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一

關燈
道以攝。

    縣乃為黃布行宮,供億皆實用,無異物。

    上喜,欲以為巡撫,地方官以不拜止。

    同知時值獻後梓宮南。

    下中人護喪,郡縣不能文。

    臨清守又逃,去,當道以攝州,據禮應酬,中人竟服。

    銅仁、小平,茶苗叛官軍。

    征之不克。

    公在貴州,以他道署事,撫按檄進片,毅然履陳。

    賊退人林箐深密,兵不敢進,乃為砲駁,望煙飛擊,賊不支。

    再退,伐木開道,如前,再擊,遂及其穴。

    察罪師安,天朝可用,釋其缧袣,授以方略,使之。

    立功贖罪,苗遂平,拓地二百裡。

    以其功歸,師臣僅。

    受升俸金币之賞。

     其為藩臬長廉平寇,一時民有趙備之稱。

    緻仕歸,絕請谒,明農訓子,勸化鄉人随。

    分歸善,壽八蔔十而終。

    遠及山岩,賤及與丐莫不。

    奔走号泣,實行素孚可知巳。

    子三:于實、儀賓,荒家。

    于敏,官至知府。

    于樸,貢士。

    孫複儒,舉人,俱見科貢志。

    侯玺長子人。

    由鄉洪薦,陜西百水縣知縣。

    明斷之才,案無留牍,革征收之□,無所肆其侵。

    漁民思之。

    祀名宦。

    累官河南佥憲,緻仕。

    居鄉謹畏,尤不喜浮屠。

    李新芳。

    字元德,潞州人。

    性剛寡合,嚴毅難犯。

    燕居危坐,如對神明,處家室若臨師呆。

    其自勵。

    有雲:事在分中皆可做,理根心上不難明。

    又雲:身心不可告天地,面目如何對聖賢。

    以書魁豋進士。

    主司閱其文,曰:此道德工業之士也。

    曆任南直、淮安、直隸、保定二府推官,升戶部主事,改監察禦史。

    以秉公杜托,鋤強伸枉為政,風裁凜然。

    出按真定,發奸摘伏,而尤深恤民隐,屬吏敬憚,生忌心,遂擠之歸,杜門講學,體驗身心,造詣愈深,徙遊之士日益衆,随品陶鑄,多為史人,雖王公長者,稱漳野先生雲子以中貢士,以幾舉人。

