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與國同休。
衆莫知所謂。
未幾,沁源王奏家為家佛堂,敕賜額曰普惠。
及王夢谥榮靖,與僧言若左劵。
鮑老不知共名,年八十餘,短發不簪如雪。
嘉靖癸巳,閉關于五龍山,三月而發黑者半。
期年,須鬓如漆。
沈國招之,不來。
六月六日坐化。
屍不臭不蟲,瞻禮者如市。
既殡後,有見其采藥于山者。
屍解也。
董德解也。
董德裕字天祐,屯留人。
自幼喜誦道德經,心悟玄理。
年九十屍解。
仙迹 抱犢山真經河東曹季友,當漢宣帝持采藥抱犢山,幹岩穴中,得金箱九都龍真經,記年月。
武帝時,河東太守張純上之,以示侍臣,乃武帝嘗玩讀者。
遺命随入梓官,不知何以至此典經。
郎中曰:此經乃太陰煉形之術,得之上元夫人夫殉葬而出,真異事。
世傳武帝解化,理或然與。
在潞城縣東南二十裡,相傳葛仙公煉丹葛井之處。
故金申仙嘗于大禹山遇葛仙,兩山相近。
素書。
青泥王烈與稽叔夜友善。
烈登抱犢山,入一石至,見去半書兩卷,請之,莫文其字,不敢取,但暗記數十字,以示叔夜,叔夜盡識之,□□同往,不得石室處。
又嘗蔔上太行山,聞山崩如雲□□之石裂,中有青泥流出如體,凡之随凝氣,□□之□亦然。
乃令數字九歸下權夜,巳成青石。
□同往山□□,故,烈私語弟子□:夜小□合得道故也。
張祖村、在郡城西十五裡,乃張衆道寓之山□。
其南有驢迹入石。
舊志遂謂果老此家,考之載籍,無所據。
嚴間書生。
上黨記:太行山有箐,射熊者,見諸生讀書嚴□,及往覓,則失其處,人以為神仙。
仙師廟在長治蔭城,居民皆李姓,唐韓王之後。
元時,有同宗自沁州升舉,卓劍雄山巅,召其山下族人,一會,拔劍而去,因立端有泉,即劍穴也。
曬布厓。
在黎城縣西北七十裡。
相傳高辛氏之宮女為三仙織龍須布于此崖曬焉。
傍有粉妝台,亦其遺迹。
附近又有彭莊,謂彭祖訪仙女之所。
人物十一 墳墓 春秋黎莊夫人墓、在黎城東北三十裡。
黎受封,曆商、周二代,雖中更西伯之戡,而不滅其國,蓋千餘年國君也。
其墳墓不可考,而?一夫人墓可識,信位不足憑,惟賢而巳。
潞子墓在潞城東北五十裡續村。
戰國華陽君墓在郡城北關,為韓上黨守,以郡歸趙,封為華陽君,卒葬于此。
漢令狐征君墓在壺關東二十裡崇司賢村。
尚書劉龍有記。
鮑子都墓,校尉宣也,隸卒葬于此。
歲久荒廢。
弘治中,馬知州暾為垣牆,孫知縣玺為建祠,侍郎阮芙為之記。
晉羨容永墓在城西南營,有記可考。
舊志以為慕容??,非是。
說是。
辨疑後魏陸都督墓、在郡城西三裡,安□将軍、都督并州刺史,名旭。
馮太守墓,上黨太守勍卒,葬于此。
崔遊墓、在襄垣縣西十裡。
張太守墓。
在屯留縣北三十裡。
清河太守名拱。
旭與拱有墓,而各。
不見于志。
北齊馮将軍墓、名标為龍骧将軍,墓在郡城南十五裡。
焦道士墓在襄垣城東南百餘步。
标之名亦不見于志。
隋慕容将軍墓,在襄垣縣北十五裡。
縣志以為慕容赤土。
唐宋都尉墓。
名舉在城西南五裡。
嘉靖中,宗室雲溪築墅,得墓志、鉻文甚士,乃遷葬高原,埋鉻其下,複勒不記之。
舉,唐初起義之将,功成辭賞,晦迹複真,固豪傑曠達士也,使不得銘,終于無隔。
舊舊志栗佥憲目公為遇耶?為不遇耶?有數焉爾。
寓意深還,吾為之三歎。
