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縣志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建置
臯蘭三代皆雍州境。
周末,其地為西戎所有,至秦始辟,漢因之,築金城。
今志臯蘭,其沿革表自漢以下,而建置之始,則以秦為基雲。
秦厲公時,諸羌推爰劍為豪。
按羅泌路史雲:爰劍者,伯禹之初,分帝之少子于西戎,為羌酋。
秦厲公時,有無戈、爰劍,爰劍為秦執歸南山,賜支河。
子孫分種,有牦牛種、白馬種、參狼種。
牦牛種,越巂,羌也。
白馬種,廣羌也。
參狼種,武都羌也。
與苗後異。
漢景帝時,研種留何等,求守隴西塞,徙之狄道故安。
武帝西逐諸羌,乃渡湟,築令居塞,始置護羌校尉于涼州部。
曾孫忍舞子十七人,為十七種。
忍九子研,号研種。
十三世有燒當,代雄姚、罕之間。
四世孫填良益貧,收先零良。
良卑南侵,甚為所敗。
良益盛,奪榆中居,複強。
生岸滇虞,即滇吾。
生東吾、迷吾,号吾,後益困,依發羌。
吾曾孫麻奴收怨,羌複振,滇零大捷,漢号天子,遷那内附。
漢中元間,寇西君馬武,有弋仲、襄長,是為後漢雲。
始皇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秦缪公都雍,地方三百裡,攻取西戎,辟地千裡,并國十四,隴西、北地是也。
及後,蒙恬為秦侵胡,辟數千裡,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
蒙恬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
按北條之水,河為大,故禹貢言河,及秦、漢所言河,皆黃河也。
洮湟細流,從無稱河之例。
史記言蒙恬收河南地。
漢書言以河為境。
臯蘭黃河南有古城,厚可二丈,高倍之,土色堅韌,呼為長城,其為蒙恬所築無疑。
秦時未有金城之名,其地為臨洮所屬,故言起于臨洮。
長城在臯蘭,不在狄道也。
臨洮府志稱在郡北三十五裡,其地距河幾二百裡,與以河為境之說不相符合,且無故迹可指,因謂年久無存。
狄道州志悟其非,遂引括地志以漢隴西郡所屬臨洮為今洮州者當之,然亦未能實指其地也。
又引文獻通考,以岷州為築長城之所起,即秦之臨洮境,乃其地亦無故址可考,是皆未足為據也。
今雁門、紫荊、居庸、山海諸關長城巋然猶存,不應西北燥烈之地獨先頹壞,則長城在臯蘭,信而有征矣。
昭帝始元六年,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今城郡 金城郡。
昭帝始元六年。
領縣十三:允吾、浩亹、令居、枝陽、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關、破羌、安夷、允街、臨羌。
後漢涼州刺史部金城郡。
十城:允吾、浩亹、令居、枝陽、金城、榆中、臨羌、破羌、安夷、允街。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屬隴西。
晉涼州刺史統金城郡、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秃發、鳥孤,稱南涼。
唐更金城縣。
按:廣武縣漢之枝陽,唐更名金城,然非蘭州地也。
注非是。
魏金城郡領縣一,直城。
金城郡領縣二,榆中、大夏。
按魏收兩著金城郡,其一載戶二百八十有六,領縣直城;其一領縣榆中、大夏,皆屬雍州之域。
榆中,漢縣,舊名大夏,後為河州。
魏有子城而無直城。
又一郡之戶,漢時有三萬餘,不應至魏遽減至數百。
則後金城郡當為臯蘭。
周金城郡,領縣三:五泉、榆中、大夏。
統縣二:金城、狄道。
蘭州,自魏、晉後為前涼、西秦、南涼分據。
隋始置府金城縣,即舊子城縣 唐蘭州金城郡,以臯蘭山名州。
土貢:麸金、麝香、純鼥鼠。
縣二:五泉。
北有金城關。
金城本廣武縣。
乾元二年,更名。
金城,即漢之枝陽。
乾元二年,更名五泉州。
按新、舊唐書皆無更名五泉州之說。
廣德元年,吐蕃入大震關,取蘭、鄯、河、洮等州,隴右地盡亡。
蕃州地,自武德以來,常以中國兵更戍,置使節度之。
安祿山亂,肅宗起靈武,悉召西邊精兵赴難,吐蕃乘隙攻陷河西、隴右,迄五代,不能複故州之土地人民,終五代之世,史不一書。
宋蘭州金城郡,軍事。
元豐四年收複。
貢甘草。
縣一:蘭泉。
崇甯三年置。
倚郭砦一。
元豐四年,置龛谷、吹龍二此。
七年,割吹龍屬阿幹堡。