    曾孫時茂,拔貢,官知縣。

    李延康字允吉。

    祖翥,陜西安定縣知縣。

    父玹,陜西雒南縣縣丞,世有積德。

    公與兄山東豋州府知府延馨相繼豋進士。

    初任河南汝甯府推官,征拜禦史,按秦、隴、順天。

    出為河南佥事,陜西參義湖。

    多廣副使,歸,卒于家。

    為人剛直不撓,所曆皆法司,故随在著風裁。

    為禦史時,能使一二武臣及中貴斂迹避骢為參義時,能使按臣不敢以非禮相加,乃心甚仁恕。

    斷汝甯豪獄,及治商雒礦徒,不忽及無辜母訟子逆,動以真情,能使感泣回心,是以吏民感服,而權貴多不悅。

    禦史未幾而外轉藩臬示幾。

    而歸田,至今與論其推,聞者猶典慕焉。

    子如松,官至知府。

    任環字應乾,長治人。

    幼警司不凡。

    為學先行詣,重名節。

    為諸生時,大書壁日:營私者無上。

    虧行者無親。

    又曰:充海闊天高之量,養先憂後樂之心。

    必如是始可以官士。

    弱冠成進士,任直隸廣乎縣知縣,調□河□清禮首省廚馔,罷征求,以次釋冤獄,毀□祠。

    凡□與華□,視民所便,民皆為立府同知,适倭寇燹掠,海主無能禦者。

    當道屬公,毅然自任,乃練所統民兵,與力戰,而躬介胃策馬以先之。

    與兵同飲食,同露宿草野中。

    所得俸及上官之牢醴,悉分兵衆。

    山是兵感奮,合為一。

    體敗賊于上海之八圃營。

    既而守太倉,方病疽,報賊至,即裹瘡出海,怒濤如山,慣海舟師亦怖,公手剱揮兵,大敗賊,斬俘百餘。

    又敗之陰沙,敗之保山,敗之南沙,賊望見公旗幟。

    辄遁去。

    捷聞,擢蘇松兵憲。

    賊圍蘇州,民争。

    走入城,保聚門??不得人,男女相抱泣,聲震原野。

    公啟四門納之,有奸細混入,斬以殉,所全活凡數十萬人。

    越歲,賊大至,複大敗。

    之,斬首六百級。

    晉憲事,蔭一。

    子為千戶。

    丁生母憂,請歸,制詞甚酸,切诏以大義責,不得歸,而破格封其生母,以慰其心,寇平始乞。

    終制。

    晉參政,未起複而卒,壽僅四十。

    贈光祿鄉谕祭,仍立祠蘇州,有司春秋至祭。

    清介忠烈獨步一時,其長才大略,惜未竟其用也。

    子爾節,蔭千戶,官至守。

    備。

     孫可淳任。

    千戶。

    侄弘業舉人官至知縣。

    弘列烈舉人,官至府同知。

    張邦彥、字德崇,長治人。

    孤介特立,安貧耆學,言動必以禮度自繩檢。

    郡守宋公圭欲延為館。

    賓曰:必欲延邦彥者,以師事這,不者不能也。

    守曰:固然。

    往過其廬,隘甚,磬折而入,下拜公,俨然抗禮。

    守益喜,以為得師。

    後舉進士,任山東沒上縣知縣,終以矯矯歸。

    春貧窘,無異諸生時。

    弟邦立,子正蒙。

    皆貢,邦立,尤有品。

    張邦立、邦彥弟。

    幼事兄,得其懿矩,任山東曆城縣主簿,有操守,以禮自持,不随衆趨跄。

    巡撫孫公礦重其人,欲薦之,衆以簿為傲吏,無推者。

    升河南杞縣縣丞,倔強如故。

    緻仕歸,以壽終。

    性請具木曰:先人亡時,家貧僅成禮,吾願從其薄。

    鮑承陰字子傳,龍之子,長治人。

    山進士。

    授卓書舍人,改禦吏。

    三時憲館,俱署風裁。

    升河南副。

    使山、古東參政、河南按察使,左右布政使,曆有聲稱。

    其最關風教者。

    為禦史時,西山開戒壇,聚觀者填塞道路,不能辨。

    左右曰:非盛治事也。

    疏請禁止,從之。

    至今都人士猶稱其偉舉。

    大名崇祀名宦,郡學崇祀鄉賢。

    曾孫奇,舉人。

     周欽字克敬,長治人,一梧你也。

    由平順貢任陝西鹹陽縣知縣,升河志歸德府通判。

    為政以約巳裕民為主,治獄以罪疑惟輕為必至,義所當為,毅然自任,雖代庖攝事,亦必為輕火計。

    在鹹陽七載,與民情洽,宛若家人。

    其利病曲直,可人訴即可伸。

    抑。

    凡城郭、廟學、官室、道路、橋梁、河防,此行煥然一新。

    功之最著者。

    在均槩縣田,立書一之法,無所容奸。

    民思之,立碑頌德。

    人祠名宦。

    在歸德時。

    惠安伯張氏,倚椒房恣橫勢,占民田七百頃,吏不敢問,悉令勒歸。

    其督儲裁省,及捕寇安民,尚為常事雲。

    積勞成疾,乞休不得,竟長往。

    當道始為請,得緻仕歸半載而卒。

    後三十年,一梧成進士,累贈蘇州府知府孫再勳舉人,官至知府;再烈恩貢,居至知縣。

    李尚智、字子愚,屯留人。

    進士,任直隸清宛縣知縣,征拜禦史,曆山東青州府知府,直隸密雲。

    兵備副使,補四川參政、山東按察使、布政使,轉都禦史,巡撫延綏,調保定。

    居官以廉潔為本而出之。

    以公慎故,自郡縣至開府,民有餘思,家無長物,布衣蔬食,至稱貸自贍,怡如也。

    與郡城趙方伯并著。

    清望,當道凡數十薦,竟以守正不起。

    後铨曹有知公者,将大用,而公告終矣。

    弟尚信,以鄉薦官至推官。

    郜光先、字子孝,長治人。

    進士,任上海縣知縣,報最,拜禦史,按貴州湖。

    廣首、發大中丞奸。

    巇,及窮治強藩徒黨,擢大理寺丞,晉少卿,拜都禦史,曆怃延綏、陜西四院恊理。

    轉兵部侍郎。

    出為三邊總督,升尚書兼太子少保。

    揚曆中外,太半居戎馬之場。

    為人嚴重有威,望之如神明,而襟度曠逸。

    人得自盡。

    方虜求内附,衆議未決,公謂宜外示鞿□,而内修備,備完時,操縱有我,于是貢議始定。

    以是廟堂推重,故從于酉升。

    十餘年間,全陝無虞,而心力亦竭矣。

    積勞抱恙,又聞封君疾畢,一動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祀鄉賢。

    子三人:繼業,官生,繼英、繼荩,俱官至通判。

    程應豋、字司晉,長治人。

    紉負異質,遊李侍禦漳野之門,而與任光祿輩相切劘,又主陵川宗。

    約教詩文,脫蹊徑外。

    弱冠領鄉薦,七舉不第,任河南睢州知州,補直隸延慶州。

    睢,肥士也,亟清左右夙弊延慶邊郡也,一于防守拊循,商人,有循例饋遺者,嚴拒且置之法,邊民始知公門不可私谒矣。

    兩郡俱以制歸,郡乘各有專傳。

    于是浩然歎曰:向為親屈,今可巳矣。

    日與王公耆碩為鹹泉社八子。

    會學易,會皆推公為長,陶然詩酒棋枰間。

    年年十七終,三地俱從祀。

    以孫止巳貴,贈兵部右侍郎。

    弟應科貢生,官訓導。

    子尚勤,貢士,官至保定府通判,祀名宦。

    孫正巳進士,官至兵部侍郎,贈尚書。

    事載國史正家舉人,官至戶部郎中。

    正緒解元。

    曾孫之鼎,舉人,官中書,之瑾官生,之璇官生,官至福建按。

    察使之玮官生。

    玄孫炯,拔貢。

    楊世卿、長子人,幼有至性,知崇正學。

    聞李漳野先生講學于潞,布衣徒步,執隻雞為贽先生取其真與進,遂得身心之學。

    舉于鄉,任直隸沙河縣知縣,曆陝西隴州知州、河南府同知,南京戶部。

    員外郎中,居官行政,本于一真,故所至得民心。

    當隴州之入觀也,道由沙河,舊民預探十許日,比至。

    空城迎接,黃白扶輿,歡聲滿路,攀留數日,以飛車關入都中。

    即此一事,德政入人可知矣。

    孫采鄉舉。

    周一梧、字唐圭,欽之子,長治人。

    博學多才,留心經濟。

    嘗酌古準今,著為十六策,以禮魁登。

    進士,任戶部主事,曆員外郎中。

    會島夷關白、平秀吉侵我屬國,王師東征,以督饷屬公,轉輸八十萬。

    石,前後兩疏,指陳力略,陵邊海邊,洞如列眉。

    卒奏虞公。

    出知河南歸德府。

    未任,調南直常州府。

    甫及期而蘇州府民變,複調蘇州。

    蓋激于稅監之加稅,洶洶幾不可收拾。

    公持以靜定,綜以周密,反側子遂安、朗生民複變,公立倫其魁,率而戊之,亂複定。

    未幾,矢公考試,諸生又大噪,遂引疾歸。

    家居八載,有司聘修郡乘,直筆時書,集諸志大成,為一方文獻。

    庚戌,起陝西河西道副使。

    時徊賊流躏郡縣,當事者以追襲出境為上策,公練營兵,儲火器,修戰守,先聲所攝,城果移鄜州、平涼地界,不敢入境。

    又懸招安谕貼,許其自首,或擒曲贖罪。

     于是徊賊僞混天王田一寬、僞平天王田一廣,并其子田羚羊皆束身歸命方在申。

    奏而公卒。

    郡人思其德,為豎碑焉。

    子再勳,舉人,官至知府。

    再烈恩貢,官至知縣。

    程尚勤字必勵,應登子。

    長治人。

    學窺濂、洛,嚴重端方,見者起敬。

    大司馬正巳出公門下,以明經起家初訓平陽,主裁郡乘,升陝西醴泉縣知縣,祀名宦。

    再升直隸保定府通判,分署易州。

    軍士曾有脫巾者,公單騎往谕,歸伍任事。

    五月緻仕。

    以子正家考最贈承德郎。

    子正國,廪監,正家舉人,官至戶部郎中。

    正緒解元。

    孫之鼎舉人,官中書。

    程正巳字道先,應登孫,長治人。

    進士。

    端介靜深。

    任行人、吏部主事、員外郎中。

    掌癸亥内計太宰。

    趙忠毅公南星,倚公主持清議,屏黜佥邪,朝士慴服。

    一時正人如鄒忠介公元标、楊忠烈公漣、馮莊定公從吾、左滄嶼公光鬥,皆與公同志相引重,尋晉太仆寺少卿,以佥都禦史巡撫保定。

    逆铛魏忠賢以部民納交,卻弗納,過其門,又無所加禮。

    比忠烈公觸邪罷歸,道出恒山,人皆避匿不敢通,公獨慇懃旅次,賢以是深銜之,公引疾去。

    及諸賢難作,公遂同削奪之,便,拟以城旦。

    會懷宗禦極,賜環晉左右侍郎,錫還诰命,憂勞成疾,遂緻仕。

    後以叙延甯四川之捷,三拜白金文绮之賜。

    家居五載,不作富貴容。

    贈兵部尚書。

    剛祭葬。

    子之瑾官生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