鄭惠王、元懿太妃墓,在郡城南三裡,下為潞州刺史,太妃就義,卒乃葬此。
程司直墓,各芝在郡城西南三十裡,居民因耕犁得其志,文皆四六甚古馮處。
士墓名元在郡城西南司馬村,亦以遺志識之。
郝處士墓,名元津,在郡城南七十裡西火鎮。
有碑額題日:大唐處士郝公之墓。
文皆西六,歲久剝落,讀不成句。
苗太師墓名晉卿,在壺關縣龍溪山北。
郭柱國墓。
名盛在郡城南五裡。
王處士墓名盛。
天啟中,濬隍于城東南隅掘得此石,漫擲蒿榛間,餘升歸五馬莊,今見存。
按志:開元廿七。
年葬于府城南五裡,則當日霍處士墓名良,在城南七十裡,亦以遺志識之。
按志良原河東霍邑人,以景龍二年葬于壺關城。
壺關城南三十裡,想當時斬棘披荊廬處于此,子孫生聚,故霍村以此得名。
五代李嗣昭墓,在襄垣縣東北四十裡叚堡村,為後唐潞州節度,卒葬此。
宋宇文光、在黎城縣,有友人吳陶銘。
四百年來碑墓仆荒隴。
隆慶中,知縣張遵約搜索之,始入志。
金李學士墓、名安,在襄垣縣東南,合由河裡。
仙墓、在潞城縣東一裡。
□申仙葬後,半夜,化霹靂飛去,所留空冢是也。
晉氏墓。
名陽,在長治長井村。
元李韓公墓,名唐,在郡城東南八裡。
平章政事孟之父,以孟貴,追封。
今翁仲猶存。
孟後葬宛平縣。
馬郡伯墓,名繼翰,在郡城東北五裡。
以子繩武貴,追封扶風郡伯。
有禦史張起岩撰世德碑。
馬廉訪墓,名繩武,在壺關縣北二裡龍溪山,下有翁仲。
王提舉墓,名人□在郡城南,有利自太常李紹墓銘。
王知州墓,名守忠,在郡城東北桃園裡。
有禦史呂思誠墓銘。
嘉尚書墓,名彬,在郡城西八裡。
曹郎中墓,名堅,在五龍山,其子□、孫鶴、九齡俱附葬此。
有
衆莫知所謂。
未幾,沁源王奏家為家佛堂,敕賜額曰普惠。
及王夢谥榮靖,與僧言若左劵。
鮑老不知共名,年八十餘,短發不簪如雪。
嘉靖癸巳,閉關于五龍山,三月而發黑者半。
期年,須鬓如漆。
沈國招之,不來。
六月六日坐化。
屍不臭不蟲,瞻禮者如市。
既殡後,有見其采藥于山者。
屍解也。
董德解也。
董德裕字天祐,屯留人。
自幼喜誦道德經,心悟玄理。
年九十屍解。
仙迹 抱犢山真經河東曹季友,當漢宣帝持采藥抱犢山,幹岩穴中,得金箱九都龍真經,記年月。
武帝時,河東太守張純上之,以示侍臣,乃武帝嘗玩讀者。
遺命随入梓官,不知何以至此典經。
郎中曰:此經乃太陰煉形之術,得之上元夫人夫殉葬而出,真異事。
世傳武帝解化,理或然與。
在潞城縣東南二十裡,相傳葛仙公煉丹葛井之處。
故金申仙嘗于大禹山遇葛仙,兩山相近。
素書。
青泥王烈與稽叔夜友善。
烈登抱犢山,入一石至,見去半書兩卷,請之,莫文其字,不敢取,但暗記數十字,以示叔夜,叔夜盡識之,□□同往,不得石室處。
又嘗蔔上太行山,聞山崩如雲□□之石裂,中有青泥流出如體,凡之随凝氣,□□之□亦然。
乃令數字九歸下權夜,巳成青石。
□同往山□□,故,烈私語弟子□:夜小□合得道故也。
張祖村、在郡城西十五裡,乃張衆道寓之山□。
其南有驢迹入石。
舊志遂謂果老此家,考之載籍,無所據。
嚴間書生。
上黨記:太行山有箐,射熊者,見諸生讀書嚴□,及往覓,則失其處,人以為神仙。
仙師廟在長治蔭城,居民皆李姓,唐韓王之後。
元時,有同宗自沁州升舉,卓劍雄山巅,召其山下族人,一會,拔劍而去,因立端有泉,即劍穴也。
