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人,不知何許人,隐居紫圃山,修真沖舉。
龍眉子引其仙詩,以為:金丹口訣:閉定天廚隻一呼,天罡不動連陰符。
流精郁勃歸金鼎,煉出神丹蒲玉壺。
比齊昙榮、保定張氏子,通儒術。
年四十遊潞州。
初居潞城林下。
時黎城谷口猛獸為害,榮飛錫往,依泉作井,因洞成室,猛獸馴榻,不敢食人。
州人傾慕,迎緻法住寺。
年十五入寂,時人稱為伏。
□榭師。
法聰,陸□之兄出□納□,隐居龍門山,坐雪誦經,善弭虎害,祈雨澤,人呼為神僧。
北齊文宣帝召見,與語,悅甚,??建寺曰法華。
宋更其額曰龍門,今屬平順。
後周惠瑱、上黨開元寺僧閑内典,于世漠然。
建德六年,嚴缁度滅空門瑱抱持經像,徙居岩谷。
盜謀往劫,瑱,未之覺也。
忽一丈夫乘馬自山頂下,謂曰:夜有寇,宜急避。
瑱知其為神,合掌拜曰:國滅□教,孤窮無倚,故來投檀越,仰祈庇覆。
否惟守死,更何奔竄?神默然去。
夜大雪,賊不得進。
及霁,盜複謀往,若有人禦之者,終不得而犯。
近山居人多供禮,後莫知所終。
芊上人,修真□岩寺□居石室,猛虎自伏。
後坐化,遺骨甚香,其徒建塔崇奉。
寺在太行山巅,俗稱金登寺是也。
唐焦道士、襄垣人。
父為吏,有活人功。
道士生七歲,尚不語。
一日,告其母曰:明日師至,果一道士來,授以符簏,修真龍洞山。
年十三,通天文、地理、象數之學,能緻風雨,役鬼神。
後仙去,遺衣一襲,至今。
龍洞禱雨即應。
樂氏,二屯留人,其先世貫陵川,乃商女微子之後也。
母感神光而娠,??有奇德。
後移家于壺關紫圃山。
事繼母甚孝,因采靈芝,遇風升仙。
土人立祠,有禱辄應,至今香火甚盛。
其行宮幾,上黨人。
幼度剃為僧。
梵義福行精修,言未來事若合,遍幹澤、汾、遼、沁劵。
嘗從駕東都,所過響應,檀施至萬,皆委去。
當時缙紳,多與交往。
一日,謂其徒曰:吾将逝矣。
其素交張均、房琯、嚴挺之、韋陟,皆往永訣。
而張以服丹不臨喪,先避去,乃謂房曰:張有非常之咎,名節皆虧,若終此法會,可以免難。
惜其先夫也,公必為中興。
名相遂解去。
後張陷賊嚴房輔贊雨朝,果如其言。
普滿不知何許人。
太曆中遊澤潞,狀若颠,不拘戒行,言事無不驗。
嘗題潞州僧舍雲:泚水連泾水,雙珠血滿川。
青牛将赤虎,還見太平年。
人初莫喻。
及朱泚亂,人以意解,乃泚囚泾州,兵亂,兄弟造逆,乙醜、丙□寇平之兆也。
三□僧襄垣人,王姓,失其名,或□名昙,左肱有一目,百法皆過,道由神授,自□髡為僧,嘗起左肱,目編佛經二千餘卷。
貞觀中,踐□湟化,香聞外裡。
安公,隐居壺關,關出中素為上人頂禮。
及卒,山出石棺,土人收其葬之,即以安公名其山。
五代楊譚貞、黎城人,有道術,應唐廢帝召,獻詩五篇,賜紫绶,歸隐,為境内祈禳,有顯應。
一日夜息,次日啟扃視之,無複形骸。
有珠千餘顆,遺于茵褥之上,形如桐子,色如金星,瑩潤且香,其禅家所謂舍利耶?其徒收瘗,建浮屠,命日遺珠塔。
宋宋謙潞城人。
少穎司,遇異僧髡度,一性了然,如水澄徹。
天聖中,坐化于楞嚴院。
金申仙,潞城人。
幼聰慧,獸從大禹山,遇葛仙公,授太陰煉形之術,因佯狂,單衣跣足,卧凍雪中。
能預知木旱災祥及人壽天。
病者乞藥,随坐中果蔬與之,即愈。