龛谷元佑七年廢,紹聖三年複修。
堡二:元豐四年,置臯蘭堡、鞏哥關。
五年,置西關、勝如、質孤堡。
六年,改鞏哥關作東關堡,廢西關、勝
周末,其地為西戎所有,至秦始辟,漢因之,築金城。
今志臯蘭,其沿革表自漢以下,而建置之始,則以秦為基雲。
秦厲公時,諸羌推爰劍為豪。
按羅泌路史雲:爰劍者,伯禹之初,分帝之少子于西戎,為羌酋。
秦厲公時,有無戈、爰劍,爰劍為秦執歸南山,賜支河。
子孫分種,有牦牛種、白馬種、參狼種。
牦牛種,越巂,羌也。
白馬種,廣羌也。
參狼種,武都羌也。
與苗後異。
漢景帝時,研種留何等,求守隴西塞,徙之狄道故安。
武帝西逐諸羌,乃渡湟,築令居塞,始置護羌校尉于涼州部。
曾孫忍舞子十七人,為十七種。
忍九子研,号研種。
十三世有燒當,代雄姚、罕之間。
四世孫填良益貧,收先零良。
良卑南侵,甚為所敗。
良益盛,奪榆中居,複強。
生岸滇虞,即滇吾。
生東吾、迷吾,号吾,後益困,依發羌。
吾曾孫麻奴收怨,羌複振,滇零大捷,漢号天子,遷那内附。
漢中元間,寇西君馬武,有弋仲、襄長,是為後漢雲。
始皇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秦缪公都雍,地方三百裡,攻取西戎,辟地千裡,并國十四,隴西、北地是也。
及後,蒙恬為秦侵胡,辟數千裡,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
蒙恬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
按北條之水,河為大,故禹貢言河,及秦、漢所言河,皆黃河也。
洮湟細流,從無稱河之例。
史記言蒙恬收河南地。
漢書言以河為境。
臯蘭黃河南有古城,厚可二丈,高倍之,土色堅韌,呼為長城,其為蒙恬所築無疑。
秦時未有金城之名,其地為臨洮所屬,故言起于臨洮。
長城在臯蘭,不在狄道也。
臨洮府志稱在郡北三十五裡,其地距河幾二百裡,與以河為境之說不相符合,且無故迹可指,因謂年久無存。
狄道州志悟其非,遂引括地志以漢隴西郡所屬臨洮為今洮州者當之,然亦未能實指其地也。
又引文獻通考,以岷州為築長城之所起,即秦之臨洮境,乃其地亦無故址可考,是皆未足為據也。
今雁門、紫荊、居庸、山海諸關長城巋然猶存,不應西北燥烈之地獨先頹壞,則長城在臯蘭,信而有征矣。
昭帝始元六年,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今城郡 金城郡。
昭帝始元六年。
領縣十三:允吾、浩亹、令居、枝陽、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關、破羌、安夷、允街、臨羌。
後漢涼州刺史部金城郡。
十城:允吾、浩亹、令居、枝陽、金城、榆中、臨羌、破羌、安夷、允街。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屬隴西。
晉涼州刺史統金城郡、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秃發、鳥孤,稱南涼。
唐更金城縣。
按:廣武縣漢之枝陽,唐更名金城,然非蘭州地也。
注非是。
魏金城郡領縣一,直城。
金城郡領縣二,榆中、大夏。
按魏收兩著金城郡,其一載戶二百八十有六,領縣直城;其一領縣榆中、大夏,皆屬雍州之域。
榆中,漢縣,舊名大夏,後為河州。
魏有子城而無直城。
又一郡之戶,漢時有三萬餘,不應至魏遽減至數百。
則後金城郡當為臯蘭。
周金城郡,領縣三:五泉、榆中、大夏。
統縣二:金城、狄道。
蘭州,自魏、晉後為前涼、西秦、南涼分據。
隋始置府金城縣,即舊子城縣 唐蘭州金城郡,以臯蘭山名州。
土貢:麸金、麝香、純鼥鼠。
縣二:五泉。
北有金城關。
金城本廣武縣。
乾元二年,更名。
金城,即漢之枝陽。
乾元二年,更名五泉州。
按新、舊唐書皆無更名五泉州之說。
廣德元年,吐蕃入大震關,取蘭、鄯、河、洮等州,隴右地盡亡。
蕃州地,自武德以來,常以中國兵更戍,置使節度之。
安祿山亂,肅宗起靈武,悉召西邊精兵赴難,吐蕃乘隙攻陷河西、隴右,迄五代,不能複故州之土地人民,終五代之世,史不一書。
宋蘭州金城郡,軍事。
元豐四年收複。
貢甘草。
縣一:蘭泉。
崇甯三年置。
倚郭砦一。
元豐四年,置龛谷、吹龍二此。
七年,割吹龍屬阿幹堡。
龛谷元佑七年廢,紹聖三年複修。
堡二:元豐四年,置臯蘭堡、鞏哥關。
五年,置西關、勝如、質孤堡。
六年,改鞏哥關作東關堡,廢西關、勝