曬布厓。
在黎城縣西北七十裡。
相傳高辛氏之宮女為三仙織龍須布于此崖曬焉。
傍有粉妝台,亦其遺迹。
附近又有彭莊,謂彭祖訪仙女之所。
人物十一 墳墓 春秋黎莊夫人墓、在黎城東北三十裡。
黎受封,曆商、周二代,雖中更西伯之戡,而不滅其國,蓋千餘年國君也。
其墳墓不可考,而?一夫人墓可識,信位不足憑,惟賢而巳。
潞子墓在潞城東北五十裡續村。
戰國華陽君墓在郡城北關,為韓上黨守,以郡歸趙,封為華陽君,卒葬于此。
漢令狐征君墓在壺關東二十裡崇司賢村。
尚書劉龍有記。
鮑子都墓,校尉宣也,隸卒葬于此。
歲久荒廢。
弘治中,馬知州暾為垣牆,孫知縣玺為建祠,侍郎阮芙為之記。
晉羨容永墓在城西南營,有記可考。
舊志以為慕容??,非是。
說是。
辨疑後魏陸都督墓、在郡城西三裡,安□将軍、都督并州刺史,名旭。
馮太守墓,上黨太守勍卒,葬于此。
崔遊墓、在襄垣縣西十裡。
張太守墓。
在屯留縣北三十裡。
清河太守名拱。
旭與拱有墓,而各。
不見于志。
北齊馮将軍墓、名标為龍骧将軍,墓在郡城南十五裡。
焦道士墓在襄垣城東南百餘步。
标之名亦不見于志。
隋慕容将軍墓,在襄垣縣北十五裡。
縣志以為慕容赤土。
唐宋都尉墓。
名舉在城西南五裡。
嘉靖中,宗室雲溪築墅,得墓志、鉻文甚士,乃遷葬高原,埋鉻其下,複勒不記之。
舉,唐初起義之将,功成辭賞,晦迹複真,固豪傑曠達士也,使不得銘,終于無隔。
舊舊志栗佥憲目公為遇耶?為不遇耶?有數焉爾。
寓意深還,吾為之三歎。
鄭惠王、元懿太妃墓,在郡城南三裡,下為潞州刺史,太妃就義,卒乃葬此。
程司直墓,各芝在郡城西南三十裡,居民因耕犁得其志,文皆四六甚古馮處。
士墓名元在郡城西南司馬村,亦以遺志識之。
郝處士墓,名元津,在郡城南七十裡西火鎮。
有碑額題日:大唐處士郝公之墓。
文皆西六,歲久剝落,讀不成句。
苗太師墓名晉卿,在壺關縣龍溪山北。
郭柱國墓。
名盛在郡城南五裡。
王處士墓名盛。
天啟中,濬隍于城東南隅掘得此石,漫擲蒿榛間,餘升歸五馬莊,今見存。
按志:開元廿七。
年葬于府城南五裡,則當日霍處士墓名良,在城南七十裡,亦以遺志識之。
按志良原河東霍邑人,以景龍二年葬于壺關城。
壺關城南三十裡,想當時斬棘披荊廬處于此,子孫生聚,故霍村以此得名。
五代李嗣昭墓,在襄垣縣東北四十裡叚堡村,為後唐潞州節度,卒葬此。
宋宇文光、在黎城縣,有友人吳陶銘。
四百年來碑墓仆荒隴。
隆慶中,知縣張遵約搜索之,始入志。
金李學士墓、名安,在襄垣縣東南,合由河裡。
仙墓、在潞城縣東一裡。
□申仙葬後,半夜,化霹靂飛去,所留空冢是也。
晉氏墓。
名陽,在長治長井村。
元李韓公墓,名唐,在郡城東南八裡。
平章政事孟之父,以孟貴,追封。
今翁仲猶存。
孟後葬宛平縣。
馬郡伯墓,名繼翰,在郡城東北五裡。
以子繩武貴,追封扶風郡伯。
有禦史張起岩撰世德碑。
馬廉訪墓,名繩武,在壺關縣北二裡龍溪山,下有翁仲。
王提舉墓,名人□在郡城南,有利自太常李紹墓銘。
王知州墓,名守忠,在郡城東北桃園裡。
有禦史呂思誠墓銘。
嘉尚書墓,名彬,在郡城西八裡。
曹郎中墓,名堅,在五龍山,其子□、孫鶴、九齡俱附葬此。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