嘗謂其弟子王住兒曰:吾欲使子為行者,待我于南天門,而不信,他月霹靂一聲,紅光萬道,雖呼我于青雲之杳水,可得而見矣。
年八十三卒。
既殡百日時。
巳入冬,夜半忽聞霹靂聲,霞光照耀如晝,人皆驚異。
明日,視其塳,有隙徑寸,啟視棺中,惟餘隻履。
單衾棕扇而巳。
元政忠、屯留人,俗周姓,為普明寺僧。
常入定,浃旬不食,頂上有光,壽百歲。
雲遊至輝縣,屬其徒曰:吾将逝矣,當有證果,必火化。
得舍利數枚,五色圓瑩。
其徒為建浮屠,夜常有光,歲久光滅,人或竊去矣。
李子榮長子人。
元初避兵入道,遍遊諸名山。
後歸,結廬修真,鬥室蕭然,僅蔽風雨,日不再食,卧不帖床,究方外之學,有道之士也。
淨公和尚、俗姓李,潞州人,昭覺寺僧。
自幼穎悟不群。
父授孝經,至獸子避席,即整衿起。
父問之,對曰:聞師命尚如此,況父命耶?後應召,作資戒大會,賜紫衣,遣還。
二潞之僧,明宗教,能評辭唱,著名都邑,至動人主,至人今不乏人,亦不勝書。
予恃著淨公錄,其孝也,□巳離以俗公矣。
有家承□,以□父母□□為何□道榮,紫圃僧了□佛法人宗風。
正宗興教禅師潞州人,幼名□德仁。
十二作歲,禮紫圃僧道榮為師,□□典下聽講,情者如雲。
本集晚悟禅□□大力,上波渡海,莫知所彼。
終。
明胡僧、号迦摩子。
成化四間遊潞,年九十餘,著短衫,曾不蔽膝,跣行雪中,不跅。
小兒病老,手摩之即愈。
時黑水河橋圯,有屬其募修者,首肯之,一夕而就,行者凝以為夢,因名其橋曰老胡橋。
後鮮化于石橋村,居人以其遺骸塑為像,亦名其村曰胡神村。
癞僧、不知何所人。
弘治初,馬在州毀淫祠。
郡北關有刹當毀,缁流皆為去計,僧笑曰:勿去,此榮靖家佛堂也
龍眉子引其仙詩,以為:金丹口訣:閉定天廚隻一呼,天罡不動連陰符。
流精郁勃歸金鼎,煉出神丹蒲玉壺。
比齊昙榮、保定張氏子,通儒術。
年四十遊潞州。
初居潞城林下。
時黎城谷口猛獸為害,榮飛錫往,依泉作井,因洞成室,猛獸馴榻,不敢食人。
州人傾慕,迎緻法住寺。
年十五入寂,時人稱為伏。
□榭師。
法聰,陸□之兄出□納□,隐居龍門山,坐雪誦經,善弭虎害,祈雨澤,人呼為神僧。
北齊文宣帝召見,與語,悅甚,??建寺曰法華。
宋更其額曰龍門,今屬平順。
後周惠瑱、上黨開元寺僧閑内典,于世漠然。
建德六年,嚴缁度滅空門瑱抱持經像,徙居岩谷。
盜謀往劫,瑱,未之覺也。
忽一丈夫乘馬自山頂下,謂曰:夜有寇,宜急避。
瑱知其為神,合掌拜曰:國滅□教,孤窮無倚,故來投檀越,仰祈庇覆。
否惟守死,更何奔竄?神默然去。
夜大雪,賊不得進。
及霁,盜複謀往,若有人禦之者,終不得而犯。
近山居人多供禮,後莫知所終。
芊上人,修真□岩寺□居石室,猛虎自伏。
後坐化,遺骨甚香,其徒建塔崇奉。
寺在太行山巅,俗稱金登寺是也。
唐焦道士、襄垣人。
父為吏,有活人功。
道士生七歲,尚不語。
一日,告其母曰:明日師至,果一道士來,授以符簏,修真龍洞山。
年十三,通天文、地理、象數之學,能緻風雨,役鬼神。
後仙去,遺衣一襲,至今。
龍洞禱雨即應。
樂氏,二屯留人,其先世貫陵川,乃商女微子之後也。
母感神光而娠,??有奇德。
後移家于壺關紫圃山。
事繼母甚孝,因采靈芝,遇風升仙。
土人立祠,有禱辄應,至今香火甚盛。
其行宮幾,上黨人。
幼度剃為僧。
