大抵理民之要,莫大于德,德莫先于教。
德尊禮義,政之至也。
教複天性,道之至也。
大德大教,道無不達,治之至也。
以治推道,以道行德,以德施教,以教行政,化之至也。
大化所行,由于一身,以禦于家邦,信之至也。
猗與大哉!崇信興化,德教為本,此德風之所繇立也。
張侯心存是德,謀作斯亭,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也,乃不避私論,搆完工集,天降甘澍,民皆忭悅,是故獨非德風之化見行,又明時澤之惠沛洽,豈可與紐于故常,病于興作者同日而語哉?君子不恤暫勞,而圖久遠,非不知甘棠之詠,而獨賦斯幹之詩,亦春秋之法,随壞即理,不無望于後人。
故詳書本末以告,遂為之記。
重修德風亭記 王好古 亭呂德風名,蓋由教化之所及也。
世變愈下,循刑政而惪禮蔑如。
漢、唐以還,政簡而刑繁。
我大元有九有,掃秦、漢之積獘,法三代而遵唐虞。
張侯瞻甫,今承流宣化者邪?潞郡為天下之脊,侯來是邦,政通人洽,蝗虎不神,阖境之間肅如也。
于是循故迹而新是亭,且曰:政由德以行,烏有仁風而不能偃草欤?乃相其地,因而出泉,曰:是可以潤物,遂名之曰玉露;是可以澤民,遂名之曰甘泉。
郡之人歡悰沄沄,以為自前政以來,未之曙也。
落成之日,舉酒壽侯曰:我侯之來兮,民物以熙。
出泉澤物兮,作亭斯翚。
仁風所被兮,靡草不随。
添杯我侯兮,莫我去為。
德風亭詩序 元凱 上黨居天下之脊,太行瞰其面,并門負其背,右脅漳水,而左腋壺關,于漢為名郡,于唐為巨藩,五代、宋、金亦倚之為重鎮。
亂離以來,土崩瓦解,珍台閑館,兵車蹴蹋,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
獨所謂德風亭者,頹垣壞宇,尚存于荒煙野草之中,籲可惜哉!洪惟我朝受命,疆理天下,建州治于茲者有年矣。
累政因循,視為度外。
至正辛巳冬,河東張公瞻甫來守是邦,下車未幾,興滞補獘,百廢俱作。
令修于廷戶數日之間,民自得于河山千裡之外。
越明年,歲壬午,公于退公之次,登亭故基,恻然有興複之意,遂命工鏟高堙卑,驅石剪棘,削污壤,峻遺址,以門以墉,乃棟乃宇,搆亭三楹,而扁以故額。
經始于維暮之春,落成于徂暑之夏。
觀夫地位顯敞,軒戶灑落,明則夜朗,幽則暑涼,遠挹山川登臨之美,近攬人物居邑之盛,誠一方之壯麗,千裡之偉觀也。
凱坐以夏日,同郡參謀郝公唐臣、上?尉郭公君實陪公觞詠其上,感慨懷古之餘,因成唐律十章,用寫一時之雅。
參謀公請刻諸翠珉,以為他年之故事,于是乎書。
李平章畫像序 姚燧 陛下之未出閣,有李道複日侍講讀,親而敬之。
嘗召繪工,惟肖其形,賜号秋谷,命集賢大學士王颙大書之,手刻為扁,而署其上。
又側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日,為山人李道複制。
至大四年辛亥春,丘位宸極,制授道複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以盡學焉。
後臣之義,裝演是圖,填金刻扁,而摹賜号,與禦署卷加标軸,寵耀至矣,人孰與俦。
??臣燧序之,将俾詞臣頌歌其下,而親覽焉。
臣聞命屏營,反複究思。
在昔帝王,啚其臣者,商高宗之傅岩,漢中宗之麒麟閣,世祖之雲台,唐太宗之淩煙閣四焉耳。
麟閣而下,皆将相之開國承家,平亂亡以贊彌綸,資??谟以緻隆平者。
傅岩不然,初未有是赫赫顯烈,肖其夢形,求得諸野,爰立作相。
以道複肖形,可同說乎?高宗圖于既王三年之後,陛下則圖于未帝一紀之先,其時繪工運思有所未至,手為設色,高宗于說,有是乎哉? 斷所無者,李泌從肅宗于途,人指目曰:黃衣者聖人也;白衣者,山人也。
巳乃為相,而道複姓偶同乎泌,亦白其衣,今亦巳相,謂道複山人可同,為之賜号刻扁。
肅宗于泌,有是乎哉?亦斷所無者。
泌雖賢者,而言涉神仙迂怪,以故史氏短之,惟說則無間。
然。
嘗考觀之,古今之世,相去若異,帝王為治,道罔不同。
何則?陛下所居,則列聖之位也,列聖君臨之中土,堯、舜昔嘗有也。
乃若高宗,亦商聖賢之君,恥其不為堯、舜,故命說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濟巨川作舟楫,歲大旱,作霖雨,作酒醴惟曲糱,作。
和羹惟鹽梅。
取喻再三,取其交修者,皆陛下有虞道。
複之心。
今謂道複其才有足方說,孰敢犯是不韪?然其所處則說地也,如??其學焉。
後臣顧說所無,能求多聞以建事,學古訓以道積厥躬,招俊義以列庶位,對揚天子之命,亦足襲說遺芳餘烈,報陛下矣。
然非舊學之世,臣不以是責難。
俟夫治定而功成,德尊而年久,或遂懸車于秋谷,釣雲月以弄泉石。
朝堂有疑,遲使咨之,猶不得專為山人,世則目曰山中宰相者,所不免也。
是年夏五,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國史臣姚燧拜稽首序。
還山亭記 養浩 平章秦國公昌以儒術事皇上潛邸,從行中外且二十年,格論嘉猷,所以開廣天聰,封植國本,陰毗治道,以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