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縣志卷五

關燈
疆域 臯蘭幅帽,秦時以河為竟。

    自漢至唐中葉,越河通武威以西,而北山之北,未聞晝入版圖。

    宋、金及元初,為西夏邊境。

    明時套部侵擾,冬且乘水南渡,自楊一清等相率驅逐,而紅水以南,始為中國耕牧之地,然所墾亦尚無多。

    今河北之地,最為廣闊,複嶺重岡,稍平者即為田土疆域千五百裡。

    其實河北一隅,足以當東西南三隅之地也。

    版章式廓,遠邁前朝,爰志疆域。

     臯蘭、蘭州府屬縣,為甘省會城,至陝西西安府一千四百三十裡,至京師三千六百三十裡。

    縣境東西廣二百九十裡,南北袤廣四百五十裡。

    正東由東蘭坡緣定遠驿經清水驿,至鞏昌府安定縣交界一百五十裡,至安定縣城二百一十裡。

    東南由東關坡至金縣交界五十裡,至金縣城九十裡。

    正南由阿幹鎮至狄道州交界六十裡,至狄道州城二百一十裡。

    西南過尖山,經湖灘渡洪濟橋,至河州交界一百裡,至河州城二百一十裡。

     正西緣。

    西柳溝從新城渡黃河,過八盤山,經張家河灣,至涼州府平番縣交界一百四十裡,至平番縣城二百四十裡。

     鎮遠橋緣沙。

    井驿至平番縣交界七十裡,至平番縣城二百三十裡。

    正北渡鎮遠橋,由大岔口經保定堡、甘露池、鎮虜堡、寬溝堡、三眼井堡至紅水堡四百一十裡。

     東北渡鎮遠橋,由大岔口經蔡家河、萱帽塔,至靖遠縣交界一百八十裡,至靖遠縣城二百七十裡。

     山川 臯蘭山,龍尾山、古峰、舞袖山、瓦埠山、第一原山、黃峪山、尖山、狗牙山、西桠溝山、石門山、八盤山、華林山、都山、阿幹鎮山、白塔山。

    九州台山、元昊台山、仁壽山、平頂山、壽鹿山、松山、岩望溝山、東柳溝山、白石山、馬銜山。

     按狄道州志曰:崆峒山距馬銜之頂,俗名空頭山。

    明郡人禦史雍焯崆峒積雪詩序:漢元鼎初,武帝西至隴西,登崆峒。

    隋書:炀帝大業間,西征吐谷渾,至狄道,登崆峒。

    故杜甫上哥舒翰詩雲:防身一長劍,将欲倚崆峒。

    又寄高适詩雲: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

    又崆峒足凱歌,崆峒使節上青霄之類,皆指狄道,非平涼與河南汝州之崆峒也。

    自隴西屢遭陷沒,中國之學士大夫罕履其地,而羌人土語,遂有馬銜之誤。

    今人且不知狄道之有崆峒,又鳥知馬銜之即崆峒也,靈名淪晦,惜哉!按明統志:崆峒在今臨洮府界,廣輿記亦雲:崆峒在府界,而不言馬銜。

    然則以馬銜為崆峒,其說近是。

    又按山海經:華山西七百裡曰高山。

    平涼崆峒志雲:崆峒山即山海經高山。

    夫本名高山,而又名崆峒,得非崆峒陷沒後,中國人求其處而不得,遂以高山當之,而冒名至今欤? 嵻?山、摩雲嶺、沃幹嶺、扪天嶺、阿幹峪、女遮峪、李麻峪、東關坡、平頂峰、水岔、硇砂洞、榆谷、夜雨岩、黃河。

     按河發源星宿,東入滄溟,道幾萬裡,所曆之地,西域、北套不具論。

    論中國直經橫跨,凡六省,不計州縣,豈臯蘭一縣之所得私乎?然入中國界後,浩然西來,沿縣城東下,僅二十餘裡,為兩山所□束,且二百餘裡,始複瀉為巨川,則其氣有不與水俱瀉者,上下數百裡,臯蘭固得私之矣。

    夫觀水者必窮源,而後其流可言也。

    爰附錄元史。

    以助流覽。

    志曰: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裡,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故名火敦腦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群流奔辏。

    近五七裡,彙二巨澤,名阿剌腦兒。

    日西而東,連屬吞噬。

    行一日,迤逦東鹜成川,号赤賓河。

    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赤裡出,與赤賓河合。

    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忽蘭,又水東南來,名也裡術,合流入赤賓,其流浸大,始名黃河。

    然水猶清,人河涉。

    又一二日,岐為八九股,名也孫斡論,譯言九渡。

    通廣五七裡,可度馬。

    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

    聚落紏木幹象舟,縛髦華以濟,僅容四人。

    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裡或半裡,其深叵測。

    朵思甘東北有大雪山,名亦耳嘛不剌,其山最高,譯言乞裡塔,即昆菕也。

    山腹至巅皆雪,冬夏不消。

    土人言遠年成冰時,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