梵義福行精修,言未來事若合,遍幹澤、汾、遼、沁劵。
嘗從駕東都,所過響應,檀施至萬,皆委去。
當時缙紳,多與交往。
一日,謂其徒曰:吾将逝矣。
其素交張均、房琯、嚴挺之、韋陟,皆往永訣。
而張以服丹不臨喪,先避去,乃謂房曰:張有非常之咎,名節皆虧,若終此法會,可以免難。
惜其先夫也,公必為中興。
名相遂解去。
後張陷賊嚴房輔贊雨朝,果如其言。
普滿不知何許人。
太曆中遊澤潞,狀若颠,不拘戒行,言事無不驗。
嘗題潞州僧舍雲:泚水連泾水,雙珠血滿川。
青牛将赤虎,還見太平年。
人初莫喻。
及朱泚亂,人以意解,乃泚囚泾州,兵亂,兄弟造逆,乙醜、丙□寇平之兆也。
三□僧襄垣人,王姓,失其名,或□名昙,左肱有一目,百法皆過,道由神授,自□髡為僧,嘗起左肱,目編佛經二千餘卷。
貞觀中,踐□湟化,香聞外裡。
安公,隐居壺關,關出中素為上人頂禮。
及卒,山出石棺,土人收其葬之,即以安公名其山。
五代楊譚貞、黎城人,有道術,應唐廢帝召,獻詩五篇,賜紫绶,歸隐,為境内祈禳,有顯應。
一日夜息,次日啟扃視之,無複形骸。
有珠千餘顆,遺于茵褥之上,形如桐子,色如金星,瑩潤且香,其禅家所謂舍利耶?其徒收瘗,建浮屠,命日遺珠塔。
宋宋謙潞城人。
少穎司,遇異僧髡度,一性了然,如水澄徹。
天聖中,坐化于楞嚴院。
金申仙,潞城人。
幼聰慧,獸從大禹山,遇葛仙公,授太陰煉形之術,因佯狂,單衣跣足,卧凍雪中。
能預知木旱災祥及人壽天。
病者乞藥,随坐中果蔬與之,即愈。
嘗謂其弟子王住兒曰:吾欲使子為行者,待我于南天門,而不信,他月霹靂一聲,紅光萬道,雖呼我于青雲之杳水,可得而見矣。
年八十三卒。
既殡百日時。
巳入冬,夜半忽聞霹靂聲,霞光照耀如晝,人皆驚異。
明日,視其塳,有隙徑寸,啟視棺中,惟餘隻履。
單衾棕扇而巳。
元政忠、屯留人,俗周姓,為普明寺僧。
常入定,浃旬不食,頂上有光,壽百歲。
雲遊至輝縣,屬其徒曰:吾将逝矣,當有證果,必火化。
得舍利數枚,五色圓瑩。
其徒為建浮屠,夜常有光,歲久光滅,人或竊去矣。
李子榮長子人。
元初避兵入道,遍遊諸名山。
後歸,結廬修真,鬥室蕭然,僅蔽風雨,日不再食,卧不帖床,究方外之學,有道之士也。
淨公和尚、俗姓李,潞州人,昭覺寺僧。
自幼穎悟不群。
父授孝經,至獸子避席,即整衿起。
父問之,對曰:聞師命尚如此,況父命耶?後應召,作資戒大會,賜紫衣,遣還。
二潞之僧,明宗教,能評辭唱,著名都邑,至動人主,至人今不乏人,亦不勝書。
予恃著淨公錄,其孝也,□巳離以俗公矣。
有家承□,以□父母□□為何□道榮,紫圃僧了□佛法人宗風。
正宗興教禅師潞州人,幼名□德仁。
十二作歲,禮紫圃僧道榮為師,□□典下聽講,情者如雲。
本集晚悟禅□□大力,上波渡海,莫知所彼。
終。
明胡僧、号迦摩子。
成化四間遊潞,年九十餘,著短衫,曾不蔽膝,跣行雪中,不跅。
小兒病老,手摩之即愈。
時黑水河橋圯,有屬其募修者,首肯之,一夕而就,行者凝以為夢,因名其橋曰老胡橋。
後鮮化于石橋村,居人以其遺骸塑為像,亦名其村曰胡神村。
癞僧、不知何所人。
弘治初,馬在州毀淫祠。
郡北關有刹當毀,缁流皆為去計,僧笑曰:勿去,此榮靖